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56574B -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56574B
CN113156574B CN202110412997.1A CN202110412997A CN113156574B CN 113156574 B CN113156574 B CN 113156574B CN 202110412997 A CN202110412997 A CN 202110412997A CN 113156574 B CN113156574 B CN 113156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bium
annular
doped
fiber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129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56574A (zh
Inventor
王健
张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41299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56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56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56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56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56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042Multicore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36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core or cladding comprising multiple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s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属于光纤通信领域。包括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掺铒区域为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折射率低于环形纤芯区域。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多参数优化,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同时,该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可以扩展为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包含多个纤芯。本发明解决了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多参数优化设计难题,在轨道角动量光纤放大器、激光器和光通信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Description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纤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和5G时代的到来,数据流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现有光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例如基于波长/频率、偏振和时间物理维度的复用技术,以及不同的先进高级调制格式技术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空间物理维度的空分复用技术(SDM)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解决现有光通信技术的容量极限瓶颈。作为空分复用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技术(OAM-DM)为有效提高光通信传输容量和频谱效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技术的光通信目前在自由空间、水下和光纤中都得到了应用。特别地,光纤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基于传统多模光纤、少模光纤、空气芯环形光纤、弱导环形光纤等的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通信均有研究报道,其中,传统多模光纤支持上百个轨道角动量模式,包括径向高阶模式,强模式耦合和模式色散易引起串扰和失真,虽然可以使用多输入多输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MIMO-DSP)补偿串扰影响,但随着模式数增多,MIMO-DSP复杂度也急剧增加。相比之下,环形光纤因为可以有效抑制径向高阶模,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模式间的串扰,同时模式分群且每个模群内轨道角动量模式数恒定,可以有效降低MIMO-DSP复杂度。因此,基于弱导环形光纤的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光纤通信获得了更多关注,目前已经实现超过百公里传输。
然而,为了实现超长距离的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光纤通信,类似传统光纤通信技术,需要有中继放大技术来补偿传输链路损耗,这其中就需要可以支持轨道角动量模式的掺铒增益光纤。虽然掺铒光纤在多芯和少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研究较多,但在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通信中研究较少。特别地,对于环形光纤结构,甚至多层环形芯结构,涉及非常多的光纤结构参数,比如环形纤芯层数,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每层环形纤芯的折射率分布,掺铒区域,掺铒浓度等;对于多个轨道角动量模式,也涉及非常多的模式性能参数,比如模式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等。如何设计一个满足应用需求且性能优越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多参数优化问题。比如说,针对多通道轨道角动量模式放大,希望可以实现所有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平坦增益,这可以通过减小不同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场分布和受激铒离子区域面积间的重叠差异来实现,这其实需要综合优化环形掺铒光纤的所有结构参数。鉴于此,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对于未来实现超长距离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光纤通信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旨在解决现有掺铒光纤技术在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光纤通信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光纤设计灵活性不足以及光纤结构参数和模式性能参数优化受限的难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包括: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每层环形纤芯的折射率分布,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内径和宽度,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外径和宽度;所述模式性能参数包括: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优选地,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μm~30μm,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
优选地,所述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环形纤芯区域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环形纤芯区域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优选地,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不小于1μm,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不小于1μm,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不大于1.5×1025m-3,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不大于1.5×1025m-3,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优选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多通道径向一阶轨道角动量模式且分为不同模群,模群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均不小于1×10-3
优选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模群间串扰不大于-20dB,模式增益不小于15dB,模式差分增益不大于1.5dB,噪声系数不大于10dB,工作波长范围为C波段、L波段或者C+L波段。
优选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泵浦方式采用纤芯泵浦或者包层泵浦;采用纤芯泵浦时,泵浦波长下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的所有模式及其组合均作为泵浦光;采用包层泵浦时,泵浦光为包层泄露模式;所述泵浦光的波长为980nm或者1480n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包括: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为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包含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多个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纤芯数目、纤芯排布、纤芯与纤芯之间的间距,每个纤芯又包括所述的环形纤芯区域和掺铒区域;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模式性能参数包括:纤芯与纤芯间的模式串扰、每个纤芯中的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优选地,所述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个数不小于4,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μm~30μm,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均低于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优选地,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本发明提供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采用双层环形掺铒区域设计,考虑不同阶的轨道角动量模式的模场差异,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内侧及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从而降低了不同轨道角动量模式之间的差分模增益,可以实现增益均衡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2)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相比较于传统参数优化方法设计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具有显著改善的设计灵活性,可以根据特定的目标需求设计出所需要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是一种应用需求导向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3)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采用最小尺寸均不小于1μm的多层环形纤芯结构,与现有光纤制作工艺兼容,便于实际拉制,同时为光纤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优化维度参数,这有利于增强的模式性能改进,比如降低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的模式群之间的串扰等。
(4)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在C+L波段宽带范围内具有相似的模式特性和增益特性,因此可以与波分复用技术相结合,实现宽带多维融合的超大容量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放大及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示意图,(a)是横截面示意图,(b)是该结构相应的材料折射率分布图及双层掺铒浓度分布;
图2是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流程图;
图3是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反向设计光纤结构参数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解决了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多参数优化设计难题,包括:现有技术存在的模式串扰大、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模式增益不均衡、光纤结构优化维度低以及多参数设计不准确且耗时。本发明在轨道角动量光纤放大器、激光器和光通信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包括: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每层环形纤芯的折射率分布,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内径和宽度,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外径和宽度;所述模式性能参数包括: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具体地,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μm~30μm,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
具体地,所述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环形纤芯区域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环形纤芯区域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具体地,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不小于1μm,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不小于1μm,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不大于1.5×1025m-3,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不大于1.5×1025m-3,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具体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多通道径向一阶轨道角动量模式且分为不同模群,模群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均不小于1×10-3
具体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模群间串扰不大于-20dB,模式增益不小于15dB,模式差分增益不大于1.5dB,噪声系数不大于10dB,工作波长范围为C波段、L波段或者C+L波段。
具体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泵浦方式采用纤芯泵浦或者包层泵浦;采用纤芯泵浦时,泵浦波长下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的所有模式及其组合均作为泵浦光;采用包层泵浦时,泵浦光为包层泄露模式;所述泵浦光的波长为980nm或者1480nm。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包括: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为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包含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多个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纤芯数目、纤芯排布、纤芯与纤芯之间的间距,每个纤芯又包括所述的环形纤芯区域和掺铒区域;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模式性能参数包括:纤芯与纤芯间的模式串扰、每个纤芯中的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具体地,所述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个数不小于4,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μm~30μm,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均低于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具体地,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具体地,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可以扩展为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包括: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为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包含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多个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纤芯数目、纤芯排布、纤芯与纤芯之间的间距,每个纤芯又包括所述的环形纤芯区域和掺铒区域;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模式性能参数包括:纤芯与纤芯间的模式串扰、每个纤芯中的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具体地,所述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个数不小于4,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μm~30μm,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均低于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具体地,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释本发明是如何实施的。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
图1中的(a)是本发明提供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横截面示意图,(b)是该结构相应的材料折射率分布及双层掺铒浓度分布图。如图1中的(a)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由包层1、双层环形纤芯区域2、中心区域3和双层环形掺铒区域4四部分组成,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在2μm至30μm之间,每层环形纤芯结构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环形纤芯区域2采用掺杂二氧化锗的二氧化硅材料,包层1和中心区域3采用掺杂氟的二氧化硅材料。如图1中的(b)所示,多层环形纤芯区域折射率分布均为阶跃型,包层1与中心区域3的折射率可以略有不同,多层环形纤芯区域2与包层1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多层环形纤芯区域2与中心区域3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双层环形掺铒区域4不限于环形纤芯以内且外层掺杂浓度略高于内层掺杂浓度。考虑到实际光纤掺铒工艺的限制,掺铒区域的宽度和间隔不宜过小,掺铒浓度不宜过大,图1中的(b)所示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μm,掺铒浓度均不大于1.5×1025m-3
本发明提供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设计过程中,获得机器学习模型的流程如图2所示。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得到一系列光纤结构参数对应的模式性能参数,以光纤结构参数和模式性能参数为数据样本集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所述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每层环形纤芯的折射率分布,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内径和宽度,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外径和宽度。所述模式性能参数包括: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若所得模型不能满足以上每组光纤结构参数和模式性能参数的映射关系,则调整机器学习模型参数反复训练此模型,直至其满足要求。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设计过程中,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反向设计光纤结构参数的流程图。首先设置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作为机器学习模型输入,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并输出所需的光纤结构参数;利用数值仿真方法验证该光纤结构参数对应的模式性能参数并与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进行对比,若误差很小满足要求,则完成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多参数优化过程,若误差较大不满足要求,则将预测所需的光纤结构参数及其验证所得的模式性能参数作为新增的补充样本放入数据样本集,进一步优化机器学习模型。重复上述过程直至验证所得的模式性能参数与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误差很小满足要求。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发明,因此,凡是采用本发明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一些简单的变化或更改的设计,都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每层环形纤芯的折射率分布,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内径和宽度,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外径和宽度;所述模式性能参数包括: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环形纤芯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不小于1μm,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不小于1 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 μm~30 μm,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 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环形纤芯区域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环形纤芯区域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不大于
Figure QLYQS_1
,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不大于/>
Figure QLYQS_2
,所述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多通道径向一阶轨道角动量模式且分为不同模群,模群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均不小于
Figure QLYQS_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模群间串扰不大于-20 dB,模式增益不小于15 dB,模式差分增益不大于1.5 dB,噪声系数不大于10 dB,工作波长范围为C波段、L波段或者C+L波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泵浦方式采用纤芯泵浦或者包层泵浦;采用纤芯泵浦时,泵浦波长下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支持的所有模式及其组合均作为泵浦光;采用包层泵浦时,泵浦光为包层泄露模式;所述泵浦光的波长为980 nm或者1480 nm。
8.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掺铒区域、中心区域和包层;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为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包含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所述环形纤芯区域为多层环形纤芯结构;所述包层、多个环形纤芯区域、中心区域依次从外到内分布,所述掺铒区域包括所述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内侧和外侧组成的双层环形掺铒区域;所述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多参数优化,以获得特定目标的模式性能参数;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光纤结构参数包括:纤芯数目、纤芯排布、纤芯与纤芯之间的间距,每个纤芯又包括所述的环形纤芯区域和掺铒区域;所述多芯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的模式性能参数包括:纤芯与纤芯间的模式串扰、每个纤芯中的模群间串扰、模式增益、差分模式增益、噪声系数、带宽;
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层数不小于2层;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内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以内的位置,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外径位于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外层环形纤芯的外径以外的位置;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 μm,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宽度均不小于1 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纤芯对应多个环形纤芯区域的个数不小于4,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最内层环形纤芯的内径为2 μm~30 μm,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每层环形纤芯的宽度均不小于1 μm;所述每个中心区域和包层的折射率均低于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折射率,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所述每个环形纤芯区域的多层环形纤芯与中心区域的相对折射率差均不大于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
Figure QLYQS_4
,所述每个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均不大于/>
Figure QLYQS_5
,所述每个双层环形掺铒区域的外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大于所述内侧环形掺铒区域的掺铒浓度。
CN202110412997.1A 2021-04-16 2021-04-16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Active CN113156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2997.1A CN113156574B (zh) 2021-04-16 2021-04-16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2997.1A CN113156574B (zh) 2021-04-16 2021-04-16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56574A CN113156574A (zh) 2021-07-23
CN113156574B true CN113156574B (zh) 2023-06-16

Family

ID=76868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12997.1A Active CN113156574B (zh) 2021-04-16 2021-04-16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565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8607B (zh) * 2021-10-14 2022-12-06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掺杂的轨道角动量模式增益平坦环芯光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21626A1 (en) * 1996-07-01 1998-01-01 Corning Incorporated Optical fiber with tantalum doped clad
US6483975B1 (en) * 2001-04-27 2002-11-19 Fitel Usa Corp. Positive dispersion optical fiber having large effective area
US7570856B1 (en) * 2005-12-07 2009-08-04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erbium-doped fiber for high peak-power applications
CN108663745A (zh) * 2018-05-03 2018-10-16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掺镱光纤
WO2020244034A1 (zh) * 2019-06-04 2020-12-10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芯少模光纤及其制造方法
CN112510472A (zh) * 2019-09-16 2021-03-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少模掺铒光纤以及少模掺铒光纤放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10506B (en) * 1996-02-22 2000-10-25 Hitachi Cable Rare earth element-doped multiple-core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systems using them
CN1217225C (zh) * 2003-09-24 2005-08-31 程成 用遗传算法设计掺铒光纤及掺铒光纤放大器
EP3465300B1 (en) * 2016-06-03 2023-11-22 Trustees Of Boston University Optical imaging system employing vortex fiber for multiple-mode illumination
CN106950644B (zh) * 2017-05-03 2019-07-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弱导环形结构光纤
CN108828711B (zh) * 2018-05-03 2021-08-03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掺镱光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21626A1 (en) * 1996-07-01 1998-01-01 Corning Incorporated Optical fiber with tantalum doped clad
US6483975B1 (en) * 2001-04-27 2002-11-19 Fitel Usa Corp. Positive dispersion optical fiber having large effective area
US7570856B1 (en) * 2005-12-07 2009-08-04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erbium-doped fiber for high peak-power applications
CN108663745A (zh) * 2018-05-03 2018-10-16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掺镱光纤
WO2020244034A1 (zh) * 2019-06-04 2020-12-10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芯少模光纤及其制造方法
CN112510472A (zh) * 2019-09-16 2021-03-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少模掺铒光纤以及少模掺铒光纤放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56574A (zh) 2021-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1586A1 (zh) 一种低差模增益少模掺铒光纤放大器
US20220329035A1 (en) Fiber amplifier
CN105210313B (zh) 一种优化光通信网络性能的方法及装置
CN113156574B (zh) 一种多参数优化的轨道角动量掺铒光纤
CN113341499B (zh) 一种增益均衡的掺铒少模光纤及其通信系统
CN112180499A (zh) 一种增益差极小的三层芯多层掺铒离子的4模光纤
CN106324749B (zh) 一种用于放大器的少模光纤
CN111847864A (zh) 一种c波段扩展的宽带增益掺铒光纤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23427A (zh) 一种用于模式增益均衡的升阶型掺杂的阶跃折射率少模光纤
CN112099128A (zh) 一种分层掺杂的阶跃型弱耦合增益均衡四模掺铒光纤
CN113777696B (zh) 一种低串扰大容量少模光纤
CN108899751B (zh) 支持六线偏振模信号光放大的edfa及其模式增益均衡方法
CN1175315C (zh) 低噪声、高增益、高平坦的长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
CN112134622B (zh) 一种用于光纤时频同步的高增益低噪声Raman+EDFA混合双向中继系统
CN111458786A (zh) 一种基于纳米孔辅助的弱耦合少模光纤
US20060204191A1 (en) Transmission fibre with optical amplifica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Mustafa et al. Multi-pumped Raman amplifier for long-haul UW-WDM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gain flatness and bandwidth enhancements
CN112711091B (zh) 一种用于增益均衡的多芯掺铒超模光纤
Alam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few mode fiber amplifiers for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xed transmission
CN108415120A (zh) 一种渐变型超低衰减两模光纤
Kang et al. Minimizing differential modal gain in cladding pumped MM-EDFAs for m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in C and L bands
CN204256337U (zh) 四线偏振模信号光在线掺铒光纤放大器
CN218917706U (zh) 一种少模态增益均衡光纤
CN117111205A (zh) 一种铒镱共掺少模光纤
CN104009803A (zh) 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对拉曼增益谱优化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