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1277B -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1277B
CN113141277B CN202110546043.XA CN202110546043A CN113141277B CN 113141277 B CN113141277 B CN 113141277B CN 202110546043 A CN202110546043 A CN 202110546043A CN 113141277 B CN113141277 B CN 1131412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computing node
edge
determining
edge comp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460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1277A (zh
Inventor
邓旻昊
徐家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nxin Zhi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nxin Zhi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nxin Zhi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nxin Zhi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460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12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1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1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1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1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6Bandwidth or capacity management, i.e. automatical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apac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其中,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用于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其中第一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分别设置于不同传输路径的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包括: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Description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几年,网络直播视频、VR/AR、竞技游戏、视频会议、大数据以及4K高清视频的快速增长,正在将毫秒级实时音视频通讯技术推向历史发展的潮头。用户的预期越来越高,他们期待“最好”的在线体验,现在用户的体验和忠诚度已经不能用“分钟”和“秒”来衡量,而是用“毫秒级”来衡量。因此,对实际传输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在IP网络上,软件能控制的最底层协议的选择,只有TCP和UDP。由于实时性的要求,在上述场景下,只有UDP协议才是最优选择。但是,如何使用UDP协议构建一个应用层协议和算法,来保证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和高质量,是一个众多厂商在不断研究的问题。并且存在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实时可用带宽来评估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的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用于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其中第一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分别设置于不同传输路径的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包括: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由处理器执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装置,用于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其中第一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分别设置于不同传输路径的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装置,用于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其中第一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分别设置于不同传输路径的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连接,用于为处理器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从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多路径实现多端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并且通过分别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数据发送端)的总上行带宽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数据接收端)的总下行带宽,计算多路径传输数据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从而通过传输带宽达到了实时评估数据传输效果以及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用于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的计算设备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多路径数据传输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2所述的传输带宽的确定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3所述的传输带宽的确定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首先,在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名词或术语适用于如下解释:
ECU(边缘计算节点):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侧构建的业务平台,提供存储、计算、网络等资源,将部分关键业务应用下沉到接入网络边缘,以减少网络传输和多级转发带来的宽度和时延损耗。
ERU(边缘传输节点):面向传输的中继服务,Relay是其中一个子服务,用来处理,中转传输数据,用来建立端对端数据传输的连接节点和通道。
NASMT,即NeuVision Asymmetrical Simultaneously Multipath Transmission。本文提及的传输技术。
ECU的上行:指的是ECU发出的流量或者发出流量的路径方向。
ECU的下行:指的是ECU接收的流量或者接收流量的路径方向。
信道编码:区别于信源编码(如音频编码mp3/opus,视频编码H264,H265)主要目的是对源数据进行压缩,信道编码目的是要对抗传输信道的不稳定性。
实施例1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服务器或者类似的计算设备中执行。图1示出了一种用于实现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的计算设备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计算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的处理装置)、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以及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装置。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显示器、输入/输出接口(I/O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端口(可以作为I/O接口的端口中的一个端口被包括)、网络接口、电源和/或相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计算设备还可包括比图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配置。
应当注意到的是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或其他数据处理电路在本文中通常可以被称为“数据处理电路”。该数据处理电路可以全部或部分的体现为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此外,数据处理电路可为单个独立的处理模块,或全部或部分的结合到计算设备中的其他元件中的任意一个内。如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该数据处理电路作为一种处理器控制(例如与接口连接的可变电阻终端路径的选择)。
存储器可用于存储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数据存储装置,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应用程序的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存储器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计算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计算设备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NIC),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可以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显示器可以例如触摸屏式的液晶显示器(LCD),该液晶显示器可使得用户能够与计算设备的用户界面进行交互。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1所示的计算设备可以包括硬件元件(包括电路)、软件元件(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代码)、或硬件元件和软件元件两者的结合。应当指出的是,图1仅为特定具体实例的一个实例,并且旨在示出可存在于上述计算设备中的部件的类型。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多路径数据传输的系统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多个边缘计算节点ECU A和ECU B(其中边缘计算节点不限于两个,这里仅为示例)以及多个边缘传输节点ERU R1到Rn,其中边缘计算节点与终端节点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系统中的边缘计算节点以及边缘传输节点均可适用上面所述的硬件结构。
此外,参考图2所示,N个边缘计算节点需要互相传输数据(比如视频),它们需要先协商出一组ERU(边缘传输节点),然后同时使用这些ERU进行通信。该协议下,流量是自动在多个ERU下进行分配,而不是同时只走一条路径,也不是把要传输的数据复制N份,每条路径传输相同的数据。图2中示意是N=2的情况,但本申请阐述的传输技术/算法并不限制终端个数,即,支持多人会议这种需要多人互相传输声音、视频的场景,唯一的要求是参与的这N方需要协商一致使用的ERU列表。
在上述运行环境下,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确定方法,该方法由图2中所示的边缘计算节点以及边缘传输节点实现。图3示出了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2: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
S304: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
S306: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在IP网络上,软件能控制的最底层协议的选择,只有TCP和UDP。由于实时性的要求,在上述场景下,只有UDP协议才是最优选择。但是,如何使用UDP协议构建一个应用层协议和算法,来保证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和高质量,是一个众多厂商在不断研究的问题。并且同时存在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实时可用带宽来评估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的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问题。
有鉴于此,参考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中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以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通过多个边缘传输节点(ERU1和ERU2,这里不限于两个只是作为示例展示)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为例,计算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不限于计算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也可以计算其他边缘计算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传输带宽,并且此传输带宽为实时带宽,即每个预设时间段计算一次传输带宽。
在需要计算边缘计算节点(例如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之间传输数据的实时传输带宽的情况下,参考图2所示,首先,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可以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S302)。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通过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因此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传输的数据包需要先经过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然后再发送至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并且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可以将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反馈给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然后第一边缘节点A根据反馈,计算出其总上行带宽。此外,多个边缘计算节点之间的数据互相分享,任何一方边缘计算节点只要具有数据信息就可以计算其他节点的带宽。从而通过上述方式,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可以计算多路径(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总上行带宽。
其中,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可以对于一个待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音频、视频,或者自定义数据),按照NASMT的步骤进行信道编码,生成多个数据包。然后按照NASMT规定的步骤确定每个ERU的数据包分配比例。然后确定每个数据包使用的ERU。
进一步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可以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S304)。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将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至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然后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根据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计算其总下行带宽。从而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通过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达到了确定多路径传输数据协议下的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的总下行带宽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可以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S306)。
具体地,当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确定了其总下行带宽之后,可以将得到的总下行带宽反馈给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然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根据计算出来的总上行带宽以及接收的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的总下行带宽,确定其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从而本申请通过多路径实现多端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并且通过分别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数据发送端)的总上行带宽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数据接收端)的总下行带宽,计算多路径传输数据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从而通过传输带宽达到了实时评估数据传输效果以及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多路径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传输时延以及对传输流量的控制,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延时的效果。通过实时监测传输带宽以及传输流量的通知,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质量的效果。通过对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保证传输数据的高稳定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按照成对传输数据包的方式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并且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包信息,第一数据包信息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所有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以及根据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第一数据包信息包括: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对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一编号信息、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第一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接收时间长度。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的数据包需要两个一对一起发送,即,发向ERU Rx的包需要等到下一个需要发向ERU Rx的包,然后组成一对包一起发送。并且需要对发送的成对传输数据包进行编号,例如成对传输数据包中的两个数据包共享一个编号,如t_seq。然后下一对需要发送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编号为t_seq+1。从而便于计算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数据的丢包率。其中分别对发送到不同的边缘传输节点的成对传输数据包进行编号。
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确定总上行带宽的过程中,首先,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确定在预定时间段内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第一数据包信息,例如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间戳,每个数据包的网络传输大小(包括数据报协议udp头长度和ip头长度,不包括网络层以下的其他层头长度)。其中预定时间段可以是300ms或者是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的情况下计算一次传输带宽。
然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可以将确定的第一数据包信息反馈给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通过反馈的第一数据包信息,计算其总上行带宽。此外,由于多个边缘计算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这里的第一数据包信息不限于反馈给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也可以反馈给其他的边缘计算节点,例如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从而通过其他边缘计算节点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的总上行带宽。其他边缘计算节点的带宽类似。
其中第一总数据长度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总的传输大小,例如,Size(Pi)代表每对数据包的传输大小,那么第一总数据长度即为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091
第一接收时间长度可以是每对数据包接收的时间间隔长度的总和,例如,Time(Pi)代表每对数据包的时间间隔长度,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092
代表第一接收时间长度。
从而通过利用多个边缘传输节点记录接收的数据包的第一数据包信息,反馈至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使得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根据接收的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其传输数据的总上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一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上行带宽;根据第一对数以及第一编号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一丢包率;以及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总上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还包括: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有效上行带宽,其中有效上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第一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根据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总上行带宽。
具体地,可以通过下述公式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的初步上行带宽: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093
其中Band_Raw1为初步上行带宽,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094
为第一总数据长度,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095
为第一接收时间长度。
然后,每个边缘传输节点都可以计算自己的丢包率:1-配对对数/(最大t_seq–最小t_seq+1),例如ERU R1接收到100个成对传输数据包,其中最大t_seq为120,最小t_seq为5,那么ERU R1的丢包率为1-100/(120-5+1)。此外,该丢包率不需要用发送的成对传输数据包进行计算,是因为统计周期不需要两边对齐,两边对齐需要额外沟通,额外的沟通会造成因为计算带来的时延。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丢包率的计算方式避免了在计算实时带宽中的时延问题。
第一丢包率为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向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数据的总丢包率,第一丢包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01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丢包率对初步上行带宽进行调整,计算有效上行带宽:Band_Eff1=Band_Raw1*(1–P(Loss)1)。
从而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一丢包率对计算的初步上行带宽进行调整,使得最终得出的总上行带宽更加准确,进而为后期数据传输提供更加准确度的带宽值。
可选地,根据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当有效上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4*Band_Up_last+Band_Eff1)/5;和/或当有效上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2*Band_Up_last+Band_Eff1)/3,其中Band_Up为总上行带宽,Band_Up_last为上次总上行带宽,Band_Eff1为有效上行带宽。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本申请计算的为多路径数据传输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因此为了平滑计算出来的传输带宽,需要通过上一次计算出来的总上行带宽对本次计算的有效上行带宽进行调整。
即,当有效上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4*Band_Up_last+Band_Eff1)/5。
当有效上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2*Band_Up_last+Band_Eff1)/3。
从而通过上一次的总上行带宽对本次计算的传输带宽中的总上行带宽进行平滑(避免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带宽值),进而达到了以下效果:1物理变化一般都是连续的而不是突变的;2实际发送变化过于剧烈对传输网络并不太友好,容易被误判为是攻击或者恶意行为。
可选地,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数据包信息;以及根据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第二数据包信息包括: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对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二编号信息、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第二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接收时间长度。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的数据包需要两个一对一起发送,即,每个ERU发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的包需要等到下一个需要发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的包,然后组成一对包一起发送。并且需要对发送的成对的数据包进行编号,例如成对的数据包共享一个编号,如t_seq。然后下一对需要发送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编号为t_seq+1。从而便于计算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数据的丢包率。
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确定总下行带宽的过程中,首先,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确定在预定时间段内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第二数据包信息,例如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间戳,每个数据包的网络传输大小(包括数据报协议udp头长度和ip头长度,不包括网络层以下的其他层头长度)。其中预定时间段可以是300ms或者是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的情况下计算一次传输带宽。
然后,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根据第二数据包信息,计算其总下行带宽。
其中第二总数据长度为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接收的数据包的总的传输大小,例如,Size(Pi)代表每对数据包的传输大小,那么第二数据量即为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11
第二接收时间长度可以是每对数据包接收的时间间隔长度的总和,例如,Time(Pi)代表每对数据包的时间间隔长度,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12
代表第二接收时间长度。
从而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通过接收的数据包的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其总下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二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下行带宽;根据第二对数以及第二编号信息,确定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二丢包率;以及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总下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总下行带宽的操作,还包括: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有效下行带宽,其中有效下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第二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根据有效下行带宽,确定总下行带宽。
具体地,参考上文所述的初步上行带宽、第一丢包率以及有效上行带宽的计算方式,可以通过下述公式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的初步下行带宽: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21
其中Band_Raw2为初步上行带宽,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22
为第二总数据长度,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23
为第二接收时间长度。
然后,第二丢包率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传输成对传输数据包的丢包率,第二丢包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24
此外,第二丢包率不需要用发送的成对传输数据包进行计算,是因为统计周期不需要两边对齐,两边对齐需要额外沟通,额外的沟通会造成因为计算带来的时延。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丢包率的计算方式避免了在计算实时带宽中的时延问题。
进一步地,根据第二丢包率对初步下行带宽进行调整,计算有效下行带宽:Band_Eff2=Band_Raw2*(1–P(Loss)2)。
从而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二丢包率对计算的初步下行带宽进行调整,使得最终得出的总下行带宽更加准确,进而为后期数据传输提供更加准确度的带宽值。
可选地,根据有效下行带宽,确定总下行带宽的操作,包括:当有效下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Down=(4*Band_Down_last+Band_Eff2)/5;和/或当有效下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Down=(2*Band_Down_last+Band_Eff2)/3,其中Band_Down为总下行带宽,Band_Down_last为上次总下行带宽,Band_Eff2为有效下行带宽。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本申请计算的为多路径数据传输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因此为了平滑计算出来的传输带宽,需要通过上一次计算出来的总下行带宽对本次计算的有效下行带宽进行调整。
即,当有效下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Up=(4*Band_Up_last+Band_Eff1)/5。
当有效下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Up=(2*Band_Up_last+Band_Eff1)/3。
从而通过上一次的总下行带宽对本次计算的传输带宽中的总下行带宽进行平滑(避免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带宽值),进而达到了以下效果:1物理变化一般都是连续的而不是突变的,进而避免了突变;2实际发送变化过于剧烈对传输网络并不太友好,容易被误判为是攻击或者恶意行为。
可选地,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的操作,包括:对比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取总下行带宽以及总上行带宽的最小值作为传输带宽。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可以将计算的总下行带宽反馈给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然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可以比对总下行带宽以及总上行带宽,去两者的最小值作为此次计算的实时传输带宽。通过取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的最小值作为传输带宽,从而避免了由于一方的带宽小导致数据超发。
此外,参考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由处理器执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从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多路径实现多端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并且通过分别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数据发送端)的总上行带宽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数据接收端)的总下行带宽,计算多路径传输数据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从而通过传输带宽达到了实时评估数据传输效果以及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此外,为了讨论简单,本申请方案这里假定我们是来进行ECU A(第一边缘计算节点)通过ERU R1,R2,…Rn发送数据到ECU B(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的时的传输带宽评估计算。步骤如下:
1.对于一个待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音频、视频,或者自定义数据),按照NASMT(传输技术)的步骤进行信道编码,生成多个数据包。然后按照NASMT规定的步骤确定每个ERU的分配比例。然后确定每个数据包使用的ERU。
2.给ERU发的数据包,需要两个一对一起发送。即,第一个发向ERU Rx的数据包,需要等到下一个发向ERU Rx的数据包,然后一起发送。一起发送的数据包共享相同的一个t_seq序列号,以及发送时间戳。然后下一对t_seq+1。同理,ERU发向ECU B的数据包,也要求一对一对的发送,每一对使用相同的时间戳,同时标上ERU的id以区分是哪个ERU发送的。
3.ECU B和ERU收集自己收到每一个数据包时的时间戳、每个数据包的网络传输大小(包括udp头长度和ip头长度,不包括网络层以下的其他层头长度)。每300ms或者积累了足够多数据时计算一次传输带宽。
4.ECU B计算自己的下行带宽(从ERU接收数据的带宽)
4.1.根据t_seq和ERU id进行配对。如果配对成功率太少,认为数据不可靠,使用上次带宽估计的值;
4.2.对每个ERU id,得到此次计算周期的最大t_seq和最小t_seq;
4.3.按每对数据计算每对数据的传输大小(两个相加)Size(Pi)和接收时间间隔(接收时间戳之差)Time(Pi);
4.4.根据接收时间间隔的平均值,剔除时间间隔异常长的数据。对每个ERU id,如果最大t_seq或最小t_seq属于异常数据,相应最大t_seq减1,最小t_seq加1;
4.5.初步带宽估计为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41
4.6.ERU总下行丢包率为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51
注意这里不是Loss(i)的平均值;
4.7.有效下行传输带宽为Band_Eff=Band_Raw*(1–P(Loss));
4.8.做一次快速高通滤波,例如最简单的为:
当Band_Eff>上次Band_Down时:Band_Down(B)=(4*上次Band_Down+Band_Eff)/5;
否则Band_Down(B)=(2*上次Band_Down+Band_Eff)/3。
5;ERU分别计算ECU A的上行的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52
记为Sum_Size和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53
记为Sum_Time,以及对应的丢包率。
6;ECU A收到一段时间内的所有ERU的反馈,计算自己的上行带宽:
计算
Figure BDA0003073678840000154
计算有效上行带宽为Band_Eff=Band_Raw*(1–P(Loss));
做一次高通滤波得到最终的Band_Up(A)。
7;Band(A->B)=min(Band_Up(A),Band_Down(B))。
从而通过上述方式,上行和下行分开计算,并且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均为一对一对发送。根据丢包率计算有效带宽。因为使用了喷泉码作为信道的编码,所以信道利用率是趋近100%的,故而可以认为丢包补偿之后的带宽我们都可以使用。当然在实际使用中,为了防止信道带宽变动过于迅速,仍然推荐只使用最多90%的有效带宽。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得到的带宽具有如下效果:1.可对比。这个指标可以用来根据值的大小对传输质量作出评估,同时也可以用来对比NASMT与普通传输的带宽。2.与虚拟信道效果相同或接近。从理论上,假设有一个单链路的信道,如果带宽值和我们NASMT算出来的值一致,那么实际上传输时的吞吐量要一致或接近。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实施例2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传输带宽的确定装置400,该装置4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4所示,该装置400包括:第一确定模块410,用于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第二确定模块420,用于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第三确定模块430,用于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可选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按照成对传输数据包的方式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并且第一确定模块410,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包信息,第一数据包信息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所有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以及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第一数据包信息包括: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对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一编号信息、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第一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接收时间长度。
可选地,第二确定子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一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上行带宽;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对数以及第一编号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一丢包率;以及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总上行带宽。
可选地,第三确定单元,还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有效上行带宽,其中有效上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第一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总上行带宽。
可选地,第二确定子单元,包括:当有效上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4*Band_Up_last+Band_Eff1)/5;和/或当有效上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2*Band_Up_last+Band_Eff1)/3,其中Band_Up为总上行带宽,Band_Up_last为上次总上行带宽,Band_Eff1为有效上行带宽。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420,包括: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数据包信息;以及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第二数据包信息包括: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对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二编号信息、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第二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接收时间长度。
可选地,第三确定子模块,包括: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二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下行带宽;第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二对数以及第二编号信息,确定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二丢包率;以及第六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总下行带宽。
可选地,第六确定单元,还包括: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有效下行带宽,其中有效下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第二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第四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有效下行带宽,确定总下行带宽。
可选地,第四确定子单元,包括:当有效下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Down=(4*Band_Down_last+Band_Eff2)/5;和/或当有效下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Down=(2*Band_Down_last+Band_Eff2)/3,其中Band_Down为总下行带宽,Band_Down_last为上次总下行带宽,Band_Eff2为有效下行带宽。
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430,包括:对比子模块,用于对比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取总下行带宽以及总上行带宽的最小值作为传输带宽。
从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多路径实现多端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并且通过分别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数据发送端)的总上行带宽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数据接收端)的总下行带宽,计算多路径传输数据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从而通过传输带宽达到了实时评估数据传输效果以及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3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传输带宽的确定装置500,该装置5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5所示,该装置500包括:处理器510;以及存储器520,与处理器510连接,用于为处理器510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可选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按照成对传输数据包的方式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并且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包信息,第一数据包信息为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所有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以及根据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第一数据包信息包括: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对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一编号信息、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第一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接收时间长度。
可选地,根据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一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上行带宽;根据第一对数以及第一编号信息,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一丢包率;以及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总上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还包括:根据初步上行带宽以及第一丢包率,确定有效上行带宽,其中有效上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第一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根据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总上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当有效上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4*Band_Up_last+Band_Eff1)/5;和/或当有效上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上行带宽:Band_Up=(2*Band_Up_last+Band_Eff1)/3,其中Band_Up为总上行带宽,Band_Up_last为上次总上行带宽,Band_Eff1为有效上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数据包信息;以及根据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第二数据包信息包括: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对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二编号信息、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第二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接收时间长度。
可选地,根据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根据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第二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下行带宽;根据第二对数以及第二编号信息,确定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二丢包率;以及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总下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总下行带宽的操作,还包括:根据初步下行带宽以及第二丢包率,确定有效下行带宽,其中有效下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第二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根据有效下行带宽,确定总下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有效下行带宽,确定总下行带宽的操作,包括:当有效下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Down=(4*Band_Down_last+Band_Eff2)/5;和/或当有效下行带宽小于上次总下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总下行带宽:Band_Down=(2*Band_Down_last+Band_Eff2)/3,其中Band_Down为总下行带宽,Band_Down_last为上次总下行带宽,Band_Eff2为有效下行带宽。
可选地,根据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的操作,包括:对比总上行带宽以及总下行带宽,取总下行带宽以及总上行带宽的最小值作为传输带宽。
从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多路径实现多端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并且通过分别计算第一边缘计算节点A(数据发送端)的总上行带宽以及第二边缘计算节点B(数据接收端)的总下行带宽,计算多路径传输数据协议下的实时传输带宽,从而通过传输带宽达到了实时评估数据传输效果以及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使用UDP构建应用层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低时延、高稳定以及高质量,以及如何计算该协议下的传输带宽来评价该协议下的数据传输效果以及实时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用于确定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其中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分别设置于不同传输路径的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
根据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以及
根据所述总上行带宽以及所述总下行带宽,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按照成对传输数据包的方式向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并且对传输到不同的所述边缘传输节点的所述成对传输数据包进行编号,并且根据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包信息,所述第一数据包信息为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所有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包信息包括: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对数、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所述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一编号信息、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从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所述第一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一接收时间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信息,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总数据长度以及所述第一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上行带宽;
根据所述第一对数以及所述第一编号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一丢包率;以及
根据所述初步上行带宽以及所述第一丢包率,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初步上行带宽以及所述第一丢包率,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的操作,还包括:
根据所述初步上行带宽以及所述第一丢包率,确定有效上行带宽,其中所述有效上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所述第一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
根据所述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有效上行带宽,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
当所述有效上行带宽大于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
Band_Up=(4*Band_Up_last+Band_Eff1)/5;和/或
当所述有效上行带宽小于所述上次总上行带宽的情况下,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
Band_Up=(2*Band_Up_last+Band_Eff1)/3,
其中Band_Up为所述总上行带宽,Band_Up_last为所述上次总上行带宽,Band_Eff1为所述有效上行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相对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的总下行带宽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相关信息,确定第二数据包信息;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并且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包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对数、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所述成对传输数据包的第二编号信息、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从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接收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接收所述第二对数的数据包对的第二接收时间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包信息,确定所述总上行带宽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总数据长度以及所述第二接收时间长度,确定初步下行带宽;
根据所述第二对数以及所述第二编号信息,确定所述多个边缘传输节点向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第二丢包率;以及
根据所述初步下行带宽以及所述第二丢包率,确定所述总下行带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初步下行带宽以及所述第二丢包率,确定所述总下行带宽的操作,还包括:
根据所述初步下行带宽以及所述第二丢包率,确定有效下行带宽,其中所述有效下行带宽用于指示接收所述第二对数的数据包所占用的带宽;以及
根据所述有效下行带宽,确定所述总下行带宽。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总上行带宽以及所述总下行带宽,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边缘计算节点传输数据的传输带宽的操作,包括:
对比所述总上行带宽以及所述总下行带宽,取所述总下行带宽以及所述总上行带宽的最小值作为所述传输带宽。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由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546043.XA 2021-05-19 2021-05-19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1412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46043.XA CN113141277B (zh) 2021-05-19 2021-05-19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46043.XA CN113141277B (zh) 2021-05-19 2021-05-19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1277A CN113141277A (zh) 2021-07-20
CN113141277B true CN113141277B (zh) 2022-11-22

Family

ID=76817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46043.XA Active CN113141277B (zh) 2021-05-19 2021-05-19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127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4865A (zh) * 2015-12-29 2016-06-01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获得带宽的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16534T2 (de) * 2001-02-23 2007-06-21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andbreitenverwaltung, dazugehöriges Rechnerprogramm, und Aufzeichnungsmedium, welches das Programm gespeichert hat
CN103731486A (zh) * 2013-12-26 201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系统中的数据转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780515B (zh) * 2014-02-12 2017-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告集群系统带宽的方法及控制器
JP2016021697A (ja) * 2014-07-15 2016-02-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CN109995609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带宽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266551B (zh) * 2019-07-29 2021-06-2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4865A (zh) * 2015-12-29 2016-06-01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获得带宽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1277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3095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quality metrics associated with a wireless network
EP2563034B1 (en) Dynamic Bandwidth Re-Allocation
US11968422B2 (en) Video stream fault detection
WO2017000728A1 (zh) 流量控制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CN113381905B (zh) 数据信息的同步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US8320472B2 (en) Method for efficient feedback of receiving channel conditions in adaptive video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ystems
WO2020164351A1 (zh) 链路连接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783775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EP3547690B1 (en) Real-time video transmission method of multipath network
US20160205014A1 (en) Method for retransmitting packet, data server using the same, and packet retransmitting system
EP3745732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server, and data collection device
CN110048906B (zh) 一种判断节点传输质量的方法、系统、装置及服务器
CN113141277B (zh)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3026651B (zh) 通信设备以及信号劣化监测系统和方法
WO2007026604A1 (ja) マルチキャストノード装置とマルチキャスト転送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33399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ed multi-homed media transport
US10064184B1 (en) Dynamic client routing for video streaming clients
CN113347086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3162869B (zh) 传输流量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4079652A (zh) 数据处理方法
AU2014303900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CN113162829A (zh) 传输时延的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3905229B (zh) 一种音视频传输质量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16436510B (zh) 利用中继卫星传输应用数据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115078B (zh) 带宽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