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工程场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进行勘察;
S2、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S3、进行抽水试验,并控制好水位的降低深度;
S4、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抽水试验的成果,合理布置井点,放缓降水漏斗线的坡度;
S5、确定本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
S6、确定适用于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并计算出相关的力学参数;
S7、选择工程场区的其中一块区域进行水位降深模拟,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
S8、测定模拟区域现场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日常高程测量的参照系,以确定模拟区域监测点的“本次沉降”和“累计沉降”的参数值;
S9、采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公式,代入相关参数计算出模拟区域潜水层的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
S10、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施工,减轻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2中,在潜水层进行基坑降水前要确定周边建筑物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2中,查明地下管线的分布和类型,以及对差异沉降的承受能力,判定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5中,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为坑内降水的方法开挖基坑,设置止水帷幕切断坑外地下水的涌入,同时避免产生坑底流砂引起的坑周边地面沉陷。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6中,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需要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并结合抽水试验的成果进行选择,渗流计算模型建立时需要结合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试验参数以及工程场区的基础埋深条件。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7中,在模拟区域基坑周边的建筑物上布设观测点,同时在距离基坑较远的地方建一基准点,利用高精度的水准仪观测基坑沉降变化。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9中,根据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结果,确定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范围和幅度,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S10中,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基坑边坡和环境监测,为基坑支护施工提供信息指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通过设置模拟区域进行水位降深模拟,代入相关参数计算出模拟区域潜水层的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并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施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基坑降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一种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工程场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进行勘察;
S2、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S3、进行抽水试验,并控制好水位的降低深度;
S4、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抽水试验的成果,合理布置井点,放缓降水漏斗线的坡度;
S5、确定本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
S6、确定适用于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并计算出相关的力学参数;
S7、选择工程场区的其中一块区域进行水位降深模拟,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
S8、测定模拟区域现场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日常高程测量的参照系,以确定模拟区域监测点的“本次沉降”和“累计沉降”的参数值;
S9、采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公式,代入相关参数计算出模拟区域潜水层的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
S10、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施工,减轻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具体的,所述S2中,在潜水层进行基坑降水前要确定周边建筑物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的,所述S2中,查明地下管线的分布和类型,以及对差异沉降的承受能力,判定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的,所述S5中,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为坑内降水的方法开挖基坑,设置止水帷幕切断坑外地下水的涌入,同时避免产生坑底流砂引起的坑周边地面沉陷。
具体的,所述S6中,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需要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并结合抽水试验的成果进行选择,渗流计算模型建立时需要结合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试验参数以及工程场区的基础埋深条件。
具体的,所述S7中,在模拟区域基坑周边的建筑物上布设观测点,同时在距离基坑较远的地方建一基准点,利用高精度的水准仪观测基坑沉降变化。
具体的,所述S9中,根据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结果,确定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范围和幅度,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
实施例二:
一种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工程场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进行勘察;
S2、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S3、进行抽水试验,并控制好水位的降低深度;
S4、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抽水试验的成果,合理布置井点,放缓降水漏斗线的坡度;
S5、确定本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
S6、确定适用于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并计算出相关的力学参数;
S7、选择工程场区的其中一块区域进行水位降深模拟,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
S8、测定模拟区域现场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日常高程测量的参照系,以确定模拟区域监测点的“本次沉降”和“累计沉降”的参数值;
S9、采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公式,代入相关参数计算出模拟区域潜水层的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
S10、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施工,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基坑边坡和环境监测,为基坑支护施工提供信息指导,减轻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具体的,所述S2中,在潜水层进行基坑降水前要确定周边建筑物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的,所述S2中,查明地下管线的分布和类型,以及对差异沉降的承受能力,判定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的,所述S5中,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为坑内降水的方法开挖基坑,设置止水帷幕切断坑外地下水的涌入,同时避免产生坑底流砂引起的坑周边地面沉陷。
具体的,所述S6中,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需要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并结合抽水试验的成果进行选择,渗流计算模型建立时需要结合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试验参数以及工程场区的基础埋深条件。
具体的,所述S7中,在模拟区域基坑周边的建筑物上布设观测点,同时在距离基坑较远的地方建一基准点,利用高精度的水准仪观测基坑沉降变化。
具体的,所述S9中,根据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结果,确定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范围和幅度,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
实施例三:
一种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工程场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进行勘察;
S2、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S3、进行抽水试验,并控制好水位的降低深度;
S4、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抽水试验的成果,合理布置井点,放缓降水漏斗线的坡度;
S5、确定本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
S6、确定适用于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并计算出相关的力学参数;
S7、选择工程场区的其中一块区域进行水位降深模拟,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
S8、测定模拟区域现场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日常高程测量的参照系,以确定模拟区域监测点的“本次沉降”和“累计沉降”的参数值;
S9、采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公式,代入相关参数计算出模拟区域潜水层的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
S10、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施工,减轻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具体的,所述S2中,在潜水层进行基坑降水前要确定周边建筑物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的,所述S2中,查明地下管线的分布和类型,以及对差异沉降的承受能力,判定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的,所述S5中,工程基坑施工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为坑内降水的方法开挖基坑,设置止水帷幕切断坑外地下水的涌入,同时避免产生坑底流砂引起的坑周边地面沉陷。
具体的,所述S6中,本工程的渗流计算模型需要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并结合抽水试验的成果进行选择,渗流计算模型建立时需要结合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试验参数以及工程场区的基础埋深条件。
具体的,所述S7中,在模拟区域基坑周边的建筑物上布设观测点,同时在基坑周边的路面上布设观测点,利用高精度的水准仪观测周边的建筑物以及基坑周边的路面沉降变化。
具体的,所述S9中,根据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结果,确定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范围和幅度,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
具体的,所述S10中,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基坑边坡和环境监测,为基坑支护施工提供信息指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应用于预测潜水降水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方法,通过设置模拟区域进行水位降深模拟,代入相关参数计算出模拟区域潜水层的周边建筑物地面沉降量分布,并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基坑降水及支护设计施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基坑降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