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8750A -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8750A
CN113008750A CN201911315529.1A CN201911315529A CN113008750A CN 113008750 A CN113008750 A CN 113008750A CN 201911315529 A CN201911315529 A CN 201911315529A CN 113008750 A CN113008750 A CN 113008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rock plates
conductivity
rock
fra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55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8750B (zh
Inventor
曾冀
马辉运
周长林
陈伟华
刘飞
曾嵘
李金穗
李松
韩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55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087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08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8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8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8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2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by forcing a fluid through a sample
    • G01N15/0826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by forcing a fluid through a sample and measuring fluid flow rate, i.e. permeation rate or pressure chan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属于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将岩心制备成两块岩板,合并两块岩板,对两块岩板进行酸液驱替实验,获取余酸,对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循环所有步骤n次,至余酸对岩板无酸蚀能力。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每次岩板未被酸蚀,模拟氢离子浓度一定的酸液在冲开地面后,酸液对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岩板的酸蚀,最后得到的n+1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得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更接近酸压的真实情况,模拟实验的代表性较强。

Description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酸压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增产改造的主流技术。酸压施工时,高压泵注酸液,酸液冲开天然裂缝或压开储层形成人工裂缝,注入的酸液与人工裂缝壁面岩石发生反应。酸压施工结束后,酸液在人工裂缝壁面形成的沟槽或凸起会阻止裂缝闭合,最终形成作为油气优势流动通道的酸蚀裂缝。酸蚀裂缝可以改善油气井的渗流状况,增加油气井产量。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则是影响油气井渗流情况的改善的重要参数,为了保证酸压工艺的效果,在实际进行酸压工艺之前会获取需要开发的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地质资料,在室内先进行模拟实验来获取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再根据模拟实验获取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确定酸压工艺的参数并进行实际开发。
相关技术中,室内进行模拟实验时通常会从需要开发的碳酸盐岩油气藏选取两块岩样,控制两块岩样平行正对并从两块岩样之间过酸液,过酸液之后根据两块岩样表面酸蚀后的表面来获取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但这种模拟实验中得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不够准确,难以反映真实的酸压过程,模拟实验的代表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提高模拟实验的代表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
将一个岩心制备成两块岩板,所述两块岩板均具有裂缝面;
合并所述两块岩板,使得所述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相对;
使用酸液对所述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获取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
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所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循环以上所有步骤n次,直至第n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在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内,其中,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i≤n-1,且i为正整数;n+1个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可选地,当i大于1时,所述使用酸液对所述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包括:
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的体积不足以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则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所述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配置体积足够的余酸溶液;
使用所述余酸溶液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或者,
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的体积足以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则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所述余酸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
可选地,所述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为2%~4%。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所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包括:
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多次导流能力实验,每次导流能力实验均在所述两块岩板的与裂缝面相反的一面上施加闭合压力,并得到一个导流能力,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多次导流能力实验时,施加的闭合压力呈等差数列递增;
将与实际闭合压力最接近的闭合压力下获得的导流能力作为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所述实际闭合压力为油气藏的储层的闭合压力。
可选地,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一次导流能力实验,包括:
向所述两块岩板间持续注入流量不变的清水;
等时间间隔获取多次所述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排量与实时注液压力;
取多次所述两块岩板间的所述实时注液排量的平均值为注液排量;
取多次所述两块岩板间的所述实时注液压力的平均值为注液压力;
根据所述注液排量与所述注液压力得到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所述两块岩板的导流能力。
可选地,所述导流能力通过以下公式确定得到:
Figure BDA0002325733410000031
其中,D1为导流能力,Q为注液排量,μ为清水的动力粘度,L为两块岩板的长度,H1、H2分别为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所述测量面为平面且与所述两块岩板均不相交;H3、H4分别为两块岩板经过酸液驱替实验后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Δp为注液压力。
可选地,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在合并所述两块岩板之前,在所述两块岩板之间增加平行于所述两块岩板的夹条。
可选地,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调整所述夹条使所述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之间的缝隙宽为2~6cm。
可选地,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在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之前,拆除所述两块岩板之间的夹条。
可选地,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在拆除所述两块岩板之间的夹条之后,且在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之前,使用清水冲洗所述两块岩板的裂缝面1~2min。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获取岩心并将岩心制备成两块均具有裂缝面的岩板,将两块岩板合并且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相对。使用酸液对两块岩板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并获取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对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循环以上所有步骤n次,直至第n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在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内,此时余酸失去对岩板的酸蚀能力。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i≤n-1,且i为正整数,每次酸液驱替实验都是使用的未被酸蚀过的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可以模拟氢离子浓度一定的酸液在冲开地面后,酸液对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岩板的酸蚀,最后得到的n+1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得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更接近酸压的真实情况,模拟实验的代表性较强。能够较好地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可作为实际对碳酸盐岩油气藏进行酸压施工的参考数据,能够对实际酸压的工艺进行指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两块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次酸液驱替实验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
S101:将一个岩心制备成两块岩板,两块岩板均具有裂缝面。
S102:合并两块岩板,使得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相对。
S103:使用酸液对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获取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
S104:对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S105:循环以上所有步骤n次,直至第n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在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内,其中,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i≤n-1,且i为正整数。n+1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获取岩心并将岩心制备成两块均具有裂缝面的岩板,将两块岩板合并且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相对。使用酸液对两块岩板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并获取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对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循环以上所有步骤n次,直至第n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在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内,此时余酸失去对岩板的酸蚀能力。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i≤n-1,且i为正整数,每次酸液驱替实验都是使用的未被酸蚀过的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可以模拟氢离子浓度一定的酸液在冲开地面后,酸液对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岩板的酸蚀,最后得到的n+1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得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更接近酸压的真实情况,模拟实验的代表性较强。
能够较好地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也可作为实际对碳酸盐岩油气藏进行酸压施工的参考数据,能够对实际酸压的工艺进行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余酸失去对岩板的酸蚀能力指的是余酸冲洗过碳酸盐岩油气藏中岩板的表面,但碳酸盐岩油气藏中岩板的表面不会出现腐蚀的情况。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
S201:将一个岩心制备成两块岩板,两块岩板均具有裂缝面。
需要说明的是,岩心可以来自需要开发的碳酸盐岩油气藏,使得模拟得到的数据更接近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真实情况,可为实际储层酸压改造中酸液体系和酸压工艺的参数选择提供指导,对提高油气井酸压改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步骤S201中,可以在得到岩心之后,通过切割与打磨将岩心制作为长方体状。再沿岩心在长度方向上的对称面将岩心劈裂为两块岩板。获得的两块岩板的裂开的面为裂缝面,较为接近真实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岩层的裂缝面,也便于夹持与控制,有利于后续模拟实验的进行。
示例性地,劈裂时可使用刀具。
岩心的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本公开实施例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地,岩板的长度可为80~100cm。岩板的长度在以上范围内时,能够较为合理地模拟酸液在岩板中进行长距离流动时岩板的导流能力的变化,得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更接近酸压的真实情况,模拟实验的代表性较强。在技术层面上也更易于实现。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岩板的尺寸可为长100cm,宽可为10cm,高可为2cm。
示例性地,两块岩板的长度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得到。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岩板的长度值,提高最终得到的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准确度。
S202:分别获取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以及两块岩板的长度。
测量点为两块岩板上所选取的用于确定与测量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的点。测量面为一个平面,且测量面不与裂缝面相交。两个岩板均以一个测量面作为测量标准。
可选地,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得到高程值。
在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时,将两块岩板沿裂缝面轴向对称铺开,放置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台上,两块岩板的与裂缝面相对的表面与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的工作平台接触,并且保证两块岩板的与裂缝面相对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做好定位标记,激光的出光点位于测量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三维激光扫描过程中,还包括必要的准备、数据保存等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打开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的电源及激光测量按钮,检查计算机、数据采集卡及相应传感器对应连接是否正常,包括所有导线、电源线和数据传输线等。
S203:在两块岩板之间增加平行于两块岩板的夹条,
夹条的设置可以模拟酸盐岩油气藏中的储层被酸液压力强行打开的状态,提高模拟实验的代表性。
可选地,夹条可为钢条。
S204:合并两块岩板,使得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相对。
调整夹条使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之间的缝隙宽为2~6cm。
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之间留有2~6cm的缝隙宽与实际碳酸盐岩油气藏被酸蚀液体冲开的缝隙的状态较为接近,能够较好地模拟碳酸盐岩油气藏中的储层状态。
S205:使用酸液对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获取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
步骤S205中酸液的种类、酸液中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盐酸体积及酸液的排量均可根据现场酸压施工过程的经验确定。
可选地,酸液的种类、酸液中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盐酸体积及酸液的排量均可在步骤S201前完成,酸液可存储在存储容器内。
其中,酸液的种类可为常规酸、胶凝酸、转向酸或自生酸。
其中,常规酸为酸性化合物的水溶液,例如盐酸,酸性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胶凝酸为将胶凝剂融入酸性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的溶液。
自生酸为配制相互独立的至少两种化合物溶液,至少两种化合物溶液均为中性,将至少两种化合物溶液挤入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至少两种化合物溶液在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内混合后生成的酸性溶液。
步骤S205可包括:
将岩板的两端分别标记为进口端与出口端;在岩板的出口端的位置设置一与岩板的出口端相连的余酸收集容器;使用酸液在进口端到出口端的方向上对两块岩板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余酸收集容器收集余酸。
此步骤可以有效得到酸液驱替实验后剩余的余酸,便于后续实验的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余酸收集容器可连接在酸液驱替实验设备的酸液管线的出口端。可以较好地实现余酸的收集。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两块岩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两块岩板1相对,流体从两块岩板1之间的裂缝A流过,且流体从进口端1a流向出口端1b。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次酸液驱替实验的步骤流程图,如图4所示,一次酸液驱替实验的步骤可包括:
S2051:在酸液驱替实验开始前,应保证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仪的所有传感器开关为关闭状态。往储液罐内倒入相应量的酸液;再启动计算机程序,仪器检漏,检查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仪管路状态,进行密封性测试,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S2052:将两块岩板胶封放入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仪的岩芯室内,调整两块岩板间的夹条以调整裂缝宽度。
S2053:以一定排量对两块岩板驱替酸液一段时间。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可采用盐酸,盐酸排量为600mL/min,注液时间60min,酸液中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为20%,计算得到盐酸体积为36L,配置好36L浓度为20%的盐酸后进行酸液驱替实验。
S206:分别获取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
步骤S206中的高程值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得到。
S207:拆除两块岩板之间的夹条。
拆除夹条后再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可以模拟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在经过酸压工艺后,油液在没有人工施加的压力的情况下的流动状态,更接近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的真实状态,提高模拟实验的代表性。
S208:使用清水冲洗两块岩板的裂缝面1~2min。
使用清水冲洗两块岩板的裂缝面1~2min后,裂缝面得到了较好的清洁,使最后使用清水测导流能力的数值较为准确。
S209:对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步骤S209可包括:对两块岩板进行多次导流能力实验,每次导流能力实验均在两块岩板的与裂缝面相反的一面上施加闭合压力,并得到一个导流能力。
对两块岩板进行多次导流能力实验时,施加的闭合压力呈等差数列递增。
将与实际闭合压力最接近的闭合压力下获得的导流能力作为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际闭合压力为油气藏的储层的闭合压力。
此步骤可以模拟酸液的排量与氢离子浓度一定时,得到在不同的闭合压力下的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情况,将在不同闭合压力下得到的多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作为参考,可以粗略得到实际酸压过程时,储层的闭合压力与酸压后储层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对酸压工艺进行合理调整。最后将与实际闭合压力最接近的闭合压力下获得的导流能力作为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也可以保证实验得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较为接近实际碳酸盐岩气藏的储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提高实验的代表性。
可选地,闭合压力可从1MPa呈等差数列递增到50MPa。
此时可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的实际闭合压力进行良好的模拟。
对两块岩板进行一次导流能力实验,可包括:向两块岩板间持续注入流量不变的清水;等时间间隔获取多次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排量与实时注液压力;取多次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排量的平均值为注液排量;取多次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压力的平均值为注液压力;根据注液排量与注液压力得到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两块岩板的导流能力。
这种设置中,能够取得较为准确的注液排量与注液压力,使得后续得到的导流能力的数值也较为准确。
示例性地,可以等时间间隔获取10~20次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排量与实时注液压力,再取10~20次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排量的平均值为注液排量。
此时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由此得到的导流能力的数值也较为准确。
可选地,可以每间隔2~5s测量一次实时注液排量与实时注液压力。这种设置效率较高,也能够保证后续得到的导流能力的数值较为准确。
示例性地,导流能力实验中的导流能力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得到:
Figure BDA0002325733410000091
其中,D1为导流能力,Q为注液排量,μ为清水的动力粘度,L为两块岩板的长度,H1、H2分别为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测量面为平面且与两块岩板均不相交;H3、H4分别为两块岩板经过酸液驱替实验后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Δp为注液压力。
其中,注液排量Q是根据出口端的流出的液体单位体积除以流出的液体单位时间得到的数值;注液压力Δp是岩板的进口端的施加压力,通过压力计测量得到。
公式(1)中出现的参数则可从步骤S201、步骤S202、步骤S206及步骤S209中得到。
S210:循环以上所有步骤n次,直至第n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在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内,其中,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i≤n-1,且i为正整数。n+1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可选地,当i大于1时,使用酸液对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可包括:
若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的体积不足以进行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则以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配置体积足够的余酸溶液;
使用余酸溶液进行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或者,若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的体积足以进行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则以第i次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进行第i+1次酸液驱替实验。
使用这种设置,可以避免出现余酸体积不足以支持下一次酸液驱替实验的问题,保证整体实验的稳定进行。
可选地,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为2%~4%。
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为2%~4%时,余酸基本失去对岩板的腐蚀能力,能够作为酸液驱替实验结束的判断标准。
可选地,步骤S210中,可将得到的n+1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作为纵坐标,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作为横坐标绘制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可以更直观地判断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情况。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
将一个岩心制备成两块岩板,所述两块岩板均具有裂缝面;
合并所述两块岩板,使得所述两块岩板的裂缝面相对;
使用酸液对所述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并获取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
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所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循环以上所有步骤n次,直至第n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在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内,其中,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使用的酸液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等于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i≤n-1,且i为正整数;n+1个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别用于反映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的n+1个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i大于1时,所述使用酸液对所述两块岩板间的裂缝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包括:
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的体积不足以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则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所述余酸中的氢离子的百分比浓度配置体积足够的余酸溶液;
使用所述余酸溶液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或者,
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余酸的体积足以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则以第i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后的所述余酸进行第i+1次所述酸液驱替实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腐蚀阈值百分比浓度范围为2%~4%。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得到所述两块岩板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包括:
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多次导流能力实验,每次导流能力实验均在所述两块岩板的与裂缝面相反的一面上施加闭合压力,并得到一个导流能力;
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多次导流能力实验时,施加的闭合压力呈等差数列递增;
将与实际闭合压力最接近的闭合压力下获得的导流能力作为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所述实际闭合压力为油气藏的储层的闭合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一次导流能力实验,包括:
向所述两块岩板间持续注入流量不变的清水;
等时间间隔获取多次所述两块岩板间的实时注液排量与实时注液压力;
取多次所述两块岩板间的所述实时注液排量的平均值为注液排量;
取多次所述两块岩板间的所述实时注液压力的平均值为注液压力;
根据所述注液排量与所述注液压力得到进行一次酸液驱替实验后所述两块岩板的导流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能力通过以下公式确定得到:
Figure FDA0002325733400000021
其中,D1为导流能力,Q为注液排量,μ为清水的动力粘度,L为两块岩板的长度,H1、H2分别为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所述测量面为平面且与所述两块岩板均不相交;H3、H4分别为两块岩板经过酸液驱替实验后的裂缝面上的测量点相对测量面的高程值;Δp为注液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在合并所述两块岩板之前,在所述两块岩板之间增加平行于所述两块岩板的夹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调整所述夹条使所述两块岩板的裂缝面之间的缝隙宽为2~6c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在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之前,拆除所述两块岩板之间的夹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在拆除所述两块岩板之间的夹条之后,且在对所述两块岩板进行导流能力测试之前,使用清水冲洗所述两块岩板的裂缝面1~2min。
CN201911315529.1A 2019-12-19 2019-12-19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Active CN1130087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5529.1A CN113008750B (zh) 2019-12-19 2019-12-19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5529.1A CN113008750B (zh) 2019-12-19 2019-12-19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8750A true CN113008750A (zh) 2021-06-22
CN113008750B CN113008750B (zh) 2023-02-24

Family

ID=7638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5529.1A Active CN113008750B (zh) 2019-12-19 2019-12-19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087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46486A1 (en) * 2020-11-06 2022-05-12 Petróleo Brasileiro S.A. - Petrobras Laser-energized heating system in carbonate rock acidification test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5988A1 (en) * 2002-10-17 2004-04-29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Fracture stimulation proces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
CN106522935A (zh) * 2016-12-26 2017-03-22 西南石油大学 实验确定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分布的方法
CN108152183A (zh) * 2016-12-06 2018-06-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
CN108204231A (zh) * 2016-12-20 2018-06-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体积酸压导流能力的评价方法
CN108691526A (zh) * 2018-05-10 2018-10-23 西南石油大学 实验确定碳酸盐岩油气藏粗糙裂缝酸刻蚀导流能力的方法
CN110359900A (zh) * 2018-03-13 2019-10-2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施工参数的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5988A1 (en) * 2002-10-17 2004-04-29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Fracture stimulation proces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
CN108152183A (zh) * 2016-12-06 2018-06-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
CN108204231A (zh) * 2016-12-20 2018-06-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体积酸压导流能力的评价方法
CN106522935A (zh) * 2016-12-26 2017-03-22 西南石油大学 实验确定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分布的方法
CN110359900A (zh) * 2018-03-13 2019-10-2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施工参数的优化方法
CN108691526A (zh) * 2018-05-10 2018-10-23 西南石油大学 实验确定碳酸盐岩油气藏粗糙裂缝酸刻蚀导流能力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立强 等: "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46486A1 (en) * 2020-11-06 2022-05-12 Petróleo Brasileiro S.A. - Petrobras Laser-energized heating system in carbonate rock acidification tests
US11815502B2 (en) * 2020-11-06 2023-11-14 Petróleo Brasileiro S.A.—Petrobras Laser-energized heating system in carbonate rock acidification tes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8750B (zh) 2023-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6938B (zh) 一种实验确定酸液对致密碳酸盐岩杨氏模量影响的方法
CN101892837B (zh) 地层因数确定方法及含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CN102587886A (zh) 一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13640467A (zh) 一种堵漏材料封堵及解堵的效果评价方法
CN103198363B (zh) 一种基于ct孔隙分析的储层产气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8152183A (zh) 酸蚀裂缝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测试方法
JPH0349353B2 (zh)
CN108645999B (zh) 全直径岩心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实时动态评价装置及方法
CN111487172A (zh) 一种致密储层岩心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装置及方法
CN103528927A (zh) 一种测量井壁泥岩水化膨胀应变的方法及装置
CN113358683B (zh) 一种研究岩心端面效应的水驱油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13008750B (zh)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确定方法
CN106777515B (zh) 一种基于岩心实验资料分析致密气井产能的方法
CN111189507A (zh) 岩溶水分层判别与地下水位观测方法
CN109946437B (zh) 一种兼顾基块与裂缝系统的裂缝性致密储层工作液损害评价方法
CN112345436B (zh)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布测试方法
CN113671148B (zh) 一种酸蚀裂缝有效长度的实验测试方法
CN201773046U (zh) 一种岩土体风化力学特性测试仪
CN216051308U (zh) 一种多维度-多物理场裂隙性黄土潜蚀机理物理模型实验装置
CN112444610A (zh) 岩心微裂缝实验方法
CN109932498A (zh) 一种分析酸蚀裂缝壁面稳定性的实验方法
CN210347400U (zh) 基于3d打印的复杂分形裂隙多重耦合渗流实验系统
CN113984583A (zh) 一种自生泡沫体系性能测试装置及性能评价方法
CN113588646A (zh) 一种页岩可视化暂堵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6640048B (zh) 室内恒压化学驱驱油实验的压力确定设备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