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88362B - 壳体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壳体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88362B CN113188362B CN202110513949.1A CN202110513949A CN113188362B CN 113188362 B CN113188362 B CN 113188362B CN 202110513949 A CN202110513949 A CN 202110513949A CN 113188362 B CN113188362 B CN 1131883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edge
- flow
- hole
- circ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壳体及换热器。所述壳体,用于换热器,包括:流通板、侧板和底板,所述流通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板,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流通板连接,所述侧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连接;沿所述流通板的宽度方向,所述流通板上间隔设有多个流通孔,其中,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流通孔为边缘流通孔;至少一个所述边缘流通孔上设有扩容部,所述扩容部与所述边缘流通孔连通,且所述扩容部设置在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壳体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种换热器,包括接管1、室体2、壳体3、换热管4和翅片5,接管1与室体2的内腔连通,室体2焊接在壳体3上,壳体3的一个板面沿壳体3的宽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流通孔,流通孔用于流通冷却流体,多个流通孔均与室体2的内腔连通,多个换热管4沿壳体3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壳体3内,最外侧的换热管4与壳体3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隔;换热管4内形成待冷却流体流道,相邻两个换热管4之间的间隔形成中部冷却流体流道,换热管4与壳体3之间的间隔形成最外侧冷却流体流道。该换热器中,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流通孔与壳体3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隔,则使得进入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量少,从而影响换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及换热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中,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流通孔与壳体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隔,则使得进入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量少,从而影响换热效果,从而影响换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壳体,用于换热器,包括:流通板、侧板和底板,所述流通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板,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流通板连接,所述侧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连接;
沿所述流通板的宽度方向,所述流通板上间隔设有多个流通孔,其中,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流通孔为边缘流通孔;至少一个所述边缘流通孔上设有扩容部,所述扩容部与所述边缘流通孔连通且所述扩容部设置在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扩容部设置在所述流通板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内侧边沿上设有豁口,所述豁口沿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豁口形成所述扩容部。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内侧边沿倒角设置,以形成所述豁口。
进一步地,所述倒角的角度大于0°且不大于45°。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扩容部为设置在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侧壁上的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流通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呈弧形设置,所述凹槽的弧形边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长度方向一致;
或者,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凹槽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扩容部为L型通孔设置,所述L型通孔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流通板上,以与所述边缘流通孔连通,所述L型通孔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流通板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流通板的两端均设有多个所述流通孔,从而形成四个所述边缘流通孔,四个所述边缘流通孔上均设有所述扩容部。
进一步地,多个流通孔中位于中间部分的流通孔为中部流通孔,所述中部流通孔的宽度大于所述边缘流通孔的宽度;
和/或,在所述流通板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流通孔的靠近所述流通板的端部的一端与所述流通板的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少于3mm;
和/或,所述边缘流体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边沿与相应的所述流通板的边沿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5mm。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和上述壳体,多个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本发明提供了的壳体,用于换热器,包括:流通板、侧板和底板,所述流通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板,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流通板连接,所述侧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连接;沿所述流通板的宽度方向,所述流通板上间隔设有多个流通孔,其中,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流通孔为边缘流通孔;至少一个所述边缘流通孔上设有扩容部,所述扩容部与所述边缘流通孔连通,以增大所述边缘流通孔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且所述扩容部设置在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
在边缘连通孔的靠近侧板的一侧,也即在边缘连通孔的靠近流通板面的边缘的一侧设置扩容部,扩容部使得边缘流通孔的能够增加流通流体的体积,从而可以增加流体进入壳体的边缘的量。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壳体装配成的换热器使用过程中,扩容部使得边缘流通孔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增加,则能够增加冷却流体进入最外侧冷却流道的量,还能够降低流体流动阻力,使得流体流动速度快,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当该边缘流通孔位于待冷却流体的进入端时,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量大,流速快则能够降低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沸腾的风险,降低换热器局部沸腾风险,从而使得换热器的可靠性高;当该边缘流通孔位于待冷却流体的进出端时,冷却流体的阻力小,则冷却流体能够快速排出,从而能够及时将最外侧的换热管内的待冷却流体的热量带走,从而避免壳体的侧部热应力大。
应当理解,前述的一般描述和接下来的具体实施方式两者均是为了举例和说明的目的并且未必限制本公开。并入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公开的主题。同时,说明书和附图用来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的A-A处切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流通板;20-侧板;30-底板;40-边缘流通孔;60-中部流通孔;51-倒角;52-凹槽;53-L型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用于换热器,包括:流通板10、侧板20和底板30,流通板10的两侧均设有侧板20,侧板20的一侧与流通板10连接,侧板20的另一侧与底板30连接;沿流通板10的宽度方向,流通板10上间隔设有多个流通孔,其中,位于最外侧的流通孔为边缘流通孔40;至少一个边缘流通孔40上设有扩容部,扩容部与边缘流通孔40连通,以增大边缘流通孔40的原有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且扩容部设置在边缘流通孔40的靠近侧板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流通板10的一侧的侧板20,该侧板20的一侧与流通板10的一侧连接,该侧板20的另一侧与底板30的一侧连接,流通板10的另一侧的侧板,该侧板的一侧与流通板10的另一侧连接,该侧板20的另一侧与底板30的另一侧连接,流通板10、侧板20和底板30围成中空的壳体。在边缘连通孔的靠近侧板的一侧,也即在边缘连通孔的靠近流通板10面的边缘的一侧设置扩容部,扩容部使得边缘流通孔40的能够增加流通流体的体积,从而可以增加流体进入壳体的边缘的量。
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装配成的换热器使用过程中,扩容部使得边缘流通孔40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增加,则能够增加冷却流体进入最外侧冷却流道的量,还能够降低流体流动阻力,使得流体流动速度快,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当该边缘流通孔40位于待冷却流体的进入端时,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量大,流速快则能够降低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沸腾的风险,降低换热器局部沸腾风险,从而使得换热器的可靠性高;当该边缘流通孔40位于待冷却流体的进出端时,冷却流体的阻力小,则冷却流体能够快速排出,从而能够及时将最外侧的换热管内的待冷却流体的热量带走,从而避免壳体的侧部热应力大。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扩容部设置在流通板10的内壁上。本实施例中,扩容部设置在流通板10的内壁上,避免占用流通板10的外壁的面积,避免影响室体和流通板10的可焊接面积,从而能够实现在不改变室体结构的情况下,既实现增加边缘流通孔40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又能够使得可焊接面积大,方便焊接,保障焊接质量。
其中,可以在流通板10的内壁上设置导流槽,导流槽的一端与边缘流通孔40连通,导流槽的另一端伸向侧板,也即伸向换热器的最外侧冷却流道,在增加边缘流通孔40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的同时,同时对流体进行引导。
可选的,边缘流通孔40的靠近侧板的内侧边沿上设有豁口,豁口沿边缘流通孔40的长度方向延伸,豁口形成扩容部,也即对边缘流通孔40的位于壳体内的靠近侧板的边沿进行切角,结构简方便加工。
其中,豁口可以呈弧形、波浪形或者锯齿形等。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如图4所示,边缘流通孔40的靠近侧板的内侧边沿倒角51设置,以形成豁口,也即直接对边缘流通孔40的靠近侧板的内侧边沿倒角51,在流通板10的内壁上形成斜面,一方面能够增加边缘流通孔40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另一方面能够对流体进行引导,将流体引导至换热器的最外侧冷却流道处。
其中,倒角51的角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
可选的,倒角51的角度大于0°且不大于45°,例如:5°、8°、10°、13°、15°、18°、20°、25°、30°、33°、36°、40°、42°或者45°等。
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扩容部为设置在边缘流通孔40的靠近侧板的侧壁上的凹槽52,凹槽52贯穿流通板10设置。这汇总结构的扩容部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有利于实现流通板10的一体成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凹槽52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如图5所示,凹槽52呈弧形设置,凹槽52的弧形边沿的长度方向与边缘流通孔40的长度方向一致,也即边缘流通孔40和凹槽52贯穿行形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孔的靠近侧板的边沿为弧形;或者,如图6所示,凹槽52的数量为多个,沿边缘流通孔40的长度方向,多个凹槽52间隔设置,也即边缘流通孔40的靠近侧板的边沿呈锯齿状,其中,该凹槽52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V形、U形或者矩形等。
如图7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扩容部为L型通孔53设置,L型通孔53的一侧设置在流通板10上,以与边缘流通孔40连通,L型通孔53的另一侧设置在侧板上,也可以理解为,边缘流通孔40由流通板10延伸至与该边缘流通孔40最靠近的侧板上,边缘流通孔40的延伸部分形成L型通孔53,这种结构的扩容部增加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最大,更能提高流体流速。相应的,室体的结构需要改变需要设置能够覆盖L型通孔53的结构,也即室体的部分边沿需要与侧板焊接。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多个流通孔中位于中间部分的流通孔为中部流通孔60,中部流通孔60的宽度W大于边缘流通孔40的宽度W′,W至少为2mm(例如:2mm、2.5mm、3mm、3.5mm或者4mm等等)。
进一步地,在流通板10的长度方向上,流通孔的靠近流通板10的端部的一端与流通板10的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a不少于3mm(例如:3mm、3.5mm、4mm或者4.5mm等);
边缘流体孔的靠近侧板的边沿与相应的流通板10的边沿之间的距离b至少为0.5mm(例如:0.5mm、0.6mm、0.7mm或者0.8mm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基础之上,可以在流通板10的一端的边缘流通孔40上设有扩容部。可选的,在流通板10的长度方向上,流通板10的两端均设有多个流通孔,从而形成四个边缘流通孔40,四个边缘流通孔40上均设有扩容部,也即,在待冷却流体的进口端和待冷却流体的出口端,流通板10上的边缘流通孔40上均设有扩容部,也就是流通板10的四个角落的最外侧流通孔上均设有扩容部,这样既能够增加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量,使得流体流速快,从而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最外侧冷却流道的冷却流体沸腾的风险,从而降低换热器局部沸腾风险,使得换热器的可靠性高,还能够及时将最外侧的换热管内的待冷却流体的热量带走,从而避免壳体的侧部热应力大。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壳体和多个换热管,还包括接管和室体。接管与室体的内腔连通,室体焊接在壳体上,多个流通孔均与室体的内腔连通,多个换热管沿壳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壳体内,最外侧的换热管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隔;换热管内形成待冷却流体流道,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隔形成中部冷却流体流道,换热管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形成最外侧冷却流体流道。扩容部使得边缘流通孔40的能够流通流体的体积增加,则能够增加冷却流体进入最外侧冷却流道的量,还能够降低流体流动阻力,使得流体流动速度快,从而提高换热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换热效果好,可靠性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用于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通板、侧板和底板,所述流通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侧板,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流通板连接,所述侧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连接;
沿所述流通板的宽度方向,所述流通板上间隔设有多个流通孔,其中,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流通孔为边缘流通孔;至少一个所述边缘流通孔上设有扩容部,所述扩容部与所述边缘流通孔连通,且所述扩容部设置在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部设置在所述流通板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内侧边沿上设有豁口,所述豁口沿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豁口形成所述扩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内侧边沿倒角设置,以形成所述豁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的角度大于0°且不大于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部为设置在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靠近所述侧板的侧壁上的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流通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呈弧形设置,所述凹槽的弧形边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长度方向一致;
或者,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边缘流通孔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凹槽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部为L型通孔设置,所述L型通孔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流通板上,以与所述边缘流通孔连通,所述L型通孔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侧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通板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流通板的两端均设有多个所述流通孔,从而形成四个所述边缘流通孔,四个所述边缘流通孔上均设有所述扩容部。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换热管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壳体,多个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13949.1A CN113188362B (zh) | 2021-05-11 | 2021-05-11 | 壳体及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13949.1A CN113188362B (zh) | 2021-05-11 | 2021-05-11 | 壳体及换热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88362A CN113188362A (zh) | 2021-07-30 |
CN113188362B true CN113188362B (zh) | 2022-04-12 |
Family
ID=76981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13949.1A Active CN113188362B (zh) | 2021-05-11 | 2021-05-11 | 壳体及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8836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541418A1 (de) * | 1985-11-23 | 1987-05-27 | Steinmueller Gmbh L & C | Rohrbuendel und waermetauschvorrichtung mit diesem rohrbuendel |
CN1104762A (zh) * | 1993-09-01 | 1995-07-05 |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KR20070111656A (ko) * | 2006-05-18 | 2007-11-22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고압 열교환기의 헤더 |
KR20090120078A (ko) * | 2008-05-19 | 2009-11-24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고압 열교환기의 헤더 |
CN104930902A (zh) * | 2014-03-21 | 2015-09-23 | 泰安鼎鑫冷却器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用护板可避让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
-
2021
- 2021-05-11 CN CN202110513949.1A patent/CN1131883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541418A1 (de) * | 1985-11-23 | 1987-05-27 | Steinmueller Gmbh L & C | Rohrbuendel und waermetauschvorrichtung mit diesem rohrbuendel |
CN1104762A (zh) * | 1993-09-01 | 1995-07-05 |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KR20070111656A (ko) * | 2006-05-18 | 2007-11-22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고압 열교환기의 헤더 |
KR20090120078A (ko) * | 2008-05-19 | 2009-11-24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고압 열교환기의 헤더 |
CN104930902A (zh) * | 2014-03-21 | 2015-09-23 | 泰安鼎鑫冷却器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用护板可避让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88362A (zh) | 2021-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37314B2 (en) | Heat exchanger | |
US5443116A (en) | Stacked heat exchanger | |
US20060237166A1 (en) | High Efficiency Fluid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CN218602546U (zh) | 冷却板、电池包和车辆 | |
KR20030072601A (ko) | 열 교환기용 편평 튜브의 내측 핀 및 증발기 | |
CN113188362B (zh) | 壳体及换热器 | |
KR101163995B1 (ko) | 오일쿨러 | |
CN212350802U (zh) | 一种多区液冷激光切割头 | |
KR20190006160A (ko) | 유로를 구비한 액냉식 냉각 장치 | |
CN216528867U (zh) | 散热片和具有其的散热器 | |
CN112880436A (zh) | 换热器 | |
CN215645409U (zh) | 散热组件及光纤激光器 | |
CN113365469B (zh) | 一种液冷板 | |
JPH03204595A (ja) | 凝縮器 | |
CN111854478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11782979U (zh) | 翅片及热交换器 | |
CN215528187U (zh) | 微流道热沉组件和芯片封装结构 | |
EP4350274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17276144B (zh) | 一种半导体水冷腔体结构及半导体加工设备 | |
CN219200125U (zh) | 换热腔体、换热芯体及换热器 | |
CN118434082A (zh) | 微通道散热器 | |
CN210570125U (zh) | 一种换热器 | |
KR100291548B1 (ko) | 열교환기 | |
KR100532049B1 (ko) | 복수열의 튜브를 갖는 열교환기 | |
KR100207557B1 (ko) | 열교환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