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07684B -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07684B
CN113107684B CN202110399653.1A CN202110399653A CN113107684B CN 113107684 B CN113107684 B CN 113107684B CN 202110399653 A CN202110399653 A CN 202110399653A CN 113107684 B CN113107684 B CN 1131076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mbustion
area
electrodes
combus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996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07684A (zh
Inventor
吴云柯
王慧汝
杨谦
张良
薛然然
李瑞明
柳伟杰
黄夏
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ero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ero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ero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Aero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039965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076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07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7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07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7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9/00Controlling gas-turbine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 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9/26Control of fuel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00Features, components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orm groups F02C1/00 - F02C6/00;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9/00Controlling gas-turbine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 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60Efficient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e.g. for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电极包括耐温且导电的电极内芯和耐温防腐蚀的电极外壁,所述电极外壁包裹在电极内芯的裸露表面,多个电极安装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并且多个电极能够在燃烧室中产生电场。本公开的电极能够安装在燃烧室中,通过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控制电极输出不同的电压,从而能够在不同的电极之间产生电场,电极设置在发动机燃烧室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产生轴向、径向或斜向的电场,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输出电压和控制电压变化,能够实现电极之间的电场可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方面,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状态控制能力和连续调节能力,对发动机性能、寿命、可靠性有重要影响。随着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控制元器件可靠性的提升及重量、体积的下降,各类先进控制技术还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发动机不同部件。但是在主燃烧室控制方面,目前则仅能通过调节燃油泵、燃油阀等,对燃油供油的流量、压力进行油门调节,主燃烧室内的燃烧,主要包含高压高速空气在受限空间内的复杂流动、燃料的雾化、液雾两相掺混、蒸发与火焰传热等物理过程,和点火、燃烧与火焰传播等化学过程,对于主燃烧室内的燃烧控制缺乏其他更有效、更精细的控制方法与手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电极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为了实现本公开的第一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包括耐温且导电的电极内芯和耐温防腐蚀的电极外壁,所述电极外壁包裹在电极内芯的裸露表面,多个电极安装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并且多个电极能够在燃烧室中产生电场。
可选地,所述电极内芯的材料是铂、铑、钨或其合金材料,电极外壁的材料是氧化铝、氧化锆或陶瓷。
为了实现本公开的第二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航空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中具有燃烧室,燃烧室中沿轴向依次具有头部区、燃烧区和掺混区,多个上述电极安装在燃烧区和/或掺混区中。
可选地,所述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燃烧区网状电极和至少一个掺混区网状电极,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安装在燃烧区中,所述掺混区网状电极安装在掺混区中,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的平面和掺混区网状电极的平面均与燃烧室气流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电极还包括头部平面电极,所述头部平面电极安装在头部区,所述头部平面电极的平面与燃烧室气流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的平面和掺混区网状电极是环形的电极、放射型的电极、网型的电极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可选地,所述头部区具有头部端壁,所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区内腔侧壁上安装有燃烧区电极支架,所述发动机本体的掺混区内腔侧壁上安装有掺混区电极支架,所述头部平面电极安装在头部端壁上,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安装在燃烧区电极支架上,所述掺混区网状电极安装在掺混区电极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电极还包括线状的轴向电极,轴向电极沿燃烧室轴向平行的设置有多个。
可选地,轴向电极包括燃烧区轴向电极和掺混区轴向电极,燃烧区轴向电极穿设在头部端壁与燃烧区电极支架之间,所述掺混区轴向电极依次架设在头部端壁、燃烧区电极支架和掺混区电极支架上,且所述燃烧区中的掺混区轴向电极的电极外壁上包裹有电场屏蔽壳。
可选地,所述电极还包括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所述燃烧室是由外火焰筒壁和内火焰筒壁合围而成的环形结构,所述内火焰筒壁电极安装在内火焰筒壁位于燃烧室中的一侧,所述外火焰筒壁电极安装在外火焰筒壁位于燃烧室中的一侧。
本公开中的航空发动机的电极能够安装在燃烧室中,通过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控制电极输出不同的电压,从而能够在不同的电极之间产生电场,电极设置在发动机燃烧室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产生轴向、径向或斜向的电场,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输出电压和控制电压变化,能够实现电极之间的电场可控。
并且,电极内芯能够用于导电且能够耐高温,以同时满足其在主燃烧室内工作时,导电性和耐热性方面的需求,由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控制电压,而电极外壁确保网状电极在工作过程中不直接与燃气或空气发生接触,防止烧蚀或腐蚀。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本公开中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中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中燃烧区网状电极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中燃烧区电场生成装置中径向电场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中燃烧区电场生成装置中轴向电场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中燃烧区网状电极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是同心三圆环形,图6b是同心三方环形,图6c是同心三角环形,图6d是交错网格环形,图6e是交错网格方形,图6f是交错网格三角环形;
图7是本公开中掺混区网状电极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中掺混区网状电极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a是同心圆环形,图8b是放射形,图8c是网格形,图8d是交错网格形,图8e是放射形与同心圆环组合,图8f是线形;
图9是本公开中轴向电极局部电场调节原理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中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所示,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包括耐温且导电的电极内芯36和耐温防腐蚀的电极外壁37,所述电极外壁37包裹在电极内芯36的裸露表面,多个电极安装在发动机的燃烧室B中,并且多个电极能够在燃烧室B中产生电场。电极内芯36为铂、铑、钨或其合金材料,以同时满足其在燃烧室内工作时,导电性和耐热性方面的需求,电极外壁为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材质或其他绝缘、致密材质的涂层,确保电极内芯36在工作过程中不直接与燃气或空气发生接触,防止烧蚀或腐蚀。
电场对燃料雾化与燃烧过程的空间物理场作用,则主要通过库伦力和焦耳热两种途径实现。
对于雾化和液雾两相掺混过程,燃油射流初步失稳、破碎,形成较小液滴,小液滴表面十分容易携带静电荷。可通过人工充电方式,使一部分小液滴携带同极性电荷,再通过在喷嘴出口附近布置垂直于燃油射流方向的交流电场,使燃油液滴能够在交流电场中,受到电场库伦力的交替拉压和焦耳热传递,发生外部激励振荡与空间物理场加热,加速液滴向更小尺度液滴失稳、破碎。液滴飞出交流电场后,仍携带同极性电荷,液滴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库伦力,从而可继续强化液滴在主流空气中的扩散与掺混。因此,在燃油雾化过程中,施加交流电场,有望改善燃油雾化掺混效果,从而改善燃烧室大工况冒烟、小工况贫油熄火、高空高速下点火等问题。
对于燃烧过程,燃料点火燃烧后,即发生解离,离解后的不同尺度离子团、分子团与自由电子,又不断相互输运、碰撞、重组为新的离子团、分子团与自由电子。当对火焰施加外部电场,离子团和自由电子都将受电场库伦力作用,其中相对大质量的离子团形成火焰的离子风,使火焰组分场、浓度场、温度场发生改变,而质量可忽略的自由电子则一方面在库伦力作用下,加速运动,从而改变火焰传播速度,另一方面在焦耳热效应作用下,电子能量升高,使燃烧反应被强化。因此,在燃烧过程中,施加电场,有望提高燃烧的效率,控制燃烧的生成物与温度场,从而实现对燃烧的高效组织与主动控制。
实施例二
为了实现本公开的第二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参阅图2所示,一种航空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A,发动机本体A可以包括进气口1、燃料进管2、发动机外壳3、喷嘴组件25、出口11、外火焰筒壁22、内火焰筒壁23,外火焰筒壁22和内火焰筒壁23之间具有所述燃烧室B;空气从进气口1进入,通过外环腔区域和内环腔区域后,从外环筒壁孔4和内环筒壁孔16进入燃烧室B,燃料进管2向喷嘴组件25通入燃料,燃料通过喷嘴组件25喷入燃烧室B,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室B中燃烧以后从出口11喷出,该发动机的燃烧室B截面可以是筒形的燃烧室截面也可以是圆环形等,燃烧室中沿轴向依次具有头部区B1、燃烧区B2、掺混区B3,多个上述电极C安装在燃烧区和/或掺混区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图7所示,所述电极C还包括至少一个燃烧区网状电极8和至少一个掺混区网状电极12,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8安装在燃烧区B2中,所述掺混区网状电极12安装在掺混区B3中,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8的平面和掺混区网状电极12的平面均与燃烧室B2气流方向垂直。燃烧区网状电极8和至少一个掺混区网状电极12通过加载不同的电压,相互之间可以产生电场。优选的,所述电极C还包括头部平面电极35,所述头部平面电极35安装在头部区B1,所述头部平面电极35的平面与燃烧室B气流方向垂直。通过对头部平面电极35和燃烧区网状电极8加载不同的电场,相互之间可以产生电场。
所述头部区B1具有头部端壁39,所述头部平面电极35安装在头部端壁39上。
掺混区网状电极12安装于由氧化铝、氧化锆或其他绝缘耐热材质制成的掺混区电极支架46上,掺混区电极支架46通过掺混区网状电极薄壁支板47固定在燃烧区B2内壁上,掺混区网状电极薄壁支板47也由氧化铝、氧化锆或其他绝缘耐热材质制成。并且,掺混区网状电极薄壁支板47、掺混区电极支架46均采用低流阻设计,使其对燃烧室B内的流场干扰尽可能小,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强度,能够耐受主燃烧室高温燃气气流的冲击。同样,燃烧区网状电极8安装在燃烧区电极支架42上。
燃烧区网状电极8安装于由氧化铝、氧化锆或其他绝缘耐热材质制成的燃烧区电极支架42上,燃烧区电极支架42通过由氧化铝、氧化锆或其他绝缘耐热材质制成的燃烧区网状电极薄壁支板43,通过焊接、铆接或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分别与内火焰筒壁23、外火焰筒壁22连接,使燃烧区网状电极8的安装角度与相对位置处于固定状态,薄壁支板43、网状电极支架42均采用低流阻设计,使其对主燃烧室内的流场干扰尽可能小,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强度,能够耐受主燃烧室高温燃气气流的冲击。
参阅图6、图8所示,每个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8和掺混区网状电极12是环形的电极、放射型的电极、网型的电极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每个所述电极均与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电连接。其中,环形的电极可以是圆环、方形环、三角形环形式的同心多环结构。
同一个燃烧区网状电极8或掺混区网状电极12上的环形电极可以采用相互导通设计,也可以采用各自绝缘设计形式。
下面以燃烧区网状电极8进行分析;
当燃烧区网状电极8的电极采用相互导通设计形式,燃烧区网状电极8需与掺混区网状电极12、其他燃烧区网状电极8或头部平面电极35联合工作,来实现垂直于主燃烧室旋流器24出口平面方向的轴向电场的激发。
当燃烧区网状电极8的电极采用各自绝缘设计形式,燃烧区网状电极8既可在各相互绝缘的电极之间形成平行于主燃烧室旋流器24出口平面的径向电场,也可与掺混区网状电极12、其他燃烧区网状电极8或头部平面电极35联合工作,来实现垂直于主燃烧室旋流器24出口平面方向的轴向电场的激发。
参阅图4所示,当燃烧区网状电极8的电极采用各自绝缘设计形式,对同一燃烧区网状电极8中的电极之间的电场分析如下:
以燃烧区网状电极8是三环同心圆环结构为例;三个圆环形电极相互绝缘,并根据其圆环半径,标记为圆环电极Ra、圆环电极Rb和圆环电极Rc。为方便展示,耐热耐烧蚀导线44均为无序的排布,实际应用中则可将耐热耐烧蚀导线44从薄壁支板43中心腔体穿过后与电场控制装置电链接。
工作中,在t时刻,由电场控制装置分别向三个圆环形电极输出电压信号,使半径为Ra的圆环形电极处于U(Ra,t)电位,半径为Rb的圆环形电极处于U(Rb,t)电位,半径为Rc的圆环形电极处于U(Rc,t)电位。
在工作中,任意t时刻,以圆环电极Ra、圆环电极Rb为例,任意相互绝缘的圆环形网状电极之间形成的平面电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019635660000071
式中,角标a、b可根据不同电极替换。同心方环电极或同心三角环电极,则分母:Ra-Rb替换为所取两电极之间的间距。显然的,上式对于相互不绝缘、等电位的任意结构形式的燃烧器网状电极8也同样适用,此时有Ea,b(t)=0,即在燃烧器网状电极8所在平面,不在燃烧器网状电极8之间利用其电极形成电场。通过调整各个环形电极上的电压就可以调整燃烧区网状电极8平面中的电场,实现控制电场的大小。同时,可以在多个截面设置多个燃烧区网状电极8,相邻燃烧区网状电极8之间也可以通过控制电压的大小来控制相邻燃烧区网状电极8之间的电场。掺混区网状电极12中的电极采用各自绝缘设计时,其分析过程与上述相同。
参阅图5所示,当燃烧区网状电极8的电极采用相互导通设计形式,掺混区网状电极12与燃烧区网状电极8之间、相邻掺混区网状电极12之间、相邻燃烧区网状电极8、燃烧区网状电极8与头部平面电极35均可以产生轴向电场。
下面以燃烧区网状电极8与头部平面电极35之间产生的轴向电场为例进行分析:
工作中,电场控制装置在任意t时刻向头部平面电极35输出电压信号,使其电位处于U(Rdome,t)。
头部平面电极35所在平面与燃烧器网状电极8所在平面相互平行,间距为D,因此,在工作中,任意t时刻,以圆环电极Ra为例,任意燃烧器网状电极8与头部平面电极35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019635660000081
显然的,上式对于其他任意结构形式、相互绝缘或不绝缘的燃烧器网状电极8、掺混区网状电极12也同样适用。
实施例三
结合图1所示,所述电极C包括线状的轴向电极C1,轴向电极C1沿燃烧室轴向平行的设置有多个。多个轴向电极C1可以是按多个同心圆环式阵列进行布置,也可以是矩形阵列方式布置,也可以是相互交错式的矩形阵列方式布置,轴向电极C1的数量可以根据电场控制的精度从而设置疏密程度。在任意间距、任意两根轴向电极C1之间施加不同的电压,均可按该式生成不同强度电场。这样即可在燃烧区和掺混区生成两个轴向电极C1之间的电场。
轴向电极C1包括燃烧区轴向电极9和掺混区轴向电极10,燃烧区轴向电极9穿设在头部端壁39与燃烧区电极支架42之间,所述掺混区轴向电极10依次架设在头部端壁39、燃烧区电极支架42和掺混区电极支架46上,且所述燃烧区中的掺混区轴向电极10的电极外壁上包裹有电场屏蔽壳38。所述电场屏蔽壳38由耐温导电材料制成。通过轴向电极外壁37及额外增加的空腔或绝缘材质,确保其不与轴向电极内芯36导通。这样就能使得部分掺混区轴向电极10在燃烧区不与其他电极发生作用、形成电势差进而产生电场,而仅在掺混区产生电场,也即仅在掺混区起作用。具体的,燃烧区轴向电极9和掺混区轴向电极10为细丝结构,其直径也需尽可能小,以防止对主燃烧室内流动产生大的扰动。
结合图9所示,任选一对轴向电极m、n,两个电极的圆心距为L,其中轴向电极n所在位置距离喷嘴中心位置为r1,电极m所在位置距离喷嘴中心位置为r2。工作中,在任意t时刻,电场控制装置C可向电极m输出电压U(m,r2,t),向电极n输出电压U(n,r1,t),则电极m、n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019635660000091
显然的,在任意间距、任意两根电极之间施加不同的电压U(i,ri,t),均可按该式生成不同强度电场。这样,即可在燃烧区和掺混区生成与旋流器24出口平面正交的、任意方向与强度的电场。
在燃烧室工作中,利用任意一对燃烧区和掺混区轴向电极产生的局部、简单二维电场,可在电极直径尺度上,精确调节、控制该二维电场扫略平面的火焰;而如3根或3根以上不共线的电极同时工作,还可形成耦合的三维复杂电场,精确调节多根电极包络区域内的燃烧特性。
实施例四
结合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C还包括内火焰筒壁电极18和外火焰筒壁电极13,所述燃烧室B2是由外火焰筒壁22和内火焰筒壁23合围而成的环形结构,所述内火焰筒壁电极18安装在内火焰筒壁22位于燃烧室B2中的一侧,所述外火焰筒壁电极13安装在外火焰筒壁22位于燃烧室B2中的一侧。外部的电场控制装置控制内火焰筒壁电极18和外火焰筒壁电极13输出不同的电压,内火焰筒壁电极18和外火焰筒壁电极13可以产生需要的电场。
结合图10所示,外火焰筒壁电极13在t时刻电压为U1(t),内火焰筒壁电极18在t时刻电压为U2(t);外火焰筒壁电极13的半径为R1,内火焰筒壁电极18的半径为R2
当:
U2(t)-U1(t)≠0
时,半径为R1的外火焰筒壁电极13与半径为R2的内火焰筒壁电极18之间,将形成一个强度为E(t)的径向电场:
Figure BDA0003019635660000092
这一径向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通过调节外火焰筒壁电极13和内火焰筒壁电极18的电压来动态调节。显然的,任意一组同心的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之间,均可形成一个这样的电场。
一般可在主燃烧室的轴向方向,从燃烧区至出口区,沿火焰筒内壁布置多组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并通过在不同轴向位置、同心、成对的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之间形成不同强度的电场E(x,t):
Figure BDA0003019635660000101
式中,E(x,t)表示轴向坐标x位置、t时刻的电场强度,U2(x,t)表示轴向坐标x位置、t时刻的沿火焰筒内壁布置多组内火焰筒壁电极的电压,U1(x,t)表示轴向坐标x位置、t时刻的沿火焰筒内壁布置多组外火焰筒壁电极的电压,R1(x)表示轴向坐标x位置外火焰筒壁电极半径,R2(x)表示轴向坐标x位置内火焰筒壁电极半径。
参阅图10所示,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均包括环形电极内芯41和防烧蚀涂层40,所述环形电极41的裸露表面包裹有所述防烧蚀涂层40。环形电极内芯41用于通电,并形成电场;防烧蚀涂层40用于保护防止环形电极内芯41。所述外火焰筒壁22或内火焰筒壁23与防烧蚀涂层40将环形电极内芯41密封包裹。使环形电极内芯41可工作于与外界隔绝空气、且不与高温燃气直接接触的环境下,从而确保其不被烧蚀或氧化腐蚀。所述环形电极内芯41由铂、铑、钨等耐热、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或其合金材料制成。电极外部还可以采用搪瓷、耐热涂层或陶瓷铠装工艺制作,确保隔绝空气
本公开的优点在于:
1.电场驱动雾化效果与火焰调节效果
(1)在外部电场激励条件下,雾化周向均匀度提升<10%,平均粒径减小<10%;
(2)利用电场方式直接调节火焰偏移量、火焰长度与火焰筒出口温度分布,其中出口温度可调节量<100K,精度>5K。
2.电场驱动燃烧主动控制效果
(1)在不调节燃油流量的前提下,利用电场独立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瞬态快速控制,其中火焰动态响应最小延迟时间不超高50ms,局部温度调节速度不低于10K/s;
(2)在不调节燃油流量的前提下,利用电场对中高频燃烧脉动(频率大于200Hz)进行调节控制,其中燃烧高频压力脉动幅值削减量不低于100Pa。
3.电场驱动燃烧综合效果。
(1)完成应用电场驱动燃烧技术的单头部模型燃烧室常温常压与加温加压条件下点熄火实验,在加温加压条件下,模型燃烧室点熄火油气比比基准燃烧室减小<15%,稳燃边界拓宽<15%,碳烟颗粒排放减少<90%;
(2)应用电场驱动燃烧技术的单头部模型燃烧室,增重>20kg,电场驱动燃烧系统功率消耗/燃烧放热>0.5%。
本申请可在主燃烧室个别未完全达到设计点性能的工况点和不同工况点之间的过渡工况下,以及发动机进气畸变、发生喘振等特情下,针对不同类型的燃烧性能或排放问题,如冒黑烟、燃烧不充分、出口热斑、熄火等,利用电场对火焰的作用,实现不同程度的调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中具有燃烧室,燃烧室中沿轴向依次具有头部区、燃烧区和掺混区,多个电极安装在燃烧区和/或掺混区中;
所述电极包括耐温且导电的电极内芯和耐温防腐蚀的电极外壁,所述电极外壁包裹在电极内芯的裸露表面,多个电极安装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并且多个电极能够在燃烧室中产生电场;
所述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燃烧区网状电极和至少一个掺混区网状电极,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安装在燃烧区中,所述掺混区网状电极安装在掺混区中,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的平面和掺混区网状电极的平面均与燃烧室气流方向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还包括头部平面电极,所述头部平面电极安装在头部区,所述头部平面电极的平面与燃烧室气流方向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的平面和掺混区网状电极是环形的电极、放射型的电极、网型的电极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区具有头部端壁,所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区内腔侧壁上安装有燃烧区电极支架,所述发动机本体的掺混区内腔侧壁上安装有掺混区电极支架,所述头部平面电极安装在头部端壁上,所述燃烧区网状电极安装在燃烧区电极支架上,所述掺混区网状电极安装在掺混区电极支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还包括线状的轴向电极,轴向电极沿燃烧室轴向平行的设置有多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轴向电极包括燃烧区轴向电极和掺混区轴向电极,燃烧区轴向电极穿设在头部端壁与燃烧区电极支架之间,所述掺混区轴向电极依次架设在头部端壁、燃烧区电极支架和掺混区电极支架上,且所述燃烧区中的掺混区轴向电极的电极外壁上包裹有电场屏蔽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还包括内火焰筒壁电极和外火焰筒壁电极,所述燃烧室是由外火焰筒壁和内火焰筒壁合围而成的环形结构,所述内火焰筒壁电极安装在内火焰筒壁位于燃烧室中的一侧,所述外火焰筒壁电极安装在外火焰筒壁位于燃烧室中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发动机,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内芯的材料是铂、铑、钨或其合金材料,电极外壁的材料是氧化铝、氧化锆或陶瓷。
CN202110399653.1A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Active CN113107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99653.1A CN113107684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99653.1A CN113107684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7684A CN113107684A (zh) 2021-07-13
CN113107684B true CN113107684B (zh) 2022-05-31

Family

ID=76716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99653.1A Active CN113107684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0768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82725B2 (en) * 2007-04-12 2011-12-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lectro-dynamic swirler, combus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ing the same
JP2014509380A (ja) * 2011-02-09 2014-04-17 クリアサイン コンバスチョン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火炎を平たく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9184951B (zh) * 2018-08-10 2019-06-18 西安理工大学 隔离段横向支板磁控放电装置及其对隔离段流动控制方法
CN109723577B (zh) * 2018-12-24 2020-04-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高频燃烧不稳定主动控制方法
CN111336542B (zh) * 2019-12-12 2021-07-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一种可变弧长的多通道点火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7684A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05790B (zh) 基于自引气的航空发动机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
EP0834039A1 (en) Energy converter using imploding plasma vortex heating
CN103925116B (zh) 滑动弧点火装置
CN108180075B (zh)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燃油裂解头部
CN108412616B (zh)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导流叶片式dbd等离子体助燃激励器
WO2009079420A2 (en) Plasma assisted combustion device
CN101158321A (zh)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非热点火稳焰装置
WO2004085694A2 (en) Combustion enhancement with silent discharge plasma
CN106224959A (zh) 具有可调节流量喷嘴的燃烧器、燃烧器阵列和燃烧装置
CN102878555A (zh) 一种电喷雾液体燃料燃烧器
CN101666497B (zh) 一种利用离子风组织气流的微燃烧器
CN113107684B (zh)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电极及其组成的航空发动机
CN201568964U (zh) 一种采用外加电场的微型燃烧器
CN105864765B (zh) 具有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喷嘴、喷嘴阵列和燃烧器
CN113606606B (zh) 一种利用电场控制发动机的方法及发动机
US20060163065A1 (en) Ion sensors formed with coatings
CN101109518A (zh) 一种工业燃烧器点火枪
Altendorfner et al.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electric field control for turbulent premixed flames
JP2013122215A (ja) 着火装置、及び着火方法
CN113091090B (zh) 一种利用电场控制燃烧区燃烧的航空发动机
CN113027615B (zh) 一种利用轴向电极控制燃烧的发动机
CN112796892A (zh) 一种具有阵列式悬浮电极结构的燃气轮机等离子点火器
CN112033683A (zh) 一种畸变装置
Salvador et al. Effects of DC electric fields on the combustion of a simplified multi-element injector
CN116293787B (zh) 一种结合等离子体和钝体稳定火焰的燃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