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4728A -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4728A
CN112994728A CN202110144713.5A CN202110144713A CN112994728A CN 112994728 A CN112994728 A CN 112994728A CN 202110144713 A CN202110144713 A CN 202110144713A CN 112994728 A CN112994728 A CN 112994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port
differential
receiver
ma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47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哲嘉
余岱原
邱伟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outhern Silicon Valley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outhern Silicon Valley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outhern Silicon Valley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outhern Silicon Valley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447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47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4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47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2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 H04B1/123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using adaptive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包括发射机输出级及其发射机匹配电路、接收机输入级及其接收机匹配电路,该两个电路共用差动单端切换器连接至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及至少一个动态控制的开关以适配接收机与发射机的操作需求。差动设计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可达到输出大功率以及降低共模噪声干扰,增加接收机对共模噪声的阻绝能力。发射机及接收机共用差动单端转换器可进一步节省芯片面积,再搭配动态开关切换以达到:发射机匹配电路使用串联电容以调整阻抗、接收机匹配电路使用并联电感以调整阻抗,动态调整开关设置于接收机端,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可保护接收机电路,同时改善收发机之间的互为负载效应。

Description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的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背景技术
传统收发机电路中,使用差动技术(Differential)具有许多好处:以发射机来说,如图1a所示,一般来说,晶体管可承受的电压峰值有限,为了提升输出功率只能不断提升输出电流,进而造成负载阻抗降低,当阻抗降得太低会导致匹配困难,此时使用差动架构可在维持相同信号电流的情形下直接增加输出电压,在提升输出功率同时还增加负载阻抗,进一步降低匹配难度。以接收机来说,如图1b所示,接收机面对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干扰,若采取差动形式的设计,这些环境干扰噪声在差动输入端则常以共模噪声(Common-modeNoise)的形式出现,而良好的差动设计不仅可消除共模噪声,又能保持输入信号不受影响。
当收发机采用差动架构时,由于系统端最终通常只用一个天线端口,而天线端口又是单端信号,因此,必须经过多级的电路处理,如图2所示,这些电路包含收发机各自的匹配电路,将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结合的多工器,以及最后的差动单端转换器。传统上这些电路元件都配置于印刷电路板上,并使用表面贴装元件工艺(SMD,Surface Mount Device)来实现,好处是弹性较大,可不断尝试SMD元件搭配以达到理想中的特性,然而,使用过多SMD元件不但增加成本,同时也会增加印刷电路板的面积,因此,近年来渐渐往芯片内部整合输入输出电路的趋势来发展。
将输入输出电路收进芯片内,发射机与接收机采用差动结构也有许多电性上的好处,发射机可增加输出功率,接收机可增进抗噪声能力。如果收发机均使用差动架构,为了节省面积,收发机常共用一组差动单端转换器,差动结构的收发机还需要差动单端转换器将信号转为单端形式,这样的结构使得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负载效应会大幅提高,提升设计难度,尤其发射机与接收机需要的阻抗通常落差很大,匹配难度也相应提升。如图3所示,发射机由于输出大功率信号,需求的阻抗通常较低;接收机考虑耗电与低噪声需求,需求的阻抗通常较高。两者需求的阻抗通常落差颇大,彼此间的负载效应会显著增加匹配难度。另外,也必须考虑发射机大信号输出时,过大的电压甩动可能损坏接收机的前级电路。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个可实现的架构殊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差动收发机将前端匹配电路收进芯片内会遇到的诸多问题,本发明提出一个整体架构,包含收发机匹配电路、动态调整开关以及差动单端转换器,可解决收发机在匹配上的困难,降低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可能损害接收机的潜在风险,同时又节省芯片面积;提供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包括:发射机输出级、发射机匹配电路、接收机输入级、接收机匹配电路、差动单端转换器和信号输入输出端口;所述发射机输出级、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和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依次连接;所述接收机输入级、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和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依次连接。
优选的,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匹配电容和第二匹配电容,所述第一匹配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匹配电容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第一匹配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输出正端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输出负端连接;
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匹配电感和第二匹配电感;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负端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及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之间,所述开关电路为可动态切换的开关;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为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包括原边的第一组线圈和次边的第二组线圈;
所述第一组线圈设有第一正极端口、第一负极端口和电压可动态配置的第一中间抽头;所述第一中间抽头连接有第一直流电源;所述第一正极端口与所述第一匹配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输出正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口与所述第二匹配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输出负端、以及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组线圈设有单边信号端口和接地端口,所述接地端口接地;所述单边信号端口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连接,进而将差分信号和单端信号进行转换。
优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正端及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负端及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正端及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负端及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和第六开关;所述第四开关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正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输入负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一端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一端均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多工器,所述多工器设置于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之间;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包括均为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的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和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
所述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包括原边的第三组线圈和次边的第四组线圈;所述第三组线圈设有第三正极端口、第三负极端口和电压可动态配置的第三中间抽头;所述第三中间抽头连接有第三直流电源;所述第三正极端口与所述第一匹配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输出正端连接;所述第三负极端口与所述第二匹配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输出负端连接;所述第四组线圈包括第四正极端口、第四负极端口;所述第四正极端口和第四负极端口均与所述多工器连接;
所述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包括原边的第五组线圈和次边的第六组线圈;所述第五组线圈设有第五正极端口和第五负极端口;所述第五正极端口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负极端口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组线圈包括第六正极端口、第六负极端口,所述第六正极端口、第六负极端口均与所述多工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工器包括第七开关、第八开关、差动电感和差动电容;
所述差动电感的一端、所述第四正极端口、差动电容的一端均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负极端口连接且接地;所述差动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差动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开关的一端及所述第六正极端口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负极端口连接且接地。
优选的,所述发射机输出级的一端与发射机连接;所述发射机输出级为功率放大器;所述接收机输入级的一端与接收机连接;所述接收机输入级为低噪声放大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差动收发机,包括上文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
实施本发明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发明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包含发射机输出级及其发射机匹配电路、接收机输入级及其接收机匹配电路,该两个电路共用差动单端切换器连接至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及至少一个动态控制的开关以适配接收机与发射机的操作需求。差动设计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可达到输出大功率以及降低共模噪声干扰,增加接收机对共模噪声的阻绝能力。发射机及接收机共用差动单端转换器可进一步节省芯片面积,再搭配动态开关切换以达到:发射机匹配电路使用串联电容以调整阻抗、接收机匹配电路使用并联电感以调整阻抗,动态调整开关设置于接收机端,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可保护接收机电路,同时改善收发机之间的互为负载效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a是现有技术发射机之功率放大器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接收机之低噪声放大器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在IC内部的差动收发机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第一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第二模块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第二电路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开关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发明实施例开关电路的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7c是本发明实施例开关电路的并联结构示意图;
图7d是本发明实施例开关电路的串并联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第三模块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的第三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将要描述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将要参考相应的附图,这些附图构成了示例性实施例的一部分,其中描述了实现本发明可能采用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应明白,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还可使用其他的实施例,或者对本文列举的实施例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的“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目前,现有收发机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为节省芯片的面积,发射机和接收机通常共用差动单端转换器,共用差动单端转换器的代价就是收发机之间的负载效应会显著增加,匹配难度也相应提升,其原因在于发射机输出大功率信号,需求的阻抗通常较低,而接收机考虑耗电与低噪声的因素,需求的阻抗通常较高,两者的阻抗通常落差颇大。另外,当发射机大信号输出时,过大的电压甩动可能损坏接收机的前级电路。现有技术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设置了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增加了封装针脚数目,导致芯片较为复杂,不利于产品规划和使用。
为了解决差动收发机将前端匹配电路收进芯片内会遇到的诸多问题,本发明提出一个整体架构,包含收发机匹配电路、动态调整开关以及差动单端转换器,可解决收发机在匹配上的困难,降低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可能损害接收机的潜在风险,同时又节省芯片面积。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实施例,包括:发射机输出级20、发射机匹配电路30、接收机输入级40、接收机匹配电路60、差动单端转换器10和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具体的,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一端与发射机连接,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优选为功率放大器;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一端与接收机连接,发射机与接收机均为差动架构,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优选为低噪声放大器。
如图5所示,本发明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实施例,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30、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和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依次连接;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和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依次连接。由于发射机倾向于低阻抗,在发射机的输出端使用一组并联到地的电容,作为发射机的阻抗匹配使用;而接收机的输入端,由于接收机倾向较高的输入阻抗,必须使用一组串联的电感作为匹配电路。
如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30包括串联的第一匹配电容31和第二匹配电容32,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一端连接且接地;即串联的匹配电容可以使用开关切换来改变电容大小,进而改变阻抗大小。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连接。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包括并联的第一匹配电感61和第二匹配电感62;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4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42连接。
如图6所示,具体的,还包括开关电路50,所述开关电路50为可动态切换的开关;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为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所述开关电路50连接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及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之间;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包括原边的第一组线圈110和次边的第二组线圈120;具体的,所述第一组线圈110设有第一正极端口111、第一负极端口112和电压可动态配置的第一中间抽头113。所述第一中间抽头113连接有第一直流电源200;所述第一中间抽头113为提供电源给接收机,此电源可根据需要由芯片内部电路定义或由电路板端口提供,通常电源电压越高越有助于发射机的特性。具体的,发射机的直流偏压透过第一组线圈110的第一中间抽头113(center-tap)供给,进而直接透过线圈设定发射机的输出的偏压点。
具体的,所述第一正极端口111与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以及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口112与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以及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组线圈120设有单边信号端口121和接地端口122,所述接地端口122接地;所述单边信号端口121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连接,进而将差分信号和单端信号进行转换。
具体的,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包括并联的第一匹配电感61和第二匹配电感62;其中,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两端分别与开关电路50的开关正极及第一组线圈110的第一正极端口11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两端分别与开关电路50的开关负极及第一组线圈110的第一负极端口112连接。具体的,串联电感之后为一开关,该开关如果为:(1)串联开关,则开关关闭时,电感为浮接呈现高阻抗,(2)并联开关,则开关打开时,电感为连接到地,何时采用并联开关或是串联开关则应根据实际设计需求来确定。图7a-7d当中已经图示开关的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所述开关电路50为可动态切换的开关,具体可以直接给予高电位或低电位就能进行开关电路的切换。根据系统处于发射机模式或是接收机模式进行开关控制。所述开关电路50可以为一组串联的开关电路、一组并联的开关电路或一组串并联的开关电路。具体的,当发射机发射信号时,串联开关呈现开路,并联开关呈现短路,如此可保证在接收机输入级的电压摆幅非常小,进而保护接收机电路;同时,接收机的串联的电感等于一组旁路的高阻抗负载,也降低接收机对发射机的负载效应。当接收机接收信号时,串联开关为短路,并联开关为开路,此时,发射机对接收机来说为一组旁路的电容负载,可与接收机的串联电感及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一起设计,以达到接收机需要的输入阻抗。具体的,动态开关的操作模式为:处于发射机模式时,串联开关为开路,并联开关为短路;处于接收机模式时,串联开关为短路,并联开关为开路。
如图7b所示,所述开关电路50为一组并联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50包括并联的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52;具体的,所述第一开关51的正极两端分别与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41及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52的负极两端分别与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42及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连接。
如图7c所示,所述开关电路50为串联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50包括第三开关53;具体的,所述第三开关53的一端与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41及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三开关53的另一端与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42及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连接。
如图7d所示,所述开关电路50为一组串并联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50包括第四开关54、第五开关55和第六开关56;具体的,所述第四开关54的一端与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4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55的一端与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4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56的一端与第四开关54的另一端及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均连接、另一端与第五开关55的另一端及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均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包含一个发射机输出级及其发射机匹配电路、一个接收机输入级及其接收机匹配电路,该两个电路共用一个差动单端切换器(balun)连接至信号输入输出端口(脚位IO pin或端口IO port),及至少一个动态控制的开关以适配接收机与发射机的操作需求。差动设计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可达到输出大功率以及降低共模噪声干扰,增加接收机对共模噪声(common mode noise)的阻绝能力。发射机及接收机共用一个差动单端转换器可进一步节省芯片面积,再搭配动态开关切换以达到:发射机匹配电路使用串联电容以调整阻抗、接收机匹配电路使用并联电感以调整阻抗,动态调整开关设置于接收机端,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可保护接收机电路,同时改善收发机之间的互为负载效应。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没有设置开关电路,而增加了多工器,同时,差动单端转换器10包括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和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具体内容如下文描述。
如图8所示,本发明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包括:发射机输出级20、发射机匹配电路30、接收机输入级40、接收机匹配电路60、差动单端转换器10、多工器90和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具体的,差动单端转换器10包括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和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一端与发射机连接,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优选为功率放大器;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一端与接收机连接,发射机与接收机均为差动架构,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优选为低噪声放大器。
如图9所示,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30包括串联的第一匹配电容31和第二匹配电容32,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连接。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包括并联的第一匹配电感61和第二匹配电感62;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4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42连接。
如图9所示,还包括多工器90,所述多工器90设置于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之间;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包括均为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的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和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具体的,所述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包括原边的第三组线圈130和次边的第四组线圈140;所述第三组线圈130设有第三正极端口131、第三负极端口132和电压可动态配置的第三中间抽头133;所述第三中间抽头133连接有第三直流电源300;第三中间抽头133为中间抽头(center-tap),连接第三直流电源300,发射机的直流偏压透过中间抽头(center-tap)供给,直接透过线圈设定发射机的输出的偏压点。所述第三正极端口131与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连接;所述第三负极端口132与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连接;所述第四组线圈140包括第四正极端口141、第四负极端口142;所述第四正极端口141和第四负极端口142均与所述多工器90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包括原边的第五组线圈150和次边的第六组线圈160;所述第五组线圈150设有第五正极端口151和第五负极端口152;所述第五正极端口151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负极端口152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组线圈160包括第六正极端口161、第六负极端口162,所述第六正极端口161、第六负极端口162均与所述多工器90连接。优选地,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均为电磁耦合元件,电磁耦合元件为线圈型电磁耦合元件。差动单端转换器采用不同的线圈比,即可实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的阻抗转换至高阻抗或低阻抗的需求;此外由于差动单端转换器为电磁耦合元件,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直流电源隔离可自然实现,省去了增加耦合电容的需求,进而经过差动单端转换器10之后,发射机及接收机均为单端信号。由此最大化减少元件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多工器90包括第七开关91、第八开关92、差动电感93及差动电容94。所述差动电感93的一端、所述第四正极端口141、差动电容94的一端均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连接;所述第七开关91的一端(源极)与所述第四负极端口142连接且接地;所述差动电感9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91的另一端(漏极)连接;所述差动电容9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开关92的一端(漏极)及所述第六正极端口161连接;所述第八开关92的另一端(源极)与所述第六负极端口162连接且接地。优选地,第七开关91、第八开关92均为MOSFET晶体管,第七开关91、第八开关92采用三极管可较好实现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动态调整。第七开关91(Q1)和第八开关92(Q2)的栅极与直流控制信号相连,对于N极管来说,高电位时开关打开,低电位时开关关闭,P极管反之亦然。
本实施例对于发射机的低阻抗负载需求与接收机的高阻抗负载需求之间的匹配,可方便的利用各自的差动单端转换器来实现阻抗转换,从而显著降低发射机与接收机间的负载效应,增强收发结构的电性功能。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发射机输出级20及发射机匹配电路30、接收机输入级40及接收机匹配电路60的信号通过多工器90进行合并,并传送至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有利于减少封装针脚数目,简化印刷电路板,有效提升芯片的竞争力。
本实施例中,收发机结构的收发模式包括发射机模式和接收机模式,当收发机结构处于发射机模式时,第七开关91、第八开关92均为短路状态;当收发机结构处于接收机模式时,第七开关91、第八开关92均为开路状态。具体地,当发射机发射信号时,第七开关91与第八开关92均为短路,第八开关92将接收机端的负载直接短路到地,可保护接收机输入级20及接收机匹配电路21不被过大的电压甩动损坏。同时,在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与多工器90构成的电路中,并联的差动电感93与串联的差动电容94形成一共振网络,当共振频率为本收发结构的系统信号频率时,共振网络将具有极高阻抗,进而降低对发射机的负载效应;当接收机接收信号时,第七开关91与第八开关92均为开路,由于发射机需求低阻抗的缘故,从互易定理可知,从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往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传输时匹配了高阻抗,发射机对接收机的负载效应减弱甚多,而串联的差动电容94亦可再针对发射机的阻抗进行匹配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发射机与接收机均设置有各自独立的差动单端转换器,并通过多工器实现收发机与单一的信号输入输出端口之间的通信,此结构妥善解决了发射机与接收机因共享一个差动单端转换器而产生的负载效应,并对本收发机结构中的元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使得收发机与接收机保有良好电性性能;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发射机、接收机共享一个信号输入输出端口,节省了封装针脚数目,简化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方便产品的规划使用,提升了芯片的竞争力。
实施例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差动收发机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同替换。另外,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机输出级(20)、发射机匹配电路(30)、接收机输入级(40)、接收机匹配电路(60)、差动单端转换器(10)和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
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30)、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和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依次连接;
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和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依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机匹配电路(30)包括串联的第一匹配电容(31)和第二匹配电容(32),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连接;
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包括并联的第一匹配电感(61)和第二匹配电感(62);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41)连接;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4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电路(50),所述开关电路(50)连接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及所述接收机匹配电路(60)之间,所述开关电路(50)为可动态切换的开关;
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为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包括原边的第一组线圈(110)和次边的第二组线圈(120);
所述第一组线圈(110)设有第一正极端口(111)、第一负极端口(112)和电压可动态配置的第一中间抽头(113);所述第一中间抽头(113)连接有第一直流电源(200);所述第一正极端口(111)与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以及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口(112)与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以及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组线圈(120)设有单边信号端口(121)和接地端口(122),所述接地端口(122)接地;所述单边信号端口(121)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连接,进而将差分信号和单端信号进行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50)包括并联的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52);
所述第一开关(5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及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5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及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50)包括第三开关(53);
所述第三开关(53)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及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三开关(53)的另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及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50)包括第四开关(54)、第五开关(55)和第六开关(56);
所述第四开关(54)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正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开关(55)的一端与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输入负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开关(56)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54)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一端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55)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一端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工器(90),所述多工器(90)设置于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之间;
所述差动单端转换器(10)包括均为线圈型差动单端转换器的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和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
所述第一差动单端转换器(13)包括原边的第三组线圈(130)和次边的第四组线圈(140);所述第三组线圈(130)设有第三正极端口(131)、第三负极端口(132)和电压可动态配置的第三中间抽头(133);所述第三中间抽头(133)连接有第三直流电源(300);所述第三正极端口(131)与所述第一匹配电容(31)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正端(21)连接;所述第三负极端口(132)与所述第二匹配电容(32)的另一端及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输出负端(22)连接;所述第四组线圈(140)包括第四正极端口(141)、第四负极端口(142);所述第四正极端口(141)和第四负极端口(142)均与所述多工器(90)连接;
所述第二差动单端转换器(15)包括原边的第五组线圈(150)和次边的第六组线圈(160);所述第五组线圈(150)设有第五正极端口(151)和第五负极端口(152);所述第五正极端口(151)与所述第一匹配电感(6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负极端口(152)与所述第二匹配电感(6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组线圈(160)包括第六正极端口(161)、第六负极端口(162),所述第六正极端口(161)、第六负极端口(162)均与所述多工器(9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工器(90)包括第七开关(91)、第八开关(92)、差动电感(93)和差动电容(94);
所述差动电感(93)的一端、所述第四正极端口(141)、差动电容(94)的一端均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口(70)连接;所述第七开关(9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负极端口(142)连接且接地;所述差动电感(9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9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差动电容(9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开关(92)的一端及所述第六正极端口(161)连接;所述第八开关(9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负极端口(162)连接且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的一端与发射机连接;所述发射机输出级(20)为功率放大器;
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的一端与接收机连接;所述接收机输入级(40)为低噪声放大器。
10.一种差动收发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
CN202110144713.5A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Pending CN1129947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4713.5A CN112994728A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4713.5A CN112994728A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4728A true CN112994728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4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4713.5A Pending CN112994728A (zh) 2021-02-02 2021-02-02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472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07746A1 (en) * 2006-01-30 2007-09-06 Broadcom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mpedance
CN102098072A (zh) * 2009-12-10 2011-06-15 雷凌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收发机与方法
US8099062B1 (en) * 2008-04-24 2012-01-17 Qualcomm Atheros, Inc. CMOS transceiver analog front end having a combined power amplifier and low noise amplifier
CN102790626A (zh) * 2011-05-19 2012-11-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收发器
CN103684518A (zh) * 2012-09-18 2014-03-26 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片上变压器的收发匹配网络共用的射频电路
CN105634532A (zh) * 2014-10-31 2016-06-0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信号收发装置
CN110932747A (zh) * 2019-12-02 2020-03-27 翱捷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集成高性能射频收发开关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07746A1 (en) * 2006-01-30 2007-09-06 Broadcom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mpedance
US8099062B1 (en) * 2008-04-24 2012-01-17 Qualcomm Atheros, Inc. CMOS transceiver analog front end having a combined power amplifier and low noise amplifier
CN102098072A (zh) * 2009-12-10 2011-06-15 雷凌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收发机与方法
CN102790626A (zh) * 2011-05-19 2012-11-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收发器
CN103684518A (zh) * 2012-09-18 2014-03-26 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片上变压器的收发匹配网络共用的射频电路
CN105634532A (zh) * 2014-10-31 2016-06-0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信号收发装置
CN110932747A (zh) * 2019-12-02 2020-03-27 翱捷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集成高性能射频收发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6178B2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r having an integrated harmonic filter and a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transistors of different threshold voltages
US10903806B2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r having an integrated harmonic filter and a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transistors of different threshold voltages
TWI483558B (zh) 收發器之前端電路
US9184780B2 (en) Transceiver and related switching method applied therein
US9083293B2 (en) Signal transceiver
US7417515B2 (en) On-chip TX/RX antenna switching
US8301186B2 (en) Enhanced sensitivity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CN110932747B (zh) 集成高性能射频收发开关
CN101908881B (zh) 定向耦合器及包含该定向耦合器的射频功率放大器
US11799511B2 (en) Transceiver having radio-frequency front-end circuit, dedicated radio-frequency front-end circuit, and switchable matching circuit integrated in same chip
CN102340322B (zh) 无线收发装置
CN110932687A (zh) 一种交流堆叠功率放大器
CN111030621A (zh) 一种用于无线终端的交流堆叠功率放大器
US10291266B2 (en) Digital variable capacitance circuit, resonant circuit, amplification circuit, and transmitter
US11094652B1 (en) Configurable radio transceiver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994728A (zh) 一种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US20220393654A1 (en) Biasing solution for push-pull power amplifier for low loadline and high 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 background
CN110350900A (zh) 一种单刀单掷开关及单刀双掷开关
CN112994726A (zh) 以开关控制的差动收发机的共埠架构及其差动收发机
CN108447651B (zh) 一种片上集成可变匝数比变压器
CN112994727A (zh) 采用独立差动单端转换器的收发机结构及差动收发机
US11750239B2 (en) Front-end module providing enhanced switching speed
CN220139529U (zh) 一种集成射频收发开关的变压器功率合成射频功率放大器
CN218124668U (zh) 射频前端模组
US20230036397A1 (en) Balu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601, block B, garden city digital building, 1079 Nanhai Avenue, Yanshan community, merchants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Nanfang Silicon Valley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504a, block B, huayuancheng digital building, 1079 Nanhai Avenue, Yanshan community, zhaoshang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Southern Silicon Valley Semiconductor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