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9266A -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9266A
CN112799266A CN202110031601.9A CN202110031601A CN112799266A CN 112799266 A CN112799266 A CN 112799266A CN 202110031601 A CN202110031601 A CN 202110031601A CN 112799266 A CN112799266 A CN 112799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dical information
optical fiber
acquisition equipment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316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罗爽
任少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rd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rd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rd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rd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316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992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99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2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6Special arrangements of screening, diffusing, or reflecting devices, e.g. in studio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72Classification, e.g. ident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用信息采集设备领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采集环境光线不足,需要进行光补偿时,处理终端控制发光板进行发光,发光板发出的光只能沿光导纤维簇的进行传输,由于光导纤维簇的光导率不一致,故传导至透明防护板上的光强会逐渐升高而不是直接升高,可以实现在进行人脸识别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因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发出的强光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不易诱发被采集者发生光敏性癫痫,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可以实现接触的远程诊断,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当面诊断。

Description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信息采集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不同的人脸图像都能通过摄像镜头采集下来,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的位置、不同表情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采集。当用户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人脸检测在实际中主要用于人脸识别的预处理,即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中包含的模式特征十分丰富,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及Haar特征等。人脸检测就是把这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并利用这些特征实现人脸检测,现阶段主流的人脸检测方法基于以上特征采用Adaboost学习算法,Adaboost算法是一种用来分类的方法,它把一些比较弱的分类方法合在一起,组合出新的很强的分类方法。
现有的人脸识别信息采集设备为了在阴暗环境中可以正常采集人脸的图片信息,通常为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在进行图片采集的过程中,进行光补偿,使拍摄获得的图片更加清晰,增加人脸识别的精度,但是上述光补偿装置大多只是单纯的强光发生装置,此类装置发出的强光极易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多次强光极易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诱发光敏性癫痫,对被采集者造成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可以实现在进行人脸识别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因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发出的强光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不易诱发被采集者发生光敏性癫痫,不易对被采集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医用信息采集设备,所述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包括视频采集装置主体,所述视频采集装置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摄像采集组,所述视频采集装置主体的一端上开凿有安装槽,且安装槽位于摄像采集组的旁侧,所述安装槽的槽底板上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发光板,所述发光板远离安装槽槽底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遮光贴条,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透明防护板,所述透明防护板与发光板之间连接有光导纤维簇,所述光导纤维簇的一端贯穿透明防护板并延伸至透明防护板内,所述光导纤维簇的另一端贯穿遮光贴条并与发光板相接触,所述光导纤维簇多个光导纤维个体,多个所述光导纤维主体相互之间交错缠绕在一起形成空间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多个所述光导纤维选用多个光导率,且不同光导率的光导纤维在光导纤维簇内均匀杂乱分布,可以实现在进行人脸识别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因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发出的强光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不易诱发被采集者发生光敏性癫痫,不易对被采集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进一步的,所述光导纤维簇包括光纤主体,所述光纤主体外侧包覆有与自身相匹配的包覆胶层,相邻所述光纤主体相互之间架设在一起形成三维立体结构,通过光纤主体相互之间的架设,增加光导纤维簇整体的结构强度,不易在欢动过程中造成对两个固定端形成过高的拉力,不易造成光导纤维簇从遮光贴条或透明防护板的表面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包覆胶层上固定连接有防护纤维簇,所述防护纤维簇包括多个弹性纤维,相邻所述弹性纤维交织在一起,通过防护纤维簇填充光纤主体之间的间隙,增加光导纤维簇整体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纤维靠近包覆胶层的一端贯穿包覆胶层并与光纤主体接触,所述弹性纤维均选用不导光纤维制成,增加弹性纤维与包覆胶层的连接强度,不易在使用过程中从包覆胶层上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纤维远离包覆胶层的一端呈三维螺旋形,相邻所述弹性纤维缠绕在一起,增加防护纤维簇内各弹性纤维的连接强度,不易直接发生结构崩溃。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防护板远离光导纤维簇的一端为磨砂面,增加光射出的角度,不易形成集中的强光束。
进一步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包括医用信息采集设备,所述医用信息采集设备信号连接有物联网模块,所述物联网模块分别信号连接有医护用移动终端和病患用移动终端,所述物联网模块信号连接有云端存储,所述云端存储信号连接有备用存储端。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在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录入被采集者的人脸信息后,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将对应信息上传到物联网模块上,由物联网模块在云端存储内进行对比减速,快速找出被采集者过往病例以及其他高诱病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居住地污染源、工作和家族病遗传史等,一起下传到病患用移动终端,方便医护人员根据上述信息进行诊断,并将对应的诊断信息和新的检测信息回传到物联网模块内,并由物联网模块分别上传到云端存储和下传到医护用移动终端上进行资料丰富和形成电子档病例,可以实现接触的远程诊断,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当面诊断,最后云端存储上存储的相关信息会定时下传到备用存储端内进行备份存储。
进一步的,所述云端存储和备用存储端均设有密保系统,外界网络无法直接通过云端存储和备用存储端调取存储信息,只有通过医用信息采集设备采集的人脸信息才能从云端存储上调取对应被采集者的相关信息,而备用存储端内的备用信息只能在云端存储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有由多人持对应秘钥进行数据下载和回复工作,增加被采集者信息的安全性,不易被不法份子窃取进行大数据侵害事件。
进一步的,所述物联网模块下传到医护用移动终端和病患用移动终端上的信息均设有隐形密码,方便在被采集者信息外泄后进行溯源追查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云端存储与备用存储端之间的信息传输为单向传输,即只能从云端存储往备用存储端传输信息,无法通过备用存储端向云端存储传输信息,增加备用存储端内信息的安全性,不易被不法份子植入病毒劫持。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采集环境光线不足,需要进行光补偿时,处理终端控制安装槽进行发光,由于遮光贴条的布设会阻止发光板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发光板发出的光只能沿光导纤维簇的进行传输,由于光导纤维簇的光导率不一致,故传导至透明防护板上的光强会逐渐升高而不是直接升高,而在透明防护板光强下降时,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均匀下降,给被采集者适应的时间,不易造成被采集者光敏性癫痫,同时固定连接在遮光贴条和透明防护板之间的光导纤维簇会增加自身的连接强度,不易因医用信息采集设备携带过程中的颠簸或其他振动导致光导纤维簇整体结构崩溃,不易影响光导纤维簇在透明防护板上的分布形态,不易影响光导纤维簇的导光效果,可以实现在进行人脸识别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因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发出的强光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不易诱发被采集者发生光敏性癫痫,不易对被采集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可以实现接触的远程诊断,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当面诊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光补充槽处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光导纤维簇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工作系统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医用信息采集设备、2视频采集装置主体、3摄像采集组、4安装槽、5发光板、6遮光贴条、7光导纤维簇、701光纤主体、702包覆胶层、703防护纤维簇、8透明防护板、9物联网模块、10医护用移动终端、11病患用移动终端、12云端存储、13备用存储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适配型号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包括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包括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摄像采集组3,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的一端上开凿有安装槽4,且安装槽4位于摄像采集组3的旁侧,安装槽4的槽底板上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发光板5,发光板5远离安装槽4槽底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遮光贴条6,安装槽4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透明防护板8,透明防护板8与发光板5之间连接有光导纤维簇7,光导纤维簇7的一端贯穿透明防护板8并延伸至透明防护板8内,光导纤维簇7的另一端贯穿遮光贴条6并与发光板5相接触,光导纤维簇7多个光导纤维个体,多个光导纤维主体相互之间交错缠绕在一起形成空间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多个光导纤维选用多个光导率,且不同光导率的光导纤维在光导纤维簇7内均匀杂乱分布。
特别的,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内搭载有处理终端,处理终端可以控制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内各用电器的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摄像采集组3和发光板5,其中摄像采集组3由多个摄像头共同构成,其中摄像采集组3和发光板5与处理终端的具体连接方式和控制方法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本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利用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进行人脸识别的信息采集过程中,当采集环境光线不足,需要进行光补偿时,处理终端控制发光板5进行发光,由于遮光贴条6的布设会阻止发光板5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发光板5发出的光只能沿光导纤维簇7的进行传输,由于光导纤维簇7的光导率不一致,故传导至透明防护板8上的光强会逐渐升高而不是直接升高,而在透明防护板8光强下降时,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均匀下降,给被采集者适应的时间,不易造成被采集者光敏性癫痫,同时固定连接在遮光贴条6和透明防护板8之间的光导纤维簇7会增加自身的连接强度,不易因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携带过程中的颠簸或其他振动导致光导纤维簇7整体结构崩溃,不易影响光导纤维簇7在透明防护板8上的分布形态,不易影响光导纤维簇7的导光效果。
可以实现在进行人脸识别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因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发出的强光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不易诱发被采集者发生光敏性癫痫,不易对被采集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光导纤维簇7包括光纤主体701,光纤主体701外侧包覆有与自身相匹配的包覆胶层702,相邻光纤主体701相互之间架设在一起形成三维立体结构,通过光纤主体701相互之间的架设,增加光导纤维簇7整体的结构强度,不易在欢动过程中造成对两个固定端形成过高的拉力,不易造成光导纤维簇7从遮光贴条6或透明防护板8的表面脱落,包覆胶层702上固定连接有防护纤维簇703,防护纤维簇703包括多个弹性纤维,相邻弹性纤维交织在一起,通过防护纤维簇703填充光纤主体701之间的间隙,增加光导纤维簇7整体的结构强度,弹性纤维靠近包覆胶层702的一端贯穿包覆胶层702并与光纤主体701接触,弹性纤维均选用不导光纤维制成,增加弹性纤维与包覆胶层702的连接强度,不易在使用过程中从包覆胶层702上脱落,弹性纤维远离包覆胶层702的一端呈三维螺旋形,相邻弹性纤维缠绕在一起,增加防护纤维簇703内各弹性纤维的连接强度,不易直接发生结构崩溃,透明防护板8远离光导纤维簇7的一端为磨砂面,增加光射出的角度,不易形成集中的强光束。
请参阅图5,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包括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信号连接有物联网模块9,物联网模块9分别信号连接有医护用移动终端10和病患用移动终端11,物联网模块9信号连接有云端存储12,云端存储12信号连接有备用存储端13。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在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录入被采集者的人脸信息后,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将对应信息上传到物联网模块9上,由物联网模块9在云端存储12内进行对比减速,快速找出被采集者过往病例以及其他高诱病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居住地污染源、工作和家族病遗传史等,一起下传到病患用移动终端11,方便医护人员根据上述信息进行诊断,并将对应的诊断信息和新的检测信息回传到物联网模块9内,并由物联网模块9分别上传到云端存储12和下传到医护用移动终端10上进行资料丰富和形成电子档病例,可以实现接触的远程诊断,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当面诊断,最后云端存储12上存储的相关信息会定时下传到备用存储端13内进行备份存储。
云端存储12和备用存储端13均设有密保系统,外界网络无法直接通过云端存储12和备用存储端13调取存储信息,只有通过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采集的人脸信息才能从云端存储12上调取对应被采集者的相关信息,而备用存储端13内的备用信息只能在云端存储12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有由多人持对应秘钥进行数据下载和回复工作,增加被采集者信息的安全性,不易被不法份子窃取进行大数据侵害事件,物联网模块9下传到医护用移动终端10和病患用移动终端11上的信息均设有隐形密码,特别的,可以是特定的不显形的冗余代码,方便在被采集者信息外泄后进行溯源追查工作,云端存储12与备用存储端13之间的信息传输为单向传输,即只能从云端存储12往备用存储端13传输信息,无法通过备用存储端13向云端存储12传输信息,增加备用存储端13内信息的安全性,不易被不法份子植入病毒劫持。
上述涉及系统部分的操作方式均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事先进行编程,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固未在本申请中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合理进行编程已到达上述工作效果。
本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采集环境光线不足,需要进行光补偿时,处理终端控制发光板5进行发光,由于遮光贴条6的布设会阻止发光板5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发光板5发出的光只能沿光导纤维簇7的进行传输,由于光导纤维簇7的光导率不一致,故传导至透明防护板8上的光强会逐渐升高而不是直接升高,而在透明防护板8光强下降时,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均匀下降,给被采集者适应的时间,不易造成被采集者光敏性癫痫,同时固定连接在遮光贴条6和透明防护板8之间的光导纤维簇7会增加自身的连接强度,不易因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携带过程中的颠簸或其他振动导致光导纤维簇7整体结构崩溃,不易影响光导纤维簇7在透明防护板8上的分布形态,不易影响光导纤维簇7的导光效果,可以实现在进行人脸识别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因采集设备配置光补偿装置发出的强光对被采集者的眼睛造成伤害,不易诱发被采集者发生光敏性癫痫,不易对被采集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可以实现接触的远程诊断,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当面诊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包括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所述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包括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所述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摄像采集组(3),其特征在于:所述视频采集装置主体(2)的一端上开凿有安装槽(4),且安装槽(4)位于摄像采集组(3)的旁侧,所述安装槽(4)的槽底板上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发光板(5),所述发光板(5)远离安装槽(4)槽底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遮光贴条(6),所述安装槽(4)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透明防护板(8),所述透明防护板(8)与发光板(5)之间连接有光导纤维簇(7),所述光导纤维簇(7)的一端贯穿透明防护板(8)并延伸至透明防护板(8)内,所述光导纤维簇(7)的另一端贯穿遮光贴条(6)并与发光板(5)相接触,所述光导纤维簇(7)多个光导纤维个体,多个所述光导纤维主体相互之间交错缠绕在一起形成空间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多个所述光导纤维选用多个光导率,且不同光导率的光导纤维在光导纤维簇(7)内均匀杂乱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簇(7)包括光纤主体(701),所述光纤主体(701)外侧包覆有与自身相匹配的包覆胶层(702),相邻所述光纤主体(701)相互之间架设在一起形成三维立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胶层(702)上固定连接有防护纤维簇(703),所述防护纤维簇(703)包括多个弹性纤维,相邻所述弹性纤维交织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纤维靠近包覆胶层(702)的一端贯穿包覆胶层(702)并与光纤主体(701)接触,所述弹性纤维均选用不导光纤维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纤维远离包覆胶层(702)的一端呈三维螺旋形,相邻所述弹性纤维缠绕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防护板(8)远离光导纤维簇(7)的一端为磨砂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所述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信号连接有物联网模块(9),所述物联网模块(9)分别信号连接有医护用移动终端(10)和病患用移动终端(11),所述物联网模块(9)信号连接有云端存储(12),所述云端存储(12)信号连接有备用存储端(13);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在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录入被采集者的人脸信息后,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将对应信息上传到物联网模块(9)上,由物联网模块(9)在云端存储(12)内进行对比减速,快速找出被采集者过往病例以及其他高诱病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居住地污染源、工作和家族病遗传史等,一起下传到病患用移动终端(11),方便医护人员根据上述信息进行诊断,并将对应的诊断信息和新的检测信息回传到物联网模块(9)内,并由物联网模块(9)分别上传到云端存储(12)和下传到医护用移动终端(10)上进行资料丰富和形成电子档病例,可以实现接触的远程诊断,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当面诊断,最后云端存储(12)上存储的相关信息会定时下传到备用存储端(13)内进行备份存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端存储(12)和备用存储端(13)均设有密保系统,外界网络无法直接通过云端存储(12)和备用存储端(13)调取存储信息,只有通过医用信息采集设备(1)采集的人脸信息才能从云端存储(12)上调取对应被采集者的相关信息,而备用存储端(13)内的备用信息只能在云端存储(12)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有由多人持对应秘钥进行数据下载和回复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模块(9)下传到医护用移动终端(10)和病患用移动终端(11)上的信息均设有隐形密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的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端存储(12)与备用存储端(13)之间的信息传输为单向传输,即只能从云端存储(12)往备用存储端(13)传输信息,无法通过备用存储端(13)向云端存储(12)传输信息。
CN202110031601.9A 2021-01-11 2021-01-11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27992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1601.9A CN112799266A (zh) 2021-01-11 2021-01-11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1601.9A CN112799266A (zh) 2021-01-11 2021-01-11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9266A true CN112799266A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0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1601.9A Pending CN112799266A (zh) 2021-01-11 2021-01-11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9926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50852A1 (de) * 1973-10-25 1975-05-28 Ibm Beobachtungseinrichtung, bestehend aus einem beleuchtungsgeraet und einem beobachtungsgeraet
EP0049973A1 (en) * 1980-10-06 1982-04-21 Polaroid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hotographic exposure control
CN103119929A (zh) * 2010-09-13 2013-05-22 雷湾地区研究所 重置光导x射线成像检测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4091445A (zh) * 2014-07-11 2014-10-08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夜间增强人眼睛光线适应能力的电子警察卡口系统
CN107438775A (zh) * 2015-01-30 2017-12-05 特里纳米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至少一个对象的光学检测的检测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50852A1 (de) * 1973-10-25 1975-05-28 Ibm Beobachtungseinrichtung, bestehend aus einem beleuchtungsgeraet und einem beobachtungsgeraet
EP0049973A1 (en) * 1980-10-06 1982-04-21 Polaroid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hotographic exposure control
CN103119929A (zh) * 2010-09-13 2013-05-22 雷湾地区研究所 重置光导x射线成像检测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4091445A (zh) * 2014-07-11 2014-10-08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夜间增强人眼睛光线适应能力的电子警察卡口系统
CN107438775A (zh) * 2015-01-30 2017-12-05 特里纳米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至少一个对象的光学检测的检测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2141B (zh) 基于双虹膜、立体人脸和声纹识别的智能生物特征监控总成及监控方法
CN108664783A (zh) 基于虹膜识别的识别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电子设备
CN109326073A (zh) 一种基于多点定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防监控系统
CN108573203A (zh) 身份认证方法和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5282212B (zh) 操作员管理元件、操作员管理系统以及工作服
JP2008536112A (ja) 撮像デバイスの位置特定を行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8566536A (zh)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特征采集分析系统
CN108108693B (zh) 基于3d高清vr全景的智能识别监控装置及识别方法
CN107293024A (zh)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幼儿园离园管理系统和方法
CN209572082U (zh) 一种用于微型摄像头的防偷拍探测装置
JP3220534U (ja) 変電所点検の移動検査作業に用いられるウェアラブル装備
US20140333211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255282B (zh) 一种生物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657086A (zh)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身份认证方法以及装置
CN208351494U (zh) 人脸识别系统
CN109739344A (zh) 基于眼球运动轨迹的解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07677770U (zh) 一种电力通信现场的巡检装置
CN112799266A (zh)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医用信息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13338863U (zh) 动态人脸门禁的离线授权系统
CN113627385A (zh) 视线方向的检测方法、装置及其检测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15778A (zh) 一种基于眼部特征的身份识别电子系统
CN107423733A (zh) 基于标记点身份识别的动作捕捉系统
CN206805649U (zh) 一种移动式脱机快速身份自鉴装置
CN110197124A (zh) 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
CN110148234A (zh) 校园刷脸接送交互方法、存储介质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