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2324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02324B CN112902324B CN202110173087.2A CN202110173087A CN112902324B CN 112902324 B CN112902324 B CN 112902324B CN 202110173087 A CN202110173087 A CN 202110173087A CN 112902324 B CN112902324 B CN 1129023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compressor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shunt tub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电气结构,电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压缩机中的第一电气结构和/或独立于压缩机并位于压缩机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散热器,散热器设置在电气结构所在的位置处用于对电气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散热器的内部具有制冷剂,散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以为压缩机增焓补气。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存在制冷、制热能力差和能源利用率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热泵型空调系统是一种既可以制冷又可以制热的装置。当空调系统在进行制热的时候,蒸发器内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吸热来向室内侧提供热量并维持室内环境的稳定温度,使得人们可以在比较温暖的室内环境下生活。而在一些气候环境温度比较低、比较寒冷的环境下,热泵空调的制热量就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没有办法让室内环境温度达到使人感到舒适的程度。在现有的技术上是通过向压缩机进行补气的方法来增加系统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来增加热泵系统的换热量。但是尽管如此,热泵空调系统的补气系统还是会受到环境温度的限制,补气系统的补气量也达不到要求,使得进入到压缩机补气口的气体较少,系统的循环量也相对较小,最后使得制热量也相对较小。
在现有空调中,大多数压缩机都是半封闭型和全封闭型压缩机,气体压缩泵体和电机共同装配在同一个腔体内。对于低压腔压缩机,从蒸发器或者气液分离器出来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的吸气管路进入到空腔后,首先经过电机,对压缩机电机进行冷却,电机温度得到降低,同时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加热,这部分热量属于有害过热,严重影响压缩机和空调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而且被加热后的制冷剂气体,比体积变大,从而导致压缩机的循环流量变小,最终使得整个系统的循环流量变小,制冷能力或者制热能力降低。
并且在我们很多变频热泵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发热量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的电子元器件区域,这个模块的发热量是最大的,而且目前这部分的热量一般都是用风扇进行冷却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而是直接与外接环境大气进行换热流失掉了,这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的现象,而且还因为热量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存在制冷、制热能力差和能源利用率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存在制冷、制热能力差和能源利用率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电气结构,电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压缩机中的第一电气结构和/或独立于压缩机并位于压缩机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散热器,散热器设置在电气结构所在的位置处用于对电气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散热器的内部具有制冷剂,散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以为压缩机增焓补气。
进一步地,第一电气结构为压缩机内的电机。
进一步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器,压缩机还包括:泵体;壳体,泵体、电机和第一散热器均设置在壳体内,且第一散热器位于泵体与电机之间。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吸气管和排气管,吸气管和排气管均连接在壳体上并与壳体的内腔连通,吸气管相对于排气管靠近电机设置。
进一步地,散热器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电气结构包括控制器,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控制器所在位置处并对控制器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散热器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电气结构包括控制器,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控制器所在位置处并对控制器进行散热,其中,第一散热器的出口端和第二散热器的出口端均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直接连通;或者第一散热器的出口端连通至第二散热器的进口端,第二散热器的出口端连通至压缩机的补气口。
进一步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一散热器设置在压缩机的内部,第一散热器上设置有多个过流孔,多个过流孔呈蜂窝结构状间隔排布,以使第一散热器的内部形成曲折的制冷剂流道。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分流管,分流管为多个,多个分流管的第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多个分流管的第二端与出液管连通。
进一步地,进液管和出液管沿一直线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分流管包括对称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两侧的两组分流管组,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的第一端沿进液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的第二端沿出液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以进液管和出液管的间隔位置为中心向远离中心的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的长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分流管的管径与长度满足:L1/L2=(D1/D2)^4.6,其中,L1和L2为相邻的两个分流管的长度,D1和D2为相邻的两个分流管的管径。
进一步地,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的内管径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分流管之间的间距大于1.5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
进一步地,两组分流管组内所有分流管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主流路和增焓支路,压缩机设置在主流路上,增焓支路的一端与主流路连接,增焓支路的另一端与散热器的进口端连通。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电气结构和散热器,电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压缩机中的第一电气结构和/或独立于压缩机并位于压缩机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散热器设置在电气结构所在的位置处用于对电气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散热器的内部具有制冷剂,散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以为压缩机增焓补气。
这样设置使得散热结构能够对压缩机内部的第一电气结构进行散热冷却,有利于保证第一电气结构工作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降低压缩机内部制冷剂气体的温度,避免了因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电气结构后被加热膨胀而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避免降低压缩机的泵体吸气前的气体比体积、增大气体密度、增大压缩机的循环质量流量的情况发生,并且同时可以避免因制冷剂气体被加热后温度升高而形成有害过热,有害过热最终会导致压缩机的功率升高、进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影响冷冻油的油膜形成,最终导致压缩机润滑效果变差、密封作用降低,进而导致压缩机的泄露量增大,导致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变低,使得压缩机性能变差。通过散热结构对第一电气结构的降温,进一步对压缩机内部的制冷剂气体降温,可以有效降低制冷剂气体被加热带来的各种危害。
另外,这样设置使得散热器能够对位于压缩机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进行降温散热,可以快速及时地带走第二电气结构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给第二电气结构降温,有利于保证第二电气结构优良的工作环境,保证第二电气结构能够稳定运行。同时,这样使得散热器给第二电气结构进行降温后,第二电气结构内部的制冷剂液体从液相状态变成了气相状态,最后将这部分制冷剂气体输送到压缩机的补气口处,以为压缩机进行增焓补气。这样使得当空调系统在低温制热和高温制冷的环境下运行工作时,不仅可以降低压缩机内部制冷剂的压缩气体温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而且还可以在低温制热环境下提高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量,以增大空调系统的产热量。进而使得在一些气候环境温度比较低、比较寒冷的环境下,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量能够达到用户的要求,有利于保证室内环境温度达到使用户感到舒适的程度,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满意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控制器与第二散热器的配合关系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第二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第一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压缩机;11、电机;12、泵体;13、壳体;14、安装支架;15、吸气管;16、排气管;20、第一散热器;21、过流孔;22、制冷剂流道;30、第二散热器;31、进液管;32、出液管;33、分流管;40、控制器;50、冷凝器;60、闪蒸器;70、蒸发器;80、一级电子膨胀阀;90、二级电子膨胀阀;100、增焓支路电子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存在制冷、制热能力差和能源利用率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
如图1至图6所示,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电气结构和散热器,电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压缩机10中的第一电气结构和/或独立于压缩机10并位于压缩机10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散热器设置在电气结构所在的位置处用于对电气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散热器的内部具有制冷剂,散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10的补气口连接,以为压缩机10增焓补气。
这样设置使得散热结构能够对压缩机10内部的第一电气结构进行散热冷却,有利于保证第一电气结构工作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降低压缩机10内部制冷剂气体的温度,避免了因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电气结构后被加热膨胀而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避免降低压缩机10的泵体12吸气前的气体比体积、增大气体密度、增大压缩机10的循环质量流量的情况发生,并且同时可以避免因制冷剂气体被加热后温度升高而形成有害过热,有害过热最终会导致压缩机10的功率升高、进而使得压缩机10的排气温度升高,影响冷冻油的油膜形成,最终导致压缩机10润滑效果变差、密封作用降低,进而导致压缩机10的泄露量增大,导致压缩机10的容积效率变低,使得压缩机10性能变差。通过散热结构对第一电气结构的降温,进一步对压缩机10内部的制冷剂气体降温,可以有效降低制冷剂气体被加热带来的各种危害。
另外,这样设置使得散热器能够对位于压缩机10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进行降温散热,可以快速及时地带走第二电气结构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给第二电气结构降温,有利于保证第二电气结构优良的工作环境,保证第二电气结构能够稳定运行。同时,这样使得散热器给第二电气结构进行降温后,第二电气结构内部的制冷剂液体从液相状态变成了气相状态,最后将这部分制冷剂气体输送到压缩机10的补气口处,以为压缩机10进行增焓补气。这样使得当空调系统在低温制热和高温制冷的环境下运行工作时,不仅可以降低压缩机10内部制冷剂的压缩气体温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温度,而且还可以在低温制热环境下提高压缩机10的制冷剂循环量,以增大空调系统的产热量。进而使得在一些气候环境温度比较低、比较寒冷的环境下,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量能够达到用户的要求,有利于保证室内环境温度达到使用户感到舒适的程度,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满意度。
如图3所示,第一电气结构为压缩机10内的电机11。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器20,压缩机10还包括泵体12和壳体13,泵体12、电机11和第一散热器20均设置在壳体13内,且第一散热器20位于泵体12与电机11之间。压缩机10还包括吸气管15和排气管16,吸气管15和排气管16均连接在壳体13上并与壳体13的内腔连通,吸气管15相对于排气管16靠近电机11设置。这样设置使得电机11靠近吸气管15的一侧表面与壳体13的内壁之间形成了压缩机10的回气腔,泵体12与第一散热器20之间形成了压缩机10的吸气腔,泵体12靠近排气管16的一侧表面与壳体13的内壁之间形成了压缩机10的排气腔。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70完成吸热蒸发后,通过吸气管15进入到压缩机10的回气腔,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10内部经过电机11后被加热,被加热后的制冷剂气体经过泵体12前的第一散热器20的外壁面后,与第一散热器20内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则经过散热器外壁面的制冷剂气体就被冷却下来,被冷却后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到压缩机10的吸气腔后接着被泵体12吸入,进而经过泵体12对制冷剂气体的加压升温后由排气管16排出压缩机10。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散热器20不仅能够对电机11进行降温冷却,同时还能够对壳体13内部腔体的制冷剂气体进行降温,有效避免了因制冷剂气体经过电机11后被加热膨胀而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有利于降低泵体12吸气温度,降低吸气腔内制冷剂气体比体积,进而提高气体密度,以达到提高制冷剂循环流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壳体13所形成腔体是封闭式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压缩机10还包括安装支架14,安装支架14设置在壳体13上,以便于将压缩机10安装到待安装位置处。
具体的,散热器包括第二散热器30,第二电气结构包括控制器40,第二散热器30设置在控制器40所在位置处并对控制器40进行散热。其中,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连通至第二散热器30的进口端,第二散热器30的出口端连通至压缩机10的补气口。这样设置使得在壳体13内部经过电机11后被加热的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散热器20的外壁面后,与第一散热器20内部的制冷剂液体进行热交换,则经过散热器外壁面的制冷剂气体就被冷却下来,同时第一散热器20内部的制冷剂液体转换成气液混合的制冷剂,这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运送至第二散热器30的内部,以使第二散热器30内部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对控制器40进行散热,同时利用控制器的热量对第二散热器30内部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加热蒸发变成制冷剂气体,进而通过第二散热器30的出口端运输至压缩机10的补气口,以为压缩机10的泵体12增焓补气。增焓的制冷剂气体与泵体12内的压缩气体混合,起到降温的作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压缩机10制冷剂的循环流量,增大了系统的制热量,同时能够控制器40进行降温,保证控制器40的可靠性。有效回收了控制器40的热量,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另外,上述制冷剂液体经过两步吸热蒸发过程,一是第一散热器20中的制冷剂液体与第一散热器20外部经电机11加热的制冷剂气体进行换热,进行吸热蒸发。二是经过第一步吸热蒸发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30中利用控制器40的余热进行吸热蒸发,以使液体的制冷剂充分吸收热量进行蒸发,将第二散热器30中的制冷剂液体全部蒸发成制冷剂气体,保证了进入到泵体12的制冷剂为气体,保证了泵体12增焓补气的稳定性。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和第二散热器30的出口端也可均与压缩机10的补气口直接连通,以使第一散热器20和第二散热器30并联。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散热器20中的制冷剂和第二散热器30中的制冷剂能够输送到压缩机10的泵体12中。这种连接方式同样可以实现为泵体12的增焓补气。
如图6所示,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器20,第一散热器20设置在压缩机10的内部,第一散热器20上设置有多个过流孔21,多个过流孔21呈蜂窝结构状间隔排布,以使第一散热器20的内部形成曲折的制冷剂流道22。图中,第一散热器20左右两侧突出设置的部分分别为第一散热器20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这样使得制冷剂通过进口端进入制冷剂流道22进行分流,进而通过制冷剂在制冷剂流道22中的流转输送,以保证制冷剂均匀分布在第一散热器20中的制冷剂流道22中,进而在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进行汇合流出。而在第一散热器20的外侧,被电机11加热后的制冷剂气体由过流孔21的一端进入过流孔21,以使制冷剂流道22中的制冷剂通过过流孔21的孔壁对过流孔21中制冷剂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同时被加热的制冷剂气体也能够通过第一散热器20的外壁面进行热交换后冷却下来,以实现第一散热器20的散热降温作用,进而保证泵体12所吸入的制冷剂气体是低温的,有利于降低泵体12的吸气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冷剂流道22的内径为0.6mm,过流孔21的内径为1.2mm。通过对制冷剂流道22和过流孔21尺寸的合理规划,有利于保证制冷剂在制冷剂流道22和过流孔21中流动的顺畅性,进而保证第一散热器20结构的合理性,保证第一散热器20工作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流孔21与制冷剂流道22是不连通的,上述过流孔21为截面为正六边形的六棱柱孔段,且过流孔21的一端朝向电机11设置,过流孔21的另一端朝向泵体12设置,以便于电机11与泵体12之间制冷剂气体的顺利输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散热器20的外径与壳体13的内径尺寸一致。且上述第一散热器20与壳体13的内壁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固定,以保证第一散热器20与壳体13的装配强度,保证第一散热器20工作的稳定性。
如图5所示,第二散热器30包括进液管31、出液管32和分流管33,分流管33为多个,多个分流管33的第一端与进液管31连通,多个分流管33的第二端与出液管32连通。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沿一直线间隔设置。多个分流管33包括对称设置在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的两侧的两组分流管组,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33的第一端沿进液管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33的第二端沿出液管3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设置使得从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出来后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物,通过第二散热器30的进口端进入第二散热器30的内部,进一步依次流经进液管31、分流管33、出液管32,进而进入泵体12。由于多个分流管33包括对称设置在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的两侧的两组分流管组,使得多个分流管33均匀布置形成了蜘蛛网状的第二散热器30。进液管31上设置有分流器,以将制冷剂液体分流到各个分流管33中。出液管32上设置有集液器,以将各个分流管33中的制冷剂在出液管32上汇集后统一输出,以保证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30中的顺畅流动。同时这样设置有利于制冷剂在多个分流管33中的均匀分布,由于第二散热器30与控制器40是贴合设置的,这样便于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30流动的过程中带走控制器40的余热,以对控制器40进行降温冷却,同时便于制冷剂的吸热蒸发,以为泵体12进行增焓补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散热器30的进液管31与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散热器30的出液管32与泵体12的补气口连接。
具体的,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33以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的间隔位置为中心向远离中心的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33的长度逐渐增大。这样设置有利于增加分流管33的长度,有利于保证分流管33的分流效果。
具体的,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多个分流管33的内管径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分流管33的管径与长度满足:L1/L2=(D1/D2)^4.6。其中,L1和L2为相邻的两个分流管33的长度,D1和D2为相邻的两个分流管33的管径。由于第二散热器30的每个分流管33的长度不一样,如果多个分流管33的内径一样会造成每个分流管33通过的制冷剂流量相差很大,容易出现分配不均的情况。通过上述公式的限定,合理规划了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分流管33的管径与长度,保证了每个分流管33中制冷剂的均匀分配。
具体的,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分流管33之间的间距大于1.5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优选的,同一个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分流管33之间的间距为2毫米。这样设置有利于保证第二散热器30中分流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保证分流效果。
如图4所示,两组分流管组内所有分流管33均处于同一平面内。这样设置使得第二散热器30中的每个分流管33、进液管31和出液管32均紧贴于控制器40,通过第二散热器30内径流动的制冷剂及时带走控制器40产生的热量,以实现对控制器40的降温冷却,有利于保证降温效果和降温的及时性,进而保证控制器40性能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还包括主流路和增焓支路,压缩机10设置在主流路上,增焓支路的一端与主流路连接,增焓支路的另一端与散热器的进口端连通。
具体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冷凝器50、闪蒸器60和蒸发器70,冷凝器50、闪蒸器60和蒸发器70均设置在主流路上,压缩机10的排气管16与冷凝器50的进口连接,冷凝器50的出口与闪蒸器60的进口连接,闪蒸器60的出口与蒸发器70的进口连接,蒸发器70的出口与压缩机10的吸气管15连接。增焓支路的一端与冷凝器50与闪蒸器60之间的管路连接,增焓支路的另一端与第一散热器20的进口端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闪蒸器60用于储存制冷剂,增焓支路上设置有增焓支路电子膨胀阀100,在冷凝器50与闪蒸器6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一级电子膨胀阀80,在闪蒸器60与蒸发器7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二级电子膨胀阀90。一级电子膨胀阀80和二级电子膨胀阀90均设置在主流路上,且一级电子膨胀阀80靠近闪蒸器60设置。
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从冷凝器50出口出来后分成两路,在主流路依次经过一级电子膨胀阀80和二级电子膨胀阀90节流降压后,形成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进入到蒸发器70进行蒸发换热,蒸发器70内的制冷剂经过蒸发吸热后到由压缩机10的吸气管15进入到压缩机10。这部分制冷剂气体进入到压缩机10后被电机11加热升温,紧接着这部分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一散热器20的过流孔21,在制冷剂气体穿过过流孔21的过程中,与第一散热器20内部的制冷剂流道22内流通的制冷剂液体进行热量交换,制冷剂气体这时候被冷却降温,制冷剂流道22内的制冷剂液体则完成了吸热蒸发过程。被降温后的制冷剂气体穿过过流孔21后被泵体12吸入进行压缩升压,最后由排气管16排出压缩机10,进而到达冷凝器50进行冷却降温,参加下一周期的制冷剂循环工作。
而从冷凝器50出来的另一制冷剂分流,进入增焓支路,然后经过增焓支路电子膨胀阀100的节流降压降温后到达第一散热器20的进口端,进而流入制冷剂流道22进行分流,分流后的制冷剂在制冷剂流道22内参加吸热蒸发,完成了与第一散热器20外部经电机11加热的制冷剂气体的热交换的过程,最后第一散热器20内制冷剂流道22中的制冷剂液体吸热蒸发,形成气液混合的制冷剂,进而由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排出,进而流入到第二散热器30中。
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从第二散热器30的进液管31进入,进而到达多个分流管33中,每个分流管33内的制冷剂通过吸收控制器40产生的热量进行蒸发,同时控制器40产生的热量及时被制冷剂带走,控制器40能够及时的散热降温。分流管33中的制冷剂吸热蒸发后进入出液管32,最终通过出液管32排出,进而进入到泵体12内,与泵体12内的压缩制冷剂气体进行混合,参与压缩机10的压缩升压,最终也被排出压缩机10进入冷凝器50进行冷却,进行下一步循环。这样设置有利于形成一套结构紧凑的管路装置,大大节省了空间,保证了空调系统的小型化。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气结构包括设置在压缩机中的第一电气结构或独立于压缩机并位于压缩机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散热器设置在电气结构所在的位置处用于对电气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也就是说,散热器可以单独对设置在压缩机中的第一电气结构进行散热冷却,或者散热器可以单独对独立于压缩机并位于压缩机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进行散热冷却。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0);
电气结构,所述电气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10)中的第一电气结构和独立于所述压缩机(10)并位于所述压缩机(10)的外部的第二电气结构;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电气结构所在的位置处用于对所述电气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所述散热器的内部具有制冷剂,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10)的补气口连接,以为所述压缩机(10)增焓补气;
所述第一电气结构为所述压缩机(10)内的电机(11);
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器(20),所述压缩机(10)还包括:
泵体(12);
壳体(13),所述泵体(12)、所述电机(11)和所述第一散热器(20)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3)内,且所述第一散热器(20)位于所述泵体(12)与所述电机(11)之间;
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二散热器(30),所述第二电气结构包括控制器(40),所述第二散热器(30)设置在所述控制器(40)所在位置处并对所述控制器(40)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20)的出口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散热器(30)的进口端,所述第二散热器(30)的出口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0)的补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10)还包括吸气管(15)和排气管(16),所述吸气管(15)和所述排气管(16)均连接在所述壳体(13)上并与所述壳体(13)的内腔连通,所述吸气管(15)相对于所述排气管(16)靠近所述电机(11)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器(20),所述第一散热器(20)设置在所述压缩机(10)的内部,所述第一散热器(20)上设置有多个过流孔(21),多个所述过流孔(21)呈蜂窝结构状间隔排布,以使所述第一散热器(20)的内部形成曲折的制冷剂流道(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30)包括:
进液管(31);
出液管(32);
分流管(33),所述分流管(33)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流管(33)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液管(31)连通,多个所述分流管(33)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液管(3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31)和所述出液管(32)沿一直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流管(33)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进液管(31)和所述出液管(32)的两侧的两组分流管组,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多个所述分流管(33)的第一端沿所述进液管(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多个所述分流管(33)的第二端沿所述出液管(3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多个所述分流管(33)以所述进液管(31)和所述出液管(32)的间隔位置为中心向远离所述中心的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多个所述分流管(33)的长度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管(33)的管径与长度满足:L1/L2=(D1/D2)^4.6,其中,L1和L2为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管(33)的长度,D1和D2为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管(33)的管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多个所述分流管(33)的内管径由所述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分流管组内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管(33)之间的间距大于1.5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分流管组内所有所述分流管(33)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主流路和增焓支路,所述压缩机(10)设置在所述主流路上,所述增焓支路的一端与所述主流路连接,所述增焓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的进口端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73087.2A CN112902324B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73087.2A CN112902324B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02324A CN112902324A (zh) | 2021-06-04 |
CN112902324B true CN112902324B (zh) | 2022-05-27 |
Family
ID=76122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73087.2A Active CN112902324B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0232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25753A (zh) * | 2013-01-16 | 2014-07-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 |
JP2015209845A (ja) * | 2014-04-29 | 2015-11-24 | ハネウェ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二方向性冷却液通路を有する電気モーター駆動圧縮機 |
CN108240719A (zh) * | 2016-12-27 | 2018-07-0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网式换热器 |
CN109404279A (zh) * | 2018-10-10 | 2019-03-01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带有电机腔冷却的热泵压缩机及其系统 |
CN110103672A (zh) * | 2019-06-20 | 2019-08-09 | 马勒压缩机(苏州)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
CN110207426A (zh) * | 2019-07-03 | 2019-09-06 | 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混合冷却结构 |
CN210165625U (zh) * | 2019-05-29 | 2020-03-20 | 徐州金茂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源热泵用集液分流装置 |
-
2021
- 2021-02-08 CN CN202110173087.2A patent/CN1129023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25753A (zh) * | 2013-01-16 | 2014-07-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 |
JP2015209845A (ja) * | 2014-04-29 | 2015-11-24 | ハネウェ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二方向性冷却液通路を有する電気モーター駆動圧縮機 |
CN108240719A (zh) * | 2016-12-27 | 2018-07-0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网式换热器 |
CN109404279A (zh) * | 2018-10-10 | 2019-03-01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带有电机腔冷却的热泵压缩机及其系统 |
CN210165625U (zh) * | 2019-05-29 | 2020-03-20 | 徐州金茂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源热泵用集液分流装置 |
CN110103672A (zh) * | 2019-06-20 | 2019-08-09 | 马勒压缩机(苏州)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
CN110207426A (zh) * | 2019-07-03 | 2019-09-06 | 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混合冷却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02324A (zh) | 2021-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54037U (zh) | 蒸发冷却-风冷式直接膨胀机组复合空调机组 | |
KR100823653B1 (ko) | 통신장비용 냉방장치 | |
CN104101124B (zh) | 空调器 | |
US20240349447A1 (en) | Cooling system, cabinet, and data center | |
CN111442446A (zh) | 一种集成双冷源冷水机组 | |
CN217641550U (zh) | 一种风冷冷风型储能柜散热系统 | |
CN102353106B (zh) | 填料—管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112146211A (zh) | 一种水冷三模式机房空调 | |
CN115585506A (zh) | 空调器 | |
CN112902324B (zh) | 空调系统 | |
CN202254036U (zh) | 一种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211600909U (zh) | 一种一体式双系统制冷装置 | |
EP3534089A1 (en)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CN210463384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1692636A (zh) | 一种节能型机房空调系统 | |
CN110836429A (zh) | 一种带有新型过冷装置的空调系统 | |
WO2024092919A1 (zh) | 一种薄型轻量化空调机组 | |
CN218163401U (zh) | 结合露点间接蒸发蓄冷的数据中心用空调系统 | |
CN219346680U (zh) | 一种带采暖模块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基站 | |
CN211177537U (zh) | 储液器及空调器 | |
CN221698428U (zh) |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以及增程式电动汽车 | |
CN216058077U (zh) | 一种基于多联柜通信基站热管理改造系统 | |
CN213931242U (zh) | 一种水冷三模式机房空调 | |
CN218415471U (zh) | 一种变电站的快速冷却装置 | |
CN107543252B (zh) | 制冷主机及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