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9843A - 试剂容器 - Google Patents

试剂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9843A
CN113049843A CN202011538298.3A CN202011538298A CN113049843A CN 113049843 A CN113049843 A CN 113049843A CN 202011538298 A CN202011538298 A CN 202011538298A CN 113049843 A CN113049843 A CN 113049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gent
pipette
pouch
container body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82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典
滨野诚司
久世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m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sm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mex Corp filed Critical Sysm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49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98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2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dispensing a reag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5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flexible containers not provided for ab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6Labwa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ferring fluids
    • B01L3/561Tubes; Condui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15/14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 G01N15/1456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 G01N15/1459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the analysis being performed on a sample strea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95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for supplying the samples to flow-through analy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2Adapting objects or devices to another
    • B01L2200/026Fluid interfacing between devices or objects, e.g. connectors, inlet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32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cylindrical, tube 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48Specific forms of parts of containers
    • B01L2300/0851Bottom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12Specific details about materials
    • B01L2300/123Flexible; Elastome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75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mechanical means and fluid pressure
    • B01L2400/0487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mechanical means and fluid pressure fluid pressure, pneumatics
    • B01L2400/049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mechanical means and fluid pressure fluid pressure, pneumatics vacuu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1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ological cells, e.g. blood cells
    • G01N2015/012Red blood c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1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ological cells, e.g. blood cells
    • G01N2015/012Red blood cells
    • G01N2015/014Reticulocy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1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ological cells, e.g. blood cells
    • G01N2015/016White blood c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1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ological cells, e.g. blood cells
    • G01N2015/018Platel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2015/1006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for cytolog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178Special arrangements of analy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178Special arrangements of analysers
    • G01N2035/00326Analysers with modular struct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剂容器,其能够通过与分析装置的吸移管的前端的接触来抑制吸移管的前端贯穿容器主体。该试剂容器(100)设置于分析装置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90)供应至分析装置的试剂(11),其包括容器主体(10),所述容器主体(10)包括:具有供吸移管(90)从上方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20);与筒状构件(20)接合并容纳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其中,容器主体(10)具有用于防止从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的贯穿防止部(40)。

Description

试剂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纳有使用于分析装置的试剂的试剂容器。
背景技术
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试剂收纳袋901的试剂容器900。试剂收纳袋901具有在内部容纳试剂的袋状构件902和安装于袋状构件902的筒状的试剂取出构件903。试剂取出构件903具有喷嘴插入口904,利用喷嘴插入口904,自动分析仪的样品吸移喷嘴插入袋状构件902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2631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袋状构件902为了抑制内部容纳的试剂氧化而由尼龙、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薄膜构成,并具有柔软性。此时,将分析装置的吸移管(喷嘴)从喷嘴插入口904插入试剂容器900的内部的话,通过试剂取出构件903的吸移管的前端可能与袋状构件902的内底接触。吸移管的前端与袋状构件902的内底接触的话,吸移管的前端可能贯穿袋状构件902。吸移管的前端贯穿袋状构件902的话,可能成为产生试剂漏液的原因。
尤其在分析装置中,针对喷嘴插入口被密封材料覆盖的试剂容器,也有时通过吸移管穿刺密封材料并将吸移管插入试剂容器内。此时,为确保穿刺性能,有时吸移管采用前端尖的硬质管构件,由于吸移管的前端与袋状构件的内底的接触,吸移管的前端贯穿袋状构件的风险变大。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由于与分析装置的吸移管的前端的接触而使吸移管的前端贯穿容器主体的试剂容器。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达成上述目的,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1技术层面的试剂容器是设置于分析装置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90)供应至分析装置的试剂(11)的试剂容器(100),其具有容器主体(10),所述容器主体(10)包括:具有供吸移管(90)从上方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20);与筒状构件(20)接合并容纳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其中,容器主体(10)具有用于防止从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的贯穿防止部(40)。
本发明的试剂容器中,如上所述,容器主体(10)具有用于防止从开口的上方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的贯穿防止部(40)。由此,当从开口向容器主体(10)的内部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容器主体(10)的内底接触时,吸移管(90)的前端(91)不与袋状构件(30),而是与贯穿防止部(40)接触并被承接。这样一来,即使使用包括容纳有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在内的试剂容器(100),也能避免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的接触,因此能抑制分析装置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2技术层面的试剂容器是设置于分析装置(200)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90)供应至分析装置(200)的试剂(11)的试剂容器(100),其具有容器主体(10),所述容器主体(10)包括:具有吸移管(90)从上方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20);与筒状构件(20)接合并容纳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其中,袋状构件(30)的内底配置于与从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偏离的位置。
本发明第2技术层面的试剂容器中,如上所述,袋状构件(30)的内底配置于与从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偏离的位置。这样一来,即使使用包括容纳有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在内的试剂容器(100),也能避免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的接触,因此能抑制分析装置(200)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由于与分析装置的吸移管的接触而使吸移管的前端贯穿容器主体。
附图说明
图1为设置于分析装置的试剂容器的概要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试剂容器的构造例的说明图;
图3为薄片状构件的结构例(A)和(B)的示图;
图4为试剂容器的一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5为试剂容器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试剂容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为试剂容器的具体结构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8为图7的试剂容器的筒状构件的斜视图;
图9为筒状构件的纵截面图(A)和侧面开口侧的侧视图(B);
图10为贯穿防止部的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11为安放构件的第1啮合部的俯视放大图;
图12为安放构件的第2啮合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13为容器主体安放于安放构件的试剂容器的示图;
图14为与图7在试剂的容量上不同的大型试剂容器的示例的斜视图;
图15为分析装置的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16为说明现有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试剂容器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一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是设置于分析装置200的试剂容器100的概要的截面示意图。试剂容器100是在内部容纳样本分析所使用的试剂11的试剂容器。试剂容器100是能容纳液体的容器。试剂容器100是设置于分析装置200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90供应至分析装置200的试剂11的试剂容器。分析装置200具有能设置试剂容器100的试剂设置部221A。试剂容器100以一定的设置姿势设置、安放于试剂设置部。分析装置200是获取试剂容器100内的试剂11并使用获取的试剂11进行样本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
样本可以是来源于生物体的物质。样本中含有被检物质。向样本添加试剂使其反应,从而制备被检物质的测定用试样。被检体主要是人,也可以是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例如,分析装置200会以临床检查或医学研究为目的分析采自患者的样本。来源于生物体的样本例如是采自被检体的血液(全血、血清或血浆)、尿等液体;或者是对采集的液体施以一定的预处理得到的液体等。另外,例如样本也可以是液体以外的、被检体的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等。分析装置200检测样本中含有的被检物质。被检物质比如可以包括血液、尿样本中的一定成分、细胞或有形成分。被检物质可以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细胞和细胞内物质、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肽等。
分析装置200能通过吸移管90等从试剂容器100的内部吸移试剂11。试剂容器100容纳能进行一定次数的样本分析的量的试剂11。试剂容器100可以是在所容纳的试剂11几乎全部量被吸移后被废弃的一次性容器。
试剂11是液体。试剂11比如是含有样本分析的分析项目相对应的成分的水溶液。试剂11比如包括在分析装置200中与样本混合从而与样本所含有的成分反应的成分。试剂11比如包括标记样本所含被检物质的成分。
试剂容器100至少具有包括筒状构件20、袋状构件30、贯穿防止部40在内的容器主体10。筒状构件20和袋状构件30和贯穿防止部40是互为非一体形成的不同的零件。筒状构件20和袋状构件30通过接合而一体化。此外,贯穿防止部40和袋状构件30通过接合而一体化。
筒状构件20的内部为中空的筒状形状。筒状构件20是连通容器主体10的内部与外部的构件,是吸移管90的出入口。
筒状构件20具有供吸移管90插入的开口。在图1的例子中,开口在筒状构件20的内部连通。筒状构件20具有划分开口的周壁部23。在图1的例子中,筒状构件20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筒状构件20比如为圆筒形状(参照图2)。筒状构件20可以是圆筒以外的多棱柱形状等。这里,“上方”表示形成供吸移管90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20的上端面的上侧的位置。换言之,“上方”包括供吸移管90的前端91插入的开口的正上方的区域X。
袋状构件30是容纳试剂11的袋状的容器部分。袋状构件30由薄片状或薄膜状的材料形成为袋状。袋状构件30是具有柔软性的袋状的液体容器。袋状构件30比如由折叠的1枚薄片状构件31的外周部的内表面彼此接合而形成为袋状。此外,比如图2所示,袋状构件30由复数枚薄片状构件31重合,并使沿着重合的薄片状构件31彼此的周缘的区域BR1接合而形成为袋状。
此外,袋状构件30接合于筒状构件20。在图1和图2的例子中,袋状构件30沿着筒状构件20的外周面在围住筒状构件20的周围的区域BR2接合。通过接合,筒状构件20的开口与袋状构件30的内部空间连通。袋状构件30的内部空间介由筒状构件20的开口与容器主体10的外部连通。通过接合,容器主体10仅在筒状构件20的开口与外部连通。
筒状构件20的开口能被密封材料13(参照图2)封住。密封材料13可以是能通过吸移管90贯穿从而介由开口从试剂容器100的内部吸移试剂11。比如在使用试剂容器100时,密封材料13可以从容器主体10除去。密封材料13也可以是能在覆盖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位置反复装上拆下。
在袋状构件30的外表面可以设有存储了试剂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RFID tag:radio frequency identifier tag)、显示标签等用来识别试剂的构件14(参照图2)。
如图1所示,当分析装置200吸移试剂11时,吸移管90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插入,从容器主体10的外部获取容器主体10的内部的试剂11。吸移管90比如是直线状延伸的细的中空的管状构件。吸移管90的上端与分析装置200的流体回路连接,并安放于分析装置200。吸移管90沿着筒状构件20的中心轴线CA从容器主体10的外部进入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内部。吸移管90通过分析装置200供应吸移力,从前端91吸移试剂11。
为降低试剂11的死体积,与分析装置200相适合的容器主体10的尺寸设计为,入侵容器主体10内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极力靠近容器主体10的内底。此外,死体积指无法用吸移管90吸移残留在试剂容器100内的试剂11的残留量。虽然吸移管90的前端91设计为不接触容器主体10的底部,但考虑到尺寸误差等,前端91有可能会接触底部。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10具有防止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的贯穿防止部40。贯穿防止部40配置于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之下。这里,“吸移管的前端之下”指的是沿着筒状构件20的中心轴线CA移动至容器主体10的内底侧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的下方。
在图1的例子中,贯穿防止部40构成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的一部分。容器主体10在包括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中心轴线CA与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之交点CP在内的底部区域具有贯穿防止部40。贯穿防止部40的形状无特别限定。在图1的例子中,贯穿防止部40具有平板形状。在图2的例子中,贯穿防止部40具有与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形状相对应的圆板形状。在图2的例子中,袋状构件30沿着贯穿防止部40的外周面在围住贯穿防止部40的周围的区域BR3(参照图2)接合。为此,贯穿防止部40的下侧面部构成容器主体1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贯穿防止部40可以在袋状构件30的内部接合于袋状构件30的内底。
在图1的例子中,考虑到吸移管90的移动、前端91的位置参差不齐的情况,与吸移管9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贯穿防止部40的宽度比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宽度大。贯穿防止部40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比如袋状构件30的整个内底区域的范围内形成。
吸移管90介由筒状构件20进入容器主体10的内部时,吸移管90的前端91可与贯穿防止部40接触。因此,能抑制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袋状构件30。贯穿防止部40即使与吸移管90的前端91抵接也不会被贯穿。因此,即使吸移管90的前端91抵接也能避免试剂容器100被贯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100中,容器主体10具有用于防止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上方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的贯穿防止部40。由此,当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向容器主体10的内部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要与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接触时,吸移管90的前端91不与袋状构件30,而是与贯穿防止部40接触并被承接。这样一来,即使使用具有容纳有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的试剂容器100,也能避免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的接触,因此能抑制分析装置200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
此外,如图1所示,在包括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中心轴线CA与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之交点CP在内的底部区域设置贯穿防止部40的方案中,能更加切实地通过贯穿防止部40承接沿着中心轴线CA进入容器主体10的内部的吸移管90。此外,贯穿防止部40配置于底部区域,因此能使吸移管90的前端91配置于极力接近容器主体10的内底的位置。因此,能降低试剂11的死体积。
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贯穿防止部40在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中局部形成于包括交点CP在内的底部区域。因此,不需要在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的大范围设置贯穿防止部40,因此能保持袋状构件30的柔软性且能抑制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
另外,在制造试剂容器100时,向容器主体10内分装一定量的试剂11,排除内部的空气层,在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上侧面接合密封材料13。为排除容器主体10内的空气,优选用惰性气体置换容器主体10内的空气。即,容器主体10的内部的气相区域可被惰性气体充满。惰性气体比如可采用氩、氦、氖、氮等。
(试剂容器的其他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试剂容器100可以具有下述结构。
图1所示的试剂容器100是设置于分析装置200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90供应至分析装置200的试剂11的试剂容器,其具有容器主体10,所述容器主体10包括具有供吸移管90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20、与筒状构件20接合并容纳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袋状构件30的内底配置于与从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偏离的位置。
即,在图1的例子中,在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未配置袋状构件30。袋状构件30配置于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位置以外的区域。
在其他形态的试剂容器100中,如上所述,袋状构件30的内底配置于与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偏离的位置。这样一来,即使是使用包括容纳有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在内的试剂容器100,也能避免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的接触,因此能抑制分析装置200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
(容器主体的构成材料)
容器主体10整体具有阻气性。阻气性指的是不易使气体透过的性质。在本说明书中,阻气性指的是不易使空气、尤其是氧气透过。由此,能抑制试剂容器100中容纳的试剂11因外部的空气而劣化。容器主体10具有遮光性。遮光性指的是不易使光透过的性质。由此,能抑制试剂容器100中容纳的试剂11由于日光等外来光而劣化。
〈筒状构件〉
筒状构件20具有阻气性和遮光性。筒状构件20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模制品。构成筒状构件20的树脂材料比如是热塑性树脂,具体来说是聚乙烯(PE)。构成筒状构件20的树脂材料也可以是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袋状构件〉
袋状构件30具有阻气性。袋状构件30具有比筒状构件20高的阻气性。袋状构件30具有遮光性。袋状构件30比如由具有阻气性和遮光性的薄片状构件31形成。具体来说,袋状构件30中,作为薄片状构件31,由具有阻气性和遮光性的层压结构薄膜材料构成。由此,能抑制由于外部空气而引起的试剂11的劣化并能抑制由于外来光引起的试剂11的劣化。因此,能更长期维持试剂11的品质。
层压结构薄膜材料包括被称作所谓的“阻气薄膜”的各种薄膜材料。如图3(A)所示,层压结构薄膜材料可典型包括至少一层的基材层31A和至少一层的阻气层31B。如图3(B)所示,层压结构薄膜材料还可包括保护阻气层31B的外表面的保护层31C。层压结构薄膜材料可以具有包括遮光性材料的遮光层。当具有阻气性和遮光性两种性质的材料使用于阻气层31B时,阻气层31B和遮光层可以是同一层。层压结构薄膜材料的层数为2以上,也可以是3~9或10以上,无特别限定。
层压结构薄膜材料比如有金属箔复合薄膜、树脂类多层阻挡薄膜、涂覆类薄膜、金属化薄膜( metallized film)、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等。金属箔复合薄膜是将由铝箔等金属箔构成的阻气层层压于树脂基材层而成的结构的薄膜。树脂类多层阻挡薄膜是层压了阻气性优越的树脂材料层而成的结构的薄膜。阻气性优越的树脂材料比如可以是PVDC(聚偏二氯乙烯)、PVA(聚乙烯醇)、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涂覆类薄膜是在基材层涂覆(制膜)阻气性材料而成的结构的薄膜。要制膜的阻气性材料是PVDC、PVA、EVOH等,可通过涂抹等湿法成膜。金属化薄膜是在基材层蒸镀阻气性材料而成的结构的薄膜。要蒸镀的阻气性材料是铝等金属或氧化铝、二氧化硅等无机氧化物。另外,阻气性材料也可以通过进行蒸镀以外的堆积处理的干法而制膜。有机无机复合薄膜包括分别单独层压有机(树脂)材料的阻气层和无机材料的阻气层而成的结构的层压薄膜、具有无机材料已分散于有机粘合剂中的阻气层的薄膜等。
在作为袋状构件30的薄片状构件31使用的层压结构薄膜材料中,在内表面形成由能与筒状构件20接合的材料所构成的基材层31A或与基材层31A非一体的接合层。能与筒状构件20接合的材料比如是与筒状构件20相同的树脂材料。比如,筒状构件20以及基材层/接合层均由聚乙烯等热塑性树脂构成,通过热焊接使筒状构件20与基材层/接合层接合。
〈贯穿防止部〉
贯穿防止部40的构成材料无特别限定。贯穿防止部40只要比袋状构件30的内底更难贯穿即可,比如可以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模制品。贯穿防止部40只要是具有即使与吸移管90的前端91接触也不会被贯穿的机械强度的素材、形状即可。贯穿防止部40可以由比袋状构件30硬质的硬质材料形成。此时,对构成贯穿防止部40的材料和构成袋状构件30的层压结构薄膜材料的材料进行比较,优选构成贯穿防止部40的材料为硬质材料。作为构成材料之间的硬度的比较方法,优选使用表示硬度的尺度之一的维氏硬度的维氏硬度试验进行比较。此外,若构成袋状构件30的层压结构薄膜材料由单一层构成,则与单一层的维氏硬度进行比较,若是复合层,则与复合层中具有最大硬度的层的维氏硬度比较。此外,贯穿防止部40可以由密度比袋状构件30高的树脂材料形成。此时,对构成贯穿防止部40的树脂材料的密度和构成袋状构件30的层压结构薄膜材料的树脂材料的密度进行比较,优选构成贯穿防止部40的树脂材料为高密度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之间的密度的比较方法,优选通过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即质量体积法(dimension method)进行比较。此外,若构成袋状构件30的层压结构薄膜材料由单一层构成,则与单一层的密度比较,若是复合层,则与复合层中具有最大密度的树脂材料的密度比较。作为一例,贯穿防止部40可以由与袋状构件30内中容纳的试剂11之间不互相产生不好的影响的树脂材料、橡胶材料或橡胶以外的弹性体形成,比如,贯穿防止部40由与薄片状构件31的基材层31A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比如,贯穿防止部40由与筒状构件20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图1的示例中,贯穿防止部40具有比袋状构件30大的厚度t1。由此,能提高贯穿防止部40的机械强度使得即使与吸移管90抵接也不会贯穿。由此,能更切实地抑制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容器主体10。袋状构件30具有厚度t2。厚度t2是薄片状构件31的厚度。厚度t1是厚度t2的2倍以上、优选4倍以上、更优选8倍以上。
(试剂容器的结构例)
在图1的示例中,贯穿防止部40和筒状构件20设为非一体,并分别单独与袋状构件30接合。贯穿防止部40和筒状构件20可以形成为一个零件。
在图4的示例中,贯穿防止部40与筒状构件20一体形成。由此,即使设贯穿防止部40,也能抑制试剂容器100的零件个数增多。此外,即使具有柔软的袋状构件30,也能抑制贯穿防止部40与筒状构件20的位置关系偏离。此外,与分别单独设贯穿防止部40和筒状构件20的情况相比,能使袋状构件30轻松接合。
在图4中,筒状构件20在上端部具有开口,下端部未开口。贯穿防止部40构成筒状构件20的关闭的底部24。由此,仅使吸移管90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进入并直接使吸移管90向下方移动,就能切实通过贯穿防止部40承接吸移管90的前端91。
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配置于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的附近位置。贯穿防止部40堵住配置于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的附近位置的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贯穿防止部40在袋状构件30的内部配置于自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分离的上方位置。即使吸移管90的前端91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进入,并在筒状构件20的内部向下方最大限度移动,吸移管90的前端91也会在与袋状构件30接触前被贯穿防止部40承接。
在图4的例子中,在筒状构件20的侧面形成侧方开口25,代替在上述图1中形成于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的开口。即,筒状构件20包括:在上端部形成开口的筒状的周壁部23、贯穿周壁部23连通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的开口与袋状构件30内的侧方开口25。袋状构件30在内部容纳了筒状构件20的侧方开口25的形成部分的状态下,在相对于侧方开口25而言的上端部侧的位置与筒状构件20接合。
袋状构件30内的试剂11能介由侧方开口25向筒状构件20的内部流入。吸移管90的前端91在配置于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的附近、即筒状构件20的底部24的状态下,在筒状构件20的内部吸移试剂11。像这样,在底部具有贯穿防止部40的筒状构件20能在将吸移管90的前端91配置于筒状构件20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吸移试剂11。
在图4的例子中,贯穿防止部40配置于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的上方,因此吸移管90的前端91也配置于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的上方。因此,当最大限度地吸移了试剂11时,会产生从内底32至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的高度所相当的死体积。
于是,在图5的示例中,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配置于比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低的位置。由此,不用与袋状构件30接触,就能使吸移管90的前端91到达比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低的位置。因此,袋状构件30的内部容纳的试剂11易于集中到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的位置。由此,即使是袋状构件30从侧方接合于筒状构件20的结构也能降低试剂11的死体积。
在图5的例子中,与图4相同,筒状构件20包括上端部形成开口的筒状的周壁部23、贯穿周壁部23连通上端部的开口与袋状构件30内的侧方开口25。然后,在图5的结构例中,袋状构件30与周壁部23的外表面23A接合,来覆盖侧方开口25的周围。即,不是如图4那样筒状构件20插入袋状构件30的内部的形态,在图5中,袋状构件30以从筒状构件20的外周面(即外表面23A)向侧方伸出的方式与筒状构件20接合。
由此结构变成了,袋状构件30从侧方接合于上下延伸的筒状构件20。因此,在使吸移管90进入筒状构件20的内部时,吸移管90的前端91不会配置于袋状构件30的内部。因此,能更加切实地避免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接触。
像这样,在图5的例子中,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配置于与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插入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所配置的下方偏离的位置。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配置于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中心轴线CA与容器主体10的内侧面12之交点CP以外的区域。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配置于筒状构件20的外表面23A的位置、以及相对于筒状构件20的半径方向的外表面23A而言的外侧的位置。
在图5中,贯穿防止部40堵住周壁部23的下端部。由此,仅使吸移管90从筒状构件20的开口进入并直接使吸移管90向下方移动,就能切实通过贯穿防止部40承接吸移管90的前端91。此外,即使在吸移管90倾斜进入时等,也能通过周壁部23的内侧面引导吸移管90的前端91,抑制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接触。贯穿防止部40的下侧面部42是筒状构件20的外表面,向容器主体10的外部露出。
袋状构件30与筒状构件20的上侧的接合区域BR2配置于侧方开口25的上端部与开口(即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袋状构件30与筒状构件20的下侧的接合区域BR2配置于侧方开口25的下端部与贯穿防止部40之间的位置。
因此,在图5的例子中,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向比袋状构件30高的位置突出,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向比袋状构件30低的位置突出。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以向比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低的位置突出的方式设于筒状构件20。贯穿防止部40配置于容器主体10的最下部。
在图5的示例中,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以从筒状构件20向侧方延伸的方式向与筒状构件20的中心轴线CA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在图6的示例中,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朝向筒状构件20侧倾斜,与侧方开口25的下端部以相连地方式连接。
由此,袋状构件30内的试剂11易于沿着倾斜的内底32流至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这样能更有效地降低试剂11的死体积。
在图6中,袋状构件30的下边部相对于袋状构件30的上边部倾斜角度θ。另外,表示角度θ的辅助线AL是与袋状构件30的上边部平行的线。袋状构件30的下边部朝向筒状构件20侧倾斜。由此,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朝向筒状构件20侧倾斜。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形成为,在筒状构件20侧的端部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筒状构件20的侧方开口25的下端部大致一致。由此,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与侧方开口25的下端部相连。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配置于比侧方开口25的下端部低的位置。
在图6中,从配置于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附近附近的吸移管90的前端91吸移试剂11,袋状构件30内的试剂量减少的话,由于重力作用,试剂11会沿着倾斜的内底32朝向侧方开口25侧流动(参照图6箭头)。因此,能极力降低袋状构件30内残留的试剂11。
在图5和图6中,贯穿防止部40作为筒状构件20的底部24与筒状构件20一体形成,但比如也可以使筒状构件20的底部24为开口,使贯穿防止部40为堵住底部的开口而安装的帽。
(试剂容器的具体结构例)
参照图7~图13,对试剂容器100的更具体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7~图13展示了采用图5中示例的结构的试剂容器100的具体例。
如图7所示,试剂容器100具有容器主体10,所述容器主体10包括筒状构件20、与筒状构件20接合且容纳试剂11的袋状构件30。贯穿防止部40一体形成于筒状构件20来堵住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
在图7的例子中,试剂容器100具有用于将筒状构件20安放于容器主体10的上部位置的安放构件50。容器主体10具有在柔软的袋状构件30内容纳试剂11的结构,因此在容器主体10单体设置状态下,袋状构件30易变形。安放构件50支撑容器主体10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具有确定筒状构件20的位置的功能。
由此,即使试剂容器100具有柔软的袋状构件30,也能稳定保持吸移管90的进入口即筒状构件20的位置。
〈容器主体〉
如图8所示,筒状构件20比如是聚乙烯制的模制品。筒状构件2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周壁部23。周壁部23从中心轴线CA的延长方向看具有圆形外形。在周壁部23的上端部形成开口。此外,在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形成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21A。周壁部23的下端部被贯穿防止部40堵住。贯穿防止部40构成筒状构件20的底部24。筒状构件20具有被筒状构件20的内周面与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参照图9)划分的圆柱形状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的上端部由于开口而向筒状构件20的外部开放。
筒状构件20具有贯穿周壁部23且向侧方开口的侧方开口25。侧方开口25从周壁部23的上端部附近延伸至下端部附近。侧方开口25形成于后述突起部26A和突起部26B之间。
筒状构件20具有从侧方开口25的缘部朝向袋状构件30的内部突出的突起部26。突起部26从周壁部23的外周面向与筒状构件20的中心轴线CA正交的侧方突出。突起部26朝向侧方开口25的正面方向突出。因此,突起部26朝向袋状构件30(参照图7)的内部突出,被袋状构件30覆盖。这里,在接合袋状构件30时使袋状构件30以堵住侧方开口25的方式紧密接合的话,袋状构件30的容积会变小。于是,根据设置突起部26的技术方案,能在使袋状构件30的内部空间被突起部26扩大的状态下接合袋状构件30,因此能稳定确保袋状构件30的容积。
突起部26分别形成于侧方开口25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即,突起部26包括形成于侧方开口25的上端部的突起部26A和形成于侧方开口25的下端部的突起部26B。
此外,突起部26也设于侧方开口25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位置。在图8的例子中,在侧方开口25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设有突起部26C、突起部26D以及突起部26E。总计5个突起部26A~26E沿着上下方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在图8的例子中,5个突起部26A~26E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于大致等间隔的位置。突起部26A~26E均具有平坦的板状形状。
突起部26连接侧方开口25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和另一侧缘部。具体来说,如图9(B)所示,突起部26C、突起部26D以及突起部26E横穿跨过侧方开口25,连接侧方开口25的一侧缘部和另一侧缘部。由此,突起部26具有跨侧方开口25的两缘部的梁状结构。形成于筒状构件20的侧方开口25被突起部26C、突起部26D以及突起部26E分割成在上下方向排列的4个小区域。此外,在图9(B)中,为便于说明,对侧方开口25的区域赋予了剖面线。
由此,突起部26作为侧方开口25的加强结构发挥作用,能提高筒状构件20的机械强度。这样一来,在侧方开口25的缘部的周围接合袋状构件30时,能抑制因压力引起的筒状构件20的变形。此外,即使在筒状构件20内吸移管90朝向侧方开口25倾斜进入,也能使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突起部26抵接。因此,能有效抑制吸移管90的前端91与袋状构件30接触。
此外,在图8和图9的例子中,筒状构件20具有连接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突起部26彼此的连接部28。连接部28设有4处,分别连接突起部26A与突起部26C之间、突起部26C与突起部26D之间、突起部26D与突起部26E之间、突起部26E与突起部26B之间。连接部28沿着侧方开口25的纵长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2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通过连接部28,5个突起部26A~26E相互连结呈格子状一体化,因此有效提高筒状构件20的机械强度。
连接部28配置于侧方开口25的一侧缘部和另一侧缘部的中间位置。因此,连接部28将侧方开口25二分割为一侧缘部侧的部分和另一侧缘部侧的部分。因此,如图9(B)所示,侧方开口25中,被突起部26C~突起部26E在上下方向四分割的4个开口部分进一步被连接部28在宽度方向上二分割,总计被分割为8个开口部分25A~25H。
突起部26A~突起部26E的宽度W2与侧方开口25的宽度W1大致相等或比宽度W1大。因此,如图7所示,在袋状构件30中,在未收纳有试剂11的状态下也在突起部26A~突起部26E的形成区域中形成宽度从内侧扩大并膨胀的膨起部33。即,在袋状构件30形成由于突起部26使得薄片状构件31的内侧面彼此分隔开的中空的内部空间。在预先形成了内部空间的状态下袋状构件30与筒状构件20接合,因此能容纳试剂11的内部容积相应地增大。
此外,如图9(A)所示,在突起部26A~突起部26E中,位于上下方向的侧方开口25的中央的突起部26D的突出长度L比其他突起部26A、26B、26C以及26E的突出长度大。由此,易于施加外力的两端的突起部26A、26B不用形成为所需以上的长度,就能增大膨起部33(参照图7)中的袋状构件30的内部空间(即试剂11的容量)。
此外,上端部的突起部26A和下端部的突起部26B分别构成成为分隔容器主体10的内部与外部的边界部的接合区域BR2(参照图8)。即,袋状构件30沿着突起部26A和突起部26B的各外周面接合。由此,能在突起部26的部分使筒状构件20和袋状构件30接合。突起部26与筒状构件20不同,不需要是中空结构,因此能有效抑制接合时的压力所引起的变形。这样一来,能更轻松地进行筒状构件20与袋状构件30的接合。
突起部26A和突起部26B的前端部27具有前端狭窄的锥形状。因此,能避免在从袋状构件30的薄片状构件31彼此接合的部分向薄片状构件31与突起部26A及突起部26B接合的部分转变的边界部形成缝隙。
如图10所示,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的贯穿防止部40以带有圆形的形状向比袋状构件30低的位置突出。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大致形成为球状的凹形状。包括贯穿防止部40的筒状构件20比如由聚乙烯形成,贯穿防止部40的厚度t1比如约1mm。在周壁部23的外表面也即是贯穿防止部40与侧方开口25之间的位置形成有用来与安放构件50啮合的凹部29。凹部29具体来说与突起部26B的下侧邻接。
如图7所示,作为薄片状构件31的一例,袋状构件30从内侧由(聚乙烯/铝/尼龙)三层层压结构薄膜材料(参照图3)构成。内侧的聚乙烯的基材层31A焊接于聚乙烯制的筒状构件20的表面,从而使袋状构件30接合于筒状构件20。阻气层31B由铝构成。在阻气层31B的表面侧形成尼龙的保护层31C的膜。薄片状构件31的厚度t2比如是10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因此,贯穿防止部40的厚度t1比袋状构件30的厚度t2大。
袋状构件30从侧方接合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构件20。袋状构件30以在内侧覆盖侧方开口25的方式接合于筒状构件20。袋状构件30的上端部沿着筒状构件20的突起部26A(参照图8)的外周接合。袋状构件30的下端部沿着筒状构件20的突起部26B(参照图8)的外周接合。袋状构件30在内部容纳突起部26C、突起部26D以及突起部26E(参照图8)。此外,袋状构件30也接合于突起部26C、突起部26D以及突起部26E的外周面。
此外,袋状构件30以层压薄膜沿着周壁部23的外表面缠绕的方式接合。即,袋状构件30以覆盖除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和筒状构件20的下端部之外的外表面的方式与筒状构件20接合。通过如上技术方案,袋状构件30的内部空间仅与筒状构件20的侧方开口25连通,侧方开口25仅与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的开口连通。此外,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的凸缘部21A向袋状构件30的上方突出。构成筒状构件20的底部24的贯穿防止部40的上侧面41向比袋状构件30的内底32低的位置突出。
此外,如图13所示,容器主体10具有封住筒状构件20的开口且能被吸移管90穿刺的密封材料13。
由此,不用担心会误开封,能使未使用的试剂11以密封状态长期保存。此外,用吸移管90穿刺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密封材料13时,吸移管90采用具有尖锐的前端91的硬质的管构件,因此易使袋状构件30破损。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容器主体10的贯穿防止部40来承接尖锐的前端91,因此能尤其有效地抑制袋状构件30的损伤。
密封材料13比如由具有阻气性和遮光性的层压薄膜构成,并以覆盖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的开口的方式焊接于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构成密封材料13的层压薄膜可以与构成袋状构件30的层压薄膜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密封材料13具有比袋状构件30更易断裂的性质。由此,能用吸移管90的前端91轻松穿刺密封材料13。作为一例,密封材料13从内侧由(聚乙烯/铝/聚乙烯/PET)四层层压结构薄膜材料构成。作为保护层的PET比如与构成袋状构件30的薄片状构件31的尼龙相比,具有硬、难以伸长的性质。因此,密封材料13比薄片状构件31易穿刺。
〈安放构件〉
图7所示的安放构件50构成为容纳容器主体10的盒。安放构件50由比袋状构件30难变形的材料构成。安放构件50比如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模制品。树脂材料比如是聚乙烯。
安放构件50上部开放并包括围住容器主体10的周围的周壁51和形成于周壁51的底部的底面部52。容器主体10从开放的上部插入周壁51的内部,从而安放构件50容纳、安放容器主体10。
安放构件50具有支撑袋状构件30的支撑部53。由此,试剂容器100具有柔软的袋状构件30时,也能稳定保持试剂容器100的姿势。
支撑部53由周壁51的内周面和底面部52的上侧面构成。周壁51的内周面支撑袋状构件30的周围,袋状构件30载置于底面部52上,从而袋状构件30的下端部被底面部52支撑。
安放构件50包括与容器主体10啮合决定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位置的第1啮合部54、与容器主体10啮合决定贯穿防止部40的位置的第2啮合部55。
由此,能通过第1啮合部54进行吸移管90的进入口即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定位,能通过第2啮合部55进行承接吸移管90的前端91的贯穿防止部40的定位。因此,能更切实地使贯穿防止部40承接吸移管90的前端91,因此能有效抑制吸移管90与袋状构件30接触。
如图11所示,第1啮合部54由周壁51的内周面构成。具体来说,在周壁51设有具有与筒状构件20的外形形状相对应的内径d1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插入部56。此外,在插入部56的外侧的支撑部53的部分中,周壁51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d2比内径d1小。第1啮合部54由插入部56与支撑部53的边界的边缘部分构成。因此,将容器主体10的筒状构件20插入插入部56的内部的话,通过第1啮合部54决定相对于水平方向上的安放构件50而言的筒状构件20的开口的位置。此外,第1啮合部54限制筒状构件20向支撑部53侧移动。第1啮合部54也具有引导筒状构件20使得筒状构件20在插入部56内不倾斜而是笔直插入的功能。
如图12所示,第2啮合部55由底面部52的端部构成。底面部52从支撑部53的区域延伸至配置筒状构件20的插入部56,第2啮合部55形成于与插入部56邻接的位置。筒状构件20插入插入部56后,筒状构件20的底部的贯穿防止部40通过第2啮合部55,配置于比底面部52低的位置。然后,第2啮合部55嵌入贯穿防止部40的附近形成的凹部29(参照图10),从而与筒状构件20啮合。这样一来,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于安放构件50而言的贯穿防止部40的位置被定位。通过第2啮合部55将容纳了容器主体10的安放构件50设置于分析装置200时,能对试剂容器100中贯穿防止部40的深度位置(即、吸移管90的插入深度)进行机械定位。此外,第2啮合部55和凹部29构成滑入配合方式的啮合结构。第2啮合部55也作为固位部发挥作用,通过嵌入凹部29从而进行卡止防止容器主体10从安放构件50误拔出。
在制造试剂容器100时,首先,筒状构件20和袋状构件30通过热焊接接合,形成容器主体10。向容器主体10内注入一定量的试剂11,内部的空气被除去或被惰性气体置换。然后,密封材料13通过热焊接接合于筒状构件20的上端部的开口,内部的试剂11被封住。然后,将容器主体10插入安放构件50,使筒状构件20与第1啮合部54以及第2啮合部55啮合,从而固定于安放构件50。
如图13所示,在容器主体10容纳于盒状的安放构件50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安放构件50的外表面贴付存储了药品相关信息的RFID、显示标签等用于识别试剂的构件14。
此外,试剂容器100中的试剂11的容量是任意的。试剂容器100的袋状构件30以及安放构件50的形状能根据能容纳试剂11的容量适宜变更。
比如,图14示出了容量比图7~图13所示的试剂容器100大的大容量类型的试剂容器100A的例子。在试剂容器100A中,与图13的例子(长度L10)相比,筒状构件20的部分的形状相同,但袋状构件30的长度L12大。此外,袋状构件30的宽度W12从中途扩大,比图13的例子(宽度W10)大。同样地,在试剂容器100A的安放构件50中,供筒状构件20插入的插入部56附近的形状与图13相同,但安放构件50的支撑部53的形状根据袋状构件30而相应变形。试剂容器100A的支撑部53的长度L13比图13的例子(长度L11)大,支撑部53的宽度W13从中途扩大,比图13的例子(宽度W11)大。
(分析装置的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5对使用试剂容器100的分析装置200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15所示的分析装置200是血细胞计数装置。血细胞计数装置是使用试剂11进行血液样本测定,并对血液样本中所含血细胞等细胞、固形成分进行检测的装置。
分析装置200包括:样本吸移部210,从样品容器(试管)300吸移样本301即血液;试剂吸移部220,从试剂容器100吸移试剂11;试样制备部230,使用吸移的样本301和试剂11制备测定用试样;检测部240,从试样制备部230制备的测定用试样检测被检物质。分析装置200与进行测定结果分析的控制装置250连接并能通信。
样本吸移部210包括样本会通过其内部的吸移管211以及定量部212。样本吸移部210通过吸移管211以及定量部212从样品容器300吸移样本。定量部212包括与吸移管211连接的注射泵等。样本吸移部210通过定量部212将样本测定所需的一定量的样本供应至试样制备部230的反应室231。
试剂吸移部220设于分析装置200的内部并包括用来设置试剂容器100的容器容纳部221、吸移管90、定量部222。容器容纳部221、吸移管90、定量部222可设置复数组,以能为了针对每个样本的测定项目供应不同的试剂11而设置复数个试剂容器100。
容器容纳部221能容纳试剂容器100,并使所容纳的试剂容器100以一定位置以及一定姿势安放。容器容纳部221具有试剂设置部221A,所述试剂设置部221A与试剂容器100中的下侧表面、用来配置筒状构件20的前侧表面以及两侧侧面抵接从而对试剂容器100进行定位和支撑。试剂容器100被用户设置在试剂设置部221A上。
吸移管90由不锈钢的硬质材料形成,前端91形状尖以能穿刺(即、贯穿)试剂容器100的密封材料13。吸移管90在设置于容器容纳部221的试剂容器100的开口的正上方的位置上前端91朝下配置,并安装于能上下移动的吸移管安放部223。吸移管安放部223与覆盖容器容纳部221的入口的罩224连动地上下移动。罩224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能移动至覆盖容器容纳部221的入口的闭锁位置Z1和开放容器容纳部221的入口的开放位置Z2。
在设置试剂容器100时,用户使罩224向上方移动至开放位置Z2,开放容器容纳部221的入口。用户将试剂容器100(或试剂容器100A)设置于开放的容器容纳部221。试剂容器100被试剂设置部221A在吸移管90的正下方配置有开口的位置支撑。在设置试剂容器100后,用户使罩224向下方移动至闭锁位置Z1,关闭容器容纳部221的入口。此时,与罩224的下方移动连动地吸移管90向下方移动,吸移管90的前端91贯穿密封材料13从开口进入试剂容器100的内部。
定量部222包括:由注射泵以及隔膜式泵等构成的泵222A、用于切换吸移的试剂11的移送路径的电磁阀222B以及222C、流路222D。开放电磁阀222B使泵222A吸移,从而从试剂容器100的内部介由吸移管90以及流路222D定量吸移试剂11。开放电磁阀222C使泵222A吐出,从而定量的试剂11介由流路222D移送至反应室231。
试样制备部230包括反应室231。反应室231混合样本吸移部210吸移的样本(血液)301和从试剂吸移部220供应的试剂11。反应室231可根据测定项目的数量设置复数个。向反应室231供应与测定项目相应的试剂11,通过样本301与试剂11混合制备与测定项目相应的测定用试样。然后,制备的测定用试样向检测部240供应。剩余的测定用试样通过开放阀233而排出至废液室232。试剂11包括专门对如血液、尿液或体液的生物样本中的特定种类的粒子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染色液。体液可以是下列各项中任意一种:脑脊液、胸腔液、腹腔液、心囊液、滑液、腹膜透析的透析液、腹腔冲洗液。染色液包括例如至少一种荧光染料来染色细胞。荧光染料可以是染色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具核红细胞、细胞器、血小板及其他血细胞中至少一项的荧光染料。荧光染料可以是染色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上皮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的荧光染料。荧光染料可以是染色体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及其他细胞的荧光染料。
检测部240进行血液样本所含的血细胞成分的检测。检测部240通过使用了半导体激光的流式细胞术法进行测定用试样所含的被染色后的血细胞成分的分类检测。此外,在检测部240得到的检测结果作为样本的测定数据(测定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250。
检测部240让细胞等粒子流入流路部中形成的鞘液流中,从送光部对流动的粒子照射激光,通过光接收部检测散射光、荧光。控制装置250基于检测部240检测的光解析各个粒子。比如,制作将散射光强度和荧光强度作为参数组合而成的散点图等,基于散点图的分布等解析试样。流式细胞术法的测定项目有NEUT(中性粒细胞)、LYMPH(淋巴细胞)、MONO(单核细胞)、EO(嗜酸性粒细胞)、BASO(嗜碱性粒细胞)等。
此外,检测部240比如进行通过鞘流DC检测法的检测。即,检测部240检测设有使试样流通的开口部的流路部和夹住开口部并相对配置的一对电极之间的电的变化。检测部240使细胞等粒子流入通过开口部的鞘液流中,电极之间流过直流电。检测部240基于粒子通过开口部时的脉冲状的电流变化检测各个粒子。通过鞘流DC检测法的测定项目有WBC(白细胞)数、RBC(红细胞)数、HGB(血红蛋白量)、HCT(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容积)、MCH(平均血红蛋白量)、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PLT(血小板数)等。
(分析装置的其他例子)
这里示出了分析装置200是血细胞计数装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分析装置200只要是使用试剂11进行样本测定的装置即可。试剂11为含有分析装置200进行的样本测定原理相应的成分的试剂,不限于染色液。
〈凝固分析装置〉
分析装置200比如可以是进行凝血分析的凝血分析装置。此时,样本是从血液分离的血浆或血清。分析装置200使用凝固法、合成基质法、免疫比浊法和/或凝集法进行样本分析。
在凝固法中,对测定用试样照射光,并基于来自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的电信号,测定样本中的纤维素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凝固时间。试剂11使用含凝固因子的凝固试剂。凝固法的测定项目有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纤维素原量)等。
在合成基质法中,对测定用试样照射光,并基于来自试样的透射光的电信号,对显色合成底物作用于测定用试样中的酶而引起的显色程度进行测定。试剂11含有显色合成底物。合成基质法的测定项目有ATIII(抗凝血酶III)、α2-PI(α2-纤溶酶抑制物)、PLG(纤溶酶原)等。
在免疫比浊法中,向样本中添加会针对样本中的凝固因子、纤溶因子等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的抗体致敏试剂,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试剂11中含有的物质会凝集。试剂11是抗体致敏试剂。在免疫比浊法中,对测定用试样照射光,并基于来自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的电信号,对测定用试样中的试剂含有物质的凝集速度进行测定。免疫比浊法的测定项目有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等。
在凝集法中,对测定用试样照射光,并基于来自试样的透射光的电信号,对测定用试样中的血小板等进行凝集反应的过程的吸光度变化进行测定。试剂11含有血小板凝集反应的诱导物质或固定化血小板。凝集法的测定项目有vWF:RCo(血管性血友病瑞斯托霉素辅助因子)、血小板凝集功能等。
分析装置200比如可以是进行凝血分析的凝血分析装置。此时,样本是从血液分离的血浆或血清。分析装置200使用凝固法、合成基质法、免疫比浊法或凝集法进行样本分析。控制装置250基于检测出的光分析样本。
〈免疫测定装置〉
另外,比如分析装置200可以是免疫测定装置。分析装置200利用血液中的对象成分与试剂中的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对象成分。作为对象成分,比如检测血液中含有的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肽等。免疫测定装置获得血清或血浆作为样本,定量测定或定性测定样本所含有的抗原或抗体等。另外,抗原抗体反应不仅包含抗原和抗体的反应,还包含使用了适配体等特异性结合物质的反应。适配体是使与特定的物质特异性结合而合成的核酸分子或肽。
分析装置200测定从试样产生的光,即测定基于样本所含的被检物质的化学发光。分析装置200基于检测部检测的光生成测定数据。试剂11可包括含有与对象成分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成分的试剂、含有免疫复合物单体的试剂、含有标记物质的试剂、使化学发光产生的酶试剂等。
这里,化学发光指利用化学反应的能量发出的光。化学发光比如是由于化学反应分子被激发变成激发态,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所放出的光。检测部检测的化学发光比如是基于酶免疫化学发光法(CLEIA)的光,是酶与底物的反应而产生的光。酶免疫化学发光法的测定项目有HBsAb(乙肝表面抗体)、F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激素)等。
此外,检测部检测的化学发光比如可以是基于化学发光分析法(CLIA)、电化学发光分析法(ECLIA)、荧光酶测定法(FEIA法)、LOCI法(发光氧通道免疫测定:LuminescentOxygen Channeling Immunoassay)、BLEIA法(生物发光酶免疫法)等的光。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技术方案都是例示,并无任何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所示,且进一步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符号说明
10:容器主体、11:试剂、12:内侧面、13:密封材料、20:筒状构件、23:周壁部、24:底部、25:侧方开口、26(26A、26B、26C、26D、26E):突起部、30:袋状构件、32:内底、40:贯穿防止部、41:上侧面、50:安放构件、53:支撑部、54:第1啮合部、55:第2啮合部、90:吸移管、91:前端、100、100A:试剂容器、200:分析装置

Claims (20)

1.一种试剂容器,设置于分析装置以供使用,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供应至所述分析装置的试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容器包括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包括:具有供所述吸移管从上方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与所述筒状构件接合并容纳所述试剂的袋状构件;
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具有贯穿防止部,所述贯穿防止部用于防止从所述开口插入的所述吸移管的前端贯穿所述容器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具有比所述袋状构件大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由比所述袋状构件硬质的硬质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由密度比所述袋状构件高的树脂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在包括所述筒状构件的所述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面之交点在内的底部区域具有所述贯穿防止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的上侧面形成于比所述袋状构件的内底低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与所述筒状构件一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构成所述筒状构件的关闭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构件包括:在上端部形成所述开口的筒状的周壁部;贯穿所述周壁部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袋状构件内的侧方开口;
所述袋状构件以覆盖所述侧方开口的周围的方式与所述周壁部的外表面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堵住所述周壁部的下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防止部的上侧面配置于比所述袋状构件的内底低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状构件的所述内底朝向所述筒状构件侧倾斜,与所述侧方开口的下端部以相连的方式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构件具有从所述侧方开口的缘部朝向所述袋状构件的内部突出的突起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连接所述侧方开口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和另一侧缘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分别形成于所述侧方开口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所述袋状构件沿着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接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放构件,用于将所述筒状构件安放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部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放构件具有支撑所述袋状构件的支撑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放构件的外表面设有用来识别试剂的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放构件包括:与所述容器主体啮合决定所述开口的位置的第1啮合部;与所述容器主体啮合决定所述贯穿防止部的位置的第2啮合部。
20.一种试剂容器,设置于分析装置以供使用,并用于容纳介由吸移管供应至所述分析装置的试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容器包括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包括:具有供所述吸移管插入的开口的筒状构件;与所述筒状构件接合并容纳所述试剂的袋状构件;
所述袋状构件的内底配置为距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底的部分一段距离,从所述开口插入的所述吸移管的前端面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内底的所述部分。
CN202011538298.3A 2019-12-27 2020-12-23 试剂容器 Pending CN1130498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8827A JP7408385B2 (ja) 2019-12-27 2019-12-27 試薬容器
JP2019-238827 2019-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9843A true CN113049843A (zh) 2021-06-29

Family

ID=74180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8298.3A Pending CN113049843A (zh) 2019-12-27 2020-12-23 试剂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8213B2 (zh)
EP (1) EP3851190A3 (zh)
JP (1) JP7408385B2 (zh)
CN (1) CN11304984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35082B2 (en) 2013-03-13 2017-01-03 Abbott Laboratories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agitate a liquid
US10058866B2 (en) 2013-03-13 2018-08-28 Abbott Laboratories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mitigate bubble formation in a liquid
USD978375S1 (en) * 2013-03-13 2023-02-14 Abbott Laboratories Reagent container
CN117500765A (zh) 2021-06-29 2024-02-02 株式会社 尼康 光学玻璃、光学元件、光学系统、接合透镜、照相机用更换镜头、显微镜用物镜和光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245B2 (ja) 1975-10-24 1983-02-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ゼンリンクドウトラクタ ノ ゼンシヤジクケ−スケンカソウチ
JP3012469B2 (ja) 1994-11-09 2000-02-21 株式会社堀場製作所 化学発光測定装置において用いる試薬の容器
JP2004226314A (ja) 2003-01-24 2004-08-12 Sekisui Chem Co Ltd 試薬容器
CN105785059B (zh) 2010-02-26 2018-06-0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试剂容器
EP3157678B1 (en) * 2014-06-17 2019-07-24 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preparing reagents and detecting analytes
JP6385800B2 (ja) * 2014-11-11 2018-09-05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液体吸引具、液体供給ユニット及び自動分析装置
LU92693B1 (en) 2015-04-10 2016-10-11 Stratec Biomedical Ag Reagent bottle dock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51190A3 (en) 2021-10-20
US11768213B2 (en) 2023-09-26
EP3851190A2 (en) 2021-07-21
US20210199681A1 (en) 2021-07-01
JP2021107778A (ja) 2021-07-29
JP7408385B2 (ja)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8213B2 (en) Reagent container
AU2013262815B2 (en) Clinical diagnostic system including instrument and cartridge
US9213043B2 (en) Clinical diagnostic system including instrument and cartridge
US8211367B2 (en) Diagnostic device and method
CN103217401B (zh) 可弃置流体分析盒
CN103217400B (zh) 流体分析盒的两步样品加载
US10335787B2 (en) Specimen acceptance devices and attachable disposable assay cartridges
JP5372946B2 (ja) 試料を生化学的に処理及び分析するための装置
PL192977B1 (pl) Uchwyt paska testowego i miernik do pasków testowych
WO2017213123A1 (ja) 流体デバイス
WO1999052633A1 (en) Test cartridge with a single inlet port
WO2017035539A1 (en) Fluid holding and dispensing micro-feature
US11400455B2 (en) Sample measuring system and sample measuring method
US7629165B2 (en) Diagnostic device and method
EP1595141A2 (en) Diagnostic device and method
JP6848972B2 (ja) 送液方法および送液システム
US20230294099A1 (en) Reagent container, reagent container kit, method of installing a reagent container, frame for a reagent container, method of assembling a reagent container, and analyzer
JP6886952B2 (ja)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測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