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8658A -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8658A
CN113258658A CN202110808847.2A CN202110808847A CN113258658A CN 113258658 A CN113258658 A CN 113258658A CN 202110808847 A CN202110808847 A CN 202110808847A CN 113258658 A CN113258658 A CN 113258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voltage
circuit
conversion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088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8658B (zh
Inventor
张勇波
谢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NWANG TECHNOLOGY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ANW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ANW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ANW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088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86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8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8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14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 H02J7/0016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using shunting, discharge or bypass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with a plurality of power processing stages connected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控制电池组经过两路DC/DC电路的并联后,实现电池组均压充放电;并且在电池组充放电时根据不同策略设定常通电路和电压转换电路,使得并联后的电池组能够很快的响应负载的变化,MOS管损耗更低,效率更高,系统更稳定,控制更简单。

Description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和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型、中型和大型电池组在行业内的用量越来越大,而且为了获得更大的电流,电池组的并联技术也随之兴起。而在这些电池组的使用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充电和放电。
电池组由相同型号的电池模组串并联得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电池组的电压和容量完全相同,或多或少均存在差异,而且随着电池组的使用,其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会表现在其容量或电压上。就电池组容量而言,容量大者总是处于小电流浅充浅放、趋于容量衰减缓慢、寿命延长,而容量小者总是处于大电流过充过放、趋于容量衰减加快、寿命缩短,两者之间性能参数差异越来越大,形成正反馈特性,小容量提前失效,组寿命缩短;就电池组电压而言,对于两个并联的电池组,当其之间的电压不完全相同时,如果以恒压模式对其充电,必定会有一个电池组所需的的充电电压与实际充电电压不等,从而导致相同时间内俩电池组所充电量不等而影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如何实现电池组充放电不均压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包括电池组BAT1、电池组BAT2、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所述电池组BAT1与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电池组BAT2与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后形成并联电路,由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连接充放电设备;
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并比对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和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大小,获得电压比对结果;
根据所述电压比对结果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和所述电池组BAT2中的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并将所述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其中,所述DC/DC电路为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根据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所述电压升降类型,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其中,所述转换DC/DC电路为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的步骤包括:
检测所述充放电设备的类型,若所述充放电设备的类型为负载类型,则判断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若所述充放电设备的类型为充电机类型,则判断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包括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所述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放电模式时,检测所述负载类型的充放电设备的负载电压,并将所述输出电压设置为所述负载电压;
在所述充电模式时,检测所述充电机类型的充放电设备的充电机电压,并将所述输入电压设置为所述充电机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所述电压升降类型,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的步骤包括:
比较所述输出电压和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大小;
在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时,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所述输出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所述输出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在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时,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所述输入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所述输入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转换DC/DC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一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三MOS管断开,第四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三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二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的步骤包括:将所述DC/DC电路中连接所述常通电池组正极的MOS管和连接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正极的MOS管设为常通,以及将所述DC/DC电路中连接所述常通电池组负极的MOS管和连接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负极的MOS管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电压比对结果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高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高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进一步地,基于以上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包括电池组BAT1、电池组BAT2、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所述电池组BAT1与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电池组BAT2与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后形成并联电路,由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连接充放电设备;
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进一步地,基于以上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本发明的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将电池组经过两路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的并联,通过对两路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中的MOS管的控制,实现电池组均压充放电;并且在充放电时根据不同策略设定常通电路和电压转换电路,其中处于常通状态的电路不需要MOS管频繁开关,避免了MOS管的开关损耗;另外由于在负载突变的情况下,常通电路直接进行放电,节省了调节MOS占空比时间,使得电池组并联装置能够很快的响应负载的变化。基于以上方案,本发明因MOS管损耗小而使得系统效率更高;并且,由于一路常通,后续负载电压改变时,不需要控制该路的MOS管的开关,使得整个电压适配控制过程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放电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充电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涉及的设备硬件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步骤流程示意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放电模式时,常通电路和第一PWM降压电路的设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放电模式时,常通电路和第一PWM升压电路的设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充电模式时,常通电路和第二PWM降压电路的设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充电模式时,常通电路和第二PWM升压电路的设置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包括电池组BAT1、电池组BAT2、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其中,电池组BAT1与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电池组BAT2与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后形成并联电路,由并联电路外接侧连接充放电设备。
此外,电池组并联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
在实际应用中,图4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硬件运行环境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 、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运行的硬件结构并不构成对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运行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其中,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程序,支持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以及其他程序或软件的运行;网络通信模块用于管理和控制网络接口1004;用户接口模块用于管理和控制用户接口1003。
在图4所示的硬件结构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检测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并比对电池组BAT1的电压和电池组BAT2的电压大小,获得电压比对结果;
根据电压比对结果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池组BAT1和电池组BAT2中的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并将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其中,DC/DC电路为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根据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电压升降类型,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其中,转换DC/DC电路为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进一步地,检测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的步骤包括:
检测充放电设备的类型,若充放电设备的类型为负载类型,则确定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若充放电设备的类型为充电机类型,则确定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
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包括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在放电模式时,检测负载类型的充放电设备的负载电压,并将输出电压设置为负载电压;
在充电模式时,检测充电机类型的充放电设备的充电机电压,并将输入电压设置为充电机电压。
进一步地,根据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电压升降类型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的步骤包括:
比较输出电压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大小,
在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时,
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输出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在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时,
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输入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输入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进一步地,转换DC/DC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一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
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三MOS管断开,第四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
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三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
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二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
进一步地,将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的步骤包括:将DC/DC电路中连接常通电池组正极的MOS管和连接并联电路外接侧正极的MOS管设为常通,以及将DC/DC电路中连接常通电池组负极的MOS管和连接并联电路外接侧负极的MOS管断开。
进一步地,根据电压比对结果和充放电模式,确定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步骤包括:
若电池组BAT1的电压高于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充放电模式为放电,确定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池组BAT1的电压低于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充放电模式为放电,确定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池组BAT1的电压高于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充放电模式为充电,确定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池组BAT1的电压低于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充放电模式为充电,确定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下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
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的电池组并联装置。具体地,如图3所示,电池组BAT1的正极与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的正极BAT1+相连接,电池组BAT1的负极与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的负极BAT1-相连接,电池组BAT2的负极与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的正极BAT2+相连接,电池组BAT2的负极与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的负极BAT2-相连接。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另一端的正极与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另一端的正极连接后作为外接侧正极DC+,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另一端的负极与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另一端的负极连接后作为外接侧的负极DC-。DC+和DC-分别连接充放电设备的正负极,形成电池组、DC/DC电路与充放电设备之间的回路,用于对电池组充电或者由电池组放电。对电池组充电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电池组放电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此外,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中设置MOS管Q1,Q2,Q3,Q4,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中设置MOS管Q5,Q6,Q7,Q8。通过接通或关闭不同的MOS管,实现电路常通或者转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并联的电池组并不限于两组,可依据需求通过多个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多组电池组。
进一步地,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检测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并比对电池组BAT1的电压和电池组BAT2的电压大小,获得电压比对结果。
本实施例中,电池组并联装置内设置有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检测外接充放电设备的类型,并在检测到外接的充放电设备类型为负载类型,即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外部连接的充放电设备为负载设备时,确定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放电模式;在检测到外接的充放电设备类型为充电机类型,即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外部连接的充放电设备为充电机设备时,确定电池组并联装置处于充电模式。
具体地,检测外接充放电设备的类型的方式可为如下任意一种:
一、处理器与充放电设备进行通信,查询到该设备型号,从该设备型号字段中找出可标识该设备类别的标识字段,通过将标识字段与预先设定设备类别的比对字段进行比对,若标识字段包含或者等于比对字段中的一种,则确定该设备为相应的比对字段所代表的设备类型,从而确定充放电设备为负载或者充电机。
二、处理器检测电流走向,依据电流走向确定充放电设备类型,如图1所示,当电流从电池组正极流向外接充放电设备时,确定充放电设备为负载,如图2所示,当电流从外接充放电设备流向电池组时,确定充放电设备为充电机。
三、操作人员通过图4中的用户接口1003实现人工写入外接设备类型数据,该数据传到如图4中的用户接口模块后,处理器根据该人工写入的数据来确定充放电设备类型,从而确定充放电设备是负载或者充电机;
四、处理器读取与充放电设备连接的DC/DC电路接口的型号,根据预先设置可区分该型号为输出接口或者输入接口,从而确定充放电设备是负载或者充电机,输出接口对应为负载,输入接口对应为充电机;
五、处理器检测如图3所示的BAT1+侧、 BAT2+侧和DC+侧的电压,如果都有电压则确定充放电设备为充电机,如果BAT1+侧和BAT2+侧都没有电压,而DC+侧有电压,则确定充放电设备为负载。
进一步地,电池组并联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和数据处理单元,检测模块用于对电压进行检测,检测模块检测电池组BAT1的电压以及电池组BAT2的电压,这里将检测得到的电池组BAT1的电压标记为bat1,相应地检测得到的电池组BAT2的电压标记为bat2,并将检测的电压传到处理单元,由处理单元比较得到比对结果。其中比对结果包含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结果,标记为bat1>bat2, bat1<bat2,bat1=bat2。
步骤S20,根据电压比对结果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池组BAT1和电池组BAT2中的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并将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其中,DCDC电路为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具体地,对于常通电池组,将与该电池组连接的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关闭该电路的电压升降功能,将该电路直接作为一根导线连接电池组与外接设备。对于电压转换电池组,将与该电池组连接的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设置为转换DC/DC电路,开启该电路的电压升降功能,由该电路负责实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升降。
进一步地,确定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步骤包括:
若经检测确定电压比对结果为bat1>bat2,且并联电池装置处于放电模式,此时,并联电池装置需经电池组向外接负载放电,且电池组中电压较高的电池组可直接适用于直接放电,而电压较低的电池组需经电压转换后放电,故确定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压比对结果为bat1<bat2,且并联电池装置处于放电模式,此时,并联电池装置需经电池组向外接负载放电,且电池组中电压较高的电池组可直接适用于直接放电,而电压较低的电池组需经电压转换后放电,故确定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压比对结果为bat1>bat2,且并联电池装置处于充电模式,此时,并联电池装置需经外接充电机向电池组充电,且电池组中电压较低的电池组可直接适用于直接充电,而电压较高的电池组需经电压转换后充电,故确定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压比对结果为bat1<bat2,且并联电池装置处于充电模式,此时,并联电池装置需经外接充电机向电池组充电,且电池组中电压较低的电池组可直接适用于直接充电,而电压较高的电池组需经电压转换后充电,故确定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电压比对结果为bat1=bat2,则无论电池装置处于充电模式还是放电模式,都只需任意选择一组为常通电池组,另一组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进一步地,将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的步骤包括:
将DC/DC电路中连接常通电池组正极的MOS管和连接并联电路外接侧正极的MOS管设为常通,以及将DC/DC电路中连接常通电池组负极的MOS管和连接并联电路外接侧负极的MOS管断开。
具体地,在从电池组BAT1和电池组BAT2中确定出常通电池组后,则相应的将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确定为常通电池组的DC/DC电路,如常通电池组为电池组BAT1,则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形成常通电池组的DC/DC电路,若常通电池组为电池组BAT2,则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形成常通电池组的DC/DC电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3,若经确定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为常通电池组连接的常通电路,则要将该电路中的Q5、Q6、Q7、Q8四个MOS管进行设置,其中Q5对应连接常通电池组正极的MOS管,Q7对应连接并联电路外接侧正极的MOS管,Q6对应连接常通电池组负极的MOS管,Q8对应连接并联电路外接侧负极的MOS管。通过将Q5、Q7导通,Q6、Q8断开,实现将电池组BAT2设置为常通电池组。
步骤S30,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根据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电压升降类型,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其中,转换DC/DC电路为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具体地,为了使得并联电路与外接充放电设备之间电压匹配,本实施例中依据充放电设备的电压来检测并设置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并且,因外接充放电设备包括负载和充电机,对应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故需要依据负载和充电机的电压,设置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具体地,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放电模式时,检测负载的电压,将输出电压设置为负载的电压;充电模式时,检测充电机的电压,将输入电压设置为充电机的电压。
具体地,参考图1、图3,放电模式时,检测DC+连接的负载的电压,将DC+的输出电压设置为负载的电压;参考图1、图3,充电模式时,检测DC+连接的充电机的电压,将DC+的输入电压设置为充电机的电压。
进一步地,对于电压转换电池组,需结合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充放电模式确定其电压升降类型。这是由于当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大于电压转换电池组电压时,可明确电压转换电池组应该进行升压转换,但由于充放电模式的不同,导致电路上具体MOS的不同设置,所以,同样是升压转换,也还是要进行充放电模式判断之后,才能确定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压转换的方式。
同样地,当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小于电压转换电池组电压时,可明确电压转换电池组应该进行降压转换,但由于充放电模式的不同,导致电路上具体MOS管的不同设置,所以,同样是降压转换,也还是要进行充放电模式判断之后,才能确定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降压转换的方式。
进一步地,基于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根据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电压升降类型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的步骤包括:
步骤S31,在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时,比较输出电压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大小;
步骤S32,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步骤S33,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输出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具体地,电压转换电池组电压根据前述步骤可确定为电池组BAT1的电压或者电池组BAT2的电压,本实施例仅考虑电压转换电池组为BAT1的情况。
进一步地,放电模式时,比较输出电压和BAT1的电压大小,本实施中将输出电压标记为dco,BAT1的电压标记为bat1,比对结果包含大于和小于的结果,标记为dco>bat1,dco<bat1;当dco<bat1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该降压电路为第一PWM降压电路;当dco>bat1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该升压电路为第一PWM升压电路;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转换DC/DC电路包含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其中第一MOS管对应Q1,第二MOS管对应Q2,第三MOS管对应Q3,第四MOS管对应Q4;
其中,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一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即,将Q1,Q3导通,Q2、Q4断开,其中Q1设为PWM,形成降压回路,给外接负载供电。各个MOS管之间的通断波形如图6所示。
此外,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三MOS管断开,第四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即,将Q1,Q4导通,Q2、Q3断开,其中Q4设为PWM,形成降压回路,给外接负载供电。各个MOS管之间的通断波形如图7所示。
进一步地,对于充电模式,根据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充放电模式,确定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电压升降类型控制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包括:
步骤S34,在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时,比较输出电压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大小;
步骤S35,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步骤S36,当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输出电压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具体地,电压转换电池组电压根据前述步骤可确定为电池组BAT1的电压或者电池组BAT2的电压,本实施例仅考虑电压转换电池组为BAT1的情况。
进一步地,充电模式时,比较输入电压和BAT1的电压大小,本实施中将输入电压标记为dci,BAT1的电压标记为bat1,比对结果包含大于和小于的结果,标记为dci>bat1,dci<bat1;当dci<bat1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该降压电路为第二PWM降压电路;当dci>bat1时,确定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该降压电路为第二PWM降压电路;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转换DC/DC电路包含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其中第一MOS管对应Q1,第二MOS管对应Q2,第三MOS管对应Q3,第四MOS管对应Q4;
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三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具体地,如图8所示,将Q1导通,Q2,Q4断开,其中Q3设为PWM,形成降压回路,由充电机向电池组充电。各个MOS管之间的通断波形如图8所示。
将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将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一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二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具体地,如图9所示,将Q3导通,Q1,Q4断开,其中Q2设为PWM,形成升压回路,由充电机向电池组充电。各个MOS管之间的通断波形如图9所示。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进一步地,基于以上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实施例中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该可读存储介质优选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包括电池组BAT1、电池组BAT2、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所述电池组BAT1与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电池组BAT2与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后形成并联电路,由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连接充放电设备;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并比对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和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大小,获得电压比对结果;
根据所述电压比对结果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和所述电池组BAT2中的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并将所述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其中,所述DC/DC电路为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根据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所述电压升降类型,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其中,所述转换DC/DC电路为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或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充放电模式的步骤包括:
检测所述充放电设备的类型,若所述充放电设备的类型为负载类型,则判断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若所述充放电设备的类型为充电机类型,则判断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
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包括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所述检测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放电模式时,检测所述负载类型的充放电设备的负载电压,并将所述输出电压设置为所述负载电压;
在所述充电模式时,检测所述充电机类型的充放电设备的充电机电压,并将所述输入电压设置为所述充电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所述电压升降类型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模式时,比较所述输出电压和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大小;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所述输出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所述输出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DC/DC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一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一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三MOS管断开,第四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的电压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连接的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并根据所述电压升降类型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进行电压升降转换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模式时,比较所述输入电压和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大小;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高于所述输入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降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
当所述电压转换电池组的电压低于所述输入电压时,确定所述转换DC/DC电路的电压升降类型为升压,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DC/DC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降压电路进行降压适配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一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三MOS管设为PWM进行降压适配;
所述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设置为第二PWM升压电路进行升压适配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转换DC/DC电路中的第三MOS管导通,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断开,第二MOS管设为PWM进行升压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常通电池组连接的DC/DC电路设置为常通电路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DC/DC电路中连接所述常通电池组正极的MOS管和连接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正极的MOS管设为常通,以及将所述DC/DC电路中连接所述常通电池组负极的MOS管和连接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负极的MOS管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压比对结果和所述充放电模式,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和所述电池组BAT2中的常通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池组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高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放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高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2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1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若所述电池组BAT1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池组BAT2的电压,以及所述充放电模式为充电,确定所述电池组BAT1为常通电池组,所述电池组BAT2为电压转换电池组。
9.一种电池组并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包括电池组BAT1、电池组BAT2、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
所述电池组BAT1与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电池组BAT2与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和所述第二双向非隔离DC/DC电路并联后形成并联电路,由所述并联电路外接侧连接充放电设备;
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并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110808847.2A 2021-07-16 2021-07-16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2586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8847.2A CN113258658B (zh) 2021-07-16 2021-07-16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8847.2A CN113258658B (zh) 2021-07-16 2021-07-16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658A true CN113258658A (zh) 2021-08-13
CN113258658B CN113258658B (zh) 2021-10-15

Family

ID=77180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08847.2A Active CN113258658B (zh) 2021-07-16 2021-07-16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865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959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CN110752635A (zh) * 2019-10-12 2020-02-04 山东大学 串联电池组容量在线监测和充放电双状态均衡电路及方法
US20200047634A1 (en) * 2018-08-07 2020-02-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JP2020029200A (ja) * 2018-08-23 2020-0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システム
CN110912235A (zh) * 2019-12-13 2020-03-24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及其均流方法
CN112865154A (zh) * 2021-03-08 2021-05-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电池簇均衡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959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US20200047634A1 (en) * 2018-08-07 2020-02-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JP2020029200A (ja) * 2018-08-23 2020-0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システム
CN110752635A (zh) * 2019-10-12 2020-02-04 山东大学 串联电池组容量在线监测和充放电双状态均衡电路及方法
CN110912235A (zh) * 2019-12-13 2020-03-24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及其均流方法
CN112865154A (zh) * 2021-03-08 2021-05-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电池簇均衡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文茹: "一种光电互补系统电池组均衡充电装置与控制研究", 《工程科技Ⅱ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658B (zh) 2021-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5865B (zh) 用于在移动终端中供电的设备和方法
CN101237152B (zh) 电子装置和用于dc电压转换的系统
US744643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path of power supplied to display part switched according to whether external power is supplied
EP2528186B1 (en) Management device for charging circuit and wireless terminal
US8222867B2 (en) Battery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200203964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Cell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70133865A1 (en) Batter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2787374B (zh) 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112885301B (zh) 切换电路、切换方法和显示设备
CN113741261A (zh) 一种上下电控制电路及信号输出装置
CN110391682B (zh) 一种电池充放电电路
WO2022036667A1 (zh) 用于控制电芯的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3258658B (zh) 电池组并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CN210821900U (zh) 无人机一体控充电电路及装置
KR101241489B1 (ko) 외부 배터리 셀을 이용하여 셀 밸런싱을 수행하는 전원 공급 장치 및 그의 셀 밸런싱 방법
CN111969685A (zh) 手持终端及其供电电路、供电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JP2003169424A (ja) 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充電装置
WO2022094906A1 (zh) 电源系统、充电方法和放电方法
CN216900809U (zh) 一种芯片的测试电路及测试系统
CN212111711U (zh) 电池线性充放电测试设备
CN214755650U (zh) 充电控制装置、充电控制系统和飞行器
CN218678835U (zh) 一种快启动电路与电子设备
CN220985536U (zh) 降压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及其电子设备
CN219554612U (zh) 一种锂电池升降压控制电路
CN212517041U (zh) 一种电表拉合闸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8

Address after: 518000 1401, Building 4, R&D Building 3 and 4, Fangda Square (Phase I), Beihuan Avenue, Tao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IANWA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STATE GRID ZHEJIANG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202, block D, aerospace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building, Keji Beier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JIANWA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