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4116B -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4116B
CN112804116B CN202010621169.4A CN202010621169A CN112804116B CN 112804116 B CN112804116 B CN 112804116B CN 202010621169 A CN202010621169 A CN 202010621169A CN 112804116 B CN112804116 B CN 1128041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state
microbfd
lag
s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11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4116A (zh
Inventor
沈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6211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41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4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4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7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func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2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s of a change of settings, e.g. optimising configuration for enhancing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包括:根据接收到的对端聚合链路组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检测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目的IP地址;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

Description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一种电子设备,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双向转发检测(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是用于检测两个路由器或其他类型的转发设备之间链路或设备故障的网络协议,通过特殊类型的保活报文的快速交互,BFD可以提供毫秒级的故障检测。聚合链路组(LAG,Link Aggregation Group)是将相同配置属性的端口链路绑定成一条逻辑链路,以提升设备间的连接带宽,并提供链路备份和负载分担功能。在BFD上关联切换动作,可以实现设备上各种层次的快速保护和收敛切换,例如:
BFD与上层各种路由协议关联,可以实现路由的快速收敛;
BFD与网际互连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层端口关联,可以实现IP层端口无效的路由快速收敛和快速重路由(FRR,Fast Reroute)切换;
BFD与LAG成员端口关联,可以实现无效的LAG成员的快速移除。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一种电子设备,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对端聚合链路组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检测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目的IP地址;
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意一种链路检测方法;
一个或多个I/O接口,连接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链路检测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链路检测方法中,在本端LAG端口上配置IP层BFD时,增加了一种Hybrid BFD模式,在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上都创建了MicroBFD会话,通过MicroBFD会话接收到的对端设备发送的BFD报文都携带有目的IP地址,并且在通过判断MicroBFD会话能否正常收发BFD报文确定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的状态基础上,将接收到的对端设备发送的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能够命中本端LAG端口的本地路由作为MicroBFD会话能够正常保活的必要条件。因此,MicroBFD会话在检测对应的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的可用性的同时,还能够检测本端LAG端口的IP层的可用性,从而实现了通过对MicroBFD的配置,针对本端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和各个成员端口的可用性同时进行检测,避免了IP层LAG端口误报,简化了配置流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链路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又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链路检测方法中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链路聚合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链路聚合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又一种链路聚合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组成框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提供的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经本公开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当BFD与IP层LAG端口关联时,为了通过BFD检测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现有技术会在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BFD保活报文,以检测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当连续多个BFD保活报文无法发送到对端时,BFD会话会报DOWN,标识LAG端口的IP层不可用。但是,当LAG端口的至少一个成员端口不可用而导致连续多个BFD保活报文无法发送到对端时,LAG端口中可能还存在可用的成员端口,此时,LAG端口的IP层实际上是有效的,而BFD会话仍然会报DOWN,即会出现IP层LAG端口误报DOWN的现象。
RFC7130提出了一种允许对LAG端口的每个成员端口进行BFD检测的实现方法,允许对每个成员端口手动配置检测MicroBFD会话,但MicorBFD只用于检测与其对应的成员端口。当某个成员端口失效时,对应的MicoBFD会话会迅速报DOWN,以通知上层应用移除该失效的成员端口,从而降低LAG端口的丢包率。经本公开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在LAG端口的成员端口较多的情况下,在每个成员端口逐个配置MicroBFD会话比较繁琐,而且MicroBFD无法检测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
有鉴于此,第一方面,参照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包括:
在步骤S100中,根据接收到的对端聚合链路组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检测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目的IP地址;
在步骤S200中,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LAG端口上配置IP层BFD时,增加了一种Hybrid BFD模式。当所述Hybrid BFD模式开启时,LAG端口的所有成员端口自动创建MicroBFD会话,在各个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中配置有相同的目的IP地址,即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各个MicroBFD用于检测对应的成员端口的可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本端设备和对端设备同时开启所述HybridBFD模式。当本端设备开启Hybrid BFD模式时,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发送的BFD报文携带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当对端设备开启Hybrid BFD模式时,对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发送的BFD报文携带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把通过LAG端口互连的两端设备中的一者确定为本端设备时,另一者为对端设备。本公开实施例中本端设备、对端设备不用于特指具体某一个设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开启Hybrid BFD模式时,在通过判断能够正常收发BFD报文确定MicroBFD会话的状态的基础上,增加了MicroBFD会话能否正常保活的判定条件,即,当通过MicroBFD会话接收到对端设备发送的BFD报文时,判断接收到的BFD报文中携带的目的IP地址能否命中本端LAG端口的本地路由:当接收到的BFD报文中携带的目的IP地址能命中本端LAG端口的本地路由时,判定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有效状态;当接收到的BFD报文中携带的目的IP地址不能命中本端LAG端口的本地路由时,判定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无效状态。因此,MicroBFD会话在检测对应的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的可用性的同时,还能够检测本端LAG端口的IP层的可用性。
当用于检测对应的成员端口可用性所有BFD报文封装的目的IP为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时,所有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能够作为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的判断依据。即在步骤S200中,能够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链路检测方法中,在本端LAG端口上配置IP层BFD时,增加了一种Hybrid BFD模式,在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上都创建了MicroBFD会话,通过MicroBFD会话接收到的对端设备发送的BFD报文都携带有目的IP地址,并且在通过判断MicroBFD会话能否正常收发BFD报文确定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的状态基础上,将接收到的对端设备发送的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能够命中本端LAG端口的本地路由作为MicroBFD会话能够正常保活的必要条件。因此,MicroBFD会话在检测对应的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的可用性的同时,还能够检测本端LAG端口的IP层的可用性,从而实现了通过对MicroBFD的配置,针对本端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和各个成员端口的可用性同时进行检测,避免了IP层LAG端口误报,简化了配置流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步骤S100中,当接收到的BFD报文中携带的目的IP地址为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时,判定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有效状态;当接收到的BFD报文中携带的目的IP地址非本端LAG端口的IP时,判定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无效状态。
相应地,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0包括:
在步骤S101中,判断接收到的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是否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
在步骤S102中,当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是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有效状态;
在步骤S103中,当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非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无效状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开启Hybrid BFD模式时会生成LAG端口的IP层BFD管理会话,所述BFD管理会话用于监控LAG端口所有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并根据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判断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BFD管理会话通过搜集所有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和状态,汇总和确定LAG端口的IP层状态。
相应地,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包括:
在步骤S210中,判断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当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正常;
当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
需要说明的是,BFD会话的状态包括UP和DOWN,UP表示BFD会话建立成功,端口可用;DOWN表示BFD会话关闭,端口不可用。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正常状态为UP,异常状态为DOWN。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阈值为使得LAG端口IP层可用的最小可用成员端口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通信需要确定所述第一阈值的大小,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将所述第一阈值设置为1,只有当LAG端口的所有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的会话数为0,即所有成员端口都不可用时,才判定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IP层LAG端口不可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开启Hybrid BFD模式后,BFD管理会话搜集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数量和状态信息、所有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和状态,并设置会话量数值,用以记录状态为UP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当任意一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时,更新所述会话量数值,即所述会话量数值与当前状态为UP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相等。
相应地,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10包括:
在步骤S211中,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所述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更新会话量数值;
在步骤S212中,判断更新后的会话量数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步骤S213中,当所述更新后的会话量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步骤S214中,当所述更新后的会话量数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相应地,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11包括:
在步骤S211a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至少一个所述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由正常状态变为异常状态时,根据状态由正常状态变为异常状态的BFD会话的数量减小所述会话量数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开启Hybrid BFD模式后,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会因为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变更而变化。成员端口变更包括成员端口增加和成员端口减少。当成员端口变更时,实时更新所述会话量数值,以准确判断当前LAG端口IP层的状态。
相应地,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300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变更时,更新所述会话量数值。
相应地,参照图7,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减少时,步骤S300包括:
在步骤S301中,删除减少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在步骤S302中,根据删除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减小所述会话量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402中,所述会话量数值的减小量等于减少的成员端口中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UP的成员端口的数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成员端口减少时,可能使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数量小于使得LAG端口IP层可用的最小可用成员端口数。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成员端口减少时,还会对本端LAG端口IP层的状态进行监测。
相应地,参照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302之后,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401中,判断减小后的会话量数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步骤S402中,当减小后的会话量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正常;
在步骤S403中,当减小后的会话量数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
相应地,参照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增加时,步骤S300包括:
在步骤S311中,在增加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创建新增MicroBFD会话;
在步骤S312中,当所述新增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正常状态时,根据正常状态的新增MicroBFD会话的数量,增大所述会话量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BFD管理会话还可以监控LAG端口的剩余带宽,并根据当前LAG端口的剩余带宽确定LAG端口的IP层状态。
相应地,参照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包括:
在步骤S220中,当至少一个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变为无效状态时,判断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剩余带宽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剩余带宽为正常状态的MicroBFD会话对应的成员端口的可用带宽的和;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剩余带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正常;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剩余带宽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
如上文所述,当本端设备开启Hybrid BFD模式时,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发送的BFD报文携带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
相应地,参照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500中,在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多个成员端口发送第二BFD报文,所述第二BFD报文携带所述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BFD报文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端口号6784进行封装。
如上文所述,当所述Hybrid BFD模式开启时,LAG端口的所有成员端口各自独立协商创建MicroBFD会话,用于检测对应的成员端口的可用性;还生成LAG端口的IP层BFD管理会话,所述BFD管理会话用于监控LAG端口所有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并能够感知各个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
相应地,参照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之前,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610中,在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所述成员端口创建MicroBFD会话;
在步骤S620中,创建所述本端LAG端口对应的IP层BFD管理会话。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所述Hybrid BFD模式开启时,提供了成员端口MicroBFD去使能机制。当成员端口配置了MicroBFD去使能,则不在该端口创建MicroBFD会话,或删除在该端口已经创建的MicroBFD会话。
相应地,参照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610包括:
在步骤S611中,判断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是否配置MicroBFD去使能;
在步骤S612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未配置MicroBFD去使能时,创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100检测各个所述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后,若有MicroBFD会话报DOWN,则移除该MicroBFD会话对应的成员端口,从而降低LAG端口整体的丢包率。
相应地,参照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之后,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710中,当任意一个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由有效状态变为无效状态时,从本端LAG成员表中删除状态由有效状态变为无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对应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200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不可用时,则将过所述本端LAG端口传输的数据流切换到备用端口进行传输
相应地,参照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0之后,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720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时,将通过所述本端LAG端口传输的数据流切换到备用端口进行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Hybrid BFD模式关闭后,会创建LAG端口的IP层BFD会话,通过在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IP层BFD保活报文检测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
相应地,参照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810中,当去使能Hybrid BFD模式时,删除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所述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在步骤S820中,在所述本端LAG端口创建IP层BFD会话;
在步骤S830中,在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IP层BFD报文,以检测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的状态。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一中,在IP层LAG端口配置有BFD会话,其中,目的IP地址为对端直连LAG端口的IP地址,UDP目的端口号为3784。
Hybrid BFD模式的配置和生效的流程如下:
判断LAG端口IP Protocol协议是否启动(UP),若IP Protocol没有UP,则不创建IP层LAG端口BFD或MicroBFD;
判断Hybrid BFD模式是否启用,如果Hybrid BFD模式未启用则采用传统模式,在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BFD报文;
如果Hybrid BFD模式启用,则收集当前LAG端口的所有成员和UP/DOWN状态信息,其中,成员端口可以在不同的槽位单板上;
对每个状态为UP的成员端口,各自独立协商创建MicroBFD会话,MicroBFD会话IP层继承原IP层LAG端口BFD的内容,目的地址为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UDP端口号为RFC7130规定的6784;
同步创建LAG端口的IP层BFD管理会话;其中,IP层BFD管理会话不进行BFD报文交互,用于通知上层应用,并提供LAG端口的IP层可用性的判断;
IP层BFD管理会话综合收集LAG端口的成员数量/状态和所有MicroBFD会话的数量/状态,判断IP层BFD管理会话自身状态,并提供相关会话诊断信息。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二中,启用Hybrid BFD模式,LAG端口的IP层可用,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UP,MicroBFD会话报DOWN和LAG端口的IP层状态报DOWN的检测及处理流程如下:
LAG端口的某个成员端口发生故障;
该成员端口无法正常收发BFD报文,触发该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表示该成员端口不可用;
将该成员端口从LAG成员表中移除,以降低LAG端口整体的丢包率;
IP层BFD管理会话感知该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将表示当前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的会话量数值减1,记录为N’;
判断N’是否小于第一阈值,若N’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表示LAG端口的IP层可用,不需要进行切换,其中,第一阈值为使得LAG端口的IP层可用的最小可用成员端口数;
若N’小于第一阈值,IP层BFD管理会话报DOWN,通知上层管理应用LAG端口的IP层不可用,触发相应切换。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三中,启用Hybrid BFD模式,LAG端口的IP层可用,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UP,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变更时的处理流程如下:
如果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生变更,需要区分成员端口增加和成员端口减少。
如果成员端口增加,在新增的成员端口上创建对应的MicroBFD会话,并与对端LAG成员端口协商建链;
判断新增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状态是否变为UP;
如果MicroBFD会话没有UP,则按一定频率发送建链,持续尝试与对端建链;
如果MicroBFD会话UP,同步增加表示当前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的会话量数值。
如果成员端口减少,删除减少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同步减小表示当前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的会话量数值;
判断当前会话量数值N’是否需要触发IP层LAG BFD的会话切换,如果N’大于等于LAG允许最小成员数(每LAG口可配)说明不需要切换说明不需要切换,则流程结束。
如果N’是否小于第一阈值,若N’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表示LAG端口的IP层可用,不需要进行切换,其中,第一阈值为使得LAG端口的IP层可用的最小可用成员端口数;
若N’小于第一阈值,IP层BFD管理会话报DOWN,通知上层管理应用LAG端口的IP层不可用,触发相应切换。
实施例四
如图16所示,设备A有端口A_1、A_2、A_3三个物理端口,设备B有端口B_1、B_2、B_3三个物理端口,设备A和设备B的物理端口两两互联,A_1、A_2、A_3捆绑为LAG端口,B_1、B_2、B_3捆绑为LAG端口。
当在两端设备上的LAG A端口和LAG B端口使能IP Link BFD之后,在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BFD报文;
当使能Hybrid BFD模式之后(需要LAG A端口和LAG B端口一起使能Hybrid BFD模式,否则协商不成功),在成员端口创建三个MicroBFD会话,其中,由A_1、A_2、A_3发送的BFD报文的目的地址为LAG B的IP地址1.1.1.2,UDP目的端口号为6784,由B_1、B_2、B_3发送的BFD报文的目的地址为LAG B的IP地址1.1.1.1,UDP目的端口号为6784;
生成BFD管理会话,记录当前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为3,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数量也为3;
如果成员端口A_1和B_1之间链路DOWN,成员端口A_1和B_1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
在设备A端将LAG A的成员端口A_1从成员表中移除,在设备B端将LAG B的成员端口B_1从成员表中移除;
IP层BFD管理会话更新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为2。
实施例五
如图17所示,在设备A端LAG A端口(IP:1.1.1.0/24)和端口A_10(IP:2.1.1.0/24)对某个转发形成了IP FRR出口,其中,LAG A端口为主出端口,端口A_10为备出端口;
如图17所示,LAG A的成员端口A_1、A_2、A_3和LAG B的成员端口B_1、B_2、B_3同时DOWN,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
设备A端的IP层BFD管理会话更新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为0,表示LAG A端口IP层不可用;
通知FRR进行切换,将通过LAG A端口传输的数据流切换到备出端口A_10进行传输。
实施例六
在本实施例六中,配置第一阈值为3,第一阈值为使得LAG端口的IP层可用的最小可用成员端口数;
如图18所示,成员端口A_3和成员端口B_3之间的链路DOWN,触发成员端口A_3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
设备A端的IP层BFD管理会话更新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为2,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数量小于第一阈值,表示LAG A端口的IP层不可用;
通知FRR进行切换,将通过LAG A端口传输的数据流切换到备出端口A_10进行传输。
实施例七
在本实施例七中,IP层BFD管理会话监控LAG端口的剩余带宽,所述剩余带宽为UP状态的MicroBFD会话对应的成员端口的可用带宽的和。配置第二阈值为210G,第二阈值为使得LAG端口的IP层可用的最小可用带宽。
如图18所示,成员端口A_3和成员端口B_3之间的链路DOWN,触发成员端口A_3对应的MicroBFD会话报DOWN;
IP层BFD管理会话更新LAG A端口剩余带宽为200G,小于第二阈值,表示LAG A端口IP层不可用;
通知FRR进行切换,将通过LAG A端口传输的数据流切换到备出端口A_10进行传输。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八为在实施例一的Hybrid BFD模式的配置和生效的流程中,对部分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去使能MicroBFD。
在本实施例中,当Hybrid BFD模式启用,为各个成员端口创建MicroBFD会话的过程中,某个成员端口配置MicroBFD Disable,标识该成员端口配置了去使能MicroBFD;
若该成员端口未创建MicroBFD会话,则不再为该成员端口创建MicroBFD会话。
在本实施例八中,去使能MicroBFD不会改变该成员端口的其他属性,即该成员可以继续作为正常成员端口参与转发。
实施例九,
在本实施例九中,在LAG端口的IP Link BFD上去使能Hybrid BFD模式为正常模式。
IP层BFD管理会话会通知所有成员端口删除对应的MicroBFD会话,删除MicroBFD会话时关闭成员快切流程;
关闭FRR切换,按正常模式与对端LAG端口进行建链,其中,对端LAG端口也为正常模式;
IP层LAG端口的BFD会话UP之后,在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或接收BFD报文。
第二方面,参照图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
存储器102,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意一种链路检测方法;
一个或多个I/O接口103,连接在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其中,处理器101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102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I/O接口(读写接口)103连接在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2间,能实现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2的信息交互,其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总线(Bus)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和I/O接口103通过总线104相互连接,进而与计算设备的其它组件连接。
上文已经对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参照图2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链路检测方法。
上文已经对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它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它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本文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Claims (16)

1.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包括:
在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创建MicroBFD会话;
创建所述本端LAG端口对应的IP层BFD管理会话;其中,所述BFD管理会话用于监控LAG端口所有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并根据成员端口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判断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
根据接收到的对端聚合链路组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检测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目的IP地址;
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
所述根据接收到的对端聚合链路组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检测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接收到的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是否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
当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是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有效状态;
当所述第一BFD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非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地址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无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当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正常;
当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判断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更新会话量数值;
判断更新后的会话量数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所述更新后的会话量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所述更新后的会话量数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有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根据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更新会话量数值的步骤包括:
当至少一个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由正常状态变为异常状态时,根据状态由正常状态变为异常状态的BFD会话的数量减小所述会话量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变更时,更新所述会话量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变更表征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减少时,更新所述会话量数值的步骤包括:
删除减少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根据删除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减小所述会话量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根据删除的MicroBFD会话的数量,减小所述会话量数值的步骤之后,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判断减小后的会话量数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减小后的会话量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正常;
当减小后的会话量数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变更表征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增加时,更新所述会话量数值的步骤包括:
在增加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创建新增MicroBFD会话;
当所述新增MicroBFD会话的状态为正常状态时,根据正常状态的新增MicroBFD会话的数量增大所述会话量数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的步骤包括:
当至少一个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变为无效状态时,判断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剩余带宽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剩余带宽为正常状态的MicroBFD会话对应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的可用带宽的和;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剩余带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正常;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剩余带宽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表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多个成员端口发送第二BFD报文,所述第二BFD报文携带所述对端LAG端口的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在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创建MicroBFD会话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是否配置MicroBFD去使能;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未配置MicroBFD去使能时,创建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根据接收到的对端聚合链路组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发送的第一双向转发检测BFD报文检测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的步骤之后,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当任意一个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由有效状态变为无效状态时,从本端LAG成员表中删除状态由有效状态变为无效状态的MicroBFD会话对应的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根据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的状态,确定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的步骤之后,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异常时,将通过所述本端LAG端口传输的数据流切换到备用端口进行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其中,所述链路检测方法还包括:
当去使能Hybrid BFD模式时,删除所述本端LAG端口的各个成员端口对应的MicroBFD会话;
在所述本端LAG端口创建IP层BFD会话;
在所述本端LAG端口的成员端口中通过随机或轮询的方式发送IP层BFD报文,以检测所述本端LAG端口的IP层状态。
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
一个或多个I/O接口,连接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16.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链路检测方法。
CN202010621169.4A 2020-06-30 2020-06-30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28041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1169.4A CN112804116B (zh) 2020-06-30 2020-06-30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1169.4A CN112804116B (zh) 2020-06-30 2020-06-30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4116A CN112804116A (zh) 2021-05-14
CN112804116B true CN112804116B (zh) 2023-02-17

Family

ID=75806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1169.4A Active CN112804116B (zh) 2020-06-30 2020-06-30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0411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0966A (zh) * 2006-02-28 2007-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转发检测会话建立方法
CN101989953A (zh) * 2010-11-09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转发检测报文的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02238067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环网保护协议环上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2299846A (zh) * 2011-08-19 2011-12-2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fd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401754A (zh) * 2013-07-30 2013-11-2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916275A (zh) * 2014-03-31 2014-07-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fd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4506546A (zh) * 2014-12-30 2015-04-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链路的双向转发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5763359A (zh) * 2015-01-05 2016-07-13 博科通讯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交织结构交换机集群的分布式双向转发检测协议(d-bfd)
CN107295056A (zh) * 2016-04-05 2017-10-24 瞻博网络公司 在使用聚合链路地址的聚合链路的若干链路上执行协议
CN108400911A (zh) * 2018-02-27 2018-08-14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Micro-BFD协议的装置及方法
CN109194547A (zh) * 2018-09-29 2019-01-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本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35760A (zh) * 2018-05-25 2019-12-03 丛林网络公司 聚合接口的转发检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8401A1 (en) * 2016-03-15 2017-09-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bfd) over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 (mc-lag) in internet protocol (ip)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0966A (zh) * 2006-02-28 2007-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转发检测会话建立方法
CN102238067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环网保护协议环上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1989953A (zh) * 2010-11-09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转发检测报文的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02299846A (zh) * 2011-08-19 2011-12-2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fd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401754A (zh) * 2013-07-30 2013-11-2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916275A (zh) * 2014-03-31 2014-07-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fd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4506546A (zh) * 2014-12-30 2015-04-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链路的双向转发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5763359A (zh) * 2015-01-05 2016-07-13 博科通讯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交织结构交换机集群的分布式双向转发检测协议(d-bfd)
CN107295056A (zh) * 2016-04-05 2017-10-24 瞻博网络公司 在使用聚合链路地址的聚合链路的若干链路上执行协议
CN108400911A (zh) * 2018-02-27 2018-08-14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Micro-BFD协议的装置及方法
CN110535760A (zh) * 2018-05-25 2019-12-03 丛林网络公司 聚合接口的转发检测
CN109194547A (zh) * 2018-09-29 2019-01-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本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etwork Layer Based Redundancy for Time-Critical VoIP Applications";B.Sevcik等,;《IEEE AFRICON 2009》;20091225;全文 *
"Preliminary Implementation of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Protocol for Unicast and Multicast";A.F Gabor等,;《2008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20080819;全文 *
"面向LTE规模商用的传送网新技术演进";程伟强等,;《电信网技术》;20140930(第9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4116A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27246B2 (en) Network system and node apparatus
CA2698317C (en) Router detection
US8306039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utomatic transport path selection for multi-homed entities in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EP3188450B1 (en) Reducing false alarms when using network keep-alive messages
US9692660B2 (en) Election and use of configuration manager
US9049241B2 (en) Peer discovery and secure communication in failover schemes
US756158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layer-4 switching technologies
CN111682989A (zh) 一种端口链路状态的检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240163160A1 (en) Diagnosing intermediary network nodes
US7676623B2 (en) Management of proprietary devices connected to infiniband ports
US8045545B2 (en) Intelligent database exchange for OSPF
US20140324950A1 (en) Connection method and management server
CN111935108B (zh) 云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804116B (zh) 链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981407B (zh) 防攻击报文方法及装置
GB2445805A (en) Blocking connection to harmful information in a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
US11936543B1 (en) Link health determination
US20060221812A1 (en) Brownout detection
WO2022143689A1 (zh) 一种用于会话保护的方法及系统
CN114205405B (zh) 一种bfd报文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163203A1 (en) Logical link redundant paths
CN117354316A (zh) 基于p2p网络的中继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05176268A (ja) 死活監視を利用したipネットワーク迂回システム
CN117675892A (zh) 一种传输链路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3141278A (zh) 网络节点之间连接状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