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2609A - 电控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控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2609A
CN112992609A CN202110216181.1A CN202110216181A CN112992609A CN 112992609 A CN112992609 A CN 112992609A CN 202110216181 A CN202110216181 A CN 202110216181A CN 112992609 A CN112992609 A CN 112992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mature
main body
main
auxiliary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61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志平
张巴图
杨世英
王水龙
郭俊义
李海亮
韩彦军
李海军
宫福敏
兰利伟
吴斌
张万清
陈虎东
李广洲
王瑞峰
宣建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hua Zhungeer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hua Zhungee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hua Zhungeer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hua Zhungee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161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26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2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26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控接触器,包括主体,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铁芯,铁芯上设置有线圈,主体的内部靠近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衔铁,衔铁远离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固定端与主体的内壁连接,固定块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与衔铁连接,衔铁通过弹性部件和固定块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铁芯方向移动;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主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杆上的主触片和主触头,主触片能够与主触头接触,辅助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杆上的辅助触片和辅助触头,辅助触片能够与辅助触头接触。实施本发明,实现电流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电控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控接触器。
背景技术
电控接触器分为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它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设备。
现有的电控接触器通常结构复杂,成本高,并且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电控接触器的安全性较低,安装不方便,同时现有的电控接触器不便于拆卸,造成维修困难,给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控接触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控接触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铁芯,所述铁芯上设置有线圈,所述主体的内部靠近所述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衔铁,所述衔铁远离所述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衔铁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固定端与所述主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固定块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衔铁通过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固定块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铁芯方向移动;
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衔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所述主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的主触片和主触头,所述主触片能够与所述主触头接触,所述辅助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的辅助触片和辅助触头,所述辅助触片能够与所述辅助触头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前端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与所述主触片对应的进线接孔、与所述辅助触头对应的辅助触点接孔、以及与所述主触头对应的出线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进线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主触片电连接的第一接线螺栓,所述辅助触点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辅助触头电连接的第二接线螺栓,所述出线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主触头电连接的第三接线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位于所述辅助触点接孔与所述出线接孔之间设置有手动测试按钮,所述手动测试按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连接的阻燃板、绝缘板和散热板。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后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扣板,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扣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安装板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挂钩板,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挂钩板连接的连接板,所述主体通过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挂钩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扣板位于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卡扣栓孔,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扣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扣螺栓,所述扣板和所述外壳通过所述卡扣栓孔和所述卡扣螺栓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通过弹簧卡扣与所述外壳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挂板组件,所述挂板组件包括与所述主体的顶部连接的铰链,所述铰链的另一端设置有挂板,所述挂板上设置有壁挂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挂板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挂板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部的相对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主体的内部设置铁芯,铁芯上设置有线圈,主体的内部靠近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衔铁,衔铁远离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固定端与主体的内壁连接,固定块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与衔铁连接,衔铁通过弹性部件和固定块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铁芯方向移动;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通过衔铁与主触点组件和辅助触头组件之间滑动,实现电流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控接触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主体; 101-铁芯; 102-线圈;
103-衔铁; 104-连接杆; 105-固定块;
106-弹性部件; 107-主触片; 108-主触头;
109-辅助触片; 110-辅助触头; 111-连接板;
112-弹簧卡扣; 113-挂板组件; 1131-铰链;
1132-挂板; 1133-壁挂通孔; 2-外壳;
21-进线接孔; 22-辅助触点接孔; 23-出线接孔;
24-手动测试按钮; 25-阻燃板; 26-绝缘板;
27-散热板; 28-卡扣螺栓; 3-安装板;
31-挂钩板; 4-扣板; 41-卡扣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发明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发明的全部或视为对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控接触器包括主体1,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铁芯101,铁芯101上设置有线圈102,主体1的内部靠近铁芯101的一侧设置有衔铁103,衔铁103远离铁芯10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104;
连接杆104靠近衔铁10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固定块105,固定块105的固定端与主体1的内壁连接,固定块105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106与衔铁103连接,衔铁103通过弹性部件106和固定块105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铁芯101方向移动;
连接杆104靠近衔铁103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连接杆104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主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杆104上的主触片107和主触头108,主触片107能够与主触头108接触,辅助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杆104上的辅助触片109和辅助触头110,辅助触片109能够与辅助触头110接触。
本发明提供的电控接触器主要由主体1、铁芯101、线圈102、衔铁103、连接杆104、固定块105、弹性部件106、主触头组件和辅助触头组件组成。
主体1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结构件,铁芯101、线圈102、衔铁103、连接杆104、固定块105、弹性部件106、主触头组件和辅助触头组件设置在主体1的中空腔体内。
铁芯101的形状为U形,铁芯101的中间的外表面缠绕有线圈102,线圈102用于产生磁场,吸附衔铁103,使衔铁103能够沿着朝向靠近或者远离铁芯101的方向移动。
连接杆104的形状为长条形,连接杆10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衔铁103连接,另一端悬置。连接杆104靠近衔铁103的一端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固定块105,固定块105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其固定端与主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106与衔铁103连接,通过弹性部件106的弹力实现衔铁103朝向远离或者靠近铁芯101方向移动。优选地,弹性部件16为弹簧。
衔铁103的移动能够带动弹性部件106伸长或者压缩,从而带动主触头组件的主触片107和辅助触头组件的辅助触片109移动,使主触片107与主触头108接触或者断开,以及辅助触片109与辅助触头110接触或者断开,实现电流的连通或者断开。
每个主触头组件包括一对主触片107和主触头108,主触片107设置在主触头108远离衔铁103的一侧。优选地,本发明的主触头组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主触头组件沿着远离衔铁103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列。
每个辅助触头组件包括一对辅助触片109和辅助触头110,优选地,本发明的辅助触头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辅助触头组件的辅助触片109设置在辅助触头110远离衔铁103的一侧,另一个辅助触头组件的辅助触片109设置在辅助触头110靠近衔铁103的一侧。
使用时,将电源线连接在接触器的进线接孔21上,然后控制连接线接在出线接孔23上,辅助触点接孔22用于辅助控制连接线的接线,当接触器通电时,接触器的线圈102通电产生磁场,电磁场使铁芯101产生电磁吸力,进而将衔铁103吸附到铁芯101表面,衔铁103在吸附到铁芯101表面的时候,衔铁103后端的连接杆104带动主触片107和辅助触片109移动,使主触片107与主触头108接触,辅助触片109与辅助触头110接触,从而接通电路,使电流通过主触片107接通;当接触器断电时,线圈102电流断开,磁场消失,衔铁103在弹性部件106的作用力下回到原位置,主触片107与主触头108断开,辅助触片109与辅助触头110也断开(常开触点),从而断开电路。
本发明提供的电控接触器,通过在主体的内部设置铁芯,铁芯上设置有线圈,主体的内部靠近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衔铁,衔铁远离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固定端与主体的内壁连接,固定块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与衔铁连接,衔铁通过弹性部件和固定块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铁芯方向移动;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通过衔铁与主触点组件和辅助触头组件之间滑动,实现电流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体1的前端设置有外壳2,外壳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与主触片107对应的进线接孔21、与辅助触头110对应的辅助触点接孔22、以及与主触头108对应的出线接孔23。
外壳2的前端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进线接孔21、辅助触点接孔22和出线接孔23,进线接孔21用于与电源线连接,辅助触点接孔22用于与控制连接线的辅助接线连接,出线接孔23用于与控制连接线连接,通过进线接孔21、辅助触点接孔22和出线接孔23便于接线。
进线接孔21和出线接孔23的数量与主触片107和主触头108的数量相对应,优选地,进线接孔21和出线接孔23的数量为四个。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便于接线,进线接孔21内设置有与主触片107电连接的第一接线螺栓,辅助触点接孔22内设置有与辅助触头110电连接的第二接线螺栓,出线接孔23内设置有与主触头108电连接的第三接线螺栓。
可选地,如图3所示,外壳2位于辅助触点接孔22与出线接孔23之间设置有手动测试按钮24,手动测试按钮24与连接杆104连接。
手动测试按钮24与连接杆104固定连接,使用时,按压手动测试按钮24可以推动连接杆104,使主触头108和辅助触头110闭合,从而可以测试衔铁103是否出现卡住等机械故障。
可选地,如图2所示,外壳2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连接的阻燃板25、绝缘板26和散热板27。
外壳2阻燃板25、绝缘板26和散热板27组成,阻燃板25可以提高外壳2的阻燃性能,绝缘板26可以提高外壳2的绝缘性能,避免电控接触器使用时发生漏电现象,散热板27可以快速散发外壳2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实现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主体1的后端设置有安装板3,主体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扣板4,安装板3通过扣板4与外壳2连接,安装板3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挂钩板31,主体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挂钩板31连接的连接板111,主体1通过连接板111和挂钩板31与安装板3连接。
安装板3呈矩形结构,安装板3向外延伸有挂钩板31,主体1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延伸有连接板111,优选地,挂钩板31和连接板111上设置有螺栓孔,安装时,首先将安装板3固定在安装位置,然后将主体1通过连接板111和挂钩板31挂在安装板3上,外壳2、安装板3和扣板4共同包裹主体1,最后通过螺栓依次穿过连接板111和挂钩板31上的螺栓孔将主体1与安装板3固定连接,便于安装。
可选地,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便于安装和拆卸,扣板4位于外壳2的一侧设置有卡扣栓孔41,外壳2位于扣板4的一侧设置有卡扣螺栓28,扣板4和外壳2通过卡扣栓孔41和卡扣螺栓28卡接。
扣板4位于外壳2的一侧设有卡扣栓孔41,外壳2上设有与卡扣栓孔41对应的卡扣螺栓28,安装时,卡扣螺栓28穿过卡扣栓孔41并固定在卡扣栓孔41内,实现外壳2与扣板4的安装;当电控接触器发生故障需要拆卸时,将卡扣螺栓28取出,实现外壳2和扣板4的分离,实现外壳2和扣板4的快速拆卸,便于维修。
可选地,如图4所示,主体1通过弹簧卡扣112与外壳2卡接。
安装时,主体1通过弹簧卡扣112与外壳2卡接,实现主体1与外壳2的安装;当电控接触器发生故障需要拆卸时,通过按压弹簧卡扣112,使主体1与外壳2分离,实现主体1与外壳2的快速拆卸,便于维修。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挂板组件113,挂板组件113包括与主体1的顶部连接的铰链1131,铰链1131的另一端设置有挂板1132,挂板1132上设置有壁挂通孔1133。
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挂板组件113,挂板组件113用于将主体1进行壁挂安装,挂板组件113包括铰链1131和挂板1132,铰链1131的一端与主体1的顶部连接,铰链1131的另一端与挂板1132连接,挂板1132上设置有壁挂通孔1133,安装时,通过壁挂通孔1133将主体与墙壁螺栓连接,进一步实现便于安装。优选地,铰链1131为合页。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挂板组件1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挂板组件113分别设置在主体1的顶部的相对两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控接触器,通过在主体的内部设置铁芯,铁芯上设置有线圈,主体的内部靠近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衔铁,衔铁远离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固定端与主体的内壁连接,固定块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与衔铁连接,衔铁通过弹性部件和固定块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铁芯方向移动;连接杆靠近衔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通过衔铁与主触点组件和辅助触头组件之间滑动,实现电流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通过外壳、安装板和扣板,实现电控接触器的快速安装和拆卸,便于维修。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铁芯,所述铁芯上设置有线圈,所述主体的内部靠近所述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衔铁,所述衔铁远离所述铁芯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衔铁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固定端与所述主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固定块的自由端通过弹性部件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衔铁通过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固定块能够朝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铁芯方向移动;
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衔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主触头组件,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辅助触头组件,所述主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的主触片和主触头,所述主触片能够与所述主触头接触,所述辅助触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的辅助触片和辅助触头,所述辅助触片能够与所述辅助触头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前端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与所述主触片对应的进线接孔、与所述辅助触头对应的辅助触点接孔、以及与所述主触头对应的出线接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主触片电连接的第一接线螺栓,所述辅助触点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辅助触头电连接的第二接线螺栓,所述出线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主触头电连接的第三接线螺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位于所述辅助触点接孔与所述出线接孔之间设置有手动测试按钮,所述手动测试按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连接的阻燃板、绝缘板和散热板。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后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扣板,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扣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安装板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挂钩板,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挂钩板连接的连接板,所述主体通过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挂钩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板位于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卡扣栓孔,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扣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扣螺栓,所述扣板和所述外壳通过所述卡扣栓孔和所述卡扣螺栓卡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通过弹簧卡扣与所述外壳卡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挂板组件,所述挂板组件包括与所述主体的顶部连接的铰链,所述铰链的另一端设置有挂板,所述挂板上设置有壁挂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控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板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挂板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部的相对两侧。
CN202110216181.1A 2021-02-26 2021-02-26 电控接触器 Pending CN1129926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6181.1A CN112992609A (zh) 2021-02-26 2021-02-26 电控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6181.1A CN112992609A (zh) 2021-02-26 2021-02-26 电控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2609A true CN112992609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50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6181.1A Pending CN112992609A (zh) 2021-02-26 2021-02-26 电控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2609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0960A (zh) * 2012-11-29 2015-04-15 万高电机及控制装置自动化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连接区域的开关装置
CN106206159A (zh) * 2016-08-26 2016-12-07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可靠的交流接触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0960A (zh) * 2012-11-29 2015-04-15 万高电机及控制装置自动化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连接区域的开关装置
CN106206159A (zh) * 2016-08-26 2016-12-07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可靠的交流接触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09510A (zh) 一种高温自动弹出式插头及插座
US4445732A (en) Electrical stab connecting means utilizing eddy current electromagnetic repulsion
EP2765587B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2022550139A (ja) 直流接触器及び車両
CN112786374A (zh) 一种自动检测线圈绝缘型电磁继电器
CN112992609A (zh) 电控接触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110161955B (zh) 一种变压器冷却箱plc故障应急处理方法及常开继电器
CN2727944Y (zh) 双极直流接触器
CN115714076A (zh)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CN113192798B (zh) 一种电子式和热磁式塑壳断路器通用安装的脱扣器结构
CN215069790U (zh) 一种具有保护机构的户外高压交流隔离开关
CN209962974U (zh) 一种切换组件及其无极性接触器
CN209962966U (zh) 一种磁钢组件及其无极性接触器
CN214254285U (zh) 一种自动检测线圈绝缘型电磁继电器
CN201918324U (zh) 两极直流接触器
CN219658627U (zh) 一种用于大电流的接触器
CN111933488A (zh)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CN215180388U (zh) 一种断路器机构箱二次回路端子自适应连接装置
CN213905247U (zh) 一种灭弧结构以及具有该灭弧结构的接触器
CN2763962Y (zh) 单极直流接触器
CN211605567U (zh) 一种开关可控的pdu
CN219759394U (zh) 一种高压电动接地开关
CN21912315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7426594U (zh) 一种安全稳定的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