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0168B -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0168B
CN113130168B CN202110357526.5A CN202110357526A CN113130168B CN 113130168 B CN113130168 B CN 113130168B CN 202110357526 A CN202110357526 A CN 202110357526A CN 113130168 B CN113130168 B CN 113130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upport
supporting
beams
po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75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0168A (zh
Inventor
何君品
杨铭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3575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0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0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0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0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0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20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out arm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密闭舱包括舱体和支撑架,舱体部署于支撑架的支撑梁外侧,与支撑梁固定连接。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支撑架主体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磁性体和磁力驱动装置分别设置在两条不同的支撑梁内侧,且磁性体和磁力驱动装置相对设置。使用时,控制系统控制磁力驱动装置产生相应可变磁力的磁场对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个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舱体的支撑姿态。由于支撑姿态的改变是通过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之间的磁力作用实现,不需要在支撑架中使用传动部件,从而有效避免了噪声的产生。

Description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支撑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支撑架,通常通过设置传动部件实现支撑姿态(比如支撑物体的高度、倾角等)的改变,比如通过设置电动机和推杆,推杆与支撑架的一个或多个支撑梁连接,电动机与推杆连接,电动机提供动力使得推杆推动或拉动支撑梁进行相应的运动,从而改变支撑架的支撑姿态。在此过程中,传动部件的运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尤其支撑架的支撑物体为密闭舱体时,密闭舱体具有声学上积聚声音的特征,舱内的噪音会通过固态舱壁反射而难以逃逸散播出去。因此在调整舱体姿态时,支撑架的传动部件所产生的噪音会对舱体内部的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支撑结构件在调整支撑姿态时传动部件不可避免产生噪声的弊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
所述支撑架主体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所述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
所述磁性体和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分别设置在两条不同的所述支撑梁内侧,且所述磁性体和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相对设置;
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用于产生可变磁力的磁场,对所述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支撑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分别为顶梁、侧梁和底梁,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和所述磁性体的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顶梁为所述支撑架上与支撑物连接的支撑梁,所述底梁为所述支撑架上与部署场地接触的支撑梁,所述侧梁为所述支撑架上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的支撑梁;
两个所述磁性体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梁两侧的所述侧梁内侧;
两个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底梁上,且单个所述磁力驱动装置与单个所述磁性体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主体的轮廓形状为等腰梯形。
进一步的,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的抗形变能力小于所述支撑梁的抗形变能力。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密闭舱,所述密闭舱包括舱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支撑架;
所述舱体部署于所述支撑梁外侧,与所述支撑梁固定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密闭舱,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的支撑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包括线圈,所述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装置,应用于上述的密闭舱,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的支撑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设置模块,包括:
解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生成单元,用于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密闭舱包括舱体和支撑架,舱体部署于支撑架的支撑梁外侧,与支撑梁固定连接。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支撑架主体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磁性体和磁力驱动装置分别设置在两条不同的支撑梁内侧,且磁性体和磁力驱动装置相对设置。使用时,控制系统获取用户输入的调整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该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然后根据指令信息设置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使得磁力驱动装置产生相应可变磁力的磁场对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个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舱体的支撑姿态。由于支撑姿态的改变是通过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之间的磁力作用实现(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之间不需要直接接触),不需要在支撑架中使用传动部件,从而有效避免了噪声的产生,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改变支撑姿态的密闭舱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改变支撑姿态的装置整体结构框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参照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1、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
所述支撑架主体1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所述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
所述磁性体3和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分别设置在两条不同的所述支撑梁内侧,且所述磁性体3和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相对设置;
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用于产生可变磁力的磁场,对所述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支撑姿态。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支撑主体、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支撑架主体1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比如支撑架主体1包括支撑梁A、B、C、D,支撑梁A的头端与支撑梁B的尾端连接,支撑梁B的头端与支撑梁C的尾端连接,支撑梁C的头端与支撑梁D的尾端连接,支撑梁D的头端则与支撑梁A的尾端连接,组成的支撑架主体1轮廓形状为四边形)。磁性体3和磁力驱动装置2分别设置在支撑架主体1上两条不通过的支撑梁内侧,并且磁性体3和磁力驱动装置2相对设置。优选的,磁性体3和磁力驱动装置2的相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即磁性体3与磁力驱动装置2不会直接接触),使得磁性体3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磁力驱动装置2优选为线圈,通电后会产生可变磁力的磁场,磁场会对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这个吸引力或排斥力进而带动附着有磁性体3的支撑梁进行相应的运动。而由于各支撑梁之间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了封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边数大于3),多边形的结构不稳定性导致各支撑梁互相牵制,使得各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夹角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整个支撑架的支撑姿态的改变。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磁性体3由铁磁性物体或永磁铁制成,可以为独立的结构件,附着在支撑梁上(比如磁性体3为磁铁,磁铁固定在支撑梁内侧);也可以是将磁性体3制成支撑梁(或者说支撑梁由铁磁性物体制成),该铁磁性的支撑梁与磁力驱动装置2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的支撑姿态改变是通过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的磁力作用实现(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不需要直接接触),不需要在支撑架中设置传动部件,从而有效避免了噪声的产生,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支撑梁分别为顶梁、侧梁和底梁,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和所述磁性体3的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顶梁为所述支撑架上与支撑物连接的支撑梁,所述底梁为所述支撑架上与部署场地接触的支撑梁,所述侧梁为所述支撑架上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的支撑梁;
两个所述磁性体3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梁两侧的所述侧梁内侧;
两个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均设置在所述底梁上,且单个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与单个所述磁性体3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上的支撑梁分别为顶梁、侧梁和底梁,其中,顶梁为支撑架上与支撑物连接的支撑梁,底梁为支撑架上与部署场地接触的支撑梁,侧梁则为支撑架上连接顶梁和底梁的支撑梁(比如支撑架的轮廓形状为4变形,则包括一条顶梁、两条侧梁和一条底梁);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磁性体3分别设置在顶梁两侧的侧梁内侧(比如包括磁性体A和磁性体B,磁性体A设置在顶梁左侧的侧梁上,磁性体B设置在顶梁右侧的侧梁上),两个磁力驱动装置2均设置在底梁上,且单个磁力驱动装置2与单个磁性体3相对设置。在需要调整顶梁所支撑的支撑物的姿态时(即调整支撑架整体的支撑姿态),由于顶梁两侧均设置有磁性体3和对应的磁力驱动装置2,两个磁力驱动装置2可以同时工作,不仅可以更加快速的完成支撑姿态的调整,而且整个支撑架能够具有更大的调整范围(比如顶梁的初始状态为平行于水平面,此时顶梁做支撑的支撑物也与水平面平行;在需要将支撑物调整为右侧高左侧低时,顶梁右侧的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排斥力的磁场,使得顶梁右侧的磁性体3与磁力驱动装置2之间的距离在排斥力的作用下增大,磁性体3所附着的侧梁与顶梁之间的夹角增大;顶梁左侧的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吸引力的磁场,使得顶梁左侧的磁性体3与磁力驱动装置2之间的距离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减小,磁性体3所附着的侧梁与顶梁之间的夹角减小,由此使得支撑物右高左低,实现支撑姿态的调整)。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主体1的轮廓形状为等腰梯形。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主体1的轮廓形状优选为等腰梯形,磁性体3设置在等腰梯形的腰所对应的支撑梁上(如果磁性体3的数量有2个,则分别设置在等腰梯形的两个腰所对应的支撑梁上,优选的,两个磁性体3在腰所对应的支撑梁上的设置位置相同),磁力驱动装置2设置在等腰梯形的底边所对应的支撑梁上,等腰梯形的顶边所对应的支撑梁则用于支撑物体。等腰梯形的支撑架主体1上顶梁与两侧的侧梁之间具有相同的夹角,在通过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的磁力进行支撑姿态调整时,具有更加平滑的变化,保证了支撑姿态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优选的,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的抗形变能力小于所述支撑梁的抗形变能力。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主体1的各个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的抗形变能力小于支撑梁的抗形变能力,具体地,支撑架主体1可以由一整块的钢板折弯形成(折弯后的钢板首尾焊接,使得支撑架主体1为封闭的多边形),也可以由多块钢板相互首尾焊接组成。为了实现各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的抗形变能力小于支撑梁的抗形变能力,可以通过增大支撑梁的厚度、强度实现(比如支撑梁由多层钢板叠加组成,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由单层钢板制成,或者支撑梁采用具有更高强度的材料制成)。在受到磁力作用时,由于各个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的抗形变能力小于支撑梁的抗形变能力,连接折弯处更加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支撑梁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改变支撑架的支撑姿态。
参照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密闭舱,所述密闭舱包括舱体4和上述任一所述的支撑架;
所述舱体4部署于所述支撑梁外侧,与所述支撑梁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密闭舱包括舱体4和上述任一所述的支撑架,舱体4部署于支撑梁外侧,与支撑梁固定连接,由支撑架对舱体4进行支撑。在需要对舱体4的姿态进行调整时(比如改变舱体4的倾角大小、高度等),磁力驱动装置2会产生可变磁力的磁场,磁场会对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这个吸引力或排斥力进而带动附着有磁性体3的支撑梁进行相应的运动。而由于各支撑梁之间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了封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边数大于3),多边形的结构不稳定性导致各支撑梁互相牵制,使得各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夹角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整个支撑架的支撑姿态的改变,改变舱体4的姿态。由于支撑姿态的改变是通过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的磁力作用实现(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不需要直接接触),不需要在支撑架中使用传动部件,从而有效避免了噪声的产生,位于舱体4内部的用户不会受到噪声的困扰,大幅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密闭舱,所述方法包括:
S1: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S2: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4的支撑姿态。
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密闭舱的舱体姿态,将相应的指令信息发送到密闭舱的控制系统。其中,指令信息可以通过遥控器、密闭舱的操作界面或者相应的控制软件进行编写输入,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中的任意一个、两个或三个,比如用户仅输入高度信息(高度降低10cm),则密闭舱的舱体4整体按照高度信息降低10cm;用户输入高度信息(高度增大15cm)和方向信息(右侧)的组合,则密闭舱的舱体4右侧抬高15cm,左侧高度不变。控制系统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指令信息后,根据指令信息中的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对应设置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比如设置磁力驱动装置2的运行持续时长,输入电流方向(不同方向的输入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性体3会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从而使得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相应的磁场,对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进而改变各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并在持续相应的时长后,使得舱体4改变后的姿态符合指令信息,完成对舱体4支撑姿态的整个调整流程。
进一步的,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包括线圈,所述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的步骤,包括:
S201: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S202: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本实施例中,磁力驱动装置2包括线圈,指令信息包括方向信息和高度信息。控制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方向信息和高度信息,以及磁性体3设置在支撑架主体1上的部署方向,首先确定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具体地,控制系统内记录有磁性体3设置在支撑主体上的部署方向(比如磁性体3设置在舱体4左侧的支撑梁,或磁性体3设置在舱体4右侧的支撑梁,或者舱体4两侧额支撑梁均设置有磁性体3),以及方向信息、高度信息和输入电流方向映射关系表,方向信息、高度信息和输入电流方向映射关系表包含多组一一对应的方向信息、高度信息和输入电流方向。比如方向信息为右侧,高度信息为降低10cm,磁性体3的部署方向为右侧,则当前次中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的磁场需要对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进而确定输入电流方向;方向信息为右侧,高度信息为降低10cm,磁性体3的部署方向为左侧,则当前次中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的磁场需要对磁性体3产生排斥力,进而确定输入电流方向;其中磁场对磁性体3产生排斥力或吸引力,与输入电流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对两者之间的对应过程进行推导。并根据预先构建的高度信息与工作时长映射关系表,筛选与当前次输入的高度信息对应的工作时长,其中,高度信息与工作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由设计人员通过实验得出,不同规格大小的线圈、不同材质的支撑梁等因素,决定了高度信息与工作时长的不同对应关系(比如尺寸大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对磁性体3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就会比较大,更容易引起支撑梁的连接折弯处的形变,相同的高度信息对应的工作时长就会比尺寸小的线圈所需的工作时长短)。控制系统综合输入电流方向和工作时长,生成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并控制磁力驱动装置2按照该工作参数运动,实现对舱体姿态的调整。
优选的,当用户输入的指令信息为角度信息和方向信息时,同样根据角度信息和方向信息确定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线圈的工作时长,输入电流方向和工作时长的确定方法,与方向信息和高度信息组合的确定方法相同,在此不做详述。
参照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装置,应用于上述的密闭舱,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A1,用于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设置模块A2,用于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4的支撑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设置模块2,包括:
解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生成单元,用于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本实施例中,改变支撑姿态的装置中各模块、单元用于对应执行与上述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其具体实施过程在此不做详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装置,密闭舱包括舱体4和支撑架,舱体4部署于支撑架的支撑梁外侧,与支撑梁固定连接。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1、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支撑架主体1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磁性体3和磁力驱动装置2分别设置在两条不同的支撑梁内侧,且磁性体3和磁力驱动装置2相对设置。使用时,控制系统获取用户输入的调整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该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然后根据指令信息设置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使得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相应可变磁力的磁场对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个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舱体4的支撑姿态。由于支撑姿态的改变是通过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的磁力作用实现(磁力驱动装置2和磁性体3之间不需要直接接触),不需要在支撑架中使用传动部件,从而有效避免了噪声的产生,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计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部署方向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密闭舱。
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的步骤:
S1: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S2: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4的支撑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包括线圈,所述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的步骤,包括:
S201: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S202: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密闭舱,所述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具体为:
S1: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S2: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3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4的支撑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包括线圈,所述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2的工作参数的步骤,包括:
S201: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S202: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和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通过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速据率SDRAM(SS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磁力驱动装置和磁性体;
所述支撑架主体包括至少4条支撑梁,各所述支撑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折弯处的抗形变能力小于所述支撑梁的抗形变能力;
所述支撑梁包括顶梁、侧梁和底梁,所述顶梁为所述支撑架上与支撑物连接的支撑梁,所述底梁为所述支撑架上与部署场地接触的支撑梁,所述侧梁为所述支撑架上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的支撑梁;
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和所述磁性体的数量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磁性体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梁两侧的所述侧梁内侧,两个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底梁上,且单个所述磁力驱动装置与单个所述磁性体相对设置;
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用于产生可变磁力的磁场,对所述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支撑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主体的轮廓形状为等腰梯形。
3.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密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舱包括舱体和权利要求1-2中任一所述的支撑架;
所述舱体部署于所述支撑梁外侧,与所述支撑梁固定连接。
4.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闭舱,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的支撑姿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变支撑姿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驱动装置包括线圈,所述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方向信息和所述高度信息确定所述线圈的输入电流方向,以及所述线圈的工作时长;
综合所述输入电流方向和所述工作时长,生成所述工作参数。
6.一种改变支撑姿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闭舱,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调整所述舱体姿态的指令信息,所述指令信息包括角度信息、方向信息和/或高度信息;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令信息设置所述磁力驱动装置的工作参数,使得所述磁力驱动装置产生磁场对所述磁性体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改变各所述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角度,实现改变所述舱体的支撑姿态。
7.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4至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4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0357526.5A 2021-04-01 2021-04-01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3130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7526.5A CN113130168B (zh) 2021-04-01 2021-04-01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7526.5A CN113130168B (zh) 2021-04-01 2021-04-01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0168A CN113130168A (zh) 2021-07-16
CN113130168B true CN113130168B (zh) 2023-04-18

Family

ID=76775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7526.5A Active CN113130168B (zh) 2021-04-01 2021-04-01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016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43199C (en) * 2014-12-29 2020-10-27 Planar Systems, Inc. Mount with hidden magnetically actuated positioning
CN108302292A (zh) * 2018-02-05 2018-07-20 鲁忠华 一种基于磁铁特性的煤矿矿区用设备临时安装支撑架
CN208061578U (zh) * 2018-05-10 2018-1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和显示设备
CN110301742B (zh) * 2019-07-11 2024-05-03 湖南步升取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悬浮升降茶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0168A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30168B (zh) 改变支撑姿态的支撑架、密闭舱、方法和设备
Berardengo et al. Multi-mode passive piezoelectric shunt damping by means of matrix inequalities
JP2006509130A (ja) 音響機能性窓体
CN103345558A (zh) 一种控制高强钢折弯的方法及系统
CN111552371A (zh) 激励电压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2069292A (zh) 活性材料增强的振动焊接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方法
Na et al. Vibration reduction of flexible solar array during orbital maneuver
Omidi et al. Nonlinear integral resonant controller for vibration reduction in nonlinear systems
Pisarski et al. Vibration control in smart coupled beams subjected to pulse excitations
US10477321B2 (en) Driving distributed mode loudspeaker actuator that includes patterned electrodes
DE102014211027A1 (de) Mikromechanisches Bauteil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mikromechanisches Bauteil
US11567096B2 (en) Sensing for automated biological cell injection
Guo et al. Independent modal resonant shunt for multimode vibration control of a truss-cored sandwich panel
CN108334322A (zh) 一种mvc框架的数据请求方法及系统
Kim et al. Structure borne noise control of a clamped panel using shunt damping system
Godara et al. Mitigation of residual oscillations in electrostatically actuated microbeams using a command-shaping approach
Schaeffner et al. Gain-scheduled buckling control of a circular beam-column subject to time-varying axial loads
Fedotov Active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Bernoulli-Euler beam: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CN116774608A (zh) 一种ls-dyna的对仿真结构进行准静态试验的系统及方法
JP6817122B2 (ja) 溶接パス特定方法、プログラム、教示プログラム及び溶接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Patel et al. Compliant mechanism design using the hybrid cellular automaton method
Gencoglu et al. Optimal placement of piezoelectric patches on a cylindrical shell for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Lishchynska et al. Optimising dynamic behaviour of electrostatically actuated MEMS contact switch
US11526635B2 (en) Method, design device, and design program for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fuselage
Khot et al. Investigation on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ssical controllers in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