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5296A -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5296A
CN113115296A CN202110448510.5A CN202110448510A CN113115296A CN 113115296 A CN113115296 A CN 113115296A CN 202110448510 A CN202110448510 A CN 202110448510A CN 113115296 A CN113115296 A CN 113115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hreshold value
environment
near field
fiel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85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15296B (zh
Inventor
陈华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85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52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5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5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15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5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首先,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然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接着,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Description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使用了NFC技术的设备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交换,该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的,通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通信的功能,应用在移动设备上可以实现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
现有的近场通信往往会受到外界干扰,不够稳定。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可以基于环境信号的强度动态调整自身的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场强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门限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产品,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
可见,上述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首先,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然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接着,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配置接收门限值的应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近场通信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景技术进行说明,近场通信NFC技术可以应用在多个NFC设备之间的交互上,实现如电子支付、身份认证、票务、数据交换、防伪、广告等多种功能。现有的NFC Forum规定,NFC设备在传输 NFC信号前,需要先监听外部环境是否存在其他NFC场强,如果有,则不能进行传输,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NFC设备传输NFC信号时产生冲突。根据该规定,NFC设备可以预先设置接收门限值,该接收门限值用于与外部信号的强度进行比较来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存在其他NFC场强。由于现有的接收门限值都为静态参数,所以在近场通信时容易受到其他噪声干扰,导致最终判断结果不准确,这十分影响用户体验。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下面结合图1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近场通信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包括第一设备110、第二设备120以及其他设备130,其中,上述第一设备110和第二设备120包括具备NFC芯片的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无线耳机、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等,电子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等。上述第一设备110可以与第二设备120之间传输近场通信信号,大致包括三种近场通信模式,在介绍三种近场通信模式之前,先对主设备和从设备的概念进行说明。
其中,主设备需要供电,可以提供射频场,并将数据发送到从设备,传输速率需在106kbps、212kbps或424kbps中选择其中一种;从设备不产生射频场,所以可以不需要供电,其可以将主设备产生的射频场转换为电能,为自身供电,在接收主设备发送的数据后可以利用负载调制(load modulation) 技术,以相同的速度将从设备数据传回主设备。需要说明的是,从设备在向主设备发送数据的时候也需要供电。
基于上述解释,可以对三种近场通信模式进行说明:
其一,第一设备110作为主设备发射射频场,向作为从设备的第二设备 120传输NFC信号;其二,第二设备120作为主设备发射射频场,向作为从设备的第一设备110传输NFC信号;其三,第一设备110和第二设备120之间相互传输NFC信号。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近场通信方法可以以第一设备110或第二设备120作为主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10与第二设备120进行近场通信交互前,会检测当前环境的环境场强,当前环境中的其他设备130可以包括若干台设备,其外放的信号包括干扰信号或噪音信号等,在其外放的信号种类为干扰信号时,第一设备110或第二设备120可以根据其外放的干扰信号确定当前的环境中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为避免冲突需要停止近场通信交互;在其外放的信号种类为噪声信号时,第一设备110或第二设备120可以根据其外放的噪声信号确定当前的环境中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此时可以动态调整接收门限值来进行近场通信交互,以便排除噪声信号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噪声信号可能并不来自于其他设备130,上述应用场景仅仅是示例性说明,其组成部分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并不表示对本申请的限定。
可见,通过上述应用场景,近场通信涉及的电子设备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近场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第一环境信号表示当前环境在第一时间的信号,上述第一环境信号可以包括电压信号、近场通信信号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第一信号强度的单位以分贝毫瓦dbm表示。
其中,可以通过近场通信芯片以第一周期发射探测帧,此处对探测帧进行说明:
在近场通信中,不同的传输速率具有不同的帧结构。在106kbps的速率下存在以下三种帧结构:短帧,用于通信的初始化过程,由起始位、7位指令码和结束位三部分顺序组成;标准帧,用于数据的交换,由起始位、n字节指令或数据和结束位顺序组成;探测帧,用于多个设备同时进行通信的冲突检测。而速率212kbps和424kbps的帧结构相同,由前同步码、同步码、载荷长度、载荷和校验码顺序组成。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以第一周期发射探测帧,可以用于检测当前环境的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第一周期的时间间隔是预先设定好的,如300ms。
可见,通过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可以为后续动态调整接收门限值提供参照。
步骤202,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其中,上述第一接收门限值为设置的初始门限值,用于与当前环境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近场通信芯片可以将信号强度低于第一接收门限值的信号确定为噪声信号,并且不响应该噪声信号,该噪声信号无法对近场通信交互产生干扰。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即在上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可以通过近场通信芯片触发解调帧对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环境场强状态可以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或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简单而言,就是外部是否存在其他射频场。
具体的,该解调帧用于对该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第一环境信号的信号种类。解调过程需在第二周期内完成,且存在次数上限,如三次,那么连续三次解调失败时则确定无法解调第一环境信号,可以确定第一环境信号的信号种类为噪声信号,此时的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而在预设次数内解调第一环境信号成功时,可以确定该第一环境信号的信号种类为近场通信干扰信号,此时的环境场强状态为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噪声信号为电压信号,上述干扰信号可以为无线信号也可以为近场通信信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整个解调过程即第二周期会小于第一周期的时间间隔,且第二周期位于第一周期内。
可见,通过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可以避免环境信号强度大于接收门限值时“一刀切”地认定此时存在外部射频场,提升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步骤203,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
其中,上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上述第一信号强度,此处对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第一信号强度的幅度不做具体限定。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那么可以开始进行近场通信交互,不用担心会产生冲突。将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后,后续便不会再对该第一信号强度的噪声信号做出响应了,动态调整接收门限值可以过滤噪声信号的影响,提升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近场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图3 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在信号屏蔽环境中以预设规则检测第三环境信号的第三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预设规则可以包括预设检测次数或预设检测时长,上述外部信号屏蔽环境可以为信号屏蔽箱,电子设备自身开启飞行模式后,让自身的近场通信芯片检测信号强度,此时的信号为第三环境信号,此时的信号强度为第三信号强度。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可以设置预设检测次数或预设检测时长,并将所有检测的第三信号强度进行记录。
步骤302,根据所述第三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
其中,可以筛选出记录的第三信号强度的最大值,基于该最大值和预设余量设置第一接收门限值,该第一接收门限值即为本电子设备的初始门限值,即:
第一接收门限值=第三信号强度(最大值)+预设余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个电子设备的器件差异,会导致接收的信号强度产生差异,如果统一设置静态的接收门限值,那么会出现某台设备认为当前的信号为噪声信号而另一台设备认为当前的信号为干扰信号,为避免上述情况,对每台电子设备进行步骤301和步骤302的接收门限值个性化设置十分重要,可以大大提升近场通信交互在检测外界射频场时的准确性。
步骤303,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步骤304,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
其中,在上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可以确定此时的第一环境信号为噪声信号,不会影响到近场通信交互。
步骤305,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步骤306,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维持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不传输所述近场通信信号。
其中,由于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若进行近场通信交互会被干扰,所以不需要调整第一接收门限值,只需要停止近场通信交互。
步骤307,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
步骤308,检测当前的第二环境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第二环境信号表示当前环境在第二时间的信号,第二时间与第一时间的时间间隔为上述第一周期。同样可以在第二时间发射探测帧以检测上述第二环境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在此不再赘述。
可见,通过检测当前的第二环境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可以在调整接收门限值后判断当前环境的信号强度是否低于第一接收门限值,便于后续继续动态调整接收门限值,提升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步骤309,在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将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调整为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并传输所述近场通信信号。
上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上述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可以确定此时无需再保持高位的接收门限值,为提升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可以将上述第二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一接收门限值。可以理解的是,若上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接收门限值,为避免受到噪声信号的影响,可以维持该第二接收门限值。如此,由于第二信号强度已经小于第一接收门限值了,若还不将第二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一接收门限值,可能会出现噪声信号却无法识别的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对接收门限值进行调整,大大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提前对电子设备进行校准以确定第一接收门限值,并根据外界环境的环境信号动态调整自身的接收门限值,大大提升了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步骤可以参见图2中描述的方法的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近场通信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配置接收门限值的应用示意图,以手机为例,当手机处于静置状态时,手机内部的主板等器件发出的噪声信号较低,此时环境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手机的NFC芯片可以发射探测帧识别出当前环境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此时不需要做出响应,正常进行后续的近场通信交互即可;
而在手机通话过程中,由于主板等器件发出的噪声信号变大,手机的 NFC芯片可以发射探测帧检测到环境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此时可以触发解调帧对当前接收到的环境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帧的时间间隔 (如图示中的t1,假设t1=20ms)小于探测帧的时间间隔(如图示中的t,假设t=300ms),由于是通话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信号,NFC芯片无法正确的解调,经过三次解调后仍然解调失败,可以确定该环境信号为无法解调的噪声信号,而噪声信号是对近场通信无影响的,确定此时当前环境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为了排除噪声信号的干扰,可以将接收门限值从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该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此时的噪声信号的强度;
接着在手机通话结束后,由于主板等器件发出的噪声信号会降低,NFC 芯片再次发射探测帧会检测到当前环境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此时可以将接收门限值由第二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一门限值,并进行后续的近场通信交互;
随后,在手机靠近POS机时,由于POS机会产生射频场,NFC芯片发射探测帧可以检测到当前环境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此时可以触发解调帧对当前接收到的环境信号进行解调,此时的信号能够被正确解调,则可以确定当前环境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手机停止传输近场通信信号,保持接收门限值为第一接收门限值不变,直到手机离开POS机并再次处于静置状态时,检测到当前的环境信号低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才继续传输近场通信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示例并不表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可见,通过上述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近场通信方法,首先,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然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接着,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下面结合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500 包括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NFC芯片504,所述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NFC芯片504相互连接,其中,电子设备500 还可以包括总线505,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和NFC芯片 504之间可以通过总线505相互连接,总线505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 (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 (Extended Indu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总线505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所述存储器5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NFC芯片504和处理器501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上述图2或图3中所描述的全部或部分方法。
上述主要从方法侧执行过程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下面结合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近场通信装置进行说明,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该近场通信装置600包括:
信号检测单元610,用于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场强确定单元620,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门限调整单元630,用于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首先,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然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接着,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下面结合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近场通信装置700进行详细说明,所述近场通信装置700包括处理单元701 和通信单元702,其中,所述处理单元701,用于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任一步骤,且在执行诸如发送等数据传输时,可选择的调用所述通信单元702 来完成相应操作。
其中,所述近场通信装置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7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处理单元701可以是处理器,存储单元703可以是存储器。
所述处理单元701具体用于:
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可见,首先,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然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接着,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可以根据外部信号的强度判断当前环境场强状态,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场强状态灵活切换接收门限值,提升了近场通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方法实施例与装置实施例为相同技术构思的不同呈现形式,因此,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部分的内容应同步适配于装置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上述近场通信装置600和近场通信装置700均可执行上述实施例包括的全部的近场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上述计算机包括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近场通信芯片,该近场通信芯片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全部或部分近场通信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所述第一环境信号的环境场强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维持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不传输所述近场通信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包括:
以第一周期发射探测帧,以确定预设范围内的所述第一环境信号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时,触发解调帧,所述解调帧用于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所述第一环境信号的信号种类;
在第二周期的预设次数内解调所述第一环境信号失败时,确定所述第一环境信号为噪声信号、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所述第二周期小于所述第一周期;
在所述第二周期的所述预设次数内解调所述第一环境信号成功时,确定所述第一环境信号的所述信号种类为近场通信干扰信号、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第二环境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在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将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调整为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并传输所述近场通信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信号屏蔽环境中以预设规则检测第三环境信号的第三信号强度,所述预设规则包括预设检测次数或预设检测时长;
根据所述第三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三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包括:
筛选出所述第三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
根据预设余量和所述最大值确定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
8.一种近场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环境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场强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接收门限值时,对所述第一环境信号进行解调以确定环境场强状态;
门限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环境场强状态为不存在外部近场通信场强时,将所述第一接收门限值调整为第二接收门限值,并传输近场通信信号,所述第二接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448510.5A 2021-04-25 2021-04-25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Active CN1131152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8510.5A CN113115296B (zh) 2021-04-25 2021-04-25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8510.5A CN113115296B (zh) 2021-04-25 2021-04-25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5296A true CN113115296A (zh) 2021-07-13
CN113115296B CN113115296B (zh) 2022-10-18

Family

ID=76720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8510.5A Active CN113115296B (zh) 2021-04-25 2021-04-25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52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3135A (zh) * 2022-06-21 2022-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到达角度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7775A (zh) * 2011-09-23 2013-05-22 美国博通公司 在一系列场强上的支持 nfc 的装置中的变化负载调制
WO2014037888A1 (en) * 2012-09-07 2014-03-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User feedback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US20150178525A1 (en) * 2013-03-07 2015-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user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449742A (zh) * 2018-03-13 2018-08-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近场通信的辅助解调系统和方法
CN108964721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2311424A (zh) * 2019-08-01 2021-02-02 恩智浦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接收器中的动态灵敏度控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7775A (zh) * 2011-09-23 2013-05-22 美国博通公司 在一系列场强上的支持 nfc 的装置中的变化负载调制
WO2014037888A1 (en) * 2012-09-07 2014-03-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User feedback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US20150178525A1 (en) * 2013-03-07 2015-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user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964721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8449742A (zh) * 2018-03-13 2018-08-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近场通信的辅助解调系统和方法
CN112311424A (zh) * 2019-08-01 2021-02-02 恩智浦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接收器中的动态灵敏度控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3135A (zh) * 2022-06-21 2022-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到达角度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5296B (zh)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305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external interface device using contactless
CN105813115B (zh) 一种wifi网络配置方法及装置
US8442586B2 (en) Determining USB/ISO interface and power supply voltage in mobile device
EP3139667B1 (en) Hybrid rf polling loop for nfc device and retry mechanism
CN102215050B (zh) 一种带低频磁通信的射频sim卡冲突检测方法
CN112738745B (zh) 控制网络连接的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115296B (zh) 近场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462560A (zh) 一种模拟卡的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
US9697396B2 (en) Interactiv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257732B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994224A (zh) 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装置
US6388562B1 (en) Contactless IC car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CN110493455B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4980420A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服务器
CN112329904A (zh) 一种手机用户识别卡、人脸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
CN103916856A (zh) 建立无线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和接入点
CN116887236A (zh) 近场通信交互方法、用户终端、刷卡终端、介质及产品
CN107659341B (zh) 近场通信-类型b设备
US9547781B2 (en) Method for recognizing tag in environment using same frequency band and NFC device for the same
CN105188155B (zh) 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及终端
CN113766406B (zh) 一种耳机测试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7808090A (zh) 电子设备解锁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9191052B2 (en)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 card, including security chip, for mobil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04077155B (zh) 移动设备上应用程序的启动
CN107393106B (zh) 门禁数据写入方法、nfc源设备、门禁控制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