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3302A -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3302A
CN113123302A CN202110484415.0A CN202110484415A CN113123302A CN 113123302 A CN113123302 A CN 113123302A CN 202110484415 A CN202110484415 A CN 202110484415A CN 113123302 A CN113123302 A CN 113123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wall
flood
flood prevention
retain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44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坤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to CN2021104844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233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23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33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20Movable barrages;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E02B3/066Quay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河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包括设于两段间隔的防汛墙之间的闸室和位于闸室两侧的防汛挡墙,闸室包括闸墩,闸墩开设有供行人穿过闸墩的门洞,门洞的内壁上开设有门库,门库内容置有可移动至门洞并将门洞封堵的闸门;防汛挡墙连接闸墩与防汛墙。在非汛期时,闸室的闸门位于门库内,门洞呈开启状态,防汛墙背水侧的行人可以穿过门洞到达防汛墙临水侧的滨江步道,满足亲水需求;在汛期时,可将闸室的闸门从门库移动至门洞,由闸门将门洞封堵,此时,闸室与左右两侧的防汛挡墙及防汛墙形成封闭的联合体,共同抵御洪水,保障防洪安全。从而可满足不同阶段的防洪或亲水需求。

Description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背景技术
洪水暴涨暴落是山区河道重要的水文特点,在暴雨集中地区尤为显著,洪水流量大,但持续时间较短,洪水过后,河道又恢复至原来的低水细流。为保证河道汛期的防洪安全及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城区段,河道上部防汛墙往往修建的比较高大,且受制于用地空间的限制,往往为直立式挡墙结构。汛期过后,河道水位又恢复至涓涓细流的常态,直立高耸的防汛墙固然保障了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阻隔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需求,与人居环境倡导的亲水理念相悖,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能够保证防洪安全,同时满足亲水需求,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包括设于两段间隔的防汛墙之间的闸室和位于闸室两侧的防汛挡墙,闸室包括闸墩,闸墩开设有供行人穿过闸墩的门洞,门洞的内壁上开设有门库,门库内容置有可移动至门洞并将门洞封堵的闸门;防汛挡墙连接闸墩与防汛墙。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闸墩后侧的第一挡土墙和设于防汛挡墙后侧的第二挡土墙,第一挡土墙与闸墩之间间隔形成通向门洞底部的下沉平台,第二挡土墙与防汛挡墙之间间隔形成通向下沉平台的通道,通道内设有连接第二挡土墙的顶面与下沉平台的下行踏步。
优选地,第一挡土墙的顶面和第二挡土墙的顶面均与墙后地面相齐平。
优选地,第一挡土墙的顶部与闸墩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一风雨连廊。
优选地,闸墩和第一挡土墙均设于闸室基础上,闸室基础设于第一素砼垫层上。
优选地,第二挡土墙的顶部与防汛挡墙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二风雨连廊。
优选地,防汛挡墙和第二挡土墙均设于挡墙基础上,挡墙基础设于第二素砼垫层上。
优选地,防汛挡墙为空箱式防汛挡墙。
优选地,闸墩的顶面的前部和防汛挡墙的顶面的前部均设有栏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显著的进步:
在非汛期时,闸室的闸门位于门库内,门洞呈开启状态,防汛墙背水侧的行人可以穿过门洞到达防汛墙临水侧的滨江步道,满足亲水需求;在汛期时,可将闸室的闸门从门库移动至门洞,由闸门将门洞封堵,此时,闸室与左右两侧的防汛挡墙及防汛墙形成封闭的联合体,共同抵御洪水,保障防洪安全。由此,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能够满足不同阶段的防洪或亲水需求,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可作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为沿线居民提供亲水环境,满足亲水需求,具体良好的安全性、亲水性、景观性和造价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闸门将门洞封堵时沿A-A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B-B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的正立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闸室
11 闸墩
12 门洞
13 门库
14 闸门
15 第一挡土墙
16 下沉平台
17 第一风雨连廊
18 闸室基础
19 第一素砼垫层
2 防汛挡墙
21 第二挡土墙
22 通道
23 下行踏步
24 第二风雨连廊
25 挡墙基础
26 第二素砼垫层
3 防汛墙
4 滨江步道
5 墙后地面
6 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的一种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左”侧是指图1纸面的左侧,“右”侧是指图1纸面的右侧,左右方向又称为横向;“前”侧是指图1纸面的上侧,前侧亦为临水侧,临水侧是河道防汛墙朝向河道的一侧;“后”侧是指图1纸面的下侧,后侧亦为背水侧,背水侧是河道防汛墙背向河道的一侧;前后方向又称为纵向;“顶”侧是指图1纸面的纸外侧,“底”侧是指图1纸面的纸内侧。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包括闸室1和防汛挡墙2,闸室1和防汛挡墙2均设于两段间隔的防汛墙3之间,防汛墙3可以为现有的城市河道直立式防汛墙,通过改造施工对现有的城市河道直立式防汛墙进行部分拆除形成两段间隔的防汛墙3。防汛挡墙2设有两组,两组防汛挡墙2分别位于闸室1的左右两侧。闸室1包括闸墩11,闸墩11上开设有门洞12,门洞12沿纵向贯穿闸墩11,可供行人穿过闸墩11。门洞12的内壁上开设有门库13,门库13为与门洞12相连通的容纳空间,门库13内容置有闸门14,闸门14可活动地设于门库13内,并且,闸门14能够从门库13移动至门洞12并将门洞12封堵。闸门14位于门库13内时不可见,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防汛挡墙2连接闸墩11与防汛墙3。
在非汛期时,闸室1的闸门14位于门库13内,门洞12呈开启状态,防汛墙3背水侧的行人可以穿过门洞12到达防汛墙3临水侧的滨江步道4,满足亲水需求;在汛期时,可将闸室1的闸门14从门库13移动至门洞12,由闸门14将门洞12封堵,此时,闸室1与左右两侧的防汛挡墙2及防汛墙3形成封闭的联合体,共同抵御洪水,保障防洪安全。由此,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能够满足不同阶段的防洪或亲水需求,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可作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为沿线居民提供亲水环境,满足亲水需求,具体良好的安全性、亲水性、景观性和造价经济性。
较佳地,闸门14容置于门库13内时位于门洞12的一侧(如右侧),闸门14为可在门库13与门洞12之间横向移动的横拉门,横拉门可以采用现有的可横向水平移动的闸门结构,具有安装便捷的优点。
参见图1、图2和图3,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还包括设于闸墩11后侧的第一挡土墙15和设于防汛挡墙2后侧的第二挡土墙21,第一挡土墙15与闸墩11之间间隔形成通向门洞12底部的下沉平台16,第二挡土墙21与防汛挡墙2之间间隔形成通向下沉平台16的通道22,通道22内设有连接第二挡土墙21的顶面与下沉平台16的下行踏步23。参见图1和图4,在非汛期,门洞12开启时,防汛墙3背水侧的行人可以经过下行踏步23到达下沉平台16,再由下沉平台16进入门洞12,并在穿过门洞12后到达防汛墙3临水侧的滨江步道4,满足亲水需求。
为保证美观效果,并便于行人行走,参见图2和图3,优选地,第一挡土墙15的顶面和第二挡土墙21的顶面相齐平且均与墙后地面5相齐平,墙后地面5高于滨江步道4,因此第一挡土墙15的顶面和第二挡土墙21的顶面均高于滨江步道4。
较佳地,参见图1,闸室1左右两侧的防汛挡墙2的后侧均设有第二挡土墙21,则下沉平台16的左右两侧都设有下行踏步23,可以更加方便墙后地面5上的行人下行至下沉平台16。为保证挡土效果,两个第二挡土墙21分别与第一挡土墙15的左右两侧相连接,第二挡土墙21呈L形,L形第二挡土墙21的长边连接第一挡土墙15,L形第二挡土墙21的短边则连接防汛挡墙2远离闸室1的一端。
为增加景观效果,参见图2,优选地,第一挡土墙15的顶部与闸室1闸墩11的顶部之间可以设有第一风雨连廊17;参见图3,优选地,第二挡土墙21的顶部与防汛挡墙2的顶部之间可以设有第二风雨连廊24。本实施例中,闸墩11的顶面高于墙后地面5,亦即,闸墩11的顶面高于第一挡土墙15的顶面;防汛挡墙2的顶面高于墙后地面5,亦即,防汛挡墙2的顶面高于第二挡土墙21的顶面。闸室1的顶面(即闸墩11的顶面)与防汛挡墙2的顶面相齐平并且相连接,构成高处观景平台,可供行人登高观景。较佳地,参见图4,防汛挡墙2背水侧的顶部平台为渐变式上行平台,作为行人从墙后地面5到达高处观景平台的游览步行通道。参见图1,优选地,闸室1的顶部纵向宽度与防汛挡墙2的顶部纵向宽度一致。
参见图2和图3,为保证行人在高处观景平台上的游览安全性,优选地,在闸墩11的顶面的前部和防汛挡墙2的顶面的前部均设有栏杆6。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闸室1底部具有闸室基础18和第一素砼垫层19,闸墩11和第一挡土墙15均设于闸室基础18上,下沉平台16由位于闸墩11和第一挡土墙15之间的闸室基础18构成,闸室基础18设于第一素砼垫层19上,闸室基础18的顶面与滨江步道4的顶面相齐平。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防汛挡墙2底部具有挡墙基础25和第二素砼垫层26,防汛挡墙2和第二挡土墙21均设于挡墙基础25上,通道22由防汛挡墙2、第二挡土墙21及位于防汛挡墙2和第二挡土墙21之间的挡墙基础25围构成,挡墙基础25设于第二素砼垫层26上,挡墙基础25的顶面与滨江步道4的顶面相齐平。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防汛挡墙2为空箱式防汛挡墙,其内部为空腔,可以根据稳定安全需要在该空腔内填充砂石或土体,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本实施例中,闸室1和防汛挡墙2的顶部高程应满足防汛要求。闸室1优选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基础18的厚度优选为80cm-150cm,闸室基础18下的第一素砼垫层19优选为1cm厚的C15素砼垫层。防汛挡墙2优选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墙基础25的厚度优选为60cm-100cm,挡墙基础25下的第二素砼垫层26优选为1cm厚的C15素砼垫层。第一风雨连廊17优选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空间桁架结构,架立于第一挡土墙15的顶部与闸室1闸墩11的顶部之间;第二风雨连廊24优选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空间桁架结构,架立于第二挡土墙21的顶部与防汛挡墙2的顶部之间,由此构建安全舒适且彰显城市文化的岸后沿江步行通道。
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平顺过渡,尤其适用于城市山区河道高耸直立的防汛墙的改造,闸室1及两组防汛挡墙2的总体横向长度可以为30m-50m,即对现有的城市河道直立式防汛墙的改造长度为30m-50m,即可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和墙前墙后贯通效果,实现河道防汛墙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水陆一体的有机结合,同时具有施工方便快捷、综合造价低的优势。
施工时,首先对现有的城市河道直立式防汛墙进行拆除,拆除长度为30m-50m,拆除采用人工风镐凿除,新老结构分界面附近采用人工风镐凿毛,凿除时应严格控制质量,做到不漏凿、不超凿,所有拆除的废渣运输至指定弃渣场堆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然后进行土方开挖与回填,土方开挖主要为闸室基础18和挡墙基础25开挖,可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基础土方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对周边管线的保护,并应加强变位检测,确保工程周边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安全;土方回填主要为第一挡土墙15和第二挡土墙21土方回填,土方回填应分层分段施工,待墙身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回填土方采用10t自卸汽车运输至工作面,59KW推土机推土入仓,再由反铲改装的打夯机分层夯实,并预留沉降高度,边、角部位回填土方应人工分层铺料并配合蛙式打夯机夯实。再进行闸室1和防汛挡墙2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覆盖草包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洒水养护时间2周-3周。最后安装闸门14。由于工程规模不大,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可以在一个非汛期内基本完成改造施工,且本实施例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可干地施工,无需设置临时围堰,工程施工简便快捷,从而大大节省了工程投资,综合造价低,具有极大的推广前途。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两段间隔的防汛墙(3)之间的闸室(1)和位于所述闸室(1)两侧的防汛挡墙(2),所述闸室(1)包括闸墩(11),所述闸墩(11)开设有供行人穿过所述闸墩(11)的门洞(12),所述门洞(12)的内壁上开设有门库(13),所述门库(13)内容置有可移动至所述门洞(12)并将所述门洞(12)封堵的闸门(14);所述防汛挡墙(2)连接所述闸墩(11)与所述防汛墙(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闸墩(11)后侧的第一挡土墙(15)和设于所述防汛挡墙(2)后侧的第二挡土墙(21),所述第一挡土墙(15)与所述闸墩(11)之间间隔形成通向所述门洞(12)底部的下沉平台(16),所述第二挡土墙(21)与所述防汛挡墙(2)之间间隔形成通向所述下沉平台(16)的通道(22),所述通道(22)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二挡土墙(21)的顶面与所述下沉平台(16)的下行踏步(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土墙(15)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挡土墙(21)的顶面均与墙后地面(5)相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土墙(15)的顶部与所述闸墩(11)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一风雨连廊(1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闸墩(11)和所述第一挡土墙(15)均设于闸室基础(18)上,所述闸室基础(18)设于第一素砼垫层(19)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土墙(21)的顶部与所述防汛挡墙(2)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二风雨连廊(2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挡墙(2)和所述第二挡土墙(21)均设于挡墙基础(25)上,所述挡墙基础(25)设于第二素砼垫层(26)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挡墙(2)为空箱式防汛挡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闸墩(11)的顶面的前部和所述防汛挡墙(2)的顶面的前部均设有栏杆(6)。
CN202110484415.0A 2021-04-30 2021-04-30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Pending CN1131233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4415.0A CN113123302A (zh) 2021-04-30 2021-04-30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4415.0A CN113123302A (zh) 2021-04-30 2021-04-30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3302A true CN113123302A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80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4415.0A Pending CN113123302A (zh) 2021-04-30 2021-04-30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233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35100A (zh) 适用于沿海地区的堤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HU226433B1 (en) Foundation slab of underground passage for road
CN109826065B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防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0216254U (zh) 一种混凝土护栏结构
CN113215995B (zh) 一种在狭窄空间施工桥梁道路的方法
CN204825539U (zh) 一种控制温差防止寒冷山区公路不均匀变形的路基结构
KR20200024519A (ko) 선형부지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판 설치구조
CN210684945U (zh) 一种雨水收集池
CN112281912A (zh) 一种陡峭山区河滩弃土场防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5518635U (zh)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CN110055983B (zh) 排土场边坡的快装构件式防护结构
CN108342943B (zh) 一种适用于装配式路基的海绵城市透水铺装路面
CN113123302A (zh) 城市河道防汛墙的改造系统
RU2755102C1 (ru) Автомобильная дорога
CN215052655U (zh) 一种可排水板型塑钢生态护岸系统
CN211472400U (zh) 一种堤坝挡渣结构
CN210262542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构造
CN212895755U (zh) 一种城市道路人行道排水装置
CN211395241U (zh) 一种人行碧道
CN208251016U (zh) 一种翻板式防汛墙
CN218346246U (zh) 一种绿色生态化治理山洪泥石流的大体积构筑物
CN220132889U (zh) 一种边坡回填土排滤水系统及边坡回填结构
CN111501683A (zh) 一种利用液压钢坝闸对沣河治理的方法
CN212772202U (zh) 一种采用生态方法固岸的驳岸结构
CN1025230C (zh) 空心人工岛建造方法及空心人工岛预制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