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2764A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2764A
CN113142764A CN202110058053.9A CN202110058053A CN113142764A CN 113142764 A CN113142764 A CN 113142764A CN 202110058053 A CN202110058053 A CN 202110058053A CN 113142764 A CN113142764 A CN 113142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ts
crown
pavilion
facet
gemst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580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文·帕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ott Gard Ltd
Albert Gad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bott Gar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bott Gard Ltd filed Critical Abbott Gard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42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2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01Faceting g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7/00Making jewellery or other personal adornments
    • A44C27/001Materials for manufacturing jewell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5/00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宝石,其包括冠部、亭部和设置在冠部和亭部之间的腰围。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宝石的表面大体上被分成以各种角度设置的多组互锁刻面。包括冠部表面的刻面组大致包括星形刻面、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主冠部刻面和上部腰围刻面。上部腰围刻面大致邻接腰围的上边缘。包括亭部表面的刻面组包括亭尖相邻刻面、烛形刻面,主亭部刻面和下部腰围刻面。下部腰围刻面大致邻接腰围的下边缘。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宝石的切割方法。

Description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宝石,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宝石的刻面图案。
背景技术
一些宝石被设计/切割以通过在宝石的外表面上形成或切割多个单独的刻面来生产所需量的亮度或“闪耀度”。其它宝石设计/切割以增强宝石的自然颜色(例如,黄色、粉色等)。然而,很难生产具有特定角度的刻面布局的宝石,具有特定角度的刻面布局的宝石产生所需量的亮度又增强了宝石的自然颜色。
本公开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并满足其它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腰围、冠部和亭部。腰围限定宝石的周边并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长轴大于短轴。该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大致设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台面的顶点;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主冠部刻面和多个短轴主冠部刻面,多个长轴主冠部刻面沿长轴对准,多个短轴主冠部刻面沿短轴对准;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上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部腰围刻面中的两个上部腰围刻面的上顶点都邻接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和多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多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沿着长轴对准,多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沿着短轴对准。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亭部的表面包括形成亭部的下部点的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和多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多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沿着长轴对准,多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沿着短轴对准;多个烛形刻面,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多个主亭部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主亭部刻面和多个短轴主亭部刻面,多个长轴主亭部刻面沿长轴对准,多个短轴主亭部刻面沿短轴对准;以及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使多个烛形刻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其间,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和多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多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沿长轴对准,多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沿短轴对准。腰围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上边缘。多个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下边缘。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腰围和冠部。腰围形成宝石的周边并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大致设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台面的顶点;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以及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上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部腰围刻面中的两个上部腰围刻面的上顶点都邻接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腰围和亭部。腰围形成宝石的周边并具有椭圆形横截面。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多个烛形刻面,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以及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使多个烛形刻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其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腰围、冠部和亭部。腰围形成宝石的周边并具有椭圆形横截面。该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台面,台面具有大致八边形形状;多个星形刻面,邻近台面设置,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为三角形;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邻近多个星形刻面设置,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为风筝形;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邻近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设置,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为风筝形;多个主冠部刻面,邻近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设置,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为风筝形;以及多个上部腰围刻面,邻近多个主冠部刻面设置,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为三角形。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每个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多个烛形刻面,设置成与多个亭尖相邻刻面相邻,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具有六个边缘;多个主亭部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且为五边形;以及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个下部腰围刻面具有四个边缘。腰围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上边缘。多个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下边缘。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腰围。该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腰围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并环绕宝石。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长轴大于短轴。宝石具有介于约15%和约35%之间的顶部深度百分比,以及介于约40%和约53%之间的底部深度百分比。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腰围。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腰围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并环绕宝石。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长轴大于短轴。宝石的总深度百分比在约75%和约95%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形成宝石的上部的冠部和形成宝石的下部的亭部。冠部的表面由第一多个刻面限定,第一多个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约10°和约61.5°之间的角度设置。亭部的表面由第二多个刻面限定,第二多个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约29.5°和约60°之间的角度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一种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方法包括: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在宝石的上部形成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和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第一初始台面以约35.5°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第一初始台面以约45°和约49°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宝石的上部上由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和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29°和约35.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在宝石的上部上由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和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5.5°和约24°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和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由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并且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41.5°和约51.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由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和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并且以约53.5°和约61.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以及在宝石的上部上由大致水平的表面和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0°和约18°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七最终组冠部刻面,使得宝石的上部由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和第七最终组冠部刻面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一种形成具有水平上表面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包括: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36.5°和约 44°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43°和约48°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由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形成并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35°至约40.5°的角度形成,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由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形成并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29.5°和约37.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在宝石的下部上由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34°和约43.4°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以及在宝石的下部上由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形成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和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41°和约5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48°和约60°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最终组亭部刻面,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六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七最终组亭部刻面,使得宝石的下部由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五最终组亭部刻面、第六最终组亭部刻面和第七最终组亭部刻面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宝石包括腰围、冠部和亭部。腰围限定宝石的周边。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大致设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台面的顶点;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以及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上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部腰围刻面中的两个上部腰围刻面的上顶点都邻接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亭部的表面包括:形成亭部的下部点的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多个烛形刻面,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以及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使多个烛形刻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其间。腰围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上边缘,以及多个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下边缘。
鉴于参考接下来提供其简要描述的附图进行的各种实施方式和/ 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方面和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本公开的前述和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宝石沿短轴的第一正视图;
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图1A的宝石沿长轴的第二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仰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以向下角度观察的图1A和图 1B的宝石的立体图;
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以向上角度观察的图1A和图 1B的宝石的立体图;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图5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图5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三步骤;
图5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四步骤;
图5E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五步骤;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图6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三步骤;以及
图6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形成图1A和图1B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四步骤。
虽然本公开易于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是在附图中通过示例示出了具体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并且将在本文中详细描述这些具体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不旨在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相反,本公开内容将覆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代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示出宝石1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宝石1大致被分成形成为宝石1的上部的冠部10、形成为宝石1的下部的亭部30、以及腰围50,腰围50大致设置在冠部10和亭部30之间。腰围50大致围绕宝石1的整个圆周。冠部10大致具有平的顶表面(如图2中所示),称为台面12。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宝石1在亭部30处的下部可以终止于下部点33,或者可以终止于被称为亭尖的平的刻面。宝石1 通常是贵重的石头,例如但不限于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或珍珠。宝石1也可以是合成材料,例如方晶锆石。更广泛地说,宝石 1可以包括能够被切割的任何材料,例如,贵重或非贵重石头、立方氧化锆、陶瓷、金属、塑料,木材等。
腰围50通常是宝石1的最宽部分。当从上方或下方观察宝石1 时(例如,分别为图2和图3中的视图),腰围50限定宝石1的外周边。宝石1具有大致卵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因此,腰围50和宝石1 的周边具有椭圆形横截面,该椭圆形横截面具有大致相互垂直的长轴 A1和短轴A2。宝石1沿长轴A1的尺寸大于宝石1沿短轴A2的尺寸。参看图1A,短轴A2相对于图1A的平面水平延伸,而长轴A1(未示出)延伸进和延伸出图1A的平面。参看图1B,长轴A1相对于图1B 的平面水平延伸,而短轴A2(未示出)延伸进和延伸出图1B的平面。
宝石1的尺寸特性基于宝石1的宽度。宝石1的宽度也可以表示为腰围50的直径。宝石1具有作为宝石1的台面的宽度或直径的量度的台面百分比。台面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因此台面宽度的量度可以变化。在实施例中,台面是圆,因此该圆的直径用于表示宝石1的台面的百分比。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台面是八边形,并且八边形的相对边缘之间或八边形的相对顶点之间的距离被用于表示台面的百分比。台面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台面12的宽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实施例中,台面百分比在约26.5%和约4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台面百分比在约20%和约50%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台面百分比在约25%和约 45%之间。在再一实施例中,台面百分比为约34.5%。
宝石1具有顶部深度百分比,顶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冠部10 的高度的量度。顶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冠部10的高度除以宝石1 的宽度。在实施例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4.5%和约28.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0%与约3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15%和约35%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顶部深度百分比为约28.3%。
宝石1具有底部深度百分比,底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亭部30 的总高度的量度。底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亭部30的高度除以宝石 1的宽度。在实施例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3%和约49%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0%和约53%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底部深度百分比为约46.9%。
宝石1具有腰围厚度百分比,腰围厚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腰围50 的总高度的量度。腰围厚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腰围5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实施例中,腰围厚度百分比在约4%和约1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腰围厚度百分比在约6%和约8%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腰围厚度百分比在约2%和约12%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腰围厚度百分比为约6.9%。
宝石1具有总深度百分比,总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总高度的量度。总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宝石1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总深度百分比也可以表示为顶部深度百分比、底部深度百分比和腰围厚度百分比的总和。在实施例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82.5%和约86.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80%和约9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75%和约95%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总深度百分比为约82.1%。
宝石1的表面大致被分成以各种角度设置的互锁刻面的多个组。包括冠部10的表面的刻面大致包括台面12、星形刻面、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主冠部刻面和上部腰围刻面。星形刻面包括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上部过渡冠部刻面包括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下部过渡冠部刻面包括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主冠部刻面包括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和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上部腰围刻面包括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上部腰围刻面 24和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致邻接腰围50的上边缘。
包括亭部30的表面的刻面组包括亭尖相邻刻面、烛形刻面、主亭部刻面和下部腰围刻面。亭尖相邻刻面包括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 32A、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和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烛形刻面包括烛形刻面36。主亭部刻面包括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外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和短轴主亭部刻面40。下部腰围刻面包括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大致邻接腰围50的下边缘。
在实施例中,腰围50是围绕整个宝石1的连续的椭圆形或卵形刻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腰围50被分成多个子刻面。在又一实施例中,腰围50的每个子刻面包括多个单独的刻面。腰围50的邻接冠部10 的上边缘大致可以是直的或者可以是弯曲的。腰围50的邻接亭部30 的下边缘大致可以是直的或者可以是弯曲的。
冠部10的每个刻面所设置的角度可以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所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面)来测量。如图1A和图1B中的上轴组所示,冠部10的每个刻面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所限定的水平面形成角度θC。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冠部10的每个刻面所设置的角度θC是通过从由台面所限定的水平面沿顺时针方向向下旋转而形成的。
通常,一组刻面中的每个刻面以相同的角度或以相同的范围内的角度设置。例如,所有的长轴星形刻面14A以与短轴星形刻面14B相同的角度或相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类似地,所有的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 以相同的角度或以相同范围内等的角度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同刻面组的角度范围可以重叠,使得两个不同刻面组内的两个刻面可以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角度。通常,一组刻面内的每个刻面(例如,所有的星形刻面、所有的主冠部刻面等)具有相同的形状。然而,如下面更详细讨论的,由于宝石的卵形或椭圆形形状,一组刻面内的一些刻面具有不同的形状。
在实施例中,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的角度在约 10°和约18°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的角度在约5°和约2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的角度为约13°。
在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角度在约15.5°和约24°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角度在约10°和约3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角度在约18°和约22°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角度为约20°。
在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角度在约29°和约35.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角度在约25°和约4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角度在约30°和约33°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角度为约 31.5°。
在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 的角度在约35.5°和约4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角度在约30°和约5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角度在约39°和约44°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角度为约42°。
在实施例中,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角度在约45°和约49.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角度在约40°和约55°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角度在约47°和约48°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角度为约47.5°。
在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角度在约43.5°和约5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角度在约40°和约6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腰围刻面的角度在约47°和约53°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角度为约50°。
在实施例中,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角度在约53.5°和约61.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角度在约50°和约6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角度在约56°和约65°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角度为约59°。
亭部30的每个刻面所设置的角度也可以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所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面)来测量。如图1A和图1B中的下轴组所示,亭部30的每个刻面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所限定的水平面形成角度θP。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亭部30的每个刻面所设置的角度θP是通过从由台面限定的水平面沿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而形成的。
在实施例中,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的角度在约29.5°和约37.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的角度在约25°和约4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的角度在约32°和约35°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的角度为约34°。
在实施例中,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角度在约35°和约40.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角度在约30°和约45°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角度在约37°和约38°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角度为约37.5°。
在实施例中,烛形刻面36的角度在约35°和约4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烛形刻面36的角度在约30°和约5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烛形刻面36的角度在约35°和约41°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烛形刻面36的角度为约42°。
在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外部长轴主亭部刻面 38B的角度在约36.5°和约44°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外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角度在约30°和约5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外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角度在约36°和约40°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外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角度为约38.5°。
在实施例中,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角度在约43°和约48°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角度在约40°和约5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角度在约35°和约55°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角度在约44°和约46°之间。在再一实施例中,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角度为约45°。
在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角度在约41°和约55°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角度在约40°和约50°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角度在约35°和约55°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腰围刻面的角度在约39°和约47°之间。在再一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角度为约42.5°。
在实施例中,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角度在约48°和约6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角度在约45°和约56°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角度在约40°和约60°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角度在约46°和约53°之间。在再一实施例中,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角度为约49.5°。
现在参考图2,示出了呈现冠部10的宝石1的俯视图。宝石周边 (由腰围50形成)的长轴A1相对于图2的平面水平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2的平面垂直延伸。长轴A1和短轴A2大致将冠部10的刻面分成第一象限11A、第二象限11B、第三象限11C和第四象限11D。第一象限11A大致对应于冠部10的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右上角区域。第二象限11B大致对应于冠部10的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左上角区域。第三象限11C大致对应于冠部10的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左下角区域。第四象限11D大致对应于冠部10的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右下角区域。
术语“顶部”、“底部”、“左”、“右”、“上方”、“下方”等在本文中用来指各个刻面在冠部10上的位置。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这些是大致参考图2的平面使用的相对术语。因此,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冠部10时,用于描述各个刻面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都不适用。冠部10的表面上的刻面在刻面相交处共用边缘和顶点。当描述冠部10的表面上的刻面时,术语“上部”用于指代更靠近台面12 的边缘或顶点,而术语“下部”用于指代更靠近腰围50的边缘或顶点。
冠部10包括多个主冠部刻面,主冠部刻面包括六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和两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相对于图2的平面,六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大致沿长轴A1设置在左边或右边。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被分成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的两组。左边组的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大致沿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的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大致沿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的右边的右侧设置。
在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的左边组内的长轴主冠部刻面20A、 20B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的左边组内的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沿着平行于短轴A2的轴线在短轴A2的左边对准。类似地,在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的右边组内的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也相对于图2 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 的右边组内的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沿着平行于短轴A2的轴线在短轴A2的右边对准。
每组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包括由两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围绕的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两个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例如,相对于图2的平面的左边和右边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大致沿长轴A1对准。左边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延伸到第二象限11B和第三象限11C中。右边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延伸到第一象限11A和第四象限11D中。
相对于图2的平面,在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上方的两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例如,右上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和左上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在长轴A1上方的线对准。类似地,相对于图2的平面,在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下方的两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例如,左下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和右下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在长轴A1下方的线对准。右上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设置在第一象限11A中。左上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设置在第二象限11B中。左下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设置在第三象限11C中。右下部长轴主冠部刻面20B设置在第四象限11D 中。通常,每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两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18B之间。
两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大致沿短轴A2对准。相对于图2的平面,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中的一个(例如,顶部短轴主冠部刻面22)大致沿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上方的顶侧设置。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中的另一个(例如,底部短轴主冠部刻面22)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下方的底侧设置。顶部短轴主冠部刻面22大致延伸到第一象限11A和第二象限11B中。底部短轴主冠部刻面22大致延伸到第三象限11C 和第四象限11D中。通常,每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18B中的两个之间。
每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大致为具有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的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每个长轴主冠部刻面 20A、20B的下顶点邻接腰围的上边缘。类似地,每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大致为具有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的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每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下顶点邻接腰围的上边缘。每个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与两个相邻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共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及与两个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 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每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与相邻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共用第一边缘,与相邻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共用第二边缘,与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共用第三边缘,以及与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共用第四边缘。每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与两个相邻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共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及与两个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
每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两个侧顶点邻接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 中的一个的侧顶点。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的两个侧顶点邻接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的侧顶点,与相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 的邻接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中的一个的侧顶点的侧顶点相对。每组三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的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侧顶点邻接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中的一个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的一个侧顶点和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中的一个短轴主冠部刻面的一个侧顶点。
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的上顶点邻接相邻的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下顶点,并且邻接两个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 中的每一个的侧顶点。每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邻接相邻的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下顶点、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侧顶点以及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侧顶点。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上顶点邻接相邻的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下顶点以及两个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中的每一个的侧顶点。
每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大致远离最近的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并朝向最近的短轴主冠部刻面22转移。以这种方式,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也不平分在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下顶点处形成的角。相反,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的上顶点和下顶点的角平分线大致是平行的。此外,短轴主冠部刻面22 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大致大于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大致大于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因此,短轴主冠部刻面22 大致比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宽,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大致比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宽。
因此,虽然所有的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 20B大致具有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但是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可以根据它们沿着宝石1的冠部 10的位置而具有稍微不同的形状。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何一组主冠部刻面20A、20B、22可以具有与任何其它组的主冠部刻面20A、 20B、22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冠部10包括八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相对于图2的平面,八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沿长轴A1设置在冠部10的左边或右边。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被分成两组四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每组包括两个外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两个内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左边组的四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大致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四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大致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设置。在左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内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左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内的四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的左边的轴对准。类似地,在右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内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也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右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内的四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的右边的轴对准。
右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顶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 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象限11A中。左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 24的顶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二象限11B中。左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底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 24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三象限11C中。右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底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四象限 11D中。
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设置在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和腰围 50的上边缘之间。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第一边缘与腰围50共用,并且根据腰围 50的形状可以是平的或弯曲的。如图所示,一对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 设置在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中的每一个与相邻的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之间。在每对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内,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中的一个的第二边缘与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共用,而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边缘与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 共用。该对内的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第三边缘与该对内的另一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共用。通常,每对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设置在两个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之间。
冠部10包括八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相对于图2的平面,八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沿短轴A2朝向冠部10的顶部或朝向冠部10 的底部设置。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被分成两组四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 26,每组包括两个外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两个内短轴上部腰围刻面 26。顶部组的四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体上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的上方的顶侧设置。底部组的四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体上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的下方的底侧设置。在顶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顶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的四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上方的轴对准。类似地,在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也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的四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下方的轴对准。
顶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右边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象限11A中。顶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左边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二象限11B中。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左边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三象限11C中。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右边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致设置在冠部10 的第四象限11D中。
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设置在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短轴主冠部刻面22和腰围50之间。每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每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第一边缘与腰围50共用,并且根据腰围50的形状可以是平的或弯曲的。如图所示,一对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设置在每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和相邻的短轴主冠部刻面 22之间。在每对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一个的第二边缘与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共用,而短轴上部腰围刻面 26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边缘与相邻的短轴主冠部刻面22共用。该对内的每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第三边缘与该对内的另一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共用。通常,每对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设置在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与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中的一个之间。
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具有两个下顶点和一个上顶点。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 的两个下顶点中的每个都邻接(i)腰围的上边缘和(ii)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相邻的一个的下顶点。对于左边组和右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内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这两个下顶点都邻接相邻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下顶点。对于顶部组和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内部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 26,这两个下顶点都邻接相邻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下顶点。对于 (i)左边组和右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外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和(ii)顶部组和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外部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下顶点中的一个邻接相邻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 24的下顶点,而另一个下顶点邻接相邻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下顶点。
每对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内的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上顶点邻接(i)该对内的另一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ii)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中的一个、(iii)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以及(iv)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中的一个的顶点。在每对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的每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上顶点邻接(i)该对内的另一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ii)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 (iii)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中的一个、以及(iv)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中的一个的顶点。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邻接腰围的上边缘的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 24的下边缘大于邻接腰围的上边缘的每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下边缘。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下边缘大致与每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下边缘的长度相同。
冠部10包括十六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设置在长轴主冠部刻面20A、20B和台面12之间。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设置在主冠部刻面20B和短轴冠部刻面22以及台面12 之间。
相对于图2的平面,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沿长轴A1设置在冠部10的左侧或右侧。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被分成两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左边组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大体上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大体上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设置。
在左边组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内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左边组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内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的左侧的轴对准。类似地,在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内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也相对于图 2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内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的右侧的轴对准。因此,左边组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包括左上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左下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因此,右边组的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包括右上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右下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
相对于图2的平面,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沿着短轴A2朝向冠部10的顶部或朝向冠部10的底部设置。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B被分成两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顶部组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大体上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的上方的顶侧设置。底部组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大体上沿着短轴 A2的位于长轴A1的下方的底侧设置。
在顶部组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内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顶部组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内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在长轴A1上方的轴对准。类似地,在底部组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内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也相对于图2 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底部组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内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下方的轴对准。因此,顶部组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包括左上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和右上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因此,底部组的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包括左下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和右下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
右上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右上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一象限11A中。左上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左上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大致设置在冠部 10的第二象限11B中。左下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左下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三象限11C中。右下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右下部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 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四象限11D中。
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中的每一个大致为具有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的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通常,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18B中的每个设置在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16B、16C中的两个之间。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上部位于一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和相邻的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之间。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下部位于一个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和相邻的一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 20B之间。
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部位于一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相邻的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之间。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下部位于一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和相邻的一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之间。
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下顶点邻接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之一的侧顶点、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一对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一个侧顶点邻接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之一的上顶点、以及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侧顶点。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另一个侧顶点邻接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上顶点以及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侧顶点。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与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中的一个共有第一边缘、与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共有第二边缘、与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共有第三边缘、以及与相邻的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 共有第四边缘。
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下顶点邻接外长轴主冠部刻面 20B之一的侧顶点、短轴主冠部刻面22之一的侧顶点、以及一对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B的一个侧顶点邻接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之一的上顶点以及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侧顶点。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B的另一个侧顶点邻接短轴主冠部刻面22之一的上顶点和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侧顶点。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 与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中的一个共用第一边缘、与短轴主冠部刻面22中的一个共用第二边缘、与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共用第三边缘,以及与相邻的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共用第四边缘。
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上顶点邻接相应的一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上顶点。类似地,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邻接相应的一个短轴星形刻面14B的上顶点。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上顶点大致从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向最近的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偏移。
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大致从最近的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向最近的短轴主冠部刻面22偏移。以这种方式,每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也不平分形成在每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下顶点处的角。类似地,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也不平分形成在每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下顶点处的角。
因此,虽然所有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大体上具有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但是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可以根据它们沿着宝石1的冠部10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的形状。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可以与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冠部10包括八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16B、16C,它们设置在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与台面 12之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包括两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两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两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
相对于图2的平面,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沿长轴A1设置在冠部10的左边或右边。左侧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大致沿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侧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 大致沿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设置。左侧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大致延伸到第二象限11B和第三象限11C中。右侧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大致延伸到第一象限11A和第四象限11D中。
相对于图2的平面,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沿短轴A2朝向冠部10的顶部或朝向冠部10的底部设置。顶部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大致沿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的上方的顶侧设置。底部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大致沿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的下方的底侧设置。顶部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大致延伸到第一象限11A和第二象限 11B中。底部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大致延伸到第三象限11C和第四象限11D中。
四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大体上相对于长轴A1和短轴A2对角定位。右上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位于第一象限11A中,在长轴A1上方和在短轴A2的右侧。左上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位于第二象限11B中,在长轴A1上方并位于短轴A2的左侧。左下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位于第三象限11C中,在长轴A1下方并位于短轴A2的左侧。右下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位于第四象限11D 中,在长轴A1的下方和短轴A2的右侧。
每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上部位于两个长轴星形刻面 14A之间。每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下部位于两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之间。每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上部位于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A之间。每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下部位于两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之间。每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上部位于一个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相邻的一个短轴星形刻面 14B之间。每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下部位于一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和相邻的一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之间。
所有的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16B、16C大体上为具有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的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每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下顶点邻接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之一的上顶点,以及一对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侧顶点。每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侧顶点邻接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之一的上顶点,以及相邻的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侧顶点之一。每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与两个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共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及与两个相邻的长轴星形刻面14A 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每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16B、16C的上顶点邻接台面12的顶点。
每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下顶点邻接一个短轴主冠部刻面22的上顶点,以及一对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侧顶点。每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侧顶点邻接一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以及相邻的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侧顶点之一。每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与两个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共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及与两个相邻的短轴星形刻面14B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
每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下顶点邻接一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的上顶点、一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侧顶点之一、以及一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侧顶点之一。每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一个侧顶点邻接一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上顶点和相邻的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一个侧顶点。每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另一个侧顶点邻接一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和相邻的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侧顶点中的一个。每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与相邻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18A共用第一边缘,与相邻的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共用第二边缘,与相邻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共用第三边缘,以及与相邻的短轴星形刻面14B共用第四边缘。
由于宝石1的卵形或椭圆形形状,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中的每一个大致具有不同的形状。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上顶点和下顶点之间的距离大致大于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上顶点和下顶点之间的距离。因此,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大致是垂直伸长的(例如,在腰围50和台面12之间)。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大致大于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因此,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是横向伸长的(例如,沿着冠部10的周边)。
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和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大致都是对称的。然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大致是不对称的。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朝向相邻的一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稍微偏移。以这种方式,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 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通常不平行于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下顶点的角平分线。
因此,虽然所有的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大体上具有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但是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可以根据它们沿着宝石1 的冠部10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的形状。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16B、16C的组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具有与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16B、16C的其它组中的任何一个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八个星形刻面14A、14B设置在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和台面12之间。每个星形刻面14A、14B设置成邻近并邻接台面12的边缘。
相对于图2的平面,长轴星形刻面14A沿长轴A1设置在冠部10 的左边或右边。长轴星形刻面14A被分成两组,每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左边组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大体上沿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大致沿长轴 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设置。
在左边组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内的长轴星形刻面14A相对于图2 的平面大致垂直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左边组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内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的左边的轴对准。类似地,在右边组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内的长轴星形刻面14A 也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在右边组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内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在短轴A2的右边的轴对准。因此,左边组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包括左上部长轴星形刻面14A和左下部长轴星形刻面14A。因此,右边组两个长轴星形刻面14A包括右上部长轴星形刻面14A和右下部长轴星形刻面14A。
相对于图2的平面,短轴星形刻面14B沿着短轴A2朝向冠部10 的顶部或朝向冠部10的底部设置。短轴星形刻面14B被分成两组,每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顶部组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大致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上方的顶侧设置。底部组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大致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下方的底侧设置。
顶部组的短轴星形刻面14B内的短轴星形刻面14B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顶部组的短轴星形刻面14B内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在长轴A1上方的轴对准。类似地,底部组的短轴星形刻面14B内的短轴星形刻面14B也相对于图2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底部组的短轴星形刻面14B 内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且在长轴A1下方的轴对准。因此,顶部组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包括左上部短轴星形刻面14B和右上部短轴星形刻面14B。因此,底部组的两个短轴星形刻面14B包括左下部短轴星形刻面14B和右下部短轴星形刻面14A。
右上部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大致设置在冠部 10的第一象限11A中。左上部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 14B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二象限11B中。左下部的长轴星形刻面 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三象限11C中。右下部的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大致设置在冠部10的第四象限11D中。
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位于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和台面12之间。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位于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和台面12之间。
所有长轴星形刻面14A和短轴星形刻面14B大体为具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边缘的三角形。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一顶点邻接一个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的上顶点、一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 的侧顶点、以及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侧顶点。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二顶点邻接相邻长轴星形刻面14A的顶点、一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上顶点、以及台面12的顶点。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三顶点邻接相邻的短轴星形刻面14B的顶点、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上顶点、以及台面12的顶点。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一边缘与一个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的一个边缘共用。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二边缘与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一个边缘共用。每个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三边缘与台面12共用。
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的第一顶点邻接一个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的上顶点、一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侧顶点、以及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侧顶点。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的第二顶点邻接相邻的长轴星形刻面14A的顶点、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上顶点、以及台面12的顶点。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的第三顶点邻接相邻的短轴星形刻面14B的顶点、一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上顶点、以及台面12的顶点。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 的第一边缘与一个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的一个边缘共用。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的第二边缘与一个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的一个边缘共用。每个短轴星形刻面14B的第三边缘与台面12共用。
长轴星形刻面14A与短轴星形刻面14B相比大致具有不同的形状。与台面12共用的边缘和用于长轴星形刻面14A的第一顶点(例如,与台面12共用的边缘相对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大致大于与台面12共用的边缘和用于短轴星形刻面14B的第一顶点之间的距离。因此,与长轴星形刻面14A相比,可以说短轴星形刻面14B大致朝向台面12 变平。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长轴星形刻面14A具有与短轴星形刻面14相同的一般尺寸和形状。
台面12是具有多个边缘的大致水平的表面,并且位于冠部10的顶部。在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台面12具有大致八边形的形状。在该实施例中,台面12的四个边缘与长轴星形刻面14A共用,而台面 12的其它四个边缘与短轴星形刻面14B共用。台面12的其它形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是可以预期的。如图2中所示,台面12沿长轴A1具有大致较长的尺寸,沿短轴A2具有大致较短的尺寸。
现在参考图3,示出了宝石1的呈现亭部30的底部平面图。宝石的周边(由腰围50形成)的长轴A1相对于图3的平面水平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3的平面垂直延伸。长轴A1和短轴A2将亭部30的刻面大体上分成第一象限31A、第二象限31B、第三象限31C和第四象限31D。第一象限31A大致对应于亭部30的相对于图3的平面的右上角区域。第二象限31B大致对应于亭部30的相对于图3的平面的左上角区域。第三象限31C大致对应于亭部30的相对于图3的平面的左下角区域。第四象限31D大致对应于亭部30的相对于图3的平面的右下角区域。
术语“顶部”、“底部”、“左”、“右”、“上方”、“下方”等在本文中用来指各个刻面在亭部30上的位置。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这些是大致参考图3的平面使用的相对术语。因此,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亭部30时,用于描述各个刻面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都不适用。在亭部30的表面上的刻面共用刻面相交处的边缘和顶点。在亭部30的表面上的刻面共用刻面相交处的边缘和顶点。当描述亭部 30的表面上的刻面时,术语“下部”用于指代更靠近下部点33的边缘或顶点(见图1A和图1B),而术语“上部”用于指代更靠近腰围 50的边缘或顶点。
亭部30包括多个主亭部刻面,其包括六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 38B和两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相对于图3所示的平面,六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大致沿长轴A1设置在左边或右边。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被分成两组,每组三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左边组的三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大体上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 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三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大体上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设置。
左边组的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内的长轴主亭部刻面38A、 38B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左边组的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内的三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位于短轴A2的左边的轴对准。类似地,右边组的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内的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也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右边组的长轴主亭部刻面38A、 38B内的三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位于短轴A2的右边的轴对准。
每组三个长轴主亭部刻面包括由两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围绕的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两个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例如,相对于图3的平面的左侧和右侧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大致沿长轴A1对准。左侧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延伸到第二象限31B和第三象限31C中。右侧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延伸到第一象限31A 和第四象限31D中。
相对于图3的平面,在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上方的两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20B(例如,右上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和左上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上方的线对准。类似地,相对于图3的平面,在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下方的两个外长轴主冠部刻面38B(例如,左下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和右下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下方的线对准。右上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设置在第一象限31A中。左上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设置在第二象限31B中。左下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 设置在第三象限31C中。右下部长轴主亭部刻面38B设置在第四象限 31D中。通常,每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的至少第一部分设置在两个烛形刻面36之间。每个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的至少第二部分设置在两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42之间。每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 38B的至少第二部分设置在一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42和一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42之间。
两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大体上沿短轴A2对准。相对于图3的平面,短轴主亭部刻面40中的一个(例如,顶部短轴主亭部刻面40) 大体上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上方的顶侧设置。短轴主亭部刻面 40中的另一个(例如,底部短轴亭部刻面40)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下方的底侧设置。顶部短轴主亭部刻面40大致延伸到第一象限 31A和第二象限31B中。底部短轴主亭部冠部刻面40大致延伸到第三象限31C和第四象限31D中。通常,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至少第一部分设置在两个烛形刻面36之间,而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 的至少第二部分设置在两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之间。
每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大致为具有扁平下边缘的菱形或风筝形。因此,每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具有带五个边缘的五边形形状。因此,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具有一个上顶点、两个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每个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的上顶点邻接腰围的下边缘。类似地,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大致为具有扁平下边缘的菱形或风筝形。因此,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具有带有五个边缘的五边形形状。因此,短轴主亭部刻面40具有上顶点、两个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上顶点邻接腰围的下边缘。
因此,每个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与两个相邻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共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6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以及与单个对应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的上边缘共用第五边缘(下边缘)。每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与相邻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共用第一边缘,与相邻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共用第二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6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以及与单个对应的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上边缘共用第五边缘(下边缘)。
每个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每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和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两个侧顶点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每个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所有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两个下顶点分别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和单个对应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的顶点。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两个下顶点各自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和单个对应的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顶点。
每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上顶点大致朝向最近的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并远离最近的短轴主亭部刻面40偏移。以这种方式,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通常不垂直于同一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的相应的扁平下边缘。相反,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 的上顶点没有偏移,因此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的上顶点的角平分线大致平行于同一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的相应的扁平下边缘。
因此,虽然所有的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外长轴主亭部刻面 38B大体上具有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但是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B可以根据它们沿着宝石1的亭部30的位置而具有稍微不同的形状。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亭部刻面38A、38B、40的组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具有与主亭部刻面38A、 38B、40的其它组中的任何一个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亭部30包括八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相对于图3的平面,八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沿着长轴A1设置在亭部30的左边或右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被分成两组,每组四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每组包括两个外部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两个内部下部腰围刻面42。左边组的四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大体上沿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四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大体上沿长轴 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设置。左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内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左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内的四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位于短轴A2的左边的轴对准。类似地,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内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也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内的四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位于短轴A2的右边的轴对准。
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顶部两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 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的第一象限31A中。左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顶部两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的第二象限31B中。左边组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的底部两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的第三象限31C中。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底部两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 的第四象限31D中。
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设置在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烛形刻面36和腰围50的下边缘之间。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具有四个边缘。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第一边缘与腰围50共用,并且根据腰围50的形状可以是平的或弯曲的。如图所示,一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设置在每个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和一个相邻的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之间。在每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内,一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第二边缘与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共用,而另一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第二边缘与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共用。该对内的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第三边缘与该对内的另一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共用。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第四边缘邻接一个烛形刻面36的边缘。如图所示,每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上部形成一间隙,烛形刻面36的上部延伸到该间隙中。
亭部30包括八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相对于图3的平面,八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沿着短轴A2朝向亭部30的顶部或朝向亭部30的底部设置。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被分成两组,每组四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每组包括两个外部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和两个内部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顶部组的四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大体上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上方的顶侧设置。底部组的四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大致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下方的底侧设置。顶部组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内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顶部组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内的四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上方的轴对准。类似地,底部组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内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 44也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水平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内的四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下方的轴对准。
顶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右侧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 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的第一象限31A中。顶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左侧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的第二象限31B中。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左侧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的第三象限31C中。底部组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的右侧两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大体上设置在亭部30 的第四象限31D中。
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设置在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短轴主亭部刻面40、烛形刻面36和腰围50之间。每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具有四个边缘。每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第一边缘与腰围50共用,并且根据腰围50的形状可以是平的或弯曲的。如图所示,一对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设置在一个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和一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之间。在每对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内,一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第二边缘与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共用,而另一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第二边缘与短轴主亭部刻面40共用。该对内的每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第三边缘与该对内的另一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 共用。每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第四边缘邻接一个烛形刻面36的边缘。如图所示,每对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 的上部形成一间隙,烛形刻面36的上部延伸到该间隙中。
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具有两个下顶点和两个上顶点。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 的两个下顶点中的每个邻接(i)腰围的下边缘以及(ii)相邻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对于左边组和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两个内部长轴下部腰围刻面 42,这两个下顶点都邻接相邻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下顶点。对于内部的两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这两个下顶点都邻接相邻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下顶点。对于(i)左边组和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外部两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ii)顶部组和底部组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外部两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一个下顶点邻接相邻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下顶点,而另一个下顶点邻接相邻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下顶点。
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两个上顶点都邻接一个烛形刻面36的分开的下顶点。对于左边组和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中的两个内部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上顶点中的一个还邻接相邻的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的上顶点。对于内部的两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一个上顶点还邻接相邻的短轴主亭部刻面40 的上顶点。对于(i)左边组和右边组的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外部两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和(ii)顶部组和底部组的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外部两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上顶点中的一个还邻接相邻的一个外部主亭部刻面38B的上顶点。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邻接腰围的下边缘的上边缘大于每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邻接腰围的下边缘的上边缘。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的上边缘与每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的上边缘大体上具有相同的长度。
在亭部30的最下部形成有八个亭尖相邻刻面,其包括六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和两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每个亭尖相邻刻面32A、32B、34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其具有下顶点、两个侧顶点和两个上顶点。上部平边缘与每个亭尖相邻刻面32A、32B、34的下顶点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和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终止于亭尖,该亭尖是形成亭部30底部的水平表面。在图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和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中的每个都具有底部顶点。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 和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中的每一个的底部顶点一起形成宝石1的下部点33(参见图1A和图1B)。
相对于图3的平面,六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大体上沿长轴A1设置在左边或右边。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被分成两组,每组三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左边组的三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大体上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左边的左侧设置。右边组的三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大体上沿着长轴A1的位于短轴A2右边的右侧。
左边组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内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 32B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左边组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内的三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沿着平行于短轴A2并位于短轴A2左边的轴对准。类似地,右边组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内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也相对于图3的平面大致垂直地延伸。以这种方式,右边组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内的三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沿着平行于短轴 A2并位于短轴A2右边的轴对准。
每组三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包括由两个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围绕的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两个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例如,相对于图3的平面的左侧和右侧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大体上沿长轴A1对准。左侧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 延伸到第二象限31B和第三象限31C中。右侧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 32A延伸到第一象限31A和第四象限31D中。
相对于图3的平面,在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上方的两个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例如,右上方和左上方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 32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上方的线对准。类似地,相对于图3的平面,在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下方的两个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例如,左下方和右下方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沿着平行于长轴A1并位于长轴A1下方的线对准。右上方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设置在第一象限31A中。左上方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 设置在第二象限31B中。左下方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设置在第三象限31C中。右下方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设置在第四象限31D中。通常,每个长轴主亭尖相邻刻面32A、32B的至少上部设置在两个烛形刻面36之间。
两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大体上沿短轴A2对准。相对于图3的平面,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中的一个(例如,顶部短轴亭尖相邻刻面 34)大体上沿着短轴A2的位于长轴A1上方的顶侧设置。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中的另一个(例如,底部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沿着短轴 A2的位于长轴A1下方的底侧设置。顶部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大致延伸到第一象限31A和第二象限31B中。底部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大致延伸到第三象限31C和第四象限31D中。通常,每个短轴主亭部刻面40的至少上部设置在两个烛形刻面36之间。
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的两个侧顶点分别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下顶点和相邻的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的侧顶点。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的两个上顶点分别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和相邻的长轴中央主亭部刻面38A的下顶点。每个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与两个相邻的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共有两个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6共有两个边缘,与相邻的长轴中央主亭部刻面38A共有一个边缘。
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的两个侧顶点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 的顶点,以及(i)相邻的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的侧顶点或(ii) 相邻的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侧顶点。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的两个上顶点分别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和相邻的长轴外部主亭部刻面38B的下顶点。每个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与相邻的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共有一个边缘,与相邻的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 共有一个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6共有两个边缘,与相邻的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共有一个边缘。
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两个侧顶点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和相邻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的侧顶点。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 的两个上顶点分别邻接相邻的烛形刻面36的顶点和相邻的短轴中央主亭部刻面40的下顶点。每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与两个相邻的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共有两个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6共有两个边缘,与相邻的短轴主亭部刻面40共有一个边缘。
由于宝石1的卵形或椭圆形的形状,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 和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具有稍微不同的形状。通常,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和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两者。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的侧顶点之间的距离。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组亭尖相邻刻面32A、32B、34中的任一个可与其它组的亭尖相邻刻面32A、32B、 34任一个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在亭部30的表面上形成有八个烛形刻面36。每个烛形刻面36位于(i)长轴主亭部刻面38A、38B和短轴主亭部刻面40中的两个,(ii) 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32B和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中的两个,以及 (iii)一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或一对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6具有六个边缘和六个顶点。每个烛形刻面与两个相邻的主亭部刻面(例如,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外长轴主亭部刻面 38B和短轴主亭部刻面40中的两个)共用两个边缘,与两个相邻的亭尖相邻刻面(例如,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2A、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 32B和短轴主亭尖相邻刻面34中的两个)共用两个边缘,以及与一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或一对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共用两个边缘。包括底部点的每个烛形刻面36的下部设置在两个相邻的亭尖相邻刻面 32A、32B、34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6的上部插在一对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或一对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之间。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烛形刻面36位于第一象限31A中,两个烛形刻面36位于第二象限31B 中,两个烛形刻面36位于第三象限31C中,以及两个烛形刻面36位于第四象限31D中。
图4A示出了宝石1的向下角度的立体图,而图4B示出了宝石1 的向上角度的立体图。这些图示出了台面12、长轴星形刻面14A、短轴星形刻面14B、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A、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B、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16C、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A、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18B、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20A、外长轴主冠部刻面20B、短轴主冠部刻面22、长轴上部腰围刻面24、短轴上部腰围刻面26、中央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A、外长轴亭尖相邻刻面32B、短轴亭尖相邻刻面34、烛形刻面36,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38A、外长轴主亭部刻面38B、短轴主亭部刻面40、长轴下部腰围刻面42、短轴下部腰围刻面44和腰围50。
现在参考图5A至图5E,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步骤。如关于图5A至图5E所使用的,长轴A1和短轴A2相对于宝石具有与图 2和图3中的宝石1相同的取向。因此,在图5A至图5E中,长轴A1相对于图的平面水平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的平面垂直延伸。通常,宝石可以由未切割的样品形成,该未切割的样品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如图5A中所示,第一步骤包括形成第一初始台面101A、第一组冠部刻面104(例如,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例如,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在实施例中,第一初始台面101A的宽度被形成为与最终宝石的台面102相同,因此在宝石宽度的约26.5%和约45%之间,在宝石宽度的约20%到约50%之间,在宝石宽度的约25%到约 45%之间,或者为宝石宽度的约34.5%。
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刻面以约35.5°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刻面沿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二组冠部刻面106以约45°和约49.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组冠部刻面106中的一个沿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二组冠部刻面106中的另一个沿短轴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A1下方。第一组冠部刻面104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的角度以及在随后的步骤中形成的随后的冠部刻面的角度相对于由第一初始台面101A限定的水平面进行测量,类似于在图1A和图1B中如何测量完成的冠部的角度。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一初始台面101A、第一组冠部刻面104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
下一步骤在图5B中示出。这里,在宝石的冠部上形成第三组冠部刻面108(例如,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第三组冠部刻面108通过从第一初始台面、第一组冠部刻面104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的部分中雕刻出五边形表面而形成。第三组冠部刻面108可以以约29°和约35.5°之间的角度形成。因此,在该步骤之后的宝石留有第二初始台面 101B、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五组冠部刻面 112。第二初始台面101B由第一初始台面101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大致是水平的。第四组冠部刻面110(例如,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 由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与第一组冠部刻面104 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四组冠部刻面110的刻面沿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五组冠部刻面112(例如,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由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与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五组冠部刻面112中的一个沿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五组冠部刻面112中的另一个沿短轴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A1下方。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二初始台面101B、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五组冠部刻面112。
如图5C中所示,下一个步骤是从第二初始台面101B和第三组冠部刻面108中刻出五边形部分,以形成第六组冠部刻面114(例如,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第六组冠部刻面114以约15.5°和约24°之间的角度形成,并且大体上以圆形图案设置在宝石的冠部10上。第二初始台面101B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三初始台面101C,其大致是水平的。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七组冠部刻面116(例如,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其因此以与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相同的角度设置。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三初始台面101C、第四组冠部刻面 110、第五组冠部刻面112、第六组冠部刻面114和第七组冠部刻面116。第七组冠部刻面116(例如,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
如图5D中所示,接下来的步骤是从第四组冠部刻面110的部分中刻出第八组冠部刻面118(例如,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并且从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五组冠部刻面112的部分中刻出第九组冠部刻面120(例如,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八组冠部刻面118的刻面沿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九组冠部刻面 120的刻面沿短轴A2的顶侧和底侧设置在长轴A1的上方和下方。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和第九组冠部刻面120都是三角形的并且邻接腰围的上边缘。第八组冠部刻面118以约43.5°和约5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九组冠部刻面120以约53.5°和约61.5°之间的角度形成。
在形成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和第九组冠部刻面120之后,从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五组冠部刻面112的其余部分留下另外两组冠部刻面。第十组冠部刻面122(例如,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由第四组冠部刻面110的其余部分形成,因此以与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十一组冠部刻面124(例如,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由第五组冠部刻面112的其余部分形成,因此以与第五组冠部刻面112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相同的角度形成。
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包括第三初始台面101C、第六组冠部刻面114、第七组冠部刻面116、第八组冠部刻面118、第九组冠部刻面 120、第十组冠部刻面122和第十一组冠部刻面124。第八组冠部刻面 118对应于最终宝石的长轴上部腰围刻面。第九组冠部刻面120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短轴上部腰围刻面。第十组冠部刻面122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第十一组冠部刻面124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短轴主冠部刻面。
如图5E中所示,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最后步骤是从第六组冠部刻面114和第三初始台面101C中刻出第十二组冠部刻面126(例如,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十二组冠部刻面126大致是三角形的,并且以约10°和约18°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六组冠部刻面114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十三组冠部刻面128(例如,第七最终组冠部刻面),其因此以与第六组冠部刻面114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初始台面101C的剩余部分形成台面102,这大致是水平的(例如,以大约0°的角度设置)。
如图5E中所示,冠部上的剩余组的刻面(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最终组冠部刻面)对应于图1A、图 1B和图2中的成品冠部上的刻面。第七组冠部刻面116对应于长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和短轴下部过渡冠部刻面。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对应于长轴上部腰围刻面。第九组冠部刻面120对应于短轴上部腰围刻面。第十组冠部刻面122对应于中央长轴主冠部刻面和外长轴主冠部刻面。第十一组冠部刻面124对应于短轴主冠部刻面。第十二组冠部刻面126 对应于长轴星形刻面和短轴星形刻面。第十三组冠部刻面128对应于长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短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和中间上部过渡冠部刻面。
现在参考图6A至图6D,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亭部的步骤。如关于图6A至图6D所使用的,长轴A1和短轴A2相对于宝石具有与图 2和图3中的宝石1相同的取向。因此,在图6A至图6D中,长轴 A1相对于图的平面水平延伸,而短轴A2相对于图的平面垂直延伸。如图6A中所示,第一步骤包括雕刻第一组亭部刻面202(例如,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例如,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从而形成下部点。第一组亭部刻面202以约36.5°和约44°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的刻面沿着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以约43°和约48°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中的一个沿着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中的另一个沿着短轴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A1下方。第一组亭部刻面202和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的角度以及在随后的步骤中形成的随后的亭部刻面的角度相对于由初始台面 101A、101B、101C和台面102(在图5A至图5E中示出)限定的水平面进行测量,类似于在图1A和图1B中如何测量完成的亭部的刻面的角度。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一组亭部刻面202和第二组亭部刻面204。
如图6B中所示,形成亭部的下一步是从第一组亭部刻面202中刻出第三组亭部刻面206(例如,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从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中刻出第四组亭部刻面208(例如,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三组亭部刻面206以约29.5°和约37.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四组亭部刻面208以约35°和约40.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 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组亭部刻面210(例如,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并且因此大体上以与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五组亭部刻面210的刻面沿着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六组亭部刻面212(例如,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并且因此大体上以与第二组亭部刻面204 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六组亭部刻面212中的一个沿着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六组亭部刻面212中的另一个沿着短轴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A1下方。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三组亭部刻面206、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和第六组亭部刻面 212。
该步骤在图6C中示出。这里,第七组亭部刻面214(例如,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被雕刻成亭部。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大致沿着(i) 第三组亭部刻面206和第四组亭部刻面208中的两个(例如,第三组 206中的两个;第四组208中的两个;或者第三组206中的一个和第四组208中的一个),和(ii)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和第六组亭部刻面 212中的两个(例如,第五组210中的两个;第六组212中的两个;或者第五组210中的一个和第六组212中的一个)之间的共用边缘。第七组亭部刻面214以约35°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
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由第三组亭部刻面206、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和第六组亭部刻面212中的每个的部分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八组亭部刻面216(例如,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八组亭部刻面216的刻面沿着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八组亭部刻面216以与第三组亭部刻面206相同的角度形成。
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九组亭部刻面218(例如,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九组亭部刻面218中的一个沿着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九组亭部刻面218中的另一个沿着短轴 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A1下方。第九组亭部刻面218以与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五组亭部刻面210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十组亭部刻面220(例如,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第十组亭部刻面220 的刻面沿着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十组亭部刻面220以与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和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六组亭部刻面212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十一组亭部刻面 222(例如,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中的一个沿着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中的另一个沿着短轴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A1下方。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 以与第六组亭部刻面212和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相同的角度形成。
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第八组亭部刻面216、第九组亭部刻面218、第十组亭部刻面220和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烛形刻面。第八组亭部刻面216对应于最终宝石的长轴亭尖相邻刻面。第九组亭部刻面218对应于最终宝石的短轴亭尖相邻刻面。
如图6D中所示,形成宝石的亭部的最后步骤是从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和第十组亭部刻面220的部分刻出第十二组亭部刻面224(例如,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并且从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第十组亭部刻面220和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中刻出第十三组亭部刻面226(例如,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第十二组亭部刻面224的刻面沿着长轴 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十三组亭部刻面226 的刻面沿着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十二组亭部刻面224和第十三组亭部刻面226大体上为具有平坦的顶部(例如,具有四个边缘)的三角形的,并且邻接腰围的下边缘。第十二组亭部刻面224以约41°和约5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十三组亭部刻面226以约48°和约60°之间的角度形成。
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十四组亭部刻面228(例如,第五最终组亭部刻面),其以与第七组亭部刻面214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十组亭部刻面220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十五组亭部刻面230(例如,第六最终组亭部刻面),其以与第十组亭部刻面220和第五组亭部刻面210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十五组亭部刻面230的刻面沿着长轴A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短轴A2的左侧和右侧。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十六组亭部刻面232(例如,第七最终组亭部刻面),其以与第十一组亭部刻面222和第六组亭部刻面212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十六组亭部刻面232中的一个沿着短轴A2的顶侧设置在长轴A1上方。第十六组亭部刻面232中的另一个沿着短轴A2的底侧设置在长轴 A1下方。
如图6D中所示,亭部上的剩余组的刻面(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最终组亭部刻面)对应于图1A、图 1B和图3中的成品亭部上的刻面。第八组亭部刻面216对应于长轴亭尖相邻刻面。第九组亭部刻面218对应于短轴亭尖相邻刻面。第十二组亭部刻面224对应于长轴下部腰围刻面。第十三组亭部刻面226对应于短轴下部腰围刻面。第十四组亭部刻面228对应于烛形刻面。第十五组亭部刻面230对应于中央长轴主亭部刻面和外长轴主亭部刻面。第十六组亭部刻面232对应于短轴主亭部刻面。
因此,形成了具有冠部、腰围和亭部的宝石。冠部和亭部包括多组互锁的刻面,它们在宝石的表面上共用边缘和顶点。多组互锁的刻面中的每个以特定的角度设置。刻面的形状、刻面的组织以及刻面在宝石表面上形成的角度导致宝石具有改进的亮度。亮度是指进入宝石并在内部进行反射使得其离开宝石的冠部的光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刻面增加了从刻面的内表面反射的光的量,从而增加了宝石的亮度。
虽然已经参考一个或多个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许多改变。这些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及其显而易见的变化被认为落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还预期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附加实施例可组合来自本文描述的任一实施例的任何数目的特征。

Claims (35)

1.宝石,包括:
腰围,限定所述宝石的周边,所述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所述长轴大于所述短轴;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多个星形刻面,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面的边缘;
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台面的顶点;
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主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主冠部刻面和多个短轴主冠部刻面,所述多个长轴主冠部刻面沿所述长轴对准,所述多个短轴主冠部刻面沿所述短轴对准;以及
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上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部腰围刻面中的两个上部腰围刻面的上顶点都邻接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所述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和多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所述多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沿着所述长轴对准,所述多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沿着所述短轴对准;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下部点,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和多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所述多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沿着所述长轴对准,所述多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沿着所述短轴对准;
多个烛形刻面,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多个主亭部刻面,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主亭部刻面和多个短轴主亭部刻面,所述多个长轴主亭部刻面沿所述长轴对准,所述多个短轴主亭部刻面沿所述短轴对准;以及
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使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其间,所述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包括多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和多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所述多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沿所述长轴对准,所述多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沿所述短轴对准,
其中,所述腰围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所述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上边缘,并且所述多个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下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20%与约50%之间的台面百分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15%与约35%之间的顶部深度百分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40%至约53%之间的底部深度百分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75%与约95%之间的总深度百分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2%与约12%之间的腰围厚度百分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水平面由所述宝石的所述台面限定,以及其中,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一角度设置,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二角度设置,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三角度设置,所述多个长轴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四角度设置,所述多个短轴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五角度设置,所述多个长轴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六角度设置,以及所述多个短轴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七角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第一角度在约10°和约18°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在约15.5°与约24°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三角度在约29°与约35.5°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在约35.5°与约45°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五角度在约45°与约49.5°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六角度在约43.5°与约55°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七角度在约53.5°与约61.5°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水平面由所述宝石的所述台面限定,以及其中,所述多个长轴亭尖相邻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一角度设置,所述多个短轴亭尖相邻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二角度设置,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三角度设置,所述多个长轴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四角度设置,所述多个短轴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五角度设置,所述多个长轴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六角度设置,以及所述多个短轴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七角度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在约29.5°与约37.5°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第二角度在约35°和约40.5°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三角度在约35°与约45°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在约36.5°与约44°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五角度在约43°与约48°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六角度在约41°与约55°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七角度在约48°与60°之间。
23.宝石,包括:
腰围,限定所述宝石的周边,所述腰围具有椭圆形横截面;以及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多个星形刻面,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面的边缘;
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台面的顶点;
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主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以及
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上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部腰围刻面中的两个上部腰围刻面的上顶点都邻接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24.宝石,包括:
腰围,限定所述宝石的周边,所述腰围具有椭圆形横截面;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下部点;
多个烛形刻面,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多个主亭部刻面,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以及
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使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其间。
25.宝石,包括:
腰围,限定所述宝石的周边,所述腰围具有椭圆形横截面;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所述台面具有大致八边形形状;
多个星形刻面,邻近所述台面设置,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为三角形;
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邻近所述多个星形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为风筝形;
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邻近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为风筝形;
多个主冠部刻面,邻近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为风筝形;以及
多个上部腰围刻面,邻近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为三角形;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下部点,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每个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
多个烛形刻面,设置成与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相邻,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具有六个边缘;
多个主亭部刻面,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且为五边形;以及
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个下部腰围刻面具有四个边缘,
其中,所述腰围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所述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上边缘,以及所述多个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下边缘。
26.宝石,包括: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以及
腰围,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并环绕所述宝石,所述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所述长轴大于所述短轴,
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15%和约35%之间的顶部深度百分比,以及介于约40%和约53%之间的底部深度百分比。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75%与约95%之间的总深度百分比。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20%与约50%之间的台面百分比。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2%与约12%之间的腰围厚度百分比。
30.宝石,包括: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以及
腰围,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并环绕所述宝石,所述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所述长轴大于所述短轴,
其中,所述宝石具有介于约75%和约95%之间的总深度百分比。
31.宝石,包括: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由第一多个刻面限定,所述第一多个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宝石的上表面以约10°和约61.5°之间的角度设置;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由第二多个刻面限定,所述第二多个刻面中的每个相对于所述宝石的所述上表面以约29.5°和约60°之间的角度设置。
32.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宝石的上部形成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上部形成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和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台面以约35.5°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台面以约45°和约49°之间的角度形成;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上部上由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和所述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29°和约35.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上部上由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5.5°和约24°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上部上形成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和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由所述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并且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41.5°和约51.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由所述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和所述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并且以约53.5°和约61.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五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以及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上部上由所述大致水平的表面和所述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0°和约18°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六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七最终组冠部刻面,使得所述宝石的所述上部由所述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六最终组冠部刻面和所述第七最终组冠部刻面形成。
33.形成具有水平上表面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36.5°和约44°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43°和约48°之间的角度形成;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下部上形成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由所述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形成并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35°和约40.5°的角度形成,所述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由所述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形成并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29.5°和约37.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下部上由所述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和所述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形成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35°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六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以及
在所述宝石的所述下部上由所述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和所述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形成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和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41°和约5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48°和约60°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七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五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八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六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九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七最终组亭部刻面,使得所述宝石的所述下部由所述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五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六最终组亭部刻面和所述第七最终组亭部刻面形成。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形成限定所述宝石的周边的腰围,所述腰围具有带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横截面,所述长轴大于所述短轴。
35.宝石,包括:
腰围,限定所述宝石的周边;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多个星形刻面,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面的边缘;
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台面的顶点;
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上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主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上顶点邻接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以及
多个上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上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部腰围刻面中的两个上部腰围刻面的上顶点都邻接所述多个下部过渡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亭尖相邻刻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下部点;
多个烛形刻面,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多个主亭部刻面,所述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所述多个亭尖相邻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以及
多个下部腰围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下部腰围刻面,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下部腰围刻面使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其间;
其中,所述腰围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所述多个上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上边缘,并且所述多个下部腰围刻面中的每个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下边缘。
CN202110058053.9A 2020-01-15 2021-01-15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Pending CN1131427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61577P 2020-01-15 2020-01-15
US62/961,577 2020-0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2764A true CN113142764A (zh) 2021-07-23

Family

ID=76763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58053.9A Pending CN113142764A (zh) 2020-01-15 2021-01-15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3) US11633022B2 (zh)
CN (1) CN11314276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27712S1 (en) * 2020-01-02 2024-05-21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USD1027714S1 (en) * 2020-01-02 2024-05-21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USD1027713S1 (en) * 2020-01-02 2024-05-21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084A (en) 1901-04-04 1902-02-11 David C Townsend Diamond.
FR1391988A (fr) * 1964-01-31 1965-03-12 Sirakian & Fils C Perfectionnements à l'assemblage de deux pierres pour leur donner la forme dite <marquise> ou
US6615611B1 (en) 2000-09-26 2003-09-09 Michael Schachter High yield diamond
US6761044B2 (en) 2002-04-11 2004-07-13 Premier Gem Corp Gemstone cut
USD481649S1 (en) * 2002-07-10 2003-11-04 Premier Gem Corporation Gem stone cut
US20050000405A1 (en) 2003-07-03 2005-01-06 Brookshire Michael D. Celebration diamond having dome-shaped crown with pavilion
US20050081563A1 (en) * 2003-08-18 2005-04-21 Yair Riemer Gemstone cut
US20070006616A1 (en) * 2005-07-01 2007-01-11 Yair Riemer Diamond cut
US9486043B2 (en) * 2007-05-04 2016-11-08 Worldwide Diamond Trademarks Ltd. Hexagon shaped diamond which displays hearts and arrows pattern
US8156760B2 (en) 2008-06-16 2012-04-17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cut
US9326570B2 (en) * 2008-09-16 2016-05-03 Worldwide Diamond Trademarks Ltd. Decagonal shaped diamond which displays hearts and arrows pattern
WO2010078265A2 (en) * 2008-12-30 2010-07-08 Fakier Gregory C Method of cutting diamonds
WO2010094765A2 (en) 2009-02-20 2010-08-26 Diamscan N.V. Cut product, in particular diamond,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product
US10376026B2 (en) * 2013-02-26 2019-08-13 Shenzhen Perfect Love Diamond Co., Ltd. Diamond with eighty-one facets having a ten hearts and ten arrows inner structure and a cutting method thereof
US10258118B2 (en) * 2015-06-16 2019-04-16 Worldwide Diamond Trademarks Ltd. Oval shaped diamond cut having hearts and arrows patter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33022B2 (en) 2023-04-25
US20210212421A1 (en) 2021-07-15
US20240164493A1 (en) 2024-05-23
US20230225466A1 (en) 2023-07-20
US11918090B2 (en) 202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42763B (zh)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CN113142764A (zh)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CN112312790B (zh)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US20210361040A1 (en)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JP6707314B2 (ja) ハートアンドアロー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ハート形のダイヤモンドカット
US20240156219A1 (en)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US6761044B2 (en) Gemstone cut
US5186024A (en) High brilliance step-cut ston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2238885A (zh) 显示八心八箭图案的十边形钻石
CN104287329A (zh) 垫形心和箭的宝石及制造方法
US6430963B1 (en) Diamond cut
US20050000405A1 (en) Celebration diamond having dome-shaped crown with pavilion
US7225642B2 (en) Diamond cut
WO2005070025A2 (en) Diamond cut
JP2002210728A (ja) ダイヤモンドのカット方法とプロポーション及び集合体
EP3315043A1 (en) Gemstone having hearts and arrows pattern and method of cutting the same
JP5855910B2 (ja) 宝石類
JP4142547B2 (ja) 宝飾品及び宝飾品のカッティング方法。
CN218105114U (zh) 星座异性结构钻石及星座形状结构亭部
CN212165119U (zh) 一种新阿斯切钻石
JP2008054838A (ja) ダイアモンド
US20030192347A1 (en) Gemstone
CN113712351A (zh) 一种切角矩形四叶草钻石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