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11029B - 一种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11029B CN112911029B CN201911227250.8A CN201911227250A CN112911029B CN 112911029 B CN112911029 B CN 112911029B CN 201911227250 A CN201911227250 A CN 201911227250A CN 112911029 B CN112911029 B CN 1129110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 coil
- display module
- magnet assembly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终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减少显示终端在手持通话的场景下,出现漏音的现象。该显示终端中,显示模组与中框相连接,且与中框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壳体与中框相连接,且与中框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磁体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与显示模组相连接。第二磁体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与壳体相连接。第二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的位置相对设置。第三磁体组件与中框相连接,且设置于第一磁体组件和第二磁体组件之间。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用于驱动显示模组振动产生第一声波。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二磁体组件用于驱动壳体振动产生第二声波,第一声波和第二声波的相位相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终端,例如手机在手持通话的场景下,手机发出的声音在进入人耳的过程中,会从耳廓与手机之间的缝隙处泄露至手机背面,或者,部分声音会经过头部反射至手机背面从而造成漏音的现象。这样一来,当用户在相对安静的公共场合下(例如,会议室、电梯中)进行通话时,手机漏音很容易泄露用户的隐私,从而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终端,用于解决减少显示终端在手持通话的场景下,出现漏音的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终端。该显示终端包括中框、显示模组、壳体、第一磁体组件、第二磁体组件以及第三磁体组件。显示模组与中框相连接,且与中框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壳体设置于中框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壳体与中框相连接,且与中框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磁体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与显示模组相连接。第二磁体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与壳体相连接。第二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的位置相对设置。第三磁体组件与中框相连接,且设置于第一磁体组件和第二磁体组件之间。其中,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用于驱动显示模组振动产生第一声波。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二磁体组件用于驱动壳体振动产生第二声波;第一声波和第二声波的相位相反。这样一来,用户在手持显示终端进行通话时,上述显示终端中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驱动显示模组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推动空气产生第一声波以实现屏幕发声。该第一声波的一部分进入至人耳,用于实现正常语音通话。此外,上述第一声波的另一部分可能会从用户耳廓与显示终端中的缝隙处泄露后经过声波衍射,或者,经过用户头部反射而作为漏音传输至显示终端的背面。基于此,在显示模组振动的同时,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二磁体组件可以驱动壳体振动,从而在显示终端的背面发出第二声波。由于第二声波与第一声波的相位相差180°,因此可以利用声短路原理,显示终端背面可以同时接收到上述第二声波,以及由显示终端的正面经过声波衍射或头部反射传输至背面的第一声波。在此情况下,该第二声波可以与传输至显示终端背面的第一声波全部或部分抵消。从而减小显示终端的背面的第一声波,达到减小漏音现象的目的。
可选的,第一磁体组件包括第一磁铁,第二磁体组件包括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反。中框包括承载板,承载板设置于显示模组和壳体之间。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三磁体组件包括线圈,线圈与承载板相连接,且线圈的内孔与第一通孔相连通。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线圈通电后,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一磁铁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吸的力。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磁铁与显示模组相连接,从而使得显示模组在线圈和第一磁铁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的内部凹陷。与此同时,由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反,因此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二磁铁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斥的力。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二磁铁与壳体相连接,从而使得壳体在线圈和第二磁铁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的外部凸出。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线圈中通入的电流方向改变后,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一磁铁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斥的力。显示模组在线圈和第一磁铁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的外部凸出。与此同时,由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反,因此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二磁铁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吸的力。在此情况下,壳体在线圈和第二磁铁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的内部凹陷。这样一来,通过切换流入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线圈和第一磁铁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得壳体在线圈和第二磁铁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显示模组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第一声波与壳体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第二声波的相位相反。从而能够通过第二声波将传输至显示终端背面的第一声波全部或部分抵消,达到减小漏音现象的目的。
可选的,线圈设置于承载板靠近显示模组的一侧。这样一来,线圈可以更靠近显示模组,从而使得线圈和显示模组背面的第一磁铁之间产生的磁场更强,更容易驱动显示模组在振动的过程中实现屏幕发声,提高屏幕发声的音量。
可选的,第三磁体组件还包括支架,支架固定于承载板上。支架具有支架槽。该支架槽的底部与承载板靠近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相接触。线圈固定于支架槽内,从而可以使得线圈通过支架与承载板相连接。此外,支架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线圈的内孔、第一通孔相连通。这样一来,通过在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支架上设置第二通孔121,可以使得线圈与第二磁铁之间产生的磁感应线能够穿过上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从而避免承载板、支架中位于线圈与第二磁铁之间的部分对线圈与第二磁铁产生的磁力线进行阻挡。
可选的,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通孔内。这样一来,可以减小第三磁体组件占用第一容纳腔或第二容纳腔的体积,有利于减小显示终端的厚度。
可选的,第三磁体组件还包括支架,支架固定于承载板上。支架具有支架槽。该支架槽的槽壁穿过第一通孔。支架槽的底部靠近壳体。线圈固定于支架槽内,支架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线圈的内孔、第一通孔相连通。在此情况下,支架槽的槽壁可以穿过第一通孔,从而将线圈和支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一通孔内。这样一来,由于线圈以及支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一通孔内,从而可以减小第三磁体组件占用第一容纳腔或第二容纳腔的体积,有利于减小显示终端的厚度。
可选的,第三磁体组件还包括铁芯。铁芯设置于线圈内。这样一来,由于铁芯比空气的磁阻小很多,因此在线圈的内孔中设置铁芯,当铁芯通电后可以将线圈产生的磁感应线都集中从铁芯中流通。从而可以增加线圈与第一磁铁之间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从而可以在线圈与第一磁铁驱动显示模组振动时,提高该显示模组的振动幅度,提高屏幕发声的音量。
可选的,第一磁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磁架。第一导磁架具有第一凹槽。第一磁铁固定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显示模组相连接。第一导磁架可以使得第一磁铁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第二磁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磁架。第二导磁架具有第二凹槽。第二磁铁固定于第二凹槽内。第二凹槽的底部与壳体相连接。第二导磁架可以使得第二磁体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
可选的,线圈靠近显示模组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且与第一凹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磁体的一部分设置于线圈的内孔中。其中,第一间隙大于或等于,显示模组在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驱动下振动的振幅。这样一来,第一导磁架不仅可以覆盖第一磁铁,还可以覆盖线圈伸入第一凹槽内的部分。第一导磁架能够覆盖线圈和第一磁铁的面积更大,从而进一步使得第一磁铁与线圈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并进一步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
可选的,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通孔内。线圈靠近壳体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凹槽内,且与第二凹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磁铁的一部分设置于线圈的第二端的内孔中。第二间隙大于或等于,壳体在第三磁体组件与第二磁体组件驱动下振动的振幅。这样一来,第二导磁架不仅可以覆盖第二磁铁,还可以覆盖线圈伸入第二凹槽内的部分。因此,第二导磁架能够覆盖线圈和第二磁铁的面积更大,从而进一步使得第二磁铁与线圈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并进一步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终端。该显示终端包括中框、显示模组、壳体、第一磁体组件、第二磁体组件。显示模组,与中框相连接,且与中框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显示模组上设置有出音孔。壳体设置于中框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壳体与中框相连接,且与中框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磁体组件与中框相连接。第一磁体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振膜。第一磁体靠近显示模组。第二磁体靠近壳体,且与第一磁体的位置相对应。振膜设置于的第一磁体靠近显示模组的一端,并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用于驱动振膜振动产生第一声波。第二磁体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与壳体相连接。第二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的位置相对设置。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二磁体组件与第一磁体组件用于驱动壳体振动产生第二声波。第一声波和第二声波的相位相反。该显示终端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一磁体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磁体包括第一磁铁,第一磁铁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线圈的内孔中。第二磁体组件包括第二线圈。这样一来,当第二线圈通电后,该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一磁铁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吸或相斥的力,从而推动振膜振动。
可选的,第二磁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铁。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设置于同一侧,且第二磁体与第一磁体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线圈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磁体和第一磁体之间的间隙内。第二磁铁可以增加第二磁体的磁路,提高第二磁体产生的磁场的强度。
可选的,第一磁体包括第一磁铁,第二磁体包括第一线圈,第一磁铁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线圈的内孔中。第二磁体组件包括第三磁铁,第三磁铁与第一磁铁的极性相反。在此情况下,通过切换流入第一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壳体在第一线圈和第三磁铁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产生第二声波。
可选的,中框包括承载板,承载板设置于显示模组和壳体之间。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磁体组件还包括支架,支架固定于承载板上。支架具有支架槽。该支架槽的槽壁穿过第一通孔。支架槽的底部靠近壳体。第一磁体组件固定于支架槽内,支架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连通。该支架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磁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磁架。第二导磁架具有第二凹槽;第二线圈固定于第二凹槽内。第二凹槽的底部与壳体相连接。该第二导磁架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中显示模组、中框以及壳体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声短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图5所示的显示终端的一种发声方式示意图;
图6b为图5所示的显示终端的另一种发声方式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线圈与支架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7c为沿图7b中的虚线O-O进行剖切得到的一种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沿图7b中的虚线O-O进行剖切得到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沿图12中的虚线E-E进行剖切得到的一种剖视图;
图13b为沿图12中的虚线E-E进行剖切得到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3c为沿图12中的虚线E-E进行剖切得到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为图17a中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第二线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c为图17a中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第二线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显示终端;10-显示模组;11-中框;110-承载板;111-边框;12-壳体;101-显示屏;102-BLU;21-第一粘接层;22-第二粘接层;201-第一容纳腔;202-第二容纳腔;31-第一磁体组件;32-第二磁体组件;33-第三磁体组件;310-第一磁铁;311-第一导磁架;312-第一凹槽;320-第二磁铁;321-第二导磁架;322-第二凹槽;330-线圈;331-支架;332-支架槽;23-第三粘接层;24-第四粘接层;120-第一通孔;121-第二通孔;333-挂耳;3331-连接孔;40-铁芯;301-第一磁体;302-第二磁体;303-振膜;3321-槽壁;501-第一线圈;502-第二线圈;503-第三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相对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可以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附图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此外,术语“耦接”可以是实现信号传输的电性连接的方式。“耦接”可以是直接的电性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电性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的显示终端。该显示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能够进行手持通话和显示的电子产品。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显示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是以显示终端为如图1a所示的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
上述显示终端01,如图1a所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显示模组10。其中,上述显示模组10,如图1b所示,包括显示屏(display panel,DP)10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10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屏。
在此情况下,如图1b所示,该显示模组10还包括用于向该LCD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102。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101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该OLED显示屏能够实现自发光,因此显示模组10中无需设置上述BLU102。
此外,上述显示终端01还包括如图1a所示的中框11和壳体12。显示模组10和壳体12分别位于中框11的两侧。中框11包括与显示模组10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承载板110,以及绕承载板110一周设置的边框111。其中,承载板110靠近壳体12一侧的表面用于设置电池、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摄像头(Camera)、天线等内部元件。
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的边框111之间设置第一粘接层21。该第一粘接层21可以将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相连接,并使得显示模组10与承载板1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L1。这样一来,显示模组10可以与中框1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201。
此外,壳体12与中框11的边框111之间可以设置第二粘接层22。该第二粘接层22能够将壳体12与中框11相连接,并使得壳体12与承载板1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L2。这样一来,壳体12可以与中框11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202。从而可以防止外界的水汽和尘土侵入该第二容纳腔202内,对上述电池、PCB、摄像头以及天线等内部元件的性能造成影响。
此外,上述用于将中框11和显示模组10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粘接层21可以包括双面背胶、胶水中的至少一种。此外,用于将中框11和壳体12连接在一起的第二粘接层22的设置方式与第一粘接层2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终端01可以实现屏幕发声,即在垂直显示模组10出光面(也可以称为显示面)的方向(如图3所示的X方向)上,通过驱动显示模组10上、下振动。从而可以将显示模组10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产生声音,达到实现屏幕发声的目的。
在此情况下,上述显示终端01还可以包括如图3所示的第一磁体组件31、第二磁体组件32以及第三磁体组件33。其中,第一磁体组件31设置于第一容纳腔201内,且与显示模组10的背面(即与显示模组10的出光面相对的表面)相连接。第二磁体组件32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02内,且与壳体12相连接。
此外,第三磁体组件33与中框11相连接,且设置于第一磁体组件31和第二磁体组件32之间。由上述可知,中框11包括与显示模组10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承载板110,因此为了将第三磁体组件33设置于第一磁体组件31和第二磁体组件32之间,可以将第三磁体组件33设置于承载板110上。在此情况下,第一磁体组件31与第二磁体组件32的位置相对设置,这样一来,位于第一磁体组件31和第二磁体组件32之间的第三磁体组件33,其可以与第一磁体组件31产生磁场的同时,还可以与第二磁体组件32产生磁场。
基于此,在垂直于显示模组10出光面的方向(如图3所示的方向X)上,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一磁体组件31用于驱动显示模组10上、下振动以产生第一声波①(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
此外,在垂直于显示模组10出光面的方向(如图3所示的方向X)上,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二磁体组件32用于驱动壳体12上、下振动,以产生第二声波②(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上述第一声波①和第二声波②的相位相反,即第一声波①和第二声波②的相位可以相差大约在180°左右。
这样一来,用户在手持显示终端01进行通话时,上述显示终端01中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一磁体组件31驱动显示模组10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推动空气产生第一声波①(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以实现屏幕发声。该第一声波①的一部分进入至人耳,用于实现正常语音通话。此外,上述第一声波①的另一部分可能会从用户耳廓与显示终端01中的缝隙处泄露后经过声波衍射,或者,经过用户头部反射而作为漏音传输至显示终端01的背面(壳体12远离显示模组10的一侧)。
基于此,在显示模组10振动的同时,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二磁体组件32可以驱动壳体12振动,从而在显示终端01的背面发出第二声波②(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由于第二声波②与第一声波①的相位相差180°,因此可以利用声短路原理,以图4中显示终端01背面的位置A为例,该位置A可以同时接收到上述第二声波②,以及由显示终端01的正面(显示模组10远离后壳12的一侧)经过声波衍射或头部反射传输至背面的第一声波①。在此情况下,该第二声波②可以与传输至显示终端01背面的第一声波①全部或部分抵消。从而减小显示终端01的背面的第一声波①,达到减小漏音现象的目的。
以下对能够实现屏幕发声的显示终端01中的上述第一磁体组件31、第二磁体组件32以及第三磁体组件33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示例一
本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磁体组件31包括第一磁铁310,第二磁体组件32包括第二磁铁320。第三磁体组件33包括线圈330。其中,第一磁铁310和第二磁铁320的极性相反。例如图5中,第一磁铁320的第一极(S)和第二磁铁320的第一极(S)均靠近线圈330设置。第一磁铁310的第二极(N)靠近显示模组10,第二磁铁320的第二极(N)靠近壳体12设置。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铁320的第二极(N)和第二磁铁320的第二极(N)均靠近线圈330设置。第一磁铁310的第一极(S)靠近显示模组10,第二磁铁320的第一极(S)靠近壳体12设置。上述第一磁铁310、第二磁铁320可以包括永磁铁,也可以包括电磁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线圈330通电后,如图6a所示,线圈330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一磁铁310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吸的力。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磁铁310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从而使得显示模组10在线圈330和第一磁铁310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10的内部凹陷。
与此同时,由于第一磁铁310与第二磁铁320的极性相反,因此如图6a所示,线圈330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二磁铁320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斥的力。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二磁铁320与壳体12相连接,从而使得壳体12在线圈330和第二磁铁320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10的外部凸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线圈330中通入的电流方向改变后,如图6b所示,线圈330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一磁铁310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斥的力。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磁铁310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从而使得显示模组10在线圈330和第一磁铁310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10的外部凸出。
与此同时,由于第一磁铁310与第二磁铁320的极性相反,因此如图6b所示,线圈330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第二磁铁320产生的磁场之间产生相吸的力。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二磁铁320与壳体12相连接,从而使得壳体12在线圈330和第二磁铁320相吸作用下向显示模组10的内部凹陷。
这样一来,通过切换流入线圈330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显示模组10在线圈330和第一磁铁310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得壳体12在线圈330和第二磁铁320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
由上述可知,当显示模组10发生内部凹陷的形变时,壳体12发生外部凸出的形变,反之当显示模组10发生外部凸出的形变时,壳体12发生内部凹陷的形变。因此显示模组10和壳体12的形变方向相反。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得显示模组10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第一声波①与壳体12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第二声波②的相位相反。从而能够通过第二声波②将传输至显示终端01背面的第一声波①全部或部分抵消,达到减小漏音现象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第一磁铁310与线圈330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以向显示模组10提供更大的驱动力,并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01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如图7a所示,上述第一磁体组件31还可以包括第一导磁架311。该第一导磁架311具有第一凹槽312。第一磁铁310固定于第一凹槽312内,例如通过双面背胶或胶水等固定于第一凹槽312内。
此外,第一凹槽312的底部可以通过第三粘接层23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第三粘接层23可以包括双面背胶、胶水中的至少一种。为了使得显示模组10具有可拆卸且重复使用的特性,上述第三粘接层23可以为双面背胶。
同理,为了使得第二磁铁320与线圈330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以向壳体12提供更大的驱动力,并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01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如图7a所示,上述第二磁体组件32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磁架321。该第二导磁架321具有第二凹槽322。第二磁铁320固定于第二凹槽322内,例如通过双面背胶或胶水等固定于第二凹槽322内。此外,第二凹槽322的底部可以通过第四粘接层24与壳体12相连接。第四粘接层24可以包括双面背胶、胶水中的至少一种。
由上述可知,第三磁体组件33设置于承载板110上。第三磁体组件33中的线圈330能够分别与第一磁铁310与第二磁铁320产生磁场。基于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可以将线圈330设置于承载板110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这样一来,线圈330可以更靠近显示模组10,从而使得线圈330和显示模组10背面的第一磁铁310之间产生的磁场更强,更容易驱动显示模组10在振动的过程中实现屏幕发声,提高屏幕发声的音量。
此外,为了将线圈330固定于中框11的承载板110上,上述第三磁体组件33还包括如图7a所示的支架331,上述支架331固定于承载板110上。基于此,支架331具有支架槽332,线圈33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架槽332内,达到如图7b所示的将线圈330固定于中框11的承载板110上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为了将支架331固定于承载板110上,支架槽332的底部,即如图7c所示的支架331靠近承载板110的一侧表面与承载板110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图7c的左侧)表面相接触。上述支架33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支架槽332槽壁外侧的两个挂耳333。该挂耳333上设置有连接孔3331,从而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例如螺钉穿过上述连接孔3331与承载板110上的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达到将支架331固定在承载板110上的目的。
此外,为了避免承载板110的部分材料位于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从而削弱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产生的磁场,如图7c(沿图7b中的O-O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所示,承载板110上设置有贯穿承载板110的第一通孔120,线圈330的内孔3301可以与该第一通孔120相连通。在第三磁体组件33还包括支架331的情况下,支架331的支架槽332底部可以设置贯穿该支架槽332底部的第二通孔121。该第二通孔121与线圈330的内孔3301以及承载板110上的第一通孔120相连通。
这样一来,通过在承载板1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0、在支架331上设置第二通孔121,可以使得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产生的磁感应线能够穿过上述第一通孔120和第二通孔121,从而避免承载板110、支架331中位于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的部分对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产生的磁力线进行阻挡。
需要说明的是,线圈330的内孔3301是指,线圈300可以由一根金属线呈螺旋状盘绕形成的中空结构。该螺旋结构的中空部分为该线圈300的内孔3301。
此外,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磁体组件31包括用于容纳第一磁铁310的第一导磁架311,且线圈330设置于承载板110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一导磁架311的第一凹槽312内。第一磁铁310的一部分位于线圈330的内孔3101中。
这样一来,第一导磁架311不仅可以覆盖第一磁铁310,还可以覆盖线圈330伸入第一凹槽312内的部分。相对于图7a所示的方案而言,第一导磁架311能够覆盖线圈330和第一磁铁310的面积更大,从而进一步使得第一磁铁310与线圈330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并进一步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01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
此外,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端与该第一凹槽312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第一间隙H1可以大于或等于,显示模组10在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一磁体组件31驱动下发声振动的振幅。这样一来,在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一磁体组件31驱动显示模组10振动的过程中,可以避免线圈330与第一导磁架311之间发生碰撞,影响显示模组10振动发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线圈330设置于承载板110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且该线圈330位于第一容纳腔201为例对显示终端01的结构进行的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线圈330与显示模组10之间产生的电场,足以驱动显示模组10实现清晰的屏幕发声的前提下,如图9所示,线圈330可以设置于承载板110靠近壳体12的一侧,且该线圈330为位于第二容纳腔202。在此情况下,第一导磁架311、第二导磁架321、支架331以及承载板110的设置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二
本示例中,与示例一相同,如图10a所示,第一磁体组件31包括第一导磁架311以及设置于该第一导磁架311的第一凹槽312中的第一磁铁310。第二磁体组件32包括第二导磁架321以及设置于第二导磁架321的第二凹槽322中的第二磁铁320。其中,第一磁铁310和第二磁铁320的极性相反。第三磁体组件33包括支架331以及设置于该支架331的支架槽332内的线圈330。此外,上述中框11的承载板1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0。
与示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a所示,线圈330以及支架33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一通孔120内。在此情况下,支架槽332的槽壁可以穿过第一通孔120,从而将线圈330和支架33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一通孔120内。这样一来,由于线圈330以及支架33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一通孔120内,从而可以减小第三磁体组件33占用第一容纳腔201或第二容纳腔202的体积,有利于减小显示终端01的厚度。
此外,为了使得线圈330与显示模组10背面的第一磁铁310之间产生较大的电场,以驱动显示模组10振动实现屏幕发声。可以将支架槽332的底部靠近壳体12设置。这样一来,位于支架槽332内的线圈330可以朝向显示模组10,且该线圈330与第一磁铁310之间没有遮挡物。
在此基础上,如图10b所示,支架槽33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与线圈330的内孔3301、承载板110上的第一通孔120相连通。在此情况下,当将线圈330固定于支架槽332内后,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产生的磁感应线能够穿过上述第一通孔120和第二通孔121。从而避免承载板110、支架331中位于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的部分对线圈330与第二磁铁320之间产生的磁场进行阻挡。
此外,上述支架33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支架槽332槽壁外侧的两个挂耳333。同上所述,支架331可以通过穿过挂耳333和承载板110的螺纹连接件,将支架331固定在承载板110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a所示,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第一端设置于第一导磁架311的第一凹槽312内。第一磁铁310的一部分设置于线圈330第一端(即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端)的内孔3301中。这样一来,第一导磁架311不仅可以覆盖第一磁铁310,还可以覆盖线圈330伸入第一凹槽312内的部分。因此,第一导磁架311能够覆盖线圈330和第一磁铁310的面积更大,从而进一步使得第一磁铁310与线圈330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并进一步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01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
此外,同上所述,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第一端与第一凹槽312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该第一间隙H1可以大于或等于,显示模组10在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一磁体组件31驱动下振动的振幅。这样一来,在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一磁体组件31驱动显示模组10振动的过程中,可以避免线圈330与第一导磁架311之间发生碰撞,影响显示模组10振动发声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b所示,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第一端设置于第一导磁架311的第一凹槽312内。第一磁铁310的一部分设置于线圈330第一端的内孔3301中。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第一端与第一凹槽312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
在此基础上,线圈330靠近壳体12的第二端可以穿过支架槽332底部的第二通孔121(如图10b所示),并设置于第二导磁架321的第二凹槽322内。第二磁铁320的一部分设置于线圈330的第二端(即靠近壳体12的一端)的内孔3301中。在此情况下,为了对线圈330进行固定,可以将线圈330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支架槽332的槽壁相连接。
同理可得,这样一来,第二导磁架321不仅可以覆盖第二磁铁320,还可以覆盖线圈330伸入第二凹槽322内的部分。因此,第二导磁架321能够覆盖线圈330和第二磁铁320的面积更大,从而进一步使得第二磁铁320与线圈330产生的磁场更加集中,并进一步减小上述磁场对显示终端01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
此外,线圈330靠近壳体12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磁架321的第二凹槽322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H2。同理可得,为了在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二磁体本体32驱动壳体12振动的过程中,可以避免线圈330与第二导磁架321之间发生碰撞。上述第二间隙H2大于或等于,壳体12在第三磁体组件33与第二磁体本体32驱动下振动的振幅。
示例三
本示例中,与示例一、示例二相同,如图13a(沿图12中的虚线E-E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所示,第一磁体组件31包括第一导磁架311以及设置于该第一导磁架311的第一凹槽312中的第一磁铁310。第二磁体组件32包括第二导磁架321以及设置于第二导磁架321的第二凹槽322中的第二磁铁320。其中,第一磁铁310和第二磁铁320的极性相反。第三磁体组件33包括支架331以及设置于该支架331的支架槽332内的线圈330。此外,上述中框11的承载板1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0。
与上述示例一、示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所示,第三磁体组件33还包括铁芯40铁芯40设置于线圈330内(即设置该线圈330的内孔3301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a所示,支架331的支架槽332的底部靠近壳体12,支架槽332的开口朝向显示模组10,以使得该支架槽332内的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设置。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铁芯40固定于支架331的支架槽332的底部,使得铁芯40靠近显示模组10设置。
这样一来,由于铁芯40比空气的磁阻小很多,因此在线圈330的内孔3301中设置铁芯40,当铁芯40通电后可以将线圈330产生的磁感应线都集中从铁芯40中流通。从而可以增加线圈330与第一磁铁310之间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从而可以在线圈330与第一磁铁310驱动显示模组10振动时,提高该显示模组10的振动幅度,提高屏幕发声的音量。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b所示,支架331的一部分设置于承载板110的第一通孔120内,从而使得位于该支架槽332内的线圈33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上述第一通孔120内。同上所述,这样一来,可以减小第三磁体组件33占用第一容纳腔201或第二容纳腔202的体积,有利于减小显示终端01的厚度。
在此情况下,当支架331的支架槽332的底部靠近壳体12,支架331的支架槽332的开口朝向显示模组10时,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设置。从而可以提高线圈330与第一磁铁310之间产生磁场的强度。同上所述,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将铁芯40固定于支架331的支架槽332的底部,使得铁芯40靠近显示模组10设置。铁芯40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c所示,支架331的一部分设置于承载板110的第一通孔120内。线圈330靠近显示模组10的第一端可以设置于第一导磁架311的第一凹槽312内。线圈330靠近壳体12的第二端可以穿过支架槽332底部的第二通孔121(图13c中未示出),并设置于第二导磁架321的第二凹槽322内。
在此情况下,可以将铁芯40设置于线圈330的内孔3301内,并通过粘接的方式,将铁芯40固定于线圈330内孔3301的孔壁上。铁芯40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示例中,通过在线圈330内部设置铁芯40,一方面,可以提高线圈330分别与第一磁铁310、第二磁铁320之间产生磁场的磁场强度。另一方面,铁芯40位于磁性相反的第一磁铁310和第二磁铁320之间。在显示终端01的组装过程中,由于铁芯40未加电,因此铁芯40可以将第一磁铁310和第二磁铁320间隔开,减小第一磁铁310和第二磁铁320之间的斥力,从而可以减小将显示模组10和壳体12组装于中框11时的阻力,更利于显示终端01的组装。
以上是以显示终端01采用屏幕发声技术时,对能够消除漏音的显示终端01的结构进行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能够消除漏音的显示终端01,该显示终端01可以采用动圈扬声器进行发生。以下对该显示终端01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如图14所示,显示终端01包括中框11、显示模组10以及壳体12。中框11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中框11与显示模组10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纳腔201。壳体12与中框11相连接,壳体12与中框11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纳腔202。中框11、显示模组10以及壳体12的其余设置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该显示模组10上设置有出音孔100。
此外,上述显示终端01还包括与中框11相连接的第一磁体组件31。该第一磁体组件31包括第一磁体301、第二磁体302以及振膜303。其中,第一磁体301靠近显示模组10。第二磁体302靠近壳体12设置,且与第一磁体301的位置相对应。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磁体301可以与第二磁体302之间产生磁场。振膜303设置于的第一磁体301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端,并位于第一容纳腔201内。
在此情况下,在垂直于显示模组10出光面(即用于显示图像的一侧表面)的方向(如图14所示的方向X)上,第一磁体301和第二磁体302用于驱动振膜303振动产生第一声波①(如图4所示)。第一声波①可以由显示模组10上的出音孔100传出。
基于此,当用户手持上述显示终端01进行通话时,耳朵贴近出音孔100,便能够听到出音孔100传出的声音。所以上述第一磁体301、第二磁体302以及振膜303的第一磁体组件31可以作为动圈扬声器,该动圈扬声器能够使得显示终端01由上述出音孔200发出声音。
在此基础上,上述显示终端01还包括与壳体12相连接,且位于上述第二容纳腔202的第二磁体组件32。该第二磁体组件32与第一磁体组件31的位置相对设置,以使得第二磁体组件32与第一磁铁组件31之间产生磁场。在垂直于显示模组10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二磁体组件32与第一磁体组件31用于驱动壳体12振动产生第二声波②(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声波①和第二声波②的相位相反,即第一声波①和第二声波②的相位可以相差大约在180°左右。
这样一来,当用户在手持显示终端01进行通话时,如图4所示,该显示终端01中的第一磁体301和第二磁体302驱动振膜303振动产生第一声波①,该第一声波①由显示模组10上的出音孔100传出。该第一声波①的一部分进入至人耳,用于实现正常语音通话。此外,上述第一声波①的另一部分可能会从用户耳廓与显示终端01中的缝隙处泄露后经过声波衍射,或者,经过用户头部反射而作为漏音传输至显示终端01的背面(壳体12远离显示模组10的一侧)。
基于此,在振膜303振动的同时,第二磁体组件32与第一磁体组件31可以驱动壳体12振动,从而在显示终端01的背面发出第二声波②(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由于第二声波②与第一声波①的相位相差180°,因此可以利用声短路原理,在显示终端01的背面例如图4中位置A点,可以同时接收到上述第二声波②,以及由显示终端01的正面(显示模组10远离后壳12的一侧)经过声波衍射或头部反射传输至背面的第一声波①。在此情况下,该第二声波②可以与传输至显示终端01背面的第一声波①全部或部分抵消。从而减小显示终端01的背面的第一声波①,达到减小漏音现象的目的。
为了将上述第一磁体组件31固定于中框11的承载板110上,如图14所示,上述第一磁体组件31还包括支架331,支架331具有支架槽332。如图15所示,支架槽332的槽壁3321上的挂耳333。该挂耳333上设置有连接孔3331。这样一来,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例如螺钉穿过上述连接孔3331与承载板110上的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达到将支架331固定在承载板110上的目的。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二磁体302设置于上述支架槽322内,且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架槽332的底部。此外,振膜303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架槽332的槽壁3321(如图15所示)上。在此情况下,第一磁体301设置于上述支架槽322内,且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振膜303朝向第二磁体302的一侧表面上。从而可以将上述第一磁体组件31固定于承载板110上。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第一磁体组件31与第二磁体组件32之间产生的磁场足以驱动壳体12振动,可以如图14所示,在承载板110上设置贯穿承载板110的第一通孔120,并且,如图15所示在支架槽332的底部设置贯穿支架槽332底部的第二通孔121。在此情况下,第一磁体组件31和第二磁体组件32产生的磁感应线可以穿过上述第一通孔120和第二通孔121,从而不会被承载板110和支架槽332阻挡,避免降低壳体12振动的幅度,减弱消除漏音的效果。
以下对能够实现动圈扬声器发声的显示终端01中的上述第一磁体组件31、第二磁体组件32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体301可以包括如图16所示的第一线圈501。第二磁体302包括如图16所示的第一磁铁310,第一磁铁31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线圈501的内孔中。在此情况下,通过切换流入第一线圈501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振膜303在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铁310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产生上述第一声波①。
此外,上述第二磁体组件32包括第二线圈502以及第二导磁架321。该第二导磁架321上设置有第二凹槽322,第二线圈502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导磁架321的底部。此外,第二凹槽322的底部朝向壳体12的一侧表面可以通过第四粘接层24与壳体12相连接。第二导磁架321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此情况下,通过切换流入第二线圈502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壳体12在第二线圈502和第一磁铁310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产生第二声波②。
基于此,为了使得第二声波②与第一声波①的相位相反,在同一时刻,流入第一线圈501和第二线圈502中的电流的方向相反,从而可以当第一线圈501与第一磁铁310产生的磁场使得第一线圈501与第一磁铁310之间发生相吸(或相斥)的作用力时,第二线圈502和第一磁铁310产生的磁场可以使得第二线圈502和第一磁铁310之间发生相斥(或相吸)的作用力。
在此基础上,如图17a所述,上述第二磁体30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铁320,该第二磁铁320与第一磁铁310位于同一侧,且第二磁铁320与第一磁铁310之间具有间隙。示例的,可以将第二磁铁320和第一磁铁310均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架331的支架槽底部。此外,第一线圈50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磁铁320和第一磁铁310之间的间隙内。
这样一来,如图17b所示,第一磁铁310位于第一线圈501的内孔所在的闭合区域中。示例的图17b中,四个第二磁铁320设置于第一磁铁310周边,可以形成五磁路。或者,图17c所示,圆形的第一磁铁310位于一个环形的第二磁铁320内,形成双磁路。
在此情况下,第一线圈501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与第一磁铁310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还可以与至少一个第二磁铁320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达到提高第一线圈501与第二磁体302之间的磁场轻度,以提高振膜303振动幅度的目的。
图14、图16以及图17a均是以第一磁体组件31位于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之间的第一容纳腔201为例,对显示终端01的结构进行的说明。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还可以将第一磁体组件3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承载板110第一通孔120内。在此情况下,如图18所示,可以将支撑架331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上述第一通孔120内。支撑架331与承载板110相连接的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磁体301可以包括如图19所示的第一磁铁310,第一磁铁310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振膜303相连接。此时,第二磁体302包括如图19所示的第一线圈501。该第一磁铁31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线圈501的内孔中。同上所述,通过切换流入第一线圈501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振膜303在第一线圈501和第一磁铁310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产生上述第一声波①。
此外,第二磁体组件32包括第三磁铁503和第二导磁架321。该第二导磁架321上设置有第二凹槽322,第三磁铁503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导磁架321的底部。在此情况下,通过切换流入第一线圈501中电流的方向,可以使得壳体12在第一线圈501和第三磁铁503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显示面的方向发生凹、凸形变以实现振动,产生第二声波②。
基于此,为了使得第二声波②与第一声波①的相位相反,第三磁铁503可以与第一磁铁310的极性相反。这样一来,在同一时刻,当第一线圈501与第一磁铁310产生的磁场使得第一线圈501与第一磁铁310之间发生相吸(或相斥)的作用力时,第一线圈501和第三磁铁503产生的磁场可以使得第一线圈501和第三磁铁503之间发生相斥(或相吸)的作用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
显示模组,与所述中框相连接,且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显示模组上设置有出音孔;
壳体,设置于所述中框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所述壳体与所述中框相连接,且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第一磁体组件,与中框相连接;所述第一磁体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振膜;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显示模组;所述第二磁体靠近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第一磁体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振膜设置于所述的第一磁体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用于驱动所述振膜振动产生第一声波;所述第一声波从所述出音孔传出;
第二磁体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二磁体组件与所述第一磁体组件的位置相对设置;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磁体组件与所述第一磁体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壳体振动产生第二声波;所述第一声波和所述第二声波的相位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体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磁体包括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内孔中;所述第二磁体组件包括第二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磁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一磁体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一线圈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第一磁体之间的间隙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体包括第一磁铁,所述第二磁体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磁铁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内孔中;所述第二磁体组件包括第三磁铁,所述第三磁铁与所述第一磁铁的极性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磁体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支架具有支架槽,所述支架槽的槽壁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架槽的底部靠近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磁体组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槽内,所述支架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磁架;所述第二导磁架具有第二凹槽;第二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7250.8A CN112911029B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一种显示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7250.8A CN112911029B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一种显示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11029A CN112911029A (zh) | 2021-06-04 |
CN112911029B true CN112911029B (zh) | 2022-06-14 |
Family
ID=76110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27250.8A Active CN112911029B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一种显示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110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30880B (zh) * | 2019-10-31 | 2021-07-09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屏幕发声激励器及电子设备 |
CN113851049B (zh) * | 2021-09-23 | 2023-10-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63406B1 (ko) * | 2016-04-04 | 2024-05-1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패널 진동형 음향 발생 액츄에이터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양면 표시 장치 |
KR101817103B1 (ko) * | 2016-06-30 | 2018-01-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패널 진동형 음향 발생 표시 장치 |
US10219079B2 (en) * | 2016-03-28 | 2019-02-26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for generating sound by vibrating panel |
CN108495244A (zh) * | 2018-05-17 | 2018-09-0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N108989514A (zh) * | 2018-07-26 | 2018-12-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 |
CN109936803B (zh) * | 2019-02-26 | 2021-01-12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扬声器、扬声器组件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12-04 CN CN201911227250.8A patent/CN11291102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11029A (zh) | 2021-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82089B (zh) | 一种受话器及移动终端 | |
CN114554368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6851457B (zh) | 喇叭及耳塞式耳机 | |
CN113037904A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866880B (zh) |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JP2002300698A (ja) | レシーバおよび携帯用通信機器 | |
CN112911029B (zh) | 一种显示终端 | |
CN112771836B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217010912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1909149U (zh) | 移动终端 | |
WO2021233204A1 (zh) |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WO2022042317A1 (zh) | 一种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WO2024032384A1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13099367A (zh) | 扬声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44718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1744719U (zh) | 发声器件 | |
JP2001189981A (ja) | 小型無線機の発音装置 | |
CN114866631A (zh) | 电子设备 | |
KR20140115015A (ko) | 스피커 장치 | |
CN113411418B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06357852B (zh) | 语音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219843628U (zh) | 终端设备 | |
CN220935315U (zh) | 发声振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8828319A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8741392A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