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5290B - 温度调整回路 - Google Patents

温度调整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5290B
CN113195290B CN201880100256.6A CN201880100256A CN113195290B CN 113195290 B CN113195290 B CN 113195290B CN 201880100256 A CN201880100256 A CN 201880100256A CN 113195290 B CN113195290 B CN 1131952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medium
circuit
control circuit
tempera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1002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5290A (zh
Inventor
青木谦悟
宫本哲
鹈野步
大谷豪士
驹泽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95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5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2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02Cooling of charging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9Overheat or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温度调整回路(1)具备: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蓄电池(2)及冷机(11);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电力转换装置(5)及散热器(12);第一结合通路(8),其将温度调节回路(4、6)的第一连接部(14、15)彼此连接;第二结合通路(9),其将温度调节回路(4、6)的第二连接部(16、17)彼此连接;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及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其对热介质在将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结合而成的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串联模式和热介质不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分离模式进行切换。冷机(11)在分离模式下的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二连接部(17)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之间。

Description

温度调整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蓄电池等的温度调整的温度调整回路。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动车辆用的温度调整回路,其具备: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第二温度调节回路;泵,其使热介质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及第二温度调节回路中的至少一方循环;结合通路,其将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结合以形成结合回路;以及切换部,其能够对热介质在结合回路中循环的循环状态和热介质不在结合回路中循环的非循环状态进行切换。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温度调整回路,其具备: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回路;对逆变器进行冷却的冷却回路;第一冷介质泵,其设置于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回路;第二冷介质泵,其设置于对逆变器进行冷却的冷却回路;以及切换阀,其对利用同一回路对蓄电池及逆变器进行温度调整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循环状态)和利用不同的回路对蓄电池及逆变器进行温度调整的状态(以下,也称为非循环状态)进行切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该温度调整回路中,通过在外部气体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设为循环状态,另一方面,在外部气体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设为非循环状态,以提高温度调整的精度。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并联连接的两个热交换器且利用任一方的热交换器冷却蓄电池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80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3360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温度调整回路中,在循环状态下,热介质通过第一冷却器以及第二冷却器,因此存在压损增大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温度调整回路中,是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装置,不是利用一个结合回路对两个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度调整回路,其能够利用一个结合回路对两个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并且能够降低在循环状态下使热介质循环时的压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具备: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一冷却对象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和空调用冷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部;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二冷却对象供给所述热介质的第二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部;
第一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连接;
第二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切换部,其切换循环状态与非循环状态,所述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在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结合而成的结合回路中循环,所述非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不在所述结合回路中循环,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所述切换部具备:
第一截止阀,其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以及
第二截止阀,其在所述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结合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另外,本发明具备: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一冷却对象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和空调用冷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部;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二冷却对象供给所述热介质的第二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部;
第一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连接;
第二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切换部,其切换循环状态与非循环状态,所述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在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结合而成的结合回路中循环,所述非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不在所述结合回路中循环,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所述第一冷却对象是蓄电池,
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是电力转换装置,
在所述循环状态下,所述热介质按照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对象的顺序流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和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经由第一结合通路以及第二结合通路而构成结合回路,因此能够利用一个结合回路对两个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另外,在循环状态下使热介质循环时,热介质不经由第一热交换部而循环,因此能够减少压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温度调整回路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温度调整回路中分离模式时的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温度调整回路中串联模式时的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温度调整回路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温度调整回路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6是表示能够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整回路的电动车辆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温度调整回路】
如图1所示,电动车辆用的温度调整回路1具备: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与蓄电池2以及充电器3进行热交换;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与向马达105(参照图6)供给电力的电力转换装置5进行热交换;结合通路8、9,其将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结合以形成结合回路7;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和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其能够对热介质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串联模式(循环状态)和热介质不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而分别在温度调节回路4、6中循环的分离模式(非循环状态)进行切换;以及控制装置10,其控制电磁截止阀EWV1、EWV2等。需要说明的是,热介质是诸如水、散热器液、冷却液等的液状介质。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具备:第一泵EWP1,其使热介质在该回路中循环;蓄电池2及充电器3,其配置在第一泵EWP1的下游侧;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其配置在充电器3的下游侧;以及冷机(Chiller)11,其配置在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的下游侧且第一泵EWP1的上游侧,通过与在电动车辆的空调回路AC中循环的空调用冷介质的热交换对热介质进行冷却。
空调回路AC具备压缩机20、冷凝器21、蒸发器22以及截止阀23、24。压缩机20、冷凝器21及蒸发器22串联连接;蒸发器22与冷机11并联连接。在空调回路AC中,构成为能够通过截止阀23、24来切换向蒸发器22的流路和向冷机11的流路。
如图2所示,在分离模式中,通过在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的开阀状态下驱动第一泵EWP1,能够使该第一泵EWP1排出的热介质按照蓄电池2、充电器3、冷机11的顺序循环。在分离模式中,通过将空调回路AC的截止阀24设为打开状态,被冷机11冷却后的热介质与蓄电池2及充电器3进行热交换,蓄电池2及充电器3被适当地冷却。通过使第一泵EWP1排出的热介质按照蓄电池2、充电器3、冷机11的顺序循环,能够同时对蓄电池2和充电器3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在充电中发热的蓄电池2和充电器3。另外,能够将蓄电池2与充电器3接近配置,能够缩短冷却配管。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具备:第二泵EWP2,其使热介质在该回路中循环;止回阀CV,其配置在第二泵EWP2的下游侧;电力转换装置5,其配置在止回阀CV的下游侧;缓冲箱13,其配置在电力转换装置5的下游侧;以及散热器12,其配置在缓冲箱13的下游侧,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对热介质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电力转换装置5包括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且将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逆变器、以及对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或降压的DC-DC转换器中的至少一方。
如图2所示,在分离模式下,通过驱动第二泵EWP2,能够使该第二泵EWP2排出的热介质按照电力转换装置5、缓冲箱13、散热器12的顺序循环。由此,被散热器12冷却后的热介质与电力转换装置5进行热交换,电力转换装置5被适当地冷却。另外,由于第二泵EWP2配置于散热器12的下游侧,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第二泵EWP2的因运转而导致的发热。另外,由于能够在限定的温度范围使用第二泵EWP2,因此能够使用通用性高的泵。另外,通过在发热多的电力转换装置5的下游侧设置缓冲箱13,从而能够提高排气效率。
【结合回路】
结合通路8、9包括第一结合通路8和第二结合通路9。第一结合通路8将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的第一连接部14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结合。第二结合通路9将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的第二连接部16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二连接部17结合。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的第一连接部14及第二连接部16位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中的第二泵EWP2的下游侧且电力转换装置5的上游侧。在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的第一连接部14与第二连接部16之间设置有止回阀CV。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位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中的冷机11的下游侧且第一泵EWP1的上游侧。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二连接部17位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中的充电器3的下游侧且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的上游侧。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中的第一连接部15与第二连接部17之间的通路、即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中配置有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及冷机11的通路作为在结合回路7中绕过其一部分的分支通路18发挥功能。另外,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设置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的第一连接部14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之间,即设置于第一结合通路8。
如图3所示,在热介质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串联模式下,通过第一泵EWP1以及第二泵EWP2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使热介顾循环。另外,在串联模式下,使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闭阀而停止经由分支通路18的热介质的循环,并且将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设为开阀状态。由此,从第一泵EWP1或第二泵EWP2排出的热介质按照蓄电池2、充电器3、电力转换装置5、缓冲箱13、散热器12的顺序循环,蓄电池2、充电器3及电力转换装置5被冷却。此时,能够使通过了散热器12的热介质在流过电力转换装置5之前先流过蓄电池2,因此能够优先冷却管理温度低的蓄电池2。另外,在串联模式下,热介质不经由冷机11而循环,因此能够减少压损。另外,在串联模式下,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及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经由结合通路8、9而结合,因此能够利用一个缓冲箱13吸收两个温度调节回路4、6内的伴随热介质的热膨胀等的压力变化、流量变化。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使热介质不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而分别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及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中循环的分离模式中,使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为开阀状态,使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为闭阀状态,并且驱动第一泵EWP1及第二泵EWP2。由此,尽管热介质分别在各温度调节回路4、6中循环而使各温度调节回路4、6内的冷却对象冷却,即使在分离模式下,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和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也经由第二结合通路9结合,因此假设即使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内的热介质发生热膨胀,也能够利用经由第二结合通路9结合的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内的缓冲箱13吸收伴随热膨胀的压力变化、流量变化。
而且,在这样的温度调整回路1中,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设置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中的第二连接部17与冷机11之间,因此即使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发生故障(固定),由于在串联模式下热介质经由第二结合通路9流动,所以也能够对蓄电池2、充电器3及电力转换装置5进行冷却。另外,由于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设置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的第一连接部14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之间,即使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发生故障(固定),也能够在分离模式下利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对蓄电池2及充电器3进行冷却,另外,能够利用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对电力转换装置5进行冷却。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10输入蓄电池2、电力转换装置5等的温度信息和第一泵EWP1及第二泵EWP2的转速信息,基于与这些输入信息相应的判断,控制第一泵EWP1、第二泵EWP2、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及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以使温度调整回路1适当地动作。
并且,在串联模式下,控制装置10使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为闭阀状态并且使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为开阀状态;在分离模式下,控制装置10使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为开阀状态并且使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为闭阀状态。
图6是表示能够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整回路1的电动车辆10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电动车辆100可以是仅具有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动车、燃料电池车,也可以是具有电动机和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机动车,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电动机动车为例进行说明。
在电动车辆100的车体101搭载有在车室102的地板下部分收纳蓄电池2的电池壳体103。在电动车辆100的前部设置有马达室104。在马达室104内设置有马达105、电力转换装置5、分支单元106、充电器3等。
马达105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轴107。在轴107的两端部连接有电动车辆100的前轮108。电力转换装置5配置于马达105的上侧并直接紧固固定于马达105的壳体。电力转换装置5通过电源线缆111与电池壳体103的连接器电连接。另外,电力转换装置5通过例如三相母线与马达105电连接。电力转换装置5利用从蓄电池2供给的电力对马达105进行驱动控制。
分支单元106和充电器3左右并列配置。分支单元106和充电器3配置在电力转换装置5的上方。分支单元106和充电器3以与电力转换装置5分离的状态配置。分支单元106和电池壳体103通过在两端具有连接器的线缆110而电连接。
分支单元106与充电器3电连接。充电器3与家庭用电源等一般的外部电源连接,并对蓄电池2进行充电。充电器3和分支单元106通过在两端具有连接器的未图示的线缆而电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对充电器3进行冷却,但也可以利用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对充电器3进行冷却。这样,能够将蓄电池2与充电器3分开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优先仅冷却蓄电池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箱13配置于电力转换装置5的下游侧且散热器12的上游侧,但缓冲箱13也可以配置于散热器12的下游侧且第二泵EWP2的上游侧。通过将缓冲箱13配置于热介质的温度低的散热器12的下游侧,能够降低缓冲箱13的耐热性。另外,在从缓冲箱13注入热介质时,由于第二泵EWP2位于缓冲箱13的下游,能够缩短热介质的注入时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中,在分离模式下的热介质流动方向上,第一泵EWP1配置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与蓄电池2之间,但例如如图4所示,也可以将第一泵EWP1配置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二连接部17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的第一连接部15之间、即分支通路18。这样,在串联模式下仅利用第二泵EWP2使热介质循环时,热介质不经由第一泵EWP1和冷机11而循环,由此能够减少压损。
另外,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分离模式下的热介质流动方向上依次配置第一泵EWP1、冷机11、蓄电池2以及充电器3。这样,在串联模式下,能够不受第一泵EWP1的热的影响地从冷机11向蓄电池2以及充电器3供给热介质。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括号内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组成要素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温度调整回路具备: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向第一冷却对象(蓄电池2)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第一泵EWP1)、以及在所述热介质与空调用冷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部(冷机11);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向第二冷却对象(电力转换装置5)供给所述热介质的第二泵(第二泵EWP2)、以及在所述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部(散热器12);
第一结合通路(第一结合通路8),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5)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4)连接;
第二结合通路(第二结合通路9),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17)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16)连接;以及
切换部(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其切换循环状态与非循环状态,所述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在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结合而成的结合回路(结合回路7)中循环,所述非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不在所述结合回路中循环,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根据(1),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和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经由第一结合通路以及第二结合通路而构成结合回路,因此能够利用一个结合回路对两个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另外,在循环状态下使热介质循环时,热介质不经由第一热交换部而循环,因此能够减少压损。
(2)根据(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切换部具备:
第一截止阀(第一电磁截止阀EWV1),其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以及
第二截止阀(第二电磁截止阀EWV2),其在所述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结合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根据(2),由于第一截止阀设置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一热交换部之间,因此即使第一截止阀发生故障(固定),在循环状态下热介质也经由第二结合通路流动。因此,能够对第一冷却对象以及第二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另外,由于第二截止阀设置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之间,因此即使第二截止阀发生故障(固定),在非循环状态下也能够利用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对第一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另外,能够利用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对第二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3)根据(2)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温度调整回路具备控制装置(控制装置10),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截止阀及所述第二截止阀,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为闭阀状态并且将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为开阀状态,由此形成所述循环状态,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为开阀状态并且将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为闭阀状态,由此形成所述非循环状态。
根据(3),通过切换第一截止阀及第二截止阀的开阀状态和闭阀状态,能够切换循环状态与非循环状态。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对象是蓄电池(蓄电池2),
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是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5),
在所述循环状态下,所述热介质按照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对象的顺序流动。
根据(4),能够使在循环状态下通过了第二热交换部的热介质在流过电力转换装置之前先流过蓄电池,因此能够优先冷却管理温度低的蓄电池。
(5)根据(4)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还具备充电器(充电器3)。
根据(5),能够同时冷却蓄电池和充电器,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在充电中发热的蓄电池和充电器。另外,能够将蓄电池与充电器接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冷却配管。
(6)根据(4)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还具备充电器(充电器3)。
根据(6),能够将蓄电池与充电器分开进行冷却,能够优先仅冷却蓄电池。
(7)根据(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冷却对象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上游侧还具备缓冲箱(缓冲箱13)。
根据(7),通过在发热多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下游侧设置缓冲箱,能够提高排气效率。
(8)根据(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二泵的上游侧还具备缓冲箱。
根据(8),通过在热介质的温度低的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设置缓冲箱,能够降低缓冲箱的耐热性。另外,在从缓冲箱注入热介质时,由于第二泵位于缓冲箱的下游,由此能够缩短热介质的注入时间。
(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在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中,所述第二泵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游侧。
根据(9),由于第二泵配置于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第二泵的因运转而导致的发热。另外,由于能够在限定的温度范围使用第二泵,因此能够使用通用性高的第二泵。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在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中,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对象。
根据(10),能够不受到第一泵的热的影响地将热介质从第一热交换部供给至第一冷却对象。
(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在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中,所述第一泵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
根据(11),在循环状态下仅利用第二泵使热介质循环时,热介质不经由第一泵和第一热交换部而循环,因此能够减少压损。
附图标记说明:
1 温度调整回路
2 蓄电池(第一冷却对象)
3 充电器
4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
5 电力转换装置(第二冷却对象)
6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
7 结合回路
8 第一结合通路
9 第二结合通路
10 控制装置
11 冷机(第一热交换部)
12 散热器(第二热交换部)
13 缓冲箱
14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
15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
16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
17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
EWP1 第一泵
EWP2 第二泵
EWV1 第一电磁截止阀
EWV2 第二电磁截止阀。

Claims (15)

1.一种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温度调整回路具备: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一冷却对象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和空调用冷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部;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二冷却对象供给所述热介质的第二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部;
第一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连接;
第二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切换部,其切换循环状态与非循环状态,所述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在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结合而成的结合回路中循环,所述非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不在所述结合回路中循环,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所述切换部具备:
第一截止阀,其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以及
第二截止阀,其在所述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结合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温度调整回路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截止阀及所述第二截止阀,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循环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为闭阀状态并且将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为开阀状态,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为开阀状态并且将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为闭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对象是蓄电池,
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是电力转换装置,
在所述循环状态下,所述热介质按照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对象的顺序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还具备充电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还具备充电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冷却对象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上游侧还具备缓冲箱。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二泵的上游侧还具备缓冲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在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中,所述第二泵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在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中,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对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在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中,所述第一泵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11.一种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温度调整回路具备:
第一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一冷却对象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和空调用冷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部;
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其具备向第二冷却对象供给所述热介质的第二泵、以及在所述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部;
第一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一连接部连接;
第二结合通路,其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切换部,其切换循环状态与非循环状态,所述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在将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结合而成的结合回路中循环,所述非循环状态是所述热介质不在所述结合回路中循环,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所述第一冷却对象是蓄电池,
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是电力转换装置,
在所述循环状态下,所述热介质按照所述第二冷却对象、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对象的顺序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回路还具备充电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还具备充电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冷却对象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上游侧还具备缓冲箱。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回路,其中,
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在所述非循环状态下的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回路的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且所述第二泵的上游侧还具备缓冲箱。
CN201880100256.6A 2018-12-21 2018-12-21 温度调整回路 Active CN1131952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7375 WO2020129259A1 (ja) 2018-12-21 2018-12-21 温度調整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5290A CN113195290A (zh) 2021-07-30
CN113195290B true CN113195290B (zh) 2024-05-07

Family

ID=71102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100256.6A Active CN113195290B (zh) 2018-12-21 2018-12-21 温度调整回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8139B2 (zh)
JP (1) JP7042362B2 (zh)
CN (1) CN113195290B (zh)
WO (1) WO20201292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2897B2 (ja) * 2019-09-04 2022-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7158445B2 (ja) * 2020-09-24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温調装置及び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225A (zh) * 2015-04-28 2016-11-09 源捷公司 Ev多模式热控制系统
CN106898841A (zh) * 2017-03-07 2017-06-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8556660A (zh) * 2018-04-16 2018-09-2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17844B2 (ja) * 1997-07-04 2006-09-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型電気自動車の冷却装置
JP3876793B2 (ja) * 2002-08-12 2007-02-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多重冷却システム
FR2884058B1 (fr) 2005-04-05 2016-07-15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ranche Thermique Habitacle Dispositif de maintien a une temperature de consigne d'une batterie d'un vehicule a motorisation electrique par fluide caloporteur
JP4958637B2 (ja) 2007-05-26 2012-06-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カー
US8703311B2 (en) * 2008-03-05 2014-04-22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ehicle battery cooling device
JP5769106B2 (ja) * 2011-03-16 2015-08-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冷却回路
JP5912689B2 (ja) 2012-03-12 2016-04-27 ダイムラー・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Daimler AG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の冷却装置
US20160318410A1 (en) 2015-04-28 2016-11-03 Atieva, Inc. EV Muti-Mode Thermal Control System
US9844995B2 (en) 2015-04-28 2017-12-19 Atieva, Inc. EV muti-mode thermal control system
US20160318409A1 (en) 2015-04-28 2016-11-03 Atieva, Inc. EV Muti-Mode Thermal Control System
US9950638B2 (en) * 2015-07-10 2018-04-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econditioning an electric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225A (zh) * 2015-04-28 2016-11-09 源捷公司 Ev多模式热控制系统
CN106898841A (zh) * 2017-03-07 2017-06-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8556660A (zh) * 2018-04-16 2018-09-2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29259A1 (ja) 2020-06-25
CN113195290A (zh) 2021-07-30
JP7042362B2 (ja) 2022-03-28
US20220069385A1 (en) 2022-03-03
JPWO2020129259A1 (ja) 2021-11-11
US11888139B2 (en)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5609B (zh) 用于机动车的冷却系统和具有这种冷却系统的机动车
CN109466272B (zh) 具有冷却系统的机动车
US11919360B2 (en) Vehicl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N113195294B (zh) 温度调整回路
KR100459081B1 (ko) 차량용 냉각제 순환장치
KR102522330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의 열관리 시스템
US10814696B2 (en) Heat exchange system for vehicle
US11394064B2 (en) Temperature adjustment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200171913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US20220111760A1 (en) Vehicle
CN113195290B (zh) 温度调整回路
KR20200040946A (ko) 차량용 엔진 냉각 시스템
KR102299301B1 (ko) 차량의 통합 열관리 회로
CN113195293B (zh) 车辆
CN110893764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
US20220410657A1 (en) Vehicle heat pump system
KR20220121931A (ko) 전기자동차의 열관리 시스템
JP2021139305A (ja) バッテリの温度管理システム
CN218906836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US20230415593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US20230339293A1 (en) System for air-conditioning the air of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and for heat transfer by way of components of a power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as well as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ystem
KR20220049648A (ko) 구동모터 과냉각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16141923A (zh) 用于控制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方法
KR20220033718A (ko) 구동모터 과냉각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15447347A (zh)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