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5758B -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5758B
CN113225758B CN202110508035.6A CN202110508035A CN113225758B CN 113225758 B CN113225758 B CN 113225758B CN 202110508035 A CN202110508035 A CN 202110508035A CN 113225758 B CN113225758 B CN 113225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channel
optimization problem
signal
dim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80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5758A (zh
Inventor
谢卓辰
韩博宇
梁旭文
杜旭
贺晓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Innovation Academy for Microsatellit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Innovation Academy for Microsatellit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Innovation Academy for Microsatellit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crosatellites
Priority to CN2021105080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57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5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5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5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5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包括:构造通信系统;构造通信信道矩阵;根据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光滑非凸优化问题;以及通过内点优化求解器求解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本发明结合智能反射面之间的信号反射,有效提高了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并且在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求解的优化问题中构造光滑的非凸优化问题,使用基于内点优化求解器进行求解,通过直接求解避免了误差。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来说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是一种由大量可重构无源无线电元件构成的平面阵列,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可以根据不同的信道条件独立反射入射信号,并且智能调节反射角度,以提高无线链路的灵活性和功率增益。由于IRS采用了屏蔽层,其降低了电磁波经反射面反射后的能量损失,而且几乎不会产生额外的热噪声。并且由于IRS是小规模器件,其可以灵活地部署和移除。上述优点使得部署IRS成为提高下一代无线网络性能的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体育馆、购物中心、展览中心和机场等高密度用户的室内场景中,无线通信存在障碍物遮挡,用户和基站之间的连接受阻,可以使用IRS来提高无线网络性能。
Wu Q等人(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enhanced wireless network:Joint active and passive beamforming design[C]//2018 IEEE Gl obal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IEEE,2018:1-6.)针对利用单个IRS增强点对点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无线系统的问题。通过联合优化基站处有源天线阵列的发射波束形成以及IRS中被动反射波束形成,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
Fu M等人(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for downlink non-orthogonalmultiple access networks[C]//2019IEEE Globecom Workshops(GC Wkshps).IEEE,2019:1-6.)针对利用单个IRS增强下的非正交多址网络问题,提出通过联合优化基站处的发射波束形成器及IRS处的移相矩阵,最小化下行链路的传输功率。
Cao Y等人(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Aided Multi-User mmWaveCommunications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C]//2020IEEE 31st Annual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Communications.IEEE,1-6.)针对利用两个及以上数量的IRS增强多用户毫米波系统,通过优化主被动波束的形成来最大化多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
上述现有技术通过部署IRS保证当用户接收信号功率一定时,最小化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并且当基站信号发射功率一定时,可以最大化用户接收信号功率。然而,现有技术中均使用单个IRS或两个及以上无协作关系的IRS,没有考虑多个IRS间的协作过程。而现实情况中,任意两个IRS之间存在信号的反射,且在小范围环境内作用明显。
并且现有技术中,针对IRS通信增强求解的优化问题是非凸的,现有技术中中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将非凸问题经半正定规划松弛放缩为凸问题,并使用凸优化求解器CVX(Convex)求解,然而将非凸问题放缩为凸问题的过程中仍存在有误差。
发明内容
为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署IRS时均使用单个IRS或两个及以上无协作关系的IRS未能考虑IRS之间协作关系,以及IRS通信增强求解的优化问题中将非凸问题放缩为凸问题的过程中存在有误差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包括:
构造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
基站,其用于发射信号;
第一智能反射面,其用于接收基站发射和第二智能反射面反射的信号、叠加增强信号以及反射信号;
第二智能反射面,其用于接收基站发射和第一智能反射面反射的信号、叠加增强信号以及反射信号;以及
用户,其用于接收信号;
构造通信信道矩阵,所述通信信道矩阵表示所述通信系统中的通信信道:
根据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光滑非凸优化问题;以及
通过内点优化(Interior Point OPTimizer IPOPT)求解器求解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规定,所述基站包括m个天线;所述第一智能反射面,其包括n1个无源反射元件;所述第二智能反射面包括n2个无源反射元件;以及所述用户包括1个天线。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规定,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包括:
第一信道矩阵G1,其维度为n1×m,表示从基站到第一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二信道矩阵G2,其维度为n2×m,表示从基站到第二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三信道矩阵Q2,其维度是n2×n1,表示从第一智能反射面到第二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四信道矩阵Q1,其维度是n1×n2,表示从第二智能反射面到第一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五信道矩阵H1,其维度是1×n1,表示从第一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的信道;以及
第六信道矩阵H2,其维度是1×n2,表示从第二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的信道。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规定,根据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包括下列步骤:
构造移相矩阵,包括:
构造第一移相矩阵Φ1,其维度是n1×n1,表示第一智能反射面对信号的反射;以及
构造第二移相矩阵Φ2,其维度是n2×n2,表示第二智能反射面对信号的反射;
计算第一信号功率P1,其表示用户接收的反射自第一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功率;以及计算第二信号功率P2,其表示用户接收的反射自第二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功率,如下式所示:
M1=Φ1(G1+Q1M2),
M2=Φ2(G2+Q2M1),
其中,发射信号矩阵x表示基站的发射信号、其维度是m×1,第一中间变量矩阵M1表示移相矩阵Φ1与第一智能反射面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乘积、其维度是n1×m,以及第二中间变量矩阵M2表示移相矩阵Φ2与第二智能反射面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乘积,其维度是n2×m;以及
将通信增强过程表示为计算用户接收的信号的最大值,如下式所示:
将所述发射信号矩阵x构造为常量,以将第一信号功率P1表示为第一功率标量Z1以及将第二信号功率P2表示为第二功率标量Z2,如下式所示:
以及
根据第一功率标量Z1以及第二功率标量Z2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表示为下式: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规定,所述第一移相矩阵Φ1表示为下式:
以及
所述第二移相矩阵Φ2表示为下式:
其中,表示第i智能反射面对第k维入射信号的相移量。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规定,通过内点优化求解器求解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包括下列步骤:
进行矩阵实虚部拆分,包括拆分第一信道矩阵G1、第二信道矩阵G2、第三信道矩阵Q2、第四信道矩阵Q1、第五信道矩阵H1、第六信道矩阵H2、第一移相矩阵Φ1、第二移相矩阵Φ2、第一中间变量矩阵M1以及第二中间变量矩阵M2,如下式所示:
G1=G1r+jG1i G2=G2r+jG2i
Φ1=Φ1r+jΦ1i Φ2=Φ2r+jΦ2i
H1=H1r+jH1i H2=H2r+jH2i
Q1=Q1r+jQ1i Q2=Q2r+jQ2i
M1=M1r+jM1i M2=M2r+jM2i
其中,下标r表示实部,下标i代表虚部;
将所述进行矩阵实虚部拆分后的矩阵代入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中,以将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进行实虚部拆分,其中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实部表示为下式:
M1r=Φ1rG1r1iG1i1rQ1rM2r1rQ1iM2i1iQ1iM2r1iQ1rM2i
M2r=Φ2rG2r2iG2i2rQ2rM1r2rQ2iM1i2iQ2iM1r2iQ2rM1i;以及
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虚部表示为下式:
M1i=Φ1iG1r1rG1i1iQ1rM2r1iQ1iM2i1rQ1iM2r1rQ1rM2i
M2i=Φ2iG2r2rG2i2iQ2rM1r2iQ2iM1i2rQ2iM1r2rQ2rM1i.
基于虚实部拆分将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表示为第二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如下式所示:
以及
通过内点优化求解器求解所述第二光滑非凸优化问题。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结合IRS之间的信号反射,有效提高了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并且在IRS通信增强求解的优化问题中构造光滑的非凸优化问题,使用基于内点优化求解器进行求解,通过直接求解避免了误差。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具有的及其它的优点和特征,将参考附图来呈现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更具体的描述。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因此将不被认为是对其范围的限制。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明了,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将用相同或类似的标记表示。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随智能反射面间距变化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随基站天线数目变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各附图中的各组件可能为了图解说明而被夸大地示出,而不一定是比例正确的。在各附图中,给相同或功能相同的组件配备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发明中,除非特别指出,“布置在…上”、“布置在…上方”以及“布置在…之上”并未排除二者之间存在中间物的情况。此外,“布置在…上或上方”仅仅表示两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在一定情况下、如在颠倒产品方向后,也可以转换为“布置在…下或下方”,反之亦然。
在本发明中,各实施例仅仅旨在说明本发明的方案,而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
在本发明中,除非特别指出,量词“一个”、“一”并未排除多个元素的场景。
在此还应当指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清楚、简单起见,可能示出了仅仅一部分部件或组件,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根据具体场景需要添加所需的部件或组件。另外,除非另行说明,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例如,可以用第二实施例中的某特征替换第一实施例中相对应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所得到的实施例同样落入本申请的公开范围或记载范围。
在此还应当指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相同”、“相等”、“等于”等措辞并不意味着二者数值绝对相等,而是允许一定的合理误差,也就是说,所述措辞也涵盖了“基本上相同”、“基本上相等”、“基本上等于”。以此类推,在本发明中,表方向的术语“垂直于”、“平行于”等等同样涵盖了“基本上垂直于”、“基本上平行于”的含义。
另外,本发明的各方法的步骤的编号并未限定所述方法步骤的执行顺序。除非特别指出,各方法步骤可以以不同顺序执行。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参考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可以将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系统构造为包括配备了均匀天线阵列的基站、第一智能反射面IRS-1、第二智能反射面IRS-2以及单天线用户。其中所述基站包括m个天线,IRS-1和IRS-2分别包括n1和n2个无源反射元件构成。IRS单元的反射模式由智能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IRS-1和IRS-2可以分别布置在呈90°的任意竖直墙上和天花板上。基站、第一智能反射面IRS-1、第二智能反射面IRS-2以及单天线用户位置可以是固定的。
可以将信道构造为经历准静态平稳衰落,根据3D Saleh-Valenzuela信道方法生成了基站分别到两个IRS的信道、IRS-1与IRS-2相互的信道以及两个IRS分别到用户的信道。其中,从基站到IRS-1的信道用矩阵G1表示,其维度是n1×m;从基站到IRS-2的信道用矩阵G2表示,其维度是n2×m,IRS-1到IRS-2的信道用矩阵Q2表示,其维度是n2×n1;IRS-2到IRS-1的信道用矩阵Q1表示,其维度是n1×n2,是矩阵Q2的转置;IRS-1到用户的等效信道用矩阵H1表示,其维度是1×n1;以及IRS-2到用户的等效信道用矩阵H2表示,其维度是1×n2
本实施例中基站到用户的直接传输路径受障碍物遮挡,因此无需生成从基站到用户的信道。基站发射的信号仅通过两个IRS的反射传输到用户处,IRS-1的移相矩阵以Φ1表示,维度是n1×n1;IRS-2的移相矩阵以Φ2表示,其维度是n2×n2,如下式所示:
其中,θi,k∈[0,π]表示第i个反射面第k维入射信号的相移量。
发射信号在IRS上的反射可以表示为与移相矩阵相乘,并且反射到用户。将基站的发射信号表示为x,其维度是m×1。可以将在单个IRS的反射作用下,用户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下式:
y=HΦGx+w,
其中,w表示用户附近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具有零均值和方差σ2。并且可以将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表示为下式:
可以构造无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系统与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系统进行对比。
在无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系统中,可以根据上述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将来自IRS-1的信号功率以标量P1表示,将来自IRS-2的功率用标量P2表示,并且忽略基站到用户的直传信号,如下式所示:
通信增强的目标是最大化用户接收到的总功率,可以将无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表示为如下式所示的第一优化问题:
其中,优化变量是两个IRS的移相矩阵Φ1和Φ2
可以将基站发射信号构造为常量,并且构造为以保证用户接收到足够功率的信号。由于发射信号是常量,因此可以在后续步骤中不再考虑基站发射信号,并且在所述第一优化问题中以标量Z1替代功率P1以及以标量Z2替代功率P2,表示为下式:
并且将所述第一优化问题转化为第二优化问题,表示为下式:
所述第二优化问题是光滑和非凸的,可以通过使用内点优化求解器进行求解。
在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系统中,一个IRS接收到来自基站的发射信号同时,也会接收到来自另一个IRS的反射信号。两路信号叠加增强,共同反射给用户。可以将用户接收到来自IRS-1的信号功率P1以及来自IRS-2的信号功率P2表示为下式:
其中,矩阵M1表示移相矩阵Φ1与IRS-1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乘积,其维度是n1×m;矩阵M2表示移相矩阵Φ1与IRS-1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乘积,其维度是n2×m。矩阵M1和M2可以表示为下式:
M1=Φ1(G1+Q1M2),
M2=Φ2(G2+Q2M1),
通信增强的目标是最大化用户接收到的总功率,可以将本发明方法的通信增强表示为如下式所示的第三优化问题:
其中,优化变量是两个IRS的移相矩阵Φ1、Φ2以及矩阵M1、M2
可以将基站的发射信号构造为常量,将上述的功率P1、P2分别表示为Z1、Z2,如下式所示:
并且可以将所述第三优化问题转化为第四优化问题,表示为下式:
所述第四优化问题也是光滑和非凸的,可以通过使用内点优化求解器进行求解。
针对现有技术中求解器无法识别虚数的问题,可以对所述第二以及第四优化问题进行实虚部拆分。
针对所述第二优化问题,需要拆分的矩阵有:基站分别到两个IRS的信道G1、G2,两个IRS的移相矩阵Φ1、Φ2,两个IRS分别到用户的信道H1、H2,表示为下式:
G1=G1r+jG1i G2=G2r+jG2i
Φ1=Φ1r+jΦ1i Φ2=Φ2r+jΦ2i
H1=H1r+jH1i H2=H2r+jH2i
其中,下标r表示实部,下标i代表虚部,表示虚数。将拆分好的矩阵代入所述第二优化问题中,得到实部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得到虚部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以及
将所述第二优化问题转化为第五优化问题,表示为下式:
针对所述第四优化问题,除拆分上述基站分别到两个IRS的信道G1、G2,两个IRS的移相矩阵Φ1、Φ2,两个IRS分别到用户的信道H1、H2的矩阵外,还可以拆分两个IRS相互的信道矩阵Q1、Q2以及两个IRS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叠加矩阵M1和M2,如下式所示:
Q1=Q1r+jQ1i Q2=Q2r+jQ2i
M1=M1r+jM1i M2=M2r+jM2i
可以将拆分好的矩阵代入所述第五优化问题中,以获得实部表达式包括:
M1r=Φ1rG1r1iG1i1rQ1rM2r1rQ1iM2i1iQ1iM2r1iQ1rM2i
M2r=Φ2rG2r2iG2i2rQ2rM1r2rQ2iM1i2iQ2iM1r2iQ2rM1i
获得虚部表达式,包括:
M1i=Φ1iG1r1rG1i1iQ1rM2r1iQ1iM2i1rQ1iM2r1rQ1rM2i
M2i=Φ2iG2r2rG2i2iQ2rM1r2iQ2iM1i2rQ2iM1r2rQ2rM1i;以及
可以经拆分实虚部将所述第四优化问题转化为第六优化问题,如下式所示: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仿真实验得到无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中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与本发明方法提出的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中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的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本实施例中,实验环境是Windows10 64位操作系统,Intel(R)Core(TM)i5-8400,CPU 2.8GHz,内存16.0GB,Matlab版本为R2018b,求解器是CasADi-v3.4.5中的IPOPT。由于本发明重点考虑的是小范围室内场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两个IRS之间的距离构造为1m。
实验通过随机生成5次、10次、15次、20次信道,固定两个IRS之间的距离为1m,固定基站、双IRS以及用户的相对位置,分别得到无协作关系的双IRS与有协作关系的双IRS仿真结果并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在小范围室内场景下,对于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有协作关系的双IRS相比无协作关系的双IRS有明显的性能提升。
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本发明方法的有效作用范围,当两个IRS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验证其性能上的提升是否明显,同时以无协作关系的双IRS作为对比。实验从两个IRS间距1m开始,逐渐增加到100m,固定基站、双IRS以及用户的相对位置,可以得到对比仿真曲线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两个IRS的距离增加,两种方法中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会越来越接近,本发明方法提出的有协作关系的双IRS的性能提升随着距离的增长越来越弱。当两个IRS之间的距离从1m增加到10mm时,性能提升从30%下降到3%;当两个IRS之间的距离从10mn增加到50m时,性能提升从3%下降到0.65%,此时本发明方法的增强效果逐渐接近无协作关系的双IRS方法;当两个IRS之间的距离从50m增加到100m时,性能提升从0.65%下降到0.32%,两种方法的增强效果几乎相同。
并且验证基站天线数目对本发明方法提出的有协作关系的IRS的性能的影响。分别取原始实验天线的0.5倍、0.75倍、1倍、1.25倍、1.5倍的天线数进行实验,双IRS之间距离固定为1m,并固定基站、双IRS以及用户的相对位置。实验结果由图3所示。随着天线数目以步长0.25从0.5倍增加到1.5倍,本发明方法提出的有协作关系的IRS方法相比无协作关系的IRS方法的性能提升稳定保持在30%左右,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提升。
尽管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它们只是作为示例来呈现的,而不作为限制。对于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其做出各种组合、变型和改变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此处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宽度和范围不应被上述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限制,而应当仅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替换来定义。

Claims (1)

1.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构造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
基站,其用于发射信号;
第一智能反射面,其用于接收基站发射和第二智能反射面反射的信号、叠加增强信号以及反射信号;
第二智能反射面,其用于接收基站发射和第一智能反射面反射的信号、叠加增强信号以及反射信号;以及
用户,其用于接收信号;
构造通信信道矩阵,所述通信信道矩阵表示所述通信系统中的通信信道:
根据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光滑非凸优化问题;以及
通过内点优化求解器求解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
其中所述基站包括m个天线;所述第一智能反射面包括n1个无源反射元件;所述第二智能反射面包括n2个无源反射元件;以及所述用户包括1个天线;
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包括:
第一信道矩阵G1,其维度为n1×m,表示从基站到第一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二信道矩阵G2,其维度为n2×m,表示从基站到第二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三信道矩阵Q2,其维度是n2×n1,表示从第一智能反射面到第二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四信道矩阵Q1,其维度是n1×n2,表示从第二智能反射面到第一智能反射面的信道;
第五信道矩阵H1,其维度是1×n1,表示从第一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的信道;以及
第六信道矩阵H2,其维度是1×n2,表示从第二智能反射面到用户的信道;
根据所述通信信道矩阵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包括下列步骤:
构造移相矩阵,包括:
构造第一移相矩阵Φ1,其维度是n1×n1,表示第一智能反射面对信号的反射;以及
构造第二移相矩阵Φ2,其维度是n2×n2,表示第二智能反射面对信号的反射;
计算第一信号功率P1,其表示用户接收的反射自第一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功率;以及计算第二信号功率P2,其表示用户接收的反射自第二智能反射面的信号的功率,如下式所示:
M1=Φ1(G1+Q1M2),
M2=Φ2(G2+Q2M1),
其中,发射信号矩阵x表示基站的发射信号、其维度是m×1,第一中间变量矩阵M1表示移相矩阵Φ1与第一智能反射面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乘积、其维度是n1×m,以及第二中间变量矩阵M2表示移相矩阵Φ2与第二智能反射面接收到的总信号信道乘积,其维度是n2×m;以及
将通信增强过程表示为计算用户接收的信号的最大值,如下式所示:
s.t.M1=Φ1(G1+Q1M2)
M2=Φ2(G2+Q2M1);
将所述发射信号矩阵x构造为常量,以将第一信号功率P1表示为第一功率标量Z1以及将第二信号功率P2表示为第二功率标量Z2,如下式所示:
以及
根据第一功率标量Z1以及第二功率标量Z2将通信增强过程构造为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表示为下式:
s.t.M1=Φ1(G1+Q1M2)
M2=Φ2(G2+Q2M1);
所述第一移相矩阵Φ1表示为下式:
以及
所述第二移相矩阵Φ2表示为下式:
其中,θi,k∈[0,π]表示第i个智能反射面第k维入射信号的相移量;
通过内点优化求解器求解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包括下列步骤:
进行矩阵实虚部拆分,包括拆分第一信道矩阵G1、第二信道矩阵G2、第三信道矩阵Q2、第四信道矩阵Q1、第五信道矩阵H1、第六信道矩阵H2、第一移相矩阵Φ1、第二移相矩阵Φ2、第一中间变量矩阵M1以及第二中间变量矩阵M2,如下式所示:
G1=G1r+jG1i G2=G2r+jG2i
Φ1=Φ1r+jΦ1i Φ2=Φ2r+jΦ2i
H1=H1r+jH1i H2=H2r+jH2i
Q1=Q1r+jQ1i Q2=Q2r+jQ2i
M1=M1r+jM1i M2=M2r+jM2i
其中,下标r表示实部,下标i代表虚部;
将所述进行矩阵实虚部拆分后的矩阵代入所述光滑非凸优化问题中,以将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进行实虚部拆分,其中将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实部表示为下式:
M1r=Φ1rG1r1iG1i1rQ1rM2r1rQ1iM2i1iQ1iM2r1iQ1rM2i
M2r=Φ2rG2r2iG2i2rQ2rM1r2rQ2iM1i2iQ2iM1r2iQ2rM1i;以及
将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虚部表示为下式:
M1i=Φ1iG1r1rG1i1iQ1rM2r1iQ1iM2i1rQ1iM2r1rQ1rM2i
M2i=Φ2iG2r2rG2i2iQ2rM1r2iQ2iM1i2rQ2iM1r2rQ2rM1i
基于虚实部拆分将所述第一光滑非凸优化问题表示为第二光滑非凸优化问题,如下式所示:
以及通过内点优化求解器求解所述第二光滑非凸优化问题。
CN202110508035.6A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Active CN113225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8035.6A CN113225758B (zh)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8035.6A CN113225758B (zh)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5758A CN113225758A (zh) 2021-08-06
CN113225758B true CN113225758B (zh) 2023-09-01

Family

ID=77094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8035.6A Active CN113225758B (zh)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25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1138A (zh) * 2021-08-23 2023-04-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网络节点和基站
CN113852402B (zh) * 2021-09-06 2023-04-1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irs辅助的noma-mimo大容量接入方法
CN115208491B (zh) * 2022-02-16 2023-12-0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分布式智能反射面的功率域noma通信系统设计方法
CN115396912B (zh) * 2022-08-10 2023-06-30 河海大学 基于双irs辅助的隧道无线中继通信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4096A (zh) * 2020-02-17 2020-06-1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智能反射面miso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优化方法
EP3690483A1 (en) * 2019-02-04 2020-08-0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antenna array layouts or selection of waveform in a set of mutually incoherent apertures for radar and 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s
CN112532289A (zh) * 2020-11-20 2021-03-19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智能反射表面的共生通信系统多天线多播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34463B2 (en) * 2015-05-15 2018-04-03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al system(s) using resistive synaptic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90483A1 (en) * 2019-02-04 2020-08-0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antenna array layouts or selection of waveform in a set of mutually incoherent apertures for radar and 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s
CN111294096A (zh) * 2020-02-17 2020-06-1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智能反射面miso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优化方法
CN112532289A (zh) * 2020-11-20 2021-03-19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智能反射表面的共生通信系统多天线多播传输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随机动态交通网络可靠度分析与评价;李志纯;朱道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0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5758A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5758B (zh) 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智能反射面通信增强方法
EP3266119B1 (en) Beam forming using an antenna arrangement
CN112073107A (zh)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多组、多播联合波束赋形算法设计
Van der Perre et al. RadioWeaves for efficient connectivity: analysis and impact of constraints in actual deployments
Fang et al. Energy-efficient design of STAR-RIS aided MIMO-NOMA networks
WO2021252858A1 (en) Relay-aided intelligent reconfigurable surfaces
Lu et al. A tutorial on near-field XL-MIMO communications towards 6G
CN113765565A (zh) 基于可重构全息超表面的非正交多址接入通信方法和系统
Liu et al. How can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drive 5G-advanced wireless networks: A standardization perspective
Shaddad et al. Channel estimation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n 6G wireless network via deep learning technique
Subha et al. Nonlinear adaptive smart antenna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5 G through to surveillance systems
CN116033461B (zh) 一种基于star-ris辅助的共生无线电传输方法
CN115097390A (zh) 一种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生成方法和设备
Nair et al. Exploiting low complexity beam allocation in multi-user switched beam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Wang et al. Terahertz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and sensing
CN114759955A (zh) 一种面向毫米波通信的基于可调波束的资源优化分配方法
Mizutani et al. Inter-vehicl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and ranging system with concatenated EOE sequence
Ayestarán et al. Multi-user near-field focusing through time-modulated arrays
Zhang et al. Joint beamforming optimization for active STAR-RIS assisted ISAC systems
Van der Perre et al. RadioWeaves for efficient connectivity: analysis andimpact of constraints in actual deployments
Xu et al. Beamforming design for max‐min SINR in RIS‐based hybrid relaying
Gong et al. Joint optimization scheme for the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assisted untrusted relay networks
Yue et al. Low complexity but near optimal hybrid beamforming design in tera‐hertz communication systems: principles and opportunities
Al-Shaeli et al. An efficient beamforming design for reflective intelligent surface-aid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Wu et al. Regional targeting based millimeter-wave beamforming for robot communication in 5G sce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