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2574B -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2574B
CN112962574B CN202110311766.1A CN202110311766A CN112962574B CN 112962574 B CN112962574 B CN 112962574B CN 202110311766 A CN202110311766 A CN 202110311766A CN 112962574 B CN112962574 B CN 112962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drainage
landscape
retaining wal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17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2574A (zh
Inventor
李波
陆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17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2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2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2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2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2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6Aquifer re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生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河流排泄区、设置于生活居住区建筑地基的振冲碎石桩、贯穿振冲碎石桩的排水花管,以及设置于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设置于景观绿化区附近的绿化灌溉蓄水池;设置于农业种植区附近的农田灌溉蓄水池;生态缓冲区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农业种植区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溢流;河流排泄区作为区域最低排泄面与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连通。本发明可以及时将地下水排出,消除地震液化,另外对排出的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Description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综合利用领域,具体是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振冲碎石桩对地基土具有置换、挤密和振动密实等作用,桩和桩间土构成复合地基,使地基承载力提高,变形减少,并可消除土层的液化。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指出,许多文献或工程实践均已指出振冲桩或挤密碎石桩有排泄地下水的作用。在实际项目中,有些建筑场地液化土层为深厚的黏土质砂,通常因为土质排水不畅且缺乏排泄出口,振冲碎石桩无法起到排水作用,不能作为消除地震液化的安全储备,另外,建筑场地饱水,建筑易受潮,影响人居环境。
另外,由于农村水利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普遍存在水资源匮乏、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生活环境、灌溉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地下水水质好、水量稳定,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打通了地下水排水通道后,若直接将地下水作为弃水排放,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可以及时将地下水排出,消除地震液化,另外对排出的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包括生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河流排泄区、设置于生活居住区建筑地基的振冲碎石桩、贯穿振冲碎石桩的排水花管,以及
设置于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景观水系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
设置于景观绿化区附近的绿化灌溉蓄水池,绿化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的滴灌系统;
设置于农业种植区附近的农田灌溉蓄水池,农田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农业种植区的灌排明渠;
振冲碎石桩中地下水通过排水花管从临空面流出,生态缓冲区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农业种植区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溢流;河流排泄区作为区域最低排泄面与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连通,作为整个系统的排水出口。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挡土墙将缓坡地形改造为台地,所述挡土墙衔接上台地和下台地,挡土墙的上部向内依次设有反滤层和墙背填土层,反滤层和墙背填土层的底部为黏土夯实层。
进一步的,所述挡土墙中横向预埋挡墙排水孔,除了最下层挡墙排水孔外,其他挡墙排水孔均包透水土工布;挡土墙的外侧底部开挖有排水通道,最下层挡墙排水孔位于排水通道上部,排水通道与景观水系、绿化灌溉蓄水池、农田灌溉蓄水池连通。
进一步的,通过预设的排水孔,横向打入钢制排水花管贯穿振冲碎石桩群,所述排水花管与挡土墙中最底层的挡墙排水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花管略微向上台地方向向上倾斜,排水坡度5%左右。
进一步的,绿化灌溉蓄水池采用地埋式,设置溢流管道连接河流排泄区。
进一步的,绿化灌溉蓄水池采用地埋式,设置溢流管道连接河流排泄区。
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运用镇规划的功能分区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和周边耕地、河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划分为生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河流排泄区;
(2)对缓坡建筑场地进行地形改造,通过设置挡土墙,将缓坡地形改造为台地,所述挡土墙衔接上台地和下台地;所述挡土墙中横向预埋挡墙排水孔,挡土墙的外侧底部开挖有排水通道,最下层挡墙排水孔位于排水通道上部;
(3)对生活居住区的建筑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消除地震液化,通过预设的排水孔,横向打入钢制排水花管贯穿振冲碎石桩群,所述排水花管与挡土墙中最底层的挡墙排水孔连通;
(4)在景观绿化区以上设置绿化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的滴灌系统;
(5)在农业种植区以上设置农田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农业种植区的灌排明渠;
(6)生活居住区设置景观水系,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
(7)将河流排泄区与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连通;生态缓冲区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农业种植区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溢流,通过生态缓冲区的内部吸附、消纳作用,固定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下游连接作为整个系统的排水出口的河流排泄区。
进一步的,生态缓冲区通过布置植物和水生动物吸收、消解水体中的氮磷元素。
进一步的,生态缓冲区的植物布置包括漂浮植物、根茎球茎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包括四大家鱼、螺、河蚌。
本发明将振冲碎石桩视为砂井,通过在场地临空面横向打入钢质花管,贯穿碎石桩,形成排水通道,降低地下水位,激活振冲碎石桩通过排水减轻地震液化的作用;另外,对安置点进行功能分区,通过设置蓄水池、景观水道、灌溉水渠等设施,对排出的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相关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保障了建筑安全。采用排水花管连接振冲碎石桩的地基处理方案,消除了地震液化现象,保障了建筑安全;
(2)充分利用水资源。将地基处理方案排出的地下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3)提升了农村居民点的景观和风貌。利用地下水对景观绿化进行养护,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为居民点景观水系提供水源,提升了居民点的景观和风貌;
(4)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将地下水储备在蓄水池作为灌溉水源,可在缺水情况下灌溉居民点附近农田,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农作物产量,农民收入增加;
(5)改善了农村水生态和水环境。通过水系连通、构建人工湿地,搭配湿地植物和水生生物,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进行控制和处理,修复了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对生活居住区的建筑地基进行改造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挡土墙,2-振冲碎石桩,3-粗砂垫层,4-排水花管,5-反滤层,6-挡墙排水孔,7-墙背填土,8-黏土夯实层,9-1-排水通道,9-2-灌排明渠,10-房屋建筑,11-生活居住区,12-农业种植区,13-景观绿化区,14-生态缓冲区,15-河流排泄区,16-绿化灌溉蓄水池,17-农田灌溉蓄水池,18-景观水系,19-滴灌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包括将农村居民点和周边耕地、河流划分成的生活居住区11、农业种植区12、景观绿化区13、生态缓冲区14、河流排泄区15、设置于生活居住区11建筑地基的振冲碎石桩2、贯穿振冲碎石桩2的排水花管4,振冲碎石桩2中地下水通过排水花管4从临空面流出,以及
设置于生活居住区11的景观水系18,景观水系18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11的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14;
设置于景观绿化区13附近的绿化灌溉蓄水池16,绿化灌溉蓄水池16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11的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13的滴灌系统19,以自流的方式灌溉景观绿化区13;
设置于农业种植区12附近的农田灌溉蓄水池17,农田灌溉蓄水池17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11的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农业种植区12的灌排明渠9-2,以自流的方式灌溉农业种植区12;
生态缓冲区14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13、农业种植区12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11的景观水系18溢流;
河流排泄区15作为区域最低排泄面与农业种植区12、景观绿化区13、生态缓冲区14连通,作为整个系统的排水出口。
对缓坡建筑场地进行地形改造,通过设置挡土墙1(如图1所示),将缓坡地形改造为台地,所述挡土墙1衔接上台地和下台地。挡土墙1的上部向内依次设有反滤层5和墙背填土层7,反滤层5和墙背填土层7的底部为黏土夯实层8。所述挡土墙1中横向预埋挡墙排水孔6,挡墙排水孔6可采用φ100PVC管道,间距2×2m,上下交错设置,除了最下层挡墙排水孔6外,其他挡墙排水孔6均包透水土工布。挡土墙1的外侧底部开挖有连接农业种植区12的排水通道9-1,最下层挡墙排水孔6位于排水通道9-1上部。
通过预设的排水孔6,横向打入钢制排水花管4贯穿振冲碎石桩群。排水花管4采用内衬反滤土工布的Q235无缝钢管,外径95mm,壁厚4.5mm。所述排水花管4略微向上台地方向向上倾斜,排水坡度5%左右。所述振冲碎石桩2的地顶部伸设有粗砂垫层3,厚度约为250mm。所述排水花管4与挡土墙1中最底层的挡墙排水孔6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运用镇规划的功能分区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和周边耕地、河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划分为生活居住区11、农业种植区12、景观绿化区13、生态缓冲区14、河流排泄区15。
设置生活居住区11以容纳农村居民,并收集雨水,在生活居住区15布置振冲碎石桩2,消除地震液化;设置农业种植区12为农村居民提供农业生产空间;设置景观绿化区13以保持水土,提升居民点景观、改善居住环境;设置生态缓冲区14以容纳生活居住区11收集的含有面源污染物的雨水和农业种植区12因农业生产产生的含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水,提升排水水质,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减轻河流排泄区15的自净压力;设置河流排泄区15作为区域最低排泄面,即系统排水出路。
(2)对缓坡建筑场地进行地形改造,通过设置挡土墙1(如图1所示),将缓坡地形改造为台地,所述挡土墙1衔接上台地和下台地。挡土墙1高度不宜过高,宜不大于6m。挡土墙1采用M7.5浆砌石或现浇混凝土,挡土墙1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挡土墙1的上部向内依次设有反滤层5和墙背填土层7,反滤层5和墙背填土层7的底部为黏土夯实层8。所述挡土墙1中横向预埋挡墙排水孔6,挡墙排水孔6可采用φ100PVC管道,间距2×2m,上下交错设置,除了最下层挡墙排水孔6外,其他挡墙排水孔6均包透水土工布。挡土墙1的外侧底部开挖有排水通道9-1,最下层挡墙排水孔6位于排水通道9-1上部。
(3)对生活居住区11的建筑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2消除地震液化。振冲碎石桩2采用正方形布置,振冲器功率75kw,桩径800~1200mm,桩间距1.5~3.0m,具体桩长、桩径和桩间距的取值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并满足承载力、变形、消除地震液化的相关要求。地基处理范围应在基础外缘扩大1~3排桩,扩大宽度不应小于基底下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且不应小于5m。桩体材料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碎石,填料粒径宜为40mm~150mm。通过预设的排水孔6,横向打入钢制排水花管4贯穿振冲碎石桩群。排水花管4采用内衬反滤土工布的Q235无缝钢管,外径95mm,壁厚4.5mm。所述排水花管4略微向上台地方向向上倾斜,排水坡度5%左右。所述振冲碎石桩2的地顶部伸设有粗砂垫层3,厚度约为250mm。所述排水花管4与挡土墙1中最底层的挡墙排水孔6连通。
(4)在景观绿化区13以上设置容量200m3绿化灌溉蓄水池16(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地埋式,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11的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13的滴灌系统19,以自流的方式灌溉景观绿化区13,另设置溢流管道连接河流排泄区15,防止绿化灌溉蓄水池16蓄满后阻碍地下水的排泄,溢流管采用dn200的镀锌钢管;根据景观绿化区的植被管理要求,通过阀门对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进行调节。滴灌主管采用dn75的PE管,支管采用dn16的内镶圆柱滴灌管,支管间距3m,滴孔间距30cm;灌溉余水通过土壤渗流进入生态缓冲区14,即人工湿地。
(5)在农业种植区12以上设置容量200m3农田灌溉蓄水池17(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地埋式,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11的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农业种植区12的灌溉系统(例如灌排明渠9-2),以自流的方式灌溉农业种植区12,另设置溢流管道连接河流排泄区15,防止蓄水池蓄满后阻碍地下水的排泄,溢流管采用dn200的镀锌钢管;根据农业种植区12的作物需求,通过阀门对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进行调节;灌溉余水通过农业种植区12的灌排明渠9-2导入生态缓冲区14,即人工湿地,灌排明渠9-2为土质灌排明渠,断面形式为梯形断面,沟底宽度50cm,沟深50cm,侧壁坡比1:0.75。
(6)生活居住区11设置景观水系18,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11的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14;景观水系18为宽浅式明渠,深度20~30cm,平面形状可根据居民点的总平面规划,设计为富有特色的形状;景观水系18下垫面必须封闭,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底板和侧壁,以避免下渗补充地下水,影响地基处理的效果,混凝土底板上铺设卵石,混凝土侧壁采用景观堆石遮盖,营造水体自然风貌。
(7)将河流排泄区15与农业种植区12、景观绿化区13、生态缓冲区14连通;生态缓冲区14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13、农业种植区12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11的景观水系18溢流,通过生态缓冲区14的内部吸附、消纳作用,固定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下游连接作为整个系统的排水出口的河流排泄区15。
生态缓冲区14主要通过植物进行污染物消解,植物布置包括漂浮植物、根茎球茎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于: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N和P、K的吸收能力比较强。另外,水生动物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能促进营养元素的循环,推进食物网能量流动历程,改变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在生态缓冲区中投放水生动物100kg。
下面以100户规模的新建农村居民点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论述:
(1)通过挖填将原始缓坡地形进行改造,设置挡土墙1衔接上下台地的高差。挡土墙1的实施应先开挖形成挡墙基槽,完成后进行墙身砌筑;挡墙砌筑一定的高度,可实施黏土夯实层8的回填,黏土主要起到封闭的作用,同时可进行50cm厚反滤层5和墙背填土层7的回填;挡墙砌筑过程中预埋挡墙排水孔6,采用φ100PVC管道,间距2×2m,上下交错设置。
(2)新型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由振冲碎石桩2和排水花管4两部分组成。
振冲碎石桩实施:采用75kW振冲器,振冲器由自备柴油动力机带动,施工主要辅助机具有起吊机械、供水泵、排浆泵、填料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及配套的电缆、胶管、修理机具。桩体材料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碎石,填料粒径宜为40mm~150mm。对振冲碎石桩2进行定位,采用专业施工设备高压水冲孔,再由排浆泵排出泥浆,同时装载机喂碎石料,通过设备的震动达到密实。振冲碎石桩2施工完成后,挖除头部1.5m的松散部分,铺设粗砂垫层3大约250mm,桩顶深入褥垫层100mm。
排水花管实施:采用带反滤功能的排水花管4,利用空压机将排水花管4通过挡墙最下面一排的排水孔6打入,贯穿振冲碎石桩2,排水坡度5%,振冲碎石桩2中地下水通过排水花管4排出。
(3)将排水花管4与绿化灌溉蓄水池16连接,蓄水池容量200m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绿化灌溉蓄水池16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13的滴灌系统19,以自流的方式灌溉景观绿化区13,滴灌系统19由主管和直管构成,均匀布置在绿化景观区13的地表,滴灌主管采用dn75的PE管,支管采用dn16的内镶圆柱滴灌管,支管间距3m,滴孔间距30cm,灌溉余水通过土壤渗流进入生态缓冲区14。
(4)将排水花管4通过排水通道9-1与农田灌溉蓄水池17连接,蓄水池容量200m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农田灌溉蓄水池17下游连接灌排明渠9-2,以自流的方式灌溉农业种植区12,灌排明渠9-2为土质沟渠,断面形式为梯形断面,沟底宽度50cm,沟深50cm,侧壁坡比1:0.75,灌溉余水通过灌排明渠9-2导入生态缓冲区14。
(5)将排水花管4与生活居住区11的景观水系18连接,景观水系18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14;景观水系18为宽浅式明渠,深度20~30c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底板和侧壁,并对底板和侧壁进行景观化和自然化改造。
(6)生态缓冲区14利用植物和水生动物吸收、消解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减轻水污染;下游连接河流排泄区15。生态缓冲区14的植物布置包括漂浮植物(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根茎球茎植物(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挺水植物(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沉水植物(狐尾藻、黑藻等),投放四大家鱼、螺、河蚌等水生动物,投放量为100kg。
(7)河流排泄区15作为系统末端排水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振冲碎石桩2视为砂井,通过在场地临空面横向打入排水花管4,贯穿碎石桩2,形成排水通道,振冲碎石桩2中地下水通过排水花管4从临空面流出,通过灌排明渠9-2排出场地外,由此降低地下水位,激活振冲碎石桩2通过排水减轻地震液化的作用,并改善场地环境;本发明通过水系连通、构建人工湿地,搭配湿地植物和水生生物,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进行控制和处理,修复了生态环境;将地基处理方案排出的地下水作为一种资源,通过设置蓄水池、景观水道、灌溉水渠等设施,对排出的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河流排泄区、设置于生活居住区建筑地基的振冲碎石桩、贯穿振冲碎石桩的排水花管、以及
设置于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景观水系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
设置于景观绿化区附近的绿化灌溉蓄水池,绿化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的滴灌系统;
设置于农业种植区附近的农田灌溉蓄水池,农田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农业种植区的灌排明渠;
振冲碎石桩中地下水通过排水花管从临空面流出,生态缓冲区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农业种植区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溢流;河流排泄区作为区域最低排泄面与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连通,作为整个系统的排水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挡土墙将缓坡地形改造为台地,所述挡土墙衔接上台地和下台地,挡土墙的上部向内依次设有反滤层和墙背填土层,反滤层和墙背填土层的底部为黏土夯实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中横向预埋挡墙排水孔,除了最下层挡墙排水孔外,其他挡墙排水孔均包透水土工布;挡土墙的外侧底部开挖有排水通道,最下层挡墙排水孔位于排水通道上部,排水通道与景观水系、绿化灌溉蓄水池、农田灌溉蓄水池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预设的排水孔,横向打入钢制排水花管贯穿振冲碎石桩群,所述排水花管与挡土墙中最底层的挡墙排水孔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花管略微向上台地方向向上倾斜,排水坡度5%左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绿化灌溉蓄水池采用地埋式,设置溢流管道连接河流排泄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农田灌溉蓄水池采用地埋式,设置溢流管道连接河流排泄区。
8.一种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运用镇规划的功能分区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和周边耕地、河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划分为生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河流排泄区;
(2)对缓坡建筑场地进行地形改造,通过设置挡土墙,将缓坡地形改造为台地,所述挡土墙衔接上台地和下台地;所述挡土墙中横向预埋挡墙排水孔,挡土墙的外侧底部开挖有排水通道,最下层挡墙排水孔位于排水通道上部;
(3)对生活居住区的建筑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消除地震液化,通过预设的排水孔,横向打入钢制排水花管贯穿振冲碎石桩群,所述排水花管与挡土墙中最底层的挡墙排水孔连通;
(4)在景观绿化区以上设置绿化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景观绿化区的滴灌系统;
(5)在农业种植区以上设置农田灌溉蓄水池,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农业种植区的灌排明渠;
(6)生活居住区设置景观水系,上游承接生活居住区的振冲碎石桩和排水花管排出的地下水,下游连接生态缓冲区;
(7)将河流排泄区与农业种植区、景观绿化区、生态缓冲区连通;生态缓冲区上游承接景观绿化区、农业种植区的灌溉余水和生活居住区的景观水系溢流,通过生态缓冲区的内部吸附、消纳作用,固定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下游连接作为整个系统的排水出口的河流排泄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态缓冲区通过布置植物和水生动物吸收、消解水体中的氮磷元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态缓冲区的植物布置包括漂浮植物、根茎球茎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包括四大家鱼、螺、河蚌。
CN202110311766.1A 2021-03-24 2021-03-24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2962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1766.1A CN112962574B (zh) 2021-03-24 2021-03-24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1766.1A CN112962574B (zh) 2021-03-24 2021-03-24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2574A CN112962574A (zh) 2021-06-15
CN112962574B true CN112962574B (zh) 2022-05-17

Family

ID=76278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1766.1A Active CN112962574B (zh) 2021-03-24 2021-03-24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257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9414B2 (ja) * 1995-03-25 2004-12-08 安藤建設株式会社 液状化対策杭及び同杭を用いた地盤の液状化対策方法
CN1137311C (zh) * 2000-07-20 2004-02-04 深圳市苍龙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干振挤密碎石抗拔防浮桩及其成型方法
CN2873886Y (zh) * 2005-10-25 2007-02-28 河海大学 一种抗液化排水刚性桩
CN103015399B (zh) * 2012-12-26 2015-09-16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液化地基的抗震减灾系统及地基处理方法
CN109168790A (zh) * 2018-11-05 2019-01-11 袁军 一种基于土地纵深利用的农业种植方法及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2574A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102841A4 (en) A soil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saline-alkaline land
CN110984189A (zh) 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3141176A (zh) 一种滨海地区改良行道树挖槽盐土的方法
CN114182686B (zh) 原木框体与资源化混凝土组合结构生态护坡及其构建方法
CN113089695B (zh) 一种滑坡体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及方法
CN108729409B (zh) 一种河道防渗重蓄生态恢复装置
CN106717413A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化灌溉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5557445U (zh) 一种挂壁式生态混凝土堤防
CN111877256A (zh) 一种采煤沉陷区生态屏障的构筑方法
CN112962574B (zh)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CN214832819U (zh) 结合地震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地下水综合利用系统
CN109629510A (zh) 一种生态驳岸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115142440A (zh) 一种绿化工程边坡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CN213142960U (zh) 一种柱状土工格栅基床的泥石生态护坡结构
CN212506106U (zh) 一种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
CN211665698U (zh) 一种多级清水生态护坡
CN214177981U (zh) 盐碱地生态改良的土方结构
CN112868459A (zh) 高效利用降水的半干旱排土场边坡植被修复结构及方法
CN113152359A (zh) 一种底部硬化河道生态化改造方法
CN112049074A (zh) 一种柱状土工格栅基床的植物护坡结构及护坡方法
CN111374020A (zh) 一种吹填土绿化造林工艺方法
CN215301407U (zh) 一种利用种草实施矿区治理的修复结构
CN220394656U (zh) 一种黄土地区用黄土替代衬里的固体废物处置场
CN112753312A (zh) 盐碱地生态改良的土方结构
CN219710188U (zh) 一种河湖适当分离的生态河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