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4756B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94756B CN112994756B CN202110169288.5A CN202110169288A CN112994756B CN 112994756 B CN112994756 B CN 112994756B CN 202110169288 A CN202110169288 A CN 202110169288A CN 112994756 B CN112994756 B CN 1129947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transmission
- signal
- data
- transmission device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9269 Coatomer subunit alph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IDHVLSACPFUBDY-QCDLPZBNSA-N xenin Chemical compound C([C@@H](C(=O)N1CCC[C@H]1C(=O)N[C@@H](CCCCN)C(=O)N[C@@H](CCCNC(N)=N)C(=O)N1CCC[C@H]1C(=O)N[C@@H](CC=1C2=CC=CC=C2NC=1)C(=O)N[C@@H]([C@@H](C)CC)C(=O)N[C@@H](CC(C)C)C(O)=O)NC(=O)[C@H](CC=1C=CC=CC=1)NC(=O)[C@H](CO)NC(=O)[C@H](CC(C)C)NC(=O)CNC(=O)[C@H](CCCCN)NC(=O)[C@@H](NC(=O)[C@H](CCCNC(N)=N)NC(=O)[C@H](C)NC(=O)[C@H](CO)NC(=O)[C@H](CCCCN)NC(=O)[C@@H](NC(=O)[C@H](CCC(O)=O)NC(=O)[C@H](CC=1C=CC=CC=1)NC(=O)[C@H](CCCCN)NC(=O)[C@@H](NC(=O)[C@H](CC(C)C)NC(=O)[C@@H](N)CCSC)[C@@H](C)O)[C@@H](C)O)C(C)C)C1=CN=CN1 IDHVLSACPFUBDY-QCDLPZBN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06643 xenin 2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属于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从而能够通过信号强度表征不同的数据,在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了传输的安全性,进而丰富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方式,扩大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应用范围,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种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手机之间长距离通信主要都是通过基站通信完成,但这类通信的缺点就是安全性比较差。短距离数据传输这个领域目前有WIFI、蓝牙等,这些传输技术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样有安全性差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近场通信(NFC)是一个安全等级高的磁场通信,已经在各个领域的安全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通过近场通信NFC传输数据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亟需提出一种能够兼顾高效和安全性的数据传输方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实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基于NFC技术的数据传输,让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方式更加丰富。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
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
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
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
通信模块,用于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
解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该存储器上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通过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需要传输的目标数据按照数据信息(例如,数据量、数据类别、数据内容等)转化为具有第一信号强度的第一信号,由于不同的信号强度的信号所产生信号能量不同,使得目标数据中不同的数据能够以不同强度的信号,通过不同的射频场传输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在接收到第一信号后,同样利用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第一信号的解析,得到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目标数据,完成数据传输。从而能够通过信号强度表征不同的数据,在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了传输的安全性,进而丰富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方式,扩大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应用范围,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种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四;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五;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六;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七;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八;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九;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十;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十一;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之一;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选择界面的显示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之二;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之三;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之四;
图1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之五;
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显示示意图之六;
图2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一,包括:
步骤102,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平板电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等。
其中,目标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文件数据、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文件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文本、文档、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包等形式的文件。操作特征包括用户手在屏幕上划出的轨迹、二根以上手指在屏幕上的触摸点、手在屏幕上所施的压力大小、手在屏幕上所接触的面积大小、手在单次接触屏幕中接触时间的长短、手在屏幕上划出轨迹时的速度等,不同的操作特征对应不同的应用程序的处理方式。当然,目标数据也可以是表征文件或操作特征的二进制信息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目标数据为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在执行通过预设的操作特征与处理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的处理方式的同时,通过对操作特征的传输,能够使通信连接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接收到用户对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处理方式,进而实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对应用程序的同步处理,也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在相同程序界面上进行同样的操作。
步骤104,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
其中,数据信息包括数据量、数据类别、数据内容等信息,例如,目标数据为文档和图片,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将文档和图片分别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文档和图片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不同,通过第一信号强度分别生成用于传输文档和图片的第一信号。再例如,目标数据为一段文字,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文字中的每句话分别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生成第一信号强度的第一信号。具体地,第一线号可以是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
步骤106,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需要传输的目标数据按照数据信息(例如,数据量、数据类别、数据内容等)转化为具有第一信号强度的第一信号,由于不同的信号强度的信号所产生信号能量不同,使得目标数据中不同的数据能够以不同强度的信号,通过不同的射频场传输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在接收到第一信号后,同样利用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第一信号的解析,得到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目标数据,完成数据传输。从而能够通过信号强度表征不同的数据,在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了传输的安全性,进而丰富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方式,扩大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应用范围,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种需求。
如表1所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预先存储信号强度和对照数据对照表。其中,1~5类数据分别对应1~5级的信号强度,用于传输通信连接时所需的配置参数,例如通信匹配码、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装置标识、待同步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等。6~255类数据分别对应6~255级的信号强度,用于传输通信连接后的用户选择的目标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数据的分类可按照用户的使用需求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合理设置。
表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104,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包括:
步骤202,根据目标数据的数据信息将目标数据拆分为N组子数据;
其中,按照数据信息的预设阈值将目标数据拆分为N组子数据。例如,目标数据为图片,根据数据量进行拆分,子数据为由按照数据量阈值拆分图片得到的图像块;目标数据为文档内容对应二进制信息,按照字符数阈值将二进制信息拆分成不同的数组。
步骤204,获取N组子数据中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
步骤206,按照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将每组子数据转换为信号,得到N组信号。
其中,第一信号包括N组信号,N为大于1的整数。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将拆分后的N组子数据中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并按照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将每组子数据转换为信号,得到N组信号。以便于目标数据中不同子数据以不同强度的信号,通过不同的射频场并行传输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从而克服了大量数据的传输局限,即使通过NFC技术也能完成较大数据的传输,兼顾数据传输高效性和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102,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之前,还包括:
步骤302,接收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第一输入;
其中,第一输入包括但不限于点击输入、按键输入、指纹输入、滑动输入、按压输入。按键输入包括但不限于对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电源键、音量键、主菜单键的单击输入、双击输入、长按输入、组合按键输入等。当然第一输入还可以是用户对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其它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操作的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可为任一可实现的方式。
步骤304,响应于第一输入,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
其中,目标应用程序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共有的一个应用程序,包括:绘图应用程序、演示应用程序、文字处理应用程序、网站创建应用程序、盘刻录应用程序、电子表格应用程序、游戏应用程序、电话应用程序、视频会议应用程序、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即时消息收发应用程序、锻炼支持应用程序、照片管理应用程序、数码相机应用程序、数字摄影机应用程序、web浏览应用程序、数字音乐播放器应用程序和/或数字视频播放器应用程序,本申请对同步应用程序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输入,确定用户选择的目标应用程序,并显示该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以便于用户通过对程序界面的操作对应用程序进行处理,保证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准确无误的将目标应用程序应用上的操作特征同步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步骤306,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转换为第二信号;
其中,第二信号为第二信号强度的信号;程序信息包括目标应用程序的名称、版本、开发商等能够区分应用程序的信息。
步骤308,将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通过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使得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获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需要同步的目标应用程序,并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屏幕上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以便于以实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端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针对同一应用程序的同步控制。
具体举例来说,两台手机都在解锁待机界面,相互靠近时NFC匹配成功。如图12所示,1号手机10作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端),2号手机20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端)。1号手机10监听用户输入的需发送的目标数据,当1号手机10进入便签界面,1号手机10将监听的得到的目标数据和上述表1对照,将目标数据转化为相应的信号强度序列,并通过NFC天线产生信号能量6~255级的射频场发送给2号手机20。此时,2号手机20也进入便签界面,2号手机20接收到不同的信号强度序列,通过预存的对照表(表1)转化成相同的数据(二进制信息),然后通过编解码模块把数据转化为相应的信息,1号手机10写入信息时,2号手机20也写入同样的信息。
进一步地,在将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后,还可以接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四信号,通过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四信号,得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端的用户选择的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若第二信号和第四信号指示的程序信息相同,说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两端的用户选择了相同的目标应用程序,此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才会将目标数据中的操作特征通过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若第二信号和第四信号指示的程序信息不相同,说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无法进行应用同步功能,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拒绝传输关于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的数据。从而利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双方的确认机制,提高目标应用程序同步控制的可靠性。
具体举例来说,如图13所示,NFC匹配成功后两台手机均跳转到应用选择界面40,用户可点击选择两台手机上面共有的应用,比如便签。如果两台手机选择不同的应用,手机确定同步应用的按钮会锁定,用户无法点击。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步骤106,发送第一信号强度序列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前,还包括:
步骤402,获取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端的用户需要进行应用同步时,用户能够在同步配置界面上查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以及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距离满足预设距离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步骤404,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第一装置标识转换为第三信号;
其中,第三信号为第三信号强度的信号。
步骤406,将第三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步骤408,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预设的装置标识与预设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通过第三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使得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确定需要建立通信连接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并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以便于实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目标数据传输。
具体举例来说,如图14所示,用户点击手机设置菜单中的安全隐私界面的NFC配对按钮,当用户点选NFC配对按钮,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同步配置界面。如图15所示,1号手机10作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端),2号手机20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端)。在1号手机10和2号手机20的屏幕上显示同步配置界面,同步配置界面分别标记了1号手机10的NFC ID(第一装置标识):12345678;2号手机20的NFC ID(第二装置标识):2458113。显示同步配置界面上显示有检测附近NFC设备按钮,用户点击1号手机10的检测附近NFC设备按钮,此时1号手机10发出信号侦测附近的手机,通过上述表1的能量级1~5级的射频场发出侦测信号,侦测到2号手机20在附近,1号手机10显示附近满足预设距离的2号手机20,请输出对方NFCID,2号手机20也显示附近的设备,以及请输入对方的NFC ID的输入窗口。
进一步地,在将第三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后,还可以接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五信号,通过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五信号,得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反馈的自身的第二装置标识。比较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需要连接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二装置标识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反馈第二装置标识,若两者相同,说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两端的用户相互选择对方进行连接,配对成功。此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连接。从而利用双向确认的方式进行连接配对,能够保证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安全性,维护用户的权益。
另外,在初次配对成功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会保留此次连接的装置标识和连接记录,以便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再次靠近时,直接进行NFC连接,节省配对时间,提升数据传输便利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M,M为大于1的整数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步骤406,将第三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步骤502,在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通过近场通信NFC连接的情况下,将第三信号发送至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其中,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任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能够通过NFC技术与至少一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连接关系,也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将目标数据同时传输至一个或多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克服了蓝牙等通信方式只能一对一进行传输的局限性,节省数据传输时间。
步骤504,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多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通过近场通信NFC相互连接的情况下,其中,多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可参照上述步骤402~408中记载方式进行过近场通信NFC相互连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只需与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任一个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近场通信NFC连接,那么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即可与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与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连接的其它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信任关系,也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直接与其它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进行近场通信NFC连接。从而避免反复通过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一对一的配对连接过程,优化多个装置的NFC通信连接方式,节省数据传输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考虑到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通信协议上的差异,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每一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约定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例如,参照表1,对于1类数据,根据第一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约定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为1级,根据第二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约定的对应关系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为3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至少两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近场通信NFC已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步骤106,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步骤602,将第一信号发送至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至少两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近场通信NFC已连接状态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同时与至少两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进行数据传输,也即将相同的目标数据传输至至少两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具体举例来说,1号手机10和2号手机20点击设置-安全和隐私-NFC配对,如图16所示,1号和2号手机显示各自的NFC ID,其中1号手机10点击检测附近NFC设备,此时1号手机10发出信号侦测附近的手机,通过能量级1~5级的射频场,侦测到2号手机20在附近,1号手机10显示附近有设备,请输出对方NFC ID,2号手机20也显示附近有设备。用户在1号手机10的请输入对方NFC ID窗口输入2号手机20的NFC ID,2号手机20输入1号手机10的NFC ID,1号手机10和2号手机20点击确认匹配,手机的NFC进行设备匹配,进度条走完后显示匹配成功,按照上述方式2号手机和3号手机也进行配对成功,这样三台手机就建立了NFC互信通道。三台手机(1、2、3号手机)相互靠近,如图17所示,1号手机10进入相册应用,并选择任意一张图片,点击NFC传输按钮,默认会传输到匹配成功的手机。如图18所示,1号手机10会将选择的图片数据和对照表对照(表1),将图片转化为相应的信号强度序列,通过NFC天线产生信号能量6~255级的射频场发送给2号手机20和3号手机30,2、3号手机接收到不同的信号强度序列,通过各自预存的对照表转化成相同的数据(二进制信息),然后通过编解码模块把二进制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片格式jpeg信息,这样2号、3号手机就能接收到同一张图片。同样的,2号手机20和3号手机30也同样能进行图片分享。从而通过NFC实现三台手机相互传输照片的功能,提高用户使用手机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300包括:获取模块1302,获取模块1302用于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生成模块1304,生成模块1304用于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通信模块1306,通信模块1306用于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可选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300还包括:拆分模块(图中未示出),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数据信息将目标数据拆分为N组子数据;获取模块1302还用于获取N组子数据中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生成模块1304还用于按照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将每组子数据转换为信号,得到N组信号。其中,第一信号包括N组信号,N为大于1的整数。
可选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300还包括:接收模块(图中未示出),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第一输入;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出),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生成模块1304还用于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转换为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为第二信号强度的信号;通信模块1306还用于将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以使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基于第二信号同步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
可选的,获取模块1302还用于获取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生成模块1304还用于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第一装置标识转换为第三信号,第三信号为第三信号强度的信号;通信模块1306还用于将第三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可选的,目标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文件数据、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文件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文本、文档、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包。
可选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M,M为大于1的整数;通信模块1306还用于在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通过近场通信NFC连接的情况下,将第三信号发送至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其中,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任一个。
可选的,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至少两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近场通信NFC已连接状态的情况下,通信模块1306还用于将第一信号发送至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300的各模块执行各自功能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因此,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300同时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300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七,包括:
步骤702,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平板电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等。
步骤704,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在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经由不同的射频场发送的第一信号后,通过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预先约定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通过第一信号转化成不同数据信息的数据,得到最终需要传输的目标数据。从而能够通过信号强度表征不同的数据,在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了传输的安全性,进而丰富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方式,扩大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应用范围,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种需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步骤704,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包括:
步骤802,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中的N组信号,得到N组子数据;
步骤804,合并N组子数据,得到目标数据。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信号中包含N组信号,每组信号由目标数据根据数据信息拆分后的子数据转化而成。通过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对N组信号进行解析,得到N组子数据,将N组子数据及西宁合并,得到目标数据,完成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从而克服了大量数据的传输局限,即使通过NFC技术也能完成较大数据的传输,兼顾数据传输高效性和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步骤702,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之前,还包括:
步骤902,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二信号;
步骤904,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二信号,得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
步骤906,根据程序信息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需要进行应用同步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二信号,根据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需要同步的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此时,触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程序信息对应的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并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屏幕上显示该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对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屏幕上的程序界面的操作对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上相同的应用程序进行同步控制,进而使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屏幕上能够显示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相同的程序界面的内容。
进一步地,接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端的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第二输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响应于第二输入,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转换为第四信号,第四信号为第四信号强度的信号;将第四信号发送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以便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对需要同步的目标应用程序进行确认。同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比较第二信号解析得到的程序信息和第二输入指示的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在两者相同的情况下,说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端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端所选择的目标应用程序匹配,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屏幕上显示该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以实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端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针对同一应用程序的同步控制。若两者不相同,说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无法进行应用同步功能,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无法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相关内容,同时还可以发出提示信息,以提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端和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端的用户应同步失败。从而利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双方的确认机制,提高应用程序同步控制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目标数据包括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如图10所示,步骤704,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之后,还包括:
步骤1002,根据预设的操作特征与处理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操作特征对应的处理方式;
步骤1004,按照处理方式,处理目标应用程序。
在本实施例中,在解析得到的目标数据包括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时,利用操作特征与处理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查找与操作特征数据匹配的处理方式,并按照处理方式对目标应用程序进行相关处理,实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应用同步操作。
具体举例来说,如图19所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同步便签应用,用户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便签应用中添加一个注意事项“今天回家吃饭”,在应用同步后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屏幕上显示便签应用的界面,并同步添加一个“今天回家吃饭”的注意事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步骤702,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之前,还包括:
步骤1102,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三信号;
步骤1104,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三信号,得到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
步骤1106,建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具体地,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三信号,通过预先约定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第三信号进行解析,得到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根据第一装置标识建立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以便于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地,获取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二装置标识;利用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第二装置标识转化成第五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以便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通过第五信号解析得到的第二装置标识进行身份确认。同时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六信号,同样利用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六信号,得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反馈的自身的第一装置标识。比较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需要连接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和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反馈第一装置标识,若两者相同,说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两端的用户相互选择对方进行连接,配对成功。此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连接。从而利用双向确认的方式进行连接配对,能够保证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安全性,维护用户的权益。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600包括:通信模块1602,通信模块1602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解析模块1604,解析模块1604用于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可选的,解析模块1604还用于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中的N组信号,得到N组子数据;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600还包括:合并模块(图中未示出),合并模块用于合并N组子数据,得到目标数据。
可选的,通信模块1602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二信号;解析模块1604还用于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二信号,得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600还包括: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出),显示模块用于根据程序信息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
可选的,目标数据包括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600还包括:确定模块(图中未示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操作特征与处理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操作特征对应的处理方式;处理模块(图中未示出),处理模块用于按照处理方式,处理目标应用程序。
可选的,通信模块1602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三信号;解析模块1604还用于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三信号,得到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通信模块1602还用于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600的各模块执行各自功能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因此,第二数据传输装置1600同时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400,包括:处理器1404,存储器1402及存储在存储器1402上并可在处理器1404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404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因此,该电子设备140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23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15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5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502、网络模块1504、音频输出单元1506、输入单元1508、传感器1510、显示单元1512、用户输入单元1514、接口单元1516、存储器1518、处理器152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52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23中示出的电子设备1500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500的限定,电子设备15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处理器1520用于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射频单元1502用于将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进一步地,处理器1520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数据信息将目标数据拆分为N组子数据;获取N组子数据中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按照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将每组子数据转换为信号,得到N组信号。其中,第一信号包括N组信号,N为大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用户输入单元1514用于接收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第一输入;显示单元1512用于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处理器1520还用于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转换为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为第二信号强度的信号;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将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以使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基于第二信号同步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
进一步地,目标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文件数据、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文件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文本、文档、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包。
进一步地,处理器1520还用于获取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第一装置标识转换为第三信号,第三信号为第三信号强度的信号;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将第三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M,M为大于1的整数;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在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通过近场通信NFC连接的情况下,将第三信号发送至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其中,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任一个。
进一步地,在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至少两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近场通信NFC已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将第一信号发送至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进一步地,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处理器1520还用于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进一步地,处理器1520还用于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一信号中的N组信号,得到N组子数据;合并N组子数据,得到目标数据。
进一步地,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二信号;处理器1520还用于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二信号,得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显示单元1512还用于根据程序信息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
进一步地,目标数据包括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处理器1520还用于根据预设的操作特征与处理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操作特征对应的处理方式;按照处理方式,处理目标应用程序。
进一步地,射频单元1502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三信号;处理器1520还用于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第三信号,得到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建立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502可用于收发信息或收发通话过程中的信号,具体的,接收基站的下行数据或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射频单元1502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网络模块1504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1506可以将射频单元1502或网络模块1504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1518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1506还可以提供与电子设备15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1506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1508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1508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5082和麦克风5084,图形处理器5082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1512上,或者存储在存储器1518(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1502或网络模块1504发送。麦克风5084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1502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电子设备15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510,比如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
显示单元1512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1512可包括显示面板5122,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122。
用户输入单元1514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第电子设备15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1514包括触控面板5142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144。触控面板5142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控面板5142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520,接收处理器152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其他输入设备514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5142可覆盖在显示面板5122上,当触控面板5142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52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52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5122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触控面板5142与显示面板5122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也可以集成为一个部件。
接口单元1516为外部装置与电子设备15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1516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电子设备15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电子设备15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1518可用于存储应用程序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1518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移动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518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1520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518内的应用程序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518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15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电子设备1500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15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处理器152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通信的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在该实施例中,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各个过程,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
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
将所述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包括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
所述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之前,还包括:
接收用户对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第一输入;
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显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述程序界面;
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转换为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第二信号强度的信号;
将所述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以使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基于所述第二信号同步显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述程序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预设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数据的数据信息将所述目标数据拆分为N组子数据;
获取所述N组子数据中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
按照每组子数据的信号强度,将每组子数据转换为信号,得到N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所述N组信号,N为大于1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数据还包括文件数据;
所述文件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文本、文档、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
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装置标识转换为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为第三信号强度的信号;
将所述第三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建立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M,M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将所述第三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
在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通过近场通信NFC连接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信号发送至所述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所述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所述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中的任一个;
建立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所述M个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近场通信NFC已连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将所述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发送至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
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包括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
所述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二信号;
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二信号,得到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
根据所述程序信息显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述程序界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包括:
按照所述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一信号中的N组信号,得到N组子数据;
合并所述N组子数据,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操作特征和处理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操作特征对应的处理方式;
按照所述处理方式,处理所述目标应用程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三信号;
根据预设的装置标识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三信号,得到确定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装置标识;
建立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NFC连接。
11.一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目标数据转换为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第一信号强度的信号;
通信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包括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
所述获取待发送的目标数据之前,还包括:
接收用户对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第一输入;
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显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述程序界面;
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转换为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第二信号强度的信号;
将所述第二信号发送至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以使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基于所述第二信号同步显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述程序界面。
12.一种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
解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的数据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得到目标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包括用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的操作特征;
所述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第二信号;
根据预设的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所述第二信号,得到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程序信息;
根据所述程序信息显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所述程序界面。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9288.5A CN112994756B (zh) | 2021-02-07 | 2021-02-07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9288.5A CN112994756B (zh) | 2021-02-07 | 2021-02-07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94756A CN112994756A (zh) | 2021-06-18 |
CN112994756B true CN112994756B (zh) | 2022-08-02 |
Family
ID=76349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69288.5A Active CN112994756B (zh) | 2021-02-07 | 2021-02-07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94756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71527A (zh) * | 2015-11-12 | 2016-04-06 | 福州大学 | 一种可实现跨标准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
CN106160795A (zh) * | 2015-04-03 | 2016-11-23 |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调制方法、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
CN107528615A (zh) * | 2017-08-28 | 2017-12-29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nfc的数据传输方法、储存装置及移动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49677A (ja) * | 2007-08-20 | 2009-03-05 | Seiko Epson Corp | パルス受信回路及びパルス無線通信装置 |
-
2021
- 2021-02-07 CN CN202110169288.5A patent/CN1129947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0795A (zh) * | 2015-04-03 | 2016-11-23 |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调制方法、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
CN105471527A (zh) * | 2015-11-12 | 2016-04-06 | 福州大学 | 一种可实现跨标准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
CN107528615A (zh) * | 2017-08-28 | 2017-12-29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nfc的数据传输方法、储存装置及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94756A (zh) | 2021-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05721B (zh) | 直播间视频流推送控制方法及相应的服务器与移动终端 | |
US10165391B2 (en) | Companion application for activity cooperation | |
CN108021305B (zh) | 应用关联启动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9194818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终端 | |
CN107846352B (zh) |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移动终端 | |
WO2017185711A1 (zh) | 控制智能设备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 |
CN108376096B (zh) | 一种消息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7784089B (zh) | 一种多媒体数据的存储方法、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9165320B (zh) | 一种信息收藏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9241775B (zh) | 一种隐私保护方法及终端 | |
CN110224920B (zh) | 一种分享方法及终端设备 | |
KR102190436B1 (ko) |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
US11250046B2 (en) | Image viewing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 |
CN110674662A (zh) | 一种扫描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09495638B (zh) |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及终端 | |
CN106850988A (zh) |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 | |
CN108270757B (zh) | 一种用户账户切换方法、装置、客户端以及系统 | |
CN107948278B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系统 | |
CN107786739B (zh) | 一种信息获取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7728920B (zh) | 一种复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7358083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287719B (zh) | 文件加密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8647063A (zh) | 一种显示对象的方法及终端 | |
CN108462794B (zh) |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7967086B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图标排列方法及装置、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