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3934A -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3934A
CN113013934A CN201911318892.9A CN201911318892A CN113013934A CN 113013934 A CN113013934 A CN 113013934A CN 201911318892 A CN201911318892 A CN 201911318892A CN 113013934 A CN113013934 A CN 113013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battery
power supply
electronic device
remaining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88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月增
许建军
邵晓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88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39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3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39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第一装置及充电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互相充电时,可以通过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的剩余电量来合理确定充电终止条件,从而确保充电终止时,第一装置的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装置的剩余使用时长大致相同,达到了减少因某装置没有电导致不能使用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市场上手机终端大部分是直板机形态,随着屏幕占比超过90%,外观发展到一定瓶颈,目前电池能量密度难有本质提升,导致手机终端整机厚道和使用时间之间矛盾无法调节,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手机形态迫切需更加多样产品出现。
可分离手机形态可满足用户在轻薄和使用时间上需求,如将手机终端分为第二装置和第一装置,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合在一起,接近通常手机终端厚度,通常用户可单独使用第二装置,可满足轻薄要求。
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第一装置向第二装置充电,第一装置在电量小于特定阈值之后,则停止向第二装置充电,基于第二装置的剩余电量不同,其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在充电结束之后的使用阶段,第一装置的电量耗尽,第二装置还剩大量的电量;或者,第二装置的电量耗尽,第一装置还剩余大量电量,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可分离手机的电量尚存,但无法继续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分离式电子设备及充电方法,在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互相充电时,可以通过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的剩余电量来合理确定充电终止条件,从而确保充电终止时,第一装置的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装置的剩余使用时长大致相同,达到了减少因某装置没有电导致不能使用的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的剩余使用时长进行比较,来决定是由第一装置对第二装置进行充电、还是第二装置对第一装置进行充电,且基于剩余使用时长决定充电终止条件,从而能够中和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的电量的剩余使用时长,以达到延长分离式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充电过程中,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通过POGO PIN相连,也即是:可以通过有线方式完成充电,由于有线充电相对于无线充电的损耗更低,故而能够提高充电速度;而无线充电的情况下,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都需要安装无线充电线圈,故而有线充电相对于无线充电而言,能够降低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的厚度,从而降低分离式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通过有线方式进行充电时,采用的是快充协议进行充电,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个设备之间仅能通过OTG(On-The-Go:USB即插设备)协议进行充电而言,提高了充电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无线方式(例如:蓝牙、WIFI等)达成充电协议,通过有线方式进行充电,能够在提高充电速度的情况下,减少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连接件的数量,从而能够减低成本,且可靠性更高;现有技术中如果是通过有线方式达成充电协议的话,则分离式电子设备需要配置VBUS、D+、D-、GND四个网络,也即分离式电子设备需要外露四个触点连接器,外露时间过长会腐蚀,从而影响其功能,而本申请中只需要针对VBUS、GND配置两个连接件,从而减少了外露的触点连接器的数量,减少了因为外露的触点连接器的腐蚀、影响充电功能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分离式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分离式电子设备通过POGO PIN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包含基准电压转换电路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装置为第二装置充电时处于工作状态的元件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外接电源为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充电时处于工作状态的元件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应用场景。电子设备中可以配置摄像头、麦克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芯片、各类传感器(例如磁场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等器件,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配置的这些部件检测外部的环境、用户的动作等。根据检测到的外部的环境和用户的动作,电子设备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情景化的业务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实现为以下任意一种设备:手机、平板电脑(pad)、便携式游戏机、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车载媒体播放设备、可穿戴电子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等数显产品。
首先,介绍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提供的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
图1示出了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以电子设备100为例对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应该理解的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仅是一个范例,并且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1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电子设备100的详细结构介绍,请参考在先专利申请:CN201910430270.9。
请参考图2(图中的虚线表示信号线,实线表示电流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装置3和第二装置4。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可以为两个独立的模块,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上也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器,通过连接器相连,可以将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连接到一起。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装置3为分离式电子设备提供主要的处理功能,该第一装置3的结构例如包括图1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结构,第二装置4为分离式电子设备提供显示功能。例如:该分离式电子设备为手机,第一装置3为手机的处理装置,第二装置4为手机的显示装置。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第一装置3,包括:请继续参考图3,第一装置3,包括:第一系统芯片10、第一检测模块11、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第一供电电路13、第一限流开关14、第一充电电路15、第一开关16、第一电量计17、第一电池18、第一连接器19、第一温度传感器20、收发器、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天线、后置摄像头。
第一检测模块11的输出端与第一系统芯片10相连。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与第一系统芯片10相连。第一供电电路13第一端与第一系统芯片10相连,第一供电电路13第二端与第一限流开关14相连;第一限流开关14的输出端与VBUS(Voltage Bus:电源线)相连;第一充电电路15接收第一系统芯片10的信号,第一充电电路15第一端与第一开关16相连,第一充电电路15第二端与第一电量计17相连;第一开关16的另一端与VBUS线相连;第电量计17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充电电路15,第一电量计17的第二连接于第一电池18,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从第一电量计17拿取数据;第一连接器19,连接于第一装置3的VBUS线。第一温度传感器20连接于第一系统芯片10。收发器,连接于第一系统芯片10,PA连接于收发器,天线,连接于PA;后置摄像头,连接于第一系统芯片10。下面将对以上各个部件的功能进行详细介绍。第一系统芯片10,第一系统芯片10例如为: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等,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以包含基带处理器。
第一检测模块11,用于检测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属于分离状态还是扣合状态。
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系统芯片10的数据,并将其传输给第二装置4,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可以为有线数据传输模块,例如:PCIE(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 express:计算机扩展总线)接口。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可以为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该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无线数据传输单元:蓝牙、WIFI、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等等,该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可以为单独的蓝牙芯片、WIFI芯片、或NFC芯片;也可以为集成多种功能的芯片,例如:集成WIFI、蓝牙、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FM(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四种功能的四合一芯片;或者集成WIFI、蓝牙功能的二合一芯片等等。
第一供电电路13,该第一供电电路13可以用于向第二装置4供电。该第一供电电路13例如为:DCDC电路,DCDC电路指的是将高压直流电源转变为低压直流电源、或者将低压直流电源变换为高压直流电源的电路,该DCDC电路例如为:LDO(Low DropOut regulator:低压差调节器)、BUCK(Buck Converter:降压型变换电路)、或BOOST(Boost Converter:升压型变换电路)等等。在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电池18、第一电量计17、第一供电电路13、第一限流开关14之间的回路处于通路状态。第一供电电路13接收第一系统芯片10产生的第一驱动信号,基于第一驱动信号产生第一充电电压,基于第一充电电压将第一电池18的电量充向第二装置4,从而为第二装置4充电,第一驱动信号例如为:第一PMW(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该第一供电电路13还可以为开关,经由该开关的电流能满足被充电电池可承受的电流,充电过程中温控满足条件就可以。
第一供电电路13还可以为开关与DCDC电路的并联,在可以通过第一电池18直接给第二装置4充电时,通过开关将第一电池18直连至第二装置4,给第二装置4充电;在第一电池18的电压不足以给第二装置4充电时,控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通过DCDC电路产生第一充电电压,通过第一充电电压为第二装置4充电。
第一限流开关14,第一限流开关14用于导通或断开第一供电电路13与第二装置4之间的充电回路。在有线充电时,在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闭合状态且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时,第一供电电路13与第二装置4之间的电流通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通过第一供电电路13为第二装置4供电;在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开路状态时,第一供电电路13与第二装置4之间的电流通路处于断开状态,无法通过第一供电电路13为第二装置4供电。
在无线充电时,则只要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闭合状态,而无需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卡合,就可以实现通过第一供电电路13为第二装置4充电。
第一限流开关14主要是起到保护作用。在第一装置3对外供电过程中,第一限流开关14用于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3向第二装置4供电的充电电流小于被充电电池(第二电池38)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最大充电电流I),例如:4A、3A等等,如果充电电流大于该最大充电电流I,则第一限流开关14可以断开,以保护被充电电池。在第一装置3被充电过程中,第一限流开关14可以断开,从而保护第一供电电路13。
第一充电电路15,第一充电电路15用于对第一装置3的第一电池18充电,第一充电电路15可以为开关或者SC(Switched Capacitor:开关电容)器件等等,SC器件可以将输入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
第一开关16,通过第一装置3的VBUS线可以外接电源(该外接电源可以为充电宝、外部充电接口、第二装置4、其他具备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为第一充电电路15供电。该第一开关16用于断开或连通第一充电电路15的充电通路,其中第一系统芯片10在与外接充电设备达成充电协议时,控制第一开关16处于开启状态,以保护第一装置3。
第一电量计17,第一电量计17用于获得第一电池18的第一电池电压、第一电池剩余电量、第一电池消耗速度、和/或第一电池电压等信息;
第一电池18,第一电池18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量计17,第一电池18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连接器19,第一连接器19例如为:POGO PIN、B to B(板对板)连接器、弹片等等,只要物理接触之后能满足电流通过即可。如图3所示,为第一连接器19为POGO PIN的示意图。
第一温度传感器20,用于检测第一装置3的温度,该第一温度传感器20例如为: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负温度系数电阻)。
收发器,该收发器例如为图4所示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模块24;通过收发器、PA与天线的配合,进行信号的收发。
后置摄像头,用于进行图像采集,由于后置摄像头通常厚度较大,故而将后置摄像头设置于第一装置3,有利于减薄第二装置4。
第二装置4,请继续参考图2、图3,包括:第二系统芯片30、第二检测模块31、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第二供电电路33、第二限流开关34、第二充电电路35、第二开关36、第二电量计37、第二电池38、第二连接器39、第二温度传感器40、显示单元42。
第二检测模块31连接于第二系统芯片30;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连接于第二系统芯片30;第二供电电路33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电量计37,第二供电电路33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限流开关34;第二限流开关3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装置4的VBUS线;第二充电电路35一端连接于第二开关36,第二充电电路35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电量计37;第二电量计37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池38,第二电量计37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充电电路37;第二电池38一端连接于第二电量计37,第二电池38另一端接地;第二连接器39,连接于第二装置4的VBUS,第二温度传感器40,连接于第二系统芯片3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装置4可以不设置MODEM(调制解调器)、TPU(TensorProcessing Unit:张量处理器)、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通用闪存闪储)等部分模块,采用低频AMR(Advanced RISCMachines:高级RISC微处理器)内核,不需要强大运算能力,支持显示单元42、TP(TouchPanel:触摸面板)等少数外设即可功能,从而能够降低第二装置4的功耗。
下面将对第二装置4所包含的部件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二系统芯片30,第二系统芯片30例如为: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等。第二系统芯片30主要处理一些基本的显示、接收触控操作、获得传感器检测的数据的操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系统芯片30的功耗可以低于第一系统芯片10的功耗,例如:第一系统芯片10的功耗为3瓦、2瓦等等,第二系统芯片30的功耗为1.5瓦、1瓦等等,又例如,第一系统芯片10的功耗为第二系统芯片30的3倍、2倍、1.5倍。
第二检测模块31,用于检测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是分离状态还是扣合状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检测模块11与第二检测模块31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结构实现检测功能,下面列举其中的三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检测模块11与第二检测模块31中的一个为霍尔传感器,另一个为磁铁,在这种情况下,霍尔传感器与系统芯片(第一系统芯片10或第二系统芯片30)相连。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时,霍尔传感器与磁铁的位置存在贴合;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时,霍尔传感器与磁铁的位置重合。在霍尔传感器与磁铁靠近时,霍尔传感器产生翻折信号(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或者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系统芯片检测到该翻折信号时,则确定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存在扣合。
第二种,第一检测模块11与第二检测模块31为加速度传感器,则第一检测模块11与第一系统芯片10相连,第二检测模块31与第二系统芯片30相连。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之后,两个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值相同,因此第一系统芯片10或者第二系统芯片30可以通过获取第一检测模块11与第二检测模块31的加速度值,并在确定出两者的加速度值大致相同时,确定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处于扣合状态。
第三种,第一检测模块11与第二检测模快中的一个为系统芯片,另一个为NFC标签,例如:第一检测模块11为第一系统芯片10,第二检测模块31为NFC标签,或者第一检测模块11为NFC标签,第二检测模块31为第二系统芯片30,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距离较远时,第一系统芯片10无法检测到设置于第二装置4的NFC标签,而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卡合后,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以检测到设置于第二装置4的NFC标签,从而可以基于此判断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是否处于扣合状态。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用于与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进行数据传输,从而获得第一装置3传输的数据。并将从第一装置3获得的数据显示于第二装置4的显示单元42。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与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类似,既可以为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也可以为有线数据传输模块,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
第二供电电路33,该第二供电电路33可以向第一装置3供电。该第二供电电路33例如为:DCDC电路。在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电池38、第二电量计37、第二供电电路33、第二限流开关34之间的回路处于通路状态。第二供电电路33接收第二系统芯片30产生的第二驱动信号,基于第二驱动信号产生第二充电电压,基于第二充电电压将第二电池38的电量充向第一装置3,从而为第一装置3充电,第二驱动信号例如为:第二PMW信号。
该第二供电电路33同样可以为开关。经由该开关的电流能满足被充电电池可承受的电流,充电过程中温控满足条件就可以。
第二供电电路33同样可以为开关与DCDC电路的并联,在可以通过第二装置电池38直接给第一装置3充电时,通过开关将第二装置电池38直连至第一装置3,给第一装置3充电;在第二装置电池38的电压不足以给第一装置3充电时,控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通过DCDC电路产生第二充电电压,通过该第二充电电压为第二装置4充电。
第二限流开关34,第二限流开关34用于导通或断开第二供电电路33与第一装置3之间的充电回路。在有线充电时,在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闭合状态且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时,第二供电电路33与第一装置3之间的电流通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通过第二供电电路33为第二装置4供电;在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开路状态时,第二供电电路33与第一装置3之间的电路通路处于断开状态,无法通过第二供电电路33为第一装置3供电。第二限流开关34与第一限流开关14一样起到限流和保护的作用。
在无线充电时,则只要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闭合状态,而无需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卡合,就可以实现通过第二供电电路33为第一装置3充电。
第二限流开关34主要是起到对第二供电电路33的保护作用,其对第二供电电路33的保护方式与第一限流开关14与第一供电电路13的保护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充电电路35,第二充电电路35用于对第二装置4的第二电池38充电。第二充电电路35可以为开关或者SC器件。
第二开关36,第二开关36用于断开或连通第二充电电路35的充电通路,其中第二系统芯片30在于外接充电设备达成充电协议时,控制第二开关36处于开启状态,以保护第二装置4。
第二电量计37,,第二电量计37用于统计第二装置电池38的第二电池电压、第二剩余电量、第二电池消耗速度、和/或第二电池电压等信息;
第二电池38,第二电池38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量计37,第二电池38的另一端接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电池38的电池容量可以小于第一电池18的电池容量,例如:第二电池38的电池容量为2000mAh左右(例如:1500mAh~2500mAh),第一电池18的电池容量为2500mAh—3500mAh。在第一装置3为分离式电子设备的处理设备,第二装置4为分离式电子设备的显示设备时,能够保证第二装置4的轻、薄的需求,而第一装置3能够放置于用户包中,因此第一电池18的电池容量可以大一些,以保证分离式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第二连接器39,第二连接器39例如为POGO PIN、B to B(板对板)连接器、弹片等等。
第二温度传感器40,用于检测第二装置4的第二温度,该第二温度传感器40例如为: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负温度系数电阻)。
显示单元42,如图4所示,与第二系统芯片30相连,第一装置3上的数据经由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与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之间的数据传输发送至第二系统芯片30,然后由第二系统芯片30发送至显示单元42上进行显示。
该显示单元42可以为触控显示单元,触控显示单元接收到触控操作之后,可以把操作类型(例如:单击、双击、滑动操作等等)和操作坐标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发送至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然后由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发送给第一系统芯片10,通过第一系统芯片10对触控操作进行响应。
第二装置4还可以设置各种传感器,例如:前置摄像头、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光线传感器、麦克风等等。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图像采集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采集获得的图像、视频可以直接经由第二系统芯片30处理后予以显示;而如果是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获得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则采集获得的人脸图像经由第二系统芯片30发送给第一系统芯片10,然后由第一系统芯片10进行处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将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之后,可以手持分离式电子设备,并通过第二装置4产生图像采集指令,然后将该图像采集指令经由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传输至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然后传输至第一系统芯片10,由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后置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又或者,可以将第一装置3单独放置,第二装置4接收到控制后置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的图像采集指令之后,将该图像采集指令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传输至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然后传输至第一系统芯片10,由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后置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将后置摄像头设置于第一装置3,能够进一步的减薄第二装置4的厚度,且第二装置4(控制设备)与第一装置3(拍摄设备)分离拍摄的话,也能够更加灵活的对后置摄像头进行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考图3,该分离式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充电接口21,该充电接口21设置于第一装置3的VBUS线上,在该充电接口21连接到外接电源(例如:充电器、充电头等等)时,第一系统芯片10通过充电接口21与外接电源之间通过充电协议握手,通过握手确定出:目前为通过外接电源充电、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大小和输出电流大小的传输。第一系统芯片10检测到该充电协议之后,控制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外接电源的电能通过第一开关16传输至第一充电电路15,由第一充电电路15将电能传输至第一电池18,以实现对第一电池18的充电;而第二系统芯片30检测到该充电协议之后,控制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外接电源的电能通过第二开关36传输至第二充电电路35,由第二充电电路35传输至第二装置电池38,以实现对第二装置电池38的充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限流开关14与第二限流开关34都处于关闭状态,从而第一装置3的第一充电电路15单独为第一电池18供电、第二装置4的第二充电电路35单独为第二装置电池38供电,使两个装置的供电通路分离,控制简单,可靠性高,且两装置电池独立,不会出现互充的可能,故而没有均衡配对要求,从而充电更加方便,如图5所示。
当然,该充电接口2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装置4,在该充电接口21设置于第二装置4时,其充电模式与该充电接口21设置于第一装置3时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各设置一充电接口21,从而在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并未扣合时,也可以对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单独充电。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式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了详细了介绍,下面结合上述分离式电子设备的结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式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进行详细介绍。
应用场景一:在使用分离式电子设备时,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如果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话,则需要先进行绑定,基于绑定实现通信连接。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建立绑定的方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在出厂前完成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绑定。
示例来说,在出厂前,可以将第二装置4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序列号写入第一系统芯片10,把第一装置3的MAC地址、序列号写入第二系统芯片30。在用户使用该分离式电子设备时,在第一装置3和第二装置4开机之后,第一装置3的WIFI通过第二装置4的MAC地址连接上第二装置4的WIFI,第一装置3的蓝牙通过第二装置4的MAC地址连接上第二装置的蓝牙。
基于上述方案,能够简化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绑定效率,降低电子设备的用户使用该分离式电子设备的学习成本。
第二种,在使用时进行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绑定。
例如:第二装置4在检测到预设操作(例如:长按音量键或者其他按键的操作)时,搜周围的WIFI设备,并将搜到的WIFI设备显示在第二装置4的显示单元42上,分离式电子设备的用户选择第一装置3的操作之后,第二装置4基于第一装置3的MAC地址与第一装置3建立WIFI连接。
基于上述方案,一个第一装置3可以与多个第二装置4进行绑定,一个第二装置4也可以与多个第一装置3绑定,从而能够能够提高第二装置4、第一装置3的利用率,防止第二装置4或第一装置3之一损坏,就导致另一装置也不可用。
在完成第一装置3的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与第二装置4的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的绑定之后,就可以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与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传输数据。其中,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与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都包含蓝牙和WIFI的情况下,蓝牙和WIFI可以一直处于开启状态。
也可以在用户未使用分离式电子设备、或分离式电子设备未下载时,控制蓝牙处于开启状态,通过蓝牙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传输数据;在用户使用分离式电子设备、或者分离式电子设备下载时,控制WIFI处于开启状态。例如: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蓝牙配对成功之后,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蓝牙、WIFI都处于开启状态。第二装置4检测到息屏操作,则将该息屏操作发送给第一装置3,第一装置3判断目前没有处于下载状态的数据,则控制WIFI处于关闭状态,并通知第一装置3控制WIFI处于关闭状态。在用户需要使用分离式电子设备时,先通过特定操作(例如:解锁操作、点击特定按钮的操作等等)控制第二装置4处于亮屏状态,第二装置4检测到处于亮屏状态之后,控制WIFI处于开启状态,并告知第一装置3控制WIFI处于开启状态。
应用场景二: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互相充电的过程。
请参考图4,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互相充电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600:获得霍尔传感器检测信号。
该检测信号例如为翻折信号,翻折信号指的是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或者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其中高电平例如为:高于0.8Vio的电平,低电平例如为:低于0.2Vio的信号,对于Vio将在后续进行介绍。其中,如果霍尔传感器为NPN(Negative-Positive-Negative:负极-正极-负极)常开型、PNP(Positive-Negative-Positive:正极-负极-正极)常闭型,则该翻折信号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如果霍尔传感器为NPN常闭型、或者PNP常开型,则该翻折信号为: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第一装置3设置霍尔传感器,在第二装置4设置磁铁,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接近(例如:扣合)之后,霍尔传感器产生检测信号,并将该检测信号发送给第一系统芯片10,这种情况下,第一系统芯片10还可以将该检测信号发送给第二系统芯片30。而如果霍尔传感器安装于第二装置4,磁铁安装于第一装置3,则霍尔传感器获得该检测信号之后,将该检测信号发送给第二系统芯片30,第二系统芯片30将该检测信号发送给第一系统芯片10。
步骤S600中获得霍尔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目的,在于确认第一装置4与第二装置3已扣合,第一系统芯片10(第二系统系统30)需要启动步骤S610,其相当于一个触发条件,以确定是否需要启动第一装置4与第二装置3之间的充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系统芯片10(第二系统芯片30)还可以基于其他触发条件,启动步骤S610,下面列举其中的几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装置3还设置有第一加速度传感器,连接于第一系统芯片10,第二装置4还设置有第二加速度传感器,连接于第二系统芯片30。第一系统芯片10获得第一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加速度信号,第二系统芯片30获得第二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加速度信号。
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以从第二系统芯片30获得第二加速度信号,然后比较第一加速度信号和第二加速度信号的大小;在第一加速度信号与第二加速度信号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值(例如:0.05m/s2、0.1m/s2等等)(此时说明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已扣合,也即:满足触发条件),则可以启动步骤S610。
同理,第二系统芯片20也可以从第一系统芯片获得第一加速度信号,然后基于第一加速度信号和第二加速度信号来确定是否启动步骤S610。
第二种,可以在第二装置4设置NFC标签,则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距离较近(例如:扣合)时,第一系统芯片10检测到该NFC标签的NFC信号(也即:满足触发条件),则可以启动S610。
同理,也可以在第一装置3设置NFC标签,通过第二系统芯片30检测到NFC信号,则可以启动S610。
第三种,检测到点击预设按钮的操作,则启动步骤S610。该预设按钮可以为设置于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的单个物理按钮、多个物理按钮组合,也可以为第二装置4显示的虚拟按钮,分离式电子设备(或者独立的第一装置、第二装置)的用户在需要充电时,点击该预设按钮,第一系统芯片10或第二系统芯片30检测到点击该预设按钮的操作之后,启动步骤S61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检测到预设手势、语音指令等启动步骤S610,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详细列举,并且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系统芯片10还可以每隔预设时间间隔(例如:1分钟、2分钟等等)从第一电量计17获得第一电池18的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在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例如:20%、30%)等等,可以产生提示信息;同理,第二系统芯片30可以每隔预设时间间隔从第二电量计37获得第二电池38的第二电池剩余电量,在第二电池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时,产生提示信息。第一装置(或第二装置)的用户在接收到该提示信息之后,确认第一电池(或第二电池)电量过低,通过将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或者通过其他触发方式)产生触发条件,触发后续S610的充电过程。
在基于前述步骤满足启动充电过程的触发条件之后,还需要达成充电协议,确定充电电压、充电电流等信息。其中,可以通过有线方式进行交互来达成充电协议(也即: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为有线模块);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交互来达成充电协议(也即: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第二数据传输模块32为无线模块),如果是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充电协议的话,则能够减少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之间设置的连接器的数量,从而能够降低连接器被腐蚀、毁损的概率,提高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接触可靠性,且能够改善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外观。
S610:第一系统芯片10(或者第二系统芯片30)获得第一电量计17检测的第一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量计37检测的第二电池剩余电量。
其中,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以从第一电量计17获得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并从第二系统芯片30获得第二电池的剩余电量。例如,第二系统芯片30从第二电量计37获得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然后第二系统芯片30将第二电池剩余电量发送给第一系统芯片10。而如果由第二系统芯片30进行后续操作的话,则由第一系统芯片10将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发送给第二系统芯片30。
S620:第一系统芯片10(或第二系统芯片30)基于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和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终止条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供电装置向被充电装置充电,在基于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和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系统芯片10除了可以获得第一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剩余电量之外,还可以获得第一电池消耗速度、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然后基于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一电池消耗速度获得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基于第二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二电池消耗速度获得从模块电池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然后比较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和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大小;在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大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时,确定第一装置3为供电装置、第二装置4为被充电装置;在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小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时,确定充第二装置4为供电装置,第一装置3为被充电装置;在第一剩余使用时长等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时,确定出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不同互相充电。
示例来说,第一系统芯片10在获得霍尔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或者其他触发条件)之后,可以从第一电量计17获得第一电池18的第一电池剩余电量、第一电池消耗速度,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一电池消耗速度就可以获得第一剩余使用时长。
第二系统芯片30在获得霍尔传感器的翻折信号(或者其他触发条件)之后,可以从第二电量计37获得第二电池的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消耗速度,并将其发送第一系统芯片10,第一系统芯片10通过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消耗速度获得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又或者,第二系统芯片30在获得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消耗速度之后,计算出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并将其发送至第一系统芯片10。又或者,第二系统芯片30并不主动向第一系统芯片10发送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相关信息(例如: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消耗速度或者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等),第一系统芯片10在确定满足触发条件之后,向第二系统芯片30发送请求,第二系统芯片30响应该请求之后,向第一系统芯片10发送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相关信息。
其中,如果由第二系统芯片30获得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和第二剩余使用时长进行后续处理的话,其获得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方式与第一系统芯片10类似,只是要交换第一系统芯片10与第二系统芯片30的位置,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电池消耗速度(第一电池消耗速度、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等)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确定,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①第一电量计17获得预设时长内第一装置3消耗的电量,通过该消耗的电量除以该预设时长获得第一电池消耗速度,预设时长例如为:30分钟、1小时、2小时等等。
第二电量计37获得预设时长内第二装置4消耗的电量,通过该消耗的电量除以该预设时长获得屏电池消耗速度。
②第一电量计17获得第一装置3(也即:分离式电子设备)当前运行的模式,获得在运行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电池18的历史消耗速度作为第一电池消耗速度。
第二电量计37获得第二装置4当前运行的模式(与第一装置3当前运行的模式相同),获得在运行该模式的情况下,第二装置电池的历史消耗速度作为第二电池消耗速度。
当前运行的模式例如为:省电模式、夜晚模式、视频模式、游戏模式等等,其中,省电模式、夜晚模式可以为第一装置3默认的模式,视频模式则为第一装置3播放视频时,第一装置3所处的模式,游戏模式则为第一装置3前台运行游戏应用时,第一装置3所处的模式。
在不同的模式下,第一装置3(或第二装置4)的耗电速度不太一样,例如:省电模式、夜晚模式的耗电量低于视频模式的耗电量、视频模式的耗电量低于游戏模式的耗电量。
第一装置3可以先获得当前所处的模式,例如:当前处于省电模式,则获得省电模式的历史消耗速度,该历史消耗速度可以为所有省电模式下的平均值,也可以为预设时间段内(例如:1星期、半个月、1个月等等)的省电模式下的平均值,当然,还可以为通过其他方式计算出的平均值,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
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的计算方式与之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假设第一系统芯片10从第一电量计17获得的第一电池剩余电量为:2500mAh,获得的第一电池消耗速度为:500mA,则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为2500mAh/500mA=5小时
第二系统芯片30从第二电量计37获得的屏电池剩余电量为:900mAh,获得的屏电池消耗速度为300mA,则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为900mAh/300mA=3小时这种情况下,第一系统芯片10确定出第一剩余使用时长(5小时)大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3小时),则确认应当由第一装置3向第二装置4充电。
如果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为3小时,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为5小时,认为需要通过第二装置4向第一装置3充电;如果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皆为2小时,则认为彼此并不需要充电。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还可以先判断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之差的绝对值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不大于的话,则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不需要进行充电;如果大于的话,再比较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大小,进而确定出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
示例来说,预设值可以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任意值,基于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单位不同,该预设值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单位为小时,则该预设值例如为0.3、0.5、0.7等等。假设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为5小时,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为3小时,预设值为0.5,则如果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之差的绝对值为2,由于2大于0.5,则需要进一步的比较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大小,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大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因此确定出供电装置为第一装置3,被充电装置为第二装置4。又例如,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为3.2小时,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为3.6小时,预设值为0.7,则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之差的绝对值为0.4,由于0.4小于0.7,则认为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不需要充电。
而如果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单位为分钟,则该预设值例如为:20、30、40等等。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在确定出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之后,可以确定出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第一比值,基于该第一比值范围确定出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例如:如果该第一比值小于0.8(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值,比如:0.85、0.9等等),则认为供电装置为第二装置4,被充电装置为第一装置3;如果该第一比值属于0.8~1.2(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值),则认为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不需要互相充电,从而不确定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如果该第一比值大于1.2(也可以为其他值,例如:1.1、1.15等等),则确定供电装置为第一装置3,被充电装置为第二装置4等等。
基于上述方案,能够保证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剩余使用时长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不需要彼此进行充电。
第二种,第一系统芯片10(或第二系统芯片30)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二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基于第二比值的范围确定出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例如:在第二比值位于第一范围时,确定供电装置为第一装置3,被充电装置为第二装置4;在第二比值位于第二范围时,确定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不供电;在第二比值位于第三范围时,确定供电装置为第二装置4,被充电装置为第一装置3。其中,由于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耗电量有较大差异,故而,第一范围例如为:大于3.3,第二范围例如为2.7~3.3,第三范围例如为小于2.7等等。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二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一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详细列举,并且不做限制。
除了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和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
示例来说,可以通过响应用户的设置操作确定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例如:可以通过第二装置4显示一充电设置界面,该充电设置界面针对第一装置3有设置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两个选项,基于用户的选择操作,可以将第一装置3设置为供电装置或者充电装置(针对第二装置4可以采用同样方式进行设置)。该设置操作可以为历史设置操作,例如:在用户设置完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之后,第一装置3会保存该设置记录,则下次充电时,直接调用该设置记录;该设置操作也可以为当前操作,例如:在第一系统芯片10(或者第二系统芯片30)确定满足触发条件时,弹出充电设置界面,基于用户在该充电设置界面的操作,确定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电终止条件可以基于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当前电量使用情况确定,该当前电量使用情况例如包括:电池剩余电量(第一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电池消耗速度(第一电池消耗速度、第二电池消耗速度)中的至少一种。其可以存在多种充电终止条件,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该充电终止条件为:充电电量达到充电阈值。基于当前电量使用情况不同所获得的充电阈值也不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计算获得充电阈值,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①充电阈值=((第一电池剩余电量+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第一电池消耗速度+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第二电池消耗速度……………………………………公式[1]
②充电阈值=(第一剩余使用时长-第二剩余使用时长)/2*第二电池消耗速度……公式[2]
第二种,该充电终止条件为:充电时长超过时长阈值。该时长阈值可以通过充电阈值除以平均充电速度获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平均充电速度可以为标准使用环境,电池电量从0%充到100%电池容量和时间比值,包含整个充电流程,通常为大样本统计数值,例如,对应4000mAh电池,通常平均时间为2.5个小时,即平均充电电流为1600mA/h。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基于当前电量使用情况确定出充电终止条件之外,还可以由用户手动设定充电终止条件,例如:充电终止条件为被充电装置的电量达到70%、80%,又例如,充电终止条件为供电装置的电量小于20%、30%等等。
S630:第一系统芯片10将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的信息告知第二系统芯片3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将充电终止条件告知第二芯片30。
本步骤中,如果是由第二系统芯片30执行步骤S620的话,则由第二系统芯片30将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告知第一系统芯片10,第二系统芯片30还可以进一步的将充电终止条件告知第一系统芯片10。
如果第一系统芯片10、第二系统芯片30都执行了步骤S620的话,则本步骤可以省略。
S640a:如果第一装置3为供电装置,第二装置4为被充电装置,则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3,以通过第一供电电路13对第二装置4供电。
如果第一装置3为被充电装置,第二装置4为供电装置,第二系统芯片30控制第二充电电路35,以通过第二充电电路35对第二电池充电。
下面将分别以第一系统芯片10的控制过程、第二系统芯片10的控制过程以及电流走向来介绍通过第一装置3为第二装置4充电。
(1)第一系统芯片10的控制过程: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停止充电状态,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16处于断开状态来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停止充电状态。第一系统芯片10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内部的开关处于断路状态来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停止充电状态;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3对第二电池38进行充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供电电路13的预期充电电压VBUS(例如:预期充电电压为输出电压)大于第二电池电压(也即:被充电池电压),就可以通过第一供电电路13为第二装置4充电。
在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实现对第二装置4的快速充电,第一供电电路13的预期充电电压VBU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预期充电电压VBUS=充电通路阻抗R*最大充电电流I+被充电池电压V……公式[3]
其中,充电通路阻抗R(包括:电池内阻+线路阻抗)为系统默认值;
最大充电电流I为被充电电池(例如:第二电池38)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为系统默认值;
被充电池电压V(例如:第二电池电压)可从第二电量计37获得。
基于上述公式,在充电过程中,可根据被充电电池(例如:第二电池38)的被充电池电压V和最大充电电流I调整第一供电电路13的输入电压VFB,从而调整预期充电电压VBUS,确保对第二装置电池38用最大电流充电,从而提高充电速度,实现快速充电。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系统芯片10还可以从第一电量计17获得第一电池电压(第一电池18产生的电压),然后判断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或等于预期充电电压VBUS,如果大于或等于,则可以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3处于bypass状态(作为一个开关,物理上导通),从而通过第一电池18直接为第二装置4供电,而不需要经由第一供电电路13产生损耗,因此能够提高充电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充电电流经由第一电池18进入第一供电电路13,经过第一装置3的VBUS线进入第二装置3的VBUS线,然后流入第二充电电路35,然后流入第二电量计37,然后流入第二电池38。
在第一供电电路13包括:DCDC电路和开关时,还可以控制开关处于闭合状态,通过开关直接传输电流给第二装置4。而如果第一电池电压小于预期充电电压VBUS,则通过第一供电电路13产生大小为VBUS的电压,并将其提供给第二装置4,从而实现为第二装置4的充电。在第一电池电压高于第二电池电压时,将第一供电电路13设置为bypass状态,可以实现直接为第二电池38充电,降低充电时的损耗;在第一电池电压高于充电通路阻抗R*最大充电电流I被充电池电压V时,将第一供电电路13作为开关,可以实现直接为第二装置4快速充电,降低快充时的损耗。
在确定出预期充电电压VBUS之后,根据DCDC电路内部的反馈系数A(该反馈系数A为DCDC电路的放大系数,为系统默认值),进而得到第一供电电路13的输入端所需要反馈电压VFB=VBUS/A。也即是:可以通过调整第一供电电路13的输入电压VFB,从而控制其输出电压为预期输出电压VBUS
请参考图5,第一装置还可以包括:基准电压转换电路23,通过将第一PWM信号输入基准电压转换电路23,可以将第一PWM信号转换为输出给第一供电电路的输入电压VFB
请参考图6,该基准电压转换电路23包括:
电源管理模块230,电源管理模块230连接于第一系统芯片10的输入端,用于产生Vio大小的电压值;
低通滤波器231,该低通滤波器231例如为电阻,设置于在第一系统芯片10和第一供电电路13之间,用于滤除第一PWM信号中的高频分量,该高频分量例如为:频率大于2000HZ、3000HZ等等,以保证输出的VFB的稳定,该低通滤波器231例如为电阻。
电容C1,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于低通滤波器与第一供电电路13之间,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1的大小例如为:12uF、10uF、8uF等等。
其中,第一PWM信号输出的是一个方波,最高电压是Vio,最低电压为零,第一系统芯片10通过控制第一PWM信号的占空比来控制输入第一供电电路的电压,也即:
VFB=Vio*占空比……………………………………公式[4]
例如:Vio=1.8V,第一PWM信号的频率为100KHZ,DCDC电路(第一供电电路13)内置运放放大倍数A(也即:反馈系数)=3,被充电池(例如:第二电池38)的电压从2.8V上升至到4.2V,通过调整占空比逐步提高VBUS从而保证对第二装置4按照4A电流进行快充。
如表1所示,第一PWM信号的占空比与VFB、VBUS、充电电流(例如:最大电池电流I)、被充电池电压V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1
Figure BDA0002326602440000151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充电电路15在对第二装置4进行充电时,还可以考虑第一装置3或第二装置4中的至少一个模块的温度,例如:第一系统芯片10可以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0获得第一装置3的温度,或者,第二系统芯片30可以从第二温度传感器40获得第二装置4的温度,然后第二系统芯片30将第二装置的温度发送给第一系统芯片10。第一系统芯片10判断温度是否大于预设值(例如:40摄氏度、42摄氏度、45摄氏度等等),通常温度与功耗正相关,而功耗与电流正相关,故而温度也与电流正相关。如果温度大于预设值,则需要适当降低充电电流,例如将充电电流从最大充电电流I降低1.5A、2A、2.5A等等。从前述公式[3]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降低预期充电电压VBUS,可以通过降低第一PWM信号的占空比的方式降低VFB,从而降低VBUS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对第一装置3和第二装置4实现过温保护,防止温度过高对第一装置3和第二装置4造成损害。
(2)第二系统芯片30侧的控制过程:第二系统芯片30控制第二开关36处于闭合状态,从而使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通路状态。基于此,第一供电电路13产生的电流能经由第二充电电路35充入第二电池38。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系统芯片30还控制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断路状态,其可以通过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断路状态来控制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断路状态。基于此,能够防止第二供电电路33处于通路状态导致的漏电,具体来讲,在对第二装置4进行充电时,第二供电电路33的芯片不工作,故而其逻辑控制部分也是不上电的,此时如果第二充电电路35未断路的话,则有电流会流向第二充电电路35,由于第二充电电路35的逻辑控制部分不上电,故而其MOS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半场效晶体管)也是不受控的,故而可能会导致漏电。
(3)电流走向:
请参考图继续参考图3,为通过第一装置3向第二装置4充电时的处于连通状态的电路元件示意图(图中由第一电池18至第二电池38的虚线表示充电时电流的走向),其中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闭合状态,故而第一供电电路13与第二装置4之间的连接为通路,第一开关16处于断开状态,故而第一充电电路15的电路处于断路状态;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故而第二供电电路33与第一装置3之间的连接为断路,第二开关36处于闭合状态,故而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通路状态。(图9示出了在由第一装置3向第二装置4充电的情况下,处于连通状态的电路元件示意图)
通过第一充电电路15的电流流经第一装置3的VBUS,通过第一连接器19和第二连接器39的连接(例如:通过POGO PIN),流入第二装置4的VBUS,然后流向第二装置4的第二充电电路35,经第二充电电路35的电流再流经第二电量计37,最后充入第二电池38,以实现对第二电池38的充电。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装置3能够通过有线方式为第二装置4充电,通过有线方式(例如:POGO PIN)可以传输较大电流,故而能够提高充电速度,且传输损耗也更低。另外,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充电协议和其他数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D+、D-进行充电协议的传输而言,能够减少连接器(例如:POGO PIN)的数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的接触可靠性,防止因连接器的损坏导致分离式电子设备出现故障,也更加美观。
S640b:如果第一装置3为被充电装置,第二装置4为供电装置,则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开启状态,以接受第二装置4的供电。
同时,第二系统芯片30控制第二供电电路32处于开启状态,以通过第二供电电路32对第一电池供电。
下面将分别以第一系统芯片10的控制过程、第二系统芯片10的控制过程以及电流走向来介绍通过第一装置3为第二装置4充电。
(1)第一系统芯片10的控制过程
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第一开关16处于闭合状态,从而使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通路状态。基于此,第二供电电路33产生的电流能经由第一充电电路15充入第一电池18。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系统芯片10还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断路状态,其可以通过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断路状态来控制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断路状态。
(2)第二系统芯片30的控制过程
第二系统芯片30控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关闭状态,其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36处于断开状态来控制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关闭状态,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充电电路35内部的开关处于断路状态来控制第二充电电路35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系统芯片30产生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供电电路33,以通过第二供电电路33对第一电池进行充电。
(3)电流走向
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闭合状态,故而第二供电电路33与第一装置3之间的连接为通路,第二开关36处于断开状态,故而第二充电电路35的电路处于断路状态;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断开状态,故而第一供电电路13与第二装置4之间的连接为断路,第一开关16处于闭合状态,故而第一充电电路15处于通路状态。
通过第二充电电路35的电流流经第二装置4的VBUS,通过第一连接器19和第二连接器39的连接(例如:通过POGO PIN),流入第一装置3的VBUS,然后流向第一充电电路15,经第一充电电路15的电流再流经第一电量计17,最后充入第一电池18,以实现对第一电池18的充电。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通过第一连接器19与第二连接器39相连,从而实现有线连接,然后进行有线充电。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之间也可以进行无线充电。例如:可以在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内分别设置充电线圈,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接收端接收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量从发射端转移到接收端。
S650:判断是否满足充电终止条件。
该步骤同样既可以由第一系统芯片10执行,也可以由第二系统芯片30执行,下面将以第一系统芯片10为主进行介绍。
如果充电终止条件为:充电电量达到充电阈值,则第一电量计17持续监控充电电量,并将其发送至第一系统芯片10,第一系统芯片10将第一电量计17监控获得的充电电量与充电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充电电量等于或大于充电阈值,则确定满足充电终止条件;如果充电电量小于充电阈值,则确定不满足充电终止条件。
如果该步骤由第二系统芯片30执行的话,则第二系统芯片30可以从第二电量计37获得充电电量。
如果充电终止条件为:充电时长超过时长阈值,则第一系统芯片10(或第二系统芯片30)可以通过计时器统计获得充电时长,并将其与时长阈值比较,如果统计获得的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时长阈值,则认为满足充电终止条件,否则认为不满足充电终止条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在第一装置3(或第二装置4)上设置按钮(物理按钮、或者虚拟按钮),通过按钮触发终止充电。又或者,还可以通过用户的语音、手势触发终止充电。又或者,可以基于供电装置的电量低于20%、30%(第一设定值)、或者被充电装置的电量高于70%、80%(第二设定值)触发终止充电。
S660a:如果满足充电终止条件,则终止充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是由第一装置3给第二装置4充电的话,则第一系统芯片10控制自身处于停止供电状态,例如:控制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断开状态、停止输出第一PWM信号等等,如果是第二装置4给第一装置3充电的话,则第一系统芯片10向第二系统芯片30发送停止供电的指令,第二系统芯片30接收到该停止供电的指令之后,控制第二装置4处于停止充电状态,例如:控制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停止输出第二PWM信号等等。
如果该步骤由第二系统芯片30执行,则如果是由第一装置3向第二装置4充电,则第二系统芯片30向第一系统芯片10发送停止充电的指令,由第一系统芯片10基于该停止充电的指令控制第一装置3处于停止供电的状态。S660b:如果不满足充电终止条件,则继续充电。
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满足充电终止条件时,或者在充电过程中,第一系统芯片10还可以基于当前电量使用情况,重新计算第一剩余使用时长、第二剩余使用时长,从而重新确定充电终止条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仅仅第一装置3具备充电功能、或者仅仅第二装置4具备充电功能,以仅仅第二装置3具备对外充电功能为例,第一系统芯片10在检测到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扣合(或者其他充电触发条件之后),先判断第一装置3是否符合向第二装置4充电的充电开始条件;在符合充电开始条件的情况下,再向第二装置4充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的结构与前面介绍的相同,只是步骤S620中,确定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替换为判断是否符合充电开始条件,其他步骤都与前面介绍的类似,不再赘述。
下面将介绍充电开始条件的两种判断方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系统芯片10获得第一装置3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和第二装置4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在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大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时,确定符合充电开始条件。
又或者,还可以判断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大于的话,则确认符合充电开始条件。
第二种,第一系统芯片10通过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二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判断第二比值是否位于第一范围,如果第二比值位于第一范围,则认为符合充电开始条件;或者判断第二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例如:1.1、1.2等等),如果大于,则认为符合充电条件。
符合充电开始条件与作为供电装置的条件类似,如果第一装置3符合作为供电装置的条件,则认定符合充电开始条件。
在充电过程中,同样判断是否满足充电终止条件,在满足充电终止条件的情况下,第一装置3则停止向第二装置4充电。
第二装置4具备充电功能,第一装置3不具备充电功能时,第二装置4同样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对第一装置3充电,对此不再赘述。
应用场景三:通过充电接口21连接外部充电装置,从而通过外部充电装置为分离式电子设备充电。
在分离式电子设备的用户认为需要给分离式电子设备充电时,可以先将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卡合,然后将卡合后的分离式电子设备通过充电接口21连接到外接电源(例如:充电器、充电头等等)时,第一系统芯片10通过充电接口21与外接电源之间通过充电协议握手,通过握手确定出:目前为通过外接电源充电、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大小和输出电流大小的传输。第一系统芯片10检测到该充电协议之后,控制第一限流开关14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外接电源的电能通过第一开关16传输至第一充电电路15,由第一充电电路15将电能传输至第一电池18,以实现对第一电池18的充电;而第二系统芯片30检测到该充电协议之后,控制第二限流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外接电源的电能通过第二开关36传输至第二充电电路35,由第二充电电路35传输至第二装置电池38,以实现对第二装置电池38的充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限流开关14与第二限流开关34都处于关闭状态,从而第一装置3的第一充电电路15单独为第一电池18供电、第二装置4的第二充电电路35单独为第二装置电池38供电,使两个装置的供电通路分离,控制简单,可靠性高,且两装置电池独立,不会出现互充的可能,故而没有均衡配对要求,从而充电更加方便。如图6所示为通过充电接口21连接外接电源时,分离式电子设备的回路示意图。
当然,该充电接口2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装置4,在该充电接口21设置于第二装置4时,其充电模式与该充电接口21设置于第一装置3时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各设置一充电接口21,从而在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并未扣合时,也可以对第一装置3、第二装置4单独充电。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分别为无线耳机的左右耳等等。
该第一装置3与第二装置4也可以为两个独立的电子设备,例如:第一装置3为手机、第二装置4为另一手机;第一装置3为汽车、第二装置4为电动车;第一装置3为平板电脑、第二装置4为耳机等等,该电子设备例如包括图1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结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请参考图9,包括:
S900:获得第一装置3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第二装置4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
S910: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3和所述第二装置4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充电终止条件;
S920:基于所述供电装置、所述被充电装置和所述充电终止条件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直至满足所述充电终止条件。
步骤S910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通过第一剩余电量信息除以第一电池18的第一电池消耗速度,获得第一电池18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通过第二剩余电量信息除以第二电池38的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第二电池38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基于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和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具体如何确定,由于前面已做介绍,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二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基于第二比值确定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具体如何基于第二比值确定出供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由于前面已做介绍,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电终止条件也可以多种不同的条件,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该充电终止条件为:充电电量达到充电阈值。
第二种,该充电终止条件为:充电时长超过时长阈值。对于具体如何获得该充电终止条件,由于前面已做介绍,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S920:当前电子设备基于自身为供电装置或被充电装置不同,当前电子设备的控制逻辑也不同,下面分别进行介绍,当然,以下介绍仅为举例,并不作为限制。
①当前电子设备为供电装置,则当前电子设备控制其对应的供电电路处于供电状态(也即:该供电电路与VBUS线之间处于连通状态);控制自身的充电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具体控制过程由于前面已做介绍,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②当前电子设备为被充电装置,则当前电子设备控制其对应的供电电路处于断开状态,控制自身的充电电路处于开启状态,控制过程由于前面已做介绍,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内容参考上文相关内容的描述,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电子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等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电子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装置,包括:第一系统芯片、第一供电电路、第一限流开关、第一充电电路、第一开关、第一电量计、第一电池;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量计、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二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量计、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电量计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连接于所述第一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所述第一电量计;
第二装置,包括:第二系统芯片、第二供电电路、第二限流开关、第二充电电路、第二开关、第二电量计、第二电池;所述第二供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量计、所述第二供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限流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限流开关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口相连,与所述第一装置的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量计、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电量计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池;所述第二系统芯片连接于所述第二供电电路、所述第二充电电路、所述第二电量计;所述第一系统芯片,用于:从所述第一电量计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二系统芯片获得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并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
2.如权1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从所述第二系统芯片获得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具体包括:
通过无线近场通信或有线通信从所述第二系统芯片获得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
3.如权1或2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还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确定充电终止条件;
所述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具体包括: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直至满足所述充电终止条件。
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系统芯片、第一供电电路、第一限流开关、第一充电电路、第一开关、第一电量计、第一电池;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量计、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二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量计、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电量计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连接于所述第一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所述第一电量计;
所述第一系统芯片,用于:从所述第一电量计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获得与所述电子装置耦合的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并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包括:
通过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电池消耗速度,获得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通过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基于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和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或,
获得所述第一电池剩余电量和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的第二比值;基于所述第二比值所处的数值范围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被充电装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确定充电终止条件,
所述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包括: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直至满足所述充电终止条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确定充电终止条件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一电池消耗速度、所述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出充电终止的电量阈值,;或,
基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一电池消耗速度、所述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出充电终止的电量阈值;基于所述充电终止的电量阈值和平均充电速度,获得充电终止的时长阈值。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中确定出所述电子装置为供电装置、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为被充电装置;
所述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限流开关处于闭合状态,使得所述第一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的电路导通;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使得所述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的电路断开;
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还用于将确定的供电装置和/或被充电装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装置接受所述电子装置对其充电。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中确定出所述第一装置为被充电装置、所述第二装置为供电装置;
所述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限流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使得所述第一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的电路断开;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使得所述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的电路导通;
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还用于将所述确定的供电装置和/或被充电装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装置,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装置对所述电子装置充电。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第一电量计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获得所述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包括: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连接的触发信号,从所述第一电量计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获得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霍尔传感器;所述检测到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连接的触发信号,包括:所述霍尔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发生翻折的检测信号;或,
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加速度传感器;所述检测到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连接的触发信号包括:获得所述第一加速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加速度值,获得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加速度值,在确定所述第一加速度值与所述第二加速度值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检测到所述触发信号;或,
所述检测到所述电子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连接的触发信号包括::检测到包含所述第二电子装置的NFC标签的NFC信号。
12.如权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被充电装置信息;
根据该被充电装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限流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使得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域所述第二装置间的电路断开;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使得所述第一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二装置间的电路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二装置对所述第一装置的电池充电。
13.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供电电路、第一限流开关、第一充电电路、第一开关、第一电量计、第一电池;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量计、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限流开关的第二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量计、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电量计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系统芯片连接于所述第一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所述第一电量计;
所述第一系统芯片,用于:从所述第一电量计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获得与所述电子设备耦合的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判断是否符合充电开始条件;响应于符合所述充电开始条件,对所述第二电子装置进行充电。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电子装置是否符合向所述第二电子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开始条件,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除以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电池消耗速度,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
通过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除以所述第二电子装置的第二电池消耗速度,获得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
响应于所述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所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值,认定符合所述充电开始条件。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电子装置是否符合向第二电子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开始条件,包括:
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响应所述第二比值位于第一范围,确定符合所述充电开始条件。
16.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第一装置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第二装置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充电终止条件;
基于所述供电装置、所述被充电装置和所述充电终止条件对所述被充电装置充电,直至满足所述充电终止条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中确定出供电装置、被充电装置,包括:
通过第一剩余电量信息除以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电池消耗速度,获得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通过第二剩余电量信息除以第二电池的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基于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和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确定出供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或,
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第二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基于所述第二比值所处的数值范围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被充电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从所述第一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中确定出充电终止条件,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一电池消耗速度、所述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出充电阈值,所述充电阈值即为所述充电终止条件,在充电电量达到所述充电阈值时,则认定满足所述充电终止条件;或,
基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所述第一电池消耗速度、所述第二电池消耗速度确定出充电阈值;基于所述充电阈值除以平均充电速度,获得时长阈值,所述时长阈值即为所述充电终止条件;在充电时长达到所述时长阈值时,则认定满足所述充电终止条件。
19.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第一装置的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电量信息以及第二装置的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电量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判断是否符合充电开始条件;
响应于确定符合所述充电开始条件,对所述第二装置进行充电。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判断是否符合充电开始条件,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剩余电量信息除以所述第一装置的第一电池消耗速度,获得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剩余使用时长;
通过所述第二剩余电量信息除以所述第二装置的第二电池消耗速度,获得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剩余使用时长;
响应于所述第一剩余使用时长与所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值,认定符合所述充电开始条件。
21.如权利要求20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装置是否符合向第二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开始条件,包括:
通过第一电池剩余电量除以所述第二电池剩余电量获得第二比值;响应所述第二比值位于第一范围,确定符合所述充电开始条件。
CN201911318892.9A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Pending CN1130139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8892.9A CN113013934A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8892.9A CN113013934A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3934A true CN113013934A (zh) 2021-06-22

Family

ID=76382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8892.9A Pending CN113013934A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39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7048A (zh) * 2022-09-06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otg的充电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7048A (zh) * 2022-09-06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otg的充电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528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 and wireless charging in electronic device
US1156968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wirelessly charging external device
US9721447B2 (en) Display of rechargeable battery charge notification
TWI451703B (zh) 察覺外部裝置的行動終端以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88431B (zh) 一种多协议充电装置以及多协议充电方法
US20150050881A1 (en) Wireless power charger
US11322993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ser interface according to wireless power-sharing
CN108964182B (zh) 反向充电设备、反向充电电流的调节方法及装置
WO201203680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smart phone charger
CN107707000B (zh) 一种otg供电与无线充电兼容电路及相关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4859258B (zh) 应用于多电池的电量计和电子设备
CN113009995B (zh)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US9509358B1 (en) Behavior adaptive battery control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case
KR20120039502A (ko) 전자 기기용 충전 장치
EP4283826A1 (en) Charging circuit,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964187A (zh) 终端以及终端间的充电方法
CN114844182B (zh) 充电电路、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865755B (zh) 多电池电源及充放电方法和电子设备
KR20200101096A (ko) 무선 충전을 제어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N107124012B (zh) 充电方法、装置、充电器、终端和系统
CN112018831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013934A (zh)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充电方法
TW201710831A (zh) 行動電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JP2015032976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充電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13942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impedance of terminal included i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