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5323A -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5323A
CN112885323A CN202110196806.2A CN202110196806A CN112885323A CN 112885323 A CN112885323 A CN 112885323A CN 202110196806 A CN202110196806 A CN 202110196806A CN 112885323 A CN112885323 A CN 1128853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noise
processor
audio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68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永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968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53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5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53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G10K11/1783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handling or detecting of non-standard events or conditions, e.g. changing operating modes under specific operating condi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G10K11/1785Methods, e.g. algorithms; Devic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2210/00Details of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covered by G10K11/178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G10K2210/10Applications
    • G10K2210/11Computers, i.e. ANC of the noise created by cooling fan, hard drive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检测到电子设备获取的音频信息包含有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为了消除该第一音频这一噪声干扰,电子设备可以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从而基于该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该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将其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得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能够相互抵消,实现对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音频的主动降噪处理,避免第一音频对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造成噪声干扰,提高了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要涉及音频信号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如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采集到稳态类型的噪声,如笔记本电脑通常装配的低成本的普通电容,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容电气噪声;笔记本电脑自带风扇产生的噪声等,若笔记本电脑处于非常安静的环境下运行,或者需要较安静的环境,这类稳态噪声会对用户造成噪声干扰,降低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音频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音频信息;
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所述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所述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所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包括:
第一处理器检测所述音频信息是否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
如果是,所述第一处理器向第二处理器发送降噪提示信息;
所述第二处理器提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其中,相同时间内,所述第一处理器运行产生的第一功耗,小于所述第二处理器运行产出的第二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包括:
检测到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或者,
获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或者,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且所述稳态噪声存在异常频率信号,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态噪声包括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电气噪声;所述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包括:
获取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
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所述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基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环境噪声的信号强度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音频的第一声源位置、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位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
依据所述第一声源位置、所述出音孔位置以及所述收音位置,对所述第一音频进行反相处理,得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所述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包括:
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与待播放音频进行混合处理,将得到的混合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包括:
检测到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用户音频,对所述用户音频进行声源定位,得到所述用户音频的发声者位置;
确定所述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将所述用户音频确定为第一音频;
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音频,对所述第一音频的发声者进行身份认证;
若身份认证通过,唤醒所述电子设备的语音识别引擎,由所述语音识别引擎执行所述第一音频包含的语音指令。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音频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音频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音频信息;
第一音频提取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所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反相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音频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以及部署在所述本体中的电子元件、音频采集装置、音频播放装置及音频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音频采集装置,用于在电子设备运行情况下,采集音频信息;
所述音频处理装置,用于调用并执行第一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各步骤,所述第一程序为实现如上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频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器,用于获取音频信息,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生成降噪提示信息;
第二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处理器发送的所述降噪提示信息,提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其中,相同时间内,所述第一处理器运行产生的第一功耗,小于所述第二处理器运行产出的第二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器部署在所述音频采集装置中;
所述音频采集装置包括阵列部署的多个音频采集器;
所述电子元件包括电容元件,在所述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所述电子元件能够产生稳态噪声。
由此可见,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检测到电子设备获取的音频信息包含有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为了消除该第一音频这一噪声干扰,电子设备可以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从而基于该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该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将其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得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能够相互抵消,实现对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音频的主动降噪处理,避免第一音频对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造成噪声干扰,提高了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又一可选示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又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又一可选示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装置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装置的又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该词语。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另外,本申请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参照图1,为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机器人、台式计算机等。图1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本体100,以及部署在本体100中的电子元件200、音频采集装置300、音频播放装置400及音频处理装置500,其中:
电子元件200可以用以搭建支持电子设备所具有的功能正常的硬件装置,可以理解,构成该硬件装置的电子元件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具体所实现的功能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电子元件200主要是指产生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电子元件,如能够产生稳态噪声(如信号属性随时间基本不变的音频信号)的电子元件,具体可以包括电容元件等。
音频采集装置300可以用于在电子设备运行情况下,采集音频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音频采集装置300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可以包括电子设备所处环境下产生的各种音频,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音频等,本申请对该音频信息所包含的音频类别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定位声源,音频采集装置300可以包括阵列部署的多个音频采集器,如阵列麦克风等,本申请对音频采集装置300的具体组成结构不做限制。
音频播放装置400可以用于输出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或获取的音频,可视情况而定,本申请对音频播放装置400的结构及其应用场景不做详述。可选的,该音频播放装置400可以包括部署在电子设备的本体中的音频播放器,其具体部署位置可以依据电子设备的类型及结构部署要求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音频播放装置400还可以包括独立的音频播放器,其可以通过数据传输线与电子设备的出音孔连接,以播放电子设备输出音频,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该独立的音频播放器的位置及其音频传输方向等,本申请在此不做详述。
音频处理装置500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具体可以通过调用并执行第一程序,以实现下文相应实施例描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各步骤,该第一程序可以为实现相应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程序可以存储于音频处理装置500中的一存储器,由该音频处理装置500所包含的以处理器根据需求,调用并执行该存储器所存储的该第一程序,以实现下文相应实施例描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各步骤,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处于工作环境往往不是非常安静,通常会存在噪声干扰,为了减少至少部分噪声对电子设备输出音频的音频接收对象(如用户、音频采集设备等,本申请对该音频接收对象的类别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的干扰,本申请希望能够采用主动降噪的方式,如采用反相消噪方法,来消除该音频接收对象接收到的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本申请对该主动降噪的具体实现过程不做详述,可以参照但并不局限于下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其中,本申请可以将需要主动降噪处理的噪声记为第一音频,在电子设备处于不同环境下,并基于对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不同降噪要求等,本申请需要主动降噪处理的第一音频的类别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可能不同,可以记为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至于该特定条件的具体内容可以视情况而定,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电子设备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可以检测其是否存在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若存在该第一音频,需要对其进行主动降噪处理,得到针对该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保证其传输至电子设备播放音频的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传输至该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第一音频能够相互抵消,从而消除第一音频对该音频接收对象的噪声干扰,保证音频接收对象能够清晰、准确接收到电子设备播放的音频内容。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上述音频处理装置500所实现的音频信息处理过程,可以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实现,具体可以由支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芯片,如图2中的AI芯片,执行预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配置的实现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具体的,结合上述分析,音频采集装置300(如图2中的麦克风Mic)采集到音频信息后,可以通过PDM音频接口(也可以是其他数据音频接口,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发送至AI芯片进行主动降噪处理,对于处理得到的初始相位第一音频,可以通过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I2S(Inter-IC Sound)总线)发送至音频编解码器(Audio Codec)进行音频格式转换处理,以得到音频播放器400(Speaker)支持输出的模拟音频,该过程中的音频的编解码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其中,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音乐播放器400还可能播放电子设备自身产生或接收到的其他音频,记为待播放音频,其可以由相应芯片组(chipset)中的HD(HighDefinition,高保真)音频控制器将高清晰度的待播放音频发送至音频编解码器,由该音频编解码器对接收到的待播放音频与上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进行混合处理,将得到的混合信号发送至音频播放器输出。
需要说明,由于音频播放器与音频接收对象之间往往也会存在一定距离,若音频播放器直接输出第一音频的反相位的音频,待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可能与传输至此处的第一音频之间的相位不是完全相反,即相位差大于或小于180°,进而导致这两种音频无法完全相互抵消,甚至会受所播放的这路音频干扰。
所以,为了保证可靠消除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第一音频这一噪声,本申请需要依据上述声源分别到音频采集装置和音频采集对象各自的距离,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与音频播放装置之间的距离,对采集到的第一音频进行反相运算,以得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即可能与第一音频之间的相位差大于或小于180°的音频,当然,也可能是与第一音频的相位相反的音频,这取决于具体场景下得到的上述各距离值。从而保证其与上述声源产生的第一音频,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相应音频信号之间的相位相反,如相位差为108°,以使得此处的这两路音频能够相互抵消,从而使音频接收对象在接收所需音频过程中,不会受到第一音频的噪声干扰。其中,本申请对上述初始相位第一音频的具体获取过程不做详述。
在如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中,为了达到上述降噪目的,通常是在电子设备处于运行状态下,由音频采集装置300实时采集音频信息,发送至音频处理装置500进行音频信息处理,以确定是否对当前环境下存在音频信息进行主动降噪处理。而如图2所示的AI芯片所执行的程序,或是有电子设备的CPU等处理器调用该程序执行,对实时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往往会导致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非常高。
为了解决上述高功耗问题,本申请进一步提出现由一低功耗的处理器,记为第一处理器,对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初步确定其包含需要主动降噪的第一音频(即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后,再通知上述AI芯片或CPU等第二处理器,对该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按照上述方式完成对第一音频的反相消噪处理;反之,若第一处理器初步确定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中未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也就不需要第二处理器对该音频信息进行负责分析。
可见,由于相同时间内,第一处理器运行所产生的功耗,低于第二处理器所产生的功耗,这样,由第一处理器替代第二处理器对实时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初步分析,依据所得初步分析结果,来确定是否触发第二处理器执行实现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不需要第二处理器实时执行该程序,极大降低了第二处理器执行该程序所产生的功耗,同时也满足了应用场景消噪需求,保证最佳的录放音效果。
基于上述技术构思,如图3所示,上述音频处理装置500可以包括上述第一处理器510和第二处理器520。如上述分析,由第一处理器510获取音频信息,检测该音频信息是否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若不包含,可以对音频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继续进行检测;若包含,可以生成降噪提示信息,发送至第二处理器520,由第二处理器520按照上述方式对该第一音频进行反相降噪处理,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详述。
需要说明,本申请对上述第一处理器510和第二处理器520的具体类型及其部署位置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描述的基于第一处理器510得到的音频信息初始分析结果,确定是否触发第二处理器520运行,以实现低功耗的音频侦测分析的技术构思,还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唤醒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语音识别引擎(即语音助手)等,以解决电子设备操作系统、语音识别引擎始终处于运行状态而造成的高功耗问题。当然,这种技术构思并不局限于本申请列举的几种应用场景,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示例性的,在用户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为了减少电子设备功耗,在不使用电子设备后,通常会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状态,如关机状态或待机状态,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时,在启动电子设备操作系统正常运行,在该过程中,本申请可以采用免触发词(如无唤醒词)的语音交互方式,来唤醒电子设备,这种情况下,结合上述技术构思,电子设备的第一处理器以及音频采集装置可以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而上述第二处理器将处于相应的低功耗状态,等待唤醒;当然,也可以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但并不会直接对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实时分析,以减少第二处理器实时分析音频信息所产生的功耗。
具体的,在电子设备处于低功耗状态下,音频采集器300仍能够正常采集音频信息,由第一处理器510对其进行初始分析,确定存在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如存在用户语音,并结合声源定位,确定该用户语音的发声者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如确定用户面对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可以确定用户想要使用电子设备,无需用户说电子设备的预设唤醒词,也可以基于该分析结果,通知第二处理器对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基于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用户语音进行身份认证,确定其为电子设备的合法使用者,从而直接唤醒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以及电子设备安装的语音识别引擎,进而由该语音识别引擎执行所采集到的用户语音指令,满足应用需求,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
可以理解,在电子设备处于正常工作情况下,也可以尤其包含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执行上文描述的相应方法步骤,这种情况下,完成用户身份认证后,可以不用唤醒操作系统和语音识别引擎,而由该语音识别引擎直接执行所缓存的音频信息包含的用户语音指令,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一一详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处理器510可以部署在上述音频采集装置300中,也就是说,上述音频采集装置300可以是内置第一处理器的智能音频采集装置,本申请对音频采集器与第一处理器之间的具体硬件部署关系不做限制,且上述第一处理器510也并不局限于部署在音频采集装置300中这种硬件部署关系,本申请仅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又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处理器510可以是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即基于神经网络算法与加速的新型处理器总称,这样,音频采集装置300中的音频采集器310采集到音频信息,发送至第一处理器510后,可以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其进行简单信号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存在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具体分析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其中,如图4所示,上述音频采集装置300中的音频采集器310与第二处理器520之间可以通过PDM音频接口(但并不局限于这种音频接口,可以依据音频格式要求确定使用的音频接口类型,本申请不做一一列举)实现音频信息的传输,第一处理器510与该第二处理器520通过各自的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围设备接口)和/或GPIO(General-Purpose IO ports,通用IO口)等数据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如传输基于音频信息初步分析结果所生成的相应指令、工作状态信息等,本申请对第一处理器510与第二处理器520之间的具体数据通信方式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另外,在电子设备的某一些应用场景下,对于上述第二处理器520接收到音频采集器发送的音频信息后,可以对该音频信息进行缓存,在需要时发送至电子设备中的其他芯片进行处理,因此,该第二处理器520可以与电子设备中的其他芯片进行通信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图3仅以USB连接方式为例,来说明第二处理器520与电子设备的芯片组之间的通信连接,具体通信连接方式及所连接的芯片类别,可视情况而定,本申请不做一一详述。
示例性的,在如上述免触发词(如无需唤醒词)的语音交互应用场景下,第二处理器520可以将接收到的音频信息发送至芯片组,这样,在第二处理器520确定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用户语音的发声者为电子设备的合法使用者,即对该用户语音进行身份认证通过的情况下,唤醒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触发语音助手进入工作状态,即芯片组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可以由其包含的实现语音助手功能的芯片识别该音频信息包含的语音指令,发送至相应的芯片执行该语音指令,满足应用需求。对于其他应用场景下的控制过程类似,本申请不做一一详述。
参照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适用于电子设备,本申请对该电子设备的产品类别及其组成结构不做限制,可以参照但并不局限于上文电子设备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1,获取音频信息;
结合上文描述,该音频信息可以是电子设备的音频采集装置300中的音频采集器采集得到的,具体音频采集实现过程不做详述。具体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音频处理装置主动或被动获取音频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本申请对音频处理装置获取音频信息的具体实现过程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该音频信息所包含的音频内容及其类别可能不同,如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噪声(如该环境下的其他设备工作产生的噪声、自然环境自身产生的噪声等)、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电气噪声、用户针对电子设备输出的用户语音等,本申请对上述音频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制。
步骤S12,检测该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设备的不同应用场景及其应用需求,上述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内容及其类别可能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上述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可以指稳态音频,如电子设备的系统散热器(如风扇)工作产生的噪声,如家用吸尘器/油烟机等电器工作产生的噪声等,这可以依据电子设备当前所在环境确定,本申请对该稳态音频类别及其产生方式不做限制。这种情况下,音频处理装置可以在检测到所获取的音频信息中包含稳态音频,即可提取该稳态音频,按照下文方式继续对该稳态音频进行处理,以实现对传输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稳态音频的反相抵消。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某些场景下,电子设备所处环境下的非稳态噪声的信号强度较大,导致处于该环境下的音频接收对象(如用户)基本接收不到环境中的稳态噪声。以稳态噪声为电子设备中的电容元件产生的电容电气噪声,实际环境噪声为非稳态噪声为例进行说明,若当前环境比较嘈杂,基本能够掩盖电子设备产生的电容电气噪声,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不用本申请提出的反相降噪方式,对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容电气噪声进行处,具体可以不做任何处理,也可以采用其他降噪滤波方式进行处理,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反之,若电子设备所处环境比较安静,会凸显出如上述电容电气噪声,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对电容电气噪声进行反相降噪,以减少对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的干扰。
因此,针对上文描述的这类应用场景,电子设备可以获取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中的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进而确定这两种噪声是否满足特定条件,如上述场景描述的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是否大于相应的稳态噪声降噪阈值,依次确定是否需要对该稳态噪声进行反相降噪处理。
进一步地,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某些应用场景,可能只需要对存在突变频率的异常稳态噪声进行主动降噪处理,那么,针对这类应用场景,在如上述方式确定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满足相应的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本申请还可以进一步确定该稳态噪声是否存在异常频率信号,依次来确定是否要对当前检测到的稳态噪声进行反相降噪处理。
需要说明,对于上述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并不局限于上文描述的内容,可依据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确定,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步骤S13,基于该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结合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第一音频的声源和音频播放装置分别到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距离往往不同,且该音频播放装置与音频接收对象往往也会存在一定距离,这样,该音频播放器直接输出的音频信号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信号属性往往会发生一定变化,如因信号衰减导致信号强度减少,且音频播放器直接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相位,与该音频信号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音频信号的相位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为了保证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待消除的噪声信号,以及用以消除该噪声信号的反相噪声信号之间的相位相反,两者能够相互抵消,本申请在对提取的第一音频进行反相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保证音频播放装置输出计算所得初始反相第一音频,能够在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实现音频反相抵消。
可以理解,若音频接收对象与音频播放装置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小于特定距离阈值,可以认为该音频接收对象所接收到的音频信号,与该音频播放装置直接播放的音频信号相同,这种情况下,本申请获得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可以是与第一音频相位相反的音频。可见,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上述得到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与所提取的第一音频之间的相位差可能不同,本申请需要针对具体应用场景下的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具体计算得到相应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具体反相计算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步骤S14,将该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继上文描述,由于本申请在对提取到的第一音频进行反相计算过程中,考虑到了第一音频的声源和音频播放装置,分别与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距离差异,对于音频播放装置输出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若将其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音频记为目标反相第一音频,本申请能够保证该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第一音频相互抵消,从而使音频接收对象不再受第一音频的噪声干扰。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音频的声源与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第一距离记为d1,音频播放装置与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第二距离记为d2,相同环境下,音频信号的传输速度相对固定,因此,音频信号传输第一距离d1所花费的时间为t1,音频信号传输第二距离d2所花费的时间为t2。
在实际应用中,若上述d1小于d2,相对于音频播放装置,音频接收对象更靠近上述声源,那么,上述声源产生的第一音频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所花费的时间t1,小于音频播放装置输出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所花费的时间t2,对于(t2-t1)这一时间段内,音频接收对象仍会受到第一音频这一噪声的干扰。但从这一时间段的下一时刻开始,音频接收对象处会传播来目标反相音频,与传播来的第一音频能够相互抵消。
反之,若上述d1大于d2,相对于上述声源,音频接收对象更靠近音频播放装置,那么,上述t1大于t2,若按照上述方式,得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后,音频播放装置直接播放,那么,对于同一时间,声源产生的第一音频,以及该音频播放装置输出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受上述位置关系的约束,该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会比第一音频先到达音频接收对象处,具体会先到达(t1-t2)这一时长,该时长内所到达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对于音频接收对象来说也会其不需要的噪声信号,音频接收对象并不需要接收该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因此,在d1大于d2的情况下,可以对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进行延时处理,保证播放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传输到音频接收对象时,上述声源产生的第一音频也传输至该音频接收对象处,以使得传输至该音频接收对象两路音频能够相互抵消,减少噪声干扰。其中,关于对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延时的具体时长,可以依据上述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两者的距离差、音频传输速度等参数确定,本申请对该延时处理的具体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到电子设备获取的音频信息包含有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为了消除该第一音频这一噪声干扰,电子设备可以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从而基于该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该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将其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得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能够相互抵消,实现对电子设备采集到的第一音频的主动降噪处理,避免第一音频对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造成噪声干扰,提高了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6,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信令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描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案的一可选细化实现方法,结合上文对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在实现主动降噪的同时,还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主要是降低音频侦测过程中所消耗的功耗,这种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但并不局限于上图3和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21,第一处理器获取音频信息;
结合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对于电子设备的中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在相同时间内,该第一处理器运行产生的第一功耗,小于第二处理器运行产出的第二功耗。在某些场景下,该第一功耗的数值会远小于第二功耗的数值,如第二功耗与第一功耗的功耗差值大于功耗阈值(其为相对较大数值,可以依据电子设备运行所消耗的功耗值确定,本申请对其数值大小不做限制)等,本申请对上述第一功耗和第二功耗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音频采集装置进行音频采集,将采集到的音频信息主动或被动(即第一处理器主动读取音频采集装置采集到的音频信息等)发送至第一处理器。在某一些场景下,音频采集装置也可以将该音频信息主动或被动发送至第二处理器,以便第二处理器对相应的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处理;当然,音频采集装置或第一处理器也可以在音频信息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再将该音频信息发送至第二处理器,本申请对将音频信息发送至第二处理器的执行阶段不做限制。
其中,电子设备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可以包括至少一类音频,由于电子设备工作环境非绝对安静环境,通常会包含多类音频,但本申请对该音频信息包含的音频类别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步骤S22,第一处理器检测该音频信息是否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如果否,继续对所获取的音频信息进行检测;如果是,进入步骤S23;
继上文分析,为了避免直接由第二处理器对电子设备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所产生的高功耗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选择由具有低功耗特点的第一处理器实现音频信息的实时检测,以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是否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具体检测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但并不局限于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经过上述检测分析,第一处理器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再通知第二处理器工作,对该音频信息进行精细检测;反之,若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未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可以不用通知第二处理器对该音频信息进行检测,也就是说,对于未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这类音频信息,第二处理器可以不用进行检测分析,也就减少了第二处理器对这类音频信息进行检测分析所造成的功耗。
步骤S23,第一处理器向第二处理器发送降噪提示信息;
由于该降噪提示信息主要是用以通知第二处理器对相应的音频信息进行复杂检测分析,因此,为了保证第二处理器准确确定相应的包含上述第一音频的音频信息,该降噪提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获取的音频信息对应的时间信息,以及该音频信息包含第一音频的检测结果等,以使得第二处理器能够从接收到的多个音频信息中,确定与该时间信息对应的音频信息,对其完成后续检测分析。
当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处理器对获取的音频信息完成上述检测后,再依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将其发送至第二处理器继续后续处理,那么,第一处理器向第二处理器发送的降噪提示信息可以不用包含上述时间信息,第二处理器也能够准确得知需要对哪个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可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第一处理器发送的降噪提示信息的内容可能不同,本申请对该降噪提示信息包含的内容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降噪提示信息可以是高/低电平信号、事件或指令等输出形式,第二处理器接收到该降噪提示信息,即可按照预设的音频分析方法,对相应的音频信息进行处理,本申请对该降噪提示信息的生成方式及其输出形式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步骤S24,第二处理器获取上述音频信息,接收到该降噪提示信息,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
如上文分析,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处理器获取音频信息的执行步骤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处理器可以包括NPU,第二处理器包括AI芯片等,但并不局限于这两种处理器。本实施例仅以此为例进行说明,NPU对音频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确定其包含第一音频的情况下,将由第二处理器基于AI技术对该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如可以利用神经网络、声源定位算法等方式,从获取的音频信息中,提取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本申请对第一音频的具体提取实现方法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步骤S25,第二处理器基于该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步骤S26,第二处理器将该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关于步骤S25和步骤S26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利用低功耗的第一处理器对采集的音频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确定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才会通知高功耗的第二处理器对相应的音频信息进行第一音频提取,构建相应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由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保证其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能够相互抵消,实现对第一音频的主动降噪,避免第一音频对音频接收对象的噪声干扰。
而在第一处理器确定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未包含上述第一音频,第二处理器不用对本次采集的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相对于直接由第二处理器完成整个音频信息处理过程,极大降低了第二处理器进行音频处理所产生的功耗,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低功耗的音频实时检测分析,在满足录放音效果最佳要求同时,使得系统功耗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需要说明,在本申请实际应用中,依据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对于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上述第二处理器执行,以按照上述方式,达到对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第一音频的主动降噪目的;若应用场景还需要降低功耗,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方式,由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配合实现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以降低系统功耗,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赘述。
参照图7,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是对上述实施例描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案的又一可选细化实现方法,主要对上述第一音频为稳态噪声这类音频为例进行说明,但对消除稳态噪声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该稳态噪声的具体音频内容和类别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基于此,如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31,获取音频信息;
关于步骤S31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步骤S32,检测到该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从该音频信息中提取稳态噪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以由第一处理器或第二处理器对获取的音频信息进行信号特征分析,确定该音频信息包含的不同音频各自的噪声类别,若该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这一类音频,可以将直接将该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结合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可以由第二处理器提取该音频信息所包含的稳态噪声即第一音频,具体提取方法不做限制。
其中,关于不同噪声类别的音频的信号特征分析过程,可以依据该类噪声的音频信号特点确定,如其所包含的某一路音频信号的信号幅值、频率等属性值随时间改变而基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认为这一路音频信号为稳态噪声;若某一路音频信号的属性值随时间改变而呈不规律改变,可以认为该路音频信号为非稳态噪声等,因此,电子设备可以据此对获取的音频信息中的各路音频信号的属性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实现噪声类别识别,但并不局限于这两种噪声类别及其识别方法,在某些应用场景下,还可以结合噪声声源位置,来确定噪声类别等,如对于电容电气噪声,通过声源定位确定其声源位置位于电子设备所在区域,可以认为该声源产生的音频为电容电气噪声等,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由于稳态噪声也包含多种类别,如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电子噪声、电子设备周围工作的特定类别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能需要全部降噪处理,也可能需要对部分类别的稳态噪声,所以,在确定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应用场景的降噪需求,以及各稳态噪声的类别,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全部或部分稳态噪声,即需要降噪处理的稳态噪声,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不做详述。
步骤S33,获取该稳态噪声的第一声源位置、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位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
继上文描述,在第一音频为稳态噪声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中包含稳态噪声,确定需要对该稳态噪声进行反相降噪处理。由于本申请需要保证实现对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稳态噪声的反相抵消,考虑到音频信号较长距离传输而造成的相位偏差,本申请可以获取稳态噪声(即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的,本申请可以对音频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各路音频进行声源定位,以获得稳态噪声的声源位置,如利用阵列麦克采集的各路音频的属性值,以及阵列麦克包含的各麦克风之间的位置关系,实现稳态噪声的声源定位等,本申请对声源定位的具体实现过程不做详述。
另外,本申请还需要获取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位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如用户耳朵位置、其他音频接收器的收音孔位置等),为保证上述所获取的各位置信息的定位一致性,上述声源位置、出音孔位置和收音位置,可以基于同一位置参考点确定表示,该位置参考点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某一位置等,本申请对该位置参考点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制。
其中,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于上述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可以依据该音频接收对象的类别确定,如对于该音频接收对象为用户,收音位置为用户的耳朵,那么,该收音位置可以通过统计普通用户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其耳朵相对于上述位置参考点的距离确定,根据需要该收音位置作为音频信息处理应用的一参数,也可以由用户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使其与本用户自身的收音位置更匹配,进而提高音频信息处理效果,同理,对于上述其他位置信息,也可以依据电子设备型号的改变而适应性调整,本申请对各位置信息的调整实现方法不做详述。
步骤S34,依据第一声源位置、出音孔位置以及收音位置,对稳态噪声进行反相处理,得到初始反相稳态噪声;
结合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第一声源位置、出音孔位置以及收音位置等位置信息,确定出音孔位置与收音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上述第二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如第二距离小于某一距离阈值,可以认为出音孔播放的音频,与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孔接收到的音频之间的属性信息及内容相同,不存在相位偏移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对提取到的稳态噪声进行反相处理,得到与该稳态噪声的相位差为180°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即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目标反相稳态噪声,实现对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相应稳态噪声的反相抵消,避免该稳态噪声的干扰。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若出音孔位置与收音位置之间的第二距离超出上述范围,因音频信号在较长距离传输会产生一定的相位偏差,所以,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直接输出的音频,与其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音频之间相位可能会存在偏差,本申请需要保证直接播放的音频传输至该收音位置处的音频信号相位,提取的稳态噪声信号相位相反,以使得这两路音频叠加能够相互抵消,达到对稳态噪声可靠降噪的目的。
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建反相稳态噪声的过程中,考虑到上述出音孔位置与收音位置之间的第二距离的大小,使所构建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即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与提取的稳态噪声之间存在一定相位差,但该相位差可能不是180°,具体可以依据音频播放装置播放的音频至上述收音位置处的相位偏差确定,本申请对此处的相位差大小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经过这种处理后,播放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进行相位偏移,传输至上述收音位置处的目标反相稳态噪声能够与上述稳态噪声反相抵消。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实施例分析,若上述第二距离小于上述第一距离,在构建初始反相稳态噪声过程中,可能还需要进行延时处理,以避免播放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对音频接收对象造成噪声干扰。关于延时处理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在提取的稳态噪声包含多种稳态噪声的情况下,所构建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可以包括针对每一种稳态噪声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以保证对所提取的多种稳态噪声的全部降噪处理。
步骤S35,将初始反相稳态噪声发与待播放音频进行混合处理,得到混合音频;
步骤S36,将该混合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混合音频中的目标反相稳态噪声与上述稳态噪声相互抵消。
本申请实施例中,待播放音频的内容可以依据具体应用场景确定,如用户控制电子设备播放音乐,使用耳机听音乐,或者是音视频会议、上网课学习等各应用场景下,待播放音频可以是待播放的音乐、其他参会成员的发言音频、老师上课中的音频等,为了消除相应应用场景下的噪声干扰,提高录放音效果,可以在用户收听待播放音频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同时对存在的稳态噪声进行反相降噪处理,该降噪处理过程不会影响用户在相应应用场景下对待播放音频的收听。
可以理解,在用户使用耳机听音频的应用场景下,音频编解码器得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后,若此时存在待播放音频,会对两路音频进行混合处理,再发送至耳机播放,因此,该实施例中,上述音频播放装置可以包括与电子设备自身的出音孔连接的耳机,且上述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可以是耳机出音孔位置。当然,若用户未使用耳机听音频,而是由电子设备自身的音频播放器进行音频播放,上述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可以是用户耳朵位置。在其他应用场景下,由于该音频接收对象不局限于用户,其收音位置也不具有用户耳朵位置,可视情况而定,本申请不做一一详述。
另外,若电子设备中不存在待播放音频,可以直接将初始反相稳态噪声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能够保证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目标反相稳态噪声与稳态噪声相互抵消。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确定获取的音频信息存在稳态噪声,为了消除该稳态噪声对音频接收对象的噪声干扰,可以获取该稳态噪声的第一声源位置、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位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从而据此对提取到的稳态噪声进行反相处理,将得到的初始反相稳态噪声与待播放音频混合后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混合音频中的目标反相稳态噪声与上述稳态噪声相互抵消,避免了稳态噪声对音频接收对象的噪声干扰,使其能够可靠接收到待播放音频内容。
可以理解,在上述音频信息处理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降低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可以采用低功耗的第一处理器进行音频实时分析,确定音频信息存在稳态噪声的情况下,再由高功耗的第二处理器对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以避免第二处理器对未包含稳态噪声的音频信息进行复杂分析而产生的功耗,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详述。
在本申请实际应用中,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上述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并不局限于上文实施例描述的存在稳态噪声;还可以包括所获取的音频信息中的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这种情况下,仅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并不能直接确定需要对该稳态噪声进行降噪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该音频信息中的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是否满足特定条件,如该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是否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以此确定该稳态噪声能够对音频接收对象构成干扰,其中,该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基于电子设备的环境噪声的信号强度确定,具体应用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详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中的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所检测到的稳态噪声是否异常,以此确定是否需要对该稳态噪声进行消噪处理。可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内容可能不同,本申请可以依据应用场景的具体消噪需求来确定,本申请不做一一列举,在此仅对该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对其适用的音频信息处理过程进行描述。
参照图8,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区别于上文实施例定义的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内容,本申请实施例对其他内容的第一音频进行描述,关于提取第一音频后续的处理过程类似,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做详述。因此,如图8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41,获取音频信息;
步骤S42,获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步骤S43,获取该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
步骤S44,确定该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且稳态噪声存在异常频率信号,将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提取音频信息包含的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若稳态噪声被非稳态噪声掩盖,可以认为该稳态噪声不会对音频接收对象造成干扰,可以不用按照本申请这种方式对其进行反相消噪处理,因此,本申请可以先检测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是否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即该稳态噪声的信号强度是否足够大,会对音频接收对象造成干扰,以此来判断该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是否满足特定条件。
按照上述方式,确定所得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即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可以认为该稳态噪声从信号强度上可以对音频接收对象造成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用再进行其他检测,直接将该稳态噪声作为第一音频进行后续处理;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认为正常的稳态噪声不需要采用本申请这种反相消噪处理方式进行过滤,可以不用处理或采用其他过滤方式进行降噪处理,而对于异常的稳态噪声,再采用本申请提出的这种音频信息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反相消噪处理,保证对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处的异常稳态噪声的可靠反相抵消。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确定所得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所提取到的稳态噪声是否存在异常频率信号,具体可以通过对稳态噪声的频谱图进行分析,若其中存在幅值突变的异常频率信号,可以确定该稳态噪声异常,将其确定为第一音频,继续执行后续步骤。
可以理解,在上述不同应用场景下,按照相应的检测方式,确定所获取的音频信息未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可以继续对后续获取的音频信息继续进行检测,具体实现过程可以结合该应用场景下,对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定义内容确定,本申请在此不做详述。
步骤S45,基于该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步骤S46,将该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关于步骤S45和步骤S46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获取音频信息后,确定其包含的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即该稳态噪声的信号强度足够对音频接收对象造成干扰,并确定该稳态噪声存在异常频率信号,需要对该稳态噪声进行反相消除,所以,将其确定为第一音频,依据其声源位、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取相应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使其由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能够与第一音频相互抵消,保证音频接收对象不会收到这类稳态噪声的干扰。
且,结合上述其他实施例的描述,为了降低系统功耗,本实施例上述音频信息处理过程,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配合实现,具体实现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提出的又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也并不局限于稳态音频,也可以是预设用户音频,以便基于此来实现电子设备的语音控制,不需要用户记忆并说预设的唤醒词,也能够唤醒电子设备的系统、语音识别引擎等,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控制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参照图9,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又一可选示例的流程示意图,区别于上文细化实施例对第一音频的定义内容,具体的如图9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51,获取音频信息;
步骤S52,检测到该音频信息包含用户音频,对该用户音频进行声源定位,得到该用户音频的发声者位置;
步骤S53,确定该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将用户音频确定为第一音频;
结合上文电子设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在免唤醒词语音交互应用场景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音频,来确定其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判断该用户是否有使用电子设备的意图,再确定该用户具有使用电子设备的意图的情况下,再对用户音频进行复杂分析。
基于此,在音频采集装置实时采集音频信息后,对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用户音频进行声源定位,以确定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如用户是否面对电子设备系统方向说话等,本申请对该场景下的特定条件内容不做限制,可视情况而定。
步骤S54,提取该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
步骤S55,基于该第一音频,对第一音频的发声者进行身份认证;
步骤S56,若身份认证通过,唤醒电子设备的语音识别引擎,由该语音识别引擎执行第一音频包含的语音指令。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系统功耗,尤其是在电子设备处于低功耗状态下,可以由第一处理器(如集成在阵列音频采集器中的NPU等)执行上述步骤S51~步骤S53,通知第二处理器执行后续步骤,以解决高功耗的第二处理器实时执行步骤S51~步骤S53所造成的系统高功耗问题。
其中,电子设备提取到音频信息包含的第一音频(即用户音频)后,可以采用如声纹识别技术等,实现对第一音频的发声者的身份认证,具体身份认证实现过程不做详述,如可以直接将提取的第一音频输入预先构建的身份识别模型,确定第一音频的发声者是否为电子设备的预设合法用户。若是,将唤醒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以及语音识别引擎,同时将缓存的用户音频发送至操作系统,由该语音识别引擎执行相应的语音指令。可以理解,为了保证身份认证可靠性,可以对连续一段时长内(如2秒或更长时间等)获取的第一音频进行处理。
经过上述检测分析,若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满足特定条件,可以继续对后续获取的音频信息进行分析;若身份认证未通过,也可以继续对后续获取的音频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处理,经过连续预设次数身份认证失败后,锁定电子设备,以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的这种安全措施。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可能仅包含或主要包含第一音频,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不用再对采集到的音频信息进行第一音频的提取,可以将该音频信息作为第一音频完成后续处理;若用户所处环境比较嘈杂,可以结合降噪技术对直接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得到更加清晰、干净的第一音频,以提高对电子设备语音控制的可靠性。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需要预先配置电子设备操作系统及语音识别引擎的唤醒词,用户可以直接依据应用需求对电子设备说话,电子设备确定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包含用户音频,对其进行声源定位,确定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将该用户音频作为第一音频,据此对发声者进行身份认证,若身份认证通过,直接唤醒电子设备的系统及语音识别引擎,将用户音频发送至该语音识别引擎,确定相应的语音指令并执行,满足对电子设备的语音控制需求。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描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构思,下面将对实现该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虚拟装置进行组成结构进行描述,但并不局限于下文装置实施例描述的组成结构。
参照图10,为本申请提出的音频信息处理装置的一可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适用于上述电子设备,如图10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音频信息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音频信息;
第一音频提取模块12,用于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所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反相处理模块1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音频传输模块14,用于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相处理模块13可以包括:
位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音频的第一声源位置、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位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
反相处理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一声源位置、所述出音孔位置以及所述收音位置,对所述第一音频进行反相处理,得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相应地,上述音频传输模块14可以包括:
音频混合输出单元,用于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与待播放音频进行混合处理,将得到的混合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音频提取模块12可以包括:
位于电子设备的第一处理器中的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音频信息是否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
位于第一处理器中的第一降噪提示单元,用于在第一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向第二处理器发送降噪提示信息;
基于此,上述反相处理模块13和音频传输模块14可以位于电子设备的第二处理器,以保证电子设备利用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在音频信息处理过程中,最大可能降低系统功耗。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上述第一音频提取模块12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检测到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或者,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或者,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且所述稳态噪声存在异常频率信号,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
在本申请实际应用中,若上述稳态噪声包括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电气噪声,上述第二确定单元和第三确定单元均可以包括:
信号强度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所述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基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环境噪声的信号强度确定。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第一音频提取模块12还可以包括:
声源定位单元121,用于检测到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用户音频,对所述用户音频进行声源定位,得到所述用户音频的发声者位置;
位置关系确定单元122,用于确定所述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将所述用户音频确定为第一音频;
相应地,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身份认证模块15,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音频,对所述第一音频的发声者进行身份认证;
语音控制模块16,用于在身份认证模块15的身份认证结果为身份认证通过的情况下,唤醒所述电子设备的语音识别引擎,由所述语音识别引擎执行所述第一音频包含的语音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的各种模块、单元等,均可以作为程序模块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模块,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关于各程序模块及其组合所实现的功能,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最后,需要说明,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电子设备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音频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音频信息;
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所述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所述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所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包括:
第一处理器检测所述音频信息是否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
如果是,所述第一处理器向第二处理器发送降噪提示信息;
所述第二处理器提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其中,相同时间内,所述第一处理器运行产生的第一功耗,小于所述第二处理器运行产出的第二功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包括:
检测到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稳态噪声,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或者,
获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或者,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且所述稳态噪声存在异常频率信号,将所述稳态噪声确定为第一音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所述稳态噪声包括电子设备自身产生的电气噪声;所述确定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满足特定条件,包括:
获取所述稳态噪声与所述非稳态噪声之间的信号强度差;
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差大于稳态噪声降噪阈值,所述稳态噪声降噪阈值基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环境噪声的信号强度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音频的第一声源位置、音频播放装置的出音孔位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的收音位置;
依据所述第一声源位置、所述出音孔位置以及所述收音位置,对所述第一音频进行反相处理,得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所述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包括:
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与待播放音频进行混合处理,将得到的混合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包括:
检测到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用户音频,对所述用户音频进行声源定位,得到所述用户音频的发声者位置;
确定所述发声者位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特定条件,将所述用户音频确定为第一音频;
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音频,对所述第一音频的发声者进行身份认证;
若身份认证通过,唤醒所述电子设备的语音识别引擎,由所述语音识别引擎执行所述第一音频包含的语音指令。
7.一种音频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音频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音频信息;
第一音频提取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的情况下,提取所述音频信息所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
反相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
音频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8.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以及部署在所述本体中的电子元件、音频采集装置、音频播放装置及音频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音频采集装置,用于在电子设备运行情况下,采集音频信息;
所述音频处理装置,用于调用并执行第一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各步骤,所述第一程序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音频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器,用于获取音频信息,检测所述音频信息包含满足特定条件的第一音频,生成降噪提示信息;
第二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处理器发送的所述降噪提示信息,提取所述音频信息包含的所述第一音频,基于所述第一音频的声源、音频播放装置以及音频接收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得针对所提取的所述第一音频的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将所述初始反相第一音频发送至音频播放装置输出,以使传输至音频接收对象处的目标反相第一音频与所述第一音频相互抵消;
其中,相同时间内,所述第一处理器运行产生的第一功耗,小于所述第二处理器运行产出的第二功耗。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处理器部署在所述音频采集装置中;
所述音频采集装置包括阵列部署的多个音频采集器;
所述电子元件包括电容元件,在所述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所述电子元件能够产生稳态噪声。
CN202110196806.2A 2021-02-22 2021-02-22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8853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6806.2A CN112885323A (zh) 2021-02-22 2021-02-22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6806.2A CN112885323A (zh) 2021-02-22 2021-02-22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5323A true CN112885323A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56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6806.2A Pending CN112885323A (zh) 2021-02-22 2021-02-22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53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3855A (zh) * 2021-06-16 2021-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3099A (ja) * 1998-11-25 2000-06-16 Brother Ind Ltd 雑音除去装置、音声認識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1236085A (ja) * 2000-02-25 2001-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音声区間検出装置、定常雑音区間検出装置、非定常雑音区間検出装置、及び雑音区間検出装置
US20140278393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Efficient Signal Conditioning for a Voice Recognition System
WO2017113937A1 (zh) * 2015-12-29 2017-07-0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降噪方法
CN110021307A (zh) * 2019-04-04 2019-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校验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797000A (zh) * 2019-10-28 2020-02-14 星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降噪方法、装置、智能音箱及存储介质
CN112053675A (zh) * 2019-06-05 2020-12-08 哈曼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发动机阶次噪声消除系统中的语音回声抑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3099A (ja) * 1998-11-25 2000-06-16 Brother Ind Ltd 雑音除去装置、音声認識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1236085A (ja) * 2000-02-25 2001-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音声区間検出装置、定常雑音区間検出装置、非定常雑音区間検出装置、及び雑音区間検出装置
US20140278393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Efficient Signal Conditioning for a Voice Recognition System
WO2017113937A1 (zh) * 2015-12-29 2017-07-0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降噪方法
CN110021307A (zh) * 2019-04-04 2019-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校验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053675A (zh) * 2019-06-05 2020-12-08 哈曼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发动机阶次噪声消除系统中的语音回声抑制
CN110797000A (zh) * 2019-10-28 2020-02-14 星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降噪方法、装置、智能音箱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3855A (zh) * 2021-06-16 2021-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3596B (zh) 一种语音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US11605372B2 (en) Time-based frequency tuning of analog-to-information feature extraction
JP5085556B2 (ja) エコー除去の構成
WO2017185342A1 (zh) 一种语音输入异常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3152546B (zh) 基于模式识别和延迟前馈控制的视频会议回声抑制方法
CN107464565B (zh) 一种远场语音唤醒方法及设备
CN109195042B (zh) 低功耗的高效降噪耳机及降噪系统
CN108597507A (zh) 远场语音功能实现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14117722A1 (zh) 语音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EP2426950A2 (en) Noise suppression for sending voice with binaural microphones
CN109361995B (zh) 一种电器设备的音量调节方法、装置、电器设备和介质
CN109087660A (zh) 用于回声消除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GB2573173A (en) Processing audio signals
WO2023284402A1 (zh)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系统、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482830B (zh) 语音增强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187859A (zh) 一种去噪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4103926A1 (zh) 语音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110600058A (zh) 基于超声波唤醒语音助手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06306A (zh) 语音交互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2885323A (zh) 音频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488606B2 (en) Audio system with digital microphone
CN112399302B (zh) 一种穿戴式音频播放设备的音频播放方法、装置
CN111182416B (zh) 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GB2526980A (en) Sensor input recognition
CN105430762A (zh) 一种设备连接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