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5252A -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5252A
CN113225252A CN202110777283.0A CN202110777283A CN113225252A CN 113225252 A CN113225252 A CN 113225252A CN 202110777283 A CN202110777283 A CN 202110777283A CN 113225252 A CN113225252 A CN 113225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fd
tunnel
ports
tunnel ports
messa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72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5252B (zh
Inventor
汪江波
余言波
郑胜利
谭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728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52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5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5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5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5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3Termination or inactivation of sessions, e.g. event-controlled end of session
    • H04L67/145Termination or inactivation of sessions, e.g. event-controlled end of session avoiding end of session, e.g. keep-alive, heartbeats, resumption message or wake-up for inactive or interrupted se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8Migration or transfer of ses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应用于云计算领域的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通过将BFD报文转发路径虚拟化,来提高建立BFD会话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根据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Description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BFD)是一种全网统一的检测机制,用于快速检测、监控网络中链路或者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路由的转发连通状况。
BFD可以在两台网络设备上建立会话,用来检测网络设备间的双向转发路径,为上层应用服务。会话建立后会周期性地快速发送BFD报文,如果在检测时间内没有收到BFD报文则认为该双向转发路径发生了故障,通知被服务的上层应用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云专线场景中,用户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与云专线网关(Enterprise Gateway,EGW)之间的BFD报文发送,需要经过很多下层(underlay)网络设备,这些underlay网络设备之间一般会存在多条冗余链路来提高可靠性。
但是,由于BFD报文的源IP、目的IP等五元组信息是固定的,使得BFD报文在这些underlay网络设备上转发时,往往只会固定走一条路径,如果BFD报文正在使用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又因为一般的underlay链路故障收敛的时间都在秒级以上,那么就会限制BFD的检测时间不可能太短,可能会存在BFD会话在underlay链路还没有收敛完成之前,BFD会话就已经出现超时关闭(down)的情况,从而导致用户IDC与云专线网关之间的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邻居发生震荡,造成业务中断。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能够通过获取到的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避免业务中断。
有鉴于此,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包括:
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
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根据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包括:
将N个BFD报文发送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
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以使接入设备将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二隧道端口与第一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根据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BFD会话的建立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N个第一隧道端口与N个第二隧道端口之间存在N条虚拟隧道,每条虚拟隧道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发送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当不多于(N-P)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
接收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当不多于(N-Q)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物理链路的链路总数,得到N条物理链路;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N条物理链路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隧道端口;
处理单元,还用于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其中,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一隧道端口包括第一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第一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一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第一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每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可以用于:
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以及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其中,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N个环回接口,N个环回接口为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隧道源接口,用于发送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来源于N个第二隧道端口;
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N个环回接口地址,并将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处理单元,还用于若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待处理报文,则对待处理报文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报文特征;
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报文特征与访问控制列表中的报文规则进行匹配,若报文特征满足任一报文规则,则将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确定为BFD报文,若报文特征不满足报文规则,则丢弃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BFD会话的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将N个BFD报文发送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以使接入设备将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二隧道端口与第一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接收单元,用于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其中,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接入设备;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环回接口地址的总数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基础隧道端口;
处理单元,还用于对N个基础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其中,N个第二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二隧道端口包括第二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第二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二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第二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一报文状态,第一报文状态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报文状态,将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延时单元,用于当第一报文状态为初始化状态时,启动延时定时器;
延时单元,还用于若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S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S个第一BFD报文,其中,S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延时单元,还用于若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W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则保留W个第一BFD报文,其中,W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处理单元,还用于当预设延时时段结束时,根据W个第一BFD报文的非关闭状态将会话关闭状态迁移到会话开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其中,第二报文状态为报文携带的驱动状态字段;
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二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关闭状态对应的BFD报文;
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则根据开启状态对应的BFD报文生成N个BFD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
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边缘路由标识,边缘路由标识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边缘路由标识,从K个报文处理线程中确定目标处理线程,以使得目标处理线程处理边缘路由标识对应的解封后的N个第一BFD报文,其中,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总线系统用于连接存储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网络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网络设备执行上述各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并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并根据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进行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多个BFD报文互发,即使任一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之间的虚拟隧道对应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仍能能够使用其他物理链路对应的虚拟隧道进行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Q个第二BFD报文的互发,从而能够通过获取到的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避免业务中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会话控制的一个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一个原理流程流程图;
图8(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BFD报文发送的一个示意图;
图8(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BFD报文的一个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的物理链路故障时BFD报文发送的一个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16(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BFD报文发送的一个示意图;
图16(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的BFD报文的一个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BFD会话的建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能够通过获取到的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避免业务中断。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逐渐走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云技术在网络资源规划、网络服务的使用以及交付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云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进步。首先,对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说明。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
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技术将变成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将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不同程度级别的数据将会分开处理,各类行业数据皆需要强大的系统后盾支撑,只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
其中,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随着互联网、实时数据流、连接设备多样化的发展,以及搜索服务、社会网络、移动商务和开放协作等需求的推动,云计算迅速发展起来。不同于以往的并行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的产生从理念上将推动整个互联网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应理解,本申请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过BFD会话进行故障检测的场景中,作为示例,例如通过BFD会话检测用户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与云专线网关(Enterprise Gateway,EGW)之间的链路出现故障。作为另一个示例,例如在IP链路上建立BFD会话,利用BFD检测机制快速检测链路故障。作为再一示例,例如通过BFD会话来检测静态路由所在链路的状态,在上述种种场景中,为了完成BFD会话的故障检测,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解决方案为,通过很多下层(underlay)网络设备的物理链路进行BFD报文发送,但是由于BFD报文的源IP、目的IP等五元组信息是固定的,使得BFD报文在这些underlay网络设备上转发时,往往只会固定走一条路径,如果BFD报文正在使用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可能会存在BFD会话在物理链路还没有收敛完成之前,BFD会话就已经出现超时关闭的情况,从而导致网络协议邻居发生震荡,造成业务中断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会话控制系统,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会话控制系统的一个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接入设备通过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并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并根据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进行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多个BFD报文互发,即使任一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之间的虚拟隧道对应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仍能能够使用其他物理链路对应的虚拟隧道进行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Q个第二BFD报文的互发,从而能够通过获取到的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避免业务中断。
其中,接入设备与网关设备之间通信连接,接入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通信连接。具体地,应当理解,图1中示出的接入设备、网关设备以及边缘路由器的数量仅为一个示例,不用于限定接入设备、网关设备以及边缘路由器的数量,具体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数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该方法一般由服务器或终端设备执行,相应地,BFD会话的建立装置一般设置于服务器或终端设备中。
其中,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车载终端、智能电视等,但并不局限于此。终端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如本申请所公开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其中多个服务器/终端设备可以组成为一区块链,而服务器/终端设备为区块链上的节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区块链中需要进行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数据共享,每个节点上可以存储有BFD报文以及BFD会话参数。
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以及图7至图9,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一个实施例包括:
在步骤S101中,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网络中会设计有一定的冗余备份链路,在网络发生故障时就要求网络设备能够快速检测出故障并将流量切换至备份链路以加快网络收敛速度,从而保护网络中的关键设备,但某些链路(如以太网链路)并不具备硬件检测机制来快速故障检测的检测功能,因此,就需要上层协议自身的机制来进行故障检测,如在两台网络设备上建立BFD会话,用来检测网络设备间的双向转发路径的故障,从而为上层应用服务。
又由于BFD会话能够在系统之间的任何类型通道上进行故障检测,这些通道包括直接的物理链路、虚电路以及隧道等通道,还可以是多跳路由通道以及非直接的通道(如跨接二层以太网)等通道,此处不作具体限制,且由于BFD会话能够与相邻系统建立对等关系,则BFD会话可以通过对等系统之间接收到的预先设定数量的数据包,如BFD报文,来推断BFD保护的软件或硬件基础设施是否发生故障,其中,不管基础设施是标记交换路径、其他类型的隧道还是交换以太网络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BFD会话可以部署在路由器(如边缘路由器)以及其他系统(如网关设备)的控制平面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来建立边缘路由器以及与边缘路由器相邻的网络设备之间的BFD会话,进而通过BFD报文的互发来维持BF会话的开启状态,从而通过BFD会话以及BFD报文,来检测边缘路由器以及与边缘路由器相邻的网络设备之间是否存在故障,以维持边缘路由器以及与边缘路由器相邻的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稳定,减少邻里设备震荡,避免业务中断。
其中,边缘路由器是又称“接入路由器”,是位于网络外围(边缘)的路由器。而位于网络中心的路由器叫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和核心路由器是相对概念,它们都属于路由器,但是有不同的大小和容量,可以理解的是,某一层的核心路由器是另一层的边缘路由器。边缘路由器用于满足用户的多种业务需求,具体可以是从简单的联网到复杂的多媒体业务以及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业务等。边缘路由器具体可以表现为用户本地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以及用户边缘路由器(CustomerEdge Router,CER)等,还可以是其他路由器,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BFD报文包括必选字段以及可选字段,每个字段都具备有字段含义。必选字段具体可以表现为报文版本号、报文状态、P字段、F字段以及会话故障检测时间等,还可以包括其他字段,此处不作具体限制。报文状态为发送BFD会话的发送方,当前的BFD会话的状态。P字段为BFD会话参数变化时置位。F字段为如果收到的BFD报文P字段置位,则将下一个发送的BFD报文的F字段置位作为应答。可选字段具体可以表现为报文认证类型以及报文认证长度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在步骤S102中,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当接收到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后,为了避免在underlay网络中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发送失败,从而导致BFD会话关闭或BFD会话建立失败,因此,为保证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的稳定互发,本实施例可以基于上层(overlay)网络的隧道技术来实现。
其中,underlay网络是当前数据中心网路基础转发架构的网络,只要数据中心网络上任意两点路由可达即可,指的是物理基础层。
其中,overlay网络是一种网络架构上叠加的虚拟化技术模式,其大体框架是对基础网络不进行大规模修改的条件下,实现应用在网络上的承载,并能与其它网络业务分离,并且以基于IP的基础网络技术为主。Overlay 技术是在现有的物理网络即underlay网络之上构建一个虚拟网络,上层应用只与虚拟网络相关。一个Overlay网络包括边缘设备、控制平面以及转发平面。边缘设备是指与虚拟机直接相连的设备。控制平面是指主要负责虚拟隧道的建立维护以及主机可达性信息的通告的平面。转发平面是指承载 Overlay 报文(如BFD报文、UDP报文等)的物理网络。
其中,隧道技术是指使用隧道传递的数据可以是不同协议的数据帧或数据报文,隧道协议将其它协议的数据帧或数据报文重新封装后再发送。新的封装头部提供了路由信息,以便通过互联网传递被封装的真实负载数据。隧道这种方式能够使来自多种信息源的网络业务在同一个基础设施中通过不同的隧道进行点到点传输。隧道技术使用点对点通信协议(传输层)代替了交换连接,通过路由网络(网络层)来连接数据地址。隧道技术具体可以表现为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TRILL)技术、网络虚拟化(Network Virtualization using 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NVGRE)技术以及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 LAN,VxLan)技术,还可以是其他隧道技术,如(Stateless Transport Tunneling Protocol,STT)或虚拟网(Virtual LocalArea Network,VLAN)技术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VxLAN技术是一种网络虚拟化技术,基于IP网络且采用“MAC in UDP”封装形式的二层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技术。VxLAN技术通过建立VxLAN隧道,在现有网络架构上创建大量的虚拟可扩展局域网,不同的虚拟可扩展局域网可以使用虚拟可扩展局域网网络标识符(VXLAN Network Identifier,VNI)进行标识。
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接收到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后,可以基于VxLan技术通过隧道端口(VXLAN Tunnel Endpoint,VTEP)将接收到的BFD报文封装上VxLan包头,即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如VTEP1、VTEP2以及VTEPN等,对接收到的BFD报文进行封装,得到N个第一BFD报文,进而,可以通过隧道端口之间构成的虚拟隧道将封装好的第一BFD报文向目标的VTEP传递,以使目标VTEP可以将第一BFD报文进行去包头等解封装操作,以获取原始的BFD报文,即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由于隧道机制是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为BFD报文加上了层包头,得到的N个第一BFD报文的报头到达N个第二隧道端口后才会被去掉,在转发的过程中,中间路径的网络设备只会根据N个第一BFD报文的外层包头内的目的地址进行向N个第二隧道端口进行数据转发,使得N个第一BFD报文在整个转发过程中保持了内部数据的完整,因此,可以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形成的N个虚拟隧道,来完成向网关设备进行第一BFD报文的多发,来确保网关设备能够接收到至少一个第一BFD报文,从而提高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互发的稳定性,以及建立BFD会话的可靠性。
其中,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都是隧道(Tunnel)端口,是系统虚拟的端口,使得网络设备之间,如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可以借助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来实现隧道功能,允许利用传输协议(如IP)来传送任意协议的网络数据包,如BFD报文以及用户数据报(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报文等。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并不特别指定传输协议或者负载协议,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提供的是一个用来实现标准的点对点的传输模式。由于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实现的是点对点的传输链路,所以,对于每一个单独的链路都必须设置一个第一隧道端口或第二隧道端口。第一隧道端口或第二隧道端口具体可以表现为虚拟交换机或物理交换机,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BFD报文封装具体可以是第一隧道端口根据转发表决定的封装信息,对进行BFD报文相应的封装,包括VXLAN头、UDP头、外层IP头、外层以太网头的封装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网关设备是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设备包括传输网关和应用网关,网关设备在传输层上以实现网络互连,网关设备的结构也和路由器类似,不同的是互连层。网关设备既可以用于广域网互连,也可以用于局域网互连。可以说,网关是一种充当转换重任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网关设备具体可以表现为物理交换机或软件交换机等,如IP网关、云专线网关(Enterprise Gateway,EGW)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如图8(a)所示,在云专线场景中,假设接收到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的一个BFD报文,然后,通过3个第一隧道端口将BFD报文封装成3个第一BFD报文,然后将3个第一BFD报文向与3个第一隧道端口对应的3个第二隧道端口转发,转发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汇聚交换机(Aggregate Switch)、核心路由器(Data Center Router)、骨干交换机(CoreSwitch)以及访问交换机(Access Switch)等多个underlay网络,最终到达云专线网关上配置的3个第二隧道端口,并通过3个第二隧道端口使得云专线网关接收到3个第一BFD报文。其中,如图8(b)所示,3个第一BFD报文,如BFD报文1包括隧道端口号如Tunnel1为UDP 4789,源IP地址为10.1.1.1,目的IP地址为10.1.1.2以及对应的端口为UDP 3784等。
其中,云专线是指搭建在用户本地数据中心与云上虚拟私有云(Virtual PrivateCloud,VPC)之间的高安全、高速度、低延迟、稳定可靠的专属连接通道。通过云专线可以将用户的数据中心、办公网络、托管区和云相连接。
其中,私有云是将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资源创建在防火墙内,以供机构或企业内各部门共享数据中心内的资源。创建私有云,除了硬件资源外,一般还有云设备(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
私有云计算同样包含云硬件、云平台、云服务三个层次。不同的是,云硬件是用户自己的个人电脑或服务器,而非云计算厂商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厂商构建数据中心的目的是为千百万用户提供公共云服务,因此需要拥有几十上百万台服务器。私有云计算,对个人来说只服务于亲朋好友,对企业来说只服务于本企业员工以及本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因此个人或企业自己的个人电脑或服务器已经足够用来提供云服务。
在步骤S103中,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的同时,可以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使得在接收N个第二BFD报文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任一物理链路故障,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仍然能够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的稳定互发,从而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的方式与步骤S102中,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的方式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4中,根据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在本实施例中,当接收到Q个第二BFD报文后,可以通过Q个第一隧道端口对Q个第二BFD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解封后的Q个第二BFD报文中的报文字段,然后,可以根据报文字段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需要说明的是,当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建立了BFD会话后,还可以周期性的进行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多个BFD报文互发,使得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处于稳定的开启状态,从而避免BFD会话状态关闭,导致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业务中断。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并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并根据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进行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多个BFD报文互发,即使任一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之间的虚拟隧道对应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仍能能够使用其他物理链路对应的虚拟隧道进行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Q个第二BFD报文的互发,从而能够通过获取到的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避免业务中断。
可选地,在上述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N个第一隧道端口与N个第二隧道端口之间存在N条虚拟隧道,每条虚拟隧道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在步骤S301中,当不多于(N-P)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
在步骤S302中,当不多于若(N-Q)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提供的是一个用来实现标准的点对点的传输模式,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实现的是点对点的传输链路,所以,对于每一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之间的虚拟隧道,都可以对应一条物理链路。其中,虚拟隧道用于第一BFD报文或第二BFD报文在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通信。虚拟隧道对应的物理链路用于承载和转发第一BFD报文或第二BFD报文。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的过程中,当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之间存在的N个虚拟隧道对应的N个物理链路中,有不多于(N-P)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其中,(N-P)可以为大于0且小于N的整数,可以理解为出现故障的物理链路无法继续向网关设备进行第一BFD报文的转发,即该故障的物理链路对应的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之间无法进行第一BFD报文的通信,由于其他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之间对应的物理链路是健康的,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通过P个健康的物理链路将P个第一BFD报文的转发至网关设备,同理,在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的过程中,有任一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也可以通过Q个健康的物理链路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或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的过程中,即使任一物理链路出现故障,仍然能够通过其他健康的P个物理链路转发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通过其他健康的Q个物理链路转发Q个第二BFD报文,使得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能够进行多条BFD报文的稳定互发,使得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稳定处于开启状态,从而使得BFD会话的检测故障的检测时间不再依赖underlay链路的收敛时间,即可以理解为,无论underlay链路是否收敛完毕,BFD会话都可以在预设的较短的检测时间如1秒以下进行故障检测,使得检测精度至少可以达到300ms*3、最短900ms内检测链路故障,从而可以达到1秒以下的高精度故障探测的效果,并能够及时将故障检测结果告知上层应用,以及时进行故障维护,从而维护业务安全。
例如,如图9所示,假设用户边缘路由器通过3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3个第二隧道端口,向云专线网关发送3个第一BFD报文,当第一隧道端口中的隧道端口1对应的物理链路1出现故障时,则从隧道端口1发出的第一BFD报文无法继续向云专线网关发送,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其他underlay链路进行转发,如隧道端口2以及隧道端口3对应的物理链路进行其他2个第一BFD报文的转发,使得云专线网关能够通过隧道端口2以及隧道端口3对应的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2个第一BFD报文。
例如,如图9所示,假设云专线网关通过3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3个第一隧道端口,向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3个第二BFD报文,当第二隧道端口中的隧道端口2对应的物理链路2出现故障时,则从隧道端口2发出的第二BFD报文无法继续向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其他underlay链路进行转发,如隧道端口1以及隧道端口3对应的物理链路进行其他2个第二BFD报文的转发,使得用户边缘路由器能够通过隧道端口1以及隧道端口3对应的第一隧道端口,接收到2个第二BFD报文。
可选地,在上述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401中,获取物理链路的链路总数,得到N条物理链路;
在步骤S402中,根据N条物理链路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隧道端口;
在步骤S403中,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其中,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一隧道端口包括第一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第一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一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第一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每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之前,由于物理链路与配置的隧道端口之间可以具备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获取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的链路总数,来确定接入设备上需要配置的隧道端口的个数,即可以通过获取到的N条物理链路配置N个隧道端口。
其中,接入设备具体可以表现接入交换机,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可广泛应用于一般办公室、小型机房和业务受理较为集中的业务部门、多媒体制作中心、网站管理中心等部门。接入交换机通常位于网络边界,在网络中充当终端用户网络接口的角色,主要的作用是为终端用户提供网络连接。接入交换机通常具备低成本、高端口密度和即插即用的特性,以及用户信息收集和用户管理功能,如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地址、IP地址、地址认证、用户认证等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进一步地,由于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可以通过IP网络进行通信,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对隧道端口进行网络IP地址的设置,来使得N个第一隧道端口能够通过网络IP地址将N个第一BFD报文路由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上。
进一步地,又由于在同一台接入设备上,不能使用相同的隧道源地址以及隧道目的地址,来创建两个相同封装模式的隧道端口,因此,本实施例可以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一隧道端口进行第一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的设置,使得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出的N个第一BFD报文能够通过N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准确路由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上。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之前,可以根据物理链路与隧道端口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获取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的链路总数,进而,在接入设备上配置与链路总数对应的隧道端口,得到N个隧道端口,然后,由于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可以通过IP网络进行通信,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包含有第一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的N个第一隧道端口,使得N个第一BFD报文从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出后,可以根据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准确路由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并根据每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对应的一条物理链路,将N个第一BFD报文准确转发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报文的准确互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会话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包括:
在步骤S501中,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以及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其中,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N个环回接口,N个环回接口为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隧道源接口,用于发送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来源于N个第二隧道端口;
在步骤S502中,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N个环回接口地址,并将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环回(Loopback)接口是一个逻辑接口。逻辑接口是指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功能,但是物理上不存在、需要通过配置建立的接口。Loopback接口一旦被创建,其物理状态和链路协议状态永远是开启(Up)状态,即使该接口上没有配置IP地址。环回接口地址是Loopback接口指定的IP地址。
进一步地,由于隧道端口包括隧道源接口以及隧道目的接口,其中,隧道源接口是指将负责发送封装后的BFD报文的物理接口,隧道目的接口是指对端接收该封装后的BFD报文的物理接口。
因此,为了避免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受到物理接口故障的影响,而导致BFD会话关闭,从而导致业务中断的情况,本实施例可以将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第一隧道源接口配置成Loopback接口,并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N个环回接口地址,可以提高N个第一隧道端口与N个第二隧道端口通信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隧道网络地址是第二隧道端口的IP地址,因此,本实施例将N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能够通过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将N个第一BFD报文准确转发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报文的准确互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会话的可靠性。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之前,可以从接入设备收集的地址信息中,获取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以及N个环回接口地址,然后,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N个环回接口地址,用于指示发送N个第一BFD报文的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将N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用于指示接收N个第一BFD报文的N个第二隧道端口,能够通过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将N个第一BFD报文从N个第一隧道端口准确发出,并可以根据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准确路由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报文的准确互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会话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N个环回接口地址,并将N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之后,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封装,具体可以是将每个第一隧道源地址封装为每个第一BFD报文的外层IP头的第一报文源地址,将每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封装为每个第一BFD报文的外层IP头的第一报文目的地址,因此,可以根据每个第一BFD报文的不同外层IP头,分别选择不同的underlay路径,即物理链路,使得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理链路来向网关设备发送N个第一BFD报文。
可选地,在上述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601中,若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待处理报文,则对待处理报文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报文特征;
在步骤S602中,将报文特征与访问控制列表中的报文规则进行匹配,若报文特征满足任一报文规则,则将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确定为BFD报文,若报文特征不满足报文规则,则丢弃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待处理报文是边缘路由器发送的业务报文,具体可以表现为BFD报文、UDP报文,还可以是其他报文,如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报文,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当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待处理报文时,可以通过接入设备上的特征提取机制对接收到的待处理报文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报文特征,其中,报文特征包括报文版本号、报文状态、检测时间等,还可以是其他特征,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在获取到待处理报文的报文特征后,可以通过调用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来判断该报文特征是否命中访问控制列表中BFD报文对应的规则,来确定该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是否是BFD报文,以使后续能够将BFD报文向N个第一隧道端口广播,进而N个第一隧道端口能够对BFD报文进行封装,以准确获取N个第一BFD报文。
其中,ACL设置在是边缘路由器和接入交换机接口之间的指令列表,用来控制各端口进出的数据包,接入设备可以通过逐项读取列表中的条目来判断报文特征是否命中,从而根据命中结果确定是对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进行放行还是丢弃。ACL适用于所有的被路由协议,如IP、IPX等。ACL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ACL通过这些规则对不同的报文分类,进而对不同的报文进行不同的处理。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之前,可以先对接收到的待处理报文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通过访问控制列表中的BFD报文对应的规则来判断提取出的报文特征是否命中,若报文特征没有命中任何一条BFD报文规则,可以理解为该报文特征中没有符合BFD报文的特征,则可以对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进行丢弃,反之,当报文特征命中任一BFD报文规则时,可以理解为该报文特征如UDP 4789是BFD报文的特征,则可以将该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确定为BFD报文,以使接入设备可以将准确获取到的BFD向N个第一隧道端口广播,使得N个第一隧道端口能够对BFD报文进行封装,以准确获取N个第一BFD报文,进而能够通过N个第一BFD报文实现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互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可靠性。
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10、图16(a)以及图16(b),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一个实施例包括:
在步骤S1001中,将N个BFD报文发送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网关设备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自主生成BFD报文,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根据第二隧道端口的端口数,确定BFD复制报文的报文数。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之前,可以是按照第二隧道端口的端口数,将BFD报文复制为N个,得到N个BFD报文,并将N个BFD报文发送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使得N个第二隧道端口能够对N个BFD报文进行封装,以准确获取N个第二BFD报文,进而能够通过N个第二BFD报文实现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互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可靠性。
在步骤S1002中,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以使接入设备将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BFD复制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二隧道端口与第一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当获取到N个BFD复制报文后,可以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BFD复制报文进行封装,得到N个第二BFD报文,进而可以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并使得接入设备可以将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以及使得在发送N个第二BFD报文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任一物理链路故障,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仍然能够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的稳定互发,从而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的方式与步骤S103中,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的方式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16(a)所示,在云专线场景中,假设云专线网关将BFD报文进行复制得到3个BFD复制报文,然后,通过3个第二隧道端口将3个BFD复制报文封装成3个第二BFD报文,然后将3个第二BFD报文向与3个第二隧道端口对应的3个第一隧道端口转发,转发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汇聚交换机(Aggregate Switch)、核心路由器(Data Center Router)、骨干交换机(Core Switch)以及关联交换机(Access Switch)等多个underlay网络,然后到达接入交换机上配置的3个第一隧道端口,并通过3个第一隧道端口使得接入交换机接收到3个第二BFD报文,并将接收到3个第二BFD报文发送至用户边缘路由器。其中,如图16(b)所示,3个第二BFD报文,如BFD报文1包括隧道端口号如VTEP1为UDP 4789,源IP地址为10.1.1.1,目的IP地址为10.1.1.2以及对应的端口为UDP 3784等。
在步骤S1003中,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的同时,可以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使得在接收N个第一BFD报文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任一物理链路故障,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仍然能够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报文的稳定互发,从而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以及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的方式与步骤S102中,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的方式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04中,根据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
具体地,当接收到P个第一BFD报文后,可以通过P个第二隧道端口对P个第一BFD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解封后的P个第一BFD报文中的报文字段,然后,可以根据报文字段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现了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进行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多个BFD报文互发,即使任一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之间的虚拟隧道对应的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仍能能够使用其他物理链路对应的虚拟隧道进行P个第一BFD报文以及Q个第二BFD报文的互发,从而能够通过获取到的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避免业务中断。
可选地,在上述图10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101中,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其中,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接入设备;
在步骤S1102中,根据环回接口地址的总数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基础隧道端口;
在步骤S1103中,对N个基础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其中,N个第二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二隧道端口包括第二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第二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二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第二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提供的是一个用来实现标准的点对点的传输模式,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在网关设备上对称配置N个第二隧道端口,具体可以是通过获取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布的N个环回接口地址,进行可以根据环回接口地址的总数确定配置第二隧道端口的端口数,得到N个基础隧道端口,进而可以通过对N个基础隧道端口进行网络设置,得到包含有第二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的N个第二隧道端口。
其中,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布N个环回接口地址,具体可以是通过IP路由协议或BGP协议进行发布,还可以是通过其他协议进行发布,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BGP协议是运行在自制系统间的路由协议,主要作用交换域间路由协议。BGP协议是一种实现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之间的路由可达,并用于选择最佳路由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需要说明的是,N个第二隧道端口也可以通过IP路由协议或BGP协议进行发布,还可以是通过其他协议进行发布,此处不作具体限制,向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布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其中,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都可以绑定相同的VNI标识,来标识这个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都服务于该VNI标识对应的边缘路由器。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之前,可以根据第一隧道端口以及第二隧道端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获取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布N个环回接口地址的地址总数,进而,在网关设备上配置与地址总数对应的隧道端口,得到N个基础隧道端口,然后,由于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可以通过IP网络进行通信,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包含有第二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的N个第一隧道端口,使得N个第二BFD报文从N个第二隧道端口发出后,可以根据第二隧道目的地址,准确路由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能够实现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报文的准确互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BFD会话的可靠性。
其中,对N个基础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的方式与步骤501以及步骤502,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的方式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上述图10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根据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包括:
在步骤S1201中,获取第一报文状态,第一报文状态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在步骤S1202中,根据第一报文状态,将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当收到P个第一BFD报文后,可以通过P个第二隧道端口对接收到的P个第一BFD报文进行解封装,可以得到边缘路由器对应的VNI,以及第一BFD报文中的各个报文字段,如报文状态即第一报文状态、P字段、F字段以及会话故障检测时间等,还可以是其他报文字段,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报文状态包括关闭(down)、初始化(init)以及开启(up)等状态。报文状态是一种驱动状态,用于驱动接收方进行状态变更。
进一步地,由于设备的会话状态变化可以通过BFD报文的状态(State)字段传递,使得系统根据接收到的对端发送的BFD报文携带的报文状态,来改变自己本地的会话状态。
因此,在对P个第一BFD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报文状态后,可以根据第一报文状态对网关设备的BFD会话状态进行变更,使得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使得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为开启状态,以标志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建立成功。
例如,要启动A、B两个设备之间的BFD会话,假设A、B两个设备各自的初始状态为“down”,那么A、B两个设备可以互相发送携带报文状态为“down”的BFD报文,当设备B接收到报文状态为“down”的BFD报文时,设备B本地状态可以切换至“init”,并将携带报文状态为“init”BFD报文发送至A设备,其中,设备A的BFD状态变化过程与设备B的状态变化相同,以及当B设备本地BFD状态为“init”后,再接收到报文状态为“down”的报文不做处理。当设备B接收到报文状态为“init”的BFD报文后,可以将本地状态切换至“up”,并将携带报文状态为“up”BFD报文发送至A设备,其中,设备A的BFD状态变化过程与设备B的状态变化相同。当设备A以及设备B的本地状态均为“up”,即标志设备A与设备B之间的BFD会话建立成功。
具体地,当收到P个第一BFD报文后,可以通过P个第二隧道端口对接收到的P个第一BFD报文进行解封装,以获取第一BFD报文中携带的第一报文状态,然后,可以根据第一报文状态对网关设备的BFD会话状态进行准确变更,从而使得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并使得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为开启状态,以标志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建立成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立网关设备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10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根据第一报文状态,将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包括:
在步骤S1301中,当第一报文状态为初始化状态时,启动延时定时器;
在步骤S1302中,若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S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S个第一BFD报文,其中,S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步骤S1303中,若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W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则保留W个第一BFD报文,其中,W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步骤S1304中,当预设延时时段结束时,根据第一BFD报文的非关闭状态将会话关闭状态迁移到会话开启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接入设备向N个第一隧道端口进行BFD报文的多份广播之后,使得N个第一隧道端口可以BFD报文进行封装,得到N个第一BFD报文。由于第一BFD报文的外层IP不同,在N个第一隧道端口发出N个第一BFD报文时,N个第一BFD报文通过不同的underlay路径向N个第二隧道端口转发,而在underlay路径之间出现延迟时间不同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网关设备收到第一报文状态为down或 init的BFD报文乱序的问题,会造成网关设备的BFD会话状态抖动。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根据网关设备的BFD会话状态支持延迟up的特性,采用延时定时器,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报文状态为初始化状态的第一BFD报文后,启动网关设备上的延时定时器,使得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将接收到的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的第一BFD报文都进行丢弃,并保留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的第一BFD报文,以避免网关设备上出现第一报文状态为down或 init的BFD报文乱序的情况。
例如,用户边缘路由器与云专线网关之间的BFD会话创建后,用户边缘路由器开始先向云专线网关发送第一报文状态为down的第一BFD报文,并收到云专线网关发送的报文状态为down的第二BFD报文后,用户边缘路由器会立刻向发送向云专线网关发送第一报文状态为init的第一BFD报文,但是,经过多条underlay链路之后,云专线网关可能先收到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的第一报文状态为init的第一BFD报文,使得云专线网关当前的BFD会话状态会迁移到up状态,若这时云专线网关又马上收到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的第一报文状态为down的第一BFD报文,且如果该第一BFD报文里携带有Your Disc字段,那么云专线网关的BFD会话就会出现会话关闭的情况,导致用户边缘路由器与云专线网关之间的BFD会话关闭,从而导致用户边缘路由器与云专线网关之间的业务中断。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根据网关设备的BFD会话状态支持延迟up的特性,进行延时定时器的设置,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报文状态为初始化状态的第一BFD报文后,启动网关设备上的延时定时器,使得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将接收到的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的S个第一BFD报文都进行丢弃,并保留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的W个第一BFD报文,以避免预设延时时段内出现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化状态以及初始化状态的第一BFD报文的乱序情况,然后,在延时定时器关闭后,网关设备能够根据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的W个第一BFD报文,使得网关设备的BFD会话状态迁移为up状态,进而使得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保持开启状态,从而避免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业务中断。
例如,在云专线网关接收到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的第一报文状态为init的第一BFD报文后,可以启动延迟定时器,比如延迟200ms,并在200ms时间段内,云专线网关对接收到第一报文状态为down的第一BFD报文会进行丢弃,并在200ms之后,将云专线网关的BFD会话再迁移到up状态,其中,延迟定时器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可选地,在上述图10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401中,获取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其中,第二报文状态为报文携带的驱动状态字段;
在步骤S1402中,若第二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关闭状态对应的BFD报文;
在步骤S1403中,若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则根据开启状态对应的BFD报文生成N个BFD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网关设备在对BFD报文进行复制后,使得N个第二隧道端口可以N个BFD复制报文进行封装,得到N个第二BFD报文。由于第二BFD报文的外层IP不同,在N个第二隧道端口发出N个第二BFD报文时,N个第二BFD报文通过不同的underlay路径向N个第一隧道端口转发,而在underlay路径之间出现延迟时间不同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接入设备收到第二报文状态为down或 init的BFD报文乱序的问题,会造成接入设备的BFD会话状态抖动。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根据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只对第二报文状态为up状态的BFD报文进行复制,以及通过封装后得到N个第二报文状态为up状态的第二BFD报文,使得接入设备接收到的第二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均为up状态,以避免接入设备上出现第二报文状态为down或 init的BFD报文乱序的情况。
例如,当云专线网关向用户边缘路由器发送的第二BFD报文时,只将第二报文状态为up的BFD报文进行复制,可以得到N个第二报文状态为up的BFD复制报文,并不对第二报文状态为down或init状态的BFD报文进行复制,可以避免用户边缘路由器可能出现类似与云专线网关的报文状态为down或 init的BFD报文乱序的问题,因为第二报文状态为up的BFD报文乱序,用户边缘路由器的BFD会话状态,依然可以迁移到up状态,使得得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保持开启状态,从而避免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业务中断。
具体地,在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之前,可以先获取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进而可以将第二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的BFD报文进行丢弃,保留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的BFD报文,并对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的BFD报文进行复制,以获取N个BFD报文,进而可以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BFD报文进行封装,可以得到N个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的第二BFD报文,能够使得接入设备只接收到N个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的第二BFD报文,从而使得边缘路由器的BFD会话状态,依然可以迁移到up状态,使得得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保持开启状态,从而避免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业务中断。
可选地,在上述图10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501中,获取边缘路由标识,边缘路由标识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在步骤S1502中,根据边缘路由标识,从K个报文处理线程中确定目标处理线程,以使得目标处理线程处理边缘路由标识对应的解封后的N个第一BFD报文,其中,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网关设备上,可能会集中有与多个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导致网关设备上发送和接收的第一BFD报文会出现成倍的增长的情况,当接收到的第一BFD报文种类和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到网关设备集中处理第一BFD报文的效率降低。因此,本实施例通过独立线程的分散处理方式,对网关设备上发送和接收的第一BFD报文进行单独处理,实现网关设备上的负载均衡,从而提高网关设备对BFD报文的处理性能。
具体地,在接收到P个第一BFD报文后,可以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得到的每个第一BFD报文对应的边缘路由标识,其中边缘路由标识是用于唯一标识边缘路由器,具体可以表现为VNI标识或者其他标识,此处不作具体限制,然后,根据边缘路由标识与处理线程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网关设备设置的K个报文处理线程中确定边缘路由标识对应的目标处理线程,然后,使得该VNI标识对应的BFD报文的发送或接收都通过该目标处理线程进行单独处理,能够根据VNI标识将BFD报文分散到各个独立线程中进行处理,使得网关设备处理BFD报文的负载均衡,从而提高网关设备对BFD报文的处理性能。
例如,在云专线网关上,对于BFD报文的处理引入多线程机制,按照不同的VNI标识,将每个VNI对应的BFD报文分散在对应的独立线程进行单独发送和接收处理,且各线程之间的BFD报文的发送和接收处理互不影响,并给每个独立线程分配单独的处理器(cpu)核进行BFD报文的处理,以提高云专线网关对BFD的报文处理性能。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BFD会话的建立装置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BFD会话的建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BFD会话的建立装置20包括:
接收单元201,用于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
发送单元202,用于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一隧道端口与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接收单元201,还用于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处理单元203,用于根据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边缘路由器与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可选地,在上述图17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建立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N个第一隧道端口与N个第二隧道端口之间存在N条虚拟隧道,每条虚拟隧道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发送单元202具体可以用于,当不多于(N-P)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
接收单元201具体可以用于,当不多于(N-Q)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
可选地,在上述图17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建立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获取单元204,用于获取物理链路的链路总数,以得到N条物理链路;
处理单元203,还用于根据N条物理链路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隧道端口;
处理单元203,还用于对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其中,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一隧道端口包括第一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第一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一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第一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每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可选地,在上述图17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建立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处理单元203具体可以用于:
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以及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其中,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N个环回接口,N个环回接口为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隧道源接口,用于发送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来源于N个第二隧道端口;
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N个环回接口地址,并将N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得到N个第一隧道端口。
可选地,在上述图17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建立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处理单元203,还用于若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待处理报文,则对待处理报文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报文特征;
处理单元203,还用于将报文特征与访问控制列表中的报文规则进行匹配,若报文特征满足任一报文规则,则将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确定为BFD报文,若报文特征不满足报文规则,则丢弃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BFD会话的处理装置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BFD会话的处理装置30包括:
处理单元301,用于将N个BFD报文发送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
发送单元302,用于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以使接入设备将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其中,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BFD复制报文封装后得到的,第二隧道端口与第一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N为大于1的整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接收单元303,用于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根据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
可选地,在上述图18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获取单元304,用于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其中,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接入设备;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根据环回接口地址的总数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基础隧道端口;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对N个基础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N个第二隧道端口,其中,N个第二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二隧道端口包括第二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第二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二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第二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
可选地,在上述图18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获取单元304,还用于获取第一报文状态,第一报文状态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根据第一报文状态,将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
可选地,在上述图18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延时单元305,用于当第一报文状态为初始化状态时,启动延时定时器;
延时单元305,还用于若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S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S个第一BFD报文,其中,S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延时单元305,还用于若在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W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则保留W个第一BFD报文,其中,W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当预设延时时段结束时,根据W个第一BFD报文的非关闭状态将会话关闭状态迁移到会话开启状态。
可选地,在上述图18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获取单元304,还用于获取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其中,第二报文状态为报文携带的驱动状态;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若第二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关闭状态对应的BFD报文;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若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则将开启状态对应的BFD报文进行复制,得到N个第二BFD报文。
可选地,在上述图18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FD会话的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
获取单元304,还用于获取边缘路由标识,边缘路由标识为经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处理单元301,还用于根据边缘路由标识,从K个报文处理线程中确定目标处理线程,以使得目标处理线程处理边缘路由标识对应的解封后的N个第一BFD报文,其中,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计算机设备示意图,如图19所示,该应用于数据恢复的处理装置可以为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4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41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420,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431或数据432的存储介质4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420和存储介质4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4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计算机设备40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410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430通信,在计算机设备400上执行存储介质4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计算机设备4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440,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4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460,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433,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 LinuxTM,FreeBSDTM等等。
计算机设备400还用于执行如图2至图6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或执行如图10至图1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图2至图6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的步骤,或执行如图10至图15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如图2至图6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的步骤,或执行如图10至图15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5)

1.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
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所述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所述第一隧道端口与所述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所述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其中,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所述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所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根据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所述边缘路由器与所述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与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之间存在N条虚拟隧道,每条虚拟隧道对应于一条物理链路;
所述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包括:
当不多于(N-P)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所述网关设备发送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
所述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所述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包括:
当不多于(N-Q)条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所述网关设备发送的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物理链路的链路总数,以得到N条物理链路;
根据所述N条物理链路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隧道端口;
对所述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其中,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一隧道端口包括第一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一隧道目的地址,所述第一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一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所述第一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所述第一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每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对应于一条所述物理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N个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包括:
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以及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其中,所述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N个环回接口,所述N个环回接口为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的隧道源接口,用于发送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所述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来源于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
将N个第一隧道源地址设置为所述N个环回接口地址,并将N个第一隧道目的地址设置为所述N个第二隧道网络地址,得到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待处理报文,则对所述待处理报文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报文特征;
将所述报文特征与访问控制列表中的报文规则进行匹配,若所述报文特征满足任一报文规则,则将所述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确定为所述BFD报文,若所述报文特征不满足报文规则,则丢弃所述报文特征对应的待处理报文。
6.一种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N个BFD报文发送至N个第二隧道端口;
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以使所述接入设备将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其中,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所述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所述N个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所述第二隧道端口与所述第一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通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根据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所述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N个环回接口地址,其中,所述N个环回接口地址来源于所述接入设备;
根据环回接口地址的总数配置隧道端口,得到N个基础隧道端口;
对所述N个基础隧道端口分别进行网络地址设置,得到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其中,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的每个第二隧道端口包括第二隧道源地址以及第二隧道目的地址,所述第二隧道源地址用于指示发出第二BFD报文的第二隧道端口,所述第二隧道目的地址用于指示接收所述第二BFD报文的第一隧道端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所述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包括:
获取第一报文状态,所述第一报文状态为经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状态,将与所述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状态,将与所述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会话关闭状态变更为会话开启状态,包括:
当所述第一报文状态为初始化状态时,启动延时定时器;
若在所述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S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所述S个第一BFD报文,其中,S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若在所述延时定时器的预设延时时段内,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到W个第一BFD报文的第一报文状态为非关闭状态,则保留所述W个第一BFD报文,其中,W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当所述预设延时时段结束时,根据所述W个第一BFD报文的非关闭状态将所述会话关闭状态迁移到所述会话开启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BFD报文的第二报文状态,其中,所述第二报文状态为报文携带的驱动状态字段;
若所述第二报文状态为关闭状态,则丢弃所述关闭状态对应的BFD报文;
若所述第二报文状态为开启状态,则根据所述开启状态对应的BFD报文生成所述N个BFD报文。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边缘路由标识,所述边缘路由标识为经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解封装后得到的;
根据所述边缘路由标识,从K个报文处理线程中确定目标处理线程,以使得所述目标处理线程处理所述边缘路由标识对应的解封后的N个第一BFD报文,其中,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2.一种BFD会话的建立方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边缘路由器发送的BFD报文;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二隧道端口,向网关设备发送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对所述BFD报文封装后得到的,所述第一隧道端口与所述第二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接收所述网关设备发送的Q个第二BFD报文,其中,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所述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所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建立所述边缘路由器与所述网关设备之间的BFD会话。
13.一种BFD会话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将BFD报文进行复制,得的N个BFD复制报文;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N个第二隧道端口以及N个第一隧道端口,向接入设备发送Q个第二BFD报文,以使所述接入设备将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反馈给边缘路由器,其中,所述Q个第二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二BFD报文,所述N个第二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对所述N个BFD复制报文封装后得到的,所述第二隧道端口与所述第一隧道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以及所述N个第二隧道端口,接收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P个第一BFD报文,其中,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包含于N个第一BFD报文,所述N个第一BFD报文为经过所述N个第一隧道端口封装后得到的,所述P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P个第一BFD报文,建立与所述边缘路由器之间的BFD会话。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收发器、存储器以及总线系统;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6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所述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处理器进行通信。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6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777283.0A 2021-07-09 2021-07-09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32252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7283.0A CN113225252B (zh) 2021-07-09 2021-07-09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7283.0A CN113225252B (zh) 2021-07-09 2021-07-09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5252A true CN113225252A (zh) 2021-08-06
CN113225252B CN113225252B (zh) 2022-02-15

Family

ID=77081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7283.0A Active CN113225252B (zh) 2021-07-09 2021-07-09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2525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9649A (zh) * 2021-10-14 2022-01-18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故障检测协议的部署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26780A (zh) * 2022-03-23 2022-07-08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一种云上到云下的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9759A (zh) * 2007-07-24 2007-11-2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双向转发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02281165A (zh) * 2010-06-09 2011-12-1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服务质量的故障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2299846A (zh) * 2011-08-19 2011-12-2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fd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401754A (zh) * 2013-07-30 2013-11-2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60211989A1 (en) * 2015-01-16 2016-07-21 Alcatel-Lucent Usa Inc.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Over a 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
CN107078924A (zh) * 2014-12-31 2017-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聚合链路进行双向转发检测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7342908A (zh) * 2016-11-30 2017-11-1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双向转发检测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94547A (zh) * 2018-09-29 2019-01-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本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74495A (zh) * 2018-12-07 2019-03-1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2217685A (zh) * 2019-07-11 2021-01-12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隧道探测方法、终端设备、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91638A (zh) * 2020-07-30 2021-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隧道bfd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9759A (zh) * 2007-07-24 2007-11-2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双向转发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02281165A (zh) * 2010-06-09 2011-12-1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服务质量的故障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2299846A (zh) * 2011-08-19 2011-12-2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fd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401754A (zh) * 2013-07-30 2013-11-2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078924A (zh) * 2014-12-31 2017-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聚合链路进行双向转发检测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160211989A1 (en) * 2015-01-16 2016-07-21 Alcatel-Lucent Usa Inc.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Over a 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
CN107342908A (zh) * 2016-11-30 2017-11-1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双向转发检测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94547A (zh) * 2018-09-29 2019-01-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本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74495A (zh) * 2018-12-07 2019-03-1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2217685A (zh) * 2019-07-11 2021-01-12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隧道探测方法、终端设备、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91638A (zh) * 2020-07-30 2021-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隧道bfd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9649A (zh) * 2021-10-14 2022-01-18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故障检测协议的部署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49649B (zh) * 2021-10-14 2023-05-23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故障检测协议的部署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26780A (zh) * 2022-03-23 2022-07-08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一种云上到云下的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26780B (zh) * 2022-03-23 2024-04-02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一种云上到云下的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5252B (zh) 202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5929B2 (en) Migrating workloads in multi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CN111886833B (zh) 重定向控制信道消息的方法和用于实现该方法的设备
US10779339B2 (en) Wireless roaming using a distributed store
US11128494B2 (en) Distributed virtual gateway appliance
US20190196921A1 (en) High availability and failovers
US973627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 gateway router to a set of scalable virtual IP network appliances in overlay networks
US11398956B2 (en) Multi-Edge EtherChannel (MEEC)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EP3459225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live virtual machine (vm) migration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networks
US20180013670A1 (e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am) in overlay data center environments
CN113225252B (zh)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US10680910B2 (en) Virtualized proactive services
WO2023165137A1 (zh) 一种跨集群的网络通信系统和方法
US2024012922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plane validation of multiple paths in a network
US10447581B2 (en) Failure handling at logical routers according to a non-preemptive mode
US20220286392A1 (en) Classification and forwarding node for integrating disparate headend traffic ingress services with disparate backend services
JP2024503599A (ja) 高度に利用可能なフローのための通信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同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220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