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8811A -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8811A
CN112928811A CN202110123828.6A CN202110123828A CN112928811A CN 112928811 A CN112928811 A CN 112928811A CN 202110123828 A CN202110123828 A CN 202110123828A CN 112928811 A CN112928811 A CN 112928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sistor
chip
capacitor
switch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38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林
李尧
费玉清
何林珂
张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12382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88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8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88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66Regulating electric power
    • G05F1/67Regulat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maximum power available from a generator, e.g. from solar cel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包括光伏模块、MCU能量管理模块、逆变模块和电池模块。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分别相连。所述光伏模块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电池采用锂电池组;MCU能量管理模块控制光伏模块地通断和电池的充放电。当光伏板输出电压大于所设第一阈值电压时,光伏模块工作在工作模式一,电池只充电;当光伏板输出电压小于所设第一阈值电压但是大于所设第二阈值电压时,光伏模块工作在工作模式二,电池只充电;当光伏板输出电压小于所设第二阈值电压时,光伏断开,电池供电。在保证输出稳定地前提下,所述电源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且可安置于窗框内,提升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玻璃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窗的隐藏式光伏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玻璃窗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其进入室内的可见光和辐射热对建筑光热环境和能耗有重要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下,建筑节能玻璃在低碳节能产业发展之路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致变色(Electro Chr omic,简称EC)玻璃节能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建筑能耗。EC玻璃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见光的透射率和太阳热系数在较大范围内呈现非线性变化,可主动调节其可见光透射率,与照明等设备共同作用,保证工作光照度,降低照明能耗,对实现建筑节能有重要意义。
目前市面上的EC玻璃主要使用市电供电,未考虑利用辐射在窗面上的太阳能,能源利用率较低。而EC玻璃材料在供电需求方面要求并不高,可以利用有效的光伏电源系统替代市电以有效提升其能源利用率。如何合理地进行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使其能够满足并维持EC玻璃窗正常功能的应用,以达到有效利用太阳能、降低建筑能耗的目标,是发挥EC玻璃优势和潜力的关键。其次,市面上的EC玻璃窗的应用一般需要在玻璃窗的基础上外接电源系统来实现对市电的电压变换,以满足EC玻璃对供电的需求。该种电源系统体积较大,空间占用率较高,其与门窗和市电的连线也使EC玻璃窗的布置较为繁琐,无法达到营造舒适生活环境的目标。
这些问题影响EC玻璃窗的能源利用率及经济性,制约其在建筑中的高效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利用光伏电源替代传统的市电电源系统,并将电源系统安置于窗框内部,解决了目前电致变色玻璃电源系统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性差、体积占用率高的问题。
具体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以下几个方面:现有的电致变色玻璃供电电源多为市电供电,能源利用率低,经济及环保性差,未能充分利用窗面上辐射的太阳能;现有的电致变色玻璃供电电源系统的体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低,大型专用电源的安装具有一定难度;现有的电致变色玻璃供电电源系统的主控芯片价格高。
本发明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隐藏式光伏电源系统,包括光伏模块,电池,MCU能量管理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分别与所述光伏模块,所述电池,和所述逆变模块连接;所述光伏模块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光伏模块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以及所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向所述逆变模块提供驱动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光伏模块包括芯片U3,最大功率跟踪板M1,开关管Q1、开关管Q2,电阻R20、电阻R21,电容C109、电容C110、电容C111、电容C112,开关管Q1第二端与开关管Q2第二端相连并连接至光伏板正极,开关管Q1第一端与电阻R21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1第三端与最大功率跟踪板M1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2第一端与电阻R20第二端相连,开关管Q2第三端与电容C109第一端、电容C110第一端、芯片U3的Vin端相连,芯片U3的GND端与电容C109第二端、电容C110第二端、电容C111第二端、电容C11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3的+21V端与电容C111第一端、电容C112第一端相连,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二端与光伏板负极相连并接地,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三端与直流母线相连,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四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U4、芯片U7,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20、电容C100、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容C105、电容C106、电容C107、电容C108,晶振X1,三极管V1、三极管V2、三极管V3、三极管V4、三极管V5、三极管V6、三极管V7、三极管V8,所述芯片U1的Vin端与电容C6第一端、电容C7第一端、电容C8第一端、电容C9第一端、电容C101第一端、电容C100第一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芯片U1的GND端与电容C100第二端、电容C101第二端、电容C102第二端、电容C103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1的+12V端与电容C102第一端、电容C103第一端、逆变模块中芯片U5的VCC端、逆变模块中芯片U6的VCC端相连。芯片U2的Vin端与电容C105第二端、电容C106第二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芯片U2的GND端与电容C105第一端、电容C106第一端、电容C107第一端、电容C108第一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2的+5V端与电容C107第二端、电容C108第二端、芯片U4的VCC(VREF)端、芯片U7的VCC端相连,芯片U4的VCC(VREF)端与芯片U2的+5V端、芯片U7的VCC端相连,芯片U4的CS#端与U7的P3.3(INT1)端相连,芯片U4的CH0端与电阻R22第二端、电阻R23第一端、电容C20第一端相连,芯片U4的CLK端与U7的P3.2(INT0)端相连,芯片U4的D0端与U4的DI端、U7的P3.4(T0)端相连,芯片U4的GND端与电阻R23第二端、电容C20第二端相连并接地,电阻R22第一端与光伏板正极相连,芯片U7的VCC端与C5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电阻RET端与电容C5第二端、电阻R11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GND端与电容C3第一端、电容C4第一端、电阻R11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7的XTAL1端与晶振X1第二端,电容C4第二端相连,芯片U7的XTAL2端与晶振X1的第一端、电容C3第二端相连,芯片U7的P2.1端与电阻R1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P2.2端与电阻R6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1第一端与电阻R1第二端、电阻R2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1第二端与电阻R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1第三端与电阻R3第二端、三极管V2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2第二端与电容C1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2第三端与电阻R4第二端、电阻R5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3第一端与电阻R5第二端、电容C1第一端、三极管V4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3第二端与三极管V4第二端、电阻R21第二端相连,三极管V3第三端与电阻R3第一端、电阻R4第一端、芯片U1的+12V端相连,三极管V4第三端接地,三极管V5第一端与电阻R6第二端、电阻R7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5第二端与电阻R7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5第三端与电阻R8第二端、三极管V6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6第二端与电容C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6第三端与电阻R9第二端、电阻R10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一端与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2第一端、三极管V8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二端与三极管V8第二端、电阻R20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三端与电阻R8第一端、电阻R9第一端、芯片U1的+12V端相连,三极管V8第三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逆变模块电路包括芯片U5、芯片U6,开关管Q3、开关管Q4、开关管Q5、开关管Q6,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二极管D1、二极管D2。芯片U5的VCC端与U5的SD#端、电容C10第一端、二极管D1第一端相连,芯片U5的IN端与芯片U3的P1.7端相连,芯片U5的COM端与电容C10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5的VB端与电容C11第一端、二极管D1第二端相连,芯片U5的H0端与电阻R12第一端相连,芯片U5的VS端与电容C11第二端、电阻R18第二端、开关管Q3第三端、开关管Q5第二端相连,芯片U5的L0端与电阻R13第一端相连,电阻R12第二端与电阻R18第一端、开关管Q3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第二端与开关管Q5第一端,电阻R16第一端相连,电阻R16第二端与开关管Q5第三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6的VCC端与U6的SD#端、电容C103第一端、电容C12第一端、二极管D2第一端相连,芯片U6的IN端与芯片U3的P1.6端相连,芯片U6的COM端与电容C1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6的VB端与电容C13第一端、二极管D2第二端相连,芯片U6的H0端与电阻R14第一端相连,芯片U6的VS端与电容C13第二端、开关管Q4第三端、开关管Q6第二端、电阻R19第二端相连,芯片U6的L0端与电阻R15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第二端与电阻R19第一端、开关管Q4第二端相连,电阻R15第二端与电阻R17第一端、开关管Q6第一端相连,电阻R17第二端与开关管Q6第三端相连并接地。开关管Q3第二端与开关管Q4第二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开关管Q3第三端和开关管Q4第三端分别接输出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为锂电池;所述电池的正极与直流母线相连,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LM7812,所述芯片U2的型号为LM7805,所述芯片U3的型号为LM7821,所述芯片U4的型号为ADC0832,所述芯片U5的型号为I电阻R2104,所述芯片U6的型号为I电阻R2104,所述芯片U7的型号为STC89C5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源系统设计的电路拓扑实现了最大功率的光伏供电,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并保证了供电电压的稳定输出;该电源系统实现了仅用太阳能-锂电池的供电模式,在保证后端电压的稳定输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该电路尺寸缩小到高15mm,宽38.9mm,长186.9mm;配套电池尺寸可以做到宽18mm,高18mm,长780mm,容量5880mAh,以上均可置于窗户内的缝隙中,采用单晶硅光伏板,宽度80mm,长度700mm,可以贴在门框上。本系统集成度高,最大限度利用空间,避免复杂的外部走线;采用51单片机开发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充分利用主控芯片的资源,降低了控制芯片成本;通过控制MOSFET导通与否,实现供电形式的无弧切换,提升能量切换效率,提高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电致色玻璃-电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源系统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3为电源系统电路原理图
图4为电源系统的PCB图
图5为电源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图1中,1-窗框,2-电池,3-太阳能光伏板,4-电源系统PCB板示意图,5-电源系统简化电路连接框图。
图2中,1-市电,2-开关,3-AC/DC模块,4-充电保护模块,5-逆变电路模块,6-负载,7-太阳能光伏板,8-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块,9-1#采样芯片,10-电池,11-5V稳压芯片,12-MCU,13-开关,14-2#采样芯片,15直流母线。图3中,1市电模块电路,2MCU能量管理模块电路,3光伏模块电路,4-逆变模块电路,5-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隐藏式光伏电源系统,包括光伏模块2,MCU能量管理模块1、逆变模块4和电池3组成。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1分别与所述光伏模块2,电池3和逆变模块4连接。所述光伏模块2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1用于控制所述光伏模块2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和所述电池3的充放电,给所述逆变模块以驱动信号。当光伏板输出电压大于所设阈值电压1时,开关管Q2导通,开关管Q1断开,电池3只充电;当光伏板输出电压小于所设阈值电压1但是大于所设阈值电压2时,开关管Q1导通,开关管Q2断开,电池3只充电;当光伏板输出电压小于所设阈值电压2时,开关管Q1、Q2断开,电池3只放电。所述电源系统能保持输出稳定,最大限度节约能源,降低损耗,且可置于窗框内,提高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光伏模块包括芯片U3,最大功率跟踪板M1,开关管Q1、开关管Q2,电阻R20、电阻R21,电容C109、电容C110、电容C111、电容C112,开关管Q1第二端与开关管Q2第二端相连并连接至光伏板正极,开关管Q1第一端与电阻R21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1第三端与最大功率跟踪板M1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2第一端与电阻R20第二端相连,开关管Q2第三端与电容C109第一端、电容C110第一端、芯片U3的Vin端相连,芯片U3的GND端与电容C109第二端、电容C110第二端、电容C111第二端、电容C11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3的+21V端与电容C111第一端、电容C112第一端相连,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二端与光伏板负极相连并接地,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三端与直流母线相连,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四端接地。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U4、芯片U7,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20、电容C100、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容C105、电容C106、电容C107、电容C108,晶振X1,三极管V1、三极管V2、三极管V3、三极管V4、三极管V5、三极管V6、三极管V7、三极管V8,所述芯片U1的Vin端与电容C6第一端、电容C7第一端、电容C8第一端、电容C9第一端、电容C101第一端、电容C100第一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芯片U1的GND端与电容C100第二端、电容C101第二端、电容C102第二端、电容C103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1的+12V端与电容C102第一端、电容C103第一端、逆变模块中芯片U5的VCC端、逆变模块中芯片U6的VCC端相连。芯片U2的Vin端与电容C105第二端、电容C106第二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芯片U2的GND端与电容C105第一端、电容C106第一端、电容C107第一端、电容C108第一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2的+5V端与电容C107第二端、电容C108第二端、芯片U4的VCC(VREF)端、芯片U7的VCC端相连,芯片U4的VCC(VREF)端与芯片U2的+5V端、芯片U7的VCC端相连,芯片U4的CS#端与U7的P3.3(INT1)端相连,芯片U4的CH0端与电阻R22第二端、电阻R23第一端、电容C20第一端相连,芯片U4的CLK端与U7的P3.2(INT0)端相连,芯片U4的D0端与U4的DI端、U7的P3.4(T0)端相连,芯片U4的GND端与电阻R23第二端、电容C20第二端相连并接地,电阻R22第一端与光伏板正极相连,芯片U7的VCC端与C5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电阻RET端与电容C5第二端、电阻R11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GND端与电容C3第一端、电容C4第一端、电阻R11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7的XTAL1端与晶振X1第二端,电容C4第二端相连,芯片U7的XTAL2端与晶振X1的第一端、电容C3第二端相连,芯片U7的P2.1端与电阻R1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P2.2端与电阻R6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1第一端与电阻R1第二端、电阻R2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1第二端与电阻R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1第三端与电阻R3第二端、三极管V2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2第二端与电容C1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2第三端与电阻R4第二端、电阻R5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3第一端与电阻R5第二端、电容C1第一端、三极管V4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3第二端与三极管V4第二端、电阻R21第二端相连,三极管V3第三端与电阻R3第一端、电阻R4第一端、芯片U1的+12V端相连,三极管V4第三端接地,三极管V5第一端与电阻R6第二端、电阻R7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5第二端与电阻R7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5第三端与电阻R8第二端、三极管V6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6第二端与电容C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6第三端与电阻R9第二端、电阻R10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一端与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2第一端、三极管V8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二端与三极管V8第二端、电阻R20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三端与电阻R8第一端、电阻R9第一端、芯片U1的+12V端相连,三极管V8第三端接地。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逆变模块电路包括芯片U5、芯片U6,开关管Q3、开关管Q4、开关管Q5、开关管Q6,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二极管D1、二极管D2。芯片U5的VCC端与U5的SD#端、电容C10第一端、二极管D1第一端相连,芯片U5的IN端与芯片U3的P1.7端相连,芯片U5的COM端与电容C10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5的VB端与电容C11第一端、二极管D1第二端相连,芯片U5的H0端与电阻R12第一端相连,芯片U5的VS端与电容C11第二端、电阻R18第二端、开关管Q3第三端、开关管Q5第二端相连,芯片U5的L0端与电阻R13第一端相连,电阻R12第二端与电阻R18第一端、开关管Q3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第二端与开关管Q5第一端,电阻R16第一端相连,电阻R16第二端与开关管Q5第三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6的VCC端与U6的SD#端、电容C103第一端、电容C12第一端、二极管D2第一端相连,芯片U6的IN端与芯片U3的P1.6端相连,芯片U6的COM端与电容C1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6的VB端与电容C13第一端、二极管D2第二端相连,芯片U6的H0端与电阻R14第一端相连,芯片U6的VS端与电容C13第二端、开关管Q4第三端、开关管Q6第二端、电阻R19第二端相连,芯片U6的L0端与电阻R15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第二端与电阻R19第一端、开关管Q4第二端相连,电阻R15第二端与电阻R17第一端、开关管Q6第一端相连,电阻R17第二端与开关管Q6第三端相连并接地。开关管Q3第二端与开关管Q4第二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开关管Q3第三端和开关管Q4第三端分别接输出的两端。
具体地,如图3所示,电池3为锂电池。电池3的正极与直流母线相连,电池3的负极接地。
具体地,如图3所示,芯片U1的型号为LM7812,芯片U2的型号为LM7805,芯片U3的型号为LM7821,芯片U4的型号为ADC0832,芯片U5的型号为IR2104,芯片U6的型号为IR2104,芯片U7的型号为STC89C52。
具体地,如图4所示,设计PCB板高15mm,宽38.9mm,长186.9mm,可以置于窗框内。
具体地,如图5所示,系统运行步骤如下:
步骤一,芯片U4实时监测光伏板输出电压。
步骤二,判断光伏板输出电压大小,若光伏板输出电压高于设定阈值电压1,进行步骤三;若光伏板输出电压低于设定阈值电压1,进行步骤四。
步骤三,芯片U7的P2.1端输出低电平,芯片U7的P2.0口输出高电平。
步骤四,进一步判断光伏板输出电压大小,若光伏板输出电压小于阈值电压1但是大于阈值电压2,进行步骤五;若光伏板输出电压小于阈值电压1且小于阈值电压2,进行步骤六。
步骤五,芯片U7的P2.0端输出低电平,芯片U3的P2.1端输出高电平。
步骤六,芯片U7的P2.0端和P2.1端均输出低电平。
本电源系统实现了最大功率的光伏供电,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并保证了供电电压的稳定输出;利用太阳能-锂电池的供电模式,在保证后端电压的稳定输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本系统集成度高,最大限度利用空间,避免复杂的外部走线;采用51单片机开发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充分利用主控芯片的资源,降低了控制芯片成本;采用多阈值的控制模式,提高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工作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模块,电池,MCU能量管理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分别与所述光伏模块,所述电池,和所述逆变模块连接;所述光伏模块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光伏模块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以及所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向所述逆变模块提供驱动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模块包括芯片U3,最大功率跟踪板M1,开关管Q1、开关管Q2,电阻R20、电阻R21,电容C109、电容C110、电容C111、电容C112,开关管Q1第二端与开关管Q2第二端相连并连接至光伏板正极,开关管Q1第一端与电阻R21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1第三端与最大功率跟踪板M1第一端相连,开关管Q2第一端与电阻R20第二端相连,开关管Q2第三端与电容C109第一端、电容C110第一端、芯片U3的Vin端相连,芯片U3的GND端与电容C109第二端、电容C110第二端、电容C111第二端、电容C11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3的+21V端与电容C111第一端、电容C112第一端相连,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二端与光伏板负极相连并接地,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三端与直流母线相连,最大功率跟踪板M1的第四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CU能量管理模块包括芯片U1、芯片U2、芯片U4、芯片U7,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20、电容C100、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容C105、电容C106、电容C107、电容C108,晶振X1,三极管V1、三极管V2、三极管V3、三极管V4、三极管V5、三极管V6、三极管V7、三极管V8,所述芯片U1的Vin端与电容C6第一端、电容C7第一端、电容C8第一端、电容C9第一端、电容C101第一端、电容C100第一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芯片U1的GND端与电容C100第二端、电容C101第二端、电容C102第二端、电容C103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1的+12V端与电容C102第一端、电容C103第一端、逆变模块中芯片U5的VCC端、逆变模块中芯片U6的VCC端相连,芯片U2的Vin端与电容C105第二端、电容C106第二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芯片U2的GND端与电容C105第一端、电容C106第一端、电容C107第一端、电容C108第一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2的+5V端与电容C107第二端、电容C108第二端、芯片U4的VCC(VREF)端、芯片U7的VCC端相连,芯片U4的VCC(VREF)端与芯片U2的+5V端、芯片U7的VCC端相连,芯片U4的CS#端与U7的P3.3(INT1)端相连,芯片U4的CH0端与电阻R22第二端、电阻R23第一端、电容C20第一端相连,芯片U4的CLK端与U7的P3.2(INT0)端相连,芯片U4的D0端与U4的DI端、U7的P3.4(T0)端相连,芯片U4的GND端与电阻R23第二端、电容C20第二端相连并接地,电阻R22第一端与光伏板正极相连,芯片U7的VCC端与C5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电阻RET端与电容C5第二端、电阻R11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GND端与电容C3第一端、电容C4第一端、电阻R11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7的XTAL1端与晶振X1第二端,电容C4第二端相连,芯片U7的XTAL2端与晶振X1的第一端、电容C3第二端相连,芯片U7的P2.1端与电阻R1第一端相连,芯片U7的P2.2端与电阻R6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1第一端与电阻R1第二端、电阻R2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1第二端与电阻R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1第三端与电阻R3第二端、三极管V2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2第二端与电容C1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2第三端与电阻R4第二端、电阻R5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3第一端与电阻R5第二端、电容C1第一端、三极管V4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3第二端与三极管V4第二端、电阻R21第二端相连,三极管V3第三端与电阻R3第一端、电阻R4第一端、芯片U1的+12V端相连,三极管V4第三端接地,三极管V5第一端与电阻R6第二端、电阻R7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5第二端与电阻R7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5第三端与电阻R8第二端、三极管V6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6第二端与电容C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三极管V6第三端与电阻R9第二端、电阻R10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一端与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2第一端、三极管V8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二端与三极管V8第二端、电阻R20第一端相连,三极管V7第三端与电阻R8第一端、电阻R9第一端、芯片U1的+12V端相连,三极管V8第三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块电路包括芯片U5、芯片U6,开关管Q3、开关管Q4、开关管Q5、开关管Q6,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二极管D1、二极管D2,芯片U5的VCC端与U5的SD#端、电容C10第一端、二极管D1第一端相连,芯片U5的IN端与芯片U3的P1.7端相连,芯片U5的COM端与电容C10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5的VB端与电容C11第一端、二极管D1第二端相连,芯片U5的H0端与电阻R12第一端相连,芯片U5的VS端与电容C11第二端、电阻R18第二端、开关管Q3第三端、开关管Q5第二端相连,芯片U5的L0端与电阻R13第一端相连,电阻R12第二端与电阻R18第一端、开关管Q3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第二端与开关管Q5第一端,电阻R16第一端相连,电阻R16第二端与开关管Q5第三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6的VCC端与U6的SD#端、电容C103第一端、电容C12第一端、二极管D2第一端相连,芯片U6的IN端与芯片U3的P1.6端相连,芯片U6的COM端与电容C12第二端相连并接地,芯片U6的VB端与电容C13第一端、二极管D2第二端相连,芯片U6的H0端与电阻R14第一端相连,芯片U6的VS端与电容C13第二端、开关管Q4第三端、开关管Q6第二端、电阻R19第二端相连,芯片U6的L0端与电阻R15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第二端与电阻R19第一端、开关管Q4第二端相连,电阻R15第二端与电阻R17第一端、开关管Q6第一端相连,电阻R17第二端与开关管Q6第三端相连并接地,开关管Q3第二端与开关管Q4第二端相连并连接到直流母线上;开关管Q3第三端和开关管Q4第三端分别接输出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锂电池;所述电池的正极与直流母线相连,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LM7812,所述芯片U2的型号为LM7805,所述芯片U3的型号为LM7821,所述芯片U4的型号为ADC0832,所述芯片U5的型号为I电阻R2104,所述芯片U6的型号为I电阻R2104,所述芯片U7的型号为STC89C52。
CN202110123828.6A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Pending CN1129288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3828.6A CN112928811A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3828.6A CN112928811A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8811A true CN112928811A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68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23828.6A Pending CN112928811A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881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0221A (zh) * 2021-02-01 2021-06-0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双余度隐藏式电源系统
CN118017658A (zh) * 2024-04-09 2024-05-10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充电激活电路及光伏充电系统
CN118017658B (zh) * 2024-04-09 2024-06-11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充电激活电路及光伏充电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0221A (zh) * 2021-02-01 2021-06-0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双余度隐藏式电源系统
CN112910221B (zh) * 2021-02-01 2024-02-02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双余度隐藏式电源系统
CN118017658A (zh) * 2024-04-09 2024-05-10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充电激活电路及光伏充电系统
CN118017658B (zh) * 2024-04-09 2024-06-11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充电激活电路及光伏充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98966U (zh) 一种电子开关
CN112928811A (zh)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光伏电源系统
CN102520241A (zh) 基于阻容降压和低压dc/dc电源的三相费控电能表
CN209001916U (zh) 一种车用控制器断电延时控制电路
CN201118536Y (zh) 二线制微功耗多路电子开关
CN212627293U (zh) 一种节能型自恢复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
CN111717146B (zh) 一种电动汽车无低压蓄电池的供电控制电路及方法
CN203456880U (zh) 一种解决光伏并网逆变器早晚频繁启动的智能控制装置
CN109885034A (zh)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纯电动汽车能耗测试仪及系统
CN110212744B (zh) 集中式逆变器母线电容放电电阻节能控制装置
CN204559959U (zh) 一种功率自动跟踪的太阳能路灯控制器
CN211127281U (zh) 一种太阳能ups电源电路
CN219980504U (zh) 一种低功耗控制电路及其储能系统
CN112910221A (zh) 一种适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双余度隐藏式电源系统
CN107401720A (zh) 一种带有备用电源太阳能led路灯
CN203386082U (zh) 车载恒温控制器
CN202815530U (zh) 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温室环境智能监控系统
CN213109170U (zh) 汽车顶灯节能电路
CN220085191U (zh) 一种新型调光玻璃
CN219499246U (zh) 一种基于低功耗pwm控制方式的汽车电子雨刮控制器
CN209562225U (zh) 单节锂电池太阳能控制器
CN213906381U (zh) 一种光伏离网和发电机互补自动控制系统
CN203258804U (zh) 一种用于空调节能的控制装置
CN217063379U (zh) 一种太阳能和市电组合供电的路灯控制电路
CN110311547A (zh) Pfc电路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