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4807A -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4807A
CN113254807A CN202110432188.7A CN202110432188A CN113254807A CN 113254807 A CN113254807 A CN 113254807A CN 202110432188 A CN202110432188 A CN 202110432188A CN 113254807 A CN113254807 A CN 113254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ain
site
chines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histo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321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庭风
张瑶
崔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Ancient Building Gard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Ancient Building Gar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Ancient Building Gar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Ancient Building Gard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3218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48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4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48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5Retrieval from the web
    • G06F16/953Querying, e.g. by the use of web search engines
    • G06F16/9537Spatial or temporal dependent retrieval, e.g. spatiotemporal qu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间格局释读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同类文化溯源,文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同类建筑历时性的演变历程,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步骤2:实地堪察假设,通过实地调查,在遗址所处时代奉行的勘察地理的语境和方法下,对周围山势围合、视觉构图等多方面进行感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基于步骤1历时性的推断结论,提出空间布局内涵的假设。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将历史实证与逻辑推演结合,立足于一脉相承的山川定位的营建理论与传统,借助史学考证和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有效解析了西夏王陵的空间格局。

Description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释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五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文献记载有限、地面建筑消失、遗址残缺不全的建筑遗址比比皆是,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对它们的解读是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必要任务,也是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众多相关学科的历史使命,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历史信息残缺遗址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处,它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留存至今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文化遗存,体现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共生互融的历史状况,为西夏这一业已消失的独特文化提供了特殊见证序。而其文献记载寥寥无几:《宋史·夏国传》仅提及诸帝的庙号、谥号、陵号;明清地方志中只表示“其制度、规模仿巩县宋陵而作”;遗址地表仅存夯土和散落于地的建筑构件。
虽然基于考古报告,目前对陵园形制和建筑构件的解读成果较多,有了建筑单体复原成果,近两年余雷等学者开始以建筑学的视角探索空间问题,但仍有诸陵选址疏密不同、朝向差异较大、尺度规模不一、存在主副两轴等空间布局原因均尚未得到释疑。故而,在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受限的情况下,本文以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视角,“四步法”将历史实证与逻辑推演结合,立足于一脉相承的山川定位的营建理论与传统,借助史学考证和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有效解析了西夏王陵的空间格局,证明其通过遗址周围自然环境推导古建遗址自身的空间布局内涵。
因此,“四步法”对释读中国广泛存在的史料残缺古建遗址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城市、村庄、风景区当代建设都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为此我们对于西夏王陵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同类文化溯源,文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同类建筑历时性的演变历程,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2:实地堪察假设,通过实地调查,在遗址所处时代奉行的勘察地理的语境和方法下,对周围山势围合、视觉构图等多方面进行感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基于步骤1历时性的推断结论,提出空间布局内涵的假设;
步骤3:原初环境考证,对遗址周边的原初环境进行考证和复原,保证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导入数据的原真性,避免由于地震、山洪、河流改道、湖泊缩扩、沙漠化等多种原因而导致的遗址现状与原初环境的差异;
步骤4:地理信息验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大尺度距离测量、轴线对位、视域等分析,对现场勘察的视觉感知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中国历史具有高度的文化继承性,各时期建筑园林都是在前朝基础上顺势发展而成。因此探究同类建筑的发展通史,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可以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在城市聚落的营构中,天地人三才合一和象天法地两大法则是主要依据,对于天象和地理的模仿和呼应成为主要的手法,城市、建筑、园林、室内四个层面与周边地理环境相协调和匹配是法地的重要手法。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西夏虽为少数民族政权,但深受汉文化浸润,“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因此陵园形制继承了历代帝陵传统,两千年的帝陵建设中,山陵关系越来越密切,山形山势对陵园设计和空间建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现了人工构筑因就自然环境的审美原则和营造智慧。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寝等,都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建设寻找自身处境的见证,体现着人在自然界的山川秩序中建立人工秩序的理念、技术,通过山峰指向轴作为人工建设的基准线,进行有序规划设计的方法普遍存在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各个地域。这种方法造就了中国建筑单体与群体的山川构图模式,且越到后期越完善。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古人运用现场勘察的方式“相度”,通过人在现场的空间感知,将场所环境秩序与人心共鸣,达到“景与心会、物与理涵”的场所意境,相度的目的是择城址、择居址、择墓址,相度的对象是“形势”,即拟选地址周围的山川形势。因此,实地勘察和感知是体察古人营建的重要步骤。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中国古代建筑遵循中心轴线控制透视构图原则。陵园主轴恰好为谒陵所行的神道与主轴重合,以此路线作为体察路径,考察西夏王陵与周围山川的构图关系。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所述山、水是古代择址(定穴)的外部参照,因此山形、水形是空间格局分析的关键要素。然而千百年的自然和人工因素可能会导致山水形状和位置与历史环境差异较大。山形改变的因素包括地震、山洪等,会对山内局部地形造成影响,但总体山形山势较为稳定;水形则易变,因素包括河流改道、湖泊缩扩、沙漠化等自然因素和占填、挖浚等人工因素。因此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遗址空间前,需要搜寻历史文献、图纸以及相应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遗址周边的原初环境,如气候条件、山形、河湖、地貌、植被情况等进行考证,对涉及山川定位的山形、水形进行复原,保证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导入数据的原真性。
进一步的,步骤四中所述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规划、景观考古学、历史人文等领域,多种途径均可获得开放的地理信息,ArcGIS、Localspace Viewer等多种平台均可获取航拍图、对不同尺度的地形实现参数化的三维模拟并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大尺度距离测量、轴线对位、视域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适于对现场勘察的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西夏王陵在选址、规划布局中,遵从了中国传统的山川定位的营建传统,从超大尺度上择贺兰山东侧高亢之地为陵区;通过宏观尺度上的玄武定位,以陵园主轴遥指贺兰山主脉主峰、副轴近指支脉主峰,确定陵园的基本朝向;以谒陵路线上的驻足点为视点,通过调整平面和竖向视角控制距离来确定陵园的具体定位;在陵园设计尺度上以“陵制与山水相称”为基本原则,各陵园因地制宜,根据周围山体围合度和地面坡度确定陵城长宽比。因此在统一的陵园形制下,不同地势条件造就了每个陵园统一中有变化的布局特点,在各个尺度层次与周围山体寻找关系的过程中,陵园建筑与贺兰山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弘的艺术境界。因此,西夏王陵虽仅存残迹,却与保存完好的明十三陵一样,展现了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在空间设计上的艺术创作,是建筑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伟大范例,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明交融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同类文化溯源,文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同类建筑历时性的演变历程,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2:实地堪察假设,通过实地调查,在遗址所处时代奉行的勘察地理的语境和方法下,对周围山势围合、视觉构图等多方面进行感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基于步骤1历时性的推断结论,提出空间布局内涵的假设;
步骤3:原初环境考证,对遗址周边的原初环境进行考证和复原,保证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导入数据的原真性,避免由于地震、山洪、河流改道、湖泊缩扩、沙漠化等多种原因而导致的遗址现状与原初环境的差异;
步骤4:地理信息验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大尺度距离测量、轴线对位、视域等分析,对现场勘察的视觉感知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步骤一中中国历史具有高度的文化继承性,各时期建筑园林都是在前朝基础上顺势发展而成。因此探究同类建筑的发展通史,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可以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在城市聚落的营构中,天地人三才合一和象天法地两大法则是主要依据,对于天象和地理的模仿和呼应成为主要的手法,城市、建筑、园林、室内四个层面与周边地理环境相协调和匹配是法地的重要手法。
步骤一中西夏虽为少数民族政权,但深受汉文化浸润,“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因此陵园形制继承了历代帝陵传统,两千年的帝陵建设中,山陵关系越来越密切,山形山势对陵园设计和空间建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现了人工构筑因就自然环境的审美原则和营造智慧。
步骤一中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寝等,都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建设寻找自身处境的见证,体现着人在自然界的山川秩序中建立人工秩序的理念、技术,通过山峰指向轴作为人工建设的基准线,进行有序规划设计的方法普遍存在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各个地域。这种方法造就了中国建筑单体与群体的山川构图模式,且越到后期越完善。
步骤二中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古人运用现场勘察的方式“相度”,通过人在现场的空间感知,将场所环境秩序与人心共鸣,达到“景与心会、物与理涵”的场所意境,相度的目的是择城址、择居址、择墓址,相度的对象是“形势”,即拟选地址周围的山川形势。因此,实地勘察和感知是体察古人营建的重要步骤。
步骤二中中国古代建筑遵循中心轴线控制透视构图原则。陵园主轴恰好为谒陵所行的神道与主轴重合,以此路线作为体察路径,考察西夏王陵与周围山川的构图关系。
步骤三中山、水是古代择址(定穴)的外部参照,因此山形、水形是空间格局分析的关键要素。然而千百年的自然和人工因素可能会导致山水形状和位置与历史环境差异较大。山形改变的因素包括地震、山洪等,会对山内局部地形造成影响,但总体山形山势较为稳定;水形则易变,因素包括河流改道、湖泊缩扩、沙漠化等自然因素和占填、挖浚等人工因素。因此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遗址空间前,需要搜寻历史文献、图纸以及相应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遗址周边的原初环境,如气候条件、山形、河湖、地貌、植被情况等进行考证,对涉及山川定位的山形、水形进行复原,保证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导入数据的原真性。
步骤四中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规划、景观考古学、历史人文等领域,多种途径均可获得开放的地理信息,ArcGIS、Localspace Viewer等多种平台均可获取航拍图、对不同尺度的地形实现参数化的三维模拟并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大尺度距离测量、轴线对位、视域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适于对现场勘察的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同类文化溯源,通过相称山水的帝陵择址,可以判断出西夏王陵介于北宋与明之间,结合其地势高阔、西枕贺兰山东瞰平原的环境特征,可以判定其沿袭了唐宋帝陵择址山下的坐朝理论与传统,并且有可能已经施行了明代“与山川相称”的原则,利用实地堪察假设,通过容山纳景的视觉构图,可以看出在约300米内的行进路线上,在入口、月城门、陵城门、祭拜地点这4处关键驻足点上,层层展开了动态图景,呈现了先以月城门为底景、贺兰山为背景的横向构图、疏朗宏大的视觉效果,到陵城门为底景的横向构图、收束视线的封闭效果,再到以献殿为视觉中心、诸塔林立的陵城墙为烘托的开阔场景,最后拜谒的群臣面向陵塔祭拜,自东向西祭拜时,贺兰如屏,平铺在陵塔后为背景,与陵城墙和核心建筑陵塔形成浑然一体的天地塔合一的宏伟景象。在视线收放之间完成了从低处走向高处、由人间走向天国的朝谒和瞻仰过程,阐述了帝王神圣至尊的皇权。4处视觉构图与贺兰山廓密不可分,反映着陵园建筑要素与贺兰山的紧密关系和轴线山峰指向的构图规律。尤其是从陵园入口望去,中轴线上的神道遥指远处的最高峰,副轴上的陵塔塔尖则与最近处的山峰重合。以此可以提出假设:西夏王陵继承了山川定位的构图传统,轴线和空间尺度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构思,陵园主轴指向远处贺兰山主脉主峰,副轴指向近处的支脉主峰,每个陵园建筑的位置和尺度上与山水相称,利用历史环境还原,通过古今同用的山形山势,根据目前的体察,西夏王陵只是与贺兰山遥相呼应,只需考虑贺兰山的总体山势即可。近千年来,贺兰山一带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但西夏王陵的黄土夯筑安然无恙。贺兰山东麓的拜寺口双塔、山中的拜寺沟方塔,西麓的巴润别立西夏古塔,北段的大枣沟石刻塔、南段的山嘴沟石窟,几乎遍布贺兰山全境的西夏建筑遗存在历经地震后均保存完好。因此可以判定贺兰山并未因地震导致总体山形山势的变化,今之地形可以作为有效信息直接应用于西夏时期的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验证,通过定向定位定尺度的山川构图,通过Localspace Viewer,从超大尺度上看,贺兰山源起昆仑,势起西南祁连山脉(来龙),东北去向阴山山脉(去脉),体现了中国“脉起昆仑”的传统图示。陵区倚靠贺兰山东凸的支脉是银川平原的制高点,这条自贺兰山而来的分水线,向东一直延至兴庆府,再向东至高台寺遗址和黄河东凸处。帝陵择址既地势高亢远离水患,又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在宏观尺度上,陵园以玄武定向,即每个陵园的中轴线均向北指向贺兰山的某高峰,这条中轴确定了陵园朝向的具体角度。每个陵园的轴线跨越至少三道山梁,到达玄武山;每道山梁的海拔逐渐升高,从1000多米-2000多米-3000多米,最终的玄武山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其中除3号陵外,1、2号陵玄武山为贺兰山最高峰、海拔3556米的敖包圪垯,其余4、5、6号陵的玄武山为同一区的3座峰。陵区最南端1、2号陵的玄武山反而位于最北端,轴线最长。联想明十三陵按照山峰高低确定陵序的山川伦理,若西夏王陵依此法,那么1、2号陵的主峰最高、轴线最长,极有可能为李继迁和李德明之陵,在中观尺度上,陵园以竖向视角定位。虽然诸陵轴线跨越了层层山梁,但由于竖向视角的巧妙设计,使得站在陵园内沿轴线北望,依然能够看到贺兰山层层叠叠的效果,增加了陵园气势。也许在通过山川形势大致确定选址方位后,这个竖向视角的控制,是陵园定穴的依据之一,在陵园尺度上,陵园布局充分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首先,陵城长宽比与周边山体围合度呈反向相关性——围合度越高,陵城长宽比越大(越瘦长),距离山体越远,陵城长宽比越小(越横阔)。如4号陵距山最近且三面围合,最为瘦长,其次为6号陵;与1、2号陵相比,5号陵虽然从空间上距山麓较近,但对其形成围合效果的山梁却距离与1、2号陵相差无几,因而,长宽比也极为接近。其次,陵园的坡度呈现了统一性。虽然朝向、长宽尺寸比例各不相同,但每个陵城内均为左上角最高、右下角最低,高差均为5米,排水坡度2.4%。以此可以推测:陵城的长宽比与所在场地的坡度、坡向有极大的关系,通过长宽比的调整和局部地形的修正,可以达到适宜的场地条件。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而“原真性”的关键在于对原状的认知,因此,内涵的释读是建筑遗产复原研究、保护和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建筑原状有正确的认知,方能对价值、保护方式、利用策略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广泛存在史料残缺古建遗址的情况下,建构一套释读建筑遗址的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认识和呈现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的必然需要,“四步法”将历史实证与逻辑推演结合,立足于一脉相承的山川定位的营建理论与传统,借助史学考证和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有效解析了西夏王陵的空间格局,证明其通过遗址周围自然环境推导古建遗址自身的空间布局内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适用于史料残缺古建遗址空间释读,对促进新时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推广价值。此方法易于实行和推广,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当代城市、村庄、风景区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同类文化溯源,文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同类建筑历时性的演变历程,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2:实地堪察假设,通过实地调查,在遗址所处时代奉行的勘察地理的语境和方法下,对周围山势围合、视觉构图等多方面进行感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基于步骤1历时性的推断结论,提出空间布局内涵的假设;
步骤3:原初环境考证,对遗址周边的原初环境进行考证和复原,保证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导入数据的原真性,避免由于地震、山洪、河流改道、湖泊缩扩、沙漠化等多种原因而导致的遗址现状与原初环境的差异;
步骤4:地理信息验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大尺度距离测量、轴线对位、视域等分析,对现场勘察的视觉感知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中国历史具有高度的文化继承性,各时期建筑园林都是在前朝基础上顺势发展而成。因此探究同类建筑的发展通史,在文化根源和表征流变的历史坐标轴中寻找定位,可以推断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在城市聚落的营构中,天地人三才合一和象天法地两大法则是主要依据,对于天象和地理的模仿和呼应成为主要的手法,城市、建筑、园林、室内四个层面与周边地理环境相协调和匹配是法地的重要手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西夏虽为少数民族政权,但深受汉文化浸润,“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因此陵园形制继承了历代帝陵传统,两千年的帝陵建设中,山陵关系越来越密切,山形山势对陵园设计和空间建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现了人工构筑因就自然环境的审美原则和营造智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寝等,都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建设寻找自身处境的见证,体现着人在自然界的山川秩序中建立人工秩序的理念、技术,通过山峰指向轴作为人工建设的基准线,进行有序规划设计的方法普遍存在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各个地域。这种方法造就了中国建筑单体与群体的山川构图模式,且越到后期越完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古人运用现场勘察的方式“相度”,通过人在现场的空间感知,将场所环境秩序与人心共鸣,达到“景与心会、物与理涵”的场所意境,相度的目的是择城址、择居址、择墓址,相度的对象是“形势”,即拟选地址周围的山川形势。因此,实地勘察和感知是体察古人营建的重要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中国古代建筑遵循中心轴线控制透视构图原则。陵园主轴恰好为谒陵所行的神道与主轴重合,以此路线作为体察路径,考察西夏王陵与周围山川的构图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山、水是古代择址(定穴)的外部参照,因此山形、水形是空间格局分析的关键要素。然而千百年的自然和人工因素可能会导致山水形状和位置与历史环境差异较大。山形改变的因素包括地震、山洪等,会对山内局部地形造成影响,但总体山形山势较为稳定;水形则易变,因素包括河流改道、湖泊缩扩、沙漠化等自然因素和占填、挖浚等人工因素。因此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遗址空间前,需要搜寻历史文献、图纸以及相应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遗址周边的原初环境,如气候条件、山形、河湖、地貌、植被情况等进行考证,对涉及山川定位的山形、水形进行复原,保证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导入数据的原真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规划、景观考古学、历史人文等领域,多种途径均可获得开放的地理信息,ArcGIS、Localspace Viewer等多种平台均可获取航拍图、对不同尺度的地形实现参数化的三维模拟并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大尺度距离测量、轴线对位、视域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适于对现场勘察的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CN202110432188.7A 2021-04-21 2021-04-21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Pending CN1132548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2188.7A CN113254807A (zh) 2021-04-21 2021-04-21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2188.7A CN113254807A (zh) 2021-04-21 2021-04-21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4807A true CN113254807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21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32188.7A Pending CN113254807A (zh) 2021-04-21 2021-04-21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48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7092A (zh) * 2021-11-09 2022-04-29 长安大学 沙漠化监测指数的构建方法及沙漠化状态变化趋势评价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2320A (zh) * 2010-07-14 2010-11-10 南京市规划局 一种城市空间格局数字复原方法
CN109241222A (zh) * 2018-08-22 2019-01-18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一种早期考古发掘遗址精准再定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2320A (zh) * 2010-07-14 2010-11-10 南京市规划局 一种城市空间格局数字复原方法
CN109241222A (zh) * 2018-08-22 2019-01-18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一种早期考古发掘遗址精准再定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曹飞飞等: "Web+GIS信息系统对在南京考古遗址中的地理环境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pages 47 - 51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7092A (zh) * 2021-11-09 2022-04-29 长安大学 沙漠化监测指数的构建方法及沙漠化状态变化趋势评价方法
CN114417092B (zh) * 2021-11-09 2023-06-27 长安大学 沙漠化监测指数的构建方法及沙漠化状态变化趋势评价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teinhardt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Brady et al. Mountains, caves, water: ideational landscapes of the ancient Maya
Pauketat et al. The Emerald Acropolis: elevating the moon and water in the rise of Cahokia
Nováček et al. A medieval city within Assyrian walls: the continuity of the town of Arbīl in Northern Mesopotamia
CN113254807A (zh) 对空间格局进行释读的方法
Ammerman The Eridanos Valley and the Athenian Agora
Sparavigna The ancient Norba and the Solstices
Ferro et al. Gromatic images from new discoveries in Pompeii
Dallas On the orientation of byzantine churches in thessalonike
Arzate Caves and tunnels at Teotihuacan, Mexico; A geological phenomenon of archaeological interest
Magli Non-orthogonal features in the planning of four ancient towns of Central Italy
Picchio et al. Persistences: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Gdańsk and Its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Survey Processes and Digital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Leibowicz et al. Archaeoastronomy on inca sites in the Argentine northwest
Clay Two Types of Ritual Space at the Poverty Point Site 16WC5
Segal et al. Sussita-Hippos of the Decapolis: Tow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of a Roman-Byzantine City
Lolić Urbanism of Roman Siscia: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and Modern Maps, Drawings and Plans
RABABE'H The temples of Zeus and Artemi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rban context of Gerasa
MacKie Professor Challenger and his lost Neolithic world: the compelling story of Alexander Thom and British archaeoastronomy
Grenet Types of town planning in ancient Iranian cities: new considerations
Castangia Walking across the land of the Nuraghi: politics of memory and movement in central-western Sardinia during the Bronze Age
Gautschy Common features of megalithic stone rows in western Switzerland
Sergeevna Horizon as a Symbolic Category in Contemporary Site-Specific Art
Ray Stonehenge: a new theory
WALES ADPAR
Zhang Pilgrimaging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spatial layout of ancient Chinese settleme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