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35722A - 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35722A CN113235722A CN202110616061.0A CN202110616061A CN113235722A CN 113235722 A CN113235722 A CN 113235722A CN 202110616061 A CN202110616061 A CN 202110616061A CN 113235722 A CN113235722 A CN 1132357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pipe
- underground
- reservoir
-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9/00—Keeping dry foundation sites or other areas in the ground
- E02D19/06—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 E02D19/10—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by lowering level of ground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22—Adaptations of pumping plants for lifting sewag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7/00—Other installations or implements for operating sewer systems, e.g.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stoppage; Emptying cesspoo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包括地下室、蓄水池、室外盲管和分布在地下室外墙上的多个近点收集管,地下室内设置有多个集水井,多个集水井通过室内盲沟连通,集水井内设置有排水泵,排水泵通过室内排水管以及室外排水管与污水井连接;室外盲管通过远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远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处设置有开关阀门;近点收集管的一端为具有渗水孔以便地下水渗入的渗水部;近点收集管的另一端与室内盲沟连接;蓄水池的进口端通过蓄水池进水管并联至室外排水管的出口端处;蓄水池的出口端通过蓄水池排水管与景观用水设备连接。本发明在降低地下水对于地下建筑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回收地下水再利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建筑构造,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人均只有2.3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因此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突破水资源瓶颈的根本途径是污水资源化利用。
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大开挖,原来的蓄水层缺失,过量的地下水无处可去,且地下水也会对地下建筑安全造成危害,多余的地下水需要排除,以往的技术是采用盲管收集地下水,将地下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这是对天然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地下水浮力对地下建设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浪费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在降低地下水对于地下建筑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回收地下水再利用。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包括地下室、位于地下室外墙外的室外盲管、分布在地下室外墙上的多个近点收集管和蓄水池,所述的地下室内设置有多个集水井,所述的多个集水井通过室内盲沟连通,所述的集水井内设置有排水泵,所述的排水泵通过室内排水管与自地下室外墙上的穿墙管套管穿入的室外排水管的进口端连接且连通,室外排水管的出口端与污水井连接且连通,所述的室外盲管与远点收集管的一端连接且连通,远点收集管的另一端穿过地下室外墙上的穿墙管套管后与室内盲沟连接且连通,其中远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处设置有开关阀门;所述的近点收集管的一端为具有渗水孔以便地下水渗入的渗水部;所述的近点收集管的另一端与室内盲沟连接且连通;所述的蓄水池的进口端通过过滤池与蓄水池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蓄水池进水管的另一端并联至室外排水管的出口端处;所述的蓄水池的出口端通过蓄水池排水管与景观用水设备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渗水部伸入位于地下室外墙外侧的卵石滤水层内,且渗水部外包裹有用以起到给渗水孔过滤作用的无纺布;所述的卵石滤水层沿着远离近点收集管的方向依次为粒径大小为30~70mm且厚度为100cm的三级卵石过滤层、粒径大小为5~32mm且厚度为80cm的二级卵石过滤层和粒径大小为0.5~2mm且厚度为60cm的一级卵石过滤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滤池内部被隔板分隔成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和三级过滤池,所述的一级过滤池与蓄水池进水管的出口端连接且连通,一级过滤池与二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与三级过滤池以及三级过滤池与蓄水池之间均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所述的一级过滤池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30~70mm;所述的二级过滤池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5~32mm;所述的三级过滤池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0.5~2mm。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蓄水池的底板倾斜设置,且蓄水池的底板靠近进口端高靠近出口端低;所述的蓄水池的出水口设置于蓄水池的底板的最高点上方。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其利用地下室原有排水系统的前提下将地下建筑降水抗浮和水资源再利用相结合,达到节能节水和可持续发展,降低了地下室的建造成本;
(2)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其通过近点收集管和室外盲管实现地下水的远点收集和近点收集结合,通过近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且连通以及远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处设置有开关阀门,实现室内盲沟的主动收集和被动收集结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中近点收集管以及室外盲管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中近点收集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中蓄水池处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地下室;2、集水井;3、室内盲沟;4、排水泵;5、室内排水管;6、地下室外墙;7、穿墙管套管;8、污水井;9、室外盲管;10、近点收集管;10-1、渗水孔;11、远点收集管;12、蓄水池;13、过滤池;13-1、一级过滤池;13-2、二级过滤池;13-3、三级过滤池;14、蓄水池进水管;15、蓄水池排水管;16、卵石滤水层;17、无纺布;18、室外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包括地下室1,地下室1内设置有多个集水井2,多个集水井2通过室内盲沟3连通,集水井2内设置有排水泵4,排水泵4通过室内排水管5与自地下室外墙6上的穿墙管套管7穿入的室外排水管18的进口端连接且连通,室外排水管18的出口端与污水井8连接且连通,地下室内的积水通过室内盲沟3被收集到集水井2内,然后通过集水井2内的排水泵4将污水排至污水井8内,上述为地下室原有排水系统,考虑到节能节水以及地下建筑抗浮要求,想到了在利用地下室原有排水系统的前提下将地下建筑降水抗浮和水资源再利用相结合,因此增设了蓄水池12、位于地下室外墙外6的室外盲管9和分布在地下室外墙6上的多个近点收集管10,室外盲管9的结构为现有成熟的技术,具体结构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一般室外盲管9上具有过水孔,过水孔处设置有过滤结构,且为了过滤,室外盲管9外设置有卵石;室外盲管9与远点收集管11的一端连接且连通,远点收集管11的另一端穿过地下室外墙6上的穿墙管套管7后与室内盲沟3连接且连通,其中远点收集管11与室内盲沟3连接处设置有开关阀门;近点收集管10的一端为具有渗水孔10-1以便地下水渗入的渗水部;近点收集管10的另一端与室内盲沟3连接且连通;蓄水池12的进口端通过过滤池13与蓄水池进水管14的一端连接,蓄水池进水管14的另一端并联至室外排水管18的出口端处;蓄水池12的出口端通过蓄水池排水管15与景观用水设备连接;通过近点收集管和室外盲管实现地下水的远点收集和近点收集结合,通过近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且连通以及远点收集管与室内盲沟连接处设置有开关阀门,实现室内盲沟的主动收集和被动收集结合;
接续并结合图3,为了保证地下水能够顺畅地通过近点收集管进入室内盲沟内,渗水部伸入位于地下室外墙6外侧的卵石滤水层16内,且渗水部外包裹有用以起到给渗水孔10-1过滤作用的无纺布17;卵石滤水层16沿着远离近点收集管10的方向依次为粒径大小为30~70mm且厚度为100cm的三级卵石过滤层、粒径大小为5~32mm且厚度为80cm的二级卵石过滤层和粒径大小为0.5~2mm且厚度为60cm的一级卵石过滤层;
接续并结合图4,为了保证过滤池过滤效果好,过滤池13内部被隔板分隔成一级过滤池13-1、二级过滤池13-2和三级过滤池13-3,一级过滤池13-1与蓄水池进水管14的出口端连接且连通,一级过滤池13-1与二级过滤池13-2、二级过滤池13-2与三级过滤池13-3以及三级过滤池13-3与蓄水池12之间均通过连接管道连通;一级过滤池13-1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30~70mm;所述的二级过滤池13-2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5~32mm;三级过滤池13-3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0.5~2mm;为了能够留有水便于清扫蓄水池内淤积泥沙,蓄水池12的底板倾斜设置,且蓄水池12的底板靠近进口端高靠近出口端低;蓄水池12的出水口设置于蓄水池12的底板的最高点上方。
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在降低地下水对于地下建筑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回收地下水再利用。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包括地下室(1),所述的地下室(1)内设置有多个集水井(2),所述的多个集水井(2)通过室内盲沟(3)连通,所述的集水井(2)内设置有排水泵(4),所述的排水泵(4)通过室内排水管(5)与自地下室外墙(6)上的穿墙管套管(7)穿入的室外排水管(18)的进口端连接且连通,室外排水管(18)的出口端与污水井(8)连接且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水池(12)、位于地下室外墙外(6)的室外盲管(9)和分布在地下室外墙(6)上的多个近点收集管(10),所述的室外盲管(9)与远点收集管(11)的一端连接且连通,远点收集管(11)的另一端穿过地下室外墙(6)上的穿墙管套管(7)后与室内盲沟(3)连接且连通,其中远点收集管(11)与室内盲沟(3)连接处设置有开关阀门;所述的近点收集管(10)的一端为具有渗水孔(10-1)以便地下水渗入的渗水部;所述的近点收集管(10)的另一端与室内盲沟(3)连接且连通;所述的蓄水池(12)的进口端通过过滤池(13)与蓄水池进水管(14)的一端连接,蓄水池进水管(14)的另一端并联至室外排水管(18)的出口端处;所述的蓄水池(12)的出口端通过蓄水池排水管(15)与景观用水设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水部伸入位于地下室外墙(6)外侧的卵石滤水层(16)内,且渗水部外包裹有用以起到给渗水孔(10-1)过滤作用的无纺布(17);所述的卵石滤水层(16)沿着远离近点收集管(10)的方向依次为粒径大小为30~70mm且厚度为100cm的三级卵石过滤层、粒径大小为5~32mm且厚度为80cm的二级卵石过滤层和粒径大小为0.5~2mm且厚度为60cm的一级卵石过滤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池(13)内部被隔板分隔成一级过滤池(13-1)、二级过滤池(13-2)和三级过滤池(13-3),所述的一级过滤池(13-1)与蓄水池进水管(14)的出口端连接且连通,一级过滤池(13-1)与二级过滤池(13-2)、二级过滤池(13-2)与三级过滤池(13-3)以及三级过滤池(13-3)与蓄水池(12)之间均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所述的一级过滤池(13-1)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30~70mm;所述的二级过滤池(13-2)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5~32mm;所述的三级过滤池(13-3)内卵石的粒径大小为0.5~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池(12)的底板倾斜设置,且蓄水池(12)的底板靠近进口端高靠近出口端低;所述的蓄水池(12)的出水口设置于蓄水池(12)的底板的最高点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16061.0A CN113235722A (zh) | 2021-06-02 | 2021-06-02 | 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16061.0A CN113235722A (zh) | 2021-06-02 | 2021-06-02 | 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35722A true CN113235722A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13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16061.0A Withdrawn CN113235722A (zh) | 2021-06-02 | 2021-06-02 | 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35722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348235U (zh) * | 2016-02-02 | 2016-06-29 | 杭州博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地下室排水抗浮系统 |
CN106088124A (zh) * | 2016-07-28 | 2016-11-09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深基坑底板外墙盲沟排水二次利用方法及结构 |
CN106592756A (zh) * | 2017-01-23 | 2017-04-26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台阶型地下室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207331779U (zh) * | 2017-10-12 | 2018-05-08 | 江苏双楼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排水抗浮系统 |
-
2021
- 2021-06-02 CN CN202110616061.0A patent/CN113235722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348235U (zh) * | 2016-02-02 | 2016-06-29 | 杭州博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地下室排水抗浮系统 |
CN106088124A (zh) * | 2016-07-28 | 2016-11-09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深基坑底板外墙盲沟排水二次利用方法及结构 |
CN106592756A (zh) * | 2017-01-23 | 2017-04-26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台阶型地下室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207331779U (zh) * | 2017-10-12 | 2018-05-08 | 江苏双楼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排水抗浮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43150U (zh) | 一种高层工业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配置结构 | |
CN201981576U (zh) | 一种多层楼房集雨利用系统 | |
CN205369479U (zh)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系统 | |
CN213508599U (zh) | 一种地下室抗浮板的泄压结构 | |
CN205821046U (zh) | 高层建筑的雨水及优质生活污水自动力再利用系统 | |
CN113235722A (zh) | 一种地下建筑降水降压和水资源再利用的结合构造 | |
CN104775481B (zh) | 楼宇小区内中水自循环系统 | |
CN216475128U (zh) | 一种集水井内设临时水箱的建筑底板抽排水结构 | |
CN205894090U (zh) | 一种施工现场消防水循环利用装置 | |
CN215484174U (zh) |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 | |
CN214245859U (zh) | 一种地下室底板疏水泄压装置 | |
CN204530869U (zh) | 一种楼宇中水自循环系统 | |
CN209024299U (zh) | 一种地埋式雨水处理系统 | |
CN109356224A (zh) | 一种高层建筑雨水收集自循环利用系统 | |
CN212279219U (zh) | 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装置 | |
CN202755379U (zh) | 用于长距离大管径地下输水干管系统的连通段工作井 | |
CN212506621U (zh) | 一种地下人防排水系统 | |
CN102155036A (zh) | 一种工程降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 |
CN216405632U (zh) | 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真空排水系统 | |
CN218130222U (zh) | 一种节能型建筑水循环系统 | |
CN210636506U (zh) |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新型结构 | |
CN210947103U (zh) | 新型城市用住宅雨水收集装置 | |
CN212689070U (zh) | 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及其厕污处理系统 | |
CN214884240U (zh) | 一种大面积地库顶板排水装置 | |
CN215483041U (zh) | 一种深基坑工程智能化绿色排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