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1638B -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1638B
CN112881638B CN202110245484.6A CN202110245484A CN112881638B CN 112881638 B CN112881638 B CN 112881638B CN 202110245484 A CN202110245484 A CN 202110245484A CN 112881638 B CN112881638 B CN 1128816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culture solution
box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54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1638A (zh
Inventor
周艳
万金忠
李群
靳德成
王祥
赵远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Priority to CN2021102454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16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1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1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1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16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18Water
    • G01N33/186Water using one or more living organisms, e.g. a fish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架、实验样品储存箱、稀释液储箱、培养液储存筒、实验盒、浓度检测仪和控制器;实验样品储存箱和稀释液储箱设置在实验台架内部上端,培养液储存设置在实验台架内部,且位于实验样品储存箱下端,培养液储存筒通分别通过导管与实验样品储存箱和稀释液储箱导通,实验盒设置在实验台架内部下端,且通过导管与培养液储存筒导通,浓度检测仪设置在实验台架侧壁上,浓度检测仪的检测探头设位于培养液储存筒中;控制器与浓度检测仪电性连接;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便利、可靠性高,适宜大量推广。

Description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生生物毒性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搬迁或废弃的有机污染遗留场地的范围、程度与数目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些遗留场地如不进行有效地管理与修复,将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周边环境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目前,场地污染调查通常以化学测试为主,难以直观和全面地反映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周边环境或生物的综合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污染场地污染介质进行生物毒性诊断研究,初步诊断污染场地的生物毒性,为进一步开展污染场地的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价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是以污染物引起生物集体病理状态和死亡为指标来监测环境污染状况的毒理学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水质监测。但是现有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及为不便,不能根据需要对实验变量进行灵活调节,严重制约了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便捷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架、实验样品储存箱、稀释液储箱、培养液储存筒、实验盒、浓度检测仪和控制器;
实验台架为密闭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实验台架下端设置有底座,上端活动设置有压板,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实验腔,第二腔体内部竖直设置有隔板,实验腔上下并列设置有2-4个,实验台架侧壁上与第二腔体、实验腔位置对应处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第一插槽上活动卡接有顶板,
实验样品储存箱设置有2-4个,2-4个实验样品储存箱并列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一侧,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顶部均设置有第一加液管,底部均设置有第一放液口,第一放液口内部内部设置有启闭阀,第一腔体底部与第一放液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一管接头,第一管接头能够插入第一放液口,且与启闭阀抵接,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上端均与压板抵接;
稀释液储箱设置有1-3个,1-3个稀释液储箱并列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另一侧,各个稀释液储箱顶部均设置有第二加液管,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放液口,第二放液口内部设置有启闭阀,各个稀释液储箱上端均与压板抵接,第一腔体底部与第二放液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管接头,第二管接头能够插入第二放液口,且与第二放液口内的启闭阀抵接;
培养液储存筒设置有2-4个,2-4个培养液储存筒并列设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部一侧,各个培养液储存筒均与顶板抵接,各个培养液储存筒一侧从上至下均依次设置有样品口、稀释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样品口、稀释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内部均设置有启闭阀;隔板上与样品口、稀释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位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第三管接头,各个第三管接头能够分别插入样品口、稀释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且能够与样品口、稀释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内部的启闭阀抵接;与样品口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通过导管和与第一放液口位置对应的第一管接头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与稀释液进口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通过导管和与第二放液口位置对应的第二管接头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实验盒包括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的数量之和与实验腔的数量对应一致,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分别通过第二插槽插接在实验腔内部,第一实验盒内部水平设置有细胞培养板,第一实验盒的内壁上设置有遮光组件,遮光组件用于对第一实验盒的外壁进行遮光处理,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插入第二插槽的一侧壁上均设置有培养液进口,各个培养液进口内部均设置有启闭阀,各个实验腔内部与培养液进口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第四管接头,各个第四管接头分别通过导管和与培养液出口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浓度检测仪设置在实验台架侧壁上,浓度检测仪的检测探头设置有多个,各个检测头分别位于各个培养液储存筒中;
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浓度检测仪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各个培养液储存筒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搅拌器包括第一微型电机和搅拌轴,培养液储存筒内底部设置有挡板,第一微型电机位于挡板下端,搅拌轴贯穿挡板后与第一微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设置搅拌器,能够促进实验样品溶液与稀释液混合后的均匀性,有利于实验生物的生长。
进一步地,各个培养液储存筒上均设置有废液排放管,废液排放管上设置有电控阀,搅拌轴上设置有清理刷,清理刷与培养液储存筒的内壁抵接,利用清理刷能够对残留在培养液储存筒上的培养液,保证本实验装置后续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同培养液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进一步地,启闭阀包括密封阀板和滑动导杆,第一放液口为圆台结构,且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圈,滑动导杆固定设置在第一放液口靠近实验样品储存箱的一侧,滑动导杆上套设有阻尼弹簧,密封阀板活动套设在滑动导杆上,且分别与阻尼弹簧和第一放液口抵接,使用使,当第一管接头插入第一放液口后,推动密封阀板向滑动导杆移动,使得第一放液口处于开放状态,而当第一管接头脱离第一放液口后,密封阀板在阻尼弹簧的作用下沿滑动导杆移动,重新封闭第一放液口,极大的提高了装置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实验台架内部设置有气泵,各个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上均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内部设置有启闭阀,各个实验腔内部与进气口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第五管接头,各个管接头分别通过导管与气泵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四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气泵分别与控制器连接,利用气泵能够为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内注入空气,从而能够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氧气,最大限度的模拟生物的生长环境。
进一步地,各个实验腔内顶部均设置有发光板,各个发光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利用发光板能够为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内的生物提供足够的光照条件,有利于研究生物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进一步地,遮光组件包括第二微型电机和遮光布,第一实验盒的两侧均贯穿设置有通槽,通槽内滑动设置有移动块,第二微型电机设置在第一实验盒内部一侧,第二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丝杠,丝杠与移动块下端螺纹连接,遮光布分别位于第一实验盒的上端以及两侧,遮光布一端通过卷筒与第一实验盒连接,另一端与移动块连接,使用时,利用第二微型电机带动丝杠转动,使得移动块在通槽内移动,将遮光布平铺在第一实验盒表面,从而达到遮光的目的,有利于研究第一实验盒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繁殖状况。
进一步地,实验台架上与实验盒位置对应处设置有透明观察罩,利用透明观察罩有利于实验人员直观的观察实验盒内部实验生物的生长状况,并能够及时统计实验数据,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实验台架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位于实验盒上端,限位板活动设置有能够与实验盒插接固定的活动插杆,利用限位板和活动插杆能够对各个实验盒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实验盒上的连接管路脱落。
进一步地,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内部均设置有温控装置,利用温控装置能够实时调节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内部培养液的温度,为实验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使用时,将装置各用电设备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将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和各个稀释液储箱放置在第一腔体内,并利用压板进行固定,此时实验样品储存箱和各个稀释液储箱下端的第一放液口和第二放液口分别与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对接;然后将不同的样品溶液通过第一加液管加入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中,将不同的稀释液通过第二加液管加入各个稀释液储箱中;
将各个培养液储存筒通过第一插槽置入第二腔体内,并利用顶板对其进行固定,此时培养液储存筒上的样品口、稀释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分别与各个第三管接头对接;
将不同的实验生物培养在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内,然后将第一实验盒和第二实验盒分别通过第二插槽置入实验腔内,并通过活动插杆对其进行固定,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同时开启,样品溶液和稀释液进入对应的培养液储存筒中,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一微型电机启动,带动搅拌轴对样品溶液和稀释液进行搅拌处理,同时利用浓度检测仪的检测探头对于混合后的培养液进行检测,当培养液浓度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二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关闭,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开启,各个培养液储存筒内的培养液进入对应的实验盒内,同时利用气泵为实验盒实验生物提供氧气,利用温控装置为各实验盒内培养液温度进行调节;
实验结束后,对个实验盒内实验生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统计,并将培养液储存筒内残留的培养液通过废液排放管排出培养液储存筒,并利用清理刷对培养液储存筒的内壁进行清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便利,能够根据实验要求配置不同浓度的培养液,从而使得本装置能够同时进行多个梯度实验,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利用本发明的实验装置,能够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与费舍尔弧菌毒性试验和斑马鱼成鱼毒性试验进行对比实验,能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场地浅层地下水的生物毒性,利用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作为一种快速而实用的方法,试验灵敏度高,可重复性较好,对于此类污染区域或目标污染物不明确的污染场地,可用于场地污染危害识别和生态风险筛选,帮助诊断其对周围生态环境或生物存在的危害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纵剖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验样品储存箱和稀释液储箱在第一腔体内的分布图;
图6是本发明的培养液储存筒在第二腔体内的分布图;
图7是本发明的培养液储存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验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遮光组件与第一实验盒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实验台架、10-底座、11-压板、12-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130-隔板、14-实验腔、140-发光板、15-第一插槽、16-第二插槽、17-顶板、18-透明观察罩、19-限位板、190-活动插杆、2-实验样品储存箱、20-第一加液管、21-第一放液口、22-启闭阀、220-密封阀板、221-滑动导杆、222-阻尼弹簧、23-第一管接头、3-稀释液储箱、30-第二加液管、31-第二放液口、32-第二管接头、4-培养液储存筒、40-样品口、41-稀释液进口、42-培养液出口、43-第三管接头、44-第一电磁阀、45-第二电磁阀、46-搅拌器、460-第一微型电机、461-搅拌轴、462-清理刷、47-废液排放管、5-实验盒、50-第一实验盒、500-细胞培养板、501-培养液进口、502进气口、503-通槽、504-移动块、51-第二实验盒、53-遮光组件、530-第二微型电机、531-遮光布、532-丝杠、54-第四管接头、55-第三电磁阀、56-第五管接头、57-第四电磁阀、6-浓度检测仪、7-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2、3所示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架1、实验样品储存箱2、稀释液储箱3、培养液储存筒4、实验盒5、浓度检测仪6和控制器;实验台架1为密闭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实验台架1下端设置有底座10,上端活动设置有压板11,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和实验腔14,第二腔体13内部竖直设置有隔板130,实验腔14上下并列设置有3个,各个实验腔14内顶部均设置有发光板140,各个发光板140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利用发光板140能够为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内的生物提供足够的光照条件,有利于研究生物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实验台架1侧壁上与第二腔体13、实验腔14位置对应处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槽15和第二插槽16,第一插槽15上活动卡接有顶板17,实验台架1上与实验盒5位置对应处设置有透明观察罩18,利用透明观察罩18有利于实验人员直观的观察实验盒5内部实验生物的生长状况,并能够及时统计实验数据,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图1、3、4、5所示,实验样品储存箱2设置有3个,3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并列设置在第一腔体12内部一侧,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顶部均设置有第一加液管20,底部均设置有第一放液口21,第一放液口21内部内部设置有启闭阀22,启闭阀22包括密封阀板220和滑动导杆221,第一放液口21为圆台结构,且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圈,滑动导杆221固定设置在第一放液口21靠近实验样品储存箱2的一侧,滑动导杆221上套设有阻尼弹簧222,密封阀板220活动套设在滑动导杆221上,且分别与阻尼弹簧222和第一放液口21抵接,使用使,当第一管接头23插入第一放液口21后,推动密封阀板220向滑动导杆221移动,使得第一放液口21处于开放状态,而当第一管接头23脱离第一放液口21后,密封阀板220在阻尼弹簧222的作用下沿滑动导杆221移动,重新封闭第一放液口21,极大的提高了装置的密封性能;第一腔体12底部与第一放液口21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一管接头23,第一管接头23能够插入第一放液口21,且与启闭阀22抵接,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上端均与压板11抵接;
如图1、5所示,稀释液储箱3设置有2个,2个稀释液储箱3并列设置在第一腔体12内部另一侧,各个稀释液储箱3顶部均设置有第二加液管30,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放液口31,第二放液口31内部设置有启闭阀22,各个稀释液储箱3上端均与压板11抵接,第一腔体12底部与第二放液口31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管接头32,第二管接头32能够插入第二放液口31,且与第二放液口31内的启闭阀22抵接;
如图1、6、7所示,培养液储存筒4设置有3个,3个培养液储存筒4并列设设置在第二腔体13内部一侧,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均与顶板17抵接,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一侧从上至下均依次设置有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内部均设置有启闭阀22;隔板130上与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位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第三管接头43,各个第三管接头43能够分别插入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且能够与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内部的启闭阀22抵接;与样品口40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43通过导管和与第一放液口21位置对应的第一管接头23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4,与稀释液进口41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43通过导管和与第二放液口31位置对应的第二管接头32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二电磁阀45;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46,搅拌器46包括第一微型电机460和搅拌轴461,培养液储存筒4内底部设置有挡板,第一微型电机460位于挡板下端,搅拌轴461贯穿挡板后与第一微型电机460的输出轴连接,通过设置搅拌器46,能够促进实验样品溶液与稀释液混合后的均匀性,有利于实验生物的生长;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上均设置有废液排放管47,废液排放管47上设置有电控阀,搅拌轴461上设置有清理刷462,清理刷462与培养液储存筒4的内壁抵接,利用清理刷462能够对残留在培养液储存筒4上的培养液,保证本实验装置后续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同培养液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如图1、8、9所示,实验盒5包括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第一实验盒50设置有一个,第二实验盒51设置有两个,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分别通过第二插槽16插接在实验腔14内部,第一实验盒50内部水平设置有细胞培养板500,第一实验盒50的内壁上设置有遮光组件53,遮光组件53包括第二微型电机530和遮光布531,第一实验盒50的两侧均贯穿设置有通槽503,通槽503内滑动设置有移动块504,第二微型电机530设置在第一实验盒50内部一侧,第二微型电机53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丝杠532,丝杠532与移动块504下端螺纹连接,遮光布531分别位于第一实验盒50的上端以及两侧,遮光布531一端通过卷筒与第一实验盒50连接,另一端与移动块504连接,使用时,利用第二微型电机530带动丝杠532转动,使得移动块504在通槽503内移动,将遮光布531平铺在第一实验盒50表面,从而达到遮光的目的,有利于研究第一实验盒50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繁殖状况;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插入第二插槽16的一侧壁上均设置有培养液进口501,各个培养液进口501内部均设置有启闭阀22,各个实验腔14内部与培养液进口501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第四管接头54,各个第四管接头54分别通过导管和与培养液出口42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43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55;实验台架1内部设置有气泵7,各个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上均设置有进气口502,进气口502内部设置有启闭阀22,各个实验腔14内部与进气口502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第五管接头56,各个管接头56分别通过导管与气泵7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四电磁阀57,第四电磁阀57和气泵7分别与控制器连接,利用气泵7能够为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内注入空气,从而能够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氧气,最大限度的模拟生物的生长环境;实验台架1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板19,限位板19位于实验盒5上端,限位板19活动设置有能够与实验盒5插接固定的活动插杆190,利用限位板19和活动插杆190能够对各个实验盒5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实验盒5上的连接管路脱落;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内部均设置有温控装置,利用温控装置能够实时调节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内部培养液的温度,为实验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如图2、3所示,浓度检测仪6设置在实验台架1侧壁上,浓度检测仪6的检测探头设置有3个,3个检测头分别位于3个培养液储存筒4中;
控制器分别与发光板140、第一电磁阀44、第二电磁阀45、第一微型电机460、第二微型电机530、第三电磁阀55、第四电磁阀57、浓度检测仪6、气泵7和温控装置电性连接,发光板140、第一电磁阀44、第二电磁阀45、第一微型电机460、第二微型电机530、第三电磁阀55、第四电磁阀57、浓度检测仪6、气泵7和温控装置均为市售产品。
实验例:
一、将分别采自危险品仓库车间、氯化石蜡车间和厂区外3个不同区域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编号为A1、A2和A3;实验生物为购自格维恩科技有限公司的费舍尔弧菌、购自南京大学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的人工饲养的成年斑马鱼及其胚胎;
二、将A1、A2和A3三个水样分别置入3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中,将Milli-Q超纯水和60mg.L-1的NaCl溶液分别置入两个养液储存筒4中,将Milli-Q超纯水、60mg.L-1的NaCl溶液以及、A1、A2和A3三个水样对应放入3个培养液储存筒4中,配置需要浓度的培养液;
三、将费舍尔弧菌培养在第一实验盒50内的细胞培养板500上,将斑马鱼成鱼和斑马鱼胚胎分布培养在两个第二实验盒51中,采用DeltaTox便携式毒性测定仪分别测定5min反应后各体积分数水样对费舍尔弧菌的发光抑制率,记录斑马鱼成鱼24h、48h和72h的死亡个体数数据,记录各体积水样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和孵化情况。
四、从各水样对费舍尔弧菌、斑马鱼成鱼和斑马鱼胚胎的毒性试验结果看,三种毒性试验对3个水样的毒性大小均呈现出了一致的趋势,即A1>A2>A3;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与费舍尔弧菌毒性试验和斑马鱼成鱼毒性试验相比,能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场地浅层地下水的生物毒性。

Claims (10)

1.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实验台架(1)、实验样品储存箱(2)、稀释液储箱(3)、培养液储存筒(4)、实验盒(5)、浓度检测仪(6)和控制器;
所述实验台架(1)为密闭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实验台架(1)下端设置有底座(10),上端活动设置有压板(11),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和实验腔(14),所述第二腔体(13)内部竖直设置有隔板(130),所述实验腔(14)上下并列设置有2-4个,实验台架(1)侧壁上与第二腔体(13)、实验腔(14)位置对应处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槽(15)和第二插槽(16),所述第一插槽(15)上活动卡接有顶板(17);
所述实验样品储存箱(2)设置有2-4个,2-4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2)内部一侧,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顶部均设置有第一加液管(20),底部均设置有第一放液口(21),所述第一放液口(21)内部内部设置有启闭阀(22),第一腔体(12)底部与所述第一放液口(21)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一管接头(23),所述第一管接头(23)能够插入第一放液口(21),且与启闭阀(22)抵接,各个实验样品储存箱(2)上端均与所述压板(11)抵接;
所述稀释液储箱(3)设置有1-3个,1-3个稀释液储箱(3)并列设置在第一腔体(12)内部另一侧,各个稀释液储箱(3)顶部均设置有第二加液管(30),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放液口(31),所述第二放液口(31)内部设置有启闭阀(22),各个稀释液储箱(3)上端均与压板(11)抵接,第一腔体(12)底部与所述第二放液口(31)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管接头(32),所述第二管接头(32)能够插入第二放液口(31),且与第二放液口(31)内的启闭阀(22)抵接;
所述培养液储存筒(4)设置有2-4个,2-4个培养液储存筒(4)并列设设置在第二腔体(13)内部一侧,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均与所述顶板(17)抵接,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一侧从上至下均依次设置有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所述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内部均设置有启闭阀(22);所述隔板(130)上与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位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第三管接头(43),各个所述第三管接头(43)能够分别插入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且能够与样品口(40)、稀释液进口(41)和培养液出口(42)内部的启闭阀(22)抵接;与样品口(40)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43)通过导管和与第一放液口(21)位置对应的第一管接头(23)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4),与稀释液进口(41)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43)通过导管和与第二放液口(31)位置对应的第二管接头(32)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二电磁阀(45);
所述实验盒(5)包括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所述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的数量之和与实验腔(14)的数量对应一致,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插槽(16)插接在实验腔(14)内部,第一实验盒(50)内部水平设置有细胞培养板(500),第一实验盒(50)的内壁上设置有遮光组件(53),所述遮光组件(53)用于对第一实验盒(50)的外壁进行遮光处理,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插入第二插槽(16)的一侧壁上均设置有培养液进口(501),各个所述培养液进口(501)内部均设置有启闭阀(22),各个实验腔(14)内部与培养液进口(501)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第四管接头(54),各个所述第四管接头(54)分别通过导管和与培养液出口(42)位置对应的第三管接头(43)之间通过导管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55);
所述浓度检测仪(6)设置在实验台架(1)侧壁上,浓度检测仪(6)的检测探头设置有多个,各个检测头分别位于各个培养液储存筒(4)中;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44)、第二电磁阀(45)、第三电磁阀(55)和浓度检测仪(6)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培养液储存筒(4)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46),所述搅拌器(46)包括第一微型电机(460)和搅拌轴(461),培养液储存筒(4)内底部设置有挡板,所述第一微型电机(460)位于挡板下端,所述搅拌轴(461)贯穿挡板后与第一微型电机(460)的输出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培养液储存筒(4)上均设置有废液排放管(47),所述废液排放管(47)上设置有电控阀,所述搅拌轴(461)上设置有清理刷(462),所述清理刷(462)与培养液储存筒(4)的内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启闭阀(22)包括密封阀板(220)和滑动导杆(221),所述第一放液口(21)为圆台结构,且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滑动导杆(221)固定设置在第一放液口(21)靠近实验样品储存箱(2)的一侧,滑动导杆(221)上套设有阻尼弹簧(222),所述密封阀板(220)活动套设在滑动导杆(221)上,且分别与所述阻尼弹簧(222)和第一放液口(21)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台架(1)内部设置有气泵(7),各个所述第一实验盒(50)和第二实验盒(51)上均设置有进气口(502),所述进气口(502)内部设置有启闭阀(22),各个实验腔(14)内部与进气口(502)位置对应处均设置有第五管接头(56),各个所述管接头(56)分别通过导管与所述气泵(7)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第四电磁阀(57),所述第四电磁阀(57)和气泵(7)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实验腔(14)内顶部均设置有发光板(140),各个所述发光板(140)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组件(53)包括第二微型电机(530)和遮光布(531),所述第一实验盒(50)的两侧均贯穿设置有通槽(503),所述通槽(503)内滑动设置有移动块(504),所述第二微型电机(530)设置在第一实验盒(50)内部一侧,第二微型电机(53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丝杠(532),所述丝杠(532)与移动块(504)下端螺纹连接,所述遮光布(531)分别位于第一实验盒(50)的上端以及两侧,遮光布(531)一端通过卷筒与第一实验盒(50)连接,另一端与移动块(50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台架(1)上与实验盒(5)位置对应处设置有透明观察罩(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实验台架(1)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板(19),所述限位板(19)位于实验盒(5)上端,限位板(19)活动设置有能够与实验盒(5)插接固定的活动插杆(1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实验腔(14)内顶部设置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发光板(140)。
CN202110245484.6A 2021-03-05 2021-03-05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8816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5484.6A CN112881638B (zh) 2021-03-05 2021-03-05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5484.6A CN112881638B (zh) 2021-03-05 2021-03-05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1638A CN112881638A (zh) 2021-06-01
CN112881638B true CN112881638B (zh) 2022-04-08

Family

ID=7605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548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881638B (zh) 2021-03-05 2021-03-05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16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0285B (zh) * 2021-12-30 2022-06-21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水稻病虫防治药剂对甲壳类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2244A1 (fr) * 1994-05-10 1995-11-15 Gie Anjou-Recherche Appareil de mesure pour le contrôle de la qualité bactériologique de l'eau
JP2001235463A (ja) * 2000-02-24 2001-08-31 Vision Kankyo Kenkyusho:Kk 水質評価装置および水質評価方法
CN101477131A (zh) * 2009-01-13 2009-07-08 浙江理工大学 水质综合生物毒性在线自动分析仪及其使用方法
CN104007277A (zh) * 2014-06-04 2014-08-27 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毒性自动监测仪及监测方法
CN205538893U (zh) * 2016-02-04 2016-08-31 大连海洋大学 用于研究挥发性有机物对水生生物毒理学实验的实验装置
CN106645611A (zh) * 2016-10-14 2017-05-10 武汉联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鱼类和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在线分析仪
CN112098617A (zh) * 2020-09-16 2020-12-18 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质生物综合毒性监测装置及水质生物综合毒性监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2244A1 (fr) * 1994-05-10 1995-11-15 Gie Anjou-Recherche Appareil de mesure pour le contrôle de la qualité bactériologique de l'eau
JP2001235463A (ja) * 2000-02-24 2001-08-31 Vision Kankyo Kenkyusho:Kk 水質評価装置および水質評価方法
CN101477131A (zh) * 2009-01-13 2009-07-08 浙江理工大学 水质综合生物毒性在线自动分析仪及其使用方法
CN104007277A (zh) * 2014-06-04 2014-08-27 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毒性自动监测仪及监测方法
CN205538893U (zh) * 2016-02-04 2016-08-31 大连海洋大学 用于研究挥发性有机物对水生生物毒理学实验的实验装置
CN106645611A (zh) * 2016-10-14 2017-05-10 武汉联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鱼类和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在线分析仪
CN112098617A (zh) * 2020-09-16 2020-12-18 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质生物综合毒性监测装置及水质生物综合毒性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有机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生物毒性研究;周艳 等;《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1231;第28卷(第6期);700-7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1638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77084B (zh) 一种深海冷泉生态系统形成演化模拟系统及方法
CN112881638B (zh) 研究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装置
US869158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lui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tion
CN217425400U (zh) 一种污染地块综合生物毒性测试装置
CN113588875A (zh) 用于验证praess模型对环丙酰草胺暴露评估准确性的实验装置
CN110231279B (zh) 岩石干湿循环溶蚀综合试验方法
WO2009123772A3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utomating microbiology processes
CN110133230B (zh) 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的多级土柱淋滤系统及其淋滤实验方法
DE102008047905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andhaben und/oder Untersuchen einer Materialprobe
CN112505341A (zh) 全自动油烟测定仪
CN112730295A (zh) 一种全自动便携式紫外测油装置及测油方法
CN208001890U (zh) 一种适于底栖生物毒性实验的智能光照、控温、自动溢流实验装置
CN213986511U (zh) 全自动油烟测定仪
WO2007069005A1 (en) Automatic sampling and bioluminometric analysis device
CN114354300B (zh) 应用自动化土样制备装置制备特定含水率土样的制备方法
CN111912599A (zh) 一种模拟试验生态损害影响的露天循环水池
CN211337031U (zh) 一种土壤样品存取箱
CN105301212B (zh) 高通量鱼类生态毒性测试系统
CN110095310B (zh) 一种底泥再悬浮实验装置
CN108469497B (zh) 叶螨毒力测定实验装置
CN207946410U (zh) 一种用于模拟水体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实验装置
CN113466403A (zh) 一种烃源岩热解和有机酸演化的拟真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CN216117645U (zh) 一种新型生化样品自动处理与分析装置
CN221485401U (zh) 一种模拟海洋酸化的水生毒理学暴露实验装置
CN220872165U (zh) 一种水文勘测分层取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