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5096B -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5096B
CN112965096B CN202110185254.5A CN202110185254A CN112965096B CN 112965096 B CN112965096 B CN 112965096B CN 202110185254 A CN202110185254 A CN 202110185254A CN 112965096 B CN112965096 B CN 1129650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ed
personnel
group
person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52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5096A (zh
Inventor
张晓敏
许旭
宁静
谢向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MMS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MMS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MMS of PLA filed Critical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AMMS of PLA
Priority to CN2021101852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50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5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5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5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50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3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the detector being made of plastic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167Measuring radioactive content of objects, e.g. contamin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4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the detector being a liqui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应急救援领域,本发明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能够对大规模的待检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前,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待检人员进行分组,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多个待检人员组成的待检群组进行群组预检,实现对待检人员的快速分类。将待检人员通过群组预检分流向专业检测区和快速检测区,在不发生漏检的前提下,可大大减轻专业检测的工作量,显著提高检测速度。另外,在群组预检中,结合测距‑计时器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待检群组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除了获取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外,还获取了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距离和测量时间,提高了放射性测量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应急救援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核与辐射事故是指由于链式核反应失控、放射性物质的失控外逸,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的事故的统称。核事故的具体类型包括核反应堆事故、辐射装置事故、核材料临界事故、核武器事故、放射性废物存储事故、放射源丢失事故、医疗照射事故、以及“脏弹”恐怖袭击等。核事故的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起较大的社会恐慌。
核与辐射事故发生后,人员在污染区内可能会受到放射性污染,主要包括放射性灰尘造成的体表污染以及吸入放射性气溶胶或食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造成的体内污染,即内照射。体表污染和体内污染会使人体受到放射性损伤。真正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和因恐慌而担心自己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而实际上并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共同组成放射性污染区受影响人员。对污染区内受影响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筛查出真正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并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医学处置是核应急救援的重要工作。
而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核技术应用大国,裂变反应堆、工业和医用大活度放射源、辐照装置所在地区往往人员比较密集,一旦发生核事故,污染区内居民都有放射性污染风险,必须进行快速的放射性污染检测。相同等级的核事故中,我国人员疏散、污染检测的规模相对欧美国家要大得多,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核应急方案对人员进行疏散和污染检测。因此,有必要针对本国特征探索在大范围人群中快速筛查受到放射性污染人员的方法。
现在施行的人员放射性污染检测流程为:逐个体表检测→发现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重新检测→合格通过。在实践中一旦检测到受污染人员,为了确定受污染人员的范围、严重程度,检测速度将被大大拖慢,从这个角度而言,也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对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筛查的方法。
而目前对放射性污染人员的检测主要使用基于Nal(Tl)闪烁体、电离室、正比计数管或盖革-米勒计数管的便携式α/β/γ射线剂量仪、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由于Nal(Tl)闪烁体尺寸较小,电离室、正比计数管或盖革一米勒计数管为气体探测器,对辐射特别是γ射线的探测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为发生核与辐射事故后,针对污染区内人群的一种快速污染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核应急救援领域,本发明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能够对大规模的待检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前,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待检人员进行分组,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多个待检人员组成的待检群组进行群组预检,实现对待检人员的快速分类。将待检人员通过群组预检分流向专业检测区和快速检测区,在不发生漏检的前提下,可大大减轻专业检测的工作量,显著提高检测速度。另外,在群组预检中,结合测距-计时器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待检群组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除了获取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外,还获取了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距离和测量时间,提高了放射性测量的精度。基于大面积塑料闪烁体/液体闪烁体辐射探测器的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因其检测速度快、对微弱放射性更敏感,更适合对人员进行快速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设置人员待检区,所述人员待检区的面积>2000m2;待检人员密度<0.5/m2,预设人员待检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值为Hb
步骤2,对人员待检区中的待检人员进行分组;将待检人员分至各待检群组;
步骤3,待检人员以待检群组为单位进行群组预检,通过辐射探测器得到待检群组距离探测器9.5-0.5m区间的累计计数nc,同时测距-计时器给出待检群组与探测器距离9.5-0.5m的累计时间t;待检群组距离大面积辐射探测器x1到x2之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31
为: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32
则辐射探测器9.5-0.5m区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33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34
其中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探测效率ε(x)随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距离x的关系如下所示:
ε(x)=0.215·e-2.502x+0.0053.e-0.702x+0.0001
其中,e为2.7183;
根据该区间的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nc和测量时间t可计算出待检群组的辐射剂量率H: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35
其中D为单位放射性活度对应的剂量转换系数;
步骤4,根据辐射剂量率H与本底辐射剂量率Hb之间的关系,判断待检人员是否污染;
若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大于等于本底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即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41
则说明该待检群组明显高于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该待检群组中存在受污染人员,该待检群组的号牌被标记为“专业检测”,进入步骤5;
如果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低于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42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43
则说明在该待检群组中未检出受污染人员,进入步骤6;
步骤5,对每个待检人员逐一进行专业检测:
待检人员体表放射性活度测量值为A,设置去污洗消限值为B;当A<B时,该人员为未受污染人员,记录检测结果并放行通过;当A>B时,标记该人员为受污染人员,并在该人员号牌上标记污染区域和相应的测量值A,进入步骤7;
步骤6,对每个待检人员进行逐一快速检测:
通过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的本底计数为nb,待检人员的测量计数为n,当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44
时,认为人员未受污染,对未污染人员记录测量剂量值并放行通过;当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45
认为人员受到污染,对受污染人员的号牌进行标记,进入步骤7;
步骤7,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
根据步骤5或6的检测结果,决定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局部洗消或全身洗消;
如果受污染人员只有身体局部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局部洗消;
如果受污染人员全身多处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全身洗消;
对快速检测发现的受污染人员,全部进行全身洗消;
步骤8,对洗消后的人员再次进行专业检测;
专业检测标准参照步骤5,如果未检出放射性超标,对人员进行记录并放行通过,如果仍然检出放射性超标,进入步骤9;
步骤9,体内污染检测与医学处置。对洗消后仍放射性超标的人员采集血样、尿样等进行内照射检查,并进行专业医学处置。
优选地,步骤2中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的确定方法如下:
S1:根据核事故等级预估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将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设置为p;
S2:预设受污染人员在待检人员中随机均匀分布,得到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
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为:
q=(1-p)m
其中,q为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
p为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
m为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
则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可由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决定: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51
S3:提高预检通过率,设置每组人员里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90%;
S4: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满足1≤m≤log(1-p)90%。
优选地,步骤3中预设辐射探测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所述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各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间隔为t1,以便避免测量时相互干扰;待检群组从距离辐射探测器H2处匀速走向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优选地,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为5cm×(10cm~15cm)×(100cm~12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或5cm×(100cm~120cm)×(100cm~12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在检测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临时改装为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
优选地,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放置在距离地面50cm高处;对5cm×10cm×10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1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对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10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
优选地,每个大面积辐射探测器间隔t1>(5m~6m),防止测量时互相干扰。
优选地,为防止因待检人员之间的阻挡而导致探测器对后排待检人员探测效率降低,待检人员队列≤2列,待检人员之间前后、左右保持的距离为0.5m~0.7m。
优选地,待检群组从10m外以1m/s的速度匀速走向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优选地,进行专业检测的专业检测区设在群组预检区侧后方位置,该专业检测区距离群组预检区域大于20m;根据群组预检结果,只有小于10%的待检群组进行专业检测;使用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对待检群组中的每个待检人员进行全身测量,所述全身测量包括头部、面部、手部、足部和躯干部,每处均测量时间为5s~10s。
优选地,步骤6中,使用多个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对该组待检人员依次快速检测,每人在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处停留5s~10s进行测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污染区内的待检人员进行分组、群组预检,对待检人员快速分类,将待检人员分流向专业检测区和快速检测区,在不发生漏检的前提下,大大减轻了专业检测区的工作量;
2.群组预检设置在待检人员通往快速检测区/专业检测区的路线上,待检群组(待检人员)不需停留,不会增加检测时间,且经过群组预检后,只有<10%的待检群组需要进行专业检测,≥90%的待检群组只需进行快速检测,可大大提高检测速度;
3.在群组预检中,结合测距-计时器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待检群组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除了获取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外,还获取了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距离和测量时间,提高了辐射剂量测量的精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的示意图,其中101-人员待检区,102-待检人员,103-待检群组,104-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5-测距-计时器,106-群组预检区,107-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108-快速检测区,109-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110-专业检测区。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的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对待检群组的探测效率随距离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设置人员待检区,所述人员待检区的面积>2000m2;待检人员密度<0.5/m2,预设人员待检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值为Hb
步骤2,对人员待检区中的待检人员进行分组;将待检人员分至各待检群组;
其中,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的确定方法如下:
S1:根据核事故等级,预估受污染人员数量,将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设置为p;
S2:预设受污染人员在待检人员中随机均匀分布,得到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
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为:
q=(1-p)m
其中,q为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
p为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
m为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
则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可由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决定: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81
S3:提高预检通过率,设置每组人员里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90%;
S4: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满足
1≤m≤log(1-p)90%;
步骤3,待检人员以待检群组为单位进行群组预检,通过辐射探测器得到待检群组距离探测器9.5-0.5m区间的累计计数nc,同时测距-计时器给出待检群组与探测器距离9.5-0.5m的累计时间t;待检群组距离大面积辐射探测器x1到x2之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82
为: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83
则辐射探测器9.5-0.5m区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7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1
其中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探测效率ε(x)随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距离x的关系如下所示:
ε(x)=0.215.e-2.502x+0.0053.e-0.702x+0.0001
根据该距离区间的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nc和测量时间t可计算出待检群组的辐射剂量率H: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2
其中D为单位放射性活度对应的剂量转换系数;
步骤4,根据辐射剂量率H与本底辐射剂量率Hb之间的关系,判断待检人员是否污染;
若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高出本底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即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3
则说明该待检群组明显高于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该待检群组中存在受污染人员,该待检群组的号牌被标记为“专业检测”,进入步骤5;
如果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低于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4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5
则说明在该待检群组中未检出受污染人员,进入步骤6;
步骤5,对每个待检人员逐一进行专业检测:
待检人员体表放射性活度测量值为A,设置去污洗消限值为B;当A<B时,该人员为未受污染人员,记录检测结果并放行通过;当A>B时,标记该人员为受污染人员,并在该人员号牌上标记污染区域和相应的测量值A,进入步骤7;
步骤6,对每个待检人员进行逐一快速检测:
通过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的本底计数为nb,待检人员的测量计数为n,当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096
时,认为人员未受污染,对未污染人员记录测量剂量值并放行通过;当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01
认为人员受到污染,对受污染人员的号牌进行标记,进入步骤7;
优选地,步骤6中,快速检测区设在群组预检区正后方位置,步骤6中的快速检测区设置在距离群组预检区域大于10m;根据群组预检结果,大于90%的待检群组都不存在放射性污染,都要进入快速检测区,因此该区域设在群组预检区正后方,方便待检人员快速进入。
步骤7,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
根据步骤5或6的检测结果,决定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局部洗消或全身洗消;
如果受污染人员只有身体局部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局部洗消;
如果受污染人员全身多处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全身洗消;
对快速检测发现的受污染人员,全部进行全身洗消;
步骤8,对洗消后的人员再次进行专业检测;
专业检测标准参照步骤5,如果未检出放射性超标,对人员进行记录并放行通过,如果仍然检出放射性超标,进入步骤9;
步骤9,体内污染检测与医学处置。对洗消后仍放射性超标的人员采集血样、尿样等进行内照射检查,并进行专业医学处置。
优选地,步骤3中预设辐射探测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所述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各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间隔为t1,以便避免测量时相互干扰;待检群组从距离辐射探测器H2处匀速走向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优选地,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为5cm×10cm×10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或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在检测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临时改装为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
优选地,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放置在距离地面50cm高处,即H1=50;对5cm×10cm×10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1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对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10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
优选地,每个大面积辐射探测器间隔t1>5m,防止测量时互相干扰。
优选地,为防止因待检人员之间的阻挡而导致探测器对后排待检人员探测效率降低,待检人员队列≤2列,待检人员之间前后、左右保持0.5m距离。
待检群组从10m外以1m/s的速度匀速走向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优选地,步骤5中,进行专业检测的专业检测区设在群组预检区侧后方位置,该专业检测区距离群组预检区域大于20m;根据群组预检结果,只有小于10%的待检群组进行专业检测;使用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对待检群组中的每个待检人员进行全身测量,所述全身测量包括头部、面部、手部、足部和躯干部,每处均测量时间为10s。
优选地,步骤6中,使用多个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对该组待检人员依次快速检测,每人在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处停留5s进行测量。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设置人员待检区,所述人员待检区的面积>2000m2;待检人员密度<0.5/m2,预设人员待检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值为Hb;;
优选地,所述人员待检区为远离放射性污染区的大型室内场所。
优选地,所述人员待检区为环境辐射本底水平的室外区域。
步骤2,对人员待检区中的待检人员进行分组;将待检人员分至各待检群组;
优选地,将待检人员中m人为一组,称为待检群组,为各待检人员发放号牌作为通行和标记凭证。
优选地,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的确定方法如下:
S1:根据核事故等级,预估受污染人员数量,将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设置为p,;
S2:预设受污染人员在待检人员中随机均匀分布,得到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
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为:
q=(1-p)m
其中,q为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
p为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
m为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
则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可由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决定: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21
S3:提高预检通过率,设置每组人员里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90%;
S4: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满足
1≤m≤log(1-p)90%。
具体地,在核事故中,受污染人员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并不高。如表1所示,如果受污染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则待检群组内人数为10人时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为90.44%。在分组时,为提高预检通过率,可根据预估p值确定每个待检群组的人数m,使得每组人员里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90%,即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1≤m≤log(1-p)90%。
表1 单个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表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31
步骤3,待检人员以待检群组为单位进行群组预检,辐射探测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所述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各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间隔为t1,以便避免测量时相互干扰;待检群组从距离辐射探测器H2处匀速走向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优选地,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为5cm×10cm×10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或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在检测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临时改装为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
优选地,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放置在距离地面50cm高处,即H1=50;对5cm×10cm×10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1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对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10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
优选地,每个大面积辐射探测器间隔t1>5m,防止测量时互相干扰。
优选地,为防止因待检人员之间的阻挡而导致探测器对后排待检人员探测效率降低,待检人员队列≤2列,待检人员之间前后、左右保持0.5m距离。
待检群组从10m外以1m/s的速度匀速走向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优选地,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分别记录待检群组距离探测器9.5-0.5m区间的累计计数nc,同时测距-计时器给出待检群组与探测器距离9.5-0.5m的累计时间t。
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探测效率ε(x)随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距离x的变化规律如下:
ε(x)=0.215.e-2.502x+0.0053.e-0.702x+0.0001
大面积辐射探测器9.5-0.5m区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46
为: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41
得到9.5-0.5m区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42
后,根据该距离区间的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nc和测量时间t可计算出待检群组的辐射剂量率H: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43
其中D为单位放射性活度对应的剂量转换系数,由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给出建议值。
优选地,如果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高出本底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即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44
则说明该待检群组明显高于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该待检群组中存在受污染人员,该待检群组的号牌被标记为“专业检测”,进入步骤4a,如果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45
则说明在该待检群组中未检出受污染人员,进入步骤4b;
步骤4a,对每个待检人员逐一进行专业检测。专业检测区设在群组预检区侧后方位置,距离群组预检区域大于20m;根据群组预检结果,只有小于10%的待检群组进行专业检测。
使用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对待检群组中的每个待检人员进行全身测量,重点测量头部、面部、手部、足部和躯干部,每处测量10s。
待检人员体表放射性活度测量值为A,设置去污洗消限值为B。当A<B时,该人员为未受污染人员,记录检测结果并放行通过;当A>B时,该人员为受污染人员,并在该人员号牌上记录污染区域和相应的测量值A,进入步骤5;
步骤4b,对每个待检人员进行逐一快速检测。快速检测区设在群组预检区正后方位置,距离群组预检区域大于10m;根据群组预检结果,大于90%的待检群组都不存在放射性污染,都要进入快速检测区,因此该区域设在群组预检区正后方,方便待检人员快速进入。
使用多个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对该组待检人员依次快速检测,每人在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处停留5s进行测量。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的本底计数为nb,待检人员的测量计数为n,当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51
时,认为人员未受污染,对未污染人员记录测量剂量值并放行通过;当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52
认为人员受到污染,对受污染人员的号牌进行标记,进入步骤5;
步骤5,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根据步骤4a或4b的检测结果,决定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局部洗消或全身洗消,如果受污染人员只有身体局部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局部洗消,如果受污染人员全身多处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全身洗消,对快速检测发现的受污染人员,全部进行全身洗消;
步骤6,对洗消后的人员再次进行专业检测。专业检测标准参照步骤4a,如果未检出放射性超标,对人员进行记录并放行通过,如果仍然检出放射性超标,进入步骤7;
步骤7,体内污染检测与医学处置。对洗消后仍放射性超标的人员采集血样、尿样等进行内照射检查,并进行专业医学处置。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待检人员集中安置的人员待检区(101),进行检测前,将人员待检区(101)内的待检人员(102)划分为多个待检群组(103)。
在人员待检区(101)50m外设置人员污染检测区,人员污染检测区具体包括:快速检测区(108)、专业检测区(110)及通往上述两检测区路线上设置的群组预检区(106)。
快速检测区(108)内包括10个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107)。
专业检测区(110)内包括3个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109)。
群组预检区(106)内包括3个带有测距-计时器(105)的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
具体地,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的流程如图1至图3所示:
步骤1,设置人员待检区(101),将核事故后被认定为污染区的人员集中在待检区(101)。选择远离放射性污染区的大型室内场所或位于环境辐射本底水平的室外区域,面积>2000m2;人员待检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值为Hb(101);
步骤2,对人员待检区中的待检人员(102)进行分组,称为待检群组(103)。预估受污染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以受污染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1%为例,为保证每组人员里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大于90%,将人员待检区(101)中的待检人员(102)每10人分为一个待检群组(103),发放号牌作为通行和标记凭证。
步骤3,对待检群组(103)为进行群组预检。使用3个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做为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每个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之间间隔5m,防止测量时互相干扰。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放置在距离地面50cm高处,10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群组(103)。
待检群组(103)内的待检人员(102)排成两排,待检人员(102)之间前后、左右保持0.5m距离,从10m外以1m/s的速度匀速走向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同时测距-计时器(105)对人群进行测距和计时,在待检群组(103)距离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9.5-0.5m的区间记录累计放射性计数nc和测量时间t。根据图3给出的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对待检群组(103)的探测效率随距离变化曲线,得到9.5-0.5m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71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72
获得大面积辐射探测器(104)的计数nc和测量时间t后,单位放射性活度对应的剂量转换系数D取常见放射性核素137Cs的0.662MeV伽马射线对应的转换系数值3.1×10-6μSv·Bq-1,则根据下列公式可计算出待检群组(103)的辐射剂量率H: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73
如果测量的辐射剂量率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74
则说明该待检群组明显高于环境中的放射性,该待检群组中存在受污染人员,该待检群组的号牌被标记,进入步骤4a,如果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75
则说明在该待检群组中未检出受污染人员,进入步骤4b;
步骤4a,对存在受污染人员的待检群组(103)中的每个待检人员(102)进行逐一专业检测。专业检测区(110)设在群组预检区(106)侧后方位置,使用3个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109)分别对3个待检人员(102)同时进行全身测量,重点测量头部、面部、手部、足部和躯干部,每处测量10s。设置去污洗消限值为1kBq/cm2。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109)显示待检人员(102)全身所有位置放射性<1kBq/cm2时,认为该人员未受污染,记录检测结果并放行通过;当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109)显示待检人员(102)全身任意位置放射性>1kBq/cm2时,认为该人员为受污染人员,并在该人员号牌上记录污染区域和相应的测量值,进入步骤5;
步骤4b,对未检出受污染人员的待检群组(103)中的每个待检人员(102)进行逐一快速检测。快速检测区(108)设在群组预检区(106)正后方位置,使用10个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107)分别对10个待检人员(102)同时进行快速检测,每人在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107)处停留5s进行测量。当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107)本底计数为nb,对待检人员(102)的测量计数为n,则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81
时,认为人员未受污染,对未污染人员记录测量剂量值并放行通过;如果
Figure GDA0003451258190000182
认为人员受到污染,对受污染人员的号牌进行标记,进入步骤5;
步骤5,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根据步骤4a或4b的检测结果,决定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局部洗消或全身洗消,如果受污染人员只有身体局部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局部洗消,如果受污染人员全身多处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全身洗消,对快速检测发现的受污染人员,全部进行全身洗消;
步骤6,对洗消后的人员再次进行专业检测。专业检测标准参照步骤4a,如果未检出放射性超标,对人员进行记录并放行通过,如果仍然检出放射性超标,进入步骤7;
步骤7,体内污染检测与医学处置。对洗消后仍放射性超标的人员采集血样、尿样等进行内照射检查,并进行专业医学处置。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设置人员待检区,所述人员待检区的面积>2000m2;待检人员密度<0.5/m2,预设人员待检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值为Hb
步骤2,对人员待检区中的待检人员进行分组;将待检人员分至各待检群组;
其中,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的确定方法如下:
S1:根据核事故等级,预估受污染人员数量,将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设置为p;
S2:预设受污染人员在待检人员中随机均匀分布,得到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
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q为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
p为预估的受污染的人员数量占待检人员总数的比例;
m为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
则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可由待检群组内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决定:
Figure 59907DEST_PATH_IMAGE002
S3:提高预检通过率,设置每组人员里不存在受污染人员的概率q≥90%;
S4:每个待检群组的内的待检人员数量m满足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步骤3,待检人员以待检群组为单位进行群组预检,通过辐射探测器得到待检群组距离探测器9.5-0.5m区间的累计计数nc,同时测距-计时器给出待检群组与探测器距离9.5-0.5m的累计时间t;
待检群组距离大面积辐射探测器x1到x2之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942544DEST_PATH_IMAGE004
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则辐射探测器9.5-0.5m区间的平均探测效率
Figure 264941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812597DEST_PATH_IMAGE006
其中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探测效率ε(x)随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距离x的关系如下所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其中,e为2.7183;
根据该区间的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nc和测量时间t可计算出待检群组的辐射剂量率H:
Figure 654782DEST_PATH_IMAGE008
其中D为单位放射性活度对应的剂量转换系数;
步骤4,根据辐射剂量率H与本底辐射剂量率Hb之间的关系,判断待检人员是否污染;
若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大于等于本底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即H≥Hb+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则说明该待检群组明显高于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该待检群组中存在受污染人员,该待检群组的号牌被标记为“专业检测”,进入步骤5;
如果测量的辐射剂量率H低于辐射剂量率Hb标准误差的3倍,H<Hb+
Figure 160849DEST_PATH_IMAGE009
,则说明在该待检群组中未检出受污染人员,进入步骤6;
步骤5,对每个待检人员逐一进行专业检测:
待检人员体表放射性活度测量值为A,设置去污洗消限值为B;当A<B时,该人员为未受污染人员,记录检测结果并放行通过;当A>B时,标记该人员为受污染人员,并在该人员号牌上标记污染区域和相应的测量值A,进入步骤7;
步骤6,对每个待检人员进行逐一快速检测:
通过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的本底计数为nb,待检人员的测量计数为n,当n<nb+
Figure 439384DEST_PATH_IMAGE010
时,认为人员未受污染,对未污染人员记录测量剂量值并放行通过;当n≥nb+
Figure 790731DEST_PATH_IMAGE010
,认为人员受到污染,对受污染人员的号牌进行标记,进入步骤7;
步骤7,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
根据步骤5或6的检测结果,决定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局部洗消或全身洗消;
如果受污染人员只有身体局部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局部洗消;
如果受污染人员全身多处辐射剂量超标,则进行全身洗消;
对快速检测发现的受污染人员,全部进行全身洗消;
步骤8,对洗消后的人员再次进行专业检测;
专业检测标准参照步骤5,如果未检出放射性超标,对人员进行记录并放行通过,如果仍然检出放射性超标,进入步骤9;
步骤9,体内污染检测与医学处置,对洗消后仍放射性超标的人员采集血样、尿样进行内照射检查,并进行专业医学处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预设辐射探测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所述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各辐射探测器的探测间隔为t1,以便避免测量时相互干扰;待检群组从距离辐射探测器H2处匀速走向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所述辐射探测器为5cmⅹ(10cm~15cm)ⅹ(100cm~12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或5cmⅹ(100cm~120cm)ⅹ(100cm~12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在检测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临时改装为群组预检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放置在距离地面50cm高处,对5cm×10cm×100cm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1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对5cm×100cm×100cm的液体闪烁探测器,100cm×100cm的探测面垂直面向待检人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大面积辐射探测器间隔t1>5m,防止测量时互相干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防止因待检人员之间的阻挡而导致探测器对后排待检人员探测效率降低,待检人员队列≤2列,待检人员之间前后、左右保持的距离为0.5m~0.7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检群组从10m外以1m/s的速度匀速走向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正上方设置测距-计时器,对待测群组进行测距和计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进行专业检测的专业检测区设在群组预检区侧后方位置,该专业检测区距离群组预检区域大于20m;根据群组预检结果,只有小于10%的待检群组进行专业检测;使用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对待检群组中的每个待检人员进行全身测量,所述全身测量包括头部、面部、手部、足部和躯干部,每处均测量时间为5s~10s。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使用多个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对该组待检人员依次快速检测,每人在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处停留5s~10s进行测量。
CN202110185254.5A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Active CN1129650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254.5A CN112965096B (zh)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254.5A CN112965096B (zh)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5096A CN112965096A (zh) 2021-06-15
CN112965096B true CN112965096B (zh) 2022-03-08

Family

ID=76284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5254.5A Active CN112965096B (zh)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5096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0574A1 (en) * 1981-03-13 1982-09-22 UNC Nuclear Industries, Inc. Portal type personnel radiation monitor
DD299554A5 (de) * 1989-05-12 1992-04-23 Messelektronik Dresden Gmbh,De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von ueber personengruppen gemittelten strahlungsbedingten ausfallwahrscheinlichkeiten
US5218208A (en) * 1990-12-11 1993-06-08 L'etat Francais Device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a body
JPH08248137A (ja) * 1995-03-13 1996-09-27 Toshiba Corp 体表面モニタ
JP2005043272A (ja) * 2003-07-24 2005-02-17 Aloka Co Ltd 体表面モニタ
CN102460213A (zh) * 2009-04-17 2012-05-16 辐射测定和成像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辐射暴露水平的装置和方法
CN108363088A (zh) * 2018-02-09 2018-08-03 深圳臻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核辐射探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535762A (zh) * 2018-04-21 2018-09-14 西安百衡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人员体表放射污染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10789432A (zh) * 2019-11-08 2020-02-14 北京市软银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医疗洗消一体核救援车及救援方法
CN211123289U (zh) * 2019-10-16 2020-07-28 北京方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行人射线检测装置
CN212275988U (zh) * 2020-04-14 2021-0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α表面污染检测装置的传感器阵列置位复位电路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0574A1 (en) * 1981-03-13 1982-09-22 UNC Nuclear Industries, Inc. Portal type personnel radiation monitor
DD299554A5 (de) * 1989-05-12 1992-04-23 Messelektronik Dresden Gmbh,De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von ueber personengruppen gemittelten strahlungsbedingten ausfallwahrscheinlichkeiten
US5218208A (en) * 1990-12-11 1993-06-08 L'etat Francais Device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f a body
JPH08248137A (ja) * 1995-03-13 1996-09-27 Toshiba Corp 体表面モニタ
JP2005043272A (ja) * 2003-07-24 2005-02-17 Aloka Co Ltd 体表面モニタ
CN102460213A (zh) * 2009-04-17 2012-05-16 辐射测定和成像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辐射暴露水平的装置和方法
CN108363088A (zh) * 2018-02-09 2018-08-03 深圳臻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核辐射探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535762A (zh) * 2018-04-21 2018-09-14 西安百衡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人员体表放射污染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211123289U (zh) * 2019-10-16 2020-07-28 北京方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行人射线检测装置
CN110789432A (zh) * 2019-11-08 2020-02-14 北京市软银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医疗洗消一体核救援车及救援方法
CN212275988U (zh) * 2020-04-14 2021-0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α表面污染检测装置的传感器阵列置位复位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5096A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325293C (en) Apparatu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fissile material
JP6519070B1 (ja) 放射性物質による汚染の検査装置、検査方法
CN112965096B (zh) 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JPH08220029A (ja) 放射性汚染物質用非破壊検査装置と検査方法
Gamage et al. A digital approach to neutron–γ imaging with a narrow tungsten collimator aperture and a fast organic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or
US20110215255A1 (en) Assaying of waste
CN116057418A (zh) 用于关联用于原位放射学表征样本的α和γ光谱测定法测量值的系统
US7408161B2 (en) Investigations
JP4184910B2 (ja) 漏えい検出方法
Ely et al. Lithium loaded glass fiber neutron detector tests
JPS6134491A (ja) 集合型放射線検出ユニツト
GB2239943A (en) Environmental radiological monitoring
Clayton Monitoring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n surfaces
Sureshkumar et al. Occupational Radiation Monitoring in Indian Nuclear Industry
Khan et al. Design of Geiger Muller detector system for searching lost γ-ray source
Richardson et al. Evaluation of annual external radiation doses at values near minimum detection levels of dosimeters at the Hanford nuclear facility
Suzuki et al. THE OUTLINE OF AN ACTIVITY CONCENTR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Sankhla et al. Internal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Monitoring During Off-Normal Situations
CN117784201A (zh) 用于放射性沾污识别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A1227582A (en) Automated monitoring of fissile/fertile materials in waste containers
Jester et al.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Monitor Effectiveness for the Detection of 85Kr
Burton et al.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AND BODY BURDEN
CN116931045A (zh) 一种放射性污染伤口辐射成像探测系统
Frase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When handling plutonium in a laboratory for experimental fuels
Koglin et al. Comparison of Hand-Held and Pager Radionuclide Identification Systems for Inspe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