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8177A -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8177A
CN113268177A CN202010096562.6A CN202010096562A CN113268177A CN 113268177 A CN113268177 A CN 113268177A CN 202010096562 A CN202010096562 A CN 202010096562A CN 113268177 A CN113268177 A CN 113268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communication
read
communication messag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65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海峰
陈燕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Dingtalk Holding Caym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il Holding Caym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656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681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68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81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2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cursor appearance or behaviour, e.g. being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displaye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可以包括: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Description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接收到各种类型的消息。例如,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运行通讯应用的客户端,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收发通讯消息。再例如,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新闻应用的客户端,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关注时事新闻。在消息数目较多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出用户是否已经阅读过某一消息,从而导致用户错过相应的消息内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包括:
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包括:
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普通消息,则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特殊消息,则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并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包括:
在界面内生成待阅消息;
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阅消息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所述待阅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方法,包括:
在界面内生成待处理事件,所述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
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处理事件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所述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处理事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识别单元,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第一确定单元,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普通消息,则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第二确定单元,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特殊消息,则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并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出了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在界面内生成待阅消息;
识别单元,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阅消息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在所述待阅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出了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在界面内生成待处理事件,所述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
识别单元,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处理事件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在所述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处理事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中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发送方侧的通讯界面的示意图。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接收方侧的通讯界面的示意图。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至已读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消息发送方侧的通讯界面的示意图。
图9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的框图。
图1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的框图。
图1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的框图。
图1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一定按照本说明书示出和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相应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其方法所包括的步骤可以比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此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单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被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描述;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能被合并为单个步骤进行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案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s,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等任意类型,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在运行过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准确识别出用户是否已经阅读界面中生成的消息。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服务器11、网络12、若干电子设备,比如手机13、手机14和手机15等。
服务器11可以为包含一独立主机的物理服务器,或者该服务器11可以为主机集群承载的虚拟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服务器11可以运行某一应用的服务器侧的程序,以实现为该应用的服务端。
手机13-15只是用户可以使用的一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实际上,用户显然还可以使用诸如下述类型的电子设备: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s,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在运行过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运行某一应用的客户端侧的程序,以实现为该应用的客户端。其中,客户端侧的程序可以被预先安装在电子设备上,使得该客户端侧的程序可以在该电子设备上被启动并运行;当然,当采用诸如HTML5技术的在线“客户端”时,无需在电子设备上安装相应的客户端侧的程序,即可获得并运行该客户端。
而对于手机13-15与服务器11之间进行交互的网络12,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在一实施例中,该网络12可以包括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PSTN)和因特网。服务器11可以通过网络12将自身生成的通讯消息推送至手机13-15;或者,手机13-15中的任一方可以通过网络12将通讯消息发送至服务器11,并由服务器11基于网络12转发至其余方,实现手机13-15之间的通讯交互;或者,手机13-15之间也可以通过该网络12进行直接的通讯交互,而无需依赖于服务器11。手机13-15等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讯交互可以包括多种形式,比如在任意两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单聊通讯会话,或者若干电子设备可以参与至同一群聊通讯会话,使得任一用户可以通过自身的电子设备向该群聊通讯会话中的其他所有用户发送通讯消息。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手机13-15等),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运行通讯应用,可以在该电子设备上形成相应的通讯界面,该通讯界面可以用于实现多个用户之间的通讯交互,使得本端通讯方可以基于该通讯界面接收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或者向对端通讯方发送通讯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当对端通讯方的数量为一个时,上述通讯界面相当于本端通讯方与对端通讯方之间的单聊通讯界面;当对端通讯方的数量为多个时,上述通讯界面相当于本端通讯方与对端通讯方之间的群聊通讯界面。
在一实施例中,与本端通讯方所使用的上述电子设备相类似的,对端通讯方可以采用另一电子设备,并通过在该另一电子设备上运行上述通讯应用,以在该另一电子设备上形成另一通讯界面,使得对端通讯方可以基于该另一通讯界面与上述的本端通讯方(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对端通讯方)进行通讯交互。此时,对于该另一电子设备和另一通讯界面而言,对端通讯方为实际上的“本端通讯方”、本端通讯方为实际上的“对端通讯方”。本端通讯方与对端通讯方分别使用的电子设备之间可以直接建立通讯连接(通过上述的通讯应用),使得本端通讯方使用的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到对端通讯方通过其电子设备发出的通讯消息;或者,本端通讯方与对端通讯方分别使用的电子设备可以各自与服务器建立通讯连接(通过上述的通讯应用),使得对端通讯方通过其电子设备将通讯消息上传至服务器,并由服务器推送至本端通讯方使用的电子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对端通讯方并不一定是用户。例如,对端通讯方可以为服务器上部署的人工智能、自动问答系统或消息推送系统,即对端通讯方通过服务器与本端通讯方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实现数据交互,进而实现对端通讯方与本端通讯方之间的通讯交互。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收到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后,通过在通讯界面内生成该通讯消息,使得本端通讯方可以通过查看通讯界面来查看该通讯消息。通讯界面的尺寸规格(通常是界面长度)可能大于电子设备的设备屏幕的尺寸规格,使得通讯界面无法被完全展示于设备屏幕上,可由用户在设备屏幕上对通讯界面进行滑动或翻页,以完整地浏览通讯界面所含的全部内容。例如,可将通讯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即处于设备屏幕内的显示区域称为可视区域、其他区域称为非可视区域,使得通讯消息位于可视区域内时可被用户查看到、位于非可视区域内时无法被用户查看到。再例如,由于用户在查看设备屏幕上的显示内容时,往往相对更加关注于设备屏幕的部分显示区域比如中心区域,而相对更加容易忽略设备屏幕的其他显示区域比如边缘区域,因而可以将设备屏幕划分为用户关注区域(譬如上述的中心区域)和非用户关注区域(譬如上述的边缘区域),则上述的可视区域可以为通讯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的用户关注区域的部分、非可视区域可以为通讯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的非用户关注区域的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通讯消息可以包含任意类型的消息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链接、文件等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步骤204,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即便通讯消息处于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或者通讯消息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本端通讯方也可能并未真正阅读该通讯消息的内容。而本说明书中通过检测本端通讯方针对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使得本端通讯方可以基于主动触发来表征其启动了针对通讯消息的阅读行为,因而据此确定本端通讯方对通讯消息的阅读状态时,可以显著提升判断的准确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通讯界面进行滑动,使通讯消息由通讯界面的非可视区域移入可视区域内,可以判定本端通讯方针对通讯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例如,通讯界面收到的未读消息的数量可能超出了可视区域内可容纳的消息数量,那么在本端通讯方开启通讯界面时,上述的通讯消息很可能并未处于可视区域内,或者本端通讯方在翻看通讯消息内的历史消息的过程中如果收到上述的通讯消息,该通讯消息也可能无法被展示于可视区域内,而本端通讯方针对通讯界面进行滑动并使得上述的通讯消息进入可视区域,其操作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阅读该通讯消息,即本端通讯方的操作行为表达出了对通讯消息的阅读意图,因而可以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通讯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通讯消息进行触发,使该通讯消息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可以判定本端通讯方针对该通讯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例如,在通讯消息的内容较多的情况下,该通讯消息在通讯界面中往往被默认设置为缩略显示模式,使得该通讯消息占用的显示面积相对更小,则可视区域内可以同时容纳更多数量的消息,避免干扰本端通讯方对其他消息的阅读。在缩略显示模式下,本端通讯方仅能够查看到通讯消息的概要内容(比如位于首端的若干文字、首张图片等),使得本端通讯方可以大概了解该通讯消息,并据此确定是否希望查看详情。通讯消息需要在本端通讯方的主动触发下,从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因而当通讯消息发生上述的模式切换时,往往表明本端通讯方对该通讯消息的内容感兴趣,因而可以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通讯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通讯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实施消息输入操作,可以判定本端通讯方针对该通讯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在通讯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情况下,本端通讯方可能并不会滑动通讯界面,以及在通讯消息所含内容较少的情况下,并不会采用缩略显示模式进行展示,本端通讯方无法对通讯消息实施模式切换,但是本端通讯方在阅读了通讯消息的内容后,可能通过消息输入操作向对端通讯方进行回复,因此可以据此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通讯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通讯消息的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的情况下,可以判定本端通讯方针对该通讯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电子设备上可以包含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通过识别本端通讯方的眼部、监测眼球转动信息等方式,确定本端通讯方在设备屏幕上的注视对象,进而可以记录本端通讯方对通讯消息的注视时长。在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的情况下,表明本端通讯方很可能在针对通讯消息进行阅读,因而可以将此操作识别为本端通讯方针对通讯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步骤206,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通讯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后,如果通讯消息在预设持续时长内均处于可视区域,则表明本端通讯方很可能阅读了该通讯消息,因而可以确定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相比于仅根据通讯消息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进行判断,能够显著提升准确度。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时长可与通讯消息所含的内容量呈正相关。换言之,当通讯消息所含的内容量越少时,本端通讯方所需的阅读时长就越短,因而可以设置相对更短的预设时长,当通讯消息所含的内容量越多时,本端通讯方所需的阅读时长就越长,因而可以设置相对更长的预设时长。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固定长度的预设时长,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其中,不同用户或者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景时,可以对预设时长进行自定义,以满足其实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通讯界面可以包含对应于通讯消息的关联区域,比如该关联区域可以位于通讯消息附近(比如关联区域与通讯消息在通讯界面中所处的展示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长度),或者该关联区域可以与通讯消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使得在该关联区域展示与该通讯消息相关的信息时,不会被误认为与其他消息相关。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通讯消息的第一状态标识,以表明该通讯消息处于未读状态。通过展示出第一状态标识,可以向本端通讯方进行提示,尤其是在通讯界面中的很多已读通讯消息(即已读状态的通讯消息)中掺杂了部分未读通讯消息(即未读状态的通讯消息)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本端通讯方遗漏这些未读通讯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通讯消息的第二状态标识,以表明该通讯消息处于已读状态。通过展示出第二状态标识,可以向本端通讯方表明相应的通讯消息已经被读取,便于本端通讯方对通讯界面中各条消息的所处状态进行检查,从而快速识别出通讯消息是否已经被读取。
在一实施例中,在收到通讯消息后,可以默认在相应的关联区域中示出上述的第一状态标识;以及,在通过如前所述的方式判定本端通讯方已经阅读过该通讯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一状态标识切换为如前所述的第二状态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述的阅读触发操作后,可以根据通讯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和预设持续时长的取值关系,展示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以便于本端通讯方进行查看。切换进度可以存在多种表征方式,比如数字化的百分比信息、动态的进度条信息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对于已持续时长与预设持续时长之间的取值关系,同样存在多种计算方式,例如可以统计已持续时长并计算与预设持续时长的比值,再例如可以启动预设持续时长的倒计时并计算剩余时长与预设持续时长的比值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在通讯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尚未达到预设持续时长,且通讯消息由可视区域移出的情况下,表明本端通讯方可能实际并未阅读该通讯消息,即先前的阅读触发操作属于误判,因而可以将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初始化,那么:如果后续再次检测到阅读触发操作,应当重新计算相应的已持续时长;如果采用如前所述的标识展示方案,则应当在通讯消息的关联区域展示第一状态标识或避免展示第二状态标识;如果采用如前所述的进度展示方案,则应当将展示出的切换进度恢复为初始值(即进度为零)。基于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处理,一方面可以弥补对于阅读触发操作的误判,避免对消息状态的进一步误判;另一方面,本端通讯方可以主动控制调节消息状态,比如通讯消息的内容较多,但本端通讯方临时有事无法完全阅读,则可以通过将通讯消息移出可视区域而避免其被标记为已读状态,通过结合上述的标识展示方案,便于下次识别出该通讯消息并继续阅读。
在一实施例中,在确定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向对端通讯方发送消息已读回执,而对端通讯方对应的通讯界面中可以示出针对该通讯消息的已读标记,向对端通讯方表明该通讯消息已经被本端通讯方读取。结合上述的切换进度初始化的方案,本端通讯方通过主动控制调节消息状态,可以避免自身尚未读取通讯消息的所有内容的情况下向对端通讯方发送消息已读回执,有助于对端通讯方准确获知本端通讯方对该通讯消息的读取状况。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针对收到的所有通讯消息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对第一状态标识、第二状态标识的显示,对切换进度的展示,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等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仅针对收到的部分通讯消息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对第一状态标识、第二状态标识的显示,对切换进度的展示,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等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收到的通讯消息的类型,并针对预定义的特殊类型的通讯消息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譬如该特殊类型的消息可以包括提醒消息,普通消息仅能够在通讯应用内实现收发,而提醒消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基于电话、短信等其他方式的收发,从而使得消息接收方处的电子设备实现更为强烈的接收提醒。再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收到的通讯消息对应的消息发送方,并在消息发送方属于预定义的特定对象(用户、公众号、群组等)的情况下实施上述技术方案。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手机13-15等),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2,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关于步骤302可以参考如前所述的步骤20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04a,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普通消息,则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步骤304b,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特殊消息,则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并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针对普通消息仅根据通讯消息在可视区域内的持续时长确定通讯消息所处的状态,而针对特殊消息则结合本端通讯方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以及通讯消息在可使区域内的持续时长确定通讯消息所处的状态,从而更为准确地识别出特殊消息所处的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多种方式来区分收到的通讯消息属于普通消息还是特殊消息,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收到的通讯消息的类型,并针对预定义的特殊类型的通讯消息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譬如该特殊类型的消息可以包括提醒消息,普通消息仅能够在通讯应用内实现收发,而提醒消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基于电话、短信等其他方式的收发,从而使得消息接收方处的电子设备实现更为强烈的接收提醒。再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收到的通讯消息对应的消息发送方,并在消息发送方属于预定义的特定对象(用户、公众号、群组等)的情况下实施上述技术方案。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步骤304b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可以参考如前所述的步骤204-206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手机13-15等),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2,在界面内生成待阅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可以形成界面,并在该界面上生成待阅消息。该应用程序可以为电子设备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所含的原生应用,或者该应用程序可以为电子设备上安装的非原生应用。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应用程序可以包括通讯应用,而待阅消息可以为该通讯应用内收到的通讯消息,此时可以参考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或者,上述应用程序可以包括通讯应用之外的其他任意类型,比如新闻应用、社交应用、通知应用等,待阅消息相应包括新闻应用中的待阅新闻消息、社交应用中的待阅社交消息、通知应用中的待阅通知消息,待阅新闻消息、待阅社交消息等可以为服务器的推送消息,而待阅通知消息既可以为服务器的推送消息也可以由电子设备在本地生成。因此,上述的待阅消息可以存在多种来源,比如来自电子设备本地、来自其他电子设备、来自服务器等。
在一实施例中,界面的尺寸规格(通常是界面长度)可能大于电子设备的设备屏幕的尺寸规格,使得该界面无法被完全展示于设备屏幕上,可由用户在设备屏幕上对该界面进行滑动或翻页,以完整地浏览该界面所含的全部内容。例如,可将该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即处于设备屏幕内的显示区域称为可视区域、其他区域称为非可视区域,使得通讯消息位于可视区域内时可被用户查看到、位于非可视区域内时无法被用户查看到。再例如,由于用户在查看设备屏幕上的显示内容时,往往相对更加关注于设备屏幕的部分显示区域比如中心区域,而相对更加容易忽略设备屏幕的其他显示区域比如边缘区域,因而可以将设备屏幕划分为用户关注区域(譬如上述的中心区域)和非用户关注区域(譬如上述的边缘区域),则上述的可视区域可以为该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的用户关注区域的部分、非可视区域可以为该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的非用户关注区域的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待阅消息可以包含任意类型的消息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链接、文件等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步骤404,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阅消息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即便待阅消息处于界面的可视区域内,或者待阅消息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用户也可能并未真正阅读该待阅消息的内容。而本说明书中通过检测用户针对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使得用户可以基于主动触发来表征其启动了针对待阅消息的阅读行为,因而据此确定用户对待阅消息的阅读状态时,可以显著提升判断的准确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用户对界面进行滑动,使待阅消息由界面的非可视区域移入可视区域内,可以判定用户针对待阅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例如,界面收到的未读消息的数量可能超出了可视区域内可容纳的消息数量,那么在用户开启界面时,上述的待阅消息很可能并未处于可视区域内,或者用户在翻看待阅消息内的历史消息的过程中如果收到上述的待阅消息,该待阅消息也可能无法被展示于可视区域内,而用户针对界面进行滑动并使得上述的待阅消息进入可视区域,其操作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阅读该待阅消息,即用户的操作行为表达出了对待阅消息的阅读意图,因而可以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待阅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用户对待阅消息进行触发,使该待阅消息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可以判定用户针对该待阅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例如,在待阅消息的内容较多的情况下,该待阅消息在界面中往往被默认设置为缩略显示模式,使得该待阅消息占用的显示面积相对更小,则可视区域内可以同时容纳更多数量的消息,避免干扰用户对其他消息的阅读。在缩略显示模式下,用户仅能够查看到待阅消息的概要内容(比如位于首端的若干文字、首张图片等),使得用户可以大概了解该待阅消息,并据此确定是否希望查看详情。待阅消息需要在用户的主动触发下,从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因而当待阅消息发生上述的模式切换时,往往表明用户对该待阅消息的内容感兴趣,因而可以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待阅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待阅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用户实施消息输入操作,可以判定用户针对该待阅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在待阅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情况下,用户可能并不会滑动界面,以及在待阅消息所含内容较少的情况下,并不会采用缩略显示模式进行展示,用户无法对待阅消息实施模式切换,但是用户在阅读了待阅消息的内容后,可能通过消息输入操作向对端通讯方进行回复,因此可以据此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待阅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用户对待阅消息的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的情况下,可以判定用户针对该待阅消息实施了阅读触发操作。电子设备上可以包含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通过识别用户的眼部、监测眼球转动信息等方式,确定用户在设备屏幕上的注视对象,进而可以记录用户对待阅消息的注视时长。在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的情况下,表明用户很可能在针对待阅消息进行阅读,因而可以将此操作识别为用户针对待阅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
步骤406,在所述待阅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用户针对待阅消息的阅读触发操作后,如果待阅消息在预设持续时长内均处于可视区域,则表明用户很可能阅读了该待阅消息,因而可以确定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相比于仅根据待阅消息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进行判断,能够显著提升准确度。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时长可与待阅消息所含的内容量呈正相关。换言之,当待阅消息所含的内容量越少时,用户所需的阅读时长就越短,因而可以设置相对更短的预设时长,当待阅消息所含的内容量越多时,用户所需的阅读时长就越长,因而可以设置相对更长的预设时长。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固定长度的预设时长,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其中,不同用户或者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景时,可以对预设时长进行自定义,以满足其实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界面可以包含对应于待阅消息的关联区域,比如该关联区域可以位于待阅消息附近(比如关联区域与待阅消息在界面中所处的展示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长度),或者该关联区域可以与待阅消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使得在该关联区域展示与该待阅消息相关的信息时,不会被误认为与其他消息相关。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待阅消息的第一状态标识,以表明该待阅消息处于未读状态。通过展示出第一状态标识,可以向用户进行提示,尤其是在界面中的很多已读待阅消息(即已读状态的待阅消息)中掺杂了部分未读待阅消息(即未读状态的待阅消息)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用户遗漏这些未读待阅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待阅消息的第二状态标识,以表明该待阅消息处于已读状态。通过展示出第二状态标识,可以向用户表明相应的待阅消息已经被读取,便于用户对界面中各条消息的所处状态进行检查,从而快速识别出待阅消息是否已经被读取。
在一实施例中,在收到待阅消息后,可以默认在相应的关联区域中示出上述的第一状态标识;以及,在通过如前所述的方式判定用户已经阅读过该待阅消息后,可以将该第一状态标识切换为如前所述的第二状态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述的阅读触发操作后,可以根据待阅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和预设持续时长的取值关系,展示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以便于用户进行查看。切换进度可以存在多种表征方式,比如数字化的百分比信息、动态的进度条信息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对于已持续时长与预设持续时长之间的取值关系,同样存在多种计算方式,例如可以统计已持续时长并计算与预设持续时长的比值,再例如可以启动预设持续时长的倒计时并计算剩余时长与预设持续时长的比值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在待阅消息处于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尚未达到预设持续时长,且待阅消息由可视区域移出的情况下,表明用户可能实际并未阅读该待阅消息,即先前的阅读触发操作属于误判,因而可以将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初始化,那么:如果后续再次检测到阅读触发操作,应当重新计算相应的已持续时长;如果采用如前所述的标识展示方案,则应当在待阅消息的关联区域展示第一状态标识或避免展示第二状态标识;如果采用如前所述的进度展示方案,则应当将展示出的切换进度恢复为初始值(即进度为零)。基于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处理,一方面可以弥补对于阅读触发操作的误判,避免对消息状态的进一步误判;另一方面,用户可以主动控制调节消息状态,比如待阅消息的内容较多,但用户临时有事无法完全阅读,则可以通过将待阅消息移出可视区域而避免其被标记为已读状态,通过结合上述的标识展示方案,便于下次识别出该待阅消息并继续阅读。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针对所有待阅消息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对第一状态标识、第二状态标识的显示,对切换进度的展示,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等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仅针对部分待阅消息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对第一状态标识、第二状态标识的显示,对切换进度的展示,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等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以通讯消息类型的待阅消息为例: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待阅消息的类型,并针对预定义的特殊类型的待阅消息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譬如该特殊类型的消息可以包括提醒消息,普通消息仅能够在通讯应用内实现收发,而提醒消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基于电话、短信等其他方式的收发,从而使得消息接收方处的电子设备实现更为强烈的接收提醒。再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收到的待阅消息对应的消息发送方,并在消息发送方属于预定义的特定对象(用户、公众号、群组等)的情况下实施上述技术方案。
下面以即时通讯应用T为例,对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予以说明。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发送方侧的通讯界面的示意图。假定在即时通讯应用T中存在一名称为“设计小组”的群组,该群组中包括用户小白、用户小黑等多个群组成员,这些群组成员可以基于该群组实现通讯交互,而用户小白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上可以呈现出如图5所示的、对应于该群组的通讯界面50。
通讯界面50可以用于对群组“设计小组”内已产生的通讯消息进行展示,并且这些通讯消息在通讯界面50中按照产生时刻进行排列,使得产生时刻越早的通讯消息排列在越上方、产生时刻越晚的通讯消息排列在越下方,使得用户小白总是能够在该通讯界面50的最下方查看到最近产生的通讯消息。从用户小白的角度而言,群组“设计小组”内产生的通讯消息可以包括两类:来自用户小白的已发送消息、来自其他群组成员的已接收消息,已发送消息在通讯界面50中靠右排列展示、已接收消息在通讯界面50中靠左排列展示,从而予以区分。
假定用户小白在通讯界面50中发出了通讯消息510,则该通讯消息510可以被展示于通讯界面50中。在该通讯消息510的周边,譬如图5中位于通讯消息510左侧,可以示出消息阅读信息520,以表明群组“设计小组”中的其他群组成员对该通讯消息510的阅读情况。当群组“设计小组”包含45个群组成员时,除了用户小白之外还剩余44人,如果这些群组成员均尚未阅读该通讯消息510,则消息阅读信息520可以呈现为如图5所示的“44人未读”。除了诸如“44人未读”或类似的统计信息之外,用户小白可以通过触发该消息阅读信息520,以查看每个群组成员对通讯消息510是否已经阅读的详细信息。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接收方侧的通讯界面的示意图。除了用户小白之外,群组“设计小组”中的剩余群组成员均会收到用户小白发送的上述通讯消息510。以用户小花为例,用户小花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上可以呈现出如图6所示的、对应于群组“设计小组”的通讯界面60,该通讯界面60中包含已接收的通讯消息610,该通讯消息610对应于前述的通讯消息510。
在收到通讯消息610后,用户小花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可以将该通讯消息610生成于通讯界面60中,且该通讯消息610默认处于未读状态。例如,在通讯消息610的右上角可以示出一状态标识620,该状态标识620用于表明通讯消息610处于未读状态。
由于通讯消息610所含的消息内容较多,因而为了避免影响到用户小花对其他通讯消息的查看,该通讯消息610默认采用缩略显示模式,并显示为如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用户小花仅能够查看到该通讯消息610的部分内容。而当用户小花希望查看该通讯消息610的全部内容时,需要手动点击通讯消息610中的“查看全部”选项,使得通讯消息610切换为如图7所示的详情显示模式。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至已读状态的示意图。如图7(a)所示,响应于用户小花对如前所述的“查看全部”选项的触发操作,通讯消息610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至详情显示模式。然后,电子设备可以检测通讯消息610所处的位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户小花使用的电子设备的设备屏幕具有固定大小的尺寸规格,但通讯界面60内接收与展示的通讯消息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在不影响用户小花进行正常浏览的情况下,难以将所有通讯消息均展示于通讯界面60中,因而诸如图7(a)中仅示出了通讯界面60中能够被展示于设备屏幕上的那部分,而无法被展示于设备屏幕的其余部分并未示出。因此,基于是否能够被展示于设备屏幕中,可以将通讯界面60划分为可视区域和非可视区域,即图7(a)仅示出了可视区域。
当通讯消息610处于可视区域时,用户小花才能够对通讯消息610的内容进行阅读。因此,通讯消息610所处的位置可以包括是否处于可视区域。进一步地,由于用户小花往往仅关注于设备屏幕的部分区域、容易忽视剩余区域,因而可视区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用户小花关注的用户关注区域和剩余的非用户关注区域;或者,可以将通讯界面60直接划分为用户关注区域和非用户关注区域,此时的非用户关注区域包括非可视区域和部分可视区域。因此,通讯消息610所处的位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是否处于用户关注区域。其中,基于不同的判断标准,可以在通讯消息610部分处于某一区域时,即判定通讯消息610处于该区域内,或者仅在通讯消息610通讯消息610完全处于该区域时,才判定通讯消息610处于该区域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和采用合理的判断标准。
以可视区域为例。在通讯消息610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至详情显示模式后,用户小花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可以对通讯消息610进行监测,以确定该通讯消息610是否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根据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可以在该通讯消息610的外围显示如图7(a)所示的进度条611,该进度条611随着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增加而增长,直至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时,进度条611变化至如图7(b)所示、恰好绕通讯消息610一圈,此时可以判定用户小花已经完全阅读了通讯消息610的内容。由于通讯消息610的内容量较大,使得用户小花在触发了“查看全部”选项后,如果未能在预设持续时长内将通讯消息610持续置于可视区域内,表明用户小花并未真正阅读或并未仔细阅读通讯消息610,甚至可能是误触发了上述的“查看全部”选项,因而基于上述的时长判断规则,可以准确识别出用户小花是否真正阅读了通讯消息610。同时,通过在通讯消息610的外围显示出进度条611,可以向用户小花表明通讯消息610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进行切换的进度。
上述的预设持续时长可以采用默认值。或者,上述预设持续时长可以为动态值,譬如其取值可以与通讯消息610所含的内容量呈正相关:当内容量越多时,用户小花应当花费更多时间来阅读,因而预设持续时长相对更长,反之则相对越短,从而进一步提升对用户小花的阅读行为的判断准确度。用户小花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可以统计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并将其与预设持续时长进行比较;或者,该电子设备可以在通讯消息610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至详情显示模式后,启用一预设持续时长的倒计时。
在确定用户小花已经完全阅读了通讯消息610后,进度条611达到100%,电子设备可以将如图7(a)-7(b)所示的状态标识620切换至如图7(c)所示的状态标识630,以表明通讯消息610处于已读状态。同时,可以在通讯消息610的底部展示已读信息612,且该已读信息612可以在预设显示时长后消失,则通讯消息610最终呈现为如图7(d)所示的状态,即通讯消息610处于详情显示模式且包含状态标识630。
图7中在通讯消息610周围显示进度条611的过程中,如果检测到通讯消息610被移出可视区域,则电子设备对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通讯界面60的时长进行终止统计(或终止如前所述的倒计时),且进度条611也终止变化,该通讯消息610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被初始化。换言之,用户小花再次触发阅读该通讯消息610时,电子设备将重新统计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通讯界面60的时长,进度条611也将重新产生变化。
但是,由于通讯消息610已经处于详情显示模式,无法再次发生由缩略显示模式向详情显示模式的切换操作。因此,电子设备可以在检测到用户小花将通讯消息610从非可视区域移入可视区域的情况下,确定用户小花希望阅读该通讯消息610,并重新统计通讯消息610持续处于通讯界面60的时长,而进度条611将重新产生如图7所示的变化,此处不再赘述。
图8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消息发送方侧的通讯界面的示意图。用户小花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在确定通讯消息610由未读状态切换至已读状态后,该电子设备可以向用户小白发送消息已读回执,使得在如图8所示的对应于用户小白的通讯界面50中,如前所述的消息阅读信息520可由“44人未读”变化为“1人已读,43人未读”。并且,用户小白可以通过触发该消息阅读信息520,以具体查看到用户小花已读、其他群组成员未读。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描述了基于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确定消息的阅读状态,从而快捷地将未读状态下的消息切换至已读状态。类似地,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比如可以用于对事件处理状态进行快捷切换。例如,图9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2,在界面内生成待处理事件,所述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可以形成界面,并在该界面上生成待处理事件。该应用程序可以为电子设备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所含的原生应用,或者该应用程序可以为电子设备上安装的非原生应用。上述应用程序可以包括通讯应用,或者通讯应用之外的其他任意类型,比如新闻应用、社交应用、通知应用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待处理事件可以包括审批事件、通知事件、会议事件、任务事件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界面的尺寸规格(通常是界面长度)可能大于电子设备的设备屏幕的尺寸规格,使得该界面无法被完全展示于设备屏幕上,可由用户在设备屏幕上对该界面进行滑动或翻页,以完整地浏览该界面所含的全部内容。例如,可将该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即处于设备屏幕内的显示区域称为可视区域、其他区域称为非可视区域,使得待处理事件的信息位于可视区域内时可被用户查看到、位于非可视区域内时无法被用户查看到。再例如,由于用户在查看设备屏幕上的显示内容时,往往相对更加关注于设备屏幕的部分显示区域比如中心区域,而相对更加容易忽略设备屏幕的其他显示区域比如边缘区域,因而可以将设备屏幕划分为用户关注区域(譬如上述的中心区域)和非用户关注区域(譬如上述的边缘区域),则上述的可视区域可以为该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的用户关注区域的部分、非可视区域可以为该界面中对应于设备屏幕的非用户关注区域的部分。
步骤904,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处理事件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即便待处理事件处于界面的可视区域内,或者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用户也可能并未真正阅读该待处理事件的内容。而本说明书中通过检测用户针对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使得用户可以基于主动触发来表征其启动了针对待处理事件的处理行为,因而据此确定用户对待处理事件的处理状态时,可以显著提升判断的准确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用户对界面进行滑动,使待处理事件由界面的非可视区域移入可视区域内,可以判定用户针对待处理事件实施了触发操作。例如,界面收到的事件可能超出了可视区域内可容纳的数量,那么在用户开启界面时,上述的待处理事件很可能并未处于可视区域内,或者用户在翻看其他事件的过程中如果收到上述的待处理事件,该待处理事件也可能无法被展示于可视区域内,而用户针对界面进行滑动并使得上述的待处理事件进入可视区域,其操作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处理该待处理事件,即用户的操作行为表达出了对待处理事件的处理意图,因而可以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待处理事件的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检测到用户对待处理事件进行触发,使该待处理事件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可以判定用户针对该待处理事件实施了触发操作。例如,在待处理事件的内容较多的情况下,该待处理事件在界面中往往被默认设置为缩略显示模式,使得该待处理事件占用的显示面积相对更小,则可视区域内可以同时容纳更多数量的消息,避免干扰用户对其他事件的处理。在缩略显示模式下,用户仅能够查看到待处理事件的概要内容(比如位于首端的若干文字、首张图片等),使得用户可以大概了解该待处理事件,并据此确定是否希望查看详情。待处理事件需要在用户的主动触发下,从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因而当待处理事件发生上述的模式切换时,往往表明用户对该待处理事件的内容感兴趣,因而可以将其操作识别为针对该待处理事件的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用户对待处理事件的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的情况下,可以判定用户针对该待处理事件实施了触发操作。电子设备上可以包含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通过识别用户的眼部、监测眼球转动信息等方式,确定用户在设备屏幕上的注视对象,进而可以记录用户对待处理事件的注视时长。在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的情况下,表明用户很可能在针对待处理事件进行查看,因而可以将此操作识别为用户针对待处理事件的触发操作。
步骤906,在所述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处理事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用户针对待处理事件的触发操作后,如果待处理事件在预设持续时长内均处于可视区域,则表明用户很可能查看了该待处理事件,因而可以确定待处理事件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相比于仅根据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进行判断,能够显著提升准确度。例如,当待处理事件为审批事件时,第一状态可以为未通过状态、第二状态可以为通过状态;再例如,当待处理事件为任务事件时,第一状态可以为未完成状态、第二状态可以为已完成状态;又例如,当待处理事件为会议事件时,第一状态可以为未确认状态、第二状态可以为确认状态。可见,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表达的含义与待处理事件的类型相关,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时长可与待处理事件所含的内容量呈正相关。换言之,当待处理事件所含的内容量越少时,用户所需的查看时长就越短,因而可以设置相对更短的预设时长,当待处理事件所含的内容量越多时,用户所需的查看时长就越长,因而可以设置相对更长的预设时长。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固定长度的预设时长,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其中,不同用户或者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景时,可以对预设时长进行自定义,以满足其实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界面可以包含对应于待处理事件的关联区域,比如该关联区域可以位于待处理事件附近(比如关联区域与待处理事件在界面中所处的展示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长度),或者该关联区域可以与待处理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使得在该关联区域展示与该待处理事件相关的信息时,不会被误认为与其他消息相关。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待处理事件的第一状态标识,以表明该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通过展示出第一状态标识,可以向用户进行提示,尤其是在界面中的很多第二状态的待处理事件中掺杂了部分第一状态的待处理事件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用户遗漏这些第一状态的待处理事件。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待处理事件的第二状态标识,以表明该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二状态。通过展示出第二状态标识,可以向用户表明相应的待处理事件已经被处理,便于用户对界面中各事件的所处状态进行检查,从而快速识别出待处理事件是否已经被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在收到待处理事件后,可以默认在相应的关联区域中示出上述的第一状态标识;以及,在通过如前所述的方式判定用户已经处理过该待处理事件后,可以将该第一状态标识切换为如前所述的第二状态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述的触发操作后,可以根据待处理事件处于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和预设持续时长的取值关系,展示待处理事件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切换进度,以便于用户进行查看。切换进度可以存在多种表征方式,比如数字化的百分比信息、动态的进度条信息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对于已持续时长与预设持续时长之间的取值关系,同样存在多种计算方式,例如可以统计已持续时长并计算与预设持续时长的比值,再例如可以启动预设持续时长的倒计时并计算剩余时长与预设持续时长的比值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在待处理事件处于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尚未达到预设持续时长,且待处理事件由可视区域移出的情况下,表明用户可能实际并未查看该待处理事件,即先前的触发操作属于误判,因而可以将待处理事件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切换进度初始化,那么:如果后续再次检测到触发操作,应当重新计算相应的已持续时长;如果采用如前所述的标识展示方案,则应当在待处理事件的关联区域展示第一状态标识或避免展示第二状态标识;如果采用如前所述的进度展示方案,则应当将展示出的切换进度恢复为初始值(即进度为零)。基于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处理,一方面可以弥补对于触发操作的误判,避免对消息状态的进一步误判;另一方面,用户可以主动控制调节事件状态,比如待处理事件的内容较多,但用户临时有事无法完全查看,则可以通过将待处理事件移出可视区域而避免其被标记为第二状态,通过结合上述的标识展示方案,便于下次识别出该待处理事件并继续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针对所有待处理事件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对第一状态标识、第二状态标识的显示,对切换进度的展示,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等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仅针对部分待处理事件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对第一状态标识、第二状态标识的显示,对切换进度的展示,对切换进度的初始化等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以通讯消息类型的待处理事件为例: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待处理事件的类型,并针对预定义的特殊类型的待处理事件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譬如该特殊类型的待处理事件可以包括审批事件、任务事件等。再例如,电子设备可以识别收到的待处理事件对应的事件创建方,并在事件创建方属于预定义的特定对象(用户、公众号、群组等)的情况下实施上述技术方案。
图10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0,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002、内部总线1004、网络接口1006、内存10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012,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0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012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008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1,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可以包括:
生成单元1101,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识别单元1102,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1103,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可选的,所述识别单元1102通过下述任一方式检测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阅读触发操作:
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所述通讯界面进行滑动,使所述通讯消息由所述通讯界面的非可视区域移入所述可视区域内;
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所述通讯消息进行触发,使所述通讯消息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
在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情况下,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实施消息输入操作;
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所述通讯消息的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
可选的,所述预设时长与所述通讯消息所含的内容量呈正相关。
可选的,还包括:
标识展示单元1104,在所述通讯界面中对应于所述通讯消息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所述通讯消息的第一状态标识,以表明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未读状态;和/或,在所述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所述通讯消息的第二状态标识,以表明所述通讯消息处于已读状态。
可选的,还包括:
进度展示单元1105,根据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和所述预设持续时长的取值关系,展示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
可选的,还包括:
进度初始化单元1106,在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尚未达到所述预设持续时长,且所述通讯消息由所述可视区域移出的情况下,将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初始化。
发送单元1107,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对端通讯方发送消息已读回执。
可选的,所述可视区域对应于所处设备屏幕的显示区域;或者,所述可视区域对应于所述设备屏幕的用户关注区域。
图1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2,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202、内部总线1204、网络接口1206、内存12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212,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2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212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208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3,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可以包括:
生成单元1301,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第一确定单元1302,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普通消息,则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第二确定单元1303,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特殊消息,则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并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图1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4,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402、内部总线1404、网络接口1406、内存14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412,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4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412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408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5,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可以包括:
生成单元1501,在界面内生成待阅消息;
识别单元1502,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阅消息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1503,在所述待阅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图1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6,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602、内部总线1604、网络接口1606、内存16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612,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6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612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608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事件状态的确定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7,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事件状态的确定装置可以包括:
生成单元1701,在界面内生成待处理事件,所述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
识别单元1702,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处理事件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1703,在所述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处理事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量子存储器、基于石墨烯的存储介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阅读触发操作,包括下述任一:
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所述通讯界面进行滑动,使所述通讯消息由所述通讯界面的非可视区域移入所述可视区域内;
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所述通讯消息进行触发,使所述通讯消息由缩略显示模式切换为详情显示模式;
在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情况下,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实施消息输入操作;
检测到本端通讯方对所述通讯消息的注视时长达到预设注视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长与所述通讯消息所含的内容量呈正相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通讯界面中对应于所述通讯消息的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所述通讯消息的第一状态标识,以表明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未读状态;和/或
在所述关联区域中展示针对所述通讯消息的第二状态标识,以表明所述通讯消息处于已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和所述预设持续时长的取值关系,展示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通讯消息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已持续时长尚未达到所述预设持续时长,且所述通讯消息由所述可视区域移出的情况下,将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向已读状态的切换进度初始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对端通讯方发送消息已读回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区域对应于所处设备屏幕的显示区域;或者,所述可视区域对应于所述设备屏幕的用户关注区域。
9.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普通消息,则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特殊消息,则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并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10.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界面内生成待阅消息;
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阅消息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所述待阅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11.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界面内生成待处理事件,所述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
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处理事件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在所述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处理事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12.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单元,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识别单元,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13.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单元,在通讯界面内生成来自对端通讯方的通讯消息;
第一确定单元,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普通消息,则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通讯界面的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第二确定单元,若所述通讯消息属于预定义的特殊消息,则在检测到本端通讯方针对所述通讯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通讯消息是否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并在所述通讯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讯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14.一种消息状态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单元,在界面内生成待阅消息;
识别单元,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阅消息实施的阅读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阅消息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在所述待阅消息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阅消息由未读状态切换为已读状态。
15.一种事件状态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单元,在界面内生成待处理事件,所述待处理事件处于第一状态;
识别单元,在检测到用户针对所述待处理事件实施的触发操作的情况下,识别所述待处理事件是否处于所述界面的可视区域内;
确定单元,在所述待处理事件持续处于所述可视区域内的时长达到预设持续时长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处理事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96562.6A 2020-02-14 2020-02-14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2681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6562.6A CN113268177A (zh) 2020-02-14 2020-02-14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6562.6A CN113268177A (zh) 2020-02-14 2020-02-14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8177A true CN113268177A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27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6562.6A Pending CN113268177A (zh) 2020-02-14 2020-02-14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6817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4242A (zh) * 2015-10-20 2017-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处理消息的电子装置和方法
US20180032222A1 (en) * 2015-12-07 2018-02-01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ssage display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8011812A (zh) * 2018-01-16 2018-05-08 吉浦斯信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实现即时通讯中消息已读未读状态同步的方法及系统
CN10857462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xmpp的即时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4242A (zh) * 2015-10-20 2017-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处理消息的电子装置和方法
US20180032222A1 (en) * 2015-12-07 2018-02-01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ssage display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857462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xmpp的即时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011812A (zh) * 2018-01-16 2018-05-08 吉浦斯信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实现即时通讯中消息已读未读状态同步的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795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electronic requests for photographs and multimedia content, and enabling electronic social sharing thereof
US2015022959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synchroning an unread message in instant communication
US20130055112A1 (en) Computerized System And Method Supporting Message-Based Group Communication Sessions
CN106789596B (zh) 一种信息关注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6612226B (zh) 即时通讯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KR102657278B1 (ko) 컨텐츠와 관련된 추천 컨텐츠를 제공하는 방법, 사용자 단말 및 컨텐츠 제공 서버
CN114025181B (zh)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37844A (zh) 推荐数据的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28176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accounts in an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
CN107402767B (zh) 显示推送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RU261568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полнения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связи
US20160277570A1 (en) Facilitating controlle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N111277489A (zh) 一种即时通讯发送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6708354B (zh) 即时通讯方法及客户端
CN111722764A (zh) 消息输入及展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CN109688041B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服务器、智能终端、存储介质
CN110730120A (zh) 即时通信消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68177A (zh) 消息状态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JP7006294B2 (ja)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014404B (zh)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第二客户端
KR20160042399A (ko) 연락처 목록 및 미리 지정된 사용자 계정 생성방법
CN108446151B (zh) 通讯方法及装置
CN110300214B (zh) 通讯方法及装置
CN106961375B (zh) 一种资源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3036783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ssaging ser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684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