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36310A -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36310A CN113236310A CN202110332808.XA CN202110332808A CN113236310A CN 113236310 A CN113236310 A CN 113236310A CN 202110332808 A CN202110332808 A CN 202110332808A CN 113236310 A CN113236310 A CN 1132363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drainage
- mining
- drilling
- working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657 drainage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798 dela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1 electr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18 rhe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72 bur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15 p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38—Waterproofing; Heat insulating; Soundproofing; Electric insulating
- E21D11/381—Sett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6/00—Drain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矿产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疏干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工程设计前初步评价,掘进前预评价,疏放水工程设计,疏放水钻孔施工,地球物理探查,钻探验证,编制采前评价报告,工作面回采,采后总结。疏干开采作为水害源头治理技术,可有效防止溃砂事故发生,工作面在顶板无淋水状态下开采;顶板水疏干后老塘无涌水,消除了水淹转载机的隐患,可以下行拉煤,工作面宽度可以放大到300m以上,有利于降低万吨掘进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产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背景技术
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煤田煤层层数多、厚度大,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煤炭基地之一,但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弱胶结膨胀性软岩的工程难题。软化泥化引起综采支架陷底、快速底鼓使刮板机上抬、巷道底鼓需要反复人工起底,累计起底量高达20.6m,严重制约生产效率。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定义单轴抗压强度(UDS)介于0.5到25MPa 的岩体为软岩。何满潮等对国内外关于软岩的概念进行总结、扩充,依据岩体泥质含量、结构面特征、强度特征、变形机理、塑性变形力学特点等要素,将软岩划分为膨胀性软岩、高应力软岩、节理化软岩、复合型软岩。其中,膨胀性软岩即低应力状态下(小于25MPa)表现出塑性破坏和变形的工程岩体,其膨胀能力受岩体中膨胀性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多少影响。软岩通常具有软弱、破碎、松散的结构特征,在力学方面具有低强度、强流变、易膨胀、高风化等特点,工程上表现出长期流变、矿压显现迅速等特征,造成支护困难。
缪协兴等提出软岩巷道围岩流变大变形有限元计算方法;荆升国等提出高应力破碎软岩巷道棚-索协同支护技术;何满潮等从时间、空间、方法等角度提出巷道耦合支护理论;奚家米、余忠林等从小煤柱或沿空掘巷位置方面提出巷道变形控制方法;许兴亮等认识到水是泥化的诱因,阻断诱因有利于围岩稳定。前人在软岩方面研究成果可谓丰富、采取的工程措施对巷道变形控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为高应力软岩,或膨胀性软岩但是并不富水,工程措施致力于巷道底鼓变形控制,没有解决回采工程劣化问题;工程支护侧重于解决工程力问题,忽视了岩体这种双相介质中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膨胀性软岩渗透性很差,通过注浆阻断水诱因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形成提出核心控制理念和完整的技术体系。
西部侏罗纪煤系地层具有弱胶结、低强度、强膨胀率、高富水等特点,本申请将这种地层定义为“弱胶结强膨胀性高富水软岩”,由其引起的工程问题不限于井巷工程,也包括采煤工作面底鼓、泥化、支架陷底、产生泥煤等;此外,非软岩基岩含水层可以突水但不会溃砂,基岩突水溃砂亦属于弱胶结强膨胀性高富水软岩工程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该方法能够因水诱因导致的工程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所述疏干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工程设计前初步评价,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判断是否具备工作面设计条件,如果不满足则需要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掘进前预评价,当具备工作面设计条件时,评价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突水危险性,以及评价煤层直接顶板富水性规律、预计疏干水量或工作面涌水量;
疏放水工程设计,根据富水性评价成果图设计疏放水钻孔密度、钻孔之间平面夹角;
疏放水钻孔施工,钻孔施工与掘进同步进行,工作面综采设备安装前要完成放水孔施工;
地球物理探查,疏放水工程结束后,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探查富水异常区,查看是否存在疏放水盲区;
钻探验证,对物探发现的富水异常区打孔验证,若单孔出水量超过预设水量时,增加钻孔疏放;
编制采前评价报告,统计放水量与预计的疏干水量进行比较,若两水量相差较大时分析原因并作出缓采结论,若两个水量相近结合孔内残余水量,综合做出工作面回采或缓采结论;
工作面回采,回采过程中动态观测顶板淋水、放水孔水量以及导流管水量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并采取措施;
采后总结,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对富水性评价方法、钻孔设计、物探效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为下一个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提供依据。
优选的,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还包括记录孔深、出水位置、水量和温度参数。
优选的,在地球物理探查过程中采用瞬变电磁仪、高密度电法仪探查顶板富水异常区。
优选的,在钻探验证过程中,单孔出水量的预设值为1.0m3/h。
优选的,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在采煤工作面两条巷道内,每隔设定间距布置一组钻孔。
优选的,所述设定间距为100m。
优选的,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疏放水钻孔在空间上呈双层分布,上层孔比下层孔的仰角为15°。
优选的,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平面上钻孔之间夹角为30°,并且钻孔均匀分布。
优选的,钻孔终孔的位置到层顶板的法线距离与计算的导水裂隙带相等;钻孔深度由钻孔仰角、采煤工作面宽度、导水裂隙带高度共同确定。
有益效果:
疏干开采作为水害源头治理技术,可有效防止溃砂事故发生,工作面在顶板无淋水状态下开采;顶板水疏干后老塘无涌水,消除了水淹转载机的隐患,可以下行拉煤,工作面宽度可以放大到300m以上,有利于降低万吨掘进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掘进过程中水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疏干开采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管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4a-图c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几种支护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 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 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该疏干开采包括以下步骤:
工程设计前初步评价,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判断是否具备工作面设计条件,如果不满足则需要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掘进前预评价,当具备工作面设计条件时,评价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突水危险性,以及评价煤层直接顶板富水性规律、预计疏干水量或工作面涌水量。
具体的,运用“双图评价技术”评价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突水危险性;运用“多类型四双工作法”评价煤层直接顶板富水性规律、预计疏干水量或工作面涌水量。
疏放水工程设计,根据富水性评价成果图设计疏放水钻孔密度、钻孔之间平面夹角。
具体的,以“双层双向扇形”布孔法为指导,以空间上、平面上全覆盖为原则,以采高、导水裂隙带高度、工作面几何尺寸、顶板富水性为依据,具体设计疏放水名孔数量和仰角、孔深等参数。
在采煤工作面两条巷道内,每隔100m左右布一组钻孔;采用“双层双向扇形布孔法”对煤层顶板砂岩水进行疏放;疏放水钻孔在空间上呈双层分布,上层孔比下层孔的仰角大15°左右;平面上钻孔之间夹角30°左右,均匀分布;钻孔终孔的位置到层顶板的法线距离与计算的导水裂隙带相等;钻孔深度由钻孔仰角、采煤工作面宽度、导水裂隙带高度共同确定。通过钻孔疏放水,改变地层的富水性条件,可以防止突水溃砂、防止回采时采空区涌水、防止回采时工作面顶板淋水,从而达到采煤工程劣化效应控制目的。
疏放水钻孔施工,钻孔施工与掘进同步进行,工作面综采设备安装前要完成放水孔施工。
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还包括记录孔深、出水位置、水量和温度参数。
地球物理探查,疏放水工程结束后,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探查富水异常区,查看是否存在疏放水盲区。
在地球物理探查过程中采用瞬变电磁仪、高密度电法仪探查顶板富水异常区。
钻探验证,对物探发现的富水异常区打孔验证,若单孔出水量超过预设水量时,增加钻孔疏放。
在钻探验证过程中,单孔出水量的预设值为1.0m3/h。
编制采前评价报告,统计放水量与预计的疏干水量进行比较,若两水量相差较大时分析原因并作出缓采结论,若两个水量相近结合孔内残余水量,综合做出工作面回采或缓采结论。
工作面回采,回采过程中动态观测顶板淋水、放水孔水量以及导流管水量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并采取措施。
采后总结,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对富水性评价方法、钻孔设计、物探效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为下一个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提供依据。
疏干开采作为水害源头治理技术,可有效防止溃砂事故发生,工作面在顶板无淋水状态下开采;顶板水疏干后老塘无涌水,消除了水淹转载机的隐患,可以下行拉煤,工作面宽度可以放大到300m以上,有利于降低万吨掘进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掘进过程中水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掘进工作过程中进行排水包括通过疏干开采和预置导流管的方式进行排水。
掘进过程中的水控制方法即疏干开采和导流管导流配合使用,通过掘进过程中的水控制能够改变地层的富水性条件,离层空间汇水时间条件,源头治理效果明显,避免了水害的发生,进而提高了采煤效率。
预制导流管的方式为:
参照图3,在工作面下顺槽每隔100m预先打孔下入钢质导流管。该导流管的一端具有多个沿导流管径向分布的通孔形成滤水花管。在导流管使用过程中,导流管具有通孔的部分延伸至离层空间处,离层空间的水会通过通孔汇集到导流管内,最终由导流管排出。
预置导流管是为了防止离层水害的发生,是对预先疏干后补充,防止存在疏放水盲区或疏放后又形成离层水体。复合型膨胀性软岩物理力学性质仍有较大差别,岩层单轴抗压强度0—38MPa,采后覆岩基岩任何层段上都可能形成离层(顺层)空间;但只有位于导水裂隙带顶部附近的离层空间才能形成离层水害。
具体做法:
在工作面下顺槽内循环见方位置,向煤层顶板施工一个钻孔,钻孔与巷道平面夹角呈35°~45°,钻孔方向反向于工作面推进方向,钻孔的终孔于导水裂缝带顶界。钻孔内下入下入导流管。
导流管为φ50mm无缝钢管,壁厚5mm,前部约60m做成滤水花管。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劣化效应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在掘进工作过程中进行排水。
在生产过程中对顶板淋水、底板渗水和生产用水进行管理,放置水与岩石接触。
对巷道进行强化支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劣化效应具体是指:由弱胶结-强膨胀性-高富水软岩引起的基岩突水溃砂、泥化、蠕变、底鼓、收敛、闭合、支护体系受损等一切非稳定工程现象,统称为软岩劣化效应。
岩石条件是劣化效应的内因,水则是诱因,包括含水层水,也包括减尘、设备冷却等生产用水和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等。
掘进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水量较大,可以简称为大水。在掘进工作过程中进行排水称为大水防控;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对于掘进过程中产生的水水量较小,简称小水。在生产过程中对顶板淋水、底板渗水和生产用水进行管理,放置水与岩石接触称为小水管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大水防控、小水管理、强化支护、以及对三者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大水防控能够改变地层的富水性条件,离层空间汇水时间条件,源头治理效果明显,避免了水害的发生,进而提高了采煤效率;通过小水防控,掘进工作面不再受到水的困扰,不再边掘进边回到后路返修,在机械化程度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月成巷进尺稳步提升。通过强化支护和协同管理使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小水管理包括以下方式:
“小水管理”属于生产管理范畴,生产活动中管理好顶板淋水、底板渗水、生产用水等,确保水不落地,努力减少水与围岩(岩石)接触机会。具体措施包括:
(1)超前疏放
掘进工作面采用千米定向钻机超前放水,每组3个钻孔,钻孔轨迹线控制在煤层顶板上方6m左右的层位上(由支护杆件长度决定),中孔位于巷道中轴线上,侧帮孔与中孔间距6m左右。一次钻深600-800m,保留 20-30m超前距,掘进到位后停止掘进,进行下一轮放水孔施工。
掘进工作面超前疏放可以实现无水状态下掘进,提高锚杆(索)锚固质量、减少泥化现象,改善作业环境提高掘进效率。
(2)漏斗接水
井下零星的淋水必须以漏斗状容器接水,漏斗下方连接软质胶管,通过软管将水导入下一级较大直径的水管内,确保水不落地。
(3)广布雨棚
巷道顶板出现大面积淋水时,必须搭设雨棚。以金属网做成槽状骨架,敷上废旧风筒布做成雨棚。吊挂时雨棚一端略倾斜,泄水口以漏斗状容器接水,以软管导入下一级水管内。
具体的,雨棚包括由金属网做成的骨架,该骨架的截面为三角形。在骨架的外侧包覆有防水布,防水布可以由废旧风筒布制成。骨架和防水布构成槽状结构,并且在雨棚的一侧设置有泄水孔,对应泄水孔的位置设置有漏斗形容器。通过雨棚的倾斜设置,顶板的淋水首先会汇集到雨棚内,再由雨棚导流至漏斗形容器内。最终由漏斗形容器的胶管导入水窝或较粗的导水管。最后进行水的集中排放。
(4)软管导流
所有产水点,根据水量大小,通过由细至粗的导水软管逐级将水就近导入水窝内或集中水仓,巷道内不设水沟。
(5)逐级导水、集中排放
工作面上顺槽开门后掘进100m以前,优先施工一个集中水仓,有效容量不小于30m3;工作面下顺槽开门后掘进100m以前,优先施工工作面水仓,有效容量不小于60m3。主排水管路规格为φ225mm,滞后掘进迎头不大于60m。管路上每隔100m安装一个φ50mm三通阀(与钻机硐室对应)。巷道内每200m挖一个集水窝,水窝规格为2.0m×2.0m×2.5m(长×宽×深),金属网+风筒布搪壁,即水窝为巷道内的坑状结构,并且在坑状结构的底部和侧壁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上包覆有防水布,防水布采用废旧风筒布。由此,可以方式水窝渗水。
各产水点通过漏斗、软管、风动泵等汇集到间距约100m的水窝内,水窝内安装小功率的潜水电泵排入集水仓内,然后通过较大功率的潜水电泵排入采区水仓,实现逐级导水,集中排放。
(6)水窝泄压
巷道底板赋存不稳定的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但静水压力可达4MPa 以上,静水压力长期作用于巷道底板隔水层上,加速巷道底鼓,此时需要深挖水窝泄压。
具体的,在巷道的一侧开挖水窝,在水窝靠近水窝的一侧不设置防水布,这样巷道隔水层下部的水会流入水窝内,实现泄压的目的,避免了静水压长期作用在巷道底板隔水层上,导致的巷道底鼓问题。
(7)喷浆封闭
巷道凡揭露岩石时,均应及时喷浆封闭,减少岩石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弱化膨胀扩容效应。
(8)底拱隔水
巷道底板开挖成倒拱形,拱高约40mm。打锚杆、铺设金属网、喷射 C20砼,形成反底拱。一方面强化巷道底板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起到水岩隔绝作用。
根据不同巷道的类型,以及服务年限,选择对应的支护类型。
具体的支护方式包括以下类型:
支护是控制围岩变形的基本手段。“强化支护”强调支护材料的强度和支护体系钢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原则进行支护:
(1)弧形断面原则
巷道断面形状多种多样,“O”形断面承载能力最好但断面利用率最低,矩形断面的断面利用率高但承载能力差,为兼顾两者的优势,软岩巷道宜采用弧形线断面,通常巷道顶板为半圆拱,底板为三心拱,尽量缩小直墙高度。
(2)全断面支护原则
实践证明,软岩巷道底鼓变形量远比顶板下沉大,底板无支护情况下底鼓量可达到巷道全高。底板大尺度向上鼓出势必牵动两帮收敛,底鼓变形量>两帮收敛变形量>顶板变形量,坚持全断面支护原则、更强调底板支护。
(3)联合支护原则
根据不同的巷道用途及服务年限,选择差异化支护方式,图4是三种典型的支护设计。
开拓巷道:宜采取锚网(索)+全断面钢筋砼砌碹联合支护方式(见图 4a)。
准备巷道:宜采用双层锚网(索)+喷浆+反底拱联合支护方式(见图 4b)。
回采巷道:宜采用单层锚网(索)+喷浆+反底拱联合支护方式(见图 4c)。
(4)大密度支护原则
为了增加支护体系整体承载能力,锚杆、锚索等杆件的间排距宜适当缩小,实践证明700×700mm间排距的支护效果明显优于800×800mm间排距的支护效果。支护杆体长度宜适当加长,锚杆由2.2m加长到2.8m,锚索由6m加长到7m甚至9m,特殊地段可用长度4m的锚索替代2.8m长的锚杆。邻空侧巷道支护杆件密度优于非邻空侧巷道的支护密度。
(5)及时支护原则
围岩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吸水膨胀变形。正常情况下底板锚杆基于垂直于岩层面,底鼓后施工的底板锚杆与岩层近于平行,形成组织梁或压缩梁的效果较差;此外,如果不及时支护人工起底量大,施工效率低下。
为做到及时支护,经验做法是将综掘机桥式“二运”加长,利用桥下有效空间进行底板支护。特别强调杆体的支设角度、预紧力或扭矩满足设计要求,一次做成、一次做好,返修的效果均不理想。
(6)下行布置原则
工作面布置方式本不属于支护范畴,由于工作面2条顺槽支护要求不同,本文仍纳入“强化支护”体系内。连续布置的工作面总是有一条巷道与采空区相邻,回采过程中邻空巷道超前动压显现远比非邻空侧巷道剧烈,邻空巷道的支护强度必须大于非邻空巷道。
为弱化采动矿山压力对邻空巷道的影响,要坚持“上行布置的工作面上行运煤,下行布置的工作面下行运煤,尽量采用下行布置方式”的原则,始终保持运煤皮带(转载机、破碎机、组合开关等)在非邻空巷道内,邻空巷道只要求满足能风及行人基本要求即可。A工作面已回采,B工作面以上顺槽为运煤巷(工作面上运),C工作面以下顺槽为运煤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疏干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工程设计前初步评价,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判断是否具备工作面设计条件,如果不满足则需要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掘进前预评价,当具备工作面设计条件时,评价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突水危险性,以及评价煤层直接顶板富水性规律、预计疏干水量或工作面涌水量;
疏放水工程设计,根据富水性评价成果图设计疏放水钻孔密度、钻孔之间平面夹角;
疏放水钻孔施工,钻孔施工与掘进同步进行,工作面综采设备安装前要完成放水孔施工;
地球物理探查,疏放水工程结束后,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探查富水异常区,查看是否存在疏放水盲区;
钻探验证,对物探发现的富水异常区打孔验证,若单孔出水量超过预设水量时,增加钻孔疏放;
编制采前评价报告,统计放水量与预计的疏干水量进行比较,若两水量相差较大时分析原因并作出缓采结论,若两个水量相近结合孔内残余水量,综合做出工作面回采或缓采结论;
工作面回采,回采过程中动态观测顶板淋水、放水孔水量以及导流管水量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并采取措施;
采后总结,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对富水性评价方法、钻孔设计、物探效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为下一个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提供依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还包括记录孔深、出水位置、水量和温度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地球物理探查过程中采用瞬变电磁仪、高密度电法仪探查顶板富水异常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钻探验证过程中,单孔出水量的预设值为1.0m3/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在采煤工作面两条巷道内,每隔设定间距布置一组钻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间距为10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疏放水钻孔在空间上呈双层分布,上层孔比下层孔的仰角为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疏放水钻孔施工过程中,平面上钻孔之间夹角为30°,并且钻孔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其特征在于,钻孔终孔的位置到层顶板的法线距离与计算的导水裂隙带相等;钻孔深度由钻孔仰角、采煤工作面宽度、导水裂隙带高度共同确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32808.XA CN113236310A (zh) | 2021-03-29 | 2021-03-29 |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32808.XA CN113236310A (zh) | 2021-03-29 | 2021-03-29 |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36310A true CN113236310A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130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32808.XA Pending CN113236310A (zh) | 2021-03-29 | 2021-03-29 |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36310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95180A (ja) * | 2001-03-30 | 2002-10-09 | Tekken Constr Co Ltd | トンネルの水抜装置及び水抜工法 |
CN109268012A (zh) * | 2018-09-21 | 2019-01-25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 煤层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
CN109681269A (zh) * | 2019-01-16 | 2019-04-26 | 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软岩条件下水-沙混合突涌防治技术方法 |
CN109767136A (zh) * | 2019-01-17 | 2019-05-17 | 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煤层顶板含水层涌突水危险性评价与预测四双工作法 |
-
2021
- 2021-03-29 CN CN202110332808.XA patent/CN11323631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95180A (ja) * | 2001-03-30 | 2002-10-09 | Tekken Constr Co Ltd | トンネルの水抜装置及び水抜工法 |
CN109268012A (zh) * | 2018-09-21 | 2019-01-25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 煤层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
CN109681269A (zh) * | 2019-01-16 | 2019-04-26 | 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软岩条件下水-沙混合突涌防治技术方法 |
CN109767136A (zh) * | 2019-01-17 | 2019-05-17 | 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煤层顶板含水层涌突水危险性评价与预测四双工作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吕玉广等: "弱富水软岩水-沙混合型突水机制与防治技术——以上海庙矿区为例", 《煤炭学报》, no. 10, pages 3154 - 3162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62065B (zh) | 一种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 | |
CN109098714B (zh) | 一种高瓦斯三软极不稳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方法 | |
CN108194088A (zh) | 一种软顶煤层无爆破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方法 | |
CN113175325B (zh) | 基于关键层保护的煤与共生砂岩型铀矿协调开采方法 | |
CN110985055B (zh) | 一种用于控制地表隆起的隧道注浆与排水同步施工方法 | |
CN110617067B (zh) | 一种极软弱围岩隧道全断面边界超前管棚低风险施工方法 | |
CN108049896B (zh) | 一种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方法 | |
CN104373128A (zh) | 一种富水隧道超大断面双侧下导坑超前降水施工方法 | |
CN108952732A (zh) | 一种适用于富水断层破碎带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施工方法 | |
CN210948688U (zh) | 一种人工假巷 | |
CN111271064A (zh) | 一种富水地层隧道稳定掌子面的开挖施工方法 | |
CN209780957U (zh) | 一种富水铁路隧道底部泄水降压及加固结构 | |
CN109538210A (zh) | 一种高瓦斯三软极不稳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方法 | |
CN113217094A (zh) |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劣化效应控制方法 | |
CN111594168B (zh) | 一种岩矸配合成形的伪采空层支护限沉回采方法 | |
CN113202473A (zh) | 一种地下矿山破碎岩石下向分采矿方法 | |
CN102562069B (zh) | 高承压水体上煤层流体充填置换开采方法 | |
CN209340000U (zh) | 一种矿房充填体脱水结构 | |
CN203441498U (zh) | 斜井大断面过含水层井筒防渗漏结构 | |
CN107701229B (zh) | 露天采矿堆填治理与地下首中段采空区充填排水协同方法 | |
CN103343690A (zh) | 斜井大断面过含水层井筒防渗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522983B (zh) | 防治强吸水膨胀软岩巷道底鼓的方法 | |
CN116733528A (zh) | 一种地下矿井岩溶裂隙水的疏排方法 | |
CN113236310A (zh) | 一种弱胶结强膨胀高富水软岩疏干开采方法 | |
CN112302718B (zh) | 煤层顶板含水层水资源保护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