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9243A -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9243A
CN112839243A CN202011621500.9A CN202011621500A CN112839243A CN 112839243 A CN112839243 A CN 112839243A CN 202011621500 A CN202011621500 A CN 202011621500A CN 112839243 A CN112839243 A CN 1128392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stream
attribute configuration
output end
input
in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15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39243B (zh
Inventor
顾肖康
严海全
黄至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Ke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Ke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Ke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Ke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15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392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39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9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39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92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2343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 H04N21/234309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by transcoding between formats or standards, e.g. from MPEG-2 to MPEG-4 or from Quicktime to Realvide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码流中转方法包括: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本发明通过码流中转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配置和码流转发以适应各种输入输出场景中,且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处理方式对用户无感知,同时输入端和输出端易扩展,从而便于应用至更多的场景中。

Description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码流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视频监控亦或是视频会议中,码流的转发是整个码流传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的码流转发方式都是通过需求直接进行配置转发,当场景变换,或转发方式发生变更时,需要重写代码,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实现灵活的转发配置,以使得码流转发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实现灵活的转发配置,以使得码流转发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码流中转方法,包括:
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
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
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
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
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
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建立多个输出端,且多个输出端关联同一输入端时,使关联同一输入端的多个输出端共用码流内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以及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包括:网络传输配置和/或本地传输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络传输配置包括网络传输协议和/或网络传输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包括:
响应于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相同;
不调整所述码流直接将所述输入端的码流输出至所述输出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包括:
响应于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不同;
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及所述输出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的封装格式和/或码流的调用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以及所述输出端实时创建或销毁。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码流中转装置,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配置成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
第二建立模块,配置成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
关联模块,配置成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
接收模块,配置成由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
调整模块,配置成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
输出模块,配置成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步骤。
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本申请通过建立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对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并将输出端与输入端关联,以实现灵活的输入输出配置,从而便于适应于各类码流转发场景;本发明还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从而将码流自输入端传输至输出端,由此以适应输入和输出的属性配置,用户仅需关注码流输入属性和输出属性,无需关心如何将码流从输入属性转换为输出属性,实现用户对调整方式无感知。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码流中转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不调整码流进行码流中转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调整码流进行码流中转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码流中转装置的模块图。
图5示意性示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发明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步骤。例如,有的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实现灵活的转发配置,以使得码流转发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的码流中转方法可以应用于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中,本申请并非以此为限制。
首先参见图1,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码流中转方法的流程图。图1共示出了如下步骤:
步骤S110: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
具体而言,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可以包括网络传输配置和/或本地传输配置。所述网络传输配置包括网络传输协议和/或网络传输方式。
例如,输入端可以是网络上接收过来的包数据,这个网络接收可以是通过不同协议传输过来的,网络传输协议例如为国标协议GB/T2818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是一部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中信息传输、交换、控制的互联结构、通信协议结构,传输、交换、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安全性要求,以及控制、传输流程和协议接口等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安全防范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检测、验收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研发、生产,其他信息系统可参考采用)、rtsp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体系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rtmp协议(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实时消息传输协议。该协议基于TCP,是一个协议族,包括RTMP基本协议及 RTMPT/RTMPS/RTMPE等多种变种。RTMP是一种设计用来进行实时数据通信的网络协议,主要用来在Flash/AIR平台和支持RTMP协议的流媒体/交互服务器之间进行音视频和数据通信)等;网络传输方式可以是udp(User 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方式传输,也可以是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方式传输。
又例如,输入端也可以是本地其他模块的主动输入的帧或者包数据(本地传输配置),例如编码模块将编码出来的帧数据输入过来;或者录像模块从本地文件里读出来的帧数据或者包数据都可以作为输入端的输入源。
步骤S120: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
具体而言,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也可以包括网络传输配置和/或本地传输配置。所述网络传输配置包括网络传输协议和/或网络传输方式。
例如,输出端可以通过网络上向外传输的包数据,这个网络输出可以是通过不同协议传输出去的,网络传输协议例如为国标协议、rtsp协议、rtmp 协议等;网络传输方式可以是udp方式传输,也可以是tcp方式传输。
又例如,输出端也可以直接将数据通过回调的方式推给其他组件,例如将帧数据回调给解码模块;其他模块也可以通过主动获取的方式从输出端拿到帧数据或者包数据,从输出端拿到帧数据或者包数据的时机、时间间隔等皆可以完全由其他模块来控制(本地传输配置)。
具体而言,步骤S110和步骤S120的输入输出端的创建和配置可以按需实时创建,也可以实时更新和修改属性配置。输入端和输出端可按需实施创建,此外,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也可以按需实时释放/销毁已创建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步骤S130: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
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实际码流转发需求,将对应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关联起来。在各实施例中,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对应关系可以按需设置为一对一对应,一对多对应(同一输入端转发给多个输出端),多对一对应(多个输入端转发给同一输出端,输出端可以实现码流的拼接从而进行多输入端的显示) 或者多对多对应。本发明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方式在此不予赘述。进一步地,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实时更改和释放。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建立多个输出端,且多个输出端关联同一输入端时,可以使关联同一输入端的多个输出端共用码流内存,由此,可以减少内存需求,减少码流的拷贝操作。
步骤S140: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
步骤S150: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
步骤S160: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
具体而言,输出端可以以如下任一种或多种方式提供所述码流:输出端可以直接输出码流;直接以数据回调的方式推送至其它模块;由其他模块通过主动获取的方式来拿到帧数据或者包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码流中转方法中,通过建立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对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并将输出端与输入端关联,以实现灵活的输入输出配置,从而便于适应于各类码流转发场景;本发明还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从而将码流自输入端传输至输出端,由此以适应输入和输出的属性配置,用户仅需关注码流输入属性和输出属性,无需关心如何将码流从输入属性转换为输出属性,实现用户可以对调整方式无感知。
下面结合图2和图3描述图1所示步骤S150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的两个实施例。
下面参见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不调整码流进行码流中转的流程图。图2共示出如下步骤:
步骤S151:响应于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相同;
步骤S152:不调整所述码流直接将所述输入端的码流输出至所述输出端。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当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相同时,例如,采用同样的网络传输协议和同样的网络传输方式,则标识无需对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码流传输进行任何的调整,可以直接将输入端连接至输出端进行码流传输。
下面参见图3,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调整码流进行码流中转的流程图。图3共示出如下步骤:
步骤S153:响应于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不同;
步骤S154: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及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的封装格式和/或码流的调用方式。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不同时,则表示需要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码流传输进行调整。例如,可以依据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不同网络协议,来对码流进行不同的封装格式的调整;又例如,可以依据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不同本地配置,来对码流进行不同的调用方式的调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设不同配置之间的调整模块,当确定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不同时,可以根据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属性配置对,确定一调整模块,以按调整模块预设的调整方式来对码流进行调整。具体而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调整模块的确定和连接可以由系统根据属性配置的获取和匹配后自动实现,由此,用户对其中的调整方式无感知。本发明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方式,在此不予赘述。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NVR(Network Video Recorder,网络硬盘录像机, NVR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网络接收IPC(网络摄像机)设备传输的数字视频码流,并进行存储、管理,从而实现网络化带来的分布式架构优势)通过国标协议接入IPC发过来的码流,国标协议传输的是PS流(节目流, ProgramStream),然后将这一路码流通过onvif协议(全球性的开放接口标准)发出去,onvif协议发送的是ES流(ElementaryStream,基本码流,包含视频、音频或数据的连续码流)。而PS流与ES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匹配到一调整模块进行转换。该调整模块可以将自如输入端获取的PS流转成帧数据,再将帧数据按照ES流的方式切成包,发送至输出端。由此,上层不需要关心PS流是如何转换成ES流这个过程,只需要设置输入是PS流类型,输出是ES流类型即可。本发明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方式,在此不予赘述。
当本发明应用于视频监控的场景中时,摄像头(IPC)注册到NVR上之后,IPC将采集的码流发送至NVR,此时,NVR的网络接收就是输入端,当NVR连接的本地显示器需要显示这路IPC的画面的时候,可以创建一个输出端,并设置属性是帧输出,输出端就会将帧数据通过回调的方式推给本地的解码模块进行解码,解码后可在本地显示器上进行显示。在该应用场景中,当NVR还要对这个IPC进行录像时,可以再创建一个输出端,并与这个输入端关联起来,录像模块可以从这个输出端来获取包数据。当存在需要在NVR的客户端上通过网络查看IPC的画面的需求时,还可以再创建一个输出端,将包数据发送到设置有NVR的客户端的设备上。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录像所用到的包数据与网络发送所用到的包数据可以共用内存从而减少拷贝。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帧和包可以是ES类型 (ElementaryStream,基本码流,包含视频、音频或数据的连续码流)的,也可以是PS类型(节目流,ProgramStream)。由本申请提供的码流转发方法形成的架构便于架构扩展,例如可以新增码流类型、也可以对于网络收发的不同协议,通过属性的配置来设置。输入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也可以很方便地增加,对于某种传输协议的特殊属性也可以单独进行配置。
以上示例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多个实现方式,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制,各实施方式中,步骤的增加、省略、顺序变换皆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各实施方式可以单独或组合来实现。
下面结合图4描述本申请提供的码流中转装置200。码流中转装置200 包括第一建立模块210、第二建立模块220、关联模块230、接收模块240、调整模块250以及输出模块260。
第一建立模块210配置成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
第二建立模块220配置成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
关联模块230配置成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
接收模块240配置成由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
调整模块250配置成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
输出模块260配置成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
本申请提供的码流中转装置中,通过建立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对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并将输出端与输入端关联,以实现灵活的输入输出配置,从而便于适应于各类码流转发场景;本申请还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从而将码流自输入端传输至输出端,由此以适应输入和输出的属性配置,用户仅需关注码流输入属性和输出属性,无需关心如何将码流从输入属性转换为输出属性,实现用户可以对调整方式无感知。
本申请可以通过软件、硬件、固件及其任意结合的方式实现码流中转装置200。图4仅仅是示意性的示出本发明提供的码流中转装置200,在不违背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模块的拆分、合并、增加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例如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码流中转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若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码流中转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参考图5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8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 (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若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 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租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租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租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租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码流中转方法的步骤。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6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600。图6 显示的电子设备6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6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600 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一个处理单元610、至少一个存储单元6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620和处理单元610)的总线630、显示单元640等。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6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6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码流中转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单元610可以执行如图1中所示的步骤。
所述存储单元6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6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6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6203。
所述存储单元6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6205的程序/实用工具6204,这样的程序模块6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6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6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7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租户能与该电子设备6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6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6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6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6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网络适配器660可以通过总线630与电子设备6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若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600 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上述码流中转方法。
本申请通过建立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对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并将输出端与输入端关联,以实现灵活的输入输出配置,从而便于适应于各类码流转发场景;本申请还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从而将码流自输入端传输至输出端,由此以适应输入和输出的属性配置,用户仅需关注码流输入属性和输出属性,无需关心如何将码流从输入属性转换为输出属性,实现用户可以对调整方式无感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
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
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
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
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
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建立多个输出端,且多个输出端关联同一输入端时,使关联同一输入端的多个输出端共用码流内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以及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包括:网络传输配置和/或本地传输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传输配置包括网络传输协议和/或网络传输方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包括:
响应于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相同;
不调整所述码流直接将所述输入端的码流输出至所述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包括:
响应于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不同;
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及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的封装格式和/或码流的调用方式。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以及所述输出端实时创建或销毁。
8.一种码流中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配置成建立至少一输入端,并对该输入端进行属性配置;
第二建立模块,配置成建立至少一输出端,并对该输出端进行属性配置;
关联模块,配置成将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关联;
接收模块,配置成由所述输入端按该输入端的属性配置输入码流;
调整模块,配置成根据所述输入端的属性配置与关联的输出端的属性配置调整所述码流;
输出模块,配置成由所述输出端按所述输出端的属性配置提供所述码流。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码流中转方法。
CN202011621500.9A 2020-12-30 2020-12-30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8392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1500.9A CN112839243B (zh) 2020-12-30 2020-12-30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1500.9A CN112839243B (zh) 2020-12-30 2020-12-30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9243A true CN112839243A (zh) 2021-05-25
CN112839243B CN112839243B (zh) 2023-04-18

Family

ID=75924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1500.9A Active CN112839243B (zh) 2020-12-30 2020-12-30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3924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3289A (zh) * 2006-11-22 2008-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peg-4的传输码流到互联网流媒体联盟流的实时转换方法
CN101409843A (zh) * 2008-12-05 2009-04-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移动视频监控的智能转码方法和设备
CN101646056A (zh) * 2009-08-28 2010-02-10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视频会议和数据会议协同工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025327A (zh) * 2015-07-14 2015-11-04 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现场直播的方法及系统
CN111131743A (zh) * 2019-12-25 2020-05-08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浏览器的视频通话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3289A (zh) * 2006-11-22 2008-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peg-4的传输码流到互联网流媒体联盟流的实时转换方法
CN101409843A (zh) * 2008-12-05 2009-04-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移动视频监控的智能转码方法和设备
CN101646056A (zh) * 2009-08-28 2010-02-10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视频会议和数据会议协同工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025327A (zh) * 2015-07-14 2015-11-04 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现场直播的方法及系统
CN111131743A (zh) * 2019-12-25 2020-05-08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浏览器的视频通话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9243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2525B (zh) 一种业务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US799654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placing media stream in a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a terminal
WO2021197008A1 (zh) 音视频通信方法、终端、服务器、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417783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储存介质及终端
WO2014161402A2 (zh) 分布式视频会议实现方法、系统、终端、音视频一体化设备
CN108881817B (zh) 一种数据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809026B (zh) 一种文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27184B (zh) 视频播放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114157537A (zh) 一种通用设备网关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接入的系统及方法
CN109544879B (zh) 一种报警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WO2024022317A1 (zh) 视频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EP1912187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data routing in a premises protection network
CN210986120U (zh) 一种视联网系统
CN112839243B (zh) 码流中转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29277A (zh)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022725A (zh) 一种视频播放方法和装置
CN110795008B (zh) 图片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89890A (zh) 更新网络服务质量模型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437377A (zh) 设备控制通信协议通信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0572367B (zh) 修改终端名称的方法、系统、服务器、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98993B (zh) 一种信令报文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16177257A1 (zh) 一种数据分享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75089B (zh) 一种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视联网终端
CN113660063B (zh) 空间音频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0536501B2 (en) Automated compression of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