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5499B -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5499B
CN113055499B CN202110601432.8A CN202110601432A CN113055499B CN 113055499 B CN113055499 B CN 113055499B CN 202110601432 A CN202110601432 A CN 202110601432A CN 113055499 B CN113055499 B CN 113055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er
client
side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14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5499A (zh
Inventor
蒋文龙
熊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he Enm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he Enm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he Enm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he Enm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14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54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5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5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5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5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本申请解决了目前采用的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存在通信效率低、网络环境适应力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网络通信方案是程序或进程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手段,长时间保证程序或进程之间的及时、稳定地通信对整个系统集群来讲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采用客户端-服务端的单工通信方案或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进行程序之间的信息交互。其中,客户端-服务端的单工通信技术最为简单,使用最为广泛,其为客户端主动和服务端建立连接,并且发送通信信息,服务端接收并处理完信息后返回给客户端处理结果,然后结束通信。因为是单工通信,所以服务端没办法主动发送信息给客户端,客户端也没办法得知服务端的多条返回结果(如得知服务端处理的中间状态)。
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技术是一种升级方案,也是由客户端主动和服务端建立连接,并且连接期间客户端和服务端可以主动向对方发送信息,但由于只能由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请求,客户端需要额外定时和服务端发送心跳信息来确保通道通畅,如果心跳信息丢失,客户端需要重新和服务端建立连接。若服务端需要主动发送信息时连接断开,则服务端需要额外处理信息防止信息丢失。
针对目前采用的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存在通信效率低、网络环境适应力较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以至少解决目前采用的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存在通信效率低、网络环境适应力较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
可选地,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包括: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其中,地址包括:客户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客户端设备的端口号;服务端设备在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确认指令,其中,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第一确认指令后,第一通信连接建立。
可选地,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包括:服务端设备重新连接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并向客户端设备发送通信标识;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通信标识和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后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标识相同,在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服务端设备的地址;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确认指令后,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可选地,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设备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上述方法还包括: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重新发送的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服务端设备将接收到的通信标识与本地存储的通信标识进行比较;如果服务端设备接收到的通信标识与本地存储的通信标识相同,服务端设备与客户端设备重新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可选地,服务端设备和客户端设备均包括服务监听端口,其中,服务端设备的服务监听端口用于获取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通信请求,客户端设备的服务监听端口用于获取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客户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设备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重新发送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其中,通信标识是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
可选地,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包括: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其中,地址包括:客户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客户端设备的端口号,服务端设备在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客户端设备接收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确认指令后,第一通信连接建立。
可选地,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上述方法还包括:客户端设备接收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可选地,客户端设备接收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包括:客户端设备接收服务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标识,以及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通信标识和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标识相同,客户端设备在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并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二确认指令,其中,服务端设备接收到第二确认指令后,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系统,包括:客户端设备及服务端设备,其中,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服务端设备,与客户端设备通信连接,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以上的数据的传输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以上的数据的传输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的方式,实现了提升采用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的通信效率以及网络环境适应力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目前采用的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存在通信效率低、网络环境适应力较差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互为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对长时间网络通信提供更稳定,更及时,更高效的数据交互方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通信两端可以互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便于描述,下文中简称为A端和B端),A端和B端都需要开启服务监听端口进行服务连接监听,下面对该双工通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若A端需要发起通信请求,则连接B端的监听端口进行连接建立,此时A端为客户端,B端为服务端。
步骤S104,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
建立通信连接后,A端向B端发送数据。
步骤S106,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在本步骤中,A端和B端建立连接后,通过传统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技术(如WebSocket,RPC等)进行网络通信,但期间无需再定期进行心跳连接检测,只需要在任意一端发送信息的当下临时检测网络是否通畅即可。如果A端和B端建立连接后,B端接收A端发送的数据过程中,在B端需要发送给A端消息时候发现连接断开,B端需要向A端发送通信请求,此时AB端的关系反转,A端为服务端,B端为客户端。
步骤S108,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
B端需要向A端发送通信请求,建立通信连接后,B端向A端发送数据。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提升采用客户端-服务端的双工通信方案的通信效率以及网络环境适应力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步骤S102通过以下方法实现: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其中,地址包括:客户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客户端设备的端口号;服务端设备在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确认指令,其中,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第一确认指令后,第一通信连接建立。
A端发起通信请求后,则连接B端的监听端口进行连接建立,此时A端为客户端,B端为服务端。A端需要首先发送A端的服务监听地址(IP地址和端口)和一个唯一的通信ID给B端,B端接收到后缓存于自己的内存中,并且返回给A端ACK确认指令,A端在收到ACK后即可正式进行数据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A端的服务监听地址中的端口是指A端开启的服务监听端口的端口号。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执行步骤S106时,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服务端设备重新连接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并向客户端设备发送通信标识;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通信标识和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后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标识相同,在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服务端设备的地址;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确认指令后,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在上文中提到,在A端发起通信请求,与B端建立连接后,A端向B端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B端需要向A端发送数据时发现连接断开,此时,B端需要向A端发送通信请求,与A端建立连接。具体地,B端通过重新连接本地缓存的A端的地址和端口连接建立,并发送相同的通信ID给A端识别,如果A端之前向B端发送的通信ID与接收到的B端发送的通信ID相同,则A端与B端建立连接。此时,B端向A端发送B端的服务监听地址(IP地址和端口),A端存储B端的服务监听地址后,向B端发送ACK确认指令,B端接收到A端发送的ACK确认指令后连接建立。此时AB端的关系反转,A端为服务端,B端为客户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设备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重新发送的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服务端设备将接收到的通信标识与本地存储的通信标识进行比较;如果服务端设备接收到的通信标识与本地存储的通信标识相同,服务端设备与客户端设备重新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在A端向B端发送数据的过程中,若过程中在A端需要发送给B端消息时发现连接断开,则A端重新连接B端的监听端口进行连接建立,并发送相同的通信ID给B端识别,此时A端仍为客户端,B端为服务端。如果B端识别出本地存储的通信ID和A端发送的通信ID相同,第一通信连接重新建立。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抛弃了传统双工通信的定期心跳检测机制,所以无需在整个通信时间中保持连接通道的通畅,只需要在需要传输信息的当下确保连接成功即可。例如A端远程连接B端去执行安装oracle数据库的操作,整个过程持续30分钟,B端需要在第5分钟,第13分钟,第30分钟回馈A安装的进度和状态,则整个通信过程中只需要保证最开始(A端向B端发送命令),第5分钟,第13分钟(B端向A端回馈进度),第30分钟(B端向A端回馈最终状态)保持连接畅通即可,即使其他时间因为网络环境异常导致连接断开用户也无感知,不影响用户体验,大大增强了网络环境的适应力。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抛弃了传统双工通信需要定期心跳检测维持通信通畅的机制,改为谁有需求谁检测,谁发现断开谁重连的原则,在长时间调度中减少了大量无用的检测通信,大大增加了通信效率。
此外,通信两端都能互为客户端和服务端,没有只能客户端主动向服务端主动建立连接的限制。在通信过程中任意一端发现通信断开都能主动建立连接并且继续通信,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不稳定频繁断开的场景下,依然能相对保证数据传输的及时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服务端设备和客户端设备均包括服务监听端口,其中,服务端设备的服务监听端口用于获取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通信请求,客户端设备的服务监听端口用于获取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双工通信方案只需要服务器端开启服务监听端口,用来获取客户端发起的通信请求,而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A端和B端均需要开启服务监听端口进行服务连接监听。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2,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步骤S204,客户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
步骤S206,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设备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重新发送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其中,通信标识是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步骤S202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其中,地址包括:客户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客户端设备的端口号,服务端设备在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客户端设备接收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确认指令后,第一通信连接建立。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客户端设备接收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客户端设备接收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客户端设备接收服务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标识,以及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通信标识和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通信标识相同,客户端设备在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并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二确认指令,其中,服务端设备接收到第二确认指令后,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客户端设备30及服务端设备32,其中,
客户端设备30向服务端设备32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32建立第一通信连接;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服务端设备32发送数据;
服务端设备32,与客户端设备30通信连接,在客户端设备30向服务端设备32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32需要向客户端设备30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32向客户端设备30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30建立第二通信连接;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30发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A端和B端可以或为客户端和服务端,反复建立连接直至通信完成,A端和B端断开连接结束通信。通信连接的建立过程可以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以上的数据的传输方法。
上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执行以下功能的程序: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
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客户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设备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重新发送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其中,通信标识是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以上的数据的传输方法。
上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执行以下功能的程序: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在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服务端设备需要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服务端设备向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服务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
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客户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在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设备检测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重新发送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其中,通信标识是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的。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所述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所述服务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
在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所述服务端设备需要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所述服务端设备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所述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所述服务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
所述服务端设备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所述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包括:所述服务端设备重新连接所述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并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通信标识;所述服务端设备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所述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所述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所述通信标识和建立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后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所述通信标识相同,在所述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确认指令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服务端设备接收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所述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所述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通信标识,其中,所述地址包括:所述客户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所述客户端设备的端口号;
所述服务端设备在所述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所述通信标识;
所述服务端设备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一确认指令,其中,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确认指令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建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所述客户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重新发送的所述第一通信请求,以及所述通信标识;
所述服务端设备将接收到的所述通信标识与本地存储的所述通信标识进行比较;
如果服务端设备接收到的所述通信标识与本地存储的所述通信标识相同,所述服务端设备与所述客户端设备重新建立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端设备和所述客户端设备均包括服务监听端口,其中,所述服务端设备的服务监听端口用于获取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通信请求,所述客户端设备的服务监听端口用于获取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
5.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所述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所述客户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
在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所述客户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重新发送所述第一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标识,其中,所述通信标识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建立后,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
在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所述服务端设备需要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与所述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请求,与所述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包括: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所述通信标识,以及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所述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所述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所述通信标识和建立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后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所述通信标识相同,所述客户端设备在所述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并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二确认指令,其中,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确认指令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客户端设备向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所述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所述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所述通信标识,其中,所述地址包括:所述客户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所述客户端设备的端口号,所述服务端设备在所述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和所述通信标识;
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到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确认指令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建立。
7.一种数据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设备及服务端设备,其中,
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第一通信请求后,与所述服务端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
所述服务端设备,与所述客户端设备通信连接,在所述客户端设备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所述服务端设备需要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并且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断开,所述服务端设备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请求,与所述客户端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数据;
所述服务端设备还用于通过以下方式建立所述第二通信连接:所述服务端设备重新连接所述服务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客户端设备的地址,并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通信标识;所述服务端设备向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其中,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包括:所述服务端设备的IP地址以及所述服务端设备的端口号,如果所述客户端设备接收到的所述通信标识和建立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后向所述服务端设备发送的所述通信标识相同,在所述客户端设备本地存储所述服务端设备的地址;所述服务端设备接收所述客户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确认指令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建立。
8.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的传输方法。
9.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的传输方法。
CN202110601432.8A 2021-05-31 2021-05-3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30554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1432.8A CN113055499B (zh) 2021-05-31 2021-05-3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1432.8A CN113055499B (zh) 2021-05-31 2021-05-3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5499A CN113055499A (zh) 2021-06-29
CN113055499B true CN113055499B (zh) 2021-08-31

Family

ID=76518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1432.8A Active CN113055499B (zh) 2021-05-31 2021-05-3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549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17525B1 (en) * 2005-06-21 2009-11-10 Alto Ventur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nectionless client-server communications
CN105337961A (zh) * 2012-11-02 2016-02-17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和客户端进行通信的方法以及服务器
CN108124007A (zh) * 2017-12-19 2018-06-05 深圳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消息数据实时传输的方法与装置
CN111669438A (zh) * 2020-05-27 2020-09-1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直播消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17525B1 (en) * 2005-06-21 2009-11-10 Alto Ventur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nectionless client-server communications
CN105337961A (zh) * 2012-11-02 2016-02-17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和客户端进行通信的方法以及服务器
CN108124007A (zh) * 2017-12-19 2018-06-05 深圳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消息数据实时传输的方法与装置
CN111669438A (zh) * 2020-05-27 2020-09-1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直播消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5499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71744B2 (ja) Impsクライアントの状態情報同期化方法
KR101042745B1 (ko) 클라이언트 단말장치와 서버 사이의 세션 재설정을 위한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917562B (zh) 广播消息转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6515733A (ja) 無線通信網を介したメディアメッセージアップロード制御方法
CN101656764A (zh) Dhcp用户的会话保活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6713497A (zh) 一种服务器端消息推送装置、方法及消息推送系统
CN108259448A (zh) 一种防止连麦时异常断线的方法及装置
CN112118171A (zh) 消息互通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KR20100084118A (ko) 물리적 전송 매체의 인터럽션 경우에 있어서 tcp 데이터 전송 프로세스를 향상시키는 방법
CN103685398B (zh) 通信连接建立方法及通信系统
US7254739B2 (en) Error recovery in a client/server application using two independent sockets for communication
CN109525620B (zh) 一种消息推送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2202877A (zh) 网关联动方法、网关、云服务器及用户终端
CN113055499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7786607B (zh) 一种消息重传方法、消息重传服务器及用户设备
CN112839106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JP2006227763A (ja) データ共有システム、データ共有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933775A (zh) 一种建立信号连接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040286B (zh) 一种基于内存数据库的客户端在线状态维护方法
CN106961475B (zh) 一种基于nbd的远程磁盘共享方法和共享系统
CN112261592B (zh) 一种poc终端的临时群组建立交互流程及其执行单元
CN109379443B (zh) 一种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消息队列的实现方法
CN110890989A (zh) 一种通道连接方法及装置
JP6807952B2 (ja) 通信サービスを端末通信装置に提供する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を決定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13691427A (zh) 配网方法、第一设备、第二设备、配网系统与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