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6388B -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6388B
CN112966388B CN202110276657.0A CN202110276657A CN112966388B CN 112966388 B CN112966388 B CN 112966388B CN 202110276657 A CN202110276657 A CN 202110276657A CN 112966388 B CN112966388 B CN 112966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valent
winding
insulation
flat wire
thermal condu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66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6388A (zh
Inventor
张松
张立春
张文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Institute of Marine Electric Propulsion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No 712 Institute CSIC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Institute of Marine Electric Propulsion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No 712 Institute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Institute of Marine Electric Propulsion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No 712 Institute CSIC filed Critical Wuhan Institute of Marine Electric Propulsion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 No 712 Institute CSIC
Priority to CN2021102766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63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6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6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6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6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26Composi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包括定子绕组建模方法和定子绕组等效热导率计算方法;所述的定子绕组建模方法包括定子扁线建模方法和定子绝缘建模方法;所述的定子绕组等效热导率计算方法包括定子扁线热导率计算方法、定子线圈绝缘热导率和等效绝缘厚度计算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增强了扁线电机定子温度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温度场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背景技术
电机是将电能从最初的能源形式转换过来的重要桥梁,是将大部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随着电机设计水平的提高和电机制造业的发展,电机冷却方式、材料及工艺得到很大改进,电机的单机容量在不断增大,电机电磁负荷和热负荷也随之提高,电机运行时产生的单位体积损耗不断增长,使得电机发热严重,过高的温升会降低绝缘寿命甚至破坏绝缘、影响电机输出转矩能力,对于永磁电机更会造成永磁体的不可逆退磁,直接威胁电机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对电机的热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电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散热问题直接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的可靠性,例如定子绕组发生短路故障时,数值很大的短路电流会产生过热,烧毁绕组和铁心,对于大型扁线电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准确地计算和研究扁线电机的温升问题是电机设计、制造和运行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目前对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对于定子绕组的处理,存在多种处理方法,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将每层扁线集中等效为单一铜导体,端部绕组拉直处理等,此方法优点是模型比较简单,计算速度快,但计算精度不高,尤其是端部绕组失真较大,较难模拟得到端部绕组最高温升点;也有学者采用近似真实建模,分别建立槽内和端部的扁线模型和绝缘模型,因端部绕组绝缘尺寸极小,多数为毫米数量级,且端部绕组形状复杂,网格划分和计算工作量极大,故在电机工程设计中较少采用。
目前,在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为:对定子温度场进行分析时,缺乏一种既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精度,又能较大降低对计算能力和计算资源需求的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根据所分析扁线电机的特点,确定定子线圈的等效策略:根据所分析电机的冷却类型,采取不同的等效策略:对于端部灌封等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建立每层槽内绕组和多层绝缘等效模型,端部绕组截面与槽内绕组一致,不建立端部绕组绝缘实体模型,通过在端部绕组各方向表面加载绝缘厚度和热导率形式模拟;对于端部风冷或油冷等以热对流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槽内等效方法与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电机一致,端部绕组则改为包绝缘后尺寸,并对需加载的端部绕组各方向绝缘厚度和热导率作相应的等效计算。
步骤S120,根据扁线电机所选用的扁线尺寸、各方向布置根数,确定含扁线绝缘的每层绕组形状尺寸和定位尺寸,目的是为了使等效后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模型,使等效模型热传导路径上各热阻与真实热阻更接近;
步骤S130,根据所述的等效策略和线圈层数、尺寸等,建立扁线电机绕组和定子槽内绝缘的几何模型,其中扁线电机绕组几何模型的绕组层数与实际电机层数相同,定子槽内多层绝缘等效为单一绝缘材料;
步骤S140,根据步骤S110所述的等效策略,计算槽内绕组扁线各向异性热导率和槽内绕组外表面的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计算得到端部绕组各方向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
步骤S150,根据扁线铜导体和扁线绝缘的尺寸,计算每层绕组的等效热导率,计算槽内多层绝缘的等效导热率,加载槽内绕组各向异性等效热导率,根据端部绕组几何模型和加载热导率,计算每层绕组的绝缘加载厚度,加载端部绕组各向同性热导率和各方向绝缘厚度;
步骤S160,最终在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时,分别加载槽内绕组和槽内多层绝缘的等效热导率,端部绕组等效热导率和各方向加载等效绝缘厚度和端部绝缘等效热导率,完成电机温度场三维分析。
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步骤S120中根据单根扁线的宽度、厚度和每层绕组根数,计算等效的每层扁线的槽宽和槽高方向尺寸,并保证等效后的每层扁线与等效前的每层线圈径向及周向定位尺寸不变。
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步骤S130的几何模型中的定子线圈层数、长度、定位尺寸保持与等效前一致,定子槽内多层绝缘材料等效为单一绝缘材料,建立实体模型,温度场分析时等效单一绝缘材料加载等效绝缘热导率;定子端部绕组绝缘不建立实体模型,根据绕组绝缘实际绕包情况,计算绕组每个方向需加载的端部绝缘厚度值。
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步骤S140中的槽内绕组扁线各向异性热导率是指因槽内每层线圈槽宽、槽高和轴向方向尺寸不同,故将槽内绕组每层等效为一种各向异性材料,分别计算周向、径向和轴向的热导率。
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步骤S150中所述的计算端部绕组各方向的等效绝缘厚度,指的是,因端部绕组结构形状较复杂,无法加载热导率各向异性参数,故端部绕组扁线等效为各向同性材料,加载单一热导率数值(槽内绕组轴向方向热导率),然后根据槽内绕组等效模型计算得到的槽宽和槽高方向热导率,反演计算得到端部绕组槽宽和槽高方向的等效扁线绝缘厚度修正值,然后根据端部绕组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等效扁线绝缘厚度修正值,根据端部简化策略的不同,计算得到端部绕组模型各表面需加载的绝缘厚度。
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步骤S160中最终在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时,槽内绕组和端部绕组的热导率加载方式是不同的,槽内绕组加载的是绕组扁线的各向异性热导率和多层绝缘的单一等效热导率,端部绕组扁线加载的是与槽内绕组扁线轴向相同的单一等效热导率,端部绝缘则通过在端部绕组扁线模型的外表面加载等效厚度和热导率的形式来表征,进而完成电机温度场三维分析。
进一步,所述的端部灌封电机的端部绝缘计算是根据各方向绕包绝缘厚度、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和端部灌封胶热导率,折算出应减去的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最终得到端部绕组各表面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
进一步,所述的端部风冷或油冷电机的端部绝缘计算是根据各方向绕包绝缘厚度、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和端部绕组加载热导率,折算出应减去的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最终得到端部绕组各表面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等效方法综合考虑了扁线槽内和端部的不同等效策略对计算的影响,其模型等效更接近真实,计算精度较高;并且通过改进端部绕组中扁线和绝缘的等效方法,既考虑了端部绕组的复杂形状对计算精度的影响,同时降低了网格划分的难度和计算资源的占用,提高了计算速度。
本发明根据所分析电机的冷却型式,对槽内部分和端部部分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并结合一系列建模等效方法和热导率等效计算方法,较好地平衡了温度场分析中计算精度与计算资源的矛盾,实现了在降低计算精度较小的前提下,较大的减小了计算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网格划分难度,缩短了求解时间
本发明通过建立考虑各种冷却类型电机的不同等效模型,提供更为精确的、对计算资源需求较小的定子绕组等效方法,以快速、准确得到电机内的温度分布,为扁线电机精确设计提供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槽内绕组等效建模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多层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槽内绕组扁线轴向方向热导率计算模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端部绕组等效建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根据所分析扁线电机的特点,确定定子线圈的等效策略:根据所分析电机的冷却类型,采取不同的等效策略。
对于端部灌封等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建立每层槽内绕组和多层绝缘等效模型,端部绕组截面与槽内绕组一致,不建立端部绕组绝缘实体模型,通过在端部绕组各方向表面加载绝缘厚度和热导率形式模拟。
对于端部风冷或油冷等以热对流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槽内等效方法与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电机一致,端部绕组则改为包绝缘后尺寸,并对需加载的端部绕组各方向绝缘厚度和热导率作相应的等效计算。
冷却型式不同,则关注点不同,故需要根据所分析扁线电机的冷却型式,确定不同的冷却策略。如电机端部灌封,则电机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就需要分析热传导路径,准确模拟各部分热阻;如电机端部以风冷或油冷等为主,则端部冷却以对流换热为主要冷却方式,那么计算精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计算准确度,因此端部绕组间隙就要尽量贴近真实,故端部绕组处理策略异于以热传导为主的电机。
步骤S120,根据扁线电机所选用的线圈层数、扁线尺寸、各方向布置根数,确定含扁线绝缘的每层绕组形状尺寸和定位尺寸,目的是为了使等效后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模型,使等效模型热传导路径上各热阻与真实热阻更接近。
所述的步骤S120中根据单根扁线的宽度、厚度和每层绕组根数,计算等效的每层扁线的槽宽和槽高方向尺寸,并保证等效后的每层扁线与等效前的每层线圈径向及周向定位尺寸不变。
步骤S130,根据所述的等效策略和线圈层数、尺寸等,建立扁线电机绕组和定子槽内绝缘的几何模型,其中扁线电机绕组几何模型的绕组层数与实际电机层数相同,定子槽内多层绝缘等效为单一绝缘材料。其中的几何模型中的定子线圈层数、长度、定位尺寸保持与等效前一致,定子槽内多层绝缘材料等效为单一绝缘材料,建立实体模型,温度场分析时等效单一绝缘材料加载等效绝缘热导率;定子端部绕组绝缘不建立实体模型,根据绕组绝缘实际绕包情况,计算绕组每个方向需加载的端部绝缘厚度值。
步骤S140,根据步骤S110所述的等效策略,计算槽内绕组扁线各向异性热导率和槽内绕组外表面的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计算得到端部绕组各方向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其中扁线电机每层绕组因槽宽和槽深方向扁线尺寸、数量不同,故槽宽和槽深方向的扁线总厚度和扁线自身绝缘总厚度是不同的,即热导率是不同的,需根据多层热导模型对槽宽和槽深方向热导率进行计算;而绕组轴向方向是以铜导体为主,需要根据轴向截面铜导体和多层绝缘所占面积进行折算。对于槽内绕组绝缘,因绕包多种绝缘材料,故等效为多层热导模型计算等效绝缘热导率。
其中槽内绕组扁线各向异性热导率是指因槽内每层线圈槽宽、槽高和轴向方向尺寸不同,故将槽内绕组每层等效为一种各向异性材料,分别计算周向、径向和轴向的热导率。槽内绕组外表面的多层绝缘的等效热导率是指根据每层绝缘材料厚度和热导率,计算多层绝缘材料等效为一种材料后的等效热导率,并在计算时加载。
步骤S150,根据扁线铜导体和扁线绝缘的尺寸,计算每层绕组的等效热导率/计算槽内多层绝缘的等效导热率,加载槽内绕组各向异性等效热导率,根据端部绕组几何模型和加载热导率,计算每层绕组的绝缘加载厚度,加载端部绕组各向同性热导率和各方向绝缘厚度。
因端部绕组结构形状较复杂,无法加载各向异性热导率,故端部绕组扁线等效为各向同性材料,加载单一热导率数值(同槽内绕组轴向方向热导率),然后根据槽内绕组等效模型计算得到的槽宽和槽高方向热导率,反演计算得到端部绕组槽宽和槽高方向的等效扁线绝缘厚度,最终计算需加载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等效绝缘厚度-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值修正值(端部灌封电机等)或绕包绝缘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端部风冷或油冷电机等)。
步骤S160,最终在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时,分别加载槽内绕组和槽内多层绝缘的等效热导率,端部绕组等效热导率和各方向加载等效绝缘厚度和端部绝缘等效热导率,完成电机温度场三维分析。槽内绕组和端部绕组的热导率加载方式是不同的,槽内绕组加载的是绕组扁线的各向异性热导率和多层绝缘的单一等效热导率,端部绕组扁线加载的是与槽内绕组扁线轴向相同的单一等效热导率,端部绝缘则通过在端部绕组扁线模型的外表面加载等效厚度和热导率的形式来表征,进而完成电机温度场三维分析。
所述的端部绝缘计算具体包括:考虑定子绕组端部绝缘未建立实体模型,故要根据端部等效策略分别处理:对于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因端部绕组几何模型尺寸是不含绕包绝缘的尺寸,绕包绝缘空间被灌封胶等占据,故要根据各方向绕包绝缘厚度、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和端部灌封胶热导率,折算出应减去的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最终得到端部绕组各表面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对于端部以热对流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因端部绕组几何模型尺寸是含绕包绝缘的尺寸,故要根据各方向绕包绝缘厚度、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和端部绕组加载热导率,折算出应减去的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最终得到端部绕组各表面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
图2为本发明的槽内部分的等效模型示意图。定子槽内是由一定层数的线圈绕组、槽内垫条、工艺间隙等组成,线圈绕组本身根据工作电压要求,在扁线外绕包有一定厚度的绝缘材料,绝缘材料可为一种,也可为多种;线圈绕组的扁线为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铜导线,铜导线外侧为绝缘,根据工作电压、耐温、耐水等要求,可为漆包绝缘、绕包绝缘、无机绝缘等。
如图2所示,电机层数为N,W1为不含扁线绝缘的铜导体宽度,W2为含双边扁线绝缘的扁线宽度,h1为不含扁线绝缘的铜导体厚度,h2为含双边扁线绝缘的扁线厚度,每层线圈是由槽宽或槽深多列导体组成,假设槽宽方向扁线数为m1,槽高方向数为m2,则等效后的槽内绕组每层尺寸分别为:槽宽方向W=m1×W2,m1值通常为1或2,本实施例中m1=1;槽高方向h=m2×h2,m2值则根据电流等设计要求计算确定,本实施例中m2=13;每层绕组的中心等效前后保持不变,即定位尺寸不变;等效后绕组层数N不变。定子槽内绕组等效为槽宽(周向)、槽深(径向)和长度(轴向)方向热导率不同的各向异性材料,周向和径向等效热导率可根据图3的多层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计算得到,轴向等效热导率可根据图4的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定子绕组外层绕包有多层绝缘材料,槽底、层间、槽口通常还有膨胀垫条等,最终通过浸渍绝缘漆成为一个整体,故槽内除扁线外,其本质可以等效为多层绝缘模型,其热导率根据图3的多层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计算得到。
图3为本发明的多层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示意图。上述的绕组径向、周向及多层绝缘材料的等效热导率均可依此模型计算得到。计算模型遵循以下假设:①热流仅沿单一方向传导;②热传导过程没有损失,即热量进入第一层的热流密度为q,第i层传出的热流密度为q;③认为在热传导方向上,各层材料截面积相同,仅厚度不等。
如图3所示的多层平板导热模型,每一层通过的热流密度q是恒定的,根据傅里叶定律,
Figure BDA0002976912380000101
可推导出热流方向等效热导率λ为:
Figure BDA0002976912380000102
根据槽内绕组的实际特点,在槽高和槽宽方向可简化为n1层的热导率为λ1,厚度为Δx1的铜导体和n2层的热导率为λ2,厚度为Δx2的扁线绝缘组成,则由上式可推导得到槽高和槽宽方向等效热导率λr(θ)为:
Figure BDA0002976912380000103
本实施例中,Δx1=W2,Δx2=W2-W1,扁线各表面均有绝缘,故n2=2n1
图4为本发明的槽内绕组扁线轴向方向热导率计算模型示意图。
在计算槽轴向方向等效热导率时,遵循以下假设:①热流仅沿单一方向传导;②热量没有损失,即热量进出真实模型和等效模型的热量同为Φ;③认为在轴向方向上,铜导体与股线绝缘长度相同,仅截面积不等。
如图4所示,通过真实模型和等效模型的热量Φ是恒定的,根据傅里叶定律,
Figure BDA0002976912380000104
可推导出轴向方向等效热导率λz为:
Figure BDA0002976912380000105
根据上述假设,可推导得到本实施例的定子绕组轴向热导率为:
Figure BDA0002976912380000106
上式中,A为等效模型截面积,A1为铜导体截面积,A2为扁线绝缘截面积,n3为铜导体数量,n4为扁线绝缘层数量,n为等效模型中等效导体占位数。
图5为本发明的端部绕组等效建模示意图。
因端部绕组结构形状较复杂,无法加载各向异性热导率,故端部绕组扁线等效为各向同性材料,加载单一热导率数值(同槽内绕组轴向方向热导率λz),然后根据槽内绕组等效模型计算得到的槽宽方向热导率λθ和槽高方向热导率λr,依据热阻相等原则,反演计算得到端部绕组槽宽方向的等效扁线漆膜厚度a和槽高方向的等效扁线漆膜厚度b;根据同样方法反演计算得到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c或绕包绝缘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d;最终计算需加载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等效扁线漆膜厚度(a或b)-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c或d)。
实施例1
图5中实施例1为本发明的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端部绕组等效模型的一个基本实施例。
如图所示,实施例1中端部绕组每层等效模型为每层绕组内含扁线绝缘的扁线尺寸,即槽宽方向W=m1×W2,m1值通常为1或2,本实施例中m1=1;槽高方向h=m2×h2,m2值则根据电流等设计要求计算确定(同槽内绕组),本实施例中m2=13。本实施例中最终计算需加载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a或b)-灌封胶等效厚度修正值c。
实施例2
实施例2为本发明的端部以热对流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端部绕组等效模型的一个基本实施例。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每层端部绕组的形状尺寸确定方法。
如图所示,实施例2中端部绕组每层等效模型为每层绕组绕包主绝缘后的总尺寸,即槽宽方向W'=W3;槽高方向h'=h3。本实施例中最终计算需加载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a或b)-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d。
本发明通过建立考虑各种冷却类型电机定子绕组的等效模型和热导率计算方法,克服了目前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等效的不足,提供更为精确的、对计算资源需求较小的定子绕组等效方法,以快速、准确得到电机内的温度分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5)

1.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根据所分析电机的冷却类型,采取不同的等效策略:对于包括端部灌封在内的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建立每层槽内绕组和多层绝缘等效模型,端部绕组截面与槽内绕组一致,端部绕组绝缘通过在端部绕组各方向表面加载绝缘厚度和热导率形式模拟;对于包括端部风冷或油冷电机在内的端部以热对流为主要冷却方式的电机,槽内等效方法与端部以热传导为主要冷却方式电机一致,端部绕组截面则改为包绝缘后尺寸,并针对需加载的端部绕组各方向绝缘的厚度和热导率作相应的等效计算;
步骤S120,根据扁线电机所选用的扁线尺寸、各方向布置根数,确定含扁线绝缘的每层绕组形状尺寸和定位尺寸;
步骤S130,根据所述的等效策略和线圈层数、尺寸,建立扁线电机绕组和定子槽内绝缘的几何模型;其中几何模型中的定子线圈层数、长度、定位尺寸保持与等效前一致,定子槽内多层绝缘材料等效为单一绝缘材料,建立实体模型,定子端部绕组绝缘不建立实体模型,根据绕组绝缘实际绕包情况,计算绕组每个方向需加载的端部绝缘厚度值;
步骤S140,根据所述的等效策略,计算槽内绕组扁线各向异性热导率和槽内绕组外表面的绝缘等效热导率;其中槽内绕组扁线各向异性热导率是将槽内绕组每层等效为一种各向异性材料,分别计算周向、径向和轴向的热导率,槽内绕组外表面的绝缘等效热导率是将多层不同厚度和热导率的绝缘材料等效为一种各向同性材料,计算等效热导率;
步骤S150,根据端部绕组几何模型和加载热导率,计算端部绕组各方向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其中计算端部绕组各方向的等效绝缘厚度是根据槽内绕组等效模型计算得到的槽宽和槽高方向热导率,反演计算得到端部绕组槽宽和槽高方向的等效扁线绝缘厚度修正值,然后根据端部绕组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等效扁线绝缘厚度修正值,根据端部简化策略的不同,计算得到端部绕组模型各表面需加载的绝缘厚度;
步骤S160,分别加载槽内绕组和槽内多层绝缘的等效热导率,端部绕组等效热导率、各方向加载等效绝缘厚度和端部绝缘等效热导率,完成电机温度场三维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20具体包括:根据单根扁线的宽度、厚度和每层绕组根数,计算等效的每层扁线的槽宽和槽高方向尺寸,并保证等效后的每层扁线与等效前的每层线圈径向及周向定位尺寸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60中槽内绕组加载的是绕组扁线的各向异性热导率和多层绝缘的单一等效热导率,端部绕组扁线加载的是与槽内绕组扁线轴向相同的单一等效热导率,端部绝缘则通过在端部绕组扁线模型的外表面加载等效厚度和热导率的形式来表征,进而完成电机温度场三维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部灌封类型电机的端部绝缘计算是根据各方向绕包绝缘厚度、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和端部灌封胶热导率,折算出应减去的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最终得到端部绕组各表面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灌封胶等效绝缘厚度修正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部风冷或油冷类型电机的端部绝缘计算是根据各方向绕包绝缘厚度、多层绝缘等效热导率和端部绕组加载热导率,折算出应减去的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最终得到端部绕组各表面需加载的等效绝缘厚度为:端部绕组绕包多层绝缘厚度+反演计算的扁线绝缘等效厚度-绕包绝缘等效厚度修正值。
CN202110276657.0A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Active CN1129663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6657.0A CN112966388B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6657.0A CN112966388B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6388A CN112966388A (zh) 2021-06-15
CN112966388B true CN112966388B (zh) 2022-04-15

Family

ID=76279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6657.0A Active CN112966388B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638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6886A (ja) * 2007-06-11 2008-12-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2867088A (zh) * 2012-09-12 2013-01-0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应用于电主轴稳态温度场的热网络建模方法
DE102014112026A1 (de) * 2014-08-22 2016-02-25 Kriwan Industrie-Elektronik Gmbh Läuferkritischer Motor mit thermischem Motorschutzsystem
CN109617319A (zh) * 2019-02-01 2019-04-12 清华大学 一种扁线电机槽内油冷结构
CN111062160A (zh) * 2019-12-07 2020-04-24 复旦大学 能够同时调控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热透明装置
CN112134410A (zh) * 2020-09-28 2020-12-25 揭阳市汇宝昌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电机的稳态温度场模型的优化散热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3737B (zh) * 2019-01-10 2020-07-10 湖南科技大学 用于交流牵引电机温度场分析的定子绕组气隙建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6886A (ja) * 2007-06-11 2008-12-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2867088A (zh) * 2012-09-12 2013-01-0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应用于电主轴稳态温度场的热网络建模方法
DE102014112026A1 (de) * 2014-08-22 2016-02-25 Kriwan Industrie-Elektronik Gmbh Läuferkritischer Motor mit thermischem Motorschutzsystem
CN109617319A (zh) * 2019-02-01 2019-04-12 清华大学 一种扁线电机槽内油冷结构
CN111062160A (zh) * 2019-12-07 2020-04-24 复旦大学 能够同时调控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热透明装置
CN112134410A (zh) * 2020-09-28 2020-12-25 揭阳市汇宝昌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电机的稳态温度场模型的优化散热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等效热网络法的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热分析;韩雪岩等;《微电机》;20160428(第04期);第13-17页 *
扁平型直线异步电机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孙建宏等;《电机与控制应用》;20060110(第01期);第21-25页 *
永磁推进电机损耗及冷却效能分析;张松;《电机与控制应用》;20131220;第40卷(第13期);第1-4、18页 *
永磁电机三维温度场计算与分析;杨明国;《船电技术》;20121215;第32卷(第13期);第8-10、14页 *
永磁直线开关磁链电机温度场分析;汪旭东等;《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30(第03期);第107-11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6388A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etrov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direct liquid cooling system in a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Acquaviva et al.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of in-slot oil-cooled tooth coil winding PM machine for traction application
Lindh et al. Direct liquid cooling in low-power electrical machines: Proof-of-concept
Vansompel et al. Multiphysics analysis of a stator construction method in yokeless and segmented armature axial flux PM machines
Wrobel et al. Design of a brushless PM starter generator for low-cost manufacture and a high-aspect-ratio mechanical space envelope
Chin et al. High efficiency PMSM with high slot fill factor coil for heavy-duty EV traction considering AC resistance
Ghahfarokhi et al. Thermal analysis of a SynRM using a thermal network and a hybrid model
Bi et al. The study of cooling enhancement in ax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motor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yat et al. Experiment informed methodology for thermal design of PM machines
Nishanth et al. A review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power dense electric machines
Zhao et al. A generalized mesh-based thermal network model for SPM machines combining coupled winding solution
Zhu et al. Cooling system design optimization of a high power density PM traction motor for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W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lumped-parameter thermal model and thermal parameters test for IPMSM
Song et al. Multi‐physics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design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for electric vehicles
Nategh et al. Thermal modeling of a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built using litz wire
Liu et al. Porous met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slot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of electric machines
CN114400838A (zh) 一种轴向永磁电机直径比初始值设计方法
Li et al. Electromagnetic-thermal-stress efforts of stator-casing grease buffers for permanent magnet driving motors
CN112966388B (zh) 一种扁线电机温度场分析中定子绕组等效方法
Camilleri et al. Asses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current density of flat winding coils for concentrated windings within a segmented stator machine
Liu et al. Coupled electromagnetic and thermal design-optimisation of a traction ipm machine with high-torque overload capability
Wrobel et al. Thermal analysis of a segmented stator winding design
Dong et al. Improved thermal modeling methodology for embedded real-tim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utomotive electric machines
Vainel et al. Thermal modelling of a fractional-slot concentrated-winding Kaman type axial-flux permanent-magnet machine
Bouheraoua et al. Electro-Thermal Coupled Modeling of Induction Motor Using 2D Finite Element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