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9105A -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9105A
CN112929105A CN202110087844.4A CN202110087844A CN112929105A CN 112929105 A CN112929105 A CN 112929105A CN 202110087844 A CN202110087844 A CN 202110087844A CN 112929105 A CN112929105 A CN 112929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path loss
propagation distance
loss
it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78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29105B (zh
Inventor
吴迪
毕猛
田彦豪
侯彦庄
吕正春
陈小奎
马哲锐
和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878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9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9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9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29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9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1/00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 G01S11/02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radio wa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其中,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能够适用于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相结合的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基站的发送和接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损耗,在通信规划过程中,为了预测基站的覆盖半径,需要确定该基站的路径传播距离。
在相关技术中,往往按照通信标准协议中的传播模型来进行链路预算。例如:预测5G基站的覆盖半径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研究报告(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Report,3GPP TR)38.901协议中确定的传播模型来进行链路预算。但是,通过该方案获取的5G传播损耗仅仅适用于较为极端的场景,即仅根据视距传播(Line Of Sight propagation,LOS)应用场景下的路径损耗来反推路径传播距离d,或者仅根据非视距传播(Non Line Of Sight propagation,NLOS)应用场景下的路径损耗来反推路径传播距离d,因此,其仅适用于完全空旷场景或复杂遮挡场景,而不能与视距传播概率结合,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由此可知,相关技术中,基于通信标准协议中的传播模型得出的传播损耗来确定基站的路径传播距离的方式,存在适用性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基于通信标准协议中的传播模型得出的传播损耗来确定基站的路径传播距离的方式所存在的适用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迭代模块,用于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这样,由于第一路径损耗中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从而能够应用于多种信号传播场景;另外,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为目标,采用预设迭代模型迭代更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该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以使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预设差值,和/或,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获取预设迭代模型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从而使得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较小,即通过有限次的迭代更新,便可以得出目标信号源的最大路径传播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能够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应用场景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f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在文字描述中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其在计算公式中则表示“相除”的数量关系。
在基站部署等应用场景下,需要根据基站发出信号的路径损耗情况确定两个信号源之间的间距,例如:当对某一固定面积的区域进行基站部署过程中,需要确定该区域内需要部署多少个基站,且任意两个基站之间的间距是多少等,此时,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确定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来进一步确定任意两个基站之间的间距,具体的,可以将单个基站的覆盖半径设置为1.5倍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等。
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确定信号源的间距的应用场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在具体实施中,上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可以是根据目标信号源的发射功率、以及接收该目标信号源发送的信号的信号接收端的接收电平以及目标信号源发送的信号的传播路径上的穿损等确定的,在能够满足业务需求的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最大路径损耗。在实施中,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以及实际的信号传播应用环境确定该最大允许路径损耗。
另外,上述目标信号源可以是能够实现信号收发功能的基站,上述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表示目标信号源发出的信号沿某一路径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在实施中,目标信号源发出的信号可以通过多种路径传播,且传播路径的距离越远或者传播路径上的障碍物越多,则产生的损耗越大,具体的,视距传播损耗与传播路径中的室外传播距离正相关,而非视距传播损耗与传播路径中的室内传播距离正相关。例如:如图2所示应用场景下,室外基站21至室内终端22之间的室外传播距离表示为:d3D-out,室外基站21至室内终端22之间的室内传播距离表示为:d3D-in。进一步的,可以根据3GPP TR 38.901协议的规定,确定室外基站21发出的信号在传输至室内终端22的过程中产生的路径损耗PL表示为:PL=PLInH-LOS×PrLOS+PLInH-NLOS×(1-PrLOS)。
其中,PLInH-LOS表示视距传播损耗;该PLInH-LO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PLInH-LOS=32.4+17.3log10(d3D)+20log10(fc);
PLInH-NLOS表示非视距传播损耗,该PLInH-NLO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PLInH-NLOS=32.4+20log10(fc)+31.9log10(d3D);
PrLO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2911569330000051
以上公式中的fc表示室外基站21的中心频点;d3D表示室外基站21与室内终端22之间的空间距离;d2D-in表示室外基站21与室内终端22的水平距离中处于室内的长度。
由上述公式可知,路径损耗与路径传播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一复合函数,在已知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其难以根据上述公式反推与该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对应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根据已知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反推基站的覆盖半径,往往仅将PLInH-LOS和PLInH-NLOS中的任一个作为计算过程中的路径损耗,以根据该路径损耗的表达公式来反推目标路径传播距离。这样,将使得根据该路径损耗的表达公式来反推目标路径传播距离仅能够适用于单一的应用场景,例如:传播路径完全空旷的场景或传播路径上有复杂遮挡的应用场景。当该方法应用于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进行结合的应用场景时,将造成得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准确性低。
当然,在相关技术中还可以通过穷举法来逼近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优解,该方法中,该方法虽然能够综合考虑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但是需要设置合适的初始传播距离和迭代步长,以穷举大量可能的路径传播距离值及其对应的路径损耗,从而逐渐向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对应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靠近,该方法中,最终的结果与初始传播距离和迭代步长息息相关,且需要通过数量庞大的迭代次数,才能够最终得出与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对应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其实施过程复杂且计算量大。
本步骤中,的上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且该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的计算方式可以与现有技术中获取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的方式相同,例如:可以采用3GPP TR 38.901中规定的在城区微站(uMi)、城区宏站(uMa)、农村(RMa)等应用场景下的模型,也可以为3GPP TR 36.873或3GPP TR 38.900涉及到的相关模型,确定上述第一路径损耗,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路径损耗还包括与信号穿透墙壁的数量正相关的穿透损耗。
在实施中,上述穿透损耗与信号穿透墙壁的数量正相关,而信号穿透墙壁的数量往往与信号在室内传播的距离正相关,在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穿透损耗的取值:
PLpenetration=ROUNDDOWN(R3/D,0)×c×e;
其中,PLpenetration表示穿透损耗;D表示室内传播路径上,相邻两墙壁之间的距离;R3表示信号在室内传播的距离;c表示穿损因子;e表示穿损叠加因子。
在实施中,上述D和R3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现场测量数据确定,以充分模拟真实应用环境。
另外,上述ROUNDDOWN(R3/D,0)表示将R3/D的取值进行向下舍入的取整处理,以得出信号在室内传播的距离对应的穿透墙壁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当穿透墙壁数量等于1的情况下,增加的穿损可以等于c;当穿透墙壁数量N大于1的情况下,信号穿透N-1堵墙壁后造成的穿损往往小于c的N-1倍,即上述e的取值可以小于1,例如:取0.6,即通过c×e表示信号穿透每一堵墙壁时造成的穿损。
本实施方式中,还在第一路径损耗中附加信号穿透墙壁时造成的穿透损耗,时的第一路径损耗的精确度更高,从而使基于该第一路径损耗与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确定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更加准确。
步骤102、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在实施中,上述预设迭代模型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梯度算法模型、二分算法模型、最小均方差(Least Mean Square,LMS)算法模型以及平均绝对值误差(Mean AbsoluteError,MAE)算法模型。
例如:预设迭代模型可以包括:梯度算法模型和二分算法模型,且优先采用梯度算法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当该梯度算法模型不适用时,再采用二分算法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上述预设迭代模型用于迭代更新路径传播距离,以使迭代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路径损耗逐渐向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靠近,从而实现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步骤103、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在实施中,预设迭代模型依据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调整迭代过程中的路径传播距离,并更新与该调整后的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以逐步的减小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上述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可以理解为:在满足迭代终止条件时,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终止迭代过程,并将最近一次迭代后的路径传播距离作为目标路径传播距离,以输出该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上述满足迭代终止条件,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迭代次数达到预设迭代次数;
迭代后的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损耗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包括:
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确定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信号源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
在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精度值的情况下,确定与所述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对应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在实施中,上述预设迭代次数可以根据执行所述预设迭代算法的设备的算力或业务需求等进行人为设定的,该预设迭代次数可以是固定的数值,例如:设置为20次、30次等,或者其也可以是非固定的数值,例如:假设迭代终止条件为:在迭代后的路径传播距离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则已经迭代的次数即为上述预设迭代次数。
这样,在迭代次数达到预设迭代次数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该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结果满足算力要求或者满足业务精度要求等。
另外,上述预设精度值可以是认为设置的误差精度,或者根据业务需求确定的误差精度。
这样,在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精度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了精度需求,从而无需再次迭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
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预设迭代模型是依据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调整迭代过程中的路径传播距离,其对路径传播距离的调整是以缩小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为目标的,从而避免了向现有技术中那样盲目的穷举可能的路径传播距离,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迭代次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梯度算法模型的情况下,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
设置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为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正的方差函数或差值积分函数;
确定所述目标函数的梯度函数,所述梯度函数为所述目标函数的偏导函数与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的偏导值的比值;
基于所述梯度函数对预设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目标函数进行第一迭代处理,以输出迭代后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其中,每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为上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与迭代步长之和,所述迭代步长与所述梯度函数正相关,所述预设路径传播距离为预设常数。
在具体实施中,上述目标函数可以通过以下任一种公式表示:
F(d)=(PL-PLobj)2
F(d)=∫PL-PLobj
其中,F(d)表示所述目标函数,PL表示与本次迭代的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PLobj表示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
且上述目标函数的梯度函数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Figure BDA0002911569330000101
其中,grad(F(d))表示所述梯度函数,
Figure BDA0002911569330000102
表示所述目标函数的偏导函数,
Figure BDA0002911569330000103
表示本次迭代的路径传播距离的偏导值。
而且上述每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为上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与迭代步长之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di=di-1+δd×grad(F(di))
其中,di表示第i次迭代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di-1表示第i-1次迭代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δd表示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所述δd为常数,grad(F(di))表示第i次迭代更新后的梯度函数,其中,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的初始值d0为所述预设路径传播距离。
上述公式中,所述迭代步长为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与上一次迭代过程中的梯度函数的乘积,所述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为预设常数,例如:0.1、0.2等,该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可以根据精度需求而进行调整,例如:在精度要求高的场景下,适当的减小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的取值,使迭代步长较小,从而在适当的增加迭代次数的情况下,提升精度。
当然,除了上述grad(F(di)与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的乘积之外,在具体实施中,上述迭代步长还可以通过其他公式表示,仅需确保该迭代步长与grad(F(di)正相关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中,本申请实施例仅能够适用于目标函数可导的应用场景,在目标函数不可导的应用场景下,可以采用其他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例如:优先采用上述梯度算法模型,当发现该梯度算法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不可导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二分算法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梯度算法模型,根据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调整路径传播距离,以逐步的缩小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从而使迭代结束后输出的路径传播距离,符合精度需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二分算法模型的情况下,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
获取第一初始限位值和第二初始限位值,其中,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小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大值,且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大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小值;
在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在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大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将所述路径传播距离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基于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更新所述第一路径损耗。
在具体实施中,在设置第一初始限位值和第二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时,上述第一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可以尽可能的小,且第二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可以尽可能的大,例如:将第一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设为0,将第二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设为1000Km(千米)等,这样,便可以确保,在开始迭代时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小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大值,且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大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小值。
上述将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ai=(ai-1+bi-1)/2
上述将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bi=(ai-1+bi-1)/2
且上述将所述路径传播距离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di=(ai+bi)/2
以上公式中,di表示第i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ai表示第i次迭代中的第一初始限位值,bi表示第i次迭代中的第二初始限位值。
在具体实施中,上述过程为一重复迭代过程,具体的,当基于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更新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之后,将该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进行大小比较,以在第一路径损耗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根据公式ai+1=(ai+bi)/2再次更新第一初始限位值,或者,在第一路径损耗大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根据公式bi+1=(ai+bi)/2再次更新第二初始限位值,直至上述迭代过程满足迭代终止条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这样,由于第一路径损耗中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从而能够应用于多种信号传播场景;另外,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为目标,采用预设迭代模型迭代更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该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以使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预设差值,和/或,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获取预设迭代模型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从而使得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较小,即通过有限次的迭代更新,便可以得出目标信号源的最大路径传播距离。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如图3a至如图3f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方式一
如图3a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a、获取预设迭代次数K。
上述获取预设迭代次数K表示设置K的初始值,其用于将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设置为K次。
步骤302a、设置迭代初始值d0。
在实施中,上述d0可以是任一常数,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303a、设置迭代步长基准值δd。
本步骤中,上述δd的含义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δd具有相同含义,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4a、设置目标函数F(d)=(PL-PLobj)2
本步骤中,上述F(d)=(PL-PLobj)2的含义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F(d)=(PL-PLobj)2具有相同含义,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5a、计算F(d)。
上述计算F(d)表示基于当前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di,计算目标函数取值,其中,i可以取1至K中的任一整数。
步骤306a、对目标函数求梯度
Figure BDA0002911569330000141
本步骤中,上述梯度函数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梯度函数具有相同含义,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7a、更新di=di-1+δd×grad(F(di))。
本步骤中路径传播距离的更新过程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公式将每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更新为上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与迭代步长之和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8a、将K减1。
本步骤表示,完成依次迭代,则剩余的迭代次数在原有的基础上减1。
步骤309a、判断K是否大于0。
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7a;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输出di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7a,包括:将di更新为di+1,并基于更新后的di+1更新F(di+1)。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梯度算法模型,以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的平方作为目标函数,并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为目标,迭代更新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直至迭代次数达到K次时,输出最近一次迭代过程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作为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方式二
如图3b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步骤301b至步骤309b,其与如图3a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步骤304b中设置的目标函数为F(d)=∫PL-PLobj,其他步骤与如图3a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中的301a至步骤309a分别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梯度算法模型,以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的积分函数作为目标函数,同样是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为目标,迭代更新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直至迭代次数达到K次时,输出最近一次迭代过程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作为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方式三
如图3c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c、获取预设迭代次数K。
本步骤与如图3a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1a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2c、设置迭代下限初始值a0
其中,上述下限初始值a0又可以称之为第一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其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具有相同含义。
步骤303c、设置迭代上限初始值b0
其中,上述上限初始值b0又可以称之为第二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其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初始限位值的初始值具有相同含义。
步骤304c、将di=(ai+bi)/2代入链路预算公式计算PLi
其中,上述链路预算公式表示计算第一路径损耗的公式,例如: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公式:PL=PLInH-LOS×PrLOS+PLInH-NLOS×(1-PrLOS)。
另外,上述PLi表示与di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
步骤305c、将K减1。
本步骤与如图3a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8a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6c、判断K是否大于0。
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7c;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输出di
步骤307c、判断PLi是否小于或者等于PLobj
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8c;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9c。
步骤308c、ai+1=(ai+bi)/2。
本步骤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的含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9c、bi+1=(ai+bi)/2。
本步骤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的含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步骤308c或步骤309c之后,基于更新后的ai+1和bi+1更新di+1和PLi+1,即执行步骤步骤304c。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二分算法模型,以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精度为目标,迭代更新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直至迭代次数达到K次时,输出最近一次迭代过程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作为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方式四
如图3d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步骤301d至步骤308d,其与如图3a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步骤301d取代如图3a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1a,并采用步骤308d取代如图3a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8a和步骤309a,其他步骤302d至307d分别与如图3a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中的302a至步骤307a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d所示实施方式包括:
步骤301d、获取预设精度值Fobj
步骤308d、判断F(di)是否小于等于Fobj
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输出di;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7d。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梯度算法模型,以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的平方作为目标函数,并以所述目标函数小于等于预设精度值为目标,迭代更新所述路径传播距离,以使输出的路径传播距能够满足沿该路径传播距传播的信号的损耗与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业务精度需求。
方式五
如图3e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步骤301e至步骤308e,其与如图3b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步骤301e取代如图3b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1b,并采用步骤308e取代如图3b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8b和步骤309b,其他步骤302e至307e分别与如图3a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中的302b至步骤307b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e所示实施方式包括:
步骤301e、获取预设精度值Fobj
步骤308e、判断F(di)是否小于等于Fobj
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输出di;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7e。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梯度算法模型,以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的积分作为目标函数,并以所述目标函数小于等于预设精度值为目标,迭代更新所述路径传播距离,以使输出的路径传播距能够满足沿该路径传播距传播的信号的损耗与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业务精度需求。
方式六
如图3f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步骤301f至步骤308f,其与如图3c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步骤301f取代如图3c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1c,并采用步骤305f取代如图3c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步骤305c和步骤306c,步骤302f至步骤304f分别与如图3c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中的步骤302c至步骤304c相同,且步骤306f至步骤308f分别与如图3c所示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中的307c至步骤309c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f所示实施方式包括:
步骤301f、获取预设链路损耗值PLobj和预设精度值Fobj
其中,上述预设链路损耗值PLobj可以等于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
步骤305f、判断abs(PLi-PLobj)是否小于等于Fobj
其中,abs(PLi-PLobj)表示求PLi-PLobj的绝对值。
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输出di;在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6f。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二分算法模型,以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精度值为目标,迭代更新所述路径传播距离,以使输出的路径传播距能够满足沿该路径传播距传播的信号的损耗与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业务精度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或者该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中的用于执行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执行加载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
请参阅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该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400,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迭代模块402,用于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第二获取模块40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可选的,迭代模块402,具体用于:
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可选的,所述第二获取模块403,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确定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信号源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精度值的情况下,确定与所述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对应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可选的,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梯度算法模型的情况下,迭代模块402,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为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正的方差函数或差值积分函数;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目标函数的梯度函数,所述梯度函数为所述目标函数的偏导函数与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的偏导值的比值;
迭代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梯度函数对预设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目标函数进行第一迭代处理,以输出迭代后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其中,每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为上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与迭代步长之和,所述迭代步长与所述梯度函数正相关,所述预设路径传播距离为预设常数。
可选的,所述迭代步长为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与上一次迭代过程中的梯度函数的乘积,所述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为预设常数。
可选的,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二分算法模型的情况下,迭代模块402,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初始限位值和第二初始限位值,其中,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小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大值,且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大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小值;
第一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第二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大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第三更新单元,用于将所述路径传播距离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第四更新单元,用于基于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更新所述第一路径损耗。
可选的,所述第一路径损耗还包括与信号穿透墙壁的数量正相关的穿透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能够实现图1、图3a至图3f所示方法实施例中任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实现的各个过程,且能够取得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500,包括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存储在存储器5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上述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
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包括:
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确定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信号源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
在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精度值的情况下,确定与所述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对应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梯度算法模型的情况下,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
设置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为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正的方差函数或差值积分函数;
确定所述目标函数的梯度函数,所述梯度函数为所述目标函数的偏导函数与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的偏导值的比值;
基于所述梯度函数对预设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目标函数进行第一迭代处理,以输出迭代后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其中,每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为上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与迭代步长之和,所述迭代步长与所述梯度函数正相关,所述预设路径传播距离为预设常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迭代步长为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与上一次迭代过程中的梯度函数的乘积,所述预设迭代步长基准值为预设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二分算法模型的情况下,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
获取第一初始限位值和第二初始限位值,其中,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小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大值,且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大于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的最小值;
在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在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大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将所述路径传播距离更新为所述第一初始限位值与所述第二初始限位值之和的二分之一:
基于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更新所述第一路径损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还包括与信号穿透墙壁的数量正相关的穿透损耗。
8.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迭代模块,用于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步骤。
CN202110087844.4A 2021-01-22 2021-01-22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929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7844.4A CN112929105B (zh) 2021-01-22 2021-01-22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7844.4A CN112929105B (zh) 2021-01-22 2021-01-22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9105A true CN112929105A (zh) 2021-06-08
CN112929105B CN112929105B (zh) 2022-05-13

Family

ID=76164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7844.4A Active CN112929105B (zh) 2021-01-22 2021-01-22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910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1408A1 (en) * 2000-09-12 2002-06-13 Shinsuke Ogawa CDMA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DMA wireless transmitter-receiver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of the CDMA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2948226A (zh) * 2010-04-05 2013-02-2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台装置
CN104869585A (zh) * 2014-02-21 2015-08-26 株式会社理光 在无线环境中估计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和系统
KR20160046247A (ko) * 2014-10-20 2016-04-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전파 경로 손실 예측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9740828A (zh) * 2019-02-28 2019-05-10 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 船舶航行路径规划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
CN110913399A (zh) * 2018-09-17 2020-03-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距离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1408A1 (en) * 2000-09-12 2002-06-13 Shinsuke Ogawa CDMA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DMA wireless transmitter-receiver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of the CDMA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2948226A (zh) * 2010-04-05 2013-02-2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台装置
CN104869585A (zh) * 2014-02-21 2015-08-26 株式会社理光 在无线环境中估计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和系统
KR20160046247A (ko) * 2014-10-20 2016-04-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전파 경로 손실 예측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0913399A (zh) * 2018-09-17 2020-03-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距离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740828A (zh) * 2019-02-28 2019-05-10 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 船舶航行路径规划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哈量 等: "新形势下的5G 网络规划", 《现代信息科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9105B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27173A1 (en) Indicator determin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EP089560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in a weighted least-squares location solution
CN106027183A (zh) 一种可快速实现复合衰落信道累积分布性能评估的方法
CN113365305B (zh) 网络覆盖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3235844A (zh) 一种复杂电磁环境仿真场景的生成方法
CN113327598A (zh) 模型的训练方法、语音识别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CN111447554B (zh) 一种无线定位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Sandeep et al. Wireless network visualization and indoor empirical propagation model for a campus wi-fi network
CN112929105B (zh)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EP324032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network deployment and terminal device
Wang et al. Dynamic coherence-based em ray tracing simulation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s
US20100091668A1 (en) Communi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WO2023083041A1 (zh)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103995A1 (zh) 小区测量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u et al. Research on RSS based indoor location method
CN116744361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质量评估系统及方法
WO200506733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ctromagnetic field evaluation
WO2023082554A1 (zh) 一种自适应网络切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6063317B (zh) 业务热点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9348488B (zh) 一种移动网用户感知保障方法和装置
WO2024083004A1 (zh) Ai模型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JP4675405B2 (ja) 基地局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US20240064241A1 (en) Speakerphone and server device for environment acoustics determin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El Mourabit et al. Enhanced mobile positioning technique for UMTS users in both outdoor and Indoor environments
US20240064229A1 (en) Speakerphone with room acoustics characteriz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101, floors 1-3, building 14, North District, yard 9, dongran Nor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Applicant after: CHINA TOWE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42 19th floor, 73 Fuche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CHINA TOWE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