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6752A -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6752A
CN112926752A CN202110103611.9A CN202110103611A CN112926752A CN 112926752 A CN112926752 A CN 112926752A CN 202110103611 A CN202110103611 A CN 202110103611A CN 112926752 A CN112926752 A CN 112926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uron
pulse
value
fault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36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26752B (zh
Inventor
王涛
黄著
吴昊
赵斌
张里
陈孝天
肖滟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ology & Skill Training Center Of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Xi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echnology & Skill Training Center Of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Xi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ology & Skill Training Center Of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Xi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echnology & Skill Training Center Of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10361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67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6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6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26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6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20Administration of product repair or maintena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8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 G01R31/088Aspects of digital compu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5Combinations of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9Temporal neural networks, e.g. delay elements, oscillating neurons or pulsed inpu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避开了SCADA系统,只需处理储能系统的数据即可有效识别智能输电网中的故障线路,检测出故障线路,极大的降低了故障检测所需的数据量,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中对海量故障数据处理所带来的问题。同时,本发明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分别建立了故障线路检测模型和故障恢复模型,利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对储能系统与预连接线路进行协调控制,确保在故障发生后,负荷节点的电能输出不中断,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故障检测中负荷节点输电中断的问题。

Description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电网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的设计。
背景技术
电力输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容量电力的传输任务,是电能输送的物理通道,是连接发电、配电与用电等环节的重要纽带。随着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对电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电力输电网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引起严重停电事故,并带来灾难性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损失。因此,输电网的安全对于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至关重要。但是受天气因素、设备寿命、系统扰动等因素影响,输电网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输电网的故障情况,对保证输电网的持续可靠性供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输电网故障检测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通过综合利用故障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遥测量与遥信量来提高检测方法的容错性,以求快速准确地识别故障线路。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Petri网、贝叶斯网络与脉冲神经膜系统(Spiking Neural P System,SNPS)等方法做了大量研究与改进。
现有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故障信息的容错能力与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而且上述故障检测方法都需要在故障发生后,快速高效地处理海量故障警报数据以准确地定位故障线路。但是随着输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及其结构的日趋复杂,故障线路的快速识别也变得日益困难,并且故障发生后的供电中断问题也一直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目前智能电网故障检测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需要在故障发生后快速高效地处理海量故障警报数据,以准确定位故障线路。
(2)在故障发生后,与故障线路相关的继电保护装置会立即切断故障线路,这将导致与故障线路相关负荷节点的供电发生中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智能输电网故障检测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智能输电网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和预连接线路,并根据预连接线路数和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确定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
S2、在线监测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储能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以及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
S3、确定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S4、根据点火阈值判断输电网是否存在故障线路,若是则进入步骤S5,否则返回步骤S2。
S5、查询故障线路预连接线路的条数及其相关负荷节点的运行情况,并根据查询结果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
S6、根据故障恢复模型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恢复故障线路。
S7、求解故障恢复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得到恢复供电后智能输电网的拓扑结构。
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以下分步骤:
S11、确定各个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与各个等级负荷节点所需的预连接线路数。
S12、确定各个负荷节点间预连接线路的情况。
S13、根据预连接线路数和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确定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
Wi≥{[(ai+bi)/bi]+2+ρi}bi
其中W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ai,bi分别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和额定输出值,ρ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预连接线路数。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建立的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具体为:
Z=(Ο,σ1,...,σm1,...,δm,D1,...,Dn,syn,in,out)
其中Ο={a}为单字母集合,a表示一个脉冲且其对应于电能传输或变压器与储能监测器间传输信号的单位。
σ1,...,σm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的m个分层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负荷节点,并且每个分层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21
其中:
V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容纳脉冲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对应输电网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Wi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1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脉冲位势值,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在Dn时刻的储能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αii分别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特定输入脉冲值与特定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ai与额定输出值bi,两者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2
分别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输入脉冲值与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在Dn时刻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其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ω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突触集合,其包括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这三类突触,且分别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储能值信号的传输线路和预连接线路。
r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点火规则,其形式为E/aβ→a(θ,β),其中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3
为点火条件,表示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处于可触发时刻点Dn,且分层神经元内脉冲值θ≥β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两个新脉冲,其中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另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否则,该分层神经元不执行点火计算。
δ1,...,δm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的m个监测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并且每个监测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10
δi表示与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联的监测神经元,其中:
γi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的点火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5
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的输入脉冲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6
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监测神经元内部脉冲位势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7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8
其中φi对应监测神经元δi的内部脉冲位势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ci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点火规则和遗忘规则的有限集合,其中点火规则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39
其点火条件E={aγ},表示当且仅当一个监测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其点火上限值γ且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同时处于可点火点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然后产生一个单位脉冲a并立即向后传递给其所有突触后神经元,若无突触后神经元则向环境中传递单位脉冲a,在每次点火后都会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细胞内积累一个单位脉冲a;遗忘规则的形式为E/aφ→λ,其中λ表示空字符,执行遗忘规则后监测神经元δi将消耗内部所有脉冲,并产生一个空字符λ,即消耗完细胞内所有脉冲并不产生新脉冲,当点火规则不能执行时,立即执行遗忘规则。
D1,...,Dn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的n个可触发时刻点,并对应于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点,其中n∈[1,+∞)。
syn={1,2,...,m}×{1,2,...,m}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有向突触连接关系。
in,out分别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的输入神经元集合和输出神经元集合。
进一步地,步骤S3包括以下分步骤:
S31、获取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41
S32、设置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当前存储值不超过额定容量的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42
S33、结合步骤S31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及步骤S32中的约束条件得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43
S34、若负荷节点的输入线路在时刻点Dn-1与Dn之间发生故障,则有: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44
S35、根据步骤S33和步骤S34得到的关系式,设置点火上限值γi=Vi-(βii)为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进一步地,步骤S4具体为:
依次判断每个分层神经元σi向监测神经元δi的输出脉冲值是否高于点火阈值,若是则满足点火条件,判定该分层神经元所对应负荷节点的输入线路发生故障,该负荷节点为故障线路,进入步骤S5,否则输电网不存在故障线路,返回步骤S2。
进一步地,步骤S5中建立的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H具体为:
ΠH=(Ο,σ1,...,σm1,...,χm,D1,...,Dn,syn,in,out)
其中Ο={a}为单字母集合,a表示一个脉冲且其对应于电能传输或负荷节点与储能监测器间传输信号的单位。
σ1,...,σm为故障恢复模型∏H中的m个分层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负荷节点,并且每个分层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51
其中:
V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容纳脉冲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对应输电网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Wi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52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脉冲位势值,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在Dn时刻的储能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αii分别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特定输入脉冲值与特定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ai与额定输出值bi,两者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53
分别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输入脉冲值与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在Dn时刻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其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ω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突触集合,其包括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这三类突触,且分别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储能值信号的传输线路和预连接线路。
r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点火规则,ri=(ri',ri”),ri'的形式为E/a(β)→a(θ,β,μ),其中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54
为点火条件,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处于可触发时刻点Dn,分层神经元内部脉冲值θ≥β且输入脉冲值大于α时执行点火规则ri',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三个新脉冲,其中第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第二个新脉冲的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第三个新脉冲的位势值为μ,并通过轴突-轴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若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α,但内部脉冲值θ≥β,则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执行点火规则ri”,其形式为E/a(β)→a(θ,β),此时分层神经元σi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两个新脉冲,其中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另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否则,该分层神经元不执行点火计算。
χ1,...,χm为故障恢复模型∏H中的m个监测神经元集合,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61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的监测神经元集合,1≤i≤m,其中δi→k为与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联的第k个监测神经元,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第i个负荷节点的第k个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1≤k≤ρi+1,ρ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预连接线路数,且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62
其中:
γ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点火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63
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输入脉冲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φ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内部脉冲位势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c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点火规则和遗忘规则的有限集合,其中点火规则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64
其点火条件E={aγ},表示当且仅当一个监测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其点火上限值γ且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同时处于可点火点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然后产生一个单位脉冲a并立即向后传递给其所有突触后神经元,若无突触后神经元则向环境中传递单位脉冲a,在每次点火后都会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细胞内积累一个单位脉冲a;遗忘规则的形式为E/aφ→λ,其中λ表示空字符,执行遗忘规则后监测神经元δi将消耗内部所有脉冲,并产生一个空字符λ,即消耗完细胞内所有脉冲并不产生新脉冲,当点火规则不能执行时,立即执行遗忘规则。
D1,...,Dn表示故障恢复模型∏H的n个可触发时刻点,并对应于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点,其中n∈[1,+∞)。
syn={1,2,...,m}×{1,2,...,m}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有向突触连接关系。
in,out分别表示故障恢复模型∏H的输入神经元集合和输出神经元集合。
进一步地,步骤S6包括以下分步骤:
S61、当故障恢复模型∏H中分层神经元σi采集到Dn时刻储能系统实测储能值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1
后,向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各监测神经元输出脉冲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2
S62、当故障发生时,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依次点火,依次点火规则为:若第一个监测神经元δi→1点火,但故障未被恢复,则分层神经元σi对应的第二个监测神经元δi→2点火,以此类推直至故障被恢复。
S63、故障恢复完成后,求解故障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集合点火情况,若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δi→1点火而其他监测神经元未点火,则该负荷节点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启用;若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δi→1与δi→2点火而其他监测神经元未点火,则该负荷节点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未启用,第二条预连接线路启用,以此类推;若监测神经元集合中所有监测神经元皆点火,则负荷节点的ρi条预连接线路均未启用。
进一步地,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条件为:分层神经元σi向监测神经元的输出脉冲值高于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3
进一步地,步骤S7包括以下分步骤:
S71、确定故障线路的监测神经元集合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4
S72、令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5
φj的初始值均为0,1≤j≤ρi+1,并且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6
与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7
依次对应,若监测神经元δi→j执行点火,则其对应的φj→1。
S73、若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8
中第一个0元素为φj,则与分层神经元σi相连的为其第j条预连接线路,若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79
为非零向量,则所有预连接线路均未启用,以此得到恢复供电后智能输电网的拓扑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避开了SCADA系统,只需处理储能系统的数据即可有效识别智能输电网中的故障线路,检测出故障线路,因此极大的降低了故障检测所需的数据量,进而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中对海量故障数据处理所带来的问题。
(2)本发明采用的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不仅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与计算能力,还具备了强大的图形化逻辑表达能力,可以清晰地描述不同状态下负荷节点与储能单元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
(3)本发明利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对储能系统与预连接线路进行协调控制,确保在故障发生后,负荷节点的电能输出不中断,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故障检测中负荷节点输电中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流程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突尼斯西湖中心/北部城市中心的局部电力传输网络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层神经元的突触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荷节点储能系统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H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理解,附图中示出和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意在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而并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S7:
S1、确定智能输电网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和预连接线路,并根据预连接线路数和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确定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
步骤S1包括以下分步骤S11~S13:
S11、确定各个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与各个等级负荷节点所需的预连接线路数。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在负荷节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视为一级负荷节点:(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2)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3)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
在负荷节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视为二级负荷节点:(1)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2)中断供电将影响较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
不属于一级负荷节点和二级负荷节点的负荷节点则应为三级负荷节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保证一级负荷节点供电的持续性,使用两条预连接线路与其相连;二级负荷节点使用一条预连接线路与其相连;三级负荷节点不使用预连接线路。
S12、确定各个负荷节点间预连接线路的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中,若负荷节点的供电裕度u(即负荷节点输入与输出的差值)等于需要预连接线路的负荷节点的输出,则称该节点为可选预连接节点。然后找出网络中需要预连接线路的负荷节点与可选预连接节点,并排列组合出可行的连接方案,求解出连接方案中线路长度最短的方案,以确定负荷节点间预连接线路的情况。
S13、根据预连接线路数和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确定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
Wi≥{[(ai+bi)/bi]+2+ρi}bi
其中W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ai,bi分别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和额定输出值,ρ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预连接线路数。
S2、在线监测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储能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以及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具体为:
Z=(Ο,σ1,...,σm1,...,δm,D1,...,Dn,syn,in,out)
其中Ο={a}为单字母集合,a表示一个脉冲且其对应于电能传输或变压器与储能监测器间传输信号的单位。
σ1,...,σm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的m个分层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负荷节点,并且每个分层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91
其中:
V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容纳脉冲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对应输电网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Wi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092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脉冲位势值,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在Dn时刻的储能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αii分别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特定输入脉冲值与特定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ai与额定输出值bi,两者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1
分别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输入脉冲值与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在Dn时刻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其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ω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突触集合,如图4所示,其包括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这三类突触,且分别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储能值信号的传输线路和预连接线路。
r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点火规则,其形式为E/aβ→a(θ,β),其中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2
为点火条件,表示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处于可触发时刻点Dn,且分层神经元内脉冲值θ≥β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两个新脉冲,其中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另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否则,该分层神经元不执行点火计算。
δ1,...,δm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的m个监测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并且每个监测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3
δi表示与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联的监测神经元,其中:
γi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的点火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4
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的输入脉冲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5
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监测神经元内部脉冲位势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6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7
其中φi对应监测神经元δi的内部脉冲位势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ci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点火规则和遗忘规则的有限集合,其中点火规则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08
其点火条件E={aγ},表示当且仅当一个监测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其点火上限值γ且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同时处于可点火点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然后产生一个单位脉冲a并立即向后传递给其所有突触后神经元,若无突触后神经元则向环境中传递单位脉冲a,在每次点火后都会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细胞内积累一个单位脉冲a;遗忘规则的形式为E/aφ→λ,其中λ表示空字符,执行遗忘规则后监测神经元δi将消耗内部所有脉冲,并产生一个空字符λ,即消耗完细胞内所有脉冲并不产生新脉冲,当点火规则不能执行时,立即执行遗忘规则。
D1,...,Dn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的n个可触发时刻点,并对应于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点,其中n∈[1,+∞)。
syn={1,2,...,m}×{1,2,...,m}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有向突触连接关系。
in,out分别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的输入神经元集合和输出神经元集合。
S3、确定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步骤S3包括以下分步骤S31~S35:
S31、获取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11
S32、在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中,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设置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当前存储值不超过额定容量的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12
S33、结合步骤S31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及步骤S32中的约束条件得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13
S34、若负荷节点的输入线路在时刻点Dn-1与Dn之间发生故障,则有: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14
S35、根据步骤S33和步骤S34得到的关系式,设置点火上限值γi=Vi-(βii)为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S4、依次判断每个分层神经元σi向监测神经元δi的输出脉冲值是否高于点火阈值,若是则满足点火条件,判定该分层神经元所对应负荷节点的输入线路发生故障,该负荷节点为故障线路,进入步骤S5,否则输电网不存在故障线路,返回步骤S2。
S5、查询故障线路预连接线路的条数及其相关负荷节点的运行情况,并根据查询结果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H具体为:
ΠH=(Ο,σ1,...,σm1,...,χm,D1,...,Dn,syn,in,out)
其中Ο={a}为单字母集合,a表示一个脉冲且其对应于电能传输或负荷节点与储能监测器间传输信号的单位。
σ1,...,σm为故障恢复模型∏H中的m个分层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负荷节点,并且每个分层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21
其中:
V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容纳脉冲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对应输电网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Wi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22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脉冲位势值,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在Dn时刻的储能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αii分别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特定输入脉冲值与特定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ai与额定输出值bi,两者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23
分别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输入脉冲值与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在Dn时刻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其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ω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突触集合,其包括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这三类突触,且分别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储能值信号的传输线路和预连接线路。
r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点火规则,ri=(ri',ri”),ri'的形式为E/a(β)→a(θ,β,μ),其中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24
为点火条件,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处于可触发时刻点Dn,分层神经元内部脉冲值θ≥β且输入脉冲值大于α时执行点火规则ri',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三个新脉冲,其中第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第二个新脉冲的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第三个新脉冲的位势值为μ,并通过轴突-轴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若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α,但内部脉冲值θ≥β,则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执行点火规则ri”,其形式为E/a(β)→a(θ,β),此时分层神经元σi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两个新脉冲,其中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另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否则,该分层神经元不执行点火计算。
χ1,...,χm为故障恢复模型∏H中的m个监测神经元集合,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34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的监测神经元集合,1≤i≤m,其中δi→k为与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联的第k个监测神经元,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第i个负荷节点的第k个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1≤k≤ρi+1,ρ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预连接线路数,且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31
其中:
γ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点火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32
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输入脉冲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φ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内部脉冲位势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c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点火规则和遗忘规则的有限集合,其中点火规则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33
其点火条件E={aγ},表示当且仅当一个监测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其点火上限值γ且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同时处于可点火点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然后产生一个单位脉冲a并立即向后传递给其所有突触后神经元,若无突触后神经元则向环境中传递单位脉冲a,在每次点火后都会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细胞内积累一个单位脉冲a;遗忘规则的形式为E/aφ→λ,其中λ表示空字符,执行遗忘规则后监测神经元δi将消耗内部所有脉冲,并产生一个空字符λ,即消耗完细胞内所有脉冲并不产生新脉冲,当点火规则不能执行时,立即执行遗忘规则。
D1,...,Dn表示故障恢复模型∏H的n个可触发时刻点,并对应于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点,其中n∈[1,+∞)。
syn={1,2,...,m}×{1,2,...,m}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有向突触连接关系。
in,out分别表示故障恢复模型∏H的输入神经元集合和输出神经元集合。
S6、根据故障恢复模型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恢复故障线路。
步骤S6包括以下分步骤S61~S63:
S61、当故障恢复模型∏H中分层神经元σi采集到Dn时刻储能系统实测储能值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35
后,向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各监测神经元输出脉冲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1
S62、当故障发生时,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依次点火,依次点火规则为:若第一个监测神经元δi→1点火,但故障未被恢复,则分层神经元σi对应的第二个监测神经元δi→2点火,以此类推直至故障被恢复。
S63、故障恢复完成后,求解故障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集合点火情况,若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δi→1点火而其他监测神经元未点火,则该负荷节点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启用;若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δi→1与δi→2点火而其他监测神经元未点火,则该负荷节点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未启用,第二条预连接线路启用,以此类推;若监测神经元集合中所有监测神经元皆点火,则负荷节点的ρi条预连接线路均未启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条件为:分层神经元σi向监测神经元的输出脉冲值高于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8
S7、求解故障恢复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得到恢复供电后智能输电网的拓扑结构。
步骤S7包括以下分步骤S71~S73:
S71、确定故障线路的监测神经元集合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2
S72、令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3
φj的初始值均为0,1≤j≤ρi+1,并且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4
与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5
依次对应,若监测神经元δi→j执行点火,则其对应的φj→1。
S73、若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6
中第一个0元素为φj,则与分层神经元σi相连的为其第j条预连接线路,若向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47
为非零向量,则所有预连接线路均未启用,以此得到恢复供电后智能输电网的拓扑结构。
下面以一个具体实验例为例,给出本发明的详细执行过程,以促进细节理解。
本实验例采用突尼斯西湖中心/北部城市中心(WLC/NUC)的局部电力传输网络进行案例分析,如图2所示。
首先,根据负荷节点供电突然中断引起的损失程度,确定WLC/NUC中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其中科学城为本网络的一级负荷节点;水利工程与国家卫星1为二级负荷节点,其余负荷节点均为三级负荷节点;为提高负荷节点供电可靠性,减少因供电突然中断引起的损失,一级负荷需配置两条预连接线路;二级负荷需配置一条预连接线路;三级负荷因允许短时停电,则不配置预连接线路。
根据就近原则,在复合电信与科学城,货币市场与科学城间配置预连接线路;在水利工程与克里奥佩特拉间配置预连接线路;在突尼斯租聘中心与国家卫星1间配置预连接线路。
各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与输出如表1所示,代入公式Wi≥{[(ai+bi)/bi]+2+ρi}bi可得到各个负荷节点配置的储能系统所需的容量如表1所示。
表1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51
根据表1中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如图3所示。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52
确定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如表2所示。
表2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点火阈值
γ<sub>1</sub> γ<sub>2</sub> γ<sub>3</sub> γ<sub>4</sub> γ<sub>5</sub> γ<sub>6</sub> γ<sub>7</sub> γ<sub>8</sub> γ<sub>9</sub> γ<sub>10</sub> γ<sub>11</sub> γ<sub>12</sub> γ<sub>13</sub>
210 34 38 36 6 6 8 12 8 12 6 6 12
设本实验例中,初始点为D1,各储能系统初始储能值为其额定容量,若在某次意外事故中输电线路F5、F8、F10与预连接线路Y11在D1时发生中断,则在本次事故中,负荷节点当前储能值变化如图5所示,图中zeta8、zeta10、zeta12和zeta13分别对应σ8、σ10、σ12和σ13
求解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
根据图5与表2可知,由于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61
监测神经元δ8101213将执行点火规则。在D4时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监测神经元内部脉冲位势向量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62
由此可知负荷节点科学城、国家卫星1、克里奥佩特拉和水利工程的输入线路出现故障。
根据上述突尼斯租聘中心、国家卫星1、科学城、克里奥佩特拉和水利工程的预连接线路及其相关负荷节点的运行情况,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H,如图6所示。
图6中虚线表示在故障诊断中已确定中断的线路(由于σ12的输入线F12故障,σ12无法通过预连接线路为σ13供电,因此Y10也为中断线路),虚线表示正常工作线路,点画线表示待确定线路。
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63
确定故障恢复模型∏H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如表3所示。
表3故障线路恢复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γ<sub>8→1</sub> γ<sub>8→2</sub> γ<sub>10→1</sub> γ<sub>10→2</sub> γ<sub>10→3</sub> γ<sub>12→1</sub> γ<sub>13→1</sub> γ<sub>13→2</sub>
12 8 12 9 6 6 12 8
求解故障恢复模型∏H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
根据表3与图6可知,在D4时δ8→110→1,δ13→1将执行点火,则σ7,σ9将执行点火条件r',σ8101213将执行点火条件r”。
在D5时负荷节点σ79将通过预连接线路Y9,Y12向负荷节点σ810供电;但是,由于Y9故障,σ9无法通过预连接线路Y12向负荷节点σ10供电,因此σ10储能系统的储能值将继续下降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71
而σ8获得σ7的供电,储能值将维持D4时不变,负荷节点σ8恢复供电。
在D5时,由于σ12的输入线F12故障,σ12无法通过预连接线路为σ13供电δ13→2将执行点火;σ10储能系统的储能值将继续下降为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72
δ10→2将执行点火。
在D6时负荷节点σ11将通过预连接线路Y11向负荷节点σ10供电,负荷节点σ10恢复供电。
由此可知,在D7时执行点火的监测神经元有δ8→110→110→213→113→2,则
Figure BDA0002916511970000173
由此可知,负荷节点σ8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启用;负荷节点σ10的第二条预连接线路启用,第一条预连接线路未启用;负荷节点σ13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未启用;即Y12,Y11启用,Y9,Y10未启用。
本实验例中,根据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可知,输电线路发生故障的情况。当故障发生后,故障恢复模型∏H将自动启用预连接线路恢复供电,并可根据故障恢复模型∏H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得知预连接线路的启用情况,最后结合线路故障情况与预连接线路启用情况可知故障后智能电网的拓扑结构。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智能输电网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和预连接线路,并根据预连接线路数和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确定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
S2、在线监测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储能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以及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
S3、确定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S4、根据点火阈值判断输电网是否存在故障线路,若是则进入步骤S5,否则返回步骤S2;
S5、查询故障线路预连接线路的条数及其相关负荷节点的运行情况,并根据查询结果建立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
S6、根据故障恢复模型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恢复故障线路;
S7、求解故障恢复模型中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情况,得到恢复供电后智能输电网的拓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分步骤:
S11、确定各个负荷节点的重要等级与各个等级负荷节点所需的预连接线路数;
S12、确定各个负荷节点间预连接线路的情况;
S13、根据预连接线路数和输电网各个负荷节点的额定参数确定各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
Wi≥{[(ai+bi)/bi]+2+ρi}bi
其中W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ai,bi分别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和额定输出值,ρ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预连接线路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建立的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具体为:
Z=(Ο,σ1,...,σm1,...,δm,D1,...,Dn,syn,in,out)
其中Ο={a}为单字母集合,a表示一个脉冲且其对应于电能传输或变压器与储能监测器间传输信号的单位;
σ1,...,σm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的m个分层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负荷节点,并且每个分层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21
其中:
V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容纳脉冲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对应输电网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Wi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22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脉冲位势值,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在Dn时刻的储能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αii分别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特定输入脉冲值与特定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ai与额定输出值bi,两者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23
分别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输入脉冲值与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在Dn时刻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其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ω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突触集合,其包括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这三类突触,且分别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储能值信号的传输线路和预连接线路;
r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点火规则,其形式为E/aβ→a(θ,β),其中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24
为点火条件,表示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处于可触发时刻点Dn,且分层神经元内脉冲值θ≥β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两个新脉冲,其中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另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否则,该分层神经元不执行点火计算;
δ1,...,δm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的m个监测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并且每个监测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25
δi表示与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联的监测神经元,其中:
γi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的点火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26
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的输入脉冲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1
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中监测神经元内部脉冲位势向量,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2
1≤i≤m,其中φi对应监测神经元δi的内部脉冲位势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ci表示监测神经元δi点火规则和遗忘规则的有限集合,其中点火规则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3
其点火条件E={aγ},表示当且仅当一个监测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其点火上限值γ且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同时处于可点火点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然后产生一个单位脉冲a并立即向后传递给其所有突触后神经元,若无突触后神经元则向环境中传递单位脉冲a,在每次点火后都会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细胞内积累一个单位脉冲a;遗忘规则的形式为E/aφ→λ,其中λ表示空字符,执行遗忘规则后监测神经元δi将消耗内部所有脉冲,并产生一个空字符λ,即消耗完细胞内所有脉冲并不产生新脉冲,当点火规则不能执行时,立即执行遗忘规则;
D1,...,Dn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的n个可触发时刻点,并对应于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点,其中n∈[1,+∞);
syn={1,2,...,m}×{1,2,...,m}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有向突触连接关系;
in,out分别表示故障线路检测模型∏Z的输入神经元集合和输出神经元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分步骤:
S31、获取故障线路检测模型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4
S32、设置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当前存储值不超过额定容量的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5
S33、结合步骤S31中分层神经元的实测储能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及步骤S32中的约束条件得到: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6
S34、若负荷节点的输入线路在时刻点Dn-1与Dn之间发生故障,则有: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37
S35、根据步骤S33和步骤S34得到的关系式,设置点火上限值γi=Vi-(βii)为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具体为:
依次判断每个分层神经元σi向监测神经元δi的输出脉冲值是否高于点火阈值,若是则满足点火条件,判定该分层神经元所对应负荷节点的输入线路发生故障,该负荷节点为故障线路,进入步骤S5,否则输电网不存在故障线路,返回步骤S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建立的基于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恢复模型∏H具体为:
ΠH=(Ο,σ1,...,σm1,...,χm,D1,...,Dn,syn,in,out)
其中Ο={a}为单字母集合,a表示一个脉冲且其对应于电能传输或负荷节点与储能监测器间传输信号的单位;
σ1,...,σm为故障恢复模型∏H中的m个分层神经元,对应于智能输电网中m个负荷节点,并且每个分层神经元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41
其中:
V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容纳脉冲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对应输电网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Wi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42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脉冲位势值,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所配置储能系统在Dn时刻的储能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αii分别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特定输入脉冲值与特定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的额定输入值ai与额定输出值bi,两者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43
分别为第i个分层神经元在Dn时刻的输入脉冲值与输出脉冲值,分别对应第i个负荷节点在Dn时刻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其取值均为[0,+∞)上的实数;
ω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突触集合,其包括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这三类突触,且分别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储能值信号的传输线路和预连接线路;
ri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的点火规则,ri=(ri',ri”),ri'的形式为E/a(β)→a(θ,β,μ),其中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51
为点火条件,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处于可触发时刻点Dn,分层神经元内部脉冲值θ≥β且输入脉冲值大于α时执行点火规则ri',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三个新脉冲,其中第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第二个新脉冲的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第三个新脉冲的位势值为μ,并通过轴突-轴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若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α,但内部脉冲值θ≥β,则此时分层神经元σi将执行点火规则ri”,其形式为E/a(β)→a(θ,β),此时分层神经元σi消耗一个位势值为β的脉冲,并产生两个新脉冲,其中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θ,并通过轴突-胞体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另一个新脉冲位势值为β,并通过轴突-树突突触传递给其突触后神经元;否则,该分层神经元不执行点火计算;
χ1,...,χm为故障恢复模型∏H中的m个监测神经元集合,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52
表示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的监测神经元集合,1≤i≤m,其中δi→k为与第i个分层神经元σi相关联的第k个监测神经元,对应智能输电网中第i个负荷节点的第k个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1≤k≤ρi+1,ρi表示第i个负荷节点的预连接线路数,且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53
其中:
γ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点火上限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54
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输入脉冲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φ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的内部脉冲位势值,其取值为[0,+∞)上的实数;
ci→k表示监测神经元δi→k点火规则和遗忘规则的有限集合,其中点火规则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55
其点火条件E={aγ},表示当且仅当一个监测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值小于或等于其点火上限值γ且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同时处于可点火点时,才能执行点火规则,然后产生一个单位脉冲a并立即向后传递给其所有突触后神经元,若无突触后神经元则向环境中传递单位脉冲a,在每次点火后都会在分层脉冲神经膜系统的细胞内积累一个单位脉冲a;遗忘规则的形式为E/aφ→λ,其中λ表示空字符,执行遗忘规则后监测神经元δi将消耗内部所有脉冲,并产生一个空字符λ,即消耗完细胞内所有脉冲并不产生新脉冲,当点火规则不能执行时,立即执行遗忘规则;
D1,...,Dn表示故障恢复模型∏H的n个可触发时刻点,并对应于监测储能系统储能值的仪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点,其中n∈[1,+∞);
syn={1,2,...,m}×{1,2,...,m}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有向突触连接关系;
in,out分别表示故障恢复模型∏H的输入神经元集合和输出神经元集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包括以下分步骤:
S61、当故障恢复模型∏H中分层神经元σi采集到Dn时刻储能系统实测储能值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1
后,向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各监测神经元输出脉冲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2
S62、当故障发生时,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依次点火,依次点火规则为:若第一个监测神经元δi→1点火,但故障未被恢复,则分层神经元σi对应的第二个监测神经元δi→2点火,以此类推直至故障被恢复;
S63、故障恢复完成后,求解故障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集合点火情况,若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δi→1点火而其他监测神经元未点火,则该负荷节点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启用;若负荷节点的监测神经元δi→1与δi→2点火而其他监测神经元未点火,则该负荷节点的第一条预连接线路未启用,第二条预连接线路启用,以此类推;若监测神经元集合中所有监测神经元皆点火,则负荷节点的ρi条预连接线路均未启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的点火条件为:分层神经元σi向监测神经元的输出脉冲值高于监测神经元的点火阈值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包括以下分步骤:
S71、确定故障线路的监测神经元集合为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4
S72、令向量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5
φj的初始值均为0,1≤j≤ρi+1,并且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6
与监测神经元集合χi中的监测神经元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67
依次对应,若监测神经元δi→j执行点火,则其对应的φj→1;
S73、若向量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71
中第一个0元素为φj,则与分层神经元σi相连的为其第j条预连接线路,若向量
Figure FDA0002916511960000072
为非零向量,则所有预连接线路均未启用,以此得到恢复供电后智能输电网的拓扑结构。
CN202110103611.9A 2021-01-26 2021-01-26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Active CN1129267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3611.9A CN112926752B (zh) 2021-01-26 2021-01-26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3611.9A CN112926752B (zh) 2021-01-26 2021-01-26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6752A true CN112926752A (zh) 2021-06-08
CN112926752B CN112926752B (zh) 2022-07-01

Family

ID=76166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3611.9A Active CN112926752B (zh) 2021-01-26 2021-01-26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675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5088A (zh) * 2021-08-17 2021-11-09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学习脉冲神经膜系统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CN115291047A (zh) * 2022-10-08 2022-11-04 西华大学 一种基于脉冲神经膜系统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1603A (zh) * 2013-01-14 2013-05-08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输电线路故障智能分类和定位方法
CN105629091A (zh) * 2014-10-29 2016-06-0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的供电线路保护方法
CN106447031A (zh) * 2016-09-27 2017-02-22 西华大学 一种基于区间值模糊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06786774A (zh) * 2017-02-10 2017-05-31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微电网故障重构方法及系统
CN109308522A (zh) * 2018-09-03 2019-02-05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gis故障预测方法
CN109782124A (zh) * 2018-12-24 2019-05-2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 一种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主配用一体化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0470951A (zh) * 2019-08-18 2019-11-19 天津大学 基于PMU信息和Petri网的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CN111413565A (zh) * 2020-04-16 2020-07-14 西华大学 一种可识别量测篡改攻击的智能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CN111697566A (zh) * 2020-05-19 2020-09-22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考虑信息失效的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11865669A (zh) * 2020-07-01 2020-10-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一种电网故障恢复智能决策系统和方法
CN112051481A (zh) * 2020-08-12 2020-12-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lstm的交直流混联电网故障区域诊断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1603A (zh) * 2013-01-14 2013-05-08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输电线路故障智能分类和定位方法
CN105629091A (zh) * 2014-10-29 2016-06-0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的供电线路保护方法
CN106447031A (zh) * 2016-09-27 2017-02-22 西华大学 一种基于区间值模糊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06786774A (zh) * 2017-02-10 2017-05-31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微电网故障重构方法及系统
CN109308522A (zh) * 2018-09-03 2019-02-05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gis故障预测方法
CN109782124A (zh) * 2018-12-24 2019-05-2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 一种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主配用一体化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0470951A (zh) * 2019-08-18 2019-11-19 天津大学 基于PMU信息和Petri网的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CN111413565A (zh) * 2020-04-16 2020-07-14 西华大学 一种可识别量测篡改攻击的智能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CN111697566A (zh) * 2020-05-19 2020-09-22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考虑信息失效的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11865669A (zh) * 2020-07-01 2020-10-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一种电网故障恢复智能决策系统和方法
CN112051481A (zh) * 2020-08-12 2020-12-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lstm的交直流混联电网故障区域诊断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5088A (zh) * 2021-08-17 2021-11-09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学习脉冲神经膜系统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CN115291047A (zh) * 2022-10-08 2022-11-04 西华大学 一种基于脉冲神经膜系统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6752B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26752B (zh) 考虑储能系统的智能输电网故障线路检测及故障恢复方法
Li et al. Wide-area protection fault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information fusion
CN100438251C (zh) 一种大型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的方法
Wang et al. A novel fault diagnosis method of smart grids based on memory spiking neural P systems considering measurement tampering attacks
CN108120903A (zh) 一种基于脉冲神经膜系统的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CN108847686B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故障预测方法
CN104281899A (zh) 一种新的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Wang et al. A hierarchical power grid fault diagnosis method using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N107622360A (zh) 一种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关键线路识别方法
CN109828185B (zh) 针对含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CN111413565A (zh) 一种可识别量测篡改攻击的智能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CN106408016A (zh) 一种配电网停电时间自动识别模型构造方法
CN111062569A (zh) 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小电流故障判别方法
CN110412417B (zh) 基于智能电力监测仪表的微电网数据故障诊断方法
CN103577698B (zh) 一种交直流混联系统的在线电压稳定判别方法
CN105005644A (zh) 一种检测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的方法
Wan et al. A rapid diagnosis technology of short circuit fault in DC microgrid
CN113448319A (zh) 基于快速自适应优化脉冲神经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Shao et al. Power System Fault Diagnosis Method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and Incidence Matrices
CN111162541B (zh) 一种电力系统电压控制的动态分区方法
Shan et al. Power system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deep neural network
Jing et al. State evaluation of power cable based on RBF information fusion algorithm using multi-parameters
Yang et al.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Anomaly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variate Gaussian Distribution Model
Xu et al. Study of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for turbine generator unit
CN103258114A (zh) 一种基于多中心性测度的最小断点集脆弱性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