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1864A -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1864A
CN113011864A CN202110301223.1A CN202110301223A CN113011864A CN 113011864 A CN113011864 A CN 113011864A CN 202110301223 A CN202110301223 A CN 202110301223A CN 113011864 A CN113011864 A CN 113011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scene
identifier
dimensional code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12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1864B (zh
Inventor
陈骁
陆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12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18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1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186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6797 priority patent/WO202219929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1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1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10Payment archite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EFT]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me banking systems
    • G06Q20/102Bill distribution or pay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2Reservations, e.g. for tickets, services or ev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6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using a pictured code, e.g. barcode or QR-code, being read by the M-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5Use of electronic signa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9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involving key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40Authorisation, e.g. identification of payer or payee, verification of customer or shop credentials; Review and approval of payers, e.g. check credit lines or negative lists
    • G06Q20/401Transaction verification
    • G06Q20/4014Identity check for transa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12Hotels or restaurant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na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方案可以包括: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Description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维码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信息载体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各个行业、各个业务场景中使用的二维码,通常具有彼此不同的二维码数据结构,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场景的二维码彼此无法通用。例如,用户在相关联的多个线下业务场景中,可能需要连续打开多个不同的终端、来使用不同的业务主体提供的二维码,这一过程的操作繁琐、用户体验较差。
为此,亟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跨行业、跨场景通用的二维码,以解决用户需要在不同的业务场景调用不同的二维码导致的用户操作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以解决现有的由于二维码无法跨场景识别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生成装置,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二维码生成请求获取模块,用于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用户中心标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二维码编码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生成装置,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二维码获取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场景标识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场景用户标识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二维码生成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二维码编码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核验装置,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场景用户标识检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场景用户标识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核验装置,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二维码核验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场景用户标识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二维码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二维码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方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二维码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方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
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服务方平台请求中心二维码平台来生成携带有用于唯一标识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的二维码,鉴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不同业务场景对应的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使得,即便用户生成二维码的业务场景与验证二维码的业务场景不同,验码方也能够基于二维码中携带的用户中心标识来借由中心二维码平台实现对二维码的校验。基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案,实现了二维码的可以跨业务场景识别,避免了用户在不同的业务场景调用多个不同的二维码导致的用户操作繁琐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核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核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下二维码申请流程的示意图;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下二维码核验流程的示意图;
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在景区入园场景下的一种二维码核验流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在酒店入住场景下的一种二维码核验流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4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5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核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6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核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二维码生成或核验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维码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信息载体已经被广泛使用,例如,在移动支付领域,二维码可以作为移动支付的数据信息载体。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行业、不同的业务场景有着各自不同的业务逻辑和业务系统,而当前主流行业场景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应用系统,都会构建各自的用户体系和业务规则,具有各自的二维码数据结构。这使得,不同的行业场景之间的二维码是无法互联互通的。例如,用户在一个办事场景中的多个业务场景中可能需要连续打开不同终端、使用不同业务主体提供的二维码,用户的操作繁琐、二维码使用体验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办事场景不同于业务场景,一个办事场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业务场景,例如,在同一个办事场景可能需要先出示用于门禁核验这一业务场景的二维码,随后又需要出示用于商业支付或门票核验的二维码。
另外,由于不同的二维码彼此的外观相似,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会因为无法明确辨别二维码对应的业务场景,进而导致发生刷错码的情况。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行业场景对应的二维码无法跨场景识别导致的用户操作繁琐、体验差,甚至导致用户可能刷错码的弊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跨场景二维码的生成和核验技术,通过服务方平台与中心二维码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二维码的跨场景“一码通”,使得用户使用二维码的过程更便捷、不易出错,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文件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通过客户端应用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可以向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码获取请求;服务方平台响应于客户端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可以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服务方平台接收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二维码编码后,发送给客户端。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用户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可以向相同或不同的服务方平台发出二维码获取请求。具体地,可以通过相同的客户端向相同或不同的服务方平台发出二维码获取请求,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客户端向相同或不同的服务方平台发出二维码获取请求。
其中,业务场景也可以称为服务场景,是指各行各业中为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解决特定问题而提供各种功能集合的情形,其中,所述各项功能集合可以包括互联网功能。相应地,在业务场景下的目标业务(或称目标服务),可以是指在当前业务场景下用户需满足的特定需求、需解决的特定问题。
在实际应用时,不同的客户端程序可以对应不同的业务场景。例如,客户端A对应某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客户端B对应某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客户端A和客户端B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可以分别向两个客户端对应的服务方平台发出二维码获取请求。
在实际应用时,相同的客户端程序中的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对应不同的业务场景。例如,某客户端中的功能模块M可以对应某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功能模块N可以对应某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该客户端中通过功能模块M和功能模块N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可以分别向作为两个功能模块的维护方的服务方平台发出二维码获取请求。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用户请求生成二维码时,业务场景指的是用户在终端设备上的操作所触发的相关服务对应的业务场景。例如,若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触发对应某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的客户端A或者客户端中的对应某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的功能模块M,则生码时的实际业务场景可以为该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若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触发对应某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的客户端B或者客户端中的对应某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的功能模块N,则生码时的实际业务场景可以为该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
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并不将业务场景与服务方平台之间对应关系限定为一一对应关系。在图1中显示为,当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向第一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生成请求,当用户在第二业务场景下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向第二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生成请求,只是为了便于说明的需要,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用户出示二维码以请求核验时,可以由验码终端来获取二维码,并向与所述验码终端对应的服务方平台发送携带有所述二维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响应于验码终端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服务方平台可以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此后,当服务方平台接收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校验信息后,实现二维码验证以完成目标业务。此外,响应于验码终端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服务方平台也可以直接对接收的二维码进行核验,实现二维码核验以完成目标业务。当完成目标业务后,服务方平台可以向验码终端反馈验码结果,也可以直接向用户使用的用于出示二维码的客户端反馈验码结果。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用户请求验证二维码时,业务场景指的是验码终端对应的业务场景。例如,若验码终端为某公交刷卡器,则验码时的实际业务场景可以为某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若验码终端为某景区闸机,则验码时的实际业务场景可以为某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
另外,在图2中显示为,当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验码终端请求核验二维码时,向第一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码核验请求,当用户在第二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二验码终端请求核验二维码时,向第二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码核验请求,只是为了便于说明的需要,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中验码终端、业务场景以及服务方平台之间对应关系的限定。例如,第一验码终端和第二验码终端也可以均向同一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码核验请求。
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用于获取二维码和展示二维码的客户端应用的具体类型不被具体限定,例如,所述客户端应用可以包括支付类应用、订票类的应用、交通出行类的应用、社交类的应用等。用于获取用户展示的二维码的验码终端的具体类型不被具体限定,例如,所述验码终端可以包括手持POS机、智能门禁、闸机、智能手机等。
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具体业务场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被具体限定。例如,所述业务场景可以包括商业支付场景、景区场景、交通出行场景、酒店场景、博物馆场景、图书馆场景等。
接下来,将针对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结合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应用服务器的程序。
如图3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各步骤。
步骤302: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当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在终端设备的客户端请求生成二维码时,客户端向其对应的服务方平台发送二维码获取请求,所述服务方平台接收到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后,可以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由客户端发送的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中,可以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而,所述服务方平台可以将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携带于二维码生成请求中发送至中心二维码平台。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服务方平台,可以根据客户端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请求生成方的标识(例如,客户端的标识、功能模块的标识等),来确定所述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所述服务方平台,可以根据客户端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于反映用户身份的用户身份信息(例如,用户身份证号、用户手机号、用户在客户端程序或功能模块中的用户标识等),来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可以是由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为所述第一业务场景预先分配的并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存储,由此,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和相应的所述服务方平台均能够识别用于标识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标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可以是由所述服务方平台预先为所述用户分配的并发送至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存储,由此,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和相应的所述服务方平台均能够识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服务方平台可以是为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服务商提供网络系统服务的平台。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步骤302至步骤306的实际执行主体,具体可以是所述服务方平台中的二维码模块。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服务方平台中还可以包括用于实现其他功能的模块,例如,支付模块、身份验证模块等。
步骤304: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在中心二维码平台中,可以维护用于标识一个用户的:一个用户中心标识以及至少一个场景用户标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场景用户标识中,各个场景用户标识分别对应于不同的业务场景。换句话说,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第一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具有映射关系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得到第一判断结果;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可以直接获取所述用户中心标识;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否,则可以为所述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
基于前述方案,尽管可以通过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来查找是否存储有与当前用户对应的用户中心标识,但是,也可能中心二维码平台已经存储有与当前用户对应的用户中心标识,但是该用户中心标识未与当前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建立映射关系,这种情况下,则无法来通过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查找到与当前用户对应的用户中心标识。
鉴于此,在实际应用时,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有所述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例如,身份证号或手机号等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用户的信息。具体地,若所述场景方平台判断自身未曾为当前用户向中心二维码平台申请过二维码,则可以在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用户身份信息,以便中心二维码平台判断是否已为当前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为所述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的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用户中心标识,得到第二判断结果;若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是,则获取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若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否,则为所述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
步骤306: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中携带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二维码编码,是指用于生成二维码图像的编码,例如,可以是一串预设位数的字符串。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二维码可以是指二维码编码或二维码图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另外,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二维码信息,是指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具有实际含义的信息,例如,用户中心标识信息等。
在实际应用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二维码编码后,可以将二维码编码发送至请求生成所述二维码编码的服务方平台。此后,可选地,可以由服务方平台将所述二维码编码发送至客户端,并由客户端基于所述二维码编码生成二维码图像后展现给用户;或者,可选地,可以由服务方平台基于所述二维码编码生成二维码图像后发送至客户端,并由客户端展现给用户。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是指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二维码编码。例如,若第一业务场景为某城市公交出行业务场景,则所述第一二维码可以是用于该城市公交乘车码。又如,若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为某景区出入管理业务场景,则所述第一二维码可以用于在该景区闸机口使用的入场码。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服务方平台在接收到客户端响应于用户触发而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后,并不是自己生成二维码,而是请求中心二维码平台来生成二维码,这就使得:在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的二维码中,携带了中心二维码平台为每个用户分配的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在二维码核验时,即便验码终端对应的业务场景与生码终端对应的业务场景不同,验码终端也可以经由请求中心二维码平台来获取被核验的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信息,进而实现二维码的核验。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者可以省略部分步骤。
图3中的方法,通过服务方平台请求中心二维码平台来生成携带有用于唯一标识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的二维码,鉴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不同业务场景对应的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使得,即便用户生成二维码的业务场景与验证二维码的业务场景不同,也能够基于二维码中携带的用户中心标识来借由中心二维码平台实现对二维码的校验。基于该方案,生成了可以跨业务场景使用的二维码。
基于图3的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行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攻击者可能截获到用户的二维码并获取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于标识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进而构建出恶意二维码损害用户利益,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在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中心标识具体可以是用户动态中心标识。
具体地,在步骤304中,当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时,具体可以是: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步骤306中,当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时,具体可以包括:首先,基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生成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动态中心标识;然后,生成携带有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的第一二维码编码。
可选地,当生成二维码编码时,还可以加入中心二维码平台的签名信息,以避免恶意第三方伪造由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的二维码编码或者对二维码编码进行篡改。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之前,还可以包括:对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进行数字签名;相应地,所述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具体包括:将数字签名后的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对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进行数字签名,具体可以包括:首先,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输入至散列函数,得到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对应的信息摘要;然后,使用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的私钥对所述信息摘要加密,得到数字签名。
可选地,当生成二维码编码时,还可以加入用于表示二维码时效的二维码时效信息,例如,所述二维码时效信息可以包括二维码生成时间信息和二维码有效时长信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之前,还可以包括:获取当前时间作为二维码生成时间;以及获取预设的二维码有效时长信息;相应地,所述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具体包括:生成具有时效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具有时效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第一场景标识、所述二维码生成时间以及二维码有效时长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中还可以包含二维码特征头信息、二维码版本信息等信息。其中,所述二维码特征头信息可以用于标识二维码的生成方,例如,所述二维码特征头信息可以用于标识所述二维码是由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的。
与图3相对应地,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应用服务器的程序。
如图4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各步骤。
步骤402: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
步骤404: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步骤406: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具体地,客户端发送的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中可以携带用户身份信息,由此,在步骤406中,可以根据所述用户身份信息,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具体地,可以根据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检索所述服务方平台是否存储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若存在,可以获取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若不存在,可以为所述用户分配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步骤408: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步骤410: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步骤410之后,还可以包括: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者可以省略部分步骤。
基于图4的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的实施例中,最终生成的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不仅可以包含中心二维码平台提供的信息,还可以包含由请求生成二维码的服务方平台提供的信息。在实际应用时,所述服务方平台可以提供场景侧实际事务的管理,即,所述服务方平台可以提供二维码中关于场景侧实务的编程逻辑,由此使得,本申请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二维码,可以在整体二维码结构规则的基础上,包含由服务方平台提供的场景侧扩展属性。
具体地,对于中心二维码平台来说,在步骤302中,由服务方平台发送给中心二维码平台的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还可以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用于实现目标业务的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相应地,步骤306中,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的步骤具体可以是: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不仅可以携带有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方标识,还可以携带有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对于服务方平台来说,在步骤408中,所述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之前,还可以包括: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用于在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用于实现目标业务的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相应地,步骤410中所述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具体可以包括: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的二维码生成请求。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自定义业务数据可以是由服务方平台提供的,以供所述服务方平台对应的验码终端验码时,能够实现目标业务的数据信息。因此,当验码终端获取的二维码是由所述验码终端对应的服务方平台发布的,则所述验码终端或者所述验码终端对应的服务平台可以基于该二维码中包含的自定义业务数据来完成二维码校验,而无需再额外获取业务信息。
在实际应用时,二维码编码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为了便于理解,现举例说明。例如,可以将所述二维码编码设置为150个字节的编码,其中,第1-2个字节为二维码特征头信息,第3个字节为二维码版本信息,第4个字节为二维码数据长度信息,第5-6个字节为场景标识信息,第7-14个字节为用户中心标识信息,第15-16个字节为二维码有效时长信息,第17-20个字节为二维码生成时间信息,第21个字节为自定义业务数据的数据长度信息,第22-85个字节为自定义业务数据,第86-150个字节为二维码签名信息。在该示例中,所述自定义业务数据是由申请生成二维码编码的服务方平台提供的,其他信息均是由中心二维码平台提供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给出的仅是示例,其中,二维码编码的数据长度、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信息类型、二维码编码中各信息类型的排列顺序及数据长度等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案,构建了中心化的二维码发行平台来统一管理用户互通数据(例如,用户中心标识),鉴于在生成的二维码中携带有与各业务场景下对应的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的用户中心标识,实现了各业务场景之间二维码的互联、互通、互认。同时,为了满足各个业务场景之间的特异性的场景独有业务,在生成的二维码中,还可以携带场景方平台可自定义、可编程的场景个性化数据(例如,自定义业务数据)。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案中,通过将用户互通数据与场景个性化数据相融合,实现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融合,既实现了不同业务场景之间二维码的互联、互通、互认,又满足了在各业务场景下的个性化应用。
接下来,将针对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结合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核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应用服务器的程序。
如图5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各步骤。
步骤502: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二维码信息可以是指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服务方平台接收到验码终端在获取了二维码图像后发送的二维码图像或二维码编码后,可以解析得到二维码信息,进而将解析得到的二维码信息发送给中心二维码平台。可选地,服务方平台也可以直接将携带有二维码信息的二维码图像或二维码编码本身发送给中心二维码平台,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二维码信息还可以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标识。所述第二业务场景可以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相同或不同。对于中心二维码平台而言,需要关注的是由请求验证二维码的服务方平台发送的第一场景标识,从而向请求验证二维码的所述服务方平台返回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用于标识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步骤504: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步骤506: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在二维码核验时,若用户向第一业务场景下的第一验码终端出示二维码,所述第一验码终端可以将获取的二维码发送给与所述第一验码终端对应的第一服务方平台。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是所述第一验码终端直接将二维码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服务方平台,再由所述第一服务方平台将所述二维码图像解析为二维码编码,或者,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验码终端将获取的二维码图像解析为二维码编码后,再将所述二维码编码发送给所述第一服务方平台,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待核验的二维码是由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统一发行的,而与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建立业务互通的各个服务方平台可以识别该待核验的二维码。因此,不论待核验的二维码是否为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由所述第一服务方平台发送给所述客户端的,所述第一服务方平台或所述第一服务方平台对应的第一验码终端,可以将获取的二维码图像解析为二维码编码。也就是说,对于持有二维码的用户来说,即便在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验码终端处,出示的是由第二业务场景下生成的二维码,第一验码终端及对应的第一服务方平台也可以基于该出示的二维码中携带的用户中心标识,来经由中心二维码平台识别出用户身份,进而可以再获取第一服务方平台已存储的与该用户对应的相关业务数据来实现目标业务,即,可以实现二维码核验的互联、互通、互认。
基于图5的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行说明。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的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具体可以为用户动态中心标识。步骤504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具体可以包括:首先,根据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采用动态索引技术,确定与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然后根据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在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中,存储有当前用户的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以及至少一个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至少一个场景用户标识可以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可选地,所述二维码中还可以携带有数字签名,那么,当中心二维码平台接收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之前,还可以包括:校验所述数字签名,得到签名校验结果;相应地,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具体包括:若所述签名校验结果表示校验通过,则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其中,所述校验所述数字签名得到签名校验结果,具体包括:首先,使用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的公钥,对所述数字签名解密,得到信息摘要;然后,将所述二维码编码输入至散列函数(与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数字签名时使用的散列函数相同),得到所述二维码编码对应的校验摘要;最后,对比所述信息摘要和所述校验摘要,若二者一致,则得到校验通过的签名校验结果。在上述方案中,能够对所述数字签名解密成功,则说明当前待核验的二维码是由中心二维码平台发行的;所述信息摘要和所述校验摘要相同,则说明当前待核验的二维码未被篡改过;在实际应用中,若前述两项核验中有至少一项不满足,则校验不通过,中心二维码平台不再执行后续步骤。
可选地,若所述二维码为具有时效的二维码,则在基于所述二维码进行业务处理(步骤504)之前,还需要对二维码中的时效信息进行校验。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二维码信息中还可以包括:二维码生成时间和二维码有效时长信息。因此,步骤504之前,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二维码生成时间和所述二维码有效时长信息,判断待校验的二维码是否在有效期内,得到时间校验结果;步骤504具体可以包括:若所述时间校验结果表示待校验的二维码在有效期内,则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核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应用服务器的程序。
如图6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各步骤。
步骤602: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
具体地,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可以是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验码终端在扫描用户出示的二维码后向所述验码终端对应的服务方平台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验码终端可以是由所述服务方平台提供的验码客户端所在的终端。
步骤604: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所述服务方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确定或获取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第一场景标识,并将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发送至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以便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根据所述第一场景标识返回与待核验二维码中的用户中心标识对应、且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具体可以包括:先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得到标识判断结果;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否,说明当前验码的业务场景与生成待核验二维码的业务场景不同,则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基于该方案,使得即便待核验二维码的生成场景与核验场景不同,核验方也可以根据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中心标识信息、经由中心二维码平台来确认当前用户的身份,进而实现用户在核验方当前场景下的目标业务。
所述二维码编码中还可以携带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所述第一自定义信息可以是生成所述二维码编码的服务方平台提供的。当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得到标识判断结果后,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是,说明当前验码的业务场景就是生成待核验二维码的业务场景,则对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解析得到目标业务数据;进而,基于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进行二维码验证。
其中,对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进行解析,具体可以包括:对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进行解密,来得到其中包含的未加密的目标业务数据。通常,若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是由某服务方平台提供的,则该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仅能够由作为提供者的该服务方平台进行解析。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至少可以包含所述第二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而由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一致,因此换言之,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至少可以包含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之前,还可以包括:响应于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获取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解析所述二维码编码,得到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
步骤606: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步骤608: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者可以省略部分步骤。
根据上面的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下,二维码申请流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
在图7中,若用户在客户端申请获取二维码,客户端可以向当前业务场景对应的服务方平台申请获取二维码。服务方平台接收到二维码获取请求后,可以获取申请二维码的所述用户的场景用户标识,并且可选地,可以确定用于包含在二维码中以实现当前业务场景下的目标业务的自定义业务数据;服务方平台可以将所述场景用户标识与所述自定义业务数据发送至中心二维码平台,以请求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二维码。中心二维码平台接收到服务方平台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后,可以根据场景用户标识来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进而,中心二维码平台可以基于所述自定义业务数据和所述用户中心标识,来通过生码引擎拼装二维码数据信息;可选地,中心二维码平台还可以采用中心密钥(具体地,中心二维码平台的私钥)对二维码数据信息进行签名,得到签名后的二维码编码。最后,中心二维码平台将签名后的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服务方平台,再由服务方平台将二维码编码或二维码编码对应的二维码图像发送至二维码客户端,以供二维码客户端向用户展示生成的二维码图像。在实际应用中,图7中由服务方平台执行的步骤具体可以是由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模块执行的。
在图7的二维码申请流程中,二维码的生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服务方平台(具体地,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模块)受理,作为与用户有着直接联系的行业服务提供平台,处理用户在当前业务场景下的业务请求,生成二维码对应的自定义业务数据,由服务方平台将自定义业务数据打包完成后提交到中心二维码平台。其中,自定义业务数据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所述自定义业务数据可以包括行业场景标签与行业场景数据。第二阶段:由中心二维码平台平台受理,通过对自定义业务数据的二次加工,生成完整的二维码数据。
通过两个阶段生成二维码的好处在于:由服务方平台提供二维码中的行业场景个性化部分,由中心二维码平台提供二维码中的通用部分,由此使得,一方面,中心二维码平台无需关注任何行业场景的特性的业务逻辑,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二维码平台这一中心化的发行机构,实现了跨行业场景的二维码互认与通用。
如图7中所示,在实际应用时,为了保证生码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本申请的实施例在设计二维码的结构时,可以在二维码的通用数据部分添加一个由中心二维码平台生成的数字签名,该数字签名可以用于保护二维码的数据体(包含通用数据部分以及行业场景对应的自定义业务数据部分)不被篡改。
另外,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各服务方平台分配的用于标识用户的各用户场景标识与中心二维码平台分配的用于标识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用户体系,各用户场景标识与用户中心标识之间仅存在弱关联,即,仅需要由中心二维码平台来维护各用户场景标识与用户中心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而无需所有的各个服务方平台来维护各用户场景标识与用户中心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于各个服务方平台均维护自身的用户场景标识与其他服务方平台对应的用户场景标识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更灵活、更便于后续业务场景的扩展。例如,若某服务方平台A新增或修改了自身用于标识某用户X的用户场景标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仅需要修改中心二维码平台中所维护的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而无需通知其他大量的场景服务器来修改其维护的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示出的二维码生成流程仅是一种可能的示例,在具体实施时对于其中的部分步骤可以省略或替换,也可以新增其他步骤。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下,二维码核验流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
在图8中,当用户在二维码客户端出示待核验的二维码后,由验码终端获取二维码后发送给相对应的服务方平台,进而,由服务方平台(具体地,二维码模块)发送给中心二维码平台。
在二维码核验过程中,解码/验码动作可以先发生在中心二维码平台,具体地,中心二维码平台可以对于二维码中的签名部分进行认证,以保证二维码的合法性。此后,可以由服务方平台再来完成具体的目标业务,例如,可以由服务方平台的收单模块来收单创建订单;可选地,还可以由服务方平台的营销模块计算行业场景侧优惠;进而,可选地,如果需要进行支付的情况下,还可以由服务方平台的支付模块向支付平台发起支付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示出的二维码核验流程仅是一种可能的示例,在具体实施时对于其中的部分步骤可以省略或替换,也可以新增其他步骤。
下面结合具体的场景来说明二维码核验的流程。
图9提供了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在景区入园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流程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在景区入园场景下,景区的验码终端(例如,POS机、闸机、手机等)识别到用户出示的二维码后,通过中心二维码平台解码后返回的用户场景标识(即,行业唯一ID),可以找到对应用户信息。如果该用户已经提前购买了景区门票,则结合景区行业的业务特性,可以直接核销该门票而不用走后续支付流程;如果该用户未提前购买景区门票,则结合景区行业的业务特性,向支付平台发起支付。
图10提供了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在酒店入住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流程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在酒店入住场景下,在实施了自助入驻系统(PMS系统)的酒店,可以通过PMS系统服务商,将酒店PMS系统与中心二维码平台打通,以实现通过二维码查询到入住人信息。如果入住人已经通过其他渠道预定了房间,那么可以结合酒店场景的业务特性,直接进行后续的实名人脸认证以及房卡制卡等相关业务。如果入住人未提前预定房间,那么可以结合酒店场景的业务特性,结合向支付平台发起支付来办理入住。
基于在景区场景和酒店场景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二维码应用技术,对于服务方平台原有的景区业务/酒店业务的入侵性非常小;并且,用户在使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二维码应用技术时,可以完全按照以往的习惯使用二维码,即,解决了二维码跨场景通用以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会给用户造成任何额外的操作负担。
此外,图9和图10中还示出了验码终端、服务方平台、中心二维码平台、支付平台之间的具体交互内容,其中与图1至图7中相同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0中示出的具体应用场景仅是一些可能的示例,这些示例在具体实施时对于其中的部分步骤可以省略或替换,也可以新增其他步骤;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应用场景中,例如,交通出行场景、商业支付场景等。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装置。
图1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二维码生成请求获取模块1102,用于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用户中心标识确定模块11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二维码编码生成模块1106,用于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可选地,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模块1104,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所述二维码编码生成模块1106,具体可以用于:基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生成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动态中心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
图1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4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二维码获取请求接收模块1202,用于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
场景标识确定模块1204,用于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场景用户标识确定模块1206,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二维码生成请求发送模块1208,用于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二维码编码接收模块1210,用于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自定义业务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用于在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用于实现目标业务的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相应地,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发送模块1208,具体可以用于: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的二维码生成请求。
图1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5的一种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的二维码核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接收模块1302,用于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场景用户标识检索模块1304,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场景用户标识发送模块1306,用于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可选地,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的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具体可以为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场景用户标识检索模块1304,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根据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图1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6的一种应用于服务方平台的二维码核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二维码核验请求接收模块1402,用于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
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1404,用于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场景用户标识接收模块1406,用于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二维码验证模块1408,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可选地,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1404,具体可以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得到标识判断结果;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否,则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
可选地,所述二维码编码还携带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1404,具体可以用于: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是,则对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解析得到目标业务数据;基于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进行二维码验证。
可以理解,上述的各模块是指计算机程序或者程序段,用于执行某一项或多项特定的功能。此外,上述各模块的区分并不代表实际的程序代码也必须是分开的。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设备。
图1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二维码生成或核验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设备1500可以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1530;其中,
所述存储器1530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执行的指令1520,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能够:
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能够:
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
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能够:
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510能够:
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
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二维码生成或核验方法。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设备与方法是对应的,因此,装置、设备也具有与对应方法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由于上面已经对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这里不再赘述对应装置、设备的有益技术效果。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
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
所述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生成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动态中心标识;
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还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用于实现目标业务的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所述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具体包括: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具有映射关系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获取所述用户中心标识;
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否,则为所述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还携带有所述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
所述为所述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用户中心标识,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若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是,则获取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
若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否,则为所述用户分配用户中心标识;并建立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的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的映射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之前,还包括:对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进行数字签名;
所述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具体包括:将数字签名后的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8.一种二维码生成方法,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
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
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之前,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用于在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用于实现目标业务的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具体包括:
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的二维码生成请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11.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
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的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具体为用户动态中心标识;
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
根据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所述二维码中还携带有数字签名;
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之前,还包括:
校验所述数字签名,得到签名校验结果;
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具体包括:
若所述签名校验结果表示校验通过,则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14.一种二维码核验方法,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
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
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所述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得到标识判断结果;
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否,则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所述二维码编码还携带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得到标识判断结果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是,则对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解析得到目标业务数据;
基于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进行二维码验证。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之前,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获取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解析所述二维码编码,得到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
18.一种二维码生成装置,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
二维码生成请求获取模块,用于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用户中心标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二维码编码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
所述二维码编码生成模块,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生成与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动态中心标识;
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
20.一种二维码生成装置,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
二维码获取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
场景标识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场景用户标识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二维码生成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二维码编码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自定义业务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用于在所述第一业务场景下用于实现目标业务的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的二维码生成请求。
22.一种二维码核验装置,应用于中心二维码平台,包括:
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场景用户标识检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场景用户标识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的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具体为用户动态中心标识;
所述场景用户标识检索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动态中心标识对应的用户静态中心标识;
根据所述用户静态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24.一种二维码核验装置,应用于服务方平台,包括:
二维码核验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
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场景用户标识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二维码验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与所述二维码编码中携带的第二场景标识是否一致,得到标识判断结果;
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否,则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所述二维码编码还携带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
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发送模块,具体还用于:
若所述标识判断结果为是,则对所述第一自定义业务数据解析得到目标业务数据;
基于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进行二维码验证。
27.一种中心二维码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接收服务方平台基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获取请求发送的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基于所述用户中心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标识,生成第一二维码编码。
28.一种服务方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接收客户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获取请求;
响应于所述二维码获取请求,确定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
确定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向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生成请求;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响应于所述二维码生成请求返回的第一二维码编码;所述第一二维码编码携带有所述第一场景标识以及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29.一种中心二维码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接收服务方平台响应于用户在第一业务场景下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发送的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以及所述二维码中携带的二维码信息;所述二维码信息包含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根据所述用户中心标识,确定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与所述第一场景标识对应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所述用户中心标识,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以及对应于第二业务场景的第二场景用户标识均具有映射关系;
将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服务方平台。
30.一种服务方平台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接收验码终端在第一业务场景下响应于用户请求发送的二维码核验请求;所述二维码核验请求中携带有二维码编码;
向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发送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所述二维码编码校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第一场景标识和所述二维码编码;所述二维码编码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用户中心标识;
接收所述中心二维码平台返回的与所述第一业务场景对应的用于标识所述用户的第一场景用户标识;
基于所述第一场景用户标识,进行二维码验证。
31.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301223.1A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Active CN1130118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1223.1A CN113011864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PCT/CN2022/076797 WO2022199293A1 (zh) 2021-03-22 2022-02-18 二维码的生成和核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1223.1A CN113011864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1864A true CN113011864A (zh) 2021-06-22
CN113011864B CN113011864B (zh) 2022-12-16

Family

ID=76404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1223.1A Active CN113011864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1864B (zh)
WO (1) WO202219929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1632A (zh) * 2021-10-29 2022-02-25 新大陆(福建)公共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业务处理方法与系统
CN114444860A (zh) * 2021-12-24 2022-05-06 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码通行方法及终端
WO2022199293A1 (zh) * 2021-03-22 2022-09-29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维码的生成和核验
CN117057384A (zh) * 2023-08-15 2023-11-14 厦门中盾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多类型业务办理的用户码串生成方法、介质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18765A (zh) * 2023-04-18 2023-12-12 浙江安吉智电控股有限公司 充电请求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用于充电服务的启动码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95311A1 (en) * 2015-04-21 2017-07-06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Login method, server, and login system
CN107392735A (zh) * 2017-08-14 2017-11-24 福建米客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匹配方法及终端
CN108154211A (zh) * 2017-11-22 2018-06-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二维码生成、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以及二维码
CN108717633A (zh) * 2018-05-31 2018-10-3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虚拟卡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118291A (zh) * 2018-08-29 2019-01-01 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告任务推广中用户认证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0298421A (zh) * 2019-06-26 2019-10-01 云宝宝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二维码的在线生成、离线生成和验证方法及装置
CN110619097A (zh) * 2019-09-12 2019-12-27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维码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88894A (zh) * 2020-12-30 2021-01-29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门票信息的展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2258392A1 (en) * 2011-11-29 2013-06-13 Waltford Pty Ltd A Retail System
WO2013090119A1 (en) * 2011-12-13 2013-06-20 Td Ameritrade Ip Company, Inc. Trading interface retrieved based upon barcode data
CN104599408B (zh) * 2014-12-29 2017-08-01 通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动态二维码的第三方账户自动柜员机取款方法及系统
CN110738475B (zh) * 2019-01-15 2022-01-18 张文 跨平台的支付方法、装置和系统、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05983B (zh) * 2019-09-29 2023-10-0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扫码支付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26533B (zh) * 2020-01-08 2023-06-23 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和动态令牌
CN111652781A (zh) * 2020-06-01 2020-09-1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基于社区码的服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308187A (zh) * 2020-10-30 2021-02-02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码融合的实现方法、融合应用码的使用方法、系统
CN113011864B (zh) * 2021-03-22 2022-12-1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95311A1 (en) * 2015-04-21 2017-07-06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Login method, server, and login system
CN107392735A (zh) * 2017-08-14 2017-11-24 福建米客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匹配方法及终端
CN108154211A (zh) * 2017-11-22 2018-06-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二维码生成、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以及二维码
CN108717633A (zh) * 2018-05-31 2018-10-3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虚拟卡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118291A (zh) * 2018-08-29 2019-01-01 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告任务推广中用户认证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0298421A (zh) * 2019-06-26 2019-10-01 云宝宝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二维码的在线生成、离线生成和验证方法及装置
CN110619097A (zh) * 2019-09-12 2019-12-27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维码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88894A (zh) * 2020-12-30 2021-01-29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门票信息的展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9293A1 (zh) * 2021-03-22 2022-09-29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维码的生成和核验
CN114091632A (zh) * 2021-10-29 2022-02-25 新大陆(福建)公共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业务处理方法与系统
CN114091632B (zh) * 2021-10-29 2023-06-13 新大陆(福建)公共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业务处理方法与系统
CN114444860A (zh) * 2021-12-24 2022-05-06 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码通行方法及终端
CN117057384A (zh) * 2023-08-15 2023-11-14 厦门中盾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多类型业务办理的用户码串生成方法、介质及设备
CN117057384B (zh) * 2023-08-15 2024-05-17 厦门中盾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多类型业务办理的用户码串生成方法、介质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1864B (zh) 2022-12-16
WO2022199293A1 (zh)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11864B (zh)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US11436819B2 (en) Consolidation and history recording of a physical display board using an online task management system
CN109214883A (zh) 基于区块链的服务租赁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US10250747B2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ervice call identification
US11064035B2 (en) Coordinating the use of independent radio receivers associated with a single transmitter
CN105100029B (zh) 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和装置
US10169548B2 (en) Image obfuscation
US11665316B2 (en) Obfuscation during video conferencing
US20220191027A1 (en) Mutual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US20180089677A1 (en) Scalable credit card system
CN113032837A (zh) 开放平台匿名鉴权方法及系统
CN113221191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032846A (zh) 身份数据的防误用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US11381710B2 (en) Contextual masking of objects in social photographs
CN110245912A (zh) 一种电子合同签署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0913275B (zh) 目标对象的属性信息添加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129008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687627B2 (en) Media transit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KR102536935B1 (ko) 사용자 프로필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14266680A (zh)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签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519206A (zh) 一种匿名签署电子合同的方法及签名系统
CN111049787B (zh) 信息关联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65646B (zh) 将实体关联到第一服务器的方法及装置
CN113420133A (zh) 一种会话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80198781A1 (en) Digital frame authentication through crowdsourc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