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31417A -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31417A
CN112931417A CN202110218045.6A CN202110218045A CN112931417A CN 112931417 A CN112931417 A CN 112931417A CN 202110218045 A CN202110218045 A CN 202110218045A CN 112931417 A CN112931417 A CN 112931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life
feeding
population
br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80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鸿
李欣华
刘胜
雷仲仁
吴圣勇
高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02180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314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31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14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西花蓟马害虫的饲养方法,尤其是西花蓟马群体饲养的方法及其在研究西花蓟马生命表中的应用。本发明对比西花蓟马的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根据上述两种饲养方式分别建立生命表,对比生命表数据,发现群体饲养和单头饲养的种群参数不同,而且根据群体饲养的生命表数据模拟的种群增长趋势更接近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消长,为西花蓟马生命表研究探索提供更可靠的方法,也为西花蓟马种群预测预报提供更详实的理论依据。

Description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西花蓟马害虫的饲养方法,尤其是西花蓟马群体饲养的方法及其在研究西花 蓟马生命表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发生的危害蔬菜、花卉及经济 作物的重要害虫,起源于美国西部洛基山脉,2000年在中国云南省首次发现,并迅速传播, 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昆虫生命表是研究昆虫种群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各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和死亡原因 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对西花蓟马生命表的研究均采用了单头饲养方式,包括寄主,温 度,杀虫剂或病原物,生殖方式,种群,以及复合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西 花蓟马常群聚发生。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的昆虫生活史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后者与昆虫自 然条件的生活史更接近,如果以单头饲养的生命表作为指征将会影响西花蓟马防治的各种指 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生命表研究。
虽然研究人员也发现单头饲养的雄性太平洋甲虫蟑螂(Diplopterapunctata)要比群体饲养 (8-10头)的发育历期更长、成虫体型更大。群体饲养(4-35头每组)与单头饲养的西南龟瓢虫 (Propylea dissecta)在生长速度、产卵前期、成虫体型等方面有差异。松尺蠖(Bupaluspiniarius) 群体饲养的4龄若虫生长速度快于单头饲养。群体饲养的斑点木蝶(Pararge aegeria)比单头饲 养的个体成虫体型小、雌虫产卵量多。但这些昆虫和西花蓟马从分类学上差别很大,他们的 研究结果对西花蓟马没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比西花蓟马的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根据上述两种饲养方式分别建立生命表, 对比生命表数据,发现群体饲养和单头饲养的数据不同,而且群体饲养的生命表更接近自然 状态下的生长史,为西花蓟马生命表研究探索提供更可靠的方法,也为西花蓟马预测预报提 供更详实的理论依据。因此,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1)、供试虫源饲养于人工气候箱内,在寄主植物中产卵;
2)、将上述含卵寄主植物转移至第一种饲养器皿中,继续饲养至孵出1龄若虫;
3)、将1龄若虫为实验虫源,移装至第二种饲养器皿中,加入寄主植物进行群体饲养, 逐日观察,记录生长发育参数,羽化后鉴定成虫性别,继续记录生长发育、繁殖和后代种群 参数;
4)、剩余同批次1龄若虫以相同的饲养方式留作备用虫源。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饲养器皿保持通风透气。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在饲养过程中,若所有雌虫全部死亡则加入与存活雄虫数量相 当的雌性备用虫源进行配对,记录剩余雄性实验虫源的寿命;若所有雄虫全部死亡则加入与 存活雌虫数量相当的雄性备用虫源进行配对,记录剩余雌性实验虫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 实验虫源全部死亡后停止。
优选的,所述实验虫源至少30头,优选30-100头,更优选的,所述实验虫源40-60头。
优选的,所述实验虫源饲养条件为环境温度24±2℃,光周期(12-14):(10-12)(L:D)h, 相对湿度50%±20%。
优选的,所述繁殖参数包括产卵量,实验虫源配对后,将孵化出的1龄若虫的数量记为 产卵量。
优选的,所述寄主植物为西花蓟马任意寄主植物,例如豆角的豆荚、黄瓜、辣椒、月季 等西花蓟马寄主,更优选的,所述寄主为蛇豆的豆荚或辣椒叶片。更优选的,2-4天更换寄主。
优选的,步骤3)中每日定时观察。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进一步加入花粉作为营养来源。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方法的应用,所述应用包括用于西花蓟马 生命表的研究。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西花蓟马生命表的研究方法,所述研究方法包括利用上述方 法群体饲养西花蓟马,记录群体饲养模式中西花蓟马生命表的各种参数。
优选的,所述生命表包括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种群的参数。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西花蓟马的生命表,所述生命表根据上述群体饲养方法而 建立。优选的,所述生命表包括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种群的参数。
优选的,所述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任意的每龄期平均发育历期、日平均产 卵量、产卵前期、总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蛹重、蛹长、蛹宽、雌成虫体长、雌成虫体 宽、雄成虫体长、或雄成虫体宽等。更优选的,所述参数包括总产卵前期和/或日平均产卵量, 其中所述总产卵前期为卵期、若虫期、蛹期、成虫前期之和。
优选的,所述产卵量是实验虫源配对后,将孵化出的1龄若虫的数量记为产卵量。
优选的,所述繁殖参数包括产卵量,繁殖率。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繁殖参数包括雌虫 特定年龄繁殖力、特定年龄繁殖力、和/或特定年龄繁殖值。
优选的,所述后代种群参数包括但不仅限于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粗生 殖率、和/或平均世代时间。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上述西花蓟马生命表的应用,所述应用包括根据上述生命表 对西花蓟马进行预测预报。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西花蓟马的预测预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上述生命表 的数据对西花蓟马进行预测预报。
优选的,所述预测预报方法根据生命表中的总产卵前期和/或日平均产卵量对西花蓟马进 行预测预报。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1、首次使用群体饲养方式研究西花蓟马生命表,其与单头饲养的生命表之间存在明显差 异。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单头饲养的个体,而体型显著大于单头饲养个体。 单头饲养西花蓟马的平均寿命长于群体饲养西花蓟马,但生殖率低于群体饲养西花蓟马。同 时,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种群扩增要显著优于单头饲养种群。
2、群体饲养对原材料、设备、人工需求都少,利用群体饲养方法对西花蓟马饲养,可以 节约成本,减少人力投入。
3、群体饲养比单头饲养增加了雌雄交配几率和雌成虫接触交配活性高、精子活跃的雄虫 的几率,从而提高了雌虫的产卵量。
4、对比生命表数据,发现群体饲养和单头饲养的种群参数不同,而且根据群体饲养的生 命表数据模拟的种群增长趋势更接近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消长,为西花蓟马生命表研究探索提 供更可靠的方法,也为西花蓟马种群动态增长监测和种群预测预报提供更详实的理论依据。
5、和普通群体饲养方法不同,本发明首次利用群体饲养方法用于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 研究和实际发生种群的预测预报。
本发明参考的文献包括:
1、CHI H,SU H-Y.Age-Stage,Two-Sex Life Tables of Aphidius gifuensis(Ashmead) (Hymenoptera:Braconidae)and Its Host Myzus persicae(Sulzer)(Homoptera:Aphididae)with Mathematical Proof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emale Fecundity and the Net Reproductive Rat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06,35:10-21。
2、CHI H,YANG T-C.Two-Sex Life Table and Predation Rateof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 (Coleoptera:Coccinellidae)Fed onMyzus persicae(Sulzer)(Homoptera:Aphididae).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03,32:327-333。
本说明书提到的所有专利和出版物都是通过参考文献作为整体而引入本发明的。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应认识到,对本发明可作某些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构思或范围。
下面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不能认为是限制本发明或本发明所说明的具体方 法的范围。
附图说明
所有附图中,
图1:IR和GR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
图2:IR和GR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繁殖率,其中,lx为特定年龄存活率,fx,4为雌虫特定 年龄繁殖力,mx为群体特定年龄繁殖力,lxmx为特定年龄繁殖值;
图3:IR和GR方式下特定年龄-龄期生命期望;
图4:IR和GR方式下特定年龄-龄期繁殖值;
图5:IR和GR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曲线;
图6:实际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 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 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 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下述每一实施例中,主要的设备和材料是从以下所指出的几家公司获得:
1.实验材料
1.1供试虫源: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2018年采自北京昌平区辣椒(Capsicum annuum)田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实验种群。
1.2实验仪器:
三洋人工气候箱:MLR-351H,SANYO Electric Co.,Ltd;体视显微镜:SZX16(OLYMPUS)。
2.数据分析
使用TWOSEX-MSChart程序(http://140.120.197.173/Ecology)来计算生活史与种群参数, 各参数的平均数和标准误均采用bootstrap技术计算,其中重复次数为100000次,利用 TWOSEX-MSChart程序中的Paired bootstrap test进行数据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图片均用 Sigmaplot12.5软件作图。
特定年龄生存率(age-specific survival rate,sxj)由每日记录的存活数计算得到,雌虫年龄 龄期繁殖力(age-stage fecundity,fxj)由每日记录的产卵量计算得到。
根据两性生命表理论,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特定年龄生存率(lx,Age-specific survival rate)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41
特定年龄繁殖力(mx,Age-specific fecundity)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51
年龄期望(exj,life expectancies)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52
繁殖力(vxj,reproductive value)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53
内禀增长率(r,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54
周限增长率(λ,finite rate of increase)λ=er (6)
总生殖率(GRR,gross reproductive rate)GRR=∑mx (7)
净生殖率(R0,net reproductive rate)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55
平均世代时间(T,mean generation time)T=(lnR0)/r (9)
种群预测(simulated population growth)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56
实施例1:单头或群体饲养西花蓟马
1、供试虫源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2018年采自北京昌平区辣椒(Capsicumannuum)田中。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实验种群。以辣椒植株为 寄主植物和产卵基质,连续多代饲养。
2、饲养方法
实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玻璃温室内进行,温度范围22-24℃,湿度为 30-40%。准备约100对西花蓟马成虫放在底面直径为10cm,高30cm的玻璃圆筒中,上下分 别用200目纱布封口,罐内放入2片辣椒叶片,任其产卵12h后移走成虫,共3罐。每日在体式显微镜(SZX16,OLYMPUS)下观察卵的孵化情况,将新孵出的1龄若虫转移至饲养装置与辣椒盆栽中,作为实验虫源分别进行单头饲养(IR,individual-rearing)、群体饲养(GR,group-rearing)和预测预报实验。剩余的同批次西花蓟马初孵若虫集中在辣椒植株上饲养,作 为备用虫源。
2.1西花蓟马单头饲养(IR,individual-rearing)
将初孵的西花蓟马1龄若虫用湿润的勾线笔挑在辣椒叶片上,放入饲养装置中,每罐1 头。每日记录若虫龄期,视需要更换叶片。成虫羽化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别雌雄,将雌雄 成虫配对,如数量不均等,则从备用虫源中配对补齐,配对后每天定时更换辣椒叶片,将原 辣椒叶片上的卵保留至孵化若虫,将孵化若虫作为雌虫的繁殖率,直至成虫死亡。如果试虫 配偶死亡,则从备用虫源中随机挑取1头成虫配对,由备用虫源取得之虫不列入分析,共40 个重复。蛹期取40头备用虫源,测量其蛹重、蛹长、蛹宽,羽化后雌雄备用虫源分别取40 头测量雌成虫体长、雌成虫体宽、雄成虫体长、雄成虫体宽。
2.2西花蓟马群体饲养(GR,group-rearing)
将初孵的西花蓟马1龄若虫用湿润的勾线笔挑在辣椒叶片上,放入饲养装置中,每罐30 头。每日记录西花蓟马各龄期的虫数,视需要更换叶片。成虫羽化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别 雌雄,每天定时更换新鲜的辣椒叶片,记录虫数和龄期,将原辣椒叶片上的卵保留至孵化出 若虫,视为产卵量,直至成虫死亡。当试虫全部死亡时则实验停止。共3个重复。其蛹重、 蛹长、蛹宽、雌成虫体长、雌成虫体宽、雄成虫体长、雄成虫体宽的测量方法同上。
在群体饲养中,实验虫源也可以采用其他数量的虫源,例如至少10头,优选20-100头, 更优选的,所述实验虫源30-60头,主要从节省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由于 虫体个头很小,基本不会出现饲养密度过大的可能。
在寄主的选择上,西花蓟马的任一寄主都可以用于群体饲养,例如,辣椒叶、豆角的豆 荚等不容易腐烂的寄主,1-4天更换一次就可以,既可以保证寄主新鲜,给实验虫源提供充分 的营养,又可以避免频繁更换寄主,导致实验虫源死亡增加的不利。
也可以进一步加入花粉作为营养来源。
在饲养过程中,若所有雌虫或者雄虫全部死亡后再加入备用虫源进行配对,而不是在实 验虫源部分死亡后就加入备用虫源进行配对,这样无法区分实验虫源,也无法对虫源进行观 察。本发明也采用过各种标记对实验虫源进行标记,例如荧光标记,但这些方法都降低了实 验虫源的存活率。
2.3种群模拟
根据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在TWOSEX-MSChart程序运行的结果,利用TIMING-MSChart 软件(Chi,2021version)进行模拟种群增长,以20头初孵若虫为起始虫量,没有限制因子存在 的条件下,分别模拟36d内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的种群动态,并与2.4的实际调查实验比较。
2.4西花蓟马种群实际调查实验
准备36株辣椒,每株辣椒接入与上述同批次的初孵若虫20头。每隔3天调查一次,每 次调查3株,用透明塑料袋裹住植株地上部分,先用CO2处理西花蓟马5s,抖落蓟马成虫与 若虫,用小瓶(5ml)酒精保存。取出植株后,再将仍在叶片上蓟马成虫与若虫移入同一酒精中。 若取样植株上已有成虫出现,则将叶片保留至若虫孵化,记录为西花蓟马卵数。记录每个植 株上西花蓟马的卵、若虫、蛹、雌雄成虫的数量。
实施例2不同饲养方式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单头饲养IR和群体饲养GR的各龄期平均发育历期,单雌平均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 总前期,雌雄成虫寿命等如表1所示。
其中雌成虫期差异显著(P<0.05),若虫期、蛹期、雌虫产卵前期、总产卵前期、雌虫寿 命差异极显著(P<0.001)。IR比GR的若虫期(5.57vs4.84)平均长0.73d,蛹期(4.30vs2.78d) 平均长1.52d,雌虫产卵前期(0.95vs0.00d)平均长0.95d,总产卵前期(14.91vs11.63d)平均 长2.28d,雌虫寿命(34.17vs29.43d)平均长4.74d,雌成虫期(20.22vs17.80d)平均长2.42d。 IR和GR的卵期、雄成虫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和雄虫平均寿命无显著差别,但是IR的雄成虫 期(11.2vs12.79d)比GR平均短1.59d,单雌平均产卵量(38.34vs41.41粒)平均少3.07粒, 雄虫寿命(25.10vs24.29d)平均长0.81d。
表1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生活史统计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71
注:“n”代表该时期存活的西花蓟马个数,利用TWOSEX-MSChart程序中的Pairedbootstrap test进行数据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其中***代表(P<0.001),**代表(P<0.01),*代表(P<0.05),ns代表无差异。
雌虫产卵前期(APOP,Adult preoviposition period)代表雌虫从羽化到产卵第一天。总产卵 前期(TPOP,Total preoviposition period)代表雌虫从卵期一直到产卵第一天。
实施例3不同饲养方式对西花蓟马后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的内禀增长率γ,周限增长率λ具有显著差异(P<0.05),总生殖 率GRR和平均世代时间T值差异极显著(P<0.001),而净增殖率R0值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IR的内禀增长率(γ,0.16±0.01vs0.18±0.005d-1)、周限增长率(λ, 1.17±0.01vs1.20±0.01d-1)、总生殖率(GRR,31.38±3.77vs42.46±1.94)要低于GR,平 均世代时间(T,19.69±0.46vs17.93±0.21d)要高于GR。
以上结果说明群体饲养比单头饲养的西花蓟马种群增长更快,平均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 间更短。
表2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种群参数
Figure BDA0002954694860000081
实施例4:不同饲养方式对西花蓟马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存活曲线sxj(如图1)表示昆虫个体存活到年龄x龄期j的可能性,由于个体之间发育率 的不同,可观察到龄期重叠现象和雌雄虫的存活情况。在本实验中,IR若虫的总历期(5.57vs4.84d)、蛹的总历期(4.30vs2.78d)要长于GR。在第10d时,IR中有80%的个体已化蛹, 而10%的个体还是若虫,没有出现成虫,而此时GR中还有10%的个体为若虫,61.1%的个 体化蛹,14.4%的个体羽化为成虫。第14d时,GR已经全部羽化为成虫,而IR仍有17.5%的个体是蛹,65%的个体羽化,第15d时,IR全部羽化为成虫。推测是由于饲养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发育历期差异。
雌虫特定年龄繁殖力(fx,j)表示雌虫在年龄x龄期j的单日平均产卵量,雌虫在生活史中属 于第4龄期,所以称为fx,4。IR在f15,4出现最大值5.43,在f13,4出现次高峰其值为4.6,GR在 f18,4出现最大值为5.16,在f14,4与f11,4出现两个次高峰,峰值分别为4.6、3.5。
特定年龄存活率(lx)是年龄x时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力(mx)是年龄x时所有个体平均 生产子代数;特定年龄繁殖值(lxmx)是lx与mx的乘积,是年龄x时所有存活个体的繁殖值。如 图2所示,IR的lx曲线下降较为平缓,第30d,大量西花蓟马死亡,寿命达到最大值,曲线 下降变陡;而GR的lx曲线在第25d时便急剧下降,第30d时lx值已经明显低于IR。
特定年龄生命期望(exj)(如图3)表示年龄x阶段j个体的剩余寿命,其值会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逐渐减小,最后为零。IR的生命期望exj(27.6vs23.6d)要高于GR,第30d时,IR与GR 的雄虫全部死亡,生命期望为0。第30d时,GR的生命期望exj曲线雌虫部分较IR显得平缓,是因为部分雌虫的寿命超过平均寿命(29.43d),。
特定年龄龄期繁殖值(vxj)(图4)表示在年龄x龄期j的个体对后来的种群贡献,初孵若虫的 繁殖值(v01)等于周限增长率(λ)。IR的v01值为0.17,GR的v01值为1.20。IR的繁殖高峰(v13,4=19.3) 高于GR的繁殖高峰(v11,4=16.3),但是出现得更晚,持续的时间更短。
可见,与单头饲养的西花蓟马相比,群体饲养的成虫前期发育历期更短,更早进入成虫 期,雌虫单日平均产卵量更高,产卵时间更长,总体存活率要更低,寿命更短。
实施例5模拟不同饲养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
模拟昆虫的种群动态可以为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图5(上图为经过Log转换后 的图标,下图是原始数据)表示以20头初孵若虫为起始虫量,在没有任何限制因子的条件下, 利用TIMING-MSChart软件来模拟不同饲养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第3d时,群体饲养 的若虫数量为17.8头,而单头饲养为19头,单头饲养的种群比群体饲养更大。第6d时,群 体饲养的卵、若虫、蛹、雌性和雄性的数量分别为0粒、2头、12.2头、2.2头、0.67头;而 单头饲养仅有若虫和蛹,数量为2头、16头,此时单头饲养的种群仍大于群体饲养。第9d, 群体饲养的卵、若虫、蛹、雌性和雄性的数量分别为12.26粒、0头、0.22头、11.78头、3.11 头;单头饲养各虫态的数量分别为0.45粒、0头、13头、2.5头、1头,此时群体饲养的西花 蓟马种群开始超过单头饲养。第36d时,群体饲养的卵、若虫、蛹、雌性和雄性的数量分别为262.23粒、250.38头、83.94头、106.97头、24.14头,若虫,而单头饲养的各虫态数量为173.97粒、170.09头、36.36头、60.45头、20.63头。若虫,群体饲养的种群要大于单头饲养根据上述群体饲养和单头饲养生命表实验所获得的种群参数分别进行种群动态预测,结果显 示,种群动态模拟开始后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第9d之前)群体饲养比单头饲养的种群增长要 更慢,之后群体饲养比单头饲养的种群增长要快。
实施例6:实际调查中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
如图6所示,本实验模拟了西花蓟马在温室中寄主辣椒上的实际发生情况,每株辣椒以 20只初孵若虫为起始虫量,每3d调查一次每次3株,共13次。第6d出现蛹,蛹与若虫,分别为9.6头、4只;第9d出现成虫,雌成虫、雄成虫、蛹、若虫、卵的数量分别为2.5粒、 8粒、3.3粒、0粒、17粒;第36d时,卵、若虫、蛹和成虫数量分别为262.3粒、240.3粒、 70.7粒、91.3只。
根据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计算所得的西花蓟马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生命表数据,在 利用TIMING-MSChart软件分别模拟两种饲养方式下种群动态增长的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分 析,并与实际调查的西花蓟马发生情况比较。在第0d三者的初始释放虫量都是20头初孵若 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饲养方式不同而产生与实际符合程度不一致的情况。第9d时,模 拟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种群卵、若虫、蛹、雌虫、雄虫的数量为12.27粒、0头、0.22头、11.78 头、3.11头,单头饲养的各虫态数量为0.45粒、0头、13头、2.5头,1头,而实际调查的种 群各虫态数量为17粒、0头、3.3头、8头、2.5头,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要更加接近于实际 发生的数量。第24d时,模拟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种群卵、若虫、蛹、雌虫、雄虫的数量为 60.28粒、37.57头、28.61头、36.78头、8.04头,单头饲养的各虫态数量为16.19粒、43.91 头、40.41头、12.95头,2.20头,而实际调查的种群各虫态数量为122.67粒、111头、29.33 头、28.33头、12.33头,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要更加接近于实际发生的数量;群体饲养在卵、 蛹、雌雄虫的数量上更加接近实际调查,在若虫数量上群体模拟与单头模拟接近。第36d时, 模拟群体饲养的西花蓟马种群卵、若虫、蛹、雌虫、雄虫数量分别为262.23粒、250.38头、 83.94头、106.97头、24.14头,单头饲养的各虫态数量为173.97粒、170.09头、36.36头、 60.45头,20.63头,而实际调查的种群各虫态数量为262.33粒、240.33头、70.67头、72.33 头、23头;模拟群体饲养的种群增长与实际调查的结果更加贴近。
如果在群体饲养中增加花粉作为营养物质,其获得的生命表和实际调查种群各参数更为 接近,这可能是由于花粉的加入更加贴近实际的西花蓟马生活环境。
由此可见,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种群扩增要显著优于单头饲养种群。而且,更接近于西花 蓟马自然群聚状态下的生活史,更有利于西花蓟马的预测预报。若用单头饲养的方式建立生 命表,对西花蓟马种群动态进行预测预报,很可能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 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 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 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 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 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供试虫源饲养于人工气候箱内,在寄主植物中产卵;
2)、将上述含卵寄主植物转移至第一种饲养器皿中,继续饲养至孵出1龄若虫;
3)、将1龄若虫为实验虫源,移装至第二种饲养器皿中,加入寄主植物进行群体饲养,逐日观察,记录生长发育参数,羽化后鉴定成虫性别,继续记录生长发育、繁殖和后代种群参数;
4)、剩余同批次1龄若虫以相同的饲养方式留作备用虫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在饲养过程中,若所有雌虫全部死亡则加入与存活雄虫数量相当的雌性备用虫源进行配对,记录剩余雄性实验虫源的寿命;若所有雄虫全部死亡则加入与存活雌虫数量相当的雄性备用虫源进行配对,记录剩余雌性实验虫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实验虫源全部死亡后停止。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虫源至少30头。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参数包括产卵量,实验虫源配对后,将孵化出的1龄若虫的数量记为产卵量。
5.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包括用于西花蓟马生命表的研究。
6.一种西花蓟马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研究方法包括利用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饲养西花蓟马,记录群体饲养模式中西花蓟马生命表的各种参数。
7.一种西花蓟马的生命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命表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建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研究方法或者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命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命表包括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种群的参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研究方法或者生命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参数包括产卵量,繁殖率。
10.一种西花蓟马的预测预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生命表对西花蓟马进行预测预报。
CN202110218045.6A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29314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8045.6A CN112931417A (zh)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8045.6A CN112931417A (zh)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1417A true CN112931417A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46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8045.6A Pending CN112931417A (zh)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3141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8770A (zh) * 2023-06-09 2023-10-24 云南农业大学 一种人工扩繁龟瓢虫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2907A (ja) * 2000-05-16 2001-11-20 Taiyo Corp ミカンキイロアザミウマ防除剤および防除方法
US20100119645A1 (en) * 2006-08-02 2010-05-13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Inc. Method for rearing predatory mites
CN102640729A (zh) * 2012-04-06 2012-08-2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西花蓟马的饲养方法
CN104782574A (zh) * 2014-12-09 2015-07-22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西花蓟马产雄孤雌生殖近亲繁殖种群的建立方法
CN105660546A (zh) * 2016-04-01 2016-06-15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一种西花蓟马室内饲养方法
CN108684614A (zh) * 2018-04-27 2018-10-23 云南农业大学 一种西花蓟马饲养过程中防止饲料发霉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2907A (ja) * 2000-05-16 2001-11-20 Taiyo Corp ミカンキイロアザミウマ防除剤および防除方法
US20100119645A1 (en) * 2006-08-02 2010-05-13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Inc. Method for rearing predatory mites
CN102640729A (zh) * 2012-04-06 2012-08-2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西花蓟马的饲养方法
CN104782574A (zh) * 2014-12-09 2015-07-22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西花蓟马产雄孤雌生殖近亲繁殖种群的建立方法
CN105660546A (zh) * 2016-04-01 2016-06-15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一种西花蓟马室内饲养方法
CN108684614A (zh) * 2018-04-27 2018-10-23 云南农业大学 一种西花蓟马饲养过程中防止饲料发霉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郑亚强等: "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的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8770A (zh) * 2023-06-09 2023-10-24 云南农业大学 一种人工扩繁龟瓢虫的方法
CN116918770B (zh) * 2023-06-09 2024-03-12 云南农业大学 一种人工扩繁龟瓢虫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5260C (zh) 瓢虫、草蛉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CN108056070B (zh) 利用白雪灯蛾繁育赤眼蜂的方法
Vera et al. Demographic and quality control parameters of Anastrepha fraterculus (Diptera: Tephritidae) maintained under artificial rearing
CN100388884C (zh) 一种蒲螨繁育方法及其蒲螨培养器
CN110367205B (zh) 一种利用豌豆修尾蚜饲养丽草蛉的方法
CN105746435B (zh) 一种利用米蛾卵繁殖大草蛉幼虫的方法
CN112753661B (zh) 条纹新小绥螨在防治小型吸汁类害虫中的应用及其繁殖方法
CN104396881A (zh) 一种龟纹瓢虫人工饲养、保种和繁殖生产方法
CN112042598B (zh) 一种饲养异色瓢虫的成套方法
CN104365557B (zh) 一种孟氏隐唇瓢虫人工饲养、保种和繁殖生产方法
Lü et al. Effects of cold storage on the quality of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reared on artificial medium
Zhu et al.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 of Neoseiulus californicus (McGregor) to eggs and nymphs of Oulenziella bakeri and Tetranychus urticae
CN111374095A (zh) 一种捕食性瓢虫的培养方法
CN110679553B (zh) 一种瓜实蝇幼虫寄生蜂弗氏短背茧蜂的规模化扩繁方法
KUŞTUTAN et al. Development, fecundity, and prey consumption of Neoseiulus californicus (McGregor) fed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CN112369262A (zh) 利用小花蝽储蓄植物系统防控小型害虫的方法
Brenard et al. Biweekly supplementation with Artemia spp. cysts allows efficient population establishment by Macrolophus pygmaeus in sweet pepper
CN112931417A (zh) 一种群体饲养西花蓟马的方法及其应用
Rahimi et al. Impact of constant temperatures on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blyseuis swirskii (Acari: Phytoseiidae)
Marquereau et al.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and predation capacities of Nesidiocoris volucer: a new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for tomato crop
CN114711198B (zh) 一种利用小麦水培苗盘群体化饲养草地贪夜蛾的方法
CN106797919A (zh) 一种中小型昆虫的饲养方法
CN113508713A (zh) 一种利用马铃薯块茎蛾卵繁殖赤眼蜂的方法
Shishehbor et al. Functional response of Stethorus gilvifrons (Col.: Coccinellidae) to different densities of Eutetranychus orientalis (Acari: Tetranychidae) in laboratory
Berhe et al. Studies on the biology and eco physiology of sesame seed bug, Elasmolomus sordidus fabricius, at kafta-humera sesame fiel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