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46731A -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46731A
CN112946731A CN202110119567.0A CN202110119567A CN112946731A CN 112946731 A CN112946731 A CN 112946731A CN 202110119567 A CN202110119567 A CN 202110119567A CN 112946731 A CN112946731 A CN 112946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rod
sensor assembly
protection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95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46731B (zh
Inventor
黄志平
段文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s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s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s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s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11956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467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46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46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46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46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8Event detection in seismic signals, e.g. microseismic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20Arrangements of receiving elements, e.g. geophone patter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通过第一支撑底座固定于外壳内部,外壳通过锚固片锚固于隧道内临空面,锚固片与外壳之间可滑动连接,外壳的一端设有勾拉环,外壳包括一端铰接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活动端均设有半圆体,两个半圆体配合形成螺丝杆,外壳还包括拧紧于螺丝杆上的圆筒螺母,半圆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靠近隧道内临空面的一侧,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及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安装及拆除方法。本发明通过外壳与锚固片的滑动连接,可以方便回收传感器组件,且外壳和壳体起到双重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
微震监测设备在隧道内安装时,为了保证全方位对信号进行接收,传感器布置时需呈散射状分布安装,因此需要将部分传感器安装在隧道拱肩或拱顶位置。当安装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攀爬至TBM台车位置进行安装,但是随着工作面的推进,TBM逐渐前移,导致一段时间以后,台车位置与拱顶传感器位置发生相对位移,致使安装后的传感器因为高度过大而无法回收利用,造成财产损失。此外,隧道施工为了安全起见,会进行砂浆喷护处理,因监测需要,传感器安装工序在施工单位喷护之前,致使部分传感器因为承受不住喷浆压力,出现传感器损坏问题,或因喷浆厚度较大,传感器被砂浆掩埋而无法回收,致使微震监测设备无法正常持续工作,影响监测效果,并进一步造成财产损失。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包括外壳、第一支撑底座及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固定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外壳通过锚固片锚固于隧道内临空面,所述锚固片与外壳之间可滑动连接,所述外壳上还固定有勾拉环,所述勾拉环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勾拉环的两端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半圆形的闭合结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铰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活动端均设有半圆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半圆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半圆体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螺丝杆,所述外壳还包括圆筒螺母,所述圆筒螺母拧紧于所述螺丝杆上,用于紧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半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靠近隧道内临空面的一侧,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及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锚固片与所述外壳中的一个设有滑槽,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凸起对应限位于所述滑槽内,并可沿所述滑槽直线滑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包括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一橡胶环,所述第一橡胶环为圆环形,其对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组件的外圆周。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包括盖设于所述壳体上的保护盖,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配合形成一端闭合一端开口的构造,所述保护盖盖设于所述壳体的开口端,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及保护盖配合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连接端,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长杆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配合形成连接端,所述外壳上设有穿线孔,所述保护盖上贯穿设置有过线孔,所述传感器的电缆线依次穿过所述过线孔及所述穿线孔与外界的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过线孔的一端,所述传感器远离所述电缆线的一端通过短杆螺栓固定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下壳体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底座,所述传感器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上,所述第二支撑底座包括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部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二橡胶环,所述第二橡胶环为圆环形,其对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的外圆周。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对应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连接端上设有与所述短杆螺栓相匹配的螺栓槽,所述短杆螺栓的底座收容并限位于所述螺栓槽内,所述螺栓槽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上的上半槽体及位于所述下壳体上的下半槽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拼接起来后,所述上半槽体和所述下半槽体拼接形成所述螺栓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传感器和短杆螺栓连接并拧紧,随后将传感器套入到第二橡胶环中,左右移动所述传感器的位置,使短杆螺栓的底座卡入所述下半槽体中;
S12:将上壳体放到下壳体的卡槽上,保证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对齐,将长杆螺栓从第一连接端的顶端伸入螺栓孔,直至其螺杆穿出下壳体的螺栓孔,然后将螺母拧入所述长杆螺栓上,拧紧固定;
S13:将所述传感器的电缆线穿过所述过线孔,然后将保护盖拧紧到组合后的壳体上;
S14:将组合后的传感器组件套入第一橡胶环中,左右移动传感器组件的位置使其固定于外壳的中间位置,然后将电缆线穿过所述穿线孔与外界的连接线连接;
S15:合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半圆体对齐,并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螺丝杆,将螺母拧紧于螺丝杆上;
S16:将凸起一端与滑槽的端部对齐,直线滑动锚固片,使锚固片与壳体固定,然后用打湿的锚固剂将锚固片黏贴至隧道内临空面,直至锚固剂硬化,完成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安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提供连接杆、敲击锤及勾拉器,所述连接杆包括可拆卸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
S22:将敲击锤和连接杆组装后对硬化的锚固剂进行敲打,若锚固剂与锚固片之间出现松动,执行步骤S23;若锚固剂与锚固片之间无法松动,执行步骤S24;
S23:轻轻敲击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使表面的喷浆掉落,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分离,然后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勾拉器组装,并使其与勾拉环连接,然后向下拖拽所述外壳,使所述外壳及锚固片从隧道内临空面上脱离,实现所有装置所有构件的回收,完成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
S24:轻轻敲击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使表面的喷浆掉落,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分离,然后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勾拉器组装,并使其与勾拉环连接,然后向一侧拖拽所述外壳,使所述外壳与所述锚固片相对滑动分离,实现除锚固片以外的所有构件的回收,完成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
优选的,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螺纹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杆体靠近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杆体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杆体上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二杆体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杆体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包括固定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通过弹性铁环连接,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组装后,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部分为空心区域,所述弹性铁环收容于所述空心区域内;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有内螺纹,所述敲击锤的柄体上均设有与所述连接部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可以将所述敲击锤组装于所述连接部上。
优选的,所述勾拉器包括环体及第二柄体,所述环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柄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柄体远离所述环体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柄体的内螺纹于所述第二杆体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二柄体可以对应组装于所述第二杆体上;所述环体为非闭合的圆形状,所述勾拉器的两端间隔形成缺口,所述环体的两端设有弹片,所述弹片朝向所述环体的中心位置延伸,两个所述弹片相互抵接,两个所述弹片与所述缺口配合形成弹性闭合角。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可以防止砂浆喷护对传感器的损伤,保证了微震监测设备的实施连续监测并提高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利用外壳和壳体的双重保护,可以适应不同喷浆厚度的恶劣环境,外壳和锚固片之间可滑动连接,回收更加方便,除了可以对传感器实现回收以外没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保护组件的回收,节约成本,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螺丝杆和圆筒螺母的配合结构连接,螺丝杆设置于靠近隧道内临空面的一侧,可以保护螺丝杆不被污染,延长外壳的使用寿命;本发明提供的安装方法和拆除方法步骤简单,无需专业人员安装拆卸,使用方便,并且可以实现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4(a)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提供的敲击锤的结构示意图;图4(c)为本发明提供的勾拉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1-4(c),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10,包括传感器组件100、第一支撑底座200及外壳300。所述传感器组件100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底座200固定于所述外壳300内部,所述外壳300通过锚固片400锚固于隧道内临空面。
所述传感器组件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11、盖设于所述壳体11上的保护盖12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传感器13。所述保护盖12与所述壳体11螺纹连接,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所述保护盖12上贯穿设置有过线孔120,所述传感器13包括电缆线131,所述电缆线131穿过所述过线孔120向外延伸。所述外壳300上设有穿线孔301,所述电缆线131依次穿过所述过线孔120及所述穿线孔301与外界的连接线连接。
所述外壳300及所述壳体11为相互间隔的两层壳体,极大的提高了抗冲击及抗压的能力,当喷护压力过大时,也不至于对内部的传感器造成损害。
所述壳体11包括上壳体111及下壳体112,所述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配合形成一端闭合一端开口的构造,所述保护盖12盖设于所述壳体11的开口端。所述上壳体111和所述下壳体11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壳体111包括第一连接端1111,所述下壳体112包括第二连接端1121,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121通过长杆螺栓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121配合形成连接端,其中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壳体11远离所述过线孔的一端。所述传感器13远离所述电缆线131的一端通过短杆螺栓16固定于所述连接端上。
所述长杆螺栓15用于固定所述上壳体111和所述下壳体112,同时所述长杆螺栓15还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可以辅助所述上壳体111和所述下壳体112对齐。所述长杆螺栓15上的螺纹只限于螺杆的顶部,使得所述长杆螺栓15与所述上壳体111及下壳体112的接触部位无螺纹,可以增加接触面积,缝接更加牢固,使得所述上壳体111和所述下壳体112之间的相对晃动较小,可以提高传感器13的安装稳定性及接收弹性波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121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对应卡设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卡槽起到安装时的定位的作用,安装完成之后,所述卡槽还可以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跑偏。
所述连接端上设有与所述短杆螺栓16相匹配的螺栓槽113,所述短杆螺栓16的底座收容并限位于所述螺栓槽113内,所述螺栓槽113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111上的上半槽体及位于所述下壳体112上的下半槽体,所述上壳体111和所述下壳体112拼接起来后,所述上半槽体和所述下半槽体拼接形成所述螺栓槽113。所述螺栓槽113的设置可以固定所述短杆螺栓16,进而固定所述传感器13,并且所述螺栓槽113为上下两部分的组合形式,可以方便更换所述不同螺纹的短杆螺栓16,以此适应正反螺纹两种传感器的使用,可以扩大该装置的适用范围。
所述下壳体112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底座18,所述第二支撑底座18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传感器13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18上。所述第二支撑底座18包括与所述下壳体112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部181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81上的第二橡胶环182,所述第二橡胶环182为圆环形,其对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13的外圆周。优选的,所述第二橡胶环182轴心与所述螺栓槽113的轴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支撑底座18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减缓所述短杆螺栓16的蠕变,保持所述传感器13的稳定性,使信号接收更加高质量。
所述第一支撑底座200包括与所述外壳300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210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上的第一橡胶环220,所述第一橡胶环220为圆环形,其对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组件100的外圆周。具体的,所述传感器组件100放置后,位于所述外壳300内部空间的中间位置。
所述外壳300包括第一壳体310及第二壳体320,所述第一壳体310和所述第二壳体320铰接,所述第一壳体310和所述第二壳体320的活动端均设有半圆体,所述第一壳体310的半圆体和所述第二壳体320的半圆体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螺丝杆330,所述外壳300还包括圆筒螺母340,所述圆筒螺母340拧紧于所述螺丝杆330上,用于紧固所述第一壳体310和所述第二壳体320。优选的,所述半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310及所述第二壳体320靠近隧道内临空面的一侧,砂浆喷护时,所述外壳300可以起到抵挡作用,避免砂浆喷到所述螺丝杆330上。
所述锚固片400与所述外壳300可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锚固片400与所述外壳300中的一个设有滑槽,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凸起对应限位于所述滑槽内,并可沿所述滑槽直线滑动。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100安装后,隧道内临空面会进行砂浆喷护处理,当喷浆厚度较大时,容易完全压覆锚固片400,在回收过程中,锚固片400无法脱离,此时可以沿滑槽滑动所述外壳300,使所述外壳300与所述锚固片400分离,回收所述外壳300及位于外壳300内部的传感器组件100和第一支撑底座2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锚固片400上设有凸起410,所述外壳300上设置有滑槽350,所述凸起410可以在所述滑槽350内直线滑动。优选的,所述滑槽350可以选择为“T”形槽或梯形槽,所述凸起410安装后,所述滑槽350可以对所述凸起410进行限位,使所述凸起410的运动方向仅能沿所述滑槽350的延伸方向,从而实现所述外壳300和所述锚固片400的固定。
所述外壳300上还固定有勾拉环500,所述勾拉环500设置于所述外壳300的一端,所述勾拉环500的两端均与所述外壳300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半圆形的闭合结构。所述勾拉环500接近于所述外壳300的中心线设置,可以保证勾拉时更加顺利。
进一步的,所述锚固片400上贯穿设置有空心圆,可以增加锚固剂与所述隧道内临空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锚固片400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111为半圆形,半圆半径为500mm,长度为194mm,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的长度为54mm;所述下壳体112的纵截面为半圆形,半圆的半径为750mm,所述下壳体112的长度为200mm,所述第二连接端1121的长度为60mm,所述卡槽为圆饼状,半径为15mm,深度为6mm。
所述保护盖12的内径为100mm、高度为30mm,过线孔120的内径15mm。
所述传感器13的直径为30mm,长度为120mm。
所述长杆螺栓15的六边形底座部分厚度为8mm,角连线长度10mm,杆的直径8mm,长度为120mm,螺纹长度为30mm,螺母与长杆螺栓匹配使用。所述短杆螺栓16底座部分厚度为6mm,角连接直线长度为12mm,所述短杆螺栓16的整体长度为30mm。所述第二橡胶环182的直径为28mm,所述支座181的高度为36mm。
所述锚固片400整体呈“L”型,连接部分长度为12mm,折角部分长度为100mm,宽度均为50mm,厚度为3mm,空心圆直径为2mm。
所述勾拉环500为半圆环形,直径60为mm。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100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传感器和短杆螺栓连接并拧紧,随后将传感器套入到第二橡胶环中,左右移动所述传感器的位置,使短杆螺栓的底座卡入所述下半槽体中;
S12:将上壳体放到下壳体的卡槽上,保证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对齐,将长杆螺栓从第一连接端的顶端伸入螺栓孔,直至其螺杆穿出下壳体的螺栓孔,然后将螺母拧入所述长杆螺栓上,拧紧固定;
S13:将所述传感器的电缆线穿过所述过线孔,然后将保护盖拧紧到组合后的壳体上;
S14:将组合后的传感器组件套入第一橡胶环中,左右移动传感器组件的位置使其固定于外壳的中间位置,然后将电缆线穿过所述穿线孔与外界的连接线连接;
S15:合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半圆体对齐,并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螺丝杆,将螺母拧紧于螺丝杆上;
S16:将凸起一端与滑槽的端部对齐,直线滑动锚固片,使锚固片与壳体固定,然后用打湿的锚固剂将锚固片黏贴至隧道内临空面,直至锚固剂硬化,完成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安装。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100的拆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提供连接杆、敲击锤及勾拉器,所述连接杆包括可拆卸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
所述连接杆21包括第一杆体211、第二杆体212及弹性铁环213。所述第一杆体211和所述第二杆体212螺纹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杆体211靠近所述第二杆体212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杆体212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杆体211上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二杆体212的外螺纹相匹配。
所述第一杆体211包括连接部2111,所述第二杆体212包括固定部2121,所述连接部2111和所述固定部2121之间通过所述弹性铁环2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体211和所述第二杆体212组装后,所述连接杆21位于所述连接部2111和所述固定部2121之间的部分为空心区域,所述弹性铁环213收容于所述空心区域内。
使用时,将所述第一杆体211与所述第二杆体212组装,可以使所述连接杆211具有较大的长度,方便施工现场的使用;不需要使用时,将所述第一杆体211和所述第二杆体212分离,缩短长度,可以方便携带。所述弹性铁环214的连接作用,可以使所述第一杆体211和所述第二杆体212始终连接在一起,避免遗落在施工现场。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2111远离所述固定部2121的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敲击锤22的柄体上均设有与所述连接部2111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可以将所述敲击锤22连接于所述连接部2111上,所述连接部2111的前端位置空置,所述敲击锤22的柄体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杆体211的中空区域内,可以将受力传导至所述第一杆体211上,避免所有的受力都由所述敲击锤22的外螺纹盛饭,可以延长所述敲击锤22的使用寿命。
所述敲击锤22包括锤头221及第一柄体222,所述锤头221固定于所述第一柄体222的一端,所述锤头221一端为锥形、一端为方形,可以适应多种现场状况的使用需求。所述第一柄体222远离所述锤头2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杆,所述第一安装螺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安装螺杆的外螺纹与所述连接部2111上的内螺纹相匹配,所述安装螺杆可以对应安装于所述连接部2111上。
所述勾拉器23包括环体231及第二柄体232,所述环体231固定于所述第二柄体232的一端。所述第二柄体232远离所述环体231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柄体232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二杆体212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二柄体232可以对应组装于所述第二杆体212上。
所述环体231为非闭合的圆形状,所述环体231的两端间隔形成缺口,所述环体231的两端设有弹片,所述弹片朝向所述环体231的中心位置延伸,两个所述弹片相互抵接,两个所述弹片与所述缺口配合形成弹性闭合角。使用时,将所述弹性闭合角对准所述勾拉环500,向上推动所述勾拉器23,使所述勾拉环500对应挤压所述弹片,所述弹力受力发生形变,两个所述弹片分离,所述弹性闭合角打开,所述勾拉环500进入所述环体231围成的空间内,当所述勾拉环500与所述弹片分离时,所述弹片回位,所述弹性闭合角封闭,所述勾拉环500与所述环体231相互嵌套,此时拖拽所述勾拉器23,可以将力通过所述勾拉环500传导至所述外壳300上。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杆21长2000mm,外径为50mm,内径为40mm,所述第一杆体211和所述第二杆体212的长度均为1000mm。
所述连接件215上内螺纹的为直径15mm,长度为100mm,所述弹性铁环214拉直后的长度为1000mm。
所述敲击锤22的总长度为300mm,所述勾拉器23的环体231直径为80mm。
S22:将敲击锤和连接杆组装后对硬化的锚固剂进行敲打,若锚固剂与锚固片之间出现松动,执行步骤S23;若锚固剂与锚固片之间无法松动,执行步骤S24;
S23:轻轻敲击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使表面的喷浆掉落,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分离,然后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勾拉器组装,并使其与勾拉环连接,然后向下拖拽所述外壳,使所述外壳及锚固片从隧道内临空面上脱离,实现所有装置所有构件的回收,完成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
敲击锤22和勾拉器23可以分别安装于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上,使用时双手分别各握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可以一边敲击,一边向下勾拉装置,这样会更利于装置的回收。
S24:轻轻敲击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使表面的喷浆掉落,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分离,然后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勾拉器组装,并使其与勾拉环连接,然后向一侧拖拽所述外壳,使所述外壳与所述锚固片相对滑动分离,实现除锚固片以外的所有构件的回收,完成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可以防止砂浆喷护对传感器的损伤,保证了微震监测设备的实施连续监测并提高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利用外壳和壳体的双重保护,可以适应不同喷浆厚度的恶劣环境,外壳和锚固片之间可滑动连接,回收更加方便,除了可以对传感器实现回收以外没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保护组件的回收,节约成本,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螺丝杆和圆筒螺母的配合结构连接,螺丝杆设置于靠近隧道内临空面的一侧,可以保护螺丝杆不被污染,延长外壳的使用寿命;本发明提供的安装方法和拆除方法步骤简单,无需专业人员安装拆卸,使用方便,并且可以实现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减少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第一支撑底座及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固定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外壳通过锚固片锚固于隧道内临空面,所述锚固片与外壳之间可滑动连接,所述外壳上还固定有勾拉环,所述勾拉环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勾拉环的两端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半圆形的闭合结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铰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活动端均设有半圆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半圆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半圆体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螺丝杆,所述外壳还包括圆筒螺母,所述圆筒螺母拧紧于所述螺丝杆上,用于紧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半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靠近隧道内临空面的一侧,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及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片与所述外壳中的一个设有滑槽,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凸起对应限位于所述滑槽内,并可沿所述滑槽直线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包括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一橡胶环,所述第一橡胶环为圆环形,其对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组件的外圆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包括盖设于所述壳体上的保护盖,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配合形成一端闭合一端开口的构造,所述保护盖盖设于所述壳体的开口端,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及保护盖配合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连接端,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长杆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配合形成连接端,所述外壳上设有穿线孔,所述保护盖上贯穿设置有过线孔,所述传感器的电缆线依次穿过所述过线孔及所述穿线孔与外界的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过线孔的一端,所述传感器远离所述电缆线的一端通过短杆螺栓固定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下壳体上还固定有第二支撑底座,所述传感器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上,所述第二支撑底座包括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部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二橡胶环,所述第二橡胶环为圆环形,其对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的外圆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对应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上设有与所述短杆螺栓相匹配的螺栓槽,所述短杆螺栓的底座收容并限位于所述螺栓槽内,所述螺栓槽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上的上半槽体及位于所述下壳体上的下半槽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拼接起来后,所述上半槽体和所述下半槽体拼接形成所述螺栓槽。
7.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传感器和短杆螺栓连接并拧紧,随后将传感器套入到第二橡胶环中,左右移动所述传感器的位置,使短杆螺栓的底座卡入所述下半槽体中;
S12:将上壳体放到下壳体的卡槽上,保证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对齐,将长杆螺栓从第一连接端的顶端伸入螺栓孔,直至其螺杆穿出下壳体的螺栓孔,然后将螺母拧入所述长杆螺栓上,拧紧固定;
S13:将所述传感器的电缆线穿过所述过线孔,然后将保护盖拧紧到组合后的壳体上;
S14:将组合后的传感器组件套入第一橡胶环中,左右移动传感器组件的位置使其固定于外壳的中间位置,然后将电缆线穿过所述穿线孔与外界的连接线连接;
S15:合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半圆体对齐,并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螺丝杆,将螺母拧紧于螺丝杆上;
S16:将凸起一端与滑槽的端部对齐,直线滑动锚固片,使锚固片与壳体固定,然后用打湿的锚固剂将锚固片黏贴至隧道内临空面,直至锚固剂硬化,完成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安装。
8.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21:提供连接杆、敲击锤及勾拉器,所述连接杆包括可拆卸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
S22:将敲击锤和连接杆组装后对硬化的锚固剂进行敲打,若锚固剂与锚固片之间出现松动,执行步骤S23;若锚固剂与锚固片之间无法松动,执行步骤S24;
S23:轻轻敲击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使表面的喷浆掉落,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分离,然后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勾拉器组装,并使其与勾拉环连接,然后向下拖拽所述外壳,使所述外壳及锚固片从隧道内临空面上脱离,实现所有装置所有构件的回收,完成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
S24:轻轻敲击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使表面的喷浆掉落,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分离,然后将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勾拉器组装,并使其与勾拉环连接,然后向一侧拖拽所述外壳,使所述外壳与所述锚固片相对滑动分离,实现除锚固片以外的所有构件的回收,完成所述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螺纹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杆体靠近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杆体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杆体上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二杆体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杆体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包括固定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通过弹性铁环连接,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组装后,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部分为空心区域,所述弹性铁环收容于所述空心区域内;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有内螺纹,所述敲击锤的柄体上均设有与所述连接部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可以将所述敲击锤组装于所述连接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的拆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拉器包括环体及第二柄体,所述环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柄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柄体远离所述环体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柄体的内螺纹于所述第二杆体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二柄体可以对应组装于所述第二杆体上;所述环体为非闭合的圆形状,所述勾拉器的两端间隔形成缺口,所述环体的两端设有弹片,所述弹片朝向所述环体的中心位置延伸,两个所述弹片相互抵接,两个所述弹片与所述缺口配合形成弹性闭合角。
CN202110119567.0A 2021-01-28 2021-01-28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Active CN1129467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9567.0A CN112946731B (zh) 2021-01-28 2021-01-28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9567.0A CN112946731B (zh) 2021-01-28 2021-01-28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46731A true CN112946731A (zh) 2021-06-11
CN112946731B CN112946731B (zh) 2022-07-26

Family

ID=76238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9567.0A Active CN112946731B (zh) 2021-01-28 2021-01-28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4673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05801A1 (en) * 2007-09-18 2011-01-13 Ion Geophysical Corporation Ocean bottom cable and sensor unit
CN104330819A (zh) * 2014-09-01 2015-02-0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微震传感器可回收式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07314734A (zh) * 2017-07-06 2017-11-03 南昌工程学院 地下工程围岩位移实时观测装置
CN108443506A (zh) * 2018-03-01 2018-08-24 李仲翰 采煤机转轴密封结构
CN110609316A (zh) * 2019-10-22 2019-12-24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隧道内微震监测传感器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1783832U (zh) * 2020-04-21 2020-10-27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一种光纤振动传感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05801A1 (en) * 2007-09-18 2011-01-13 Ion Geophysical Corporation Ocean bottom cable and sensor unit
CN104330819A (zh) * 2014-09-01 2015-02-0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微震传感器可回收式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07314734A (zh) * 2017-07-06 2017-11-03 南昌工程学院 地下工程围岩位移实时观测装置
CN108443506A (zh) * 2018-03-01 2018-08-24 李仲翰 采煤机转轴密封结构
CN110609316A (zh) * 2019-10-22 2019-12-24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隧道内微震监测传感器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1783832U (zh) * 2020-04-21 2020-10-27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一种光纤振动传感器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衡献伟 等: "微震监测系统传感器安装技术及应用", 《煤炭技术》, vol. 34, no. 12, 31 December 2015 (2015-12-31), pages 213 - 2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46731B (zh)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92738B (zh) 一种预埋式脚手架连墙件及其施工方法
CN110184930B (zh) 矮塔斜拉桥的斜拉索施工方法
CN110259105B (zh) 悬挑梁及施工方法
CN112925014B (zh) 基于高位安装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CN112946731B (zh) 双重保护的微震监测传感器组件及其安装和拆除方法
CN204139578U (zh) 脚手架预埋装配式连墙装置
CN205534609U (zh) 配电台架进出线电缆套管固定装置
CN201466592U (zh) 一种用于穿线管的线缆保护套筒
CN209798509U (zh) 一种桥梁板预制用钢筋锚具
CN111764271A (zh) 快速更换橡胶止水带的伸缩装置及安装和拆卸方法
CN204001980U (zh) 一种建筑工地专用的钢构围墙
CN206727536U (zh) 连体式线夹
CN104967077B (zh) 对扣式电线杆电缆接地保护管
CN210316492U (zh) 悬挑梁连接结构
CN113685212A (zh) 一种煤矿开采用安全预警系统
CN209339585U (zh) 一种可循环使用高强度外架拉结机构
CN213017689U (zh) 一种相邻护筒间的连接结构
CN213952778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中轻质混凝土阴阳角结构
CN207625239U (zh) 接线盒电缆防抽装置
CN205444738U (zh) 一种建筑防护栏
CN212336698U (zh) 一种脚手架安全固定连墙件
CN213425626U (zh) 一种用于电缆铺设的防磨损保护装置
CN210141154U (zh) 矿山井下应急救援设备
CN211422677U (zh) 一种新型煤矿锚索、锚杆安全防护套
CN111981390B (zh) 一种多样固定方式的煤矿用便捷式探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