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0855B -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0855B
CN113050855B CN202110278114.2A CN202110278114A CN113050855B CN 113050855 B CN113050855 B CN 113050855B CN 202110278114 A CN202110278114 A CN 202110278114A CN 113050855 B CN113050855 B CN 113050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quipment
target
terminal device
user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81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0855A (zh
Inventor
于伟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7811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08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0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0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0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0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06V10/75Organisation of the matching processes, e.g. simultaneous or sequential comparisons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Coarse-fine approaches, e.g. multi-scale approaches; using context analysis; Selection of dictionaries
    • G06V10/757Matching configurations of points or fea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G06V40/166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using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8Feature extraction; Face represen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72Classification, e.g. ident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应用于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可解决如何判断用户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手机的问题。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该方法包括: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若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多帧第二图像为多帧第一图像中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技术的普及,终端(也称为终端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终端设备会在用户长时间使用之后,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输出提示消息,以建议用户停止使用终端设备。但是,如果用户坐在车上或者在走路过程中使用终端设备,可能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无法智能准确的判断用户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无法智能准确的检测用户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在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该方法包括: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所述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多帧第二图像为所述多帧第一图像中在所述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包括: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两个目标角度;若所述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所述两个目标角度的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或,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夹角,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大于所述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所述第二角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包括: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两个位置信息;若所述两个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所述两个位置信息的所述第一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或,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大于所述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第一面部特征点,并预先保存所述第一面部特征点;
所述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所述第一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从所述多帧第一图像中确定在所述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所述多帧第二图像;
获取所述多帧第二图像中的第二面部特征点;
在所述第二面部特征点中确定与所述第一面部特征点匹配的第三面部特征点;
根据所述第三面部特征点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计算匹配特征点比例;
若所述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则输出所述第一提示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持续时长;
当所述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并控制所述终端设备降低屏幕亮度,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用户使用所述终端设备的时长过长,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对应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位姿变化,得到目标位姿变化量;
若所述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则将所述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所述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
其中,所述拍摄参数包括:白平衡参数、对焦模式、光圈值、快门速度中的至少一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接入无线接入点;
若当前已接入第一无线接入点,则识别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终端设备预先记录的目标车辆上的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包括:
若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所述目标车辆上,并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所述多帧第一图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所述目标车辆上;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课程表,所述课程表包括:每一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每一课程的上课地点;
获取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其中,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时间最接近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系统时间;
当检测到所述目标车辆到达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对应的下车地点时,输出第三提示消息,所述第三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用户已经到达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模块,用于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所述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输出模块,用于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多帧第二图像为所述多帧第一图像中在所述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
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的信息输出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的信息输出方法。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应用发布平台,所述应用发布平台用于发布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如果检测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长内均处于移动状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并不处于静止状态,可能正位于颠簸的车辆上或者正在行走;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即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用户的面部特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正在使用该终端设备,此时终端设备就可以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根据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以及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内容,更加智能准确的判断用户是否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并且及时的给用户输出提示,保障用户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输出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预设时长,而不是用于描述预设时长的特定顺序。
本发明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目前,随着终端技术的普及,终端(也称为终端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终端设备会在用户长时间使用之后,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输出提示消息,以建议用户停止使用终端设备。但是,如果用户坐在车上或者在走路过程中使用终端设备,可能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无法智能准确的判断用户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如果检测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长内均处于移动状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并不处于静止状态,可能正位于颠簸的车辆上或者正在行走;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即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用户的面部特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正在使用该终端设备,此时终端设备就可以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根据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以及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内容,更加智能准确的判断用户是否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并且及时的给用户输出提示,保障用户的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电子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表电话、智能脚环、智能耳环、智能项链、智能耳机等,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息输出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上述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该终端设备中能够实现该信息输出方法的功能模块和/或功能实体,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下面以终端设备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息输出方法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息输出方法,可以应用于用户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的场景。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101、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其中,运动状态可以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可选的,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具体的可以有以下六种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一:持续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两个目标角度;若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两个目标角度,该两个目标角度分别为两个相邻时刻,传感器检测到的夹角。若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即当前时刻的夹角与上一时刻的夹角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即当前时刻的夹角与上一时刻的夹角的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内置的传感器可以为重力传感器、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角度差值为20°。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一秒时夹角为26.8°,第二秒时夹角为54.6°,此时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角度差值为27.8°,大于20°,那么第二秒时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三秒时夹角为41.9°,此时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角度差值为12.7°,小于20°,那么第三秒时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终端设备检测到第四秒时夹角为60.9°,此时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角度差值为19°,小于20°,那么第四秒时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五秒时夹角为10.4°,此时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角度差值为50.5°,大于20°,那么第五秒时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若终端设备检测到当前时刻的夹角与上一时刻的夹角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当前时刻的夹角与上一时刻的夹角的角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角度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准确判断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实现方式二:持续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夹角,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存在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至少三个时刻的目标夹角。若该至少三个时刻的目标夹角中,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内置的传感器可以为重力传感器、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角度差值为20°,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五个时刻的目标夹角,第一秒时夹角为46.1°,第二秒时夹角为70.4°,第三秒时夹角为59.4°,第四秒时夹角为18.2°,第五秒时夹角为40.4°。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角度差值为24.3°,大于20°;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角度差值为11°,小于20°;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角度差值为41.2°,大于20°;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角度差值为22.2°,大于20°;其中,有三组相邻时刻的角度差值大于20°,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角度差值为20°,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五个目标夹角,第一秒时夹角为59.4°,第二秒时夹角为46.2°,第三秒时夹角为81.9°,第四秒时夹角为74.3°,第五秒时夹角为56.7°。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角度差值为13.2°,小于20°;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角度差值为35.7°,大于20°;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角度差值为7.6°,小于20°;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角度差值为17.6°,小于20°;其中,有三组相邻时刻的角度差值小于20°,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若终端设备检测到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准确判断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实现方式三:持续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夹角,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三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三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至少三个时刻的目标夹角。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三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三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内置的传感器可以为重力传感器、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角度差值为20°,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五个时刻的目标夹角,第一秒时夹角为46.1°,第二秒时夹角为70.4°,第三秒时夹角为49.3°,第四秒时夹角为18.2°,第五秒时夹角为40.4°。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角度差值为24.3°,大于20°;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角度差值为21.1°,大于20°;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角度差值为31.1°,大于20°;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角度差值为22.2°,大于20°;即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角度差值均大于20°,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角度差值为20°,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五个时刻的目标夹角,第一秒时夹角为59.4°,第二秒时夹角为46.2°,第三秒时夹角为61.9°,第四秒时夹角为74.3°,第五秒时夹角为56.7°。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角度差值为13.2°,小于20°;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角度差值为15.7°,小于20°;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角度差值为12.4°,小于20°;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角度差值为17.6°,小于20°;即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角度差值均小于20°,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若终端设备检测到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三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三角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准确判断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实现方式四: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两个目标位置信息;若两个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两个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定位方法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两个目标位置信息,该两个目标角度分别为两个相邻时刻,通过定位方法检测到的位置信息。若两个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即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与上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的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两个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即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与上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的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定位方法可以包括:无线(Wireless Fidelity,WiFi)定位,卫星定位和基站定位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卫星定位可以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定位,也可以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也可以是其他的定位方法,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距离差值为25cm。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一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A,第二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B,此时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距离差值为40cm,大于25cm,那么第二秒时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三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C,此时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距离差值为12cm,小于25cm,那么第三秒时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终端设备检测到第四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D,此时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距离差值为20cm,小于25cm,那么第四秒时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五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E,此时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距离差值为75cm,大于25cm,那么第五秒时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若终端设备检测到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与上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的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与上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的距离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距离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准确判断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实现方式五: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存在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定位方法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至少三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若该至少三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中,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定位方法可以包括:无线(Wireless Fidelity,WiFi)定位,卫星定位和基站定位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卫星定位可以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定位,也可以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也可以是其他的定位方法,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距离差值为25cm,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了五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第一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A,第二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B,第三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C,第四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D,第五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E。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距离差值为45cm,大于25cm;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距离差值为16cm,小于25cm;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距离差值为50cm,大于25cm;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距离差值为68cm,大于25cm;其中,有三组相邻时刻的距离差值大于25cm,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距离差值为25cm,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五个目标夹角,第一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A,第二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B,第三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C,第四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D,第五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E。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距离差值为16cm,小于25cm;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距离差值为39cm,大于25cm;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距离差值为21cm,小于25cm;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距离差值为2cm,小于25cm;其中,有三组相邻时刻的距离差值小于25cm,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若终端设备检测到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准确判断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实现方式六: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三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三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定位方法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至少三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三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每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三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就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定位方法可以包括:无线(Wireless Fidelity,WiFi)定位,卫星定位和基站定位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卫星定位可以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定位,也可以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也可以是其他的定位方法,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距离差值为25cm,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了五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第一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A,第二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B,第三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C,第四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D,第五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E。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距离差值为36cm,大于25cm;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距离差值为26cm,大于25cm;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距离差值为47cm,大于25cm;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距离差值为56cm,大于25cm;即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距离差值均大于25cm,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
示例性的,假设预设距离差值为25cm,终端设备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了五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第一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A,第二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B,第三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C,第四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D,第五秒时位置信息为位置E。此时,通过计算,第一秒和第二秒的距离差值为10cm,小于25cm;第二秒和第三秒的距离差值为8cm,小于25cm;第三秒和第四秒的距离差值为22cm,小于25cm;第四秒和第五秒的距离差值为11cm,小于25cm;即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距离差值均小于25cm,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若终端设备检测到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三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任意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三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那么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准确判断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102、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连续采集多帧第一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该摄像头设置在终端设备上,并且与显示屏位于终端设备的同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101步骤和102步骤的顺序,可以是先101步骤再102步骤,也可以是先102步骤再101步骤,也可以是同时进行101步骤和102步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103、输出第一提示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
其中,多帧第二图像为多帧第一图像中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通过摄像头采集到了多帧第一图像,终端设备可以将多帧第一图像中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确定为第二图像,得到多帧第二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对多帧第二图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该多帧第二图像中是否存在用户面部特征。
示例性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终端设备根据当前运动状态确定的,也可以是用户自行设定的,假设第一预设时长为10秒。如果终端设备已经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达到了11秒,且在这11秒中,摄像头采集了20帧图像,每一帧图像中都有用户的面部特征,则可以说明用户正在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输出第一提示消息,以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可选的,终端设备检测到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之后,还可以包括:检测该用户面部特征与预存的用户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输出第一提示消息;若不匹配,则判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涉及财产;若涉及,则输出身份验证界面,以提示用户验证身份;若身份验证通过,则输出第一提示消息,并保存该用户面部特征;若身份验证不通过,则锁定显示屏,并输出提示消息,以提示用户当前无权限使用该终端设备。
示例性的,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的用户面部特征与终端设备预存的用户信息中的面部特征不匹配,则判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涉及财产,如果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为A银行的手机银行应用程序,则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请输入锁屏密码”以验证身份。如果该用户锁屏密码输入正确,那么就可以输出第一提示消息;如果该用户锁屏密码输入错误,那么就可以锁定显示屏,并输出提示消息“您没有权限继续使用该手机”,以提示用户当前无权限使用该终端设备。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在通过面部特征判断当前用户不是已经预存用户信息的用户,且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涉及财产的时候,验证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若身份验证不通过,则锁定显示屏。这样可以保证终端设备的用户的财产安全,确保财产不会丢失。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如果检测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长内均处于移动状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并不处于静止状态,可能正位于颠簸的车辆上或者正在行走;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即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用户的面部特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正在使用该终端设备,此时终端设备就可以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根据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以及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内容,更加智能准确的判断用户是否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并且及时的给用户输出提示,保障用户的安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检测终端设备的位姿变化,得到目标位姿变化量;若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则将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
其中,拍摄参数包括:白平衡参数、对焦模式、光圈值、曝光时长中的至少一项。
需要说明的是,白平衡用于描述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的白色精确度,白平衡参数包括自动白平衡、日光、薄云遮日、阴天、日出黄昏、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等。对焦是拍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对焦模式包括单次自动对焦、连续自动对焦、半自动对焦、手动对焦等。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光圈值是镜头的焦距与镜头的通光直径的比值,一般光圈值用F表示,包括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等,一般当光圈直径不变的时候,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越远,F值越大。曝光时长是将光投射到感光器件上,快门打开所需的时长,曝光时长与快门速度成反比,曝光时长越长,快门速度越慢。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陀螺仪传感器检测检测终端设备的位姿变化,该位姿变化包括:终端设备的位置平移变化,终端设备的位置旋转变化,终端设备的角度变化中的至少一项。若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则可以说明终端设备当前处于移动状态,那么此时终端设备就可以将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以使得摄像头可以在移动状态采集到清晰的图像。
示例性的,假设拍摄静止状态的物体时的拍摄参数为:白平衡参数为白炽灯,对焦模式为半自动对焦,光圈值F16,曝光时长为1/25秒;预设位姿变化量为20°。此时终端设备检测到目标位姿变化量为45°,大于20°,此时终端设备可以将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移动状态的拍摄参数:曝光时长为1/40秒,光圈值F4,白平衡参数为自动白平衡,对焦模式为连续自动对焦。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预先存储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这样在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可以检测终端设备的位姿变化,若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终端设备可以将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在移动状态的时候,采集到清晰的第一图像,从而在第一图像中获取准确的完整的用户面部特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获取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持续时长;当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并控制终端设备降低屏幕亮度,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时长过长,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对应终端设备的移动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之后,可以使用定时器开始计时,当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向用户输出第二提示消息,该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时长过长;并且,终端设备还可以降低屏幕亮度。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在检测到用户在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时使用终端设备的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再次向用户输出提示消息,并且降低屏幕亮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屏幕过亮损伤用户眼睛,还可以提醒用户不继续使用终端设备。
进一步的,若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则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调整上述第二预设时长,并且按照不同的输出方式输出不同的提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将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按阶段划分,并且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第二预设时长,以及不同的提示方式,该提示方式可以包括:输出绿色的提示消息,输出红色的提示消息,控制终端设备开始振动,控制终端设备关闭显示屏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输出红色的提示消息对应的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大于输出绿色的提示消息对应的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
示例性的,假设终端设备可以预存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以及第二预设时长和提示方式的对应关系。当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为0~20°时,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30秒,提示方式可以为输出绿色的提示消息;当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为21°~50°时,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20秒,提示方式可以为输出红色的提示消息;当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为51°~75°时,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15秒,提示方式可以为输出红色的提示消息,并且控制终端设备开始振动;当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大于75°时,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8秒,提示方式可以为控制终端设备开始振动,并且控制终端设备关闭显示屏。那么,此时终端设备检测到的目标位姿变化量为98°,预设位姿变化量为30°,那么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为68°,处于51°~75°区间,那么终端设备可以在检测到用户在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时使用终端设备的时长大于15秒的时候,输出红色的提示消息“使用手机的时间太久啦,不要在用啦”,并且控制终端设备开始振动,以提示用户不再使用终端设备。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目标位姿变化量与预设位姿变化量的差值大小,划分不同的区间,从而按照不同的提示方式向用户输出提示。这样终端设备可以进一步的提醒用户当前终端设备状态,这样增强了终端设备的提醒强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201、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202、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
203、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提前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
可选的,当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时,终端设备可以判断当前的运动状态。若当前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那么终端设备可以采集一张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若当前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那么终端设备可以采集多张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并从中选择清晰的面部图像。
204、确定目标用户的第一面部特征点,并预先保存第一面部特征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从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中,通过人脸识别算法确定用户的第一面部特征点,并保存该第一面部特征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面部特征点用于指示第一用户面部图像中的用户面部特征(例如,嘴角、眼角、眉梢等),并不是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中具体的像素点,该第一面部特征点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1。
可选的,人脸识别算法可以为insightface(也写为:InsightFace)算法,insightface算法主要是通过采集多个人脸数据进行训练,得到人脸识别函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之后,insightface算法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函数快速准确的标记出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上的多个面部特征点。
可选的,该人脸识别算法也可以为facenet(也写为:FaceNet)算法,facenet算法主要是通过端对端的学习从图像到欧式空间的编码方法,基于这个编码进行人脸识别,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之后,facenet算法可以通过编码快速准确的标记出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上的多个面部特征点。
205、从多帧第一图像中确定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多帧第二图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终端设备可以将多帧第一图像中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确定为第二图像,得到多帧第二图像。
206、获取多帧第二图像中的第二面部特征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从多帧第二图像中,通过人脸识别算法确定用户的第二面部特征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面部特征点用于指示第二图像中的用户面部特征(例如,嘴角、眼角、眉梢等),并不是第二图像中具体的像素点,该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1。
207、在第二面部特征点中确定与第一面部特征点匹配的第三面部特征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面部特征点中,确定与第一面部特征点匹配的第三面部特征点。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将与第一面部特征点的匹配度大于预设匹配度的面部特征点确定为第三面部特征点。
208、根据第三面部特征点的数量与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计算匹配特征点比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三面部特征点的数量与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计算匹配特征点比例;即匹配特征点比例等于第三面部特征点的数量与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的比值。
209、若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输出第一提示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若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则可以说明当前终端设备处于较为颠簸的移动状态,这样摄像头无法采集到完整清晰的用户面部图像,以使得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输出方法,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终端设备可以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从面部图像中确定并保存第一面部特征点;如果检测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长内均处于移动状态,那么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此时并不处于静止状态,可能正位于颠簸的车辆上或者正在行走;此时确定多帧第二图像中的第二面部特征点,并计算与第一面部特征点匹配的第三面部特征点与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比例,如果该比例小于预设比例,那么就可以说明用户正在使用该终端设备,并且用户当前所处环境较为颠簸,导致无法采集到较多完整清晰的面部图像,此时终端设备就可以输出第一提示消息,以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根据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以及摄像头采集到的用户图像与预存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加智能准确的判断用户是否正处于移动状态使用终端设备,并且及时的给用户输出提示,保障用户的安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之前,还包括:检测终端设备是否接入无线接入点;若当前已接入第一无线接入点,则识别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终端设备预先记录的目标车辆上的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是否匹配;若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目标车辆上,并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目标车辆上的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可以说明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正在该目标车辆上,终端设备正在使用该目标无线接入点。然后,终端设备就可以执行上述201步骤。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当前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去准确的判断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若当前接入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目标车辆上的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即可以说明用户正处于车辆上,终端设备当前正处于移动状态,这样终端设备判断的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较为准确,而且避免了不论用户所处场景就开始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的情况,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
进一步的,在确定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目标车辆上之后,还包括:根据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用户的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课程表,课程表包括:每一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每一课程的上课地点;获取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其中,目标课程的上课时间最接近目标车辆的当前系统时间;当检测到目标车辆到达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对应的下车地点时,输出第三提示消息,第三提示消息用于提示用户已经到达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其中,身份信息至少可以包括:课程表;该课程表至少可以包括:每一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每一课程的上课地点。此时,终端设备可以对课程表上的所有课程进行排序,排序依据是每一课程的上课时间的前后顺序;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排序结果,确定与当前系统时间最接近的上课时间对应的目标课程;并且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定位方法,检测目标车辆是否已经到达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对应的下车地点;如果已经到达,则终端设备可以输出第三提示消息,以提示用户已经到达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可以下车了。
示例性的,假设终端设备获取的用户的课程表中包括四门课,分别为:课程A,10:00,地点A;课程B,16:30,地点B;课程C,14:10,地点C;课程D,11:15,地点D;当前系统时间为11:02,并且当前地点为地点D。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将该四门课程按照上课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A→D→C→B;终端设备根据当前系统时间确定最接近的上课时间为11:15,即对应课程D,此时目标车辆也已经到达课程D对应的上课地点D,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输出提示消息“已经到达课程D的上课地点D啦,准备下车去上课喽”,以提示用户准备下车。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避免用户在车上使用终端设备导致错过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的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后,还包括:终端设备通过陀螺仪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第一角度,根据第一图像计算用户面部相对于终端设备的第二角度,根据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计算得到用户的低头角度,若该低头角度大于标准角度,则输出提示消息,提示消息用于提示用户调整坐姿。
示例性的,假设标准角度为35°。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31与水平方向的第一角度为30°,即∠A=30°,那么终端设备31对第一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用户32相对于终端设备31的第二角度为105°,即∠D=105°,那么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B+∠C+∠D=180°,又因为∠A和∠B为同位角,所以∠B=∠A=30°,那么就可以得到∠C=180°-30°-105°=55°,即用户32的低头角度为55°,55°大于35°,就可以说明用户32的坐姿不正确,此时终端设备31可以提示用户32调整坐姿。
通过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陀螺仪获取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偏转角度,再根据第一图像分析得到用户面部相对于终端设备的角度,根据用户的视线、水平面以及终端设备呈三角形的关系,就可以计算得到用户的低头角度,这样得到的用户的低头角度较为准确;并当低头角度大于预设角度的时候,提示用户调整坐姿,这样可以及时检测到用户的不良坐姿,使得终端设备更人性化以及智能化。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该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401,用于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输出模块402,用于若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多帧第二图像为多帧第一图像中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持续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两个目标角度;若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或,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持续检测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夹角,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两个位置信息;若两个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两个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或,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终端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还用于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确定目标用户的第一面部特征点,并预先保存第一面部特征点;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若检测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则从多帧第一图像中确定在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多帧第二图像;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获取多帧第二图像中的第二面部特征点;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在第二面部特征点中确定与第一面部特征点匹配的第三面部特征点;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根据第三面部特征点的数量与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计算匹配特征点比例;
输出模块402,具体用于若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还用于获取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持续时长;
输出模块402,还用于当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并控制终端设备降低屏幕亮度,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时长过长,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对应终端设备的移动状态。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还用于检测终端设备的位姿变化,得到目标位姿变化量;
处理模块401,还用于若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则将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
其中,拍摄参数包括:白平衡参数、对焦模式、光圈值、曝光时长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还用于检测终端设备是否接入无线接入点;
处理模块401,还用于若当前已接入第一无线接入点,则识别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终端设备预先记录的目标车辆上的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处理模块401,具体用于若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目标车辆上,并持续检测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通过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
可选的,处理模块401,还用于若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目标车辆上;
处理模块401,还用于根据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用户的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课程表,课程表包括:每一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每一课程的上课地点;
处理模块401,还用于获取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其中,目标课程的上课时间最接近目标车辆的当前系统时间;
输出模块402,还用于当检测到目标车辆到达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对应的下车地点时,输出第三提示消息,第三提示消息用于提示用户已经到达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模块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信息输出方法,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501;
与存储器501耦合的处理器502;
其中,处理器502调用存储器5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信息输出方法。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601、存储器602、输入单元603、显示单元604、传感器605、音频电路606、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通信)模块607、处理器608、电源609、以及摄像头610等部件。其中,射频电路601包括接收器6011和发送器601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终端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RF电路6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608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6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6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上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存储器6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608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6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终端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6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6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603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603可包括触控面板60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6032。触控面板60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6031上或在触控面板60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60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608,并能接收处理器608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实现触控面板6031。除了触控面板6031,输入单元603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60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60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604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604可包括显示面板6041,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6041。进一步的,触控面板6031可覆盖显示面板6041,当触控面板60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608以确定触摸事件的,随后处理器608根据触摸事件的在显示面板60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6中,触控面板6031与显示面板60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设备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6031与显示面板6041集成而实现终端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终端设备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6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60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设备移动到耳边时,退出显示面板60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终端设备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终端设备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深度传感器或者距离传感器等。
音频电路606、扬声器6061,传声器6062可提供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606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6061,由扬声器60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60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606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608处理后,经RF电路601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终端设备,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602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终端设备通过WiFi模块607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6示出了WiFi模块607,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终端设备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608是终端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02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设备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608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608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608中。
终端设备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609(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608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尽管未示出,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以上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以上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发布平台,其中,应用发布平台用于发布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以上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单元,即可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若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获取的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请求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具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Claims (11)

1.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所述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多帧第二图像为所述多帧第一图像中在所述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包括: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两个目标角度;若所述两个目标角度的第一角度差值大于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所述两个目标角度的所述第一角度 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或,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夹角,N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第二角度差值大于所述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夹角的所述第二角度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角度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包括: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两个位置信息;若所述两个位置信息的第一距离差值大于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所述两个位置信息的所述第一距离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或,
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得到N个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N 为大于或者等于3的整数;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大于所述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时刻的目标位置信息的第二距离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距离差值,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静止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集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第一面部特征点,并预先保存所述第一面部特征点;
所述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所述第一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从所述多帧第一图像中确定在所述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所述多帧第二图像;
获取所述多帧第二图像中的第二面部特征点;
在所述第二面部特征点中确定与所述第一面部特征点匹配的第三面部特征点;
根据所述第三面部特征点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面部特征点的数量,计算匹配特征点比例;
若所述匹配特征点比例小于或等于预设比例,则输出所述第一提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第一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的持续时长;
当所述持续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并控制所述终端设备降低屏幕亮度,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用户使用所述终端设备的时长过长,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对应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位姿变化,得到目标位姿变化量;
若所述目标位姿变化量大于预设位姿变化量,则将所述摄像头的拍摄参数调整为所述移动状态对应的拍摄参数;
其中,所述拍摄参数包括:白平衡参数、对焦模式、光圈值、曝光时长中的至少一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接入无线接入点;
若当前已接入第一无线接入点,则识别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终端设备预先记录的目标车辆上的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包括:
若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所述目标车辆上,并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所述多帧第一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目标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匹配,则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用户当前处于所述目标车辆上;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至少包括:课程表,所述课程表包括:每一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每一课程的上课地点;
获取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其中,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时间最接近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系统时间;
当检测到所述目标车辆到达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对应的下车地点时,输出第三提示消息,所述第三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用户已经到达所述目标课程的上课地点。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上与显示屏同侧设置有摄像头,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持续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运动状态,并通过所述摄像头采集多帧第一图像,所述运动状态包括移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输出模块,用于若检测到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且多帧第二图像中存在用户面部特征,则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多帧第二图像为所述多帧第一图像中在所述第一时长内采集到的图像,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所述终端设备处于所述移动状态,建议停止使用。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信息输出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信息输出方法。
CN202110278114.2A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30508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8114.2A CN113050855B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8114.2A CN113050855B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0855A CN113050855A (zh) 2021-06-29
CN113050855B true CN113050855B (zh) 2022-09-23

Family

ID=76512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8114.2A Active CN113050855B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085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6875B (zh) * 2012-06-25 2016-01-20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提醒移动终端的使用者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052871A (zh) * 2014-05-27 2014-09-17 上海电力学院 移动终端护眼装置及方法
US9632664B2 (en) * 2015-03-08 2017-04-25 Apple Inc. Devices,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manipulating user interface objects with visual and/or haptic feedback
CN106055101B (zh) * 2016-05-26 2019-0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沉迷提示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800873A (zh) * 2017-10-10 2018-03-13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提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JP7241499B2 (ja) * 2018-10-10 2023-03-17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0855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4595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djusting screen brightness
AU2018415738B2 (en) Photographing Mobile Terminal
US1072671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according to proximity of external object
CN109639970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设备
US10375296B2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torage mediums for adjusting camera shooting angle
RU2640644C2 (ru)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ым домашн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US2017006418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hotography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S2017012483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system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wearable device
EP313679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wakening electronic device
CN108055402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444887A (zh) 口罩佩戴的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KR20160132967A (ko) 발광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JP6105953B2 (ja) 電子機器、視線入力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視線入力方法
CN108848313B (zh) 一种多人拍照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WO2017218179A1 (en) Indoor/outdoor coverage detection based on sensor inputs
CN117032612B (zh) 基于远光成像学习机的互动教学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CN108549660B (zh) 信息推送方法及装置
CN110213663A (zh) 音视频播放方法、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688305B (zh) 滤镜的智能匹配方法和终端
CN113050855B (zh) 一种信息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854949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20176A (zh) 基于微件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47744A (zh) 拍摄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08671B (zh) 数据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12017598A (zh)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