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76002A -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76002A
CN112876002A CN202110296450.XA CN202110296450A CN112876002A CN 112876002 A CN112876002 A CN 112876002A CN 202110296450 A CN202110296450 A CN 202110296450A CN 112876002 A CN112876002 A CN 112876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iver channel
gate
riverway
pur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64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潘仁友
俞元洪
王杰
姜欢悦
张峥
胡海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igh Tech Zone Reclai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igh Tech Zone Reclai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igh Tech Zone Reclai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igh Tech Zone Reclai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9645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760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76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60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属于河道水治理技术领域,所述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包括设置于河道上游与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一河道和第二河道、设置于河道下游的取水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河道内的水体净化单元,来自第二河道内的水适于在取水装置的输送下进入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水体净化单元将第一河道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二河道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水体净化单元包括依次与取水装置相连通的絮凝过滤装置、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且人工湿地净化装置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相连通。本发明能够改变水流走向,既可稀释污染物的浓度,又可调活水体、增大流速,加快新陈代谢,且通过水体净化单元实现快速净化且净化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在平原水网地区,水系虽然密布,但河道比降小、流速低,自净能力差,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污染物极易在其中积存回荡,主要汇水河道及河网支流水质普遍严重恶化,不仅影响环境的美观,而且影响人体的健康。为了对河道进行处理,现有技术中常用方法如下:一是河道曝气复氧,通过往污染严重的河道水体进行人工充氧,增加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和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但成本高,且河道里的水力条件不适合活性污泥生长,有氧气无活性污泥,导致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低。二是人工浮岛技术,在河道、湖泊的水面上,构建能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但是对流动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氨氮没有降解能力,因此去除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河道水处理方式工程量大、成本高且水体改善效果不明显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包括:
设置于河道上游与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一河道和第二河道,
设置于所述河道下游的取水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河道内的水体净化单元,所述取水装置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河道相连通,所述取水装置的出水端与所述水体净化单元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水体净化单元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河道内的水适于在所述取水装置的输送下进入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将所述第一河道内的水净化后流入所述第二河道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包括依次与所述取水装置相连通的絮凝过滤装置、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且所述人工湿地净化装置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絮凝过滤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絮凝反应室和过滤室,所述絮凝反应室和所述过滤室相互连通,且所述絮凝反应室的进水端与所述取水装置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过滤室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取水装置的出水端依次设置水质检测装置和三通阀,且所述三通阀分别与所述絮凝反应室和所述过滤室相连接,所述水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河道内的水质,所述三通阀用于控制所述取水装置的水流向所述过滤室或所述絮凝反应室。
较佳地,所述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包括微生物载体、容纳结构和固定结构,所述容纳结构用于装载所述微生物载体,所述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河道的底部,且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容纳结构相连接。
较佳地,所述容纳结构为适于容纳所述微生物载体的网袋,所述固定结构为支撑柱,且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网袋相连接,适于将所述网袋固定于所述第一河道的水下。
较佳地,所述微生物载体为经过复合微生物菌液处理过的天然矿物石。
较佳地,所述人工湿地净化装置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或垂直流人工湿地。
较佳地,所述人工湿地净化装置包括人工湿地池,所述人工湿地池的内部设置填料层以及种植于所述填料层上方的植物层。
较佳地,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河道下游的第四闸门,且所述第一河道的上游设置第一闸门,所述第一河道的下游设置第二闸门,所述第二河道上设置第三闸门,所述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三闸门开启且所述第二闸门和所述第四闸门关闭时流入所述第二河道。
较佳地,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河道上游与所述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三河道,所述第三河道的上游设置第五闸门,所述第三河道的下游设置第六闸门,所述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所述第一闸门、所述第五闸门和所述第六闸门开启且所述第二闸门、所述第三闸门和所述第四闸门关闭时流入所述第三河道,且来自所述第三河道内的水适于在所述取水装置的输送下进入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将所述第一河道内净化后流入所述第三河道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能够将来自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短期内集中通过第二河道,并通过所述取水装置的输送进入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将所述第一河道内的水净化后流入所述第二河道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一方面可稀释污染物的浓度,又可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一方面本发明中的水体净化单元耦合了絮凝过滤装置、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和人工湿地,具有模块化、体积小、加速净化的优点,能够实现快速净化,且净化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河道水体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河道水体净化系统的部分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人工湿地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河道、11-第一闸门、12-第二闸门、13-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1-植物层、132-填料层、2-第二河道、21-第三闸门、3-第三河道、31-第五闸门、32-第六闸门、4-第四河道、41-第七闸门、5-第四闸门、6-取水装置、7-絮凝过滤装置、71-壳体、72-絮凝反应室、721-电机、722-搅拌桨、723-填料口、724-控制阀、73-过滤室、731-排污结构、8-水质监测装置、9-三通阀、10-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1-微生物载体、102-网袋、1021-牵引绳、103-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右方,“X”的反向代表左方,“Y”的正向代表上方,“Y”的反向代表下方,且术语“X”和“Y”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七”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七”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术语“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所示,虚线箭头代表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外水流的流向,实线箭头代表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内水流的流向。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包括
设置于河道上游与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一河道1和第二河道2,
设置于河道下游的取水装置6以及设置于第一河道1内的水体净化单元,取水装置6的进水端与第二河道2相连通,取水装置6的出水端与水体净化单元的进水端相连通,水体净化单元的出水端与第一河道1相连通,且来自第二河道2内的水适于在取水装置6的输送下进入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水体净化单元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二河道2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水体净化单元包括依次与取水装置6相连通的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且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的出水端与第一河道1相连通。
由此,本实施例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能够将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短期内集中通过第二河道2,通过取水装置6使得来自第二河道2内的水依次进入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二河道2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一方面可稀释污染物的浓度,又可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加速净化,实现快速净化,且净化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水体净化单元为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三种净化方式结合使用,在一些较佳地实施例中,可根据河道水质净化的实际需求进行单独使用,例如水体净化单元仅包括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中的一种,或者根据河道水质净化的实际需求进行复合使用,将其中的两种净化方式进行组合,例如水体净化单元包括絮凝过滤装置7和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或者絮凝过滤装置7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或者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有针对性地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提高净化装置的利用率,节约成本。
如图1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河道下游的第四闸门5,且第一河道1的上游设置第一闸门11,第一河道1的下游设置第二闸门12,第二河道2上设置第三闸门21,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第一闸门11和第三闸门21开启且第二闸门12和第四闸门5关闭时流入第二河道2。
由此,本实施例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能够通过第一闸门11、第二阀门和第三闸门和第四闸门的控制改变水流走向,结构简单,且容易控制。
如图1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河道上游与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三河道3,第三河道3的上游设置第五闸门31,第三河道3的下游设置第六闸门32,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第一闸门11、第五闸门31和第六闸门32开启且第二闸门12、第三闸门21和第四闸门5关闭时流入第三河道3,且来自第三河道3内的水适于在取水装置6的输送下进入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水体净化单元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三河道3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
由此,本实施例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能够通过第一闸门11、第二闸门12和第三闸门21、第四闸门5、第五闸门31和第六闸门32的控制改变水流走向,将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短期内集中通过第三河道3,通过取水装置6使得艾莉兹第三河道3内的水进入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水体净化单元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三河道3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一方面可稀释污染物的浓度,又可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水体净化单元耦合了絮凝过滤装置、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和人工湿地,具有模块化、体积小、加速净化的优点,能够实现快速净化,且净化效果明显。
如图1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河道上游与河道下游之间的第四河道4,第四河道4的上游与第三河道3的上游在第五闸门31处相互汇合,第四河道4的下游设置第七闸门41,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第一闸门11、第五闸门31和第七闸门41开启且第二闸门12、第三闸门21、第四闸门5和第六闸门32关闭时流入第四河道4,且来自第四河道4内的水适于在取水装置6的输送下进入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水体净化单元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四河道4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
由此,本实施例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能够通过第一闸门11、第二闸门12和第三闸门21、第四闸门5、第五闸门31、第六闸门32和第七闸门41的控制改变水流走向,将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短期内集中通过第四河道4,通过取水装置6使得来自第四河道4内的水进入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水体净化单元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四河道4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一方面可稀释污染物的浓度,又可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水体净化单元耦合了絮凝过滤装置、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和人工湿地,具有模块化、体积小、加速净化的优点,能够实现快速净化,且净化效果明显。。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控制第一闸门11、第二闸门12和第三闸门21、第四闸门5、第五闸门31、第六闸门32和第七闸门41的启闭,使得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同时流入第二河道2、第三河道3或第四河道4中的任意两条或三条。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当第一闸门11、第三闸门21、第五闸门31和第六闸门32开启且第二闸门12和第四闸门5关闭时,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可同时流入第三河道3和第二河道2;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当第一闸门11、第三闸门21、第五闸门31、第六闸门32、第七闸门41开启且第二闸门12和第四闸门5关闭时,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可同时流入第三河道3、第二河道2和第四河道4,结构简单,且控制精确。
本实施例中对于闸门的材质不做限制,只要能在河道中实现控制水流的通断以改变水流走向的功能即可。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闸门可以为钢结构,也可以为钢结构与其他材料的混合结构。
本实施例中对于闸门的材形状不做限制,可以为任意的几何形状,只要能在河道中实现控制水流的通断以改变水流走向的功能即可。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闸门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方形,结构简单,且外形规整、美观。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取水装置6为取水泵站,能够快速地将河道下游的水输送至第一河道1,以实现水循环和净化。
如图2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絮凝过滤装置7包括壳体71和设置于壳体71内的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相互连通,且絮凝反应室72的进水端与取水装置6的出水端相连通,过滤室73的出水端与第一河道1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可以在壳体71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也可以在壳体71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只要絮凝反应室72的进水端与取水装置6的出水端相连通,过滤室73的出水端与第一河道1相连通即可,使得经过絮凝反应室72处理后的水体再经过滤室73过滤后排出。
本实施例中对于壳体71、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的形状不做限制,可以为任意几何形状,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71、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的形状均为长方体,结构规整,外形美观,且容易加工。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过滤室73内设置多个不同孔径的过滤网,且多个过滤网的孔径沿水流方向依次减小,能够有效将水中的絮凝沉淀进行拦截过滤。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过滤室73内设置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且第一过滤网的网孔的孔径为40μm,第二过滤网的网孔的孔径为10μm,能够实现精密过滤,过滤效果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絮凝反应室72包括用于添加絮凝剂的填料口723,且填料口723的端部设置控制阀724,控制阀724适于根据实际水质情况控制絮凝剂的添加量,当水中的杂质较多时,可通过控制阀724适当添加较多的絮凝剂,相应地,当水中的杂质较少时,可通过控制阀724适当添加较多少的絮凝剂,能够精确控制絮凝剂的添加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絮凝反应室72内还设置搅拌结构,搅拌结构包括与絮凝反应室72的内壁相连接的电机721和搅拌桨722,且搅拌桨722与电机721驱动连接,在电机721的带动下搅拌桨722可旋转,以加速絮凝沉淀。
本实施例中对于搅拌桨722的形状不做限制,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搅拌桨722的形状为螺旋状,加速絮凝沉淀效果更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过滤室73还设置与外界回收池相连通的排污结构731,用于将产生的沉淀物排出。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取水装置的出水端依次设置水质检测装置8和三通阀9,且三通阀9分别与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相连接,水质检测装置8用于检测水质,三通阀9用于控制取水装置的水流向过滤室73或絮凝反应室72。当水质检测装置8检测到流入的水质达标时,三通阀9控制取水装置的出水端与过滤室73相连通,经过过滤后即可排出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当水质检测装置8检测到流入的水质不达标时,三通阀9控制取水装置的出水端与絮凝反应室72相连通,依次经过絮凝沉淀和过滤后排出至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由此,能够根据水质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水体净化,成本低,且净化效果好。
如图3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包括微生物载体101、容纳结构和固定结构,容纳结构用于装载微生物载体101,并将微生物载体101包裹在内部,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第一河道的底部,且固定结构与容纳结构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固定结构与第一河道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只要固定结构能够稳定固定于第一河道内即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容纳结构为适于容纳微生物载体101的网袋102,固定结构为支撑柱103,且支撑柱103与网袋102相连接,适于将网袋72固定于第一河道的水下。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微生物载体101为经过复合微生物菌液处理过的天然矿物石。复合微生物菌能在水体中形成局部优势种群,引导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良性构建,同时抑制腐败菌、病源菌的增殖,通过其快速的生长代谢作用分解转化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能在短期内快速改善水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复合微生物菌包括有机质去除菌、总氮去除菌、总可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或水体中杂质的种类选择不同的微生物菌。其中有机质去除菌群能够消除水体中的COD,迅速降解有机物,参与微生物脱氮的氨化反应,具有一定的降解总残渣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降解硫化物的能力,能形成胶团絮凝沉降。其COD降解率达到71.7%,总氮去除菌能高效降解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并将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成N2、N2O释放到空气中,有效降低水体总氮含量,总磷去除菌主要由聚磷菌组成,能高效吸收环境中磷元素,降低水体磷含量;该菌群中某些菌还能抑制解磷菌活动,控制底泥磷的释放,脱黑除臭菌群能调节稳定pH,增加水中溶解氧,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利用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有效避免有害物质的积累,石油烃降解菌群能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修复受到石油或其他油脂类污染的水体,并能降解水体难降解有机物、降低水体毒性,其降解率最高可达77%以上,水质调理菌群为精细调和水体微生物菌系组成,能有效加强微生物对COD、总氮、总磷的处理效果,抑制藻类的生长,去除水体异味,贫营养菌对微污染水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与常规净水菌剂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净化体系,把水体污染降到更低的水平,低温菌群在低温情况下仍能有效降解有机物、氮素污染物等,所有菌种在0-5℃时可繁殖,最适作用温度5-18℃,适用于寒冷地区及冬季的水体修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网袋102上设置网孔,且网孔的孔径小于天然矿物石的直径,避免天然矿物石泄露。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网袋102的开口环绕设置牵引绳1021,牵引绳1021适于在外力的牵引作用下收紧开口后与支撑柱103相连接。由此,能够将天然矿物石装载于网袋102中,不会泄露,且将网袋102固定于支撑柱103的两端,结构简单。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微生物载体净化系统包括多个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且多个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间隔设置于第一河道内。通过设置多个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能够加快水体净化。
如图4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或垂直流人工湿地。由此,在潜流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基质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及表层土和基质的截留等的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则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动,故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还可以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水在湿地的表面流动,依靠生长在植物水下部分的茎、竿上的生物膜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成本低。
如图2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包括人工湿地池,人工湿地池的内部设置填料层132以及种植于填料层132上方的植物层131,形成基质—微生物—植物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人工湿地池上设置进水端和出水端,且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第一河道1内的水流连通。由此,保证为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水流的流通,以提高净化效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植物层131的植物包括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为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种植密度为10-20株/m2,沉水植物为强化稳定植物,以提高出水水质,种植密度为50-80丛/m2。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挺水植物包括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N和P、K的吸收都比较丰富;且能于无土环境中生长。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填料层132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经碾压后的自然土壤层、卵石层和粗砂表层。填料层132一方面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同时也为植物提供了载体和营养。
因此,本实施例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能够将河道上游的干流的水流短期内集中通过第二河道2,通过取水装置6使得来自第二河道2内的水依次进入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将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第二河道2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一方面可稀释污染物的浓度,又可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加速净化,实现快速净化,且净化效果好。
虽然本发明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于河道上游与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一河道(1)和第二河道(2),
设置于所述河道下游的取水装置(6)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河道(1)内的水体净化单元,所述取水装置(6)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河道(2)相连通,所述取水装置(6)的出水端与所述水体净化单元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水体净化单元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1)相连通,且来自所述第二河道(2)内的水适于在所述取水装置(6)的输送下进入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将所述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所述第二河道(2)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包括依次与所述取水装置(6)相连通的絮凝过滤装置(7)、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10)和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且所述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过滤装置(7)包括壳体(7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71)内的絮凝反应室(72)和过滤室(73),所述絮凝反应室(72)和所述过滤室(73)相互连通,且所述絮凝反应室(72)的进水端与所述取水装置(6)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过滤室(73)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河道(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装置(6)的出水端依次设置水质检测装置(8)和三通阀(9),且所述三通阀(9)分别与所述絮凝反应室(72)和所述过滤室(73)相连接,所述水质检测装置(8)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河道(2)内的水质,所述三通阀(9)用于控制所述取水装置(6)的水流向所述过滤室(73)或所述絮凝反应室(7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净化装置包括微生物载体(101)、容纳结构和固定结构,所述容纳结构用于装载所述微生物载体(101),所述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河道(1)的底部,且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容纳结构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结构为适于容纳所述微生物载体(101)的网袋(102),所述固定结构为支撑柱(103),且所述支撑柱(103)与所述网袋(102)相连接,适于将所述网袋(102)固定于所述第一河道(1)的水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101)为经过复合微生物菌液处理过的天然矿物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或垂直流人工湿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净化装置(13)包括人工湿地池,所述人工湿地池的内部设置填料层(132)以及种植于所述填料层(132)上方的植物层(1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河道下游的第四闸门(5),且所述第一河道(1)的上游设置第一闸门(11),所述第一河道(1)的下游设置第二闸门(12),所述第二河道(2)上设置第三闸门(21),所述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所述第一闸门(11)和所述第三闸门(21)开启且所述第二闸门(12)和所述第四闸门(5)关闭时流入所述第二河道(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河道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河道上游与所述河道下游之间的第三河道(3),所述第三河道(3)的上游设置第五闸门(31),所述第三河道(3)的下游设置第六闸门(32),所述河道上游的干流适于在所述第一闸门(11)、所述第五闸门(31)和所述第六闸门(32)开启且所述第二闸门(12)、所述第三闸门(21)和所述第四闸门(5)关闭时流入所述第三河道(3),且来自所述第三河道(3)内的水适于在所述取水装置(6)的输送下进入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并经过所述水体净化单元将所述第一河道(1)内的水净化后流入所述第三河道(3)以实现河道水体净化。
CN202110296450.XA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Pending CN1128760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6450.XA CN112876002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6450.XA CN112876002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6002A true CN112876002A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4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6450.XA Pending CN112876002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7600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1255A (zh) * 2021-06-23 2021-10-01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复合微生物治理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260924U (zh) * 2015-12-23 2016-05-25 云南润玖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自动多向控制阀
CN105645669A (zh) * 2014-12-18 2016-06-08 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河道水循环及水质净化组合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109650654A (zh) * 2018-12-25 2019-04-19 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CN109824213A (zh) * 2019-03-28 2019-05-31 广东筑奥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小流域水体净化系统和方法
CN209668796U (zh) * 2019-01-17 2019-11-22 北京博鑫精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污染河道循环处理系统
CN111423053A (zh) * 2020-03-15 2020-07-17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改性植物单宁的河道黑臭水体的原位治理方法
CN212374990U (zh) * 2020-05-12 2021-01-19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45669A (zh) * 2014-12-18 2016-06-08 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河道水循环及水质净化组合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205260924U (zh) * 2015-12-23 2016-05-25 云南润玖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自动多向控制阀
CN109650654A (zh) * 2018-12-25 2019-04-19 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CN209668796U (zh) * 2019-01-17 2019-11-22 北京博鑫精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污染河道循环处理系统
CN109824213A (zh) * 2019-03-28 2019-05-31 广东筑奥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小流域水体净化系统和方法
CN111423053A (zh) * 2020-03-15 2020-07-17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改性植物单宁的河道黑臭水体的原位治理方法
CN212374990U (zh) * 2020-05-12 2021-01-19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旁路湿地净化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 "《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研究 第一阶段》", 31 August 2019,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
朱喜等, 黄河水利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1255A (zh) * 2021-06-23 2021-10-01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复合微生物治理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03136B (zh) 河道治理系统
CN104761107B (zh) 灌区生活污水活性铁‑厌氧微生物耦合强化脱氮除磷装置
CN106348548A (zh) 一种黑臭水体及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及装置与应用
CN109574392A (zh) 一种净化黑臭河道污水的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CN108238703A (zh) 一种利用生物滤器-人工湿地进行循环水水产养殖的系统
CN103265145B (zh) 利用自然生物膜反应器净化低负荷低温河水的方法
CN110759490A (zh) 一种微纳米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体净化方法及装置
CN216039156U (zh) 一种微生物强化脱氮除磷组合系统
CN109205928B (zh) 一种深度处理渗滤液的方法及系统
CN108358379A (zh) 一种用于深度处理抗生素类废水的曝气生物滤池
CN105967334B (zh) 曝气人工湿地
CN209759238U (zh) 一种采用组合工艺净化湖泊水的系统
KR100631373B1 (ko) 질소 및 인 제거효율이 극대화된 접촉산화장치 및 이를이용한 접촉산화방법
CN208362108U (zh) 一种利用生物滤器-人工湿地进行循环水水产养殖的系统
CN112876002A (zh) 一种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CN1300016C (zh) 一种河流湖泊的水净化方法及其专用造流曝气设备
CN115838210A (zh) 一种纯生物膜/a3ao泥膜结合双模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1198771U (zh) 一种臭氧微纳米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体净化装置
CN110857236A (zh) 生态河湖水下森林构建方法
CN214654277U (zh) 一种河道内原位截污处理系统
CN212954721U (zh)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净化系统
CN201065357Y (zh) 垂直表面流复合人工湿地
JPH06312196A (ja) 河川等の水浄化装置
CN210419636U (zh) 一种污水人工湿地耦合生态滤池循环处理系统
CN207347250U (zh) 一种用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复合生态滤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