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2830A -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2830A
CN112962830A CN202110178553.6A CN202110178553A CN112962830A CN 112962830 A CN112962830 A CN 112962830A CN 202110178553 A CN202110178553 A CN 202110178553A CN 112962830 A CN112962830 A CN 112962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remedial measure
wall top
bars
ph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85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达
黄鹏
黄平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PP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PP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PP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PP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7855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28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2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2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82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edges are connected to the building; Means therefor; Special details of easily-removable partitions as far as related to the connection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build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包括第一植筋法、第二植筋法以及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其中第一植筋法以及第二植筋法将已种植在梁或板上的锚筋随斜顶砖一起砌筑,将其刮浆饱满压紧压实在砂浆中形成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新墙顶,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针对墙顶已砌筑完成但不符合拉结要求或需要加强拉结,不拆除墙顶,利用外围植筋锚固和夹紧技术使原墙顶与梁或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具有可靠的抗震构造效果和通用性及多种选择对比性,实用性较强,合理性更高,确保建筑室内各房间安全性和精密设备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背景技术
图集(12G614-1)《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2012年实施至今再也没有更新,其中16页⑤节点关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板)铁件拉结做法在施工中很少被应用,几乎“名存实亡”,各个建筑领域施工现场呼声一直很高。
由于现实中梁宽度大小不尽相同甚至有的相差很大,其连接件(铁件)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具有如下缺点:
一是铁件下料需要具备很多规格,造成异形铁件太多,且无法与现场各种类型的墙顶去一一对应,施工极易混乱。
二是造成铁件有的卡住梁宽的长度太长而刚度不足,导致起不到抗震作用。
三是大量的墙不一定能与梁居中,导致上下铁件不居中甚至错位很大(如墙跑到梁边的情况时有),连接部位重叠很小,整体抗震性差。
四是上下铁件焊接不方便难以保证质量。
五是现实中墙顶与板接触的部位很多,而规范没有公开墙顶与板的拉结方法,也没公开墙顶与梁如果不居中甚至跑到梁边或梁外的拉结做法。
六是没有提供纠正已砌筑到顶但不符合要求的墙体的措施。
因此急需要有一种实用简便的构造做法来取代该节点⑤的做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本发明植筋锚固法内容包括两种植筋法以及三种补救措施5个部分,与图集做法都不一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包括第一植筋法、第二植筋法以及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
其中所述第一植筋法以及第二植筋法将已种植在梁或板上的锚筋随斜顶砖一起砌筑,将其刮浆饱满压紧压实在砂浆中形成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新墙顶,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所述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针对墙顶已砌筑完成但不符合拉结要求或需要加强拉结,不拆除墙顶,利用外围植筋锚固和夹紧技术使原墙顶与梁或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但需注意当用于室内潮湿环境时应对连接钢筋及铁丝等进行防腐防锈处理。
优选的,所述第一植筋法步骤如下:
步骤1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0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600mm 处),用U折型Ф6拉结筋(编号为①号)在对应墙宽位置的梁或板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图中还另附有该①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12、墙顶用混凝土砖或页岩砖、M10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斜砌,逐块刮浆饱满,相互压紧压实并与梁或板底部顶紧,在所述①号拉结筋处,预留一皮斜顶砖所占空间尺寸,用M10 膨胀水泥砂浆将该①号拉结筋包实并将所占空间填实,然后随斜顶砌筑一起完成;
优选的,当墙的宽度大于250mm时,将①号U折型Ф6拉结筋更换为U折型Ф8拉结筋。
优选的,所述第二植筋法步骤如下:
步骤21、墙体在砌筑到离梁或板下还有一皮斜顶砖高度时,在墙顶面放置2根Ф6贯通拉结筋,所述拉结筋的端部锚固应满足要求;
步骤22、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2根带弯钩折型Ф6拉结筋(编号为②号)在对应墙宽位置的梁或板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弯钩要分别钩住步骤21所述的2根Ф6贯通拉结筋,其中图中还另附有该②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23、墙顶用混凝土砖或页岩砖、M10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斜砌,逐块刮浆饱满,相互压紧压实并与梁或板底部顶紧,在②号拉结筋处,预留一皮斜顶砖所占空间尺寸,用M10膨胀水泥砂浆将该②号拉结筋包实并将所占空间填实,然后随斜顶砌筑一起完成。
优选的,对于没有按要求采取墙顶与梁板拉结且已砌筑完毕的填充墙,分别按照三种情况分别对应选取本发明的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其中第一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位于梁边补救措施,第三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有部分位于梁外补救措施。
优选的,对于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情况,采用所述第一补救措施,所述第一补救措施也可代替原图集的铁件做法,步骤如下:
步骤3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多折U型Ф6拉结筋(编号为③号)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图中还另附有该③号拉结筋三维大样及其与8号镀锌铁丝、固定筋组合的三维大样;
步骤32、位于墙宽两侧的该③号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其中箍点位于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优选的,所述步骤31中所述植筋孔位置可离墙边≤20mm,便于钻孔。
优选的,对于墙顶未出梁宽但墙左侧已到达梁边情况,采用所述第二补救措施,步骤如下:
步骤4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③、④号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和梁侧面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④号表示位于梁侧面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图中还另附有该④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42、位于墙宽两侧的③、④号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其箍点取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优选的,对于墙顶有部分出梁宽外面情况,采用第三补救措施,所述第三补救措施步骤如下:
步骤5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③、⑤号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和梁侧面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⑤号表示位于出梁宽外面靠墙边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图中还另附有该⑤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52、位于墙宽两侧的③、⑤号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箍点取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优选的,所述步骤52包括:
对于梁宽外的墙顶部分所构成的阴角平台及其暴露的⑤号拉结筋一起用C20细石混凝土包实填实;
当梁宽外的墙顶部分≥1/3墙宽时,所述阴角平台上的⑤号拉结筋增加2Ф6沿墙长方向贯通筋并每300mm设拉钩,再用C20细石混凝土包实填实组成一道贯通墙顶压顶带,该压顶带的厚度为10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适用于当抗震设计(设防烈度6~8度)且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的拉结,具有可靠的抗震构造效果和通用性以及多种选择对比性,实用性较强,合理性更高,确保了建筑室内各个房间安全性,精密设备的稳定性,特别是疏散通道以及楼梯电梯的安全及时性,重要场所的适用性等等,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2)采用植筋锚固法代替原图集中与梁宽度息息相关且规格繁多的铁件做法。本发明跟梁宽度大小没有关系,所种植的锚筋直径(除墙宽特殊大于250)只有Ф6一种常用的规格,并且可利用现场在下料加工梁板墙柱钢筋中剩余的大量Ф6短筋;Ф6锚筋直径小,锚固深度浅,现场弯折易调不需加工,抱箍夹紧也易于操作到位;锚孔中心距墙20mm便于对梁(板)钻孔和控制成孔质量,从而确保植筋质量,有效保证墙顶与梁(板)拉结稳定性和整体效果,还节省了成本加快了进度,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原图集只提供了一种墙顶位于梁底中间的不切实际的铁件做法,但还有两种通常做法没提供,一种是对于墙顶未出梁宽但位于梁宽边做法,尤其是另外一种对于墙顶有部分出梁宽外面的做法,都没提供具体可操作详细节点技术图,这两种在二次结构砌筑中需要应用的部位还是比较多,也是保证墙体稳定的“重之重”啊,本发明创新了这两种长期以来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节点方法和详细步骤,即第二补救措施和第三补救措施;还创新了共三种可选之一的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的植筋锚固做法,即第一植筋法、第二植筋法二、第一补救措施,这样使长期来实际存在的二次结构墙顶拉结不完整以及深藏的质量隐患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消除了长期隐患,使施工有依,管理有序,合理安全,杜绝了施工模棱两可敷衍了事,全面保证了二次结构质量,为后续机电安装、精装修调整改造以及运行使用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针对现场时有发生的砌筑问题,本发明还利用外围植筋锚固和夹紧技术提出了纠正已砌筑到顶但不符合墙顶要求的三种不同新节点补救措施,即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第三补救措施,避免已砌墙体拆除重砌返工,减轻劳动力,节省投资,提高效率,可以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5)比原图集中的铁件加工、安装、焊接、装饰全过程,均省时省力,节省一定成本,易于管控操作精准定位,消除多年来的隐患,确保内外质量,深受施工现场欢迎,是比较全面的安全经济合理的措施。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的简要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本发明的目标及特征考虑到如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将更加明显,附图中:
附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第一植筋法施工方法立面图以及剖面图;
附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第二植筋法施工方法立面图以及剖面图;
附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三种补救措施情况图;
附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第一补救措施施工方法图;
附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第二补救措施施工方法图;
附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第三补救措施施工方法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包括第一植筋法、第二植筋法以及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
其中第一植筋法以及第二植筋法将已种植在梁或板上的锚筋随斜顶砖一起砌筑,将其刮浆饱满压紧压实在砂浆中形成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新墙顶,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所述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针对墙顶已砌筑完成但不符合拉结要求或需要加强拉结,不拆除墙顶,利用外围植筋锚固和夹紧技术使原墙顶与梁或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但需注意用于室内潮湿环境时应对连接钢筋及铁丝等进行防腐防锈处理。
参见图1,第一植筋法步骤如下:
步骤1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0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600mm 处),用U折型Ф6拉结筋(编号为①号)在对应墙宽位置的梁或板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图1中还另附有该①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12、墙顶用混凝土砖或页岩砖、M10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斜砌,逐块刮浆饱满,相互压紧压实并与梁或板底部顶紧,在所述①号拉结筋处,预留一皮斜顶砖所占空间尺寸,用M10 膨胀水泥砂浆将该①号拉结筋包实并将所占空间填实,然后随斜顶砌筑一起完成;
当墙的宽度大于250mm时,将①号U折型Ф6拉结筋更换为U折型Ф8拉结筋
参见图2,第二植筋法步骤如下:
步骤21、墙体在砌筑到离梁或板下还有一皮斜顶砖高度时,在墙顶面放置2根Ф6贯通拉结筋,所述拉结筋的端部锚固应满足要求;
步骤22、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2根带弯钩折型Ф6拉结筋(编号为②号)在对应墙宽位置的梁或板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弯钩要分别钩住步骤21所述的2根Ф6贯通拉结筋,其中图2中还另附有该②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23、墙顶用混凝土砖或页岩砖、M10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斜砌,逐块刮浆饱满,相互压紧压实并与梁或板底部顶紧,在②号拉结筋处,预留一皮斜顶砖所占空间尺寸,用M10膨胀水泥砂浆将该②号拉结筋包实并将所占空间填实,然后随斜顶砌筑一起完成。
参见图3,对于没有按要求采取墙顶与梁(板)拉结且已砌筑完毕的填充墙,分别按照三种情况分别对应选取本发明的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其中第一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位于梁边补救措施,第三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有部分位于梁外补救措施。
参见图4第一种情况,对于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情况,采用图4中第一补救措施,第一补救措施也可代替原图集的铁件做法。
步骤如下:
步骤3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多折U型Ф6拉结筋(编号为③号)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图4中还另附有该③号拉结筋三维大样及其与8号镀锌铁丝、固定筋组合的三维大样;
步骤32、位于墙宽两侧的该③号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其中箍点位于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其中,步骤31中所述植筋孔位置可离墙边≤20mm,便于钻孔。
参见图5第二种情况,对于墙顶未出梁宽但墙左侧已到达梁边情况,采用图5中第二补救措施,步骤如下:
步骤4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③、④号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和梁侧面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④号表示位于梁侧面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图5中还另附有该④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42、位于墙宽两侧的③、④号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其箍点取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参见图6第三种情况,对于墙顶有部分出梁宽外面情况,采用图6第三补救措施,步骤如下:
步骤51、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在墙顶每隔1200mm处(6~7度则在墙顶每隔1800mm 处),用③、⑤号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和梁侧面植筋,锚固长度100mm,其中⑤号表示位于出梁宽外面靠墙边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图6中还另附有该⑤号拉结筋三维大样;
步骤52、位于墙宽两侧的③、⑤号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箍点取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其中,步骤52包括:
对于梁宽外的墙顶部分所构成的阴角平台及其暴露的⑤号拉结筋一起用C20细石混凝土包实填实;
当梁宽外的墙顶部分≥1/3墙宽时,所述阴角平台上的⑤号拉结筋增加2Ф6沿墙长方向贯通筋并每300mm设拉钩,再用C20细石混凝土包实填实组成一道贯通墙顶压顶带。
本实施例中,贯通墙顶压顶带的厚度为100mm。
采用本实施例:
1)本实施例适用于当抗震设计(设防烈度6~8度)且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的拉结,具有可靠的抗震构造效果和通用性以及多种选择对比性,实用性较强,合理性更高,确保了建筑室内各个房间安全性,精密设备的稳定性,特别是疏散通道以及楼梯电梯的安全及时性,重要场所的适用性等等,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2)采用植筋锚固法代替原图集中与梁宽度息息相关且规格繁多的铁件做法。本发明跟梁宽度大小没有关系,所种植的锚筋直径(除墙宽特殊大于250)只有Ф6一种常用的规格,并且可利用现场在下料加工梁板墙柱钢筋中剩余的大量Ф6短筋;Ф6锚筋直径小,锚固深度浅,现场弯折易调不需加工,抱箍夹紧也易于操作到位;锚孔中心距墙20mm便于对梁(板)钻孔和控制成孔质量,从而确保植筋质量,有效保证墙顶与梁(板)拉结稳定性和整体效果,还节省了成本加快了进度,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原图集只提供了一种墙顶位于梁底中间的不切实际的铁件做法,但还有两种通常做法没提供,一种是对于墙顶未出梁宽但位于梁宽边做法,尤其是另外一种对于墙顶有部分出梁宽外面的做法,都没提供具体可操作详细节点技术图,这两种在二次结构砌筑中需要应用的部位还是比较多,也是保证墙体稳定的“重之重”啊,本发明创新了这两种长期以来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节点方法和详细步骤,即第二补救措施和第三补救措施;还创新了共三种可选之一的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的植筋锚固做法,即第一植筋法、第二植筋法二、第一补救措施,这样使长期来实际存在的二次结构墙顶拉结不完整以及深藏的质量隐患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消除了长期隐患,使施工有依,管理有序,合理安全,杜绝了施工模棱两可敷衍了事,全面保证了二次结构质量,为后续机电安装、精装修调整改造以及运行使用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针对现场时有发生的砌筑问题,本实施例还利用外围植筋锚固和夹紧技术提出了纠正已砌筑到顶但不符合墙顶要求的三种不同新节点补救措施,即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第三补救措施,避免已砌墙体拆除重砌返工,减轻劳动力,节省投资,提高效率,可以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5)比原图集中的铁件加工、安装、焊接、装饰全过程,均省时省力,节省一定成本,易于管控操作精准定位,消除多年来的隐患,确保内外质量,深受施工现场欢迎,是比较全面的安全经济合理的措施。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植筋法、第二植筋法以及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
其中所述第一植筋法以及第二植筋法将已种植在梁或板上的锚筋随斜顶砖一起砌筑,将其刮浆饱满压紧压实在砂浆中形成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新墙顶,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所述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针对墙顶已砌筑完成但不符合拉结要求或需要加强拉结,不拆除墙顶,利用外围植筋锚固和夹紧技术使原墙顶与梁或板拉结满足墙长大于5m时的墙顶抗震构造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筋法步骤如下:
步骤11、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用U折型Ф6拉结筋在对应墙宽位置的梁或板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
步骤12、墙顶用混凝土砖或页岩砖、M10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斜砌,逐块刮浆饱满,相互压紧压实并与梁或板底部顶紧,在所述U折型Ф6拉结筋处,预留一皮斜顶砖所占空间尺寸,用M10膨胀水泥砂浆将该拉结筋包实并将所占空间填实,然后随斜顶砌筑一起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墙的宽度大于250mm时,将U折型Ф6拉结筋跟换位U折型Ф8拉结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筋法步骤如下:
步骤21、墙体在砌筑到离梁或板下还有一皮斜顶砖高度时,在墙顶面放置2根Ф6贯通拉结筋,所述拉结筋的端部锚固应满足要求;
步骤22、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用2根带弯钩折型Ф6拉结筋在对应墙宽位置的梁或板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弯钩要分别钩住所述的2根Ф6贯通拉结筋;
步骤23、墙顶用混凝土砖或页岩砖、M10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斜砌,逐块刮浆饱满,相互压紧压实并与梁或板底部顶紧,在2根带弯钩折型的Ф6拉结筋处,预留一皮斜顶砖所占空间尺寸,用M10膨胀水泥砂浆将该2根拉结筋包实并将所占空间填实,然后随斜顶砌筑一起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没有按要求采取墙顶与梁板拉结且已砌筑完毕的填充墙,分别按照三种情况分别对应选取本发明的第一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以及第三补救措施;其中第一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补救措施,第二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位于梁边补救措施,第三补救措施为已砌墙顶有部分位于梁外补救措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墙顶位于梁(板)底中间情况,采用所述第一补救措施,所述第一补救措施也可代替原图集的铁件做法,步骤如下:
步骤31、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用2根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植筋,锚固长度100mm;
步骤32、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位于墙宽两侧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其中箍点位于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1中所述植筋孔位置可离墙边≤20mm,便于钻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墙顶未出梁宽但墙左侧已到达梁边情况,采用所述第二补救措施,步骤如下:
步骤41、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用2根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和梁侧面植筋,锚固长度100mm;
步骤42、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位于墙宽两侧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其上部用8号镀锌铁丝贴墙进行封闭交胶圈箍紧锁死,其中锁点取弯折下折点,其下部用穿墙的Ф6固定筋夹紧焊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墙顶有部分出梁宽外面情况,采用第三补救措施,所述第三补救措施步骤如下:
步骤51、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用2根多折U型Ф6拉结筋分别在对应墙宽两侧位置的梁底部和梁侧面植筋,锚固长度100mm;
步骤52、在墙顶每隔一定距离,用8号镀锌铁丝将墙宽两侧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贴墙进行封闭交圈箍紧锁死,其中锁点取弯折下折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2包括:
对于梁宽外的墙顶部分所构成的阴角平台及其暴露的拉结筋一起用C20细石混凝土包实填实;
当梁宽外的墙顶部分≥1/3墙宽时,所述阴角平台上的拉结筋增加2Ф6沿墙长方向贯通筋并每300mm设拉钩,再用C20细石混凝土包实填实组成一道贯通墙顶压顶带,墙宽两侧的多折U型Ф6拉结筋底部用穿墙Ф6固定筋夹紧后焊死;其中所述贯通墙顶压顶带的厚度为100mm。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所述一定距离为1000mm,当抗震设防烈度6-7度时,所述一定距离为1600mm。
12.根据权利要求4、6、8或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时,所述一定距离为1200mm,当抗震设防烈度6-7度时,所述一定距离为1800mm。
CN202110178553.6A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Pending CN1129628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8553.6A CN112962830A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8553.6A CN112962830A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2830A true CN112962830A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84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8553.6A Pending CN112962830A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28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2289A (zh) * 2022-02-17 2022-04-22 中土(苏州)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大跨度混凝土梁底与外墙砌体连接处抗渗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2289A (zh) * 2022-02-17 2022-04-22 中土(苏州)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大跨度混凝土梁底与外墙砌体连接处抗渗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32048B2 (en) Masonry retainer wall system and method
CA2306688C (en) Anchored retaining wall system
US6431797B2 (en) Masonry retainer wall system and method
CN109403371A (zh) 一种陡坡路堤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US4561804A (en) Earth retaining method
CN112962830A (zh) 一种用于填充墙墙顶与梁或板拉结的植筋锚固方法
US3834095A (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CN107542086B (zh) 一种用于填方边坡的锚索施工方法
US5893254A (en) Brick wall on piers
KR101815009B1 (ko) 전도방지용 측면합성블록이 형성된 거더를 이용한 라멘교 시공방법
CN206800370U (zh) 一种无肥槽开挖地下连续侧墙支挡防护构造
JP3883830B2 (ja) 土木構築物用構築材
JPS5916621B2 (ja) 地下タンクの側壁構築方法
CN212271674U (zh) 一种框架剪力墙填充墙墙体抗震加固结构
CN208965741U (zh) 一种墙体拉结筋预埋组件
EP1208270B1 (en) Foundation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CN113216606A (zh) 外墙单侧支模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JPS63197721A (ja) 土留パネル
US627609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abilizing structures
CN111962901A (zh) 既有砌体结构改造施工方法
KR100757710B1 (ko) 역타설 시공되는 지하구조물의 다월 철근 시공방법
RU2609510C1 (ru) Способ увеличения несуще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тела опоры мостового сооружения
JPS61122399A (ja) 鉄筋支保工及び鉄筋支保工を用いた地山壁面の構築方法
CN209568690U (zh) 一种预埋u型锚固螺栓
KR0150304B1 (ko) 건축구조물의 지상층 및 지하층 골조의 병행 시공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