CN113294990A - 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4990A
CN113294990A CN202011349132.7A CN202011349132A CN113294990A CN 113294990 A CN113294990 A CN 113294990A CN 202011349132 A CN202011349132 A CN 202011349132A CN 113294990 A CN113294990 A CN 113294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er
air
unit
air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491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94990B (zh
Inventor
山本秀规
金子贤太朗
河阪雅之
奥村明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Iris Ohyam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 Ohyama Inc filed Critical Iris Ohyam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294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4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94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4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1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06F58/263Gas heating equip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4Nozzle assemblies; Air knives; Air distributors; Blow 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0Temperature;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加热器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定加热器的温度的干燥装置。干燥装置是在装置主体内具备加热部(3013)的干燥装置,加热部(3013)具备:加热器(131);容纳加热器(131)的加热筒体(壳体)(3130);以及配置于加热筒体(壳体)(3130)与加热器(131)之间并且将加热器(131)向加热筒体(壳体)(3130)侧施力的弹性体(3200)。

Description

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干燥被干燥物的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干燥装置,存在如下干燥装置:具备电加热器、容纳电加热器的风路以及恒温器,使得被干燥物的温度不会异常变高(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64-31098公报
以往使用的电加热器因为其尺寸存在偏差,所以存在风路内的电加热器的位置并不一定,从而无法准确地检测风路内的温度的问题。
此外,因为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调整加热器的温度(施加电力),所以在以往的结构中,从风路吹出的温风的温度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加热器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定加热器的温度的干燥装置。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干燥装置,在装置主体内具备加热部的干燥装置中,上述加热部具备:加热器;容纳上述加热器的壳体;以及配置在上述壳体与上述加热器之间并且将上述加热器向上述壳体侧施力的弹性体。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确定加热器相对于壳体的位置。由此,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的位置关系成为一定,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地测定加热器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表面侧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立体图,图1(b)从背面侧上方观察干燥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干燥装置的主视图,图2(b)是从箭头的方向观察图2(a)的A-A截面的截面图。
图3(a)是从右侧观察干燥装置的侧视图,图3(b)是从箭头的方向观察图3(a)的B-B截面的截面图。
图4(a)是从上方观察干燥装置的俯视图,图4(b)是从箭头的方向观察图2(a)的C-C截面的截面图。
图5是从表面侧上方观察干燥装置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干燥装置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表面侧上方观察将盖体从干燥装置取下并且使软管体屈曲成直角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送风部和加热部的图,图8(a)是从表面侧并且从右侧上方观察的图,图8(b)是从背面侧并且从左侧上方观察的图,图8(c)是从左侧观察以表背方向的表面侧切断的状态的图。
图9是控制部的方框图。
图10是说明控制部的管理方法的图。
图11是为了了解箱体的内部的情形而使盖体的朝向反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表面侧并且从右侧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送风部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表面侧并且从左侧上方观察送风部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第四模式的控制内容的图。
图15是控制部中的第四模式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温度传感器的位置的图,图16(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图16(b)从箭头方向观察图16(a)的D-D截面的截面图。
图17是说明具备弹性体的加热部的图,图17(a)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7(b)是从上方观察截面状态的立体图。
图18(a)是从下方观察加热部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图18(b)是从下方观察弹性体的立体图,图18(c)是从下方观察间隔壁部周边的放大截面的立体图,图18(d)是从下方观察间隔壁部周边的放大截面的立体图。
图19(a)是从下方观察加热部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图19(b)~图19(e)是从下方观察间隔壁部周边的放大截面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弹性体的变形例的图。
图21(a)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干燥装置的立体图,图21(b)是横置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X 干燥装置
1 装置主体
3 软管体
11 箱体
11a 吸气口
11b 喷出口
12 送风部
13 加热部
32 一端部
33 另一端部
114 第一容纳部
115 第二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概要>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具备:装置/主体,上述装置主体对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从喷出口喷出;以及屈曲自如的软管体,上述软管体的一端与上述装置主体的上述喷出口连接,上述装置主体具备:箱体,上述箱体具有上述吸气口和上述喷出口;送风部,上述送风部将从上述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向上述喷出口送风;以及加热部,上述加热部对从上述送风部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上述箱体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容纳部,上述第一容纳部在上述送风部、上述加热部和上述喷出口沿着第一方向的状态下容纳上述送风部和上述加热部;以及第二容纳部,上述第二容纳部容纳与上述第一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上述软管体的另一端部,上述软管体的另一端部以位于比上述喷出口和上述送风部的位于与上述喷出口相反的一侧的端的、第一方向的中央更靠上述端侧的位置的方式被容纳。由此,能够不依赖于装置主体的尺寸而加长软管长度。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第二容纳部由相对于上述第一容纳部而在上述第二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形成的空间构成,该空间沿着上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上述第二方向的与上述第一容纳部相反的一侧是开放的。由此,能够一边使软管体屈曲一边将另一端部容纳于第二容纳部。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空间在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上述箱体时与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一侧至少是开放的,上述装置主体在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具有将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侧沿着上述第二方向延伸而从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侧支撑上述软管体的另一端部的支撑部。由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容纳软管体的另一端部。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装置主体具有:用于从外部供给电力的电线;以及卷绕该电线的卷绕部,上述卷绕部在从上述箱体的外部并且从第三方向观察时,以与上述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重叠的状态设置。由此,能够使箱体小型化。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装置主体在上述箱体具有从上述喷出口沿上述第一方向呈筒状地延伸的筒状部,上述筒状部容纳比上述软管体的一端部的与上述喷出口的连接部分靠上述软管体的另一端部侧。由此,与将软管体的一端部连接于筒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较长地容纳软管体的一端部。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送风部具备:具备风扇和驱动电机的送风单元;以及容纳上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壳体,上述送风单元被配置在与上述送风壳体之间的弹性体支撑。由此,能够降低送风单元的噪音。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送风部具备:具备风扇和驱动电机的送风单元;以及容纳上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壳体,上述送风壳体在与上述送风单元的吸气口对向的部位并且在向上述吸气口侧凹入的部位具有缺失圆形状(部分圆形状)的开口。由此,能够降低送风单元的噪音。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送风部具备:具备风扇和驱动电机的送风单元;以及容纳上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壳体,上述送风单元在上述送风壳体内并不固定于上述送风壳体,而是由多个弹性体所支撑,上述送风壳体具备:壳体主体,上述壳体主体容纳上述送风单元并且上述送风单元的吸气口侧开口;以及壳体盖,上述壳体盖覆盖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侧,上述弹性体被配置在: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风扇的旋转轴正交的端部与上述送风单元之间以及上述壳体盖的与上述风扇的旋转轴正交的端壁与上述送风单元之间,上述弹性体在与上述风扇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呈较长的长条状,具有:壳体侧插入部,上述壳体侧插入部插入到上述壳体主体的凹入部或者上述壳体盖的凹入部;壳体侧抵接部,上述壳体侧抵接部与上述壳体主体的端壁或者上述壳体盖的端壁抵接;单元侧插入部,上述单元侧插入部插入到上述送风单元的凹入部;单元侧抵接部,上述单元侧抵接部与上述送风单元的上述凹入部的周边部分抵接;以及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连结上述壳体侧抵接部和上述单元侧抵接部。由此,能够降低送风单元122的震动。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还具备:温度传感器,上述温度传感器测定干燥装置所在的房间的室温;存储部,上述存储部与上述温度传感器测定的室温对应地存储多个目标温度;以及控制部,上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加热部和上述送风部:与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测定的室温对应地从上述存储部读出上述目标温度,并且以读出的目标温度来保温寝具。由此,能够以与室温对应的温度保温寝具。
在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中,上述加热部具备:加热器;容纳上述加热器的壳体;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温度传感器;以及配置在上述壳体与上述加热器之间并且将上述加热器向上述温度传感器侧施力的弹性体。由此,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能够不易受到加热器尺寸的偏差的影响。
<实施方式>
1.概要
如图1所示,干燥装置X具备装置主体1和软管体3。
如图2(b)、图3(b)所示,装置主体1对从吸气口11a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从喷出口11b喷出温风。软管体3具有:一端部32与装置主体1连接并且屈曲自如且伸缩自如的软管31;以及与软管31的另一端部连接的喷嘴主体33,并且以屈曲成U字状的状态容纳于装置主体1,在使用时被拉伸成直线状。此外,喷嘴主体33相当于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的符号也为“33”。
干燥装置X例如在将被拉伸的软管体3的喷嘴主体33插入到被褥、毛毯、衣服等被干燥物中的状态下,通过喷出温风而使被干燥物干燥。
在此,如图1所示,将从装置主体1的喷出口11b喷出温风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将喷出的一侧作为一侧。将在使软管体3屈曲成U字状的状态(容纳状态)下一端部32与另一端部33对向地延伸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时,一端部32与另一端部33对向(邻接)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将此时一端部32所在的一侧作为一侧。将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三方向,将从第一方向观察干燥装置X时软管体3所在的一侧作为一侧。此外,第二方向也是在后述的第一容纳部114与第二容纳部115并排的状态下从第二容纳部115侧朝向第一容纳部114侧的方向或者从第一容纳部114侧朝向第二容纳部115侧的方向。
在并未使用干燥装置X的状态下,换言之,对容纳有软管体3的状态的干燥装置X的放置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方便,如图1所示,设想软管体3处于上侧,操作部15处于表面侧的状态而进行说明。因此,将第一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第一方向的一侧作为“上侧”,将另一侧作为“下侧”。同样地,将第二方向作为左右方向,以干燥装置X处于正面,将第二方向的一侧作为“左侧”,将另一侧作为“右侧”。同样地,将第三方向作为表背方向或前后方向,将第三方向的一侧作为“背面侧”或“后侧”,将另一侧作为“表面侧”或“前侧”。
以下,对装置主体1和软管体3进行说明。
2.装置主体
如图5和图6所示,装置主体1至少具备:具有吸气口11a和喷出口11b的箱体11;将从吸气口11a吸入的空气向喷出口11b送风的送风部12;以及对从送风部12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3。
装置主体1除了送风部12、加热部13以外,例如,也可以具备以下之中的一个以上:与软管体3的一端部32连接的软管连接部14(参见图2);用于操作干燥装置的操作部15;控制送风部12、加热部13的控制部171;支撑处于容纳状态的软管体3的支撑部161;将电力供给到送风部12等的电源部;卷绕用于与商用电源连接的电线179的卷绕部165;以及覆盖软管体3的连接部的盖部19,在此,对具备全部的装置主体1进行说明。
此外,控制部和电源部是一体地构成的,在此作为电路部17进行说明。另外,支撑部161和卷绕部165由一体化的支撑卷绕部件16构成。
(1)送风部
送风部12具备送风风扇和驱动电机。在此,送风风扇由多翼片风扇构成,驱动电机由无刷电机构成。如图8(a)和(c)所示,送风部具备:鼓风型的送风单元122,上述送风单元122在外壳121内一体地具备多翼片风扇(省略图示)和驱动电机(省略图示);和送风壳体123,上述送风壳体123容纳送风单元122。由此,能够抑制送风单元122的噪音泄漏到送风部12的外部。
如图8(c)所示,外壳121呈涡旋形状,与多翼片风扇的旋转轴A1正交并且在对向的端壁的另一侧的端壁(右端壁)具有吸气口,在加热部13侧具有排气口121a。此外,图8(c)所示的端壁121b是外壳121的一侧的端壁(左端壁)。
送风壳体123呈与送风单元122对应的形状,并且由壳体主体124和壳体盖125构成。壳体主体124的端壁124a与箱体11的吸气口11a(的至少一个)对向,如图8(b)所示,与送风单元122的外壳121的左端壁121b对向,并且具有圆形状的开口124b。壳体盖125与送风单元122的外壳121的右端壁对向。
从壳体主体124的端壁124a的开口124b吸入的空气在送风壳体123内沿着周壁121c(参见图8(c))而通过壳体盖125侧,从外壳121的右端壁的吸气口进入外壳121内而从外壳121的排气口121a朝向加热部13排出。由此,壳体主体124的开口124b与外壳121的吸气口变远,相比于使送风壳体123的开口124b与外壳121的吸气口对向地配置的情况,能够减小泄漏到送风部12的外部的送风单元122的噪音。
如图8(c)所示,送风部12在外壳121与送风壳体123(壳体主体124)之间具备一个以上用于吸收驱动电机的震动的吸收部件126。吸收部件126例如由海绵(聚氨酯、聚酯、玻璃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烯烃、硅酮、橡胶)等弹性体构成。此外,吸收部件126也作为在送风壳体123内支撑送风单元122的支撑部件而发挥功能。
如图2(b)和图8(c)所示,送风壳体123的排气口123a处于比穿过驱动电机的旋转轴A1并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A2更靠后侧。换言之,如图2(b)所示,送风部12的旋转轴A1位于装置主体1的表背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装置主体1的喷出口11b位于从表背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到背面侧的位置。此外,将送风壳体123的排气口123a作为送风部12的排气口,使用符号123a。
(2)加热部
如图8所示,加热部13至少具备加热器131。此处的加热部13相对于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而配置于上侧(装置主体1的喷出口11b侧)。加热部13具有:在与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连通的状态下与送风部12的送风壳体123连接的加热筒体132;以及配置于加热筒体132内的加热器131。此外,如图8(b)所示,在加热筒体132设置有测定由加热器131加热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33。
(3)软管连接部
如图3(b)的放大图所示,软管连接部14(参见图2)具备外嵌于软管体3的一端部32的筒部分141。软管连接部14与软管体3的连接能够利用卡合结构、螺合结构、粘接结构等。此处利用螺合结构。因此,筒部分141的内周面成为螺纹(内螺纹)141a,并且与软管体3的一端部32的螺纹32a螺合。软管连接部14利用盖部19而被保持在箱体11侧。
如图5和图6所示,软管连接部14由环状体143构成。环状体143除了在内周面具有上述的螺纹141a以外,还在送风部12侧具有防止异物的侵入的过滤器部145。
(4)盖部
盖部19除了具有软管体3的保护功能以外,例如,还具有将软管连接部14的环状体143保持于箱体11的功能。
如图5和图6所示,盖部19由筒状体197构成,上述筒状体197一体地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191;从筒状部191的一端向径向的外侧伸出的外凸缘部193;以及在筒状部191与外凸缘部193之间的阶梯部195。
如图3(b)的放大图所示,在筒状部191和阶梯部195从内侧插通于箱体11的喷出口11b,并且外凸缘部193与箱体11的喷出口11b的周边部抵接的状态下,盖部19被固定于箱体11。软管连接部14的环状体143被配置在筒状体197的阶梯部195,并且由加热部13的加热筒体132从箱体11的内侧进行支撑。这样,阶梯部195(环状体143)位于筒状体197的上下方向的下端,因此相比于例如环状体位于筒状体197的上端、中间的情况,能够加长软管体3的全长。
如图3(b)所示,筒状部191容纳软管体3的一端部32侧(比与箱体11的喷出口11b的连接部分更靠软管体3的另一端侧),能够保护软管体3的一端部32侧。此外,换言之,筒状部191也可以说是容纳软管体3的一端部32侧的软管容纳部。
(5)操作部
如图2所示,操作部15在操作基板153(参见图6)具备操作部分151(参见图5),上述操作部分151用于例如进行电源的开、关、温风的温度的选择、温风的喷出时间的选择、计时器的设定、自动模式的选择等。在此,利用按压式的按钮,在操作基板153设置有显示计时器的剩余时间等的显示部分155。关于操作部15,操作部分151固定在箱体11的变形部分112c(参见图11)的背面侧,操作基板153在显示部分155从箱体11的通孔112d(参见图11)露出的状态下固定在箱体11的内侧。
在自动模式中,例如具有:以高的温度设定喷出强的风量的第一模式;以低的温度设定喷出通常的风量的第二模式;以通常的温度设定送出强的风量的第三模式;以及在就寝时将被褥升温到比室温更暖的状态的第四模式等。
(6)电路部
(6-1)控制部
控制部171以成为由使用者对操作部15的操作而设定的温风温度、风量、运行时间的方式驱动送风部12(驱动电机)、加热部13(加热器131),或根据由使用者选择的自动模式对送风部12和加热部13进行控制,或通过温度传感器133停止驱动。
如图9所示,控制部171由例如CPU、工作用的RAM、存储部、计时器等构成,基于存储部所存储的各种的设定数据,或基于在自动模式时存储部所存储的电脑程序,分别控制送风部12、加热部13的驱动。
如图7所示,控制部171在电路基板173具有构成CPU、RAM、存储部等的电子部件172。电路基板173配置在送风部12的右侧并且比送风部12的旋转轴A1更靠表面侧。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比送风部12的旋转轴A1更靠表面侧的空间。此外,在图5等中,电子部件172作为一个块状而表示。
控制部171基于由温度传感器134(参见图7)检测的温度而对加热部13的驱动的开/关进行控制,由此使得成为所选择或设定的温风温度。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如果将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作为Te3,则控制部171在加热部13的温度传感器133的检测温度成为比Te3更高的Te4时停止加热部13的驱动,在检测温度成为比Te3更低的Te2时驱动加热部13,在计时器的测量时间成为设定时间Ti1时停止加热部13的驱动,在检测温度成为Te1时停止送风部12的驱动。
在自动模式选择了第四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171驱动加热部13和送风部12,使得成为比温度传感器134的检测温度高出规定的温度份量的设定温度Te3。
即,控制部171在通过操作部15接收第四模式作为自动模式时,进行:从温度传感器134获得检测温度的工序;基于检测温度设定应该加热的设定温度Te3的工序;以及基于设定温度Te3控制加热部13的驱动的工序。
在着眼于第四模式的发明中,在具有另一端部被插入对象物的软管体,能够执行从上述另一端部喷出温风的温风模式的干燥装置中,具备:加热进入上述干燥装置内部的空气而产生上述温风的加热部;检测在设置位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温度传感器);以及基于检测的温度来控制上述加热单元的控制部。
设定温度Te3的设定以如下方式来进行:将相对于检测温度而应该加热的加热温度(设定温度与检测温度之差)与检测温度建立对应的表预先存储在存储部中,从存储部获得与检测温度对应的加热温度,并将从存储部获得的加热温度与检测温度相加。此外,加热温度例如以如下方式分别设定:在室温较高的情况下(例如,春、秋)与室温的温度差较小,在室温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冬)与室温的差较大。
此时,如图7所示,控制部171从设置在送风部12的送风壳体123的外侧并且在送风壳体123与箱体11的吸气口11a之间的温度传感器134获得温度,因此能够难以受到基于来自电路部17的电子部件172、电路基板173等的发热的影响。此外,因为温度传感器134主要是测定室温的温度,所以也可以说是室温传感器。
特别是,通过将吸气口11a作为相对于喷出口11b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反的一侧(箱体11的下壁部)的吸气口,从而在使用时即使装置主体1被被褥等覆盖,箱体11的底壁部也难以被覆盖,使得具有室内的温度的空气被从吸气口11a吸入。由此,能够进行室温的准确的测定,进行考虑了室温的准确的加热,能够使为了就寝而进入被褥时的舒适度提高。
在由使用者选择干燥装置的运行时间时,控制部171使计时器启动,并且使显示部分155显示从送风开始起的经过时间或运行的剩余时间。
(6-2)电源部
电源部经由电线179(参见图6)而从商用电源接收电力而产生供给到送风部12、加热部13、操作部15、控制部171等的电力。电源部具有整流电路、电力变换电路等,这些电路由多个电子部件172构成。多个电子部件172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73。此外,电线179仅表示从箱体11导出的部分。
通过使用相同的电路基板173来构成电源部和控制部171,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减少组装入箱体11的工时。
(7)箱体
(7-1)结构
如图11所示,箱体11例如呈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体状,并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一个角部分缺失的形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此处的箱体例如呈接近于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形状,并且缺失部分的形状例如为四边形状,其面积例如为整个面积的大约1/4。
在从左右方向或表背方向观察时,缺失部分在箱体11的上下方向的大部分缺失,仅残留有下端部。通过该部分构成后述的基部18。由此,即使在将装置主体1的第一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装置主体1设置于床铺等的面时(将装置主体1放倒时)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
箱体11具有从上端侧向上方延伸,并且架设成“U”字状的架设部11c。架设部11c例如作为使用者搬运时把持的部分而发挥功能。架设部11c位于表端侧。由此,能够不与连接于装置主体1的软管体3干涉地搬运干燥装置X。另外,架设部11c设置为在与软管体3的一端部32之间存在间隙,通过在该间隙中插入例如作为干燥对象的被褥等的端部,能够限制在装置运行中被褥发生移动。
箱体11至少由主体111和盖体112这两个部件构成。主体111和盖体112构成为通过架设部11c在与表背方向正交的假想面相互抵接。
如图5所示,主体111具有一个以上吸气口11a。在此,吸气口11a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壁部和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壁部的合计四个位置处形成。由此,能够减小吸气阻力,能够利用小型的驱动电机。此外,在主体111设置有吸气口11a用的过滤器113,在内表面形成有用于使过滤器113滑动而固定的固定槽111a。
主体111在上壁部具有喷出口11b。此外,在喷出口11b连接有如上所述的软管体3的一端部32。
主体111具有用于固定送风部12、加热部13、电路部17、盖体112的固定部111b。例如在固定中利用螺纹的情况下,固定部111b由在表背方向延伸的凸台上形成的螺纹孔等构成。
如图11所示,盖体112具有用于固定操作部15、用于固定于主体111的固定部112a。例如在固定中利用螺纹的情况下,固定部112a由在表背方向延伸的凸台上形成的螺纹孔等构成。
盖体112在表面壁具有U状的槽112b。被槽112b包围的变形部分112c能够在表背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从表面侧按压操作部15的操作部分151。
(7-2)容纳
如图11所示,箱体11至少具有:第一容纳部114,上述第一容纳部114以送风部12、加热部13和喷出口11b沿着第一方向(上下方向)的方式容纳送风部12和加热部13;以及第二容纳部115,上述第二容纳部115以在从第二方向透视观察时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与送风部12重叠的方式容纳屈曲成U字状的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侧。在此,第一容纳部114与第二容纳部115在左右方向上邻接。
如图2(b)所示,箱体11在第一容纳部114和第二容纳部115的表面侧具有第三容纳部116。第三容纳部116容纳操作部15。如图11所示,箱体11在第三容纳部116与第二容纳部115之间具有第四容纳部117。第四容纳部117容纳电路部17。
(7-2-1)第一容纳部
如图2(b)所示,第一容纳部114以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的中心、加热部13的加热筒体132的中心轴以及箱体11的喷出口11b的中心位于大致一条直线上的方式容纳送风部12和加热部13。在此,上述的一条直线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
此外,第一容纳部114在图4(b)和图11中,为了与其他部件加以区别,以箭头示出有引出线。
第一容纳部114以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加热部13和软管连接部14位于箱体11的后部侧的方式容纳送风部12和加热部13。第一容纳部114以送风部12的旋转轴A1成为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容纳。由此,能够使箱体11的背面侧的壁部11d呈平坦状,使电线179的卷绕变得容易。此外,通过在送风部12的旋转轴A1成为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将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配置在箱体11的背面侧,如图2(b)所示,第一容纳部114在送风部12的送风壳体123的表面侧部分的上方形成空间。
(7-2-2)第二容纳部
如图11所示,第二容纳部115在与第一容纳部114的左右方向对向的部位上形成。第二容纳部115利用由上述的箱体11的缺失部分形成的空间。
此外,第二容纳部115在图4(b)、图7和图11中,为了与其他部件加以区别,以箭头示出有引出线。
第二容纳部115容纳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长边方向的大约2/3。更具体而言,至少容纳运行单元35。由此,能够减少软管体3从装置主体1向上方的伸出量,另外,运行单元35的伸出部分变少,能够保护运行单元35。
空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至少与第一容纳部114相反的一侧(右侧)是开放的。由此,能够容易地容纳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
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箱体11时,空间的背面侧是开放的。空间的上端侧是开放的,并且在箱体11中从除架设部11c以外的上壁部11e到送风部12的下端附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参见图3(b))。由此,能够以干燥装置X的喷出口11b成为上侧的方式形成设置干燥装置X时的基部18。
此外,与空间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呈四边形(方形)状,但是只要是能够容纳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形状。
(7-2-3)第三容纳部
第三容纳部116设置在箱体11内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间。即,在从表面侧观察箱体11时,以跨越第一容纳部114和第二容纳部115的方式设置有第三容纳部116。由此,能够增大操作部15的操作部分151等,能够使使用者的操作性提高。
此外,第三容纳部116在图2(b)、图4(b)、图7和图11中,为了与其他部件加以区别,以箭头示出有引出线。
如图2(b)所示,第三容纳部116从箱体11的除架设部11c以外的上壁部11e延伸到送风部12的送风壳体123的附近。由此,能够确保操作部15的容纳空间。
另外,在送风部12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在位于比穿过旋转轴A1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A2更靠表面侧的伸出部分12a的上侧形成的空间。此外,通过将加热器131的电连接部分131a配置于该空间,能够减小表背方向的尺寸。
第三容纳部116能够以与表背方向正交的状态容纳操作基板153。由此,能够抑制妨碍吸入到箱体11内的空气的流动的情形。
(7-2-4)第四容纳部
如图7所示,第四容纳部117在从表面侧观察时,相对于送风部12、加热部13而位于右侧。由此,不会与操作部15发生干涉,就能够在箱体11内形成较大的空间,能够容纳电路部17的大型的电子部件172等。此外,电路基板173被配置于第二容纳部115侧。
此外,第四容纳部117在图4(b)、图7和图11中,为了与其他部件加以区别,以箭头示出有引出线。
第四容纳部117从箱体11的除架设部11c以外的上壁部11e延伸到送风部12的送风壳体123的附近。由此,能够容纳大型的电路基板173,并且能够与构成电源部和控制部的电子部件172一起安装。
第四容纳部117能够以与表背方向正交的状态容纳电路基板173。由此,能够抑制妨碍吸入到箱体11内的空气的流动的情形。
(8)支撑卷绕部件
(8-1)支撑部
如图1(b)所示,支撑部161具有从背面侧支撑屈曲成U字状的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第一支撑部分162。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支撑部分162使构成第二容纳部115的空间的背面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支撑部161具有从右侧支撑屈曲成U字状的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第二支撑部分163。第二支撑部分163从第一支撑部分162的延伸前端开始,一边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右侧)延伸,一边向表面侧弯曲。此外,第二支撑部分163以与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并且第二支撑部分163所支撑的部分的外周形状对应的方式弯曲。由此,能够牢固地支撑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
支撑部161连续地具有第一支撑部分162和第二支撑部分163。此处的支撑部161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具有多个(例如两个)第一支撑部分162和第二支撑部分163。由此,能够可靠地支撑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此外,两个第一支撑部分162通过连结部分164被连结,从而一体化。
(8-2)卷绕部
卷绕部165设置在箱体11的外部。由此,能够缩小箱体11。卷绕部165设置在箱体11的背面侧。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卷绕部165以跨越第一容纳部114和第二容纳部115的方式设置在箱体11的背壁部侧。由此,能够增大卷绕部165,也能够使用较长的电线179。
电线179被卷绕成同心圆状(螺旋状)。如图5所示,卷绕部165具有:卷绕电线179的滚筒部分166;以及以卷绕于滚筒部分166的电线179不变形的方式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分167。
具体而言,滚筒部分166呈四角筒状,并且筒轴沿表背方向延伸。限制部分167呈从滚筒部分166的背侧端沿径向延伸的板状,滚筒部分166和限制部分167被一体地设置。此外,在从背面侧观察时,限制部分167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
卷绕部165被安装于箱体11,如图4所示,在箱体11与限制部分167之间形成有槽状的空间168,在该空间168配置有电线179。根据该结构,能够以一个限制部分167形成槽状的电线容纳空间168。
此外,电线179的一端与电源部连接,穿过箱体11的通孔111e(参见图6)、卷绕部165的滚筒部分166的内部,如图5所示,从滚筒部分166的缺失部分169导出。
(8-3)支撑卷绕部件
如图5所示,此处的支撑部161和卷绕部165是通过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的支撑卷绕部件16构成的。支撑卷绕部件16具有用于安装到箱体11的安装部16a。在安装中,利用从内部插通箱体11的螺纹,由在滚筒部分166的内侧形成的凸台的螺纹孔所构成。
在支撑卷绕部件16被安装于箱体11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滚筒部分166的左右方向的右侧向第二容纳部115侧伸出,并且在该伸出部分设置有支撑部161。因此,支撑部161的背面成为与箱体11的第一容纳部114的背面大致同一面。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卷绕电线179。
(9)基部
如图7所示,基部18由箱体11的下端部构成。此外,基部18的底面为箱体11的下端面,面向第二容纳部115的壁部181成为顶面。此外,顶面的符号也为181。
基部18具有从顶面181的右端侧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分183。突出部分183沿表背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与容纳于第二容纳部115的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卡合。由此,能够限制软管体3从屈曲状态返回到直线状态。即,突出部分183支撑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喷出侧。
基部18具有从后端面向前后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185。突出部分185以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地具有多个(例如两个)。如图2(b)所示,突出部分185的突出端与卷绕部165的背面大致一致。由此,在使用时在使操作部15在上地设置干燥装置X(将干燥装置X放倒)时,也能够减少晃动。
3.软管体
如图1所示,软管体3具有:具有挠性和伸缩性的软管31;安装于软管31的另一端部的喷嘴主体33。
如图3(b)的放大图所示,在软管31的一端部32上形成有螺纹32a,该螺纹32螺合于装置主体1的软管连接部14的螺纹141a,由此,软管体3与装置主体1连接。
在软管31的另一端部33上形成有螺纹(省略图示),该螺纹螺合于喷嘴主体33的连接部的螺纹(省略图示)。
喷嘴主体33具有运行单元35,上述运行单元35用于在喷嘴主体33被被褥等被干燥物所覆盖时,抬起被干燥物而扩大从干燥装置X喷出的空气的到达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将送风单元122固定于送风壳体123的状态下,将弹性部件(吸收部件)126设置于外壳121与送风壳体123之间,但是也可以对该技术进行追加或变更而进行其他噪音对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噪音对策不同的结构的噪音对策。
具体而言,在将从吸气口吸入并且加热的空气从与喷出口连接的软管体喷出的干燥装置中,具备将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向喷出口送风的送风部,送风部具备:在外壳内具备风扇和驱动电机的送风单元;以及容纳送风单元的送风壳体,送风壳体在与送风单元的吸气口对向的部位并且在向送风单元侧凹入的部位具有缺失圆形状的开口。进一步地,送风单元在送风壳体内并不是固定于送风壳体,而是由多个弹性体所支撑。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利用图12和图13进行说明。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使在图12或图13中并未示出,也使用相同的符号。
如图13所示,送风部101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备:在外壳121内一体地具备多翼片风扇(省略图示)和驱动电机(省略图示)的鼓风式的送风单元122;以及容纳送风单元122的送风壳体1123。
外壳121呈螺旋形状,分别在与多翼片风扇的旋转轴正交并且对向的端壁的另一侧的端壁(右端壁121d)具有吸气口121e,在加热部13侧具有排气口121a。此外,图13所示的端壁121b是外壳121的一侧的端壁(左端壁121b),并且被堵塞。
送风壳体1123呈与送风单元122对应的形状,并且由壳体主体1124和壳体盖1125构成。
壳体主体1124的端壁1124a与箱体11的吸气口11a(的至少一个)对向,如图13所示,与送风单元122的外壳121的左端壁121b对向。
如图12所示,壳体盖1125具有与送风单元122的外壳121的右端壁121d对向的端壁1125a。壳体盖1125在与送风单元122的吸气口121e对向的部位,即端壁1125a的对向的部位具有开口1125b。
壳体盖1125在端壁1125a具有向内侧凹入的凹入部分1125c,并且由该凹入部分1125c的凹入前端缘构成开口1125b。凹入部分1125c在送风壳体1123的内侧构成为凸的曲面状。凹入部分1125c越朝向送风单元122,凹入部分1125c的开口面积变得越小。由此,开口1125b在将吸入箱体11内的空气供给到送风单元122时作为流孔而发挥功能,能够降低在箱体11内产生的吸气中的风噪音。
开口1125b用于将空气吸入送风单元122内,如图12和图13所示,呈向吸气口121e侧凹入的缺失圆形状。此外,换言之,开口1125b呈“D”字状。开口1125b形成为:相对于送风单元122的吸气口121e的开口面积为55~85[%]。
通过将插通于从壳体盖1125的周壁1125d向径向伸出的部分1125e的通孔1125f的螺纹1127与从壳体主体1124的周壁1124c向径向的外侧伸出的凸台部1124d的螺纹穴(孔)1124e螺合,从而组装送风壳体1123。
送风单元122在外壳121的周壁具有:向径向伸出并且沿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凸台部121f;以及形成于凸台部121f的通孔121g或通穴。
送风壳体1123与送风单元122的凸台部121f对应地具有沿着旋转轴延伸并且向径向膨出的膨出部1124h、1125h,并且在端壁1124a、1125a的膨出部1124h、1125h上具有通孔1124j、1125j。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于将送风单元122固定到送风壳体1123的螺纹插通于通孔1124j、1125j。
送风单元122利用送风单元122的凸台部121f的通孔121g、送风壳体1123的端壁1124a、1125a的通孔1124j、1125j而由多个(此处为四个)弹性体1126所支撑。
弹性体1126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硅橡胶、丁腈橡胶(NBR)等橡胶材料构成。弹性体1126在与风扇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呈较长的长条状。
如图12、图13所示,四个弹性体1126配置在壳体主体1124的与风扇的旋转轴正交的端壁1124a与送风单元122之间、壳体盖1125的与风扇的旋转轴正交的端壁1125a与送风单元122之间。
壳体主体1124与送风单元122之间的弹性体1126具有:插入到壳体主体1124的通孔1124j的壳体侧插入部1126a;与壳体主体1124的端壁1124a抵接的壳体侧抵接部1126b;插入到送风单元122的通孔121g的单元侧插入部1126c;与送风单元122的通孔121g的周边部分抵接的单元侧抵接部1126d;以及在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连结壳体侧抵接部1126b与单元侧抵接部1126d的连结部1126e。通孔1124j、121g是被包含于凹入部的概念,相当于凹入部的一个例子。
壳体盖1125与送风单元122之间的弹性体1126具有:插入到壳体盖1125的通孔1125j的壳体侧插入部1126a;与壳体盖1125的端壁1125a抵接的壳体侧抵接部1126b;插入到送风单元122的通孔121g的单元侧插入部1126c;与送风单元122的通孔121g的周边部分抵接的单元侧抵接部1126d;以及在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连结壳体侧抵接部1126b与单元侧抵接部1126d的连结部1126e。通孔1125j、121g是被包含于凹入部的概念,相当于凹入部的一个例子。
这样,与送风单元122抵接的单元侧抵接部1126d与壳体侧抵接部1126b通过连结部1126e而连结,因此送风单元122的振动难以传递到壳体侧抵接部1126b。由此,能够降低送风单元122的振动所引起的噪音。
在此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如图13所示将送风单元122容纳到送风壳体1123内的送风部1012中,具有实施了噪音对策的结构。
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部(送风装置)是以降低在内部产生的噪音为目的的送风部(送风装置)的发明,当着眼于送风部时,除干燥装置以外,还能够适用于例如空气清洁装置、空气调和装置等的送风部。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以目标温度对就寝前的寝具进行保温的第四模式中,基于在设置位置检测的温度,对加热单元进行控制,使得成为目标温度,但也可以是例如在加热到比目标温度更高的温度后,一边冷却一边维持目标温度。
对于第三实施方式,利用图14和图15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在选择了第四模式时的控制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结构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71相同的结构(第四模式的程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是为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加以区别,虽然在图中并未显示,但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符号设为“2171”。
另外,将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变更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温度传感器134的位置,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温度传感器2134而进行说明。如后述,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温度是加热器131的上方的温度,但测定的温度与从喷嘴主体33喷出的温度建立对应,并且与寝具内的喷嘴主体33周边的温度对应。
1.控制部
控制部2171在通过自动模式选择了第四模式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目标温度2Te1有多种,并且是基于加热前的室温2Te0而决定的。
此处,当室温2Te0是“2Te0a”时的目标温度2Te1为“2Te1a”,当室温2Te0是“2Te0b”时的目标温度2Te1为“2Te1b”,当室温2Te0是“2Te0c”时的目标温度2Te1为“2Te1c”。
此外,在含义是温度等数值的情况下,标记有“”。
如图14所示,此处的室温2Te0、目标温度2Te1的具体的数值的关系如下。
2Te0a<2Te0b<2Te0c<2Te1c<2Te1b<2Te1a
控制部2171进行第一工序、第二工序以及第三工序,上述第一工序为喷出温度为“2Te2”的第一温度的温风直到经过时间2Ti成为“2Ti1”的第一时间,上述第二工序为进行降温直到成为与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对应的目标温度2Te1,上述第三工序为维持在第二工序中降温了的目标温度2Te1直到经过时间2Ti成为“2Ti2”的第二时间。
此外,在第二工序中,降温所花费的时间根据室温而有所不同,因此第二工序的时间并不是一定的,并不会成为规定时间。
在图14沿着横轴记载的“1”、“2”、“3”分别表示室温2Te0是“2Te0b”的情况下的第一工序、第二工序、第三工序。此处,如前述,由“2”表示的第二工序依赖于室温而产生变化,因此并不会成为如由“1”表示的第一工序的一定时间。另外,作为合计的运转时间的第二时间“2Ti2”(只要使用者在任意的时间并不关闭电源)被预先决定为规定的时间,但第二工序的时间依赖于室温而产生变化,因此,由“3”表示的第三工序的时间也依赖于室温而不同。但是,从第四模式的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时间是一定的。
以下,利用图15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当使用者选择第四模式时,控制部2171启动。
当控制部2171启动时,室温2Te0、目标温度2Te1等清零,计时器等复位后,从温度传感器2134以最长数秒至数十秒左右获得室温2Te0(S201),将加热部13的加热器131和送风单元122的驱动电机打开(S202),使计时器启动(S203)。
此时,从软管体3的喷嘴主体33喷出的温风的温度(加热器打开的状态)是一定的,并且为比目标温度2Te1更高的“2Te2”。
控制部2171在计时器的经过时间2Ti达到第一时间,即“2Ti1”(在S204中为“是”)时,与在S201所获得的室温2Te0无关,将加热器131关闭(S205),从存储部读出与室温2Te0对应的目标温度2Te1(S206)。
由此,寝具的温度从自喷嘴主体33喷出的温风的温度2Te2开始下降。
存储部将室温2Te0与目标温度2Te1建立对应地存储,在此,将室温2Te0分为三个温度区域,对各个温度区域设定有目标温度2Te1。
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不足7[℃]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被设定为5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例如,为55[℃]),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为7[℃]以上不足13[℃]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被设定为4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例如,为50[℃]),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为13[℃]以上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被设定为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的温度(例如,为45[℃])。
控制部2171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温度2Te下降到目标温度2Te1(在S207中为“是”)时,为了将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温度2Te维持为目标温度2Te1,打开/关闭加热器131而进行反馈控制(S208)。
控制部2171在计时器的经过时间2Ti达到第二时间,即“2Ti2”(在S204中为“是”)时,关闭驱动电机(S210),结束。
此外,在步骤S210中,例如,在加热器131打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与驱动电机同时或者在关闭加热器131后经过规定时间后关闭驱动电机。
当控制部2171从使用者接收到使第四模式的运转结束的操作时,中断处理并结束。
如上所述,一旦在加热到比目标温度2Te1更高的温度(“2Te2”)后,为了一边自然冷却一边维持目标温度2Te1,只要关闭加热器131并将驱动电机抑制在最大输出值的约20-30[%]进行运转即可,能够抑制加热器131、电机驱动所涉及的电力消耗量,并且降低来自送风部1012的噪音。另外,能够减少寝具内(例如被子与褥子的间隙、被子与床垫的间隙等)的温度不均。
相对于在就寝者进入了寝具内时感觉舒适的目标寝床温度(31[℃]以上35[℃]以下的范围),此处的目标温度2Te1为考虑了室温的高的设定。例如,在室温2Te0不足7[℃]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比室温2Te0为13[℃]以上的情况高出10[℃]。由此,除了夏季以外,与使用时的季节(时期)无关地,能够提供使使用者舒适的上述的目标寝床温度。
此处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是执行将就寝前的寝具加热并以目标温度保温的模式的干燥装置。
作为这样的干燥装置,具有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5-345098号公报中公开的干燥装置。但是,该干燥装置即使在夏季等室温较高的情况下,也以高温来干燥被褥,因此存在用于降低(完成)被褥的温度的时间变长而电费增加的倾向。另外,因为是在被褥干燥后检测室温,所以设置在接近加热器的位置上的温度传感器也会与被褥周边的气氛为高温的情况相辅相成,从而无法检测出准确的室温(因此不能够设定最佳的送风时间),因此也有可能无法将被褥保持在舒适的温度带。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在执行将就寝前的寝具加热并以目标温度保温的模式时,基于加热前的室温来决定具有多种的目标温度。由此,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使用时,能够将寝具的温度保温为大致一定的温度,无论季节、时间等如何,都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室温来减小被干燥物的温度的偏差。
进行这样的控制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装置是能够减小干燥后的被干燥物(寝具等)的温度的偏差的发明。
2.温度传感器的位置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2134,在加热器131中利用PTC加热器,作为整体呈较薄的箱状。如图16(a)所示,温度传感器2134被配置为:使检测部分2134a位于从加热器131的上表面向上方(送风的方向)离开10[mm](为图中的“L1”)的位置,并且与加热器131的上表面131b平行。此外,从测定温度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地,检测部分2134a处于距离加热器131的上表面8~15[mm]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16(b)所示,温度传感器2134配置在使检测部分2134a位于从加热筒体132的内表面向内侧离开20[mm](为图中的“L2”)的位置。此外,从测定温度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地,检测部分2134a处于距离加热筒体132的内表面15~25[mm]的范围内。
由此,温度传感器2134配置在加热器131的上方,尽管测定的是由加热器131加热的空气的温度,但如表1所示,从喷嘴主体33吹出的温风的温度(为表中的“吹出口温度”)与由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温度(为表中的“热敏电阻的温度”)的相关性变好。即,相对于喷嘴主体33中的温度,能够减小由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温度的偏差。
因此,在第四模式中,尽管基于配置在加热器131附近的温度传感器2134的测定温度来管理目标温度,但能够精度良好地管理实际的寝具内的温度。
【表1】
吹出口温度 热敏电阻的温度
65℃ 73℃(±3℃)
60℃ 67℃(±3℃)
55℃ 61℃(±3℃)
50℃ 55℃(±3℃)
45℃ 49℃(±3℃)
此处的加热部13的加热筒体132设置有从加热筒体132的内壁向内侧离开,并且与温风通过的方向平行的肋壁132a,温度传感器2134沿着肋壁132a而被固定。由此,使得温度传感器2134的检测部分2134a的位置不动,能够测定稳定的温度。另外,因为是设置在肋壁132a上,所以能够减小制造时的检测部分2134a的位置的偏差。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加热筒体132内具备加热器131,由温度传感器133间接地测定加热器131的温度,但在加热筒体内也可以具备将加热器向温度传感器侧施力的弹性体。
以往,使用的加热器的尺寸有所偏差,因此加热筒体内的加热器与温度传感器的距离并不是一定的,存在无法准确地检测出加热器的温度的问题。此外,因为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调整加热器的温度(施加电力),所以在以往的方法中,从加热部吹出的温风的温度是不稳定的。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具备弹性体,例如,即使加热器尺寸存在偏差,加热器与温度传感器的距离也是一定的,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地测定加热器的温度。
1.整体
主要利用图17~图19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部3013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使并未示出于图17~图19,也使用相同的符号。
加热部3013具备:加热筒体3130;配置于加热筒体3130内的加热器131;设置于加热筒体3130的外表面的温度传感器133;以及将加热器131向温度传感器133侧施力的弹性体3200。此外,加热筒体3130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的一个例子。
此外,加热筒体3130构成容纳加热器131的壳体,在该壳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33。另外,在此使用了一个弹性体3200,但也可以具有多个。
加热器131是用散热板夹持发热体(PTC元件)并在散热板上接合了电极片的、所谓的陶瓷加热器(PTC加热器)。加热器131呈高度(厚度)较低(薄)的长方体状。在此,俯视呈矩形状,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一侧的端面(将该端面作为第一端面)131c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3,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另一端面(将该端面作为第二端面)131d侧设置有弹性体3200。
此外,也可以将加热器131的短边方向的端面作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加热器131的俯视形状也可以是方形。即,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只要是相对于加热器131而位于规定的方向(假想直线)上的端面即可。
温度传感器133测定由加热器131加热的空气的温度,但也测定与加热器131接触的壳体(后述的间隔壁部3131k)的温度。此外,由加热器131加热的空气的温度与壳体(间隔壁部3131k)的温度具有相关关系,该相关关系通过预先试验等求出。温度传感器133例如是双金属型。
2.各部分
(1)加热筒体
在此,加热筒体3130由位于送风部12侧的下筒体3131和位于软管体3侧的上筒体3132构成。下筒体3131和上筒体3132在下筒体3131内配置加热器131时,通过螺纹(省略图示)等将伸出部3131m、3132m彼此结合。
下筒体3131主要具有容纳加热器131的功能。下筒体3131具有与加热器131的外观形状一致的内周面形状。在此,加热器131呈俯视矩形状,下筒体3131的内周面形状在横截面上呈矩形状。
下筒体3131在与加热器131的第一端面131c对向的壁部3131a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33。此处的温度传感器133以插入到壁部3131a的凹入部分3131b的状态被固定。温度传感器133以与凹入部分3131b的底抵接的状态被固定。由此,能够减小在干燥装置个体间的温度检测精度的偏差。
在下筒体3131的与壁部3131a对向的壁部3131c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弹性体3200的支撑部3131d。此外,为了与后述的上支撑部3132c加以区别,将支撑部3131d作为下支撑部3131d。
此处的弹性体3200从与加热器131向下筒体3131的设置方向相同的方向插入到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之间。加热器131的设置方向在此是加热筒体3130的筒轴延伸的方向,并且是从上筒体3132朝向下筒体3131的方向。此外,弹性体3200的插入方向也是相同的。
下支撑部3131d从与弹性体320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支撑弹性体3200。在此,下支撑部3131d从送风部12侧进行支撑。此外,在加热筒体3130的筒轴延伸的方向上,有时也将送风部12侧作为下方、下侧,将软管体3侧作为上方、上侧。
如图18(a)所示,下支撑部3131d由从壁部3131c的内表面向加热器131侧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部分3131e构成。突部分3131e例如突出为板状,具有两个。
在壁部3131c的内表面设置有限制部3131f,上述限制部3131f限制弹性体3200向与弹性体3200的插入方向和弹性体3200对加热器131施力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加热器131的短边方向)移动。在此,限制部3131f设置在弹性体3200的两侧。限制部3131f由将弹性体3200的两侧向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对肋部分3131g构成。如图18(a)所示,一对肋部分3131g的下端与下支撑部3131d的突部分3131e连结。突部分3131e通过肋部分3131g而被加强。此外,一对肋部分3131g也是引导弹性体3200的插入的引导部。
在下筒体3131具有:向内侧突出并从下方支撑加热器131的加热器支撑部3131h、加热器131的电连接部分131a用的槽3131j。下筒体3131相对于壁部3131a在壁部3131c侧具有与凹入部分3131b的底连接的间隔壁部3131k。加热器131准确而言容纳于由除壁部3131a以外的其他壁部和间隔壁部3131k所形成的空间中。即,容纳加热器131的壳体并且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3的部位成为间隔壁部3131k。
在间隔壁部3131k的上筒体3132侧设置有温度保险丝3135。温度保险丝3135在加热器131的温度过度上升时工作而切断电流。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间隔壁部3131k成为下筒体的壁部,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在壁部的外侧等设置温度保险丝3135来实施。
在构成上筒体3132的壁部并且位于下筒体3131的壁部3131c的上方的壁部3132b的内表面设置有从与下支撑部3131d相反的一侧(上侧)支撑弹性体3200的支撑部3132c。为了与下支撑部3131d加以区别,将支撑部3132c作为上支撑部3132c。
上支撑部3132c从弹性体3200的插入方向抵接于弹性体3200的屈曲部3230。上支撑部3132c由从将一对肋部分3131g延长的假想线的中间部位向内侧突出并且向插入方向延伸的肋部分3132d构成。由此,能够防止弹性体3200从加热器131与下筒体3131之间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落,能够长时间地将加热器131向温度传感器133侧施力。
上筒体3132具有从上侧支撑加热器131的加热器支撑部3132f。加热器支撑部3132f由从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并沿着加热器131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肋构成。
如图5所示,上筒体3132具有用于安装盖部19的安装部3132g。安装部3132g由从上端缘向径向的外侧伸出的外凸缘构成。上筒体3132的安装部3132g具有用于固定支撑温度传感器2133、2134的槽。此外,温度传感器2133、2134例如是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133用于检测加热器131的异常温度,温度传感器2134用于控制温风温度。
上筒体3132在位于下筒体3131的壁部3131a的上方的壁部3132a的内侧与间隔壁部3131k对应地具有肋壁3132k。肋壁3132k的下端部经由连结部3132j而与壁部3132a连结。连结部3132j也具有支撑下筒体3131的温度保险丝3135的功能。
(2)弹性体
弹性体3200插入到与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33的壁部3131a(间隔壁部3131k)对向的壁部3131c与加热器131之间,并且将加热器131向壁部3131a侧施力。由此,能够使温度传感器133与加热器131的第一端面132c的间隔一定。即,加热器131的第一端面132c与壁部3131a(间隔壁部3131k)抵接,将温度传感器133的盖面配置在相对于壁部3131a(间隔壁部3131k)而确定的位置,由此,即使加热器131的尺寸存在偏差,温度传感器133与加热器131的第一端面132c的距离也是一定的。此外,在此,加热器131的第一端面132c以与间隔壁部3131k抵接的方式被弹性体3200施力。
以下,主要利用图18(b)进行说明。
弹性体3200例如通过使薄壁的金属板弯曲或屈曲而形成,具有所谓的板簧结构。弹性体3200至少具有配置在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之间的弹性变形部3210。
弹性变形部3210相对于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的间隔的变化而弹性变形,并且在增大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的间隔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力。
弹性变形部3210具有相对于弹性体3200的插入方向倾斜的第一边部分3211、第二边部分3212和连结部分3213,作为整体呈“V”字状。弹性变形部3210的高度(为将V字的开口侧设置为平面时的自连结部分3213的平面的距离)构成为比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的距离更大。由此,产生将加热器131向壁部3131a侧施加的力。
在此,连结部分3213与加热器131和壁部3131c的一侧(在此为加热器131的第二端面131d)抵接,第一边部分3211的与连结部分321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211a和第二边部分3212的与连结部分321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212a直接或间接地(在此,经由后述的延伸部3220,因此是间接的)与加热器131和壁部3131c的另一方(在此为壁部3131c)抵接。此外,第一边部分3211的端部3211a为了与加热器131或壁部3131c间接或直接地抵接而构成抵接部。该抵接部的符号也利用3211a。
在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的间隔较小的情况下,弹性变形部3210进行例如,第一边部分3211的端部3211a与第二边部分3212的端部3212a的间隔变大,或者第一边部分3211和/或第二边部分3212以在厚度方向上膨胀的方式弯曲等的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的复原力而产生作用力。
此处的第一边部分3211的端部3211a向与第二边部分3212相反的一侧折回。将该折回的部分作为折回部分3214。由此,端部3211a的移动变得顺畅,端部3211a变得容易相对于第二边部分3212侧的端部3212向远近方向移动。特别是,通过具备后述的延伸部3220,端部3211a能够沿着延伸部3220滑动,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弹性体3200具有从第二边部分3212的端部3212a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第一边部分3211存在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3220。此处的延伸部3220沿着插入方向延伸。延伸部3220与插入方向平行地,即直状地延伸。此外,第二边部分3212的端部3212a也是第二边部分3212与延伸部3220的连结部,连结部的符号也设为“3212a”。
第二边部分3212以随着从与延伸部3220的连结部3212a向第一边部分3211侧移动,从延伸部3220离开的方式倾斜。由此,通过将弹性体3200从连结部3212侧插入,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该插入。
延伸部3220较长地延伸到比折回部分3214的更靠上方。由此,在使弹性体3200插入时,能够防止第一边部分3211的端部3211a钩挂在壁部3131c或加热器131的第二端面131d上,能够顺畅地将弹性体3200插入。另外,在插入时,能够使延伸部3220在与壁部3131c的内表面或加热器131的第一端面(在此为壁部3131c)抵接的状态下滑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弹性体3200插入。另外,在插入时弹性变形部3210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第一边部分3211的端部3211a也与延伸部3220抵接,能够沿着延伸部3220移动,也能够顺畅地将弹性体3200插入。
弹性体3200在延伸部3220的与连结部3212相反的一侧端部具有向弹性变形部3210存在的一侧屈曲的屈曲部3230。由此,在插入弹性体3200时,屈曲部3230向与壁部3131c相反的一侧屈曲,因此屈曲部3230并不会与壁部3131c接触,能够顺畅地将弹性体3200插入。另外,在插入弹性体3200时,通过压入屈曲部3230,能够容易地将弹性体3200插入。
如图17(b)所示,屈曲部3230位于比加热器131的上表面131e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在插入弹性体3200时,屈曲部3230并不会与加热器131接触。另外,在取下弹性体3200时,通过利用屈曲部3230而能够容易地进行。
3.关于弹性体
弹性体3200具有V字状的弹性变形部3210、延伸部3220以及屈曲部3230,但弹性体也可以具有以下的结构。
弹性体3200具有含有金属制或耐热性树脂等的树脂制的板簧结构,一体地具有:沿插入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220;以及与延伸部3220的插入弹性体3200时位于前端侧的端部3212a连续的弹性变形部3210。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弹性体3200,即使加热器131存在尺寸的偏差,也能够得到温度传感器133的准确的检测结果。另外,只要将弹性体3200插入到位于与温度传感器133相反的一侧的壁部3131c与加热器131之间,就能够容易地实施。
弹性变形部3210具有与延伸部3220抵接的抵接部3211a。由此,能够将来自加热器131的反作用力分散到插入前端侧的端部3212a和抵接部3211a,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力。另外,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3210的疲劳特性。
弹性变形部3210呈“V”字状,一侧的端部3212a成为插入前端侧的端部,另一侧的端部3211a成为抵接部3211a,抵接部3211a能够沿着延伸部3220滑动。由此,能够通过滑动来释放弹性体3200插入到加热器131与壁部3131c之间时的力。
弹性体3200在与延伸部3220的插入前端侧的端部3212a相反的一侧端部具有用于压入弹性体3200的按压部3230。按压部3230也可以由从相反的一侧端部向弹性变形部3210侧屈曲的屈曲部构成。由此,弹性体3200的压入变得容易,仅通过插入弹性体3200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弹性体3200向加热部3013的组装。
此外,在仅考虑了将加热器131向温度传感器133侧施力的功能的弹性体的发明中,对加热筒体的形状/结构、其他温度传感器2133、2134的有无、加热器131的电连接部分131a的位置等没有特别限定。
弹性体只要能够产生向温度传感器侧的作用力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图20所示的弹性体。
如图20(a)所示,弹性体3300具有弹性变形部3310。弹性变形部3310具有:第一边部分3311;第二边部分3312;连结第一边部分3311和第二边部分3312的连结部分3313;从第一边部分3311的与连结部分331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311a折回的第一折回部分3314;以及从第二边部分3312的与连结部分331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312a折回的第二折回部分3315。在此情况下,连结部分3313、第一边部分3311的端部3311a以及第二边部分3312的端部3312a与加热器和壳体直接抵接。此外,端部3311a、3312a构成抵接部。
如图20(b)所示,弹性体3400具有:弹性变形部3410;延伸部3420;以及屈曲部3430。弹性变形部3410的连结第一边部分3411和第二边部分3412的连结部分3413呈与延伸部3420平行的平坦状。在此情况下,连结部分3413与加热器和壳体的一个直接抵接。第一边部分3411的端部3411a和第二边部分3412的端部3412a经由延伸部3420而与加热器和壳体的另一个间接抵接。此外,端部3411a、3412a构成抵接部。此外,在抵接部也可以包括延伸部3420。
如图20(c)所示,弹性体3500具有:弹性变形部3510;延伸部3520;以及屈曲部3530。弹性变形部3510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弹性体3200的弹性变形部3210相同地,具有第一边部分3511、第二边部分3512、连结部分3513、折回部分3514。弹性体3500在折回部分3514的与第一边部分35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屈曲部3530。由于具有屈曲部3530,能够容易地将弹性体3500的装卸。此外,在抵接部也可以包括延伸部3520。
如图20(d)所示,弹性体3600具有:弹性变形部3610;延伸部3620;以及屈曲部3630。弹性变形部3610具有第一边部分3611、第二边部分3612、连结部分3613。第一边部分3611并没有延伸到与延伸部3620抵接的程度。在此情况下,连结部分3613与加热器和壳体的一个直接抵接。第二边部分3612的端部3612a经由延伸部3620而与加热器和壳体的另一个间接抵接。此外,在抵接部也可以包括延伸部3620。
以上说明了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但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变形例。另外,也可以将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变形例彼此组合。
另外,即使有并未记载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变形例中的例子、或不脱离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变形例>
1.第一容纳部
(1)第一容纳部114只要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并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下方)依次容纳送风部12和加热部13即可,例如,也可以在送风部12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容纳控制部、电线,也可以在送风部与加热部之间容纳过滤器等。
(2)第一容纳部114以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的中心、加热部13的加热筒体132的中心轴以及箱体11的喷出口11b的中心位于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直线上的方式容纳送风部12等,但也可以位于不与第一方向平行而交叉的直线上。此外,直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一方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即,第一容纳部以送风部12的排气口123a的中心、加热部13的加热筒体132的中心轴以及箱体11的喷出口11b的中心位于与第一方向平行或交叉的直线上的方式容纳送风部12和加热部13。
2.第二容纳部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二容纳部115的空间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上端)、第二方向中的与第一容纳部相反的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右端)以及第三方向的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且在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背端)是开放的。
但是,第二容纳部115只要能够容纳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即可,例如,至少第一方向的一侧是开放的即可。
作为这样的例子,具有:(a)仅第一方向的一侧是开放的情况、(b)第一方向的两侧是开方的情况、(c)第一方向的一侧和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是开放的情况、(d)第一方向的两侧和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是开放的情况、(e)第一方向的一侧和第三方向的一侧是开放的情况、(f)第一方向的一侧和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是开放的情况、(g)第一方向的一侧和第三方向的两侧是开放的情况、(h)第一方向的两侧和第三方向的一侧是开放的情况、(i)第一方向的两侧和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是开放的情况、(j)第一方向的两侧和第三方向的两侧是开放的情况、(k)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方向的一侧是开放的情况、(l)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是开放的情况、(m)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方向的两侧是开放的情况、(o)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方向的一侧是开放的情况、(p)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是开放的情况、(q)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三方向的两侧是开放的情况等。
另外,通过设为上述的结构,在软管体的另一端部的支撑变得不稳定的情况下,只要适当地设置支撑部即可。
在上述(a)、(b)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与箱体的喷出口邻接而设置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入部、通孔来实施。在此情况下,不需要以其他结构设置支撑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支撑部。
在上述(c)、(d)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设置从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向第二方向的一侧凹入且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凹部并且第一方向的一侧或第一方向的两侧开放的凹部来实施。在此情况下,能够将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从第一方向的一侧插入到第二容纳部中,进一步地,能够一边使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屈曲一边从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容纳到第二容纳部中,能够提高容纳作业的操作性。
另外,如果考虑到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容纳作业,则优选地,第二方向上的与第一容纳部114相反的一侧是开放的。由此,能够一边使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屈曲,一边向第二容纳部115插入(收纳)。
在着眼于容纳软管体的发明中,干燥装置具备:具有吸气口和喷出口的箱体;容纳于上述箱体内的送风部;容纳于上述箱体内并且驱动上述送风部的驱动部;与上述喷出口连接并且具有与上述喷出口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屈曲自如的软管体;设置于上述送风部与上述喷出口之间的加热部;以及在上述软管体的一部分屈曲并且上述另一端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状态下,能够以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侧方支撑上述另一端部的状态加以容纳的容纳部。此处的“容纳部”的一个例子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容纳部,“驱动部”的一个例子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机。
另外,干燥装置具备从侧方支撑上述另一端部的支撑部,上述容纳部支撑上述另一端部的喷出侧。干燥装置具备:用于将电力供给到干燥装置的电线;以及卷绕上述电线的卷绕部,上述支撑部与上述卷绕部一体地设置。
另外,在干燥装置中,在上述箱体的第一方向上,上述容纳部设置在比设置有上述喷出口的第一位置更靠第一方向的与喷出口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并且比上述箱体的第一方向的中央更低的第二位置。在干燥装置中,上述软管体包括:屈曲自如的软管;以及用于将软管体连接到上述喷出口的软管连接部,在上述软管体的一端部侧具备将上述软管的一部分容纳到内部的筒状部。
根据以上的结构,即使是全长较长的软管体也能够紧凑地容纳。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部114与第二容纳部115对向的第二方向是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左右方向,但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表背方向。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容纳部115的空间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到送风部12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下端部)附近,但也可以是以遍及箱体11的第一方向的全长地形成(也可以是没有图7中的基部18的顶面181的状态)。
即,第二容纳部115的空间只要形成为在从第二方向透视观察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与送风部12重叠即可,软管体3的另一端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地与送风部12重叠,也可以超过送风部12而进一步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部114和第二容纳部115经由箱体11的壁部11g而在第二方向上对向(邻接),但是,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容纳部114与第二容纳部115之间设置例如容纳电路部17的第四容纳部、或容纳电线的容纳部。
3.箱体
(1)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11呈在第一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并且一个角部分欠缺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二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并且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长边的中央部分向其他长边侧凹入的形状,从第一方向观察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状、椭圆形状、长圆形状等,也可以是方形状,还可以是三或五以上的多边形状。即使是这些形状,只要在以软管体3的一端部32与另一端部33对向的方式在屈曲状态下容纳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的位置具有缺失部分即可,只要能够容纳另一端部33,则缺失部分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2)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11的缺失部分的面积是整体面积的大致1/4,但根据容纳于箱体内的送风部、加热部等的大小,也可以不是1/4。
(3)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11在第一方向的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上端侧)具有架设部11c,使得从第一方向搬运干燥装置X,但也可以在第二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具有架设部,也可以在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表面侧)具有架设部。即,在着眼于架设部的发明中,在具备另一端部插入到对象物的软管体和连接有软管体的装置主体的干燥装置中,上述装置主体具有在搬运干燥装置X时用于把持的架设部。
(4)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11在盖体112上并不具有吸气口,但也可以在盖体上设置吸气口。
(5)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11的基部18具有从后端面向前后的后方突出的两个突出部分185,但如图21所示,也可以具有从箱体4011的后端面向后方呈板状突出的一个突出部分4185。该突出部分4185作为干燥装置4X的脚部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使干燥装置4X稳定地竖立设置。如图21(b)的假想线A4所示,突出部分4185的突出端与卷绕部165的背面大致一致。
4.电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线179卷绕在设置于箱体11的第一容纳部114和第二容纳部115的第三方向的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背面侧)的卷绕部165上,但是例如也可以将卷绕部设置在箱体11的第二方向的单侧,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1的第三方向的另一侧。
即,在着眼于电线179的卷绕的发明中,具备:对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从喷出口喷出的装置主体;以及一端与上述装置主体的上述喷出口连接的屈曲自如的软管体,上述装置主体具有上述吸气口和上述喷出口,并且具备容纳送风部和加热部的箱体,在上述箱体的外部具备卷绕并容纳用于从外部受电的电线的卷绕部。该卷绕部相对于屈曲成U字状的状态的软管体而设置在第三方向的一侧。
此外,在不着眼于卷绕部165的发明中,电线179卷绕并容纳在箱体11的外部,但例如也可以容纳在箱体的内部。
5.控制部
(1)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171通过配置在加热器131的上方(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室温,但也可以利用配置在其他部位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134(参见图7)。
通过利用设置在离开加热器131的部位的温度传感器,上述部位例如是在电路部17中的靠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下侧)的吸气口11a的部位、靠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吸气口11a的部位,从而不易受到来自加热器131的散热的影响并且容易从吸气口附近的获得更加准确的室温,因此,控制部在第四模式的控制中,在经过时间2Ti成为第一时间(2Ti1)并关闭加热器131后,也能够从温度传感器获得室温。
(2)在图15中,控制部2171在步骤S206中进行目标温度2Te1的读出,但目标温度2Te1的读出只要在步骤S207之前进行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步骤S201中在获得室温2Te0后读出。
(3)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四模式中,根据三个室温区域来设定目标温度2Te1,但也可以设定与两个室温区域对应的两个目标温度,也可以与四个以上的室温区域对应地设定目标温度。进一步地,也可以与室温一对一对应地设定目标温度。
(4)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四模式中,在第一工序中的加热温度(在图14中为“2Te2”)是一定的,但例如也可以根据室温使加热温度变化。
(5)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四模式中,在第一工序中的加热温度(在图14中为“2Te1”)是一定的,但例如也可以根据室温使加热时间变化。
(6)在图14中,控制部2171将目标温度2Te1的维持通过比较由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温度2Te和目标温度2Te1而打开/关闭加热器131,但也可以通过预先实验设定维持目标温度2Te1的加热器131的打开/关闭的时机。作为这样的控制,具有PWM控制,能够通过适当设定占空比来实施。在此情况下,温度传感器2134只要能够仅测定室温即可,不需要使温度传感器的设置位置的温度与在喷嘴的喷出口的温度建立对应。
(7)目标温度2Te1对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的每个温度带预先设定了目标温度,但并不限定于此,目标温度也可以进一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而能够选择设定“热”、“普通”、“温”。
即,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为不足7[℃]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设定为5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例如,为55[℃]),但如果使用者选择了“热”,则将目标温度2Te1为5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之中的最高温度即60[℃]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另外,分别地,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普通”则将55[℃]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温”则将50[℃]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
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为7[℃]以上不足13[℃]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设定为4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例如,为50[℃]),但如果使用者选择了“热”,则将目标温度2Te1为45[℃]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之中的最高温度即55[℃]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另外,分别地,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普通”则将50[℃]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温”则将45[℃]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
在温度传感器2134测定的室温2Te0为13[℃]以上的情况下,目标温度2Te1设定为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例如,为45[℃]),但如果使用者选择了“热”,则将目标温度2Te1为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之中的最高温度即50[℃]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另外,分别地,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普通”则将45[℃]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温”则将40[℃]作为目标温度而设定。
6.其他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61和卷绕部165是通过支撑卷绕部件16而一体地构成的,但也可以将支撑部和卷绕部分体地构成。在此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以从箱体的第二方向的另一端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右端侧)向第三方向的一侧(后侧)延伸后,向第二方向的一端侧(左侧)屈曲的方式构成支撑部,并且从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和第三方向的另一侧(背面侧)支撑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
即,软管体3的另一端部33以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被支撑的状态而被容纳。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71利用配置在送风部12附近的温度传感器134,但也可以利用配置在加热部13的温度传感器133,也可以利用设置在其他部位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将这些组合而来利用。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通过使用者的操作部分151的按压操作而接收干燥条件、干燥装置的运行的操作部15,但例如也可以具备识别使用者的声音的AI扬声器,通过使用者的声音接收温度、时间、模式等干燥条件。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装置主体上设置与广域网络、本地网络等连接的路由器和经由Wi-Fi(注册商标)、蓝牙(注册商标)等而能够进行通信的接收器,使得使用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从家中、房间的外部接收干燥条件。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21与送风壳体123之间具备吸收部件126,但也可以使得吸收部件的配置位置变更或追加在送风壳体123与箱体11之间而支撑送风壳体123。
即,在着眼于送风部的支撑的发明中,干燥装置具备:具有吸气口和喷出口的箱体;容纳于上述箱体内的送风部;驱动上述送风部的驱动部;与上述喷出口连接的软管体;配置于上述送风部与上述喷出口之间的加热部;以及在上述箱体内弹性地支撑上述送风部的支撑部件。此处的“支撑部件”的一个例子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部件。
在干燥装置中,上述送风部包括送风风扇和外壳,并且具备覆盖上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的送风壳体,上述弹性体设置在上述外壳与上述送风壳体之间。
在干燥装置中,上述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送风风扇,并且包括:从上述旋转轴方向覆盖上述送风风扇的轴向侧壳体部;以及从上述旋转轴的径向覆盖上述送风风扇的径向侧壳体部,上述支撑部件被设置在上述轴向侧壳体部和上述径向侧壳体部的至少一个位置上。此处的“轴向侧壳体部”的一个例子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壁,“径向侧壳体部”的一个例子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周壁。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降低送风部的噪音。
(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温度Te3的设定是将相对于检测温度而应该加热的加热温度存储到存储部中,但例如也可以预先存储与检测温度对应的设定温度Te3,而从存储部直接获得设定温度Te3。
(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室温测定用的温度传感器134(参见图7)以沿着第一方向下垂到另一侧(如图1地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下侧)的状态设置送风部12的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如图1所示设置干燥装置X且以操作部15为正面的情况下的表面侧)的部位。
然而,只要是从加热部13离开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位。作为其他部位,既可以直接安装在电路部17中的靠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下侧)的吸气口11a的部位、靠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吸气口11a的部位,或者操作部等上,也可以设置在电路部(参见图7)的电路基板173上。但是,在设置在电路基板的情况下,优选为难以受到来自电路部17的电子部件172、电路基板173等的发热所产生的影响的位置。作为这样的位置,具有箱体的吸气口的周边、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流路上等。
另外,作为温度传感器134例如使用了热敏电阻,但也可以使用例如热电偶、热电对(thermocouple)等其他传感器。
(7)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134(参见图16)设置在加热器131的上方,测定加热前的温度作为室温,但是例如,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设置于从加热部13离开的位置,例如在电路部17的电路基板并且吸气口11a的周边等上的温度传感器作为室温用的温度传感器。在此情况下,在不受来自加热器131、电路部17的热的影响的运转刚开始后的有限的时间内由温度传感器测定室温,由此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室温。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器131上设置了测定被加热的空气的温度传感器2134,但如图16所示,也可以具备其他温度传感器2134作为预备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将温度传感器2133、2134的测定温度的平均作为测定温度。
(8)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将送风单元122固定在送风壳体1123上而通过弹性体1126来进行支撑。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实施其他噪音对策。作为其他噪音对策,也可以使弹性体介于送风部1012与箱体11之间,也可以不将送风部固定在箱体上而通过弹性体来进行支撑。

Claims (4)

1.一种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装置主体内具备加热部,
所述加热部具备:
加热器;
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加热器;以及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配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加热器之间并且将所述加热器向所述壳体侧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吸气口和喷出口;以及
送风部,所述送风部将从所述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喷出口送风,
所述加热部对从所述送风部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装置主体沿着第一方向具备所述送风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喷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一端部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喷出口连接的屈曲自如的软管体,
所述装置主体在所述箱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呈筒状地延伸的筒状部,
所述筒状部容纳比所述软管体的一端部的与所述喷出口的连接部分靠所述软管体的另一端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干燥装置所在的房间的室温;
存储部,所述存储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的室温对应地存储多个目标温度;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与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的室温对应地从所述存储部读出所述目标温度,并且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加热部和所述送风部:以读出的所述目标温度对被干燥物进行保温。
CN202011349132.7A 2019-05-29 2020-11-26 干燥装置 Active CN113294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0738 2019-05-29
JP2019158834 2019-08-30
JP2020-028725 2020-02-21
JP2020028725A JP6948729B2 (ja) 2019-05-29 2020-02-21 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4990A true CN113294990A (zh) 2021-08-24
CN113294990B CN113294990B (zh) 2023-03-28

Family

ID=74847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9132.7A Active CN113294990B (zh) 2019-05-29 2020-11-26 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4) JP6948729B2 (zh)
CN (1) CN113294990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7899A (ja) * 1993-05-20 1994-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衣類乾燥機
CN1715542A (zh) * 2004-06-28 2006-01-0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烘干机温度控制装置以及方法
JP2014135966A (ja) * 2013-01-15 2014-07-28 Toshiba Corp ヒ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衣類乾燥機
CN106012451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被褥干燥机
JP2017023692A (ja) * 2015-07-24 2017-0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ふとん乾燥機
JP2018183632A (ja) * 2018-07-26 2018-11-22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CN208395524U (zh) * 2018-06-08 2019-01-18 李文杰 一种被褥干燥机
CN208418834U (zh) * 2018-06-04 2019-01-2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温精准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110067119A (zh) * 2019-04-01 2019-07-30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烘干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具有该烘干装置的衣物处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8904U (zh) * 1990-04-06 1991-12-25
JPH08219095A (ja) * 1995-02-17 1996-08-27 Hitachi Ltd 電気掃除機及びこれに内蔵される電動送風機
JP2000146219A (ja) 1998-11-16 2000-05-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換気装置及び換気装置付空気調和機
JP4566380B2 (ja) 2000-10-13 2010-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TW581381U (en) * 2001-06-13 2004-03-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igh-efficiency side-blowing type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JP2012176090A (ja) * 2011-02-25 2012-09-13 U-Tec Corp 乾燥機
JP2016140753A (ja) 2015-08-17 2016-08-08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7899A (ja) * 1993-05-20 1994-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衣類乾燥機
CN1715542A (zh) * 2004-06-28 2006-01-0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烘干机温度控制装置以及方法
JP2014135966A (ja) * 2013-01-15 2014-07-28 Toshiba Corp ヒ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衣類乾燥機
CN106012451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被褥干燥机
JP2017023692A (ja) * 2015-07-24 2017-0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ふとん乾燥機
CN208418834U (zh) * 2018-06-04 2019-01-2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温精准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8395524U (zh) * 2018-06-08 2019-01-18 李文杰 一种被褥干燥机
JP2018183632A (ja) * 2018-07-26 2018-11-22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CN110067119A (zh) * 2019-04-01 2019-07-30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烘干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具有该烘干装置的衣物处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6846B2 (ja) 2023-02-21
JP2021180894A (ja) 2021-11-25
CN113294990B (zh) 2023-03-28
JP7414337B2 (ja) 2024-01-16
JP2023029612A (ja) 2023-03-03
JP2021037259A (ja) 2021-03-11
JP6948729B2 (ja) 2021-10-13
JP2024019671A (ja) 2024-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2909B1 (ja) 乾燥装置
US7920044B2 (en) Appliance assembly with thermal fuse and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 assembly
US2012023066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f a Thermostat
WO2007034705A1 (ja) 熱交換型冷却装置
CN113294990B (zh) 干燥装置
EP1946010A1 (en) Ventilation device combinable to a natural convection radiator in a heating and/or cooling system
JP6754400B2 (ja) 乾燥装置
US8158912B2 (en) Fan apparency arrangement for an appliance
US10441912B2 (en) Air cleaner
CN110701688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6768632B2 (ja) 乾燥装置
JP2016140753A (ja) 乾燥装置
US11937595B2 (en) Air supply device with air refreshing and mosquito repelling function
JP6906244B2 (ja) 乾燥装置
JP4569313B2 (ja) 暖房装置
JP7048999B2 (ja) 乾燥装置
JP2018040528A (ja) 加湿空気清浄機
JP7211628B2 (ja) 乾燥装置
US20240044519A1 (en) Baseboard heater booster
JP2008161432A (ja) 蒸気排出ユニット
JP6748901B2 (ja) 暖房装置
JP6748902B2 (ja) 暖房装置
JP2022027311A (ja) 乾燥装置
CN117824038A (zh) 雾化出风装置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EP2226698A2 (en) A thermostat for white goo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