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9215A -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9215A
CN112799215A CN202110149345.3A CN202110149345A CN112799215A CN 112799215 A CN112799215 A CN 112799215A CN 202110149345 A CN202110149345 A CN 202110149345A CN 112799215 A CN112799215 A CN 112799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imaging lens
image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93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宇明
蔡雄宇
周宝
赵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Oufei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493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992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99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上述光学成像镜头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提升了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驾驶装置及驾驶技术,如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驾驶装置驾驶安全要求逐渐提高,车载摄像头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车载摄像头的功能随着其安装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为了使车载系统能实时掌握前方路况,为安全行驶提供保障,车载摄像头中的前视镜头需要具备较高的成像清晰度,从而能够使车载系统提前对路况进行预判和分析。
现有的前视镜头对远距离物体进行捕捉观察时,整体像素及清晰度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在常规条件下具有较高清晰度的前视镜头。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镜头的成像清晰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还包括第七透镜,第七透镜沿光轴位于第六透镜的像侧,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第三透镜组中加设第七透镜,可以进一步校正光学成像镜头内部产生的像差,提升光学成像镜头整体的成像解像力,有利于提高成像清晰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胶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三透镜组中的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胶合,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的组装敏感度、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还能够分担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色差,有利于更好地校正色差,进一步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胶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胶合,不仅能够进一步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的组装敏感度、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还能够进一步分担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色差,有利于进一步地校正色差,进一步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5<f12/f<2.5;其中,f12为第一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一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12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1.5<f12/f<2.5,这样,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避免第一透镜组的会聚能力过强,一方面有利于压缩光学成像镜头的视场角以使其拥有长焦特性;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入射光线束受到较大的偏折影响,从而有利于防止第一透镜组产生较大的像差,确保光学成像镜头的视场范围满足使用需求。同时第一透镜为光学成像镜头提供负屈折力,第二透镜为光学成像镜头提供正屈折力,通过正负透镜组合可互相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从而获得高品质成像。而当以上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不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光学成像镜头的取景范围与成像质量难以兼顾,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8<Rs1/Sags1<10.5;其中,Rs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ags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的矢高。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的矢高Sags1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8<Rs1/Sags1<10.5,由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凹面越弯曲,则越有利于物侧光线束的收缩,并经后面透镜组折射至成像面聚焦,从而实现小视场角度摄像,达到长焦效果,通过满足关系条件式,有利于在保证第一透镜屈折力强度的同时,避免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过弯而导致透镜的加工难度增大。而若超过关系式上限,则会出现第一透镜屈折力强度不足,且像差校正不足的现象;反之,若超过关系式下限,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过于弯曲,增加了透镜的加工难度,导致面型工艺成型过程中易出现透镜破裂等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6.5<f34/(CT4-CT3)<-10;其中,f34为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CT4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4以及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16.5<f34/(CT4-CT3)<-10,这样,合理地搭配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厚度关系,使以上两个具有一正一负屈折力的透镜能够得到合理的搭配,从而进行像差的相互校正,有利于减小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为光学成像镜头提供的像差贡献比。而若超出条件式范围,则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中心厚度差异过大,不利于胶合工艺。并且在高低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因厚度差异而产生的冷热变形量差异较大,易产生胶裂或脱胶等现象。同时,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过大,则易产生较严重的像散现象,不利于成像品质的提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f35/f<3;其中,f35为第二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二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35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1<f35/f<3,这样,合理控制第二透镜组在光学成像镜头中的屈折力分配,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光线束射出第二透镜组时的出射光线角度,从而减小边缘视场光束进入后面透镜组的光线角度,以减小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高阶像差和后面透镜组的外径;另一方面可校正第一透镜组产生的场曲,从而减小对光学成像镜头成像解像力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f67|/f>5;其中,|f67|为第三透镜组的组合焦距的绝对值,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三透镜组的组合焦距的绝对值|f67|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f67|/f>5,这样,使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三透镜组具有足够的屈折力,有利于降低光线束经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折转后,并经第三透镜组射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线角度,进而减小了光线射入光学成像镜头像侧感光元件的入射角度,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进而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此外,也有利于拉长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为透镜提供足够的组装空间,降低装配敏感度,从而便于光学成像镜头组装。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相胶合,有利于校正光学成像镜头的色差,从而提升了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Imgh/EPD<1;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EPD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Imgh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2*Imgh/EPD<1,这样,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在满足大像面、大孔径的同时,还能够满足边缘视场具有充足的像面亮度,防止出现暗角现象,从而提升成像品质。而若超过关系式上限,入瞳直径较小,则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大光圈设计,导致光学成像镜头的通光量减少,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中像面亮度的提升;反之,若超过关系式下限,入瞳直径较大,导致各视场的光线难以在成像面汇聚,造成成像面的成像过于弯曲,像散增强,且边缘视场的像散问题会更明显,从而不利于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FNO≤1.6;其中,FNO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设计为满足条件式:FNO≤1.6,这样,限定了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通光量,从而可实现大光圈,有助于提升成像质量,使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大景深的特点,有利于将远距离物体拉近,使车载系统提前对路况进行预判和分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EPL/DOS<3;其中,EPL为光阑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DOS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阑于光轴上的距离。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光阑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EPL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阑于光轴上的距离DOS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2<EPL/DOS<3,这样,光线将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射出至成像面,从而使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远心特性,可使得感光元件的感光敏感度提高。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模组,包括如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成像模组,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光学成像镜头,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如上述的成像模组,设置于壳体上。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成像模组,通过将成像模组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成像模组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成像模组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驾驶装置,该驾驶装置包括:车体;如上述的电子设备,设置于车体以获取车体周围的环境信息。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驾驶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电子设备,通过将电子设备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成像模组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成像模组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通过将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驾驶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说明书中,物体相对于光学元件所处的一侧空间称为该光学元件的物侧,对应的,物体所成的像相对于光学元件所处的一侧空间称为该光学元件的像侧。每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体的表面称为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像侧面。并定义物侧至像侧为距离的正向。
另外,在下文的描述中,若出现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此处近光轴处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
以下首先解释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像差;像差(aberration)是指光学系统中,由非近轴光线追迹所得的结果和近轴光线追迹所得的结果不一致,与高斯光学(一级近似理论或近轴光线)的理想状况的偏差。像差又分为两大类: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或称色像差)与单色像差(monochromatic aberration)。色差是由于透镜材料的折射率是波长的函数,不同波长的光通过透镜时因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像差,色差又可分为位置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两种。色差是一种色散现象,所谓色散现象是指介质中的光速或折射率随光波波长变化的现象,光的折射率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的色散可称为正常色散,而折射率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色散可称为负色散(或称负反常色散)。单色像差是指即使在高度单色光时也会产生的像差,按产生的效果,单色像差又分成“使成像模糊”和“使成像变形”两类;前一类有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可简称球差)、像散(astigmatism)等,后一类有像场弯曲(field curvature,可简称场曲)、畸变(distortion)等。像差还包括彗差,彗差是指由位于主轴外的某一轴外物点,向光学系统发出的单色圆锥形光束,经该光学系统折射后,在理想平面处不能结成清晰点,而是结成拖着明亮尾巴的彗星形光斑。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5、图7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成像清晰度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该光学成像镜头100沿光轴1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均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第一透镜组沿光轴1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及第二透镜L2,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近光轴110处均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近光轴110处可以为凹面,也可以为平面,还可以为凸面。
第二透镜组沿光轴1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近光轴110处均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近光轴110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近光轴110处可以为凹面,也可以为平面,还可以为凸面。
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L6,第六透镜L6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枚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近光轴110处均为非球面。
光学成像镜头100还可以包括光阑STO,光阑STO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00中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光阑STO能够减少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杂光来提高成像品质,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及/或视场光阑。光阑STO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00中两个相邻的透镜之间,例如,光阑STO可以位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物面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之间、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之间、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之间等。为节约成本,也可以在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任意一个透镜的像侧面上设置光阑STO。在本实施例中,光阑STO设置于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之间,通过将光阑STO设置在光学成像镜头100的中部位置,为光学成像镜头100能够具有较大视场角提供了可能,有效提升了画面取景范围。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各透镜可以采用透光的光学材料制作而成,为了节约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的各透镜可以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而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不仅与镜头内的各透镜之间的配合有关,还与各透镜的材质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提高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的各透镜也可以部分或全部采用玻璃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还包括第七透镜L7,第七透镜L7沿光轴110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及像侧面14近光轴110处均为凹面。其中,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可以整合为一枚光学元件,可降低生产成本,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还可以相胶合,可更好地校正色差。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第三透镜组中加设第七透镜L7,可以进一步校正光学成像镜头100内部产生的像差,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整体的成像解像力,有利于提高成像清晰度。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在光线转折处的离散透镜,容易因加工误差和/或组立误差造成敏感,而胶合透镜的使用可有效地降低镜头的组装敏感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胶合。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三透镜组中的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胶合,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组装敏感度、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整体长度,还能够分担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整体色差,有利于更好地校正色差,进一步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将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不仅能够进一步降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组装敏感度、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整体长度,还能够进一步分担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整体色差,有利于进一步地校正色差,进一步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1.5<f12/f<2.5;其中,f12为第一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第一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12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1.5<f12/f<2.5,这样,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避免第一透镜组的会聚能力过强,一方面有利于压缩光学成像镜头100的视场角以使其拥有长焦特性;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入射光线束受到较大的偏折影响,从而有利于防止第一透镜组产生较大的像差,确保光学成像镜头100的视场范围满足使用需求。同时第一透镜L1为光学成像镜头100提供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为光学成像镜头100提供正屈折力,通过正负透镜组合可互相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解像力,从而获得高品质成像。f12/f可以为(1.5,2.5)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1.52、1.60、1.75、1.82、1.94、2.07、2.13、2.49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8<Rs1/Sags1<10.5;其中,R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Sag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的矢高。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Rs1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的矢高Sags1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8<Rs1/Sags1<10.5,由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凹面越弯曲,则越有利于物侧光线束的收缩,并经后面透镜组折射至成像面S19聚焦,从而实现小视场角度摄像,达到长焦效果,通过满足关系条件式,有利于在保证第一透镜L1屈折力强度的同时,避免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过弯而导致透镜的加工难度增大。而若超过关系关系式上限,则会出现第一透镜L1屈折力强度不足,且像差校正不足的现象;反之,若超过关系式下限,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过于弯曲,增加了透镜的加工难度,导致面型工艺成型过程中易出现透镜破裂等问题。Rs1/Sags1可以为(8,10.5)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8.01、8.57、8.69、9.11、9.28、9.90、10.12、10.49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16.5<f34/(CT4-CT3)<-10;其中,f34为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110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110上的厚度。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f34与第四透镜L4于光轴110上的厚度CT4以及第三透镜L3于光轴110上的厚度CT3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16.5<f34/(CT4-CT3)<-10,这样,合理地搭配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厚度关系,使以上两个具有一正一负屈折力的透镜能够得到合理的搭配,从而进行像差的相互校正,有利于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为光学成像镜头100提供最小的像差贡献比。而若超出条件式范围,则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中心厚度差异过大,不利于胶合工艺。并且在高低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因厚度差异而产生的冷热变形量差异较大,易产生胶裂或脱胶等现象。同时,若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过大,则易产生较严重的像散现象,不利于成像品质的提升。f34/(CT4-CT3)可以为(-16.5,-1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16.49、-16.26、-16.13、-16.00、-15.78、-14.33、-13.14、-12.55、-10.01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1<f35/f<3;其中,f35为第二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第二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35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1<f35/f<3,这样,合理控制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分配,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光线束射出第二透镜组时的出射光线角度,从而减少边缘视场光束进入后面透镜组的光线角度,以减小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高阶像差和后面透镜组的外径;另一方面可校正第一透镜组产生的场曲,从而减小对光学成像镜头100成像解像力的影响。f35/f可以为(1,3)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1.01、1.56、1.78、2.05、2.17、2.68、2.99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f67|/f>5;其中,|f67|为第三透镜组的组合焦距的绝对值,f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第三透镜组的组合焦距的绝对值|f67|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f67|/f>5,这样,使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第三透镜组具有足够的屈折力,有利于降低光线束经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折转后,并经第三透镜组射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光线角度,进而减小了光线射入光学成像镜头100像侧感光元件的入射角度,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进而提高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此外,也有利于拉长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后焦,为透镜提供足够的组装空间,降低装配敏感度,从而便于光学成像镜头100组装。|f67|/f可以为大于5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5.20、5.64、6.78、7.15、8.66、9.73、10.20、15.97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2*Imgh/EPD<1;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EPD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入瞳直径。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Imgh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入瞳直径EPD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2*Imgh/EPD<1,这样,使得光学成像镜头100在满足大像面、大孔径的同时,还能够满足边缘视场具有充足的像面亮度,防止出现暗角现象,从而提升成像品质。而若超过关系式上限,入瞳直径较小,则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大光圈设计,导致光学成像镜头100的通光量减少,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100中像面亮度的提升;反之,若超过关系式下限,入瞳直径较大,导致各视场的光线难以在成像面S19汇聚,造成成像面S19的成像过于弯曲,像散增强,且边缘视场的像散问题会更明显,不利于提高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解像力。2*Imgh/EPD可以为小于1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0.01、0.28、0.36、0.45、0.77、0.81、0.99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FNO≤1.6;其中,FNO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光圈数。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光圈数FNO设计为满足条件式:FNO≤1.6,这样,限定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通光量,从而可实现大光圈,有助于提升成像质量,使光学成像镜头100具有大景深的特点,有利于将远距离物体拉近,使车载系统提前对路况进行预判和分析。FNO可以为小于或等于1.6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1.03、1.11、1.29、1.34、1.46、1.58、1.60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关系式:2<EPL/DOS<3;其中,EPL为光阑STO至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110上的距离,DOS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阑STO于光轴110上的距离。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光阑STO至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110上的距离EPL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阑STO于光轴110上的距离DOS之间的关系设计为满足条件式:2<EPL/DOS<3,这样,光线将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射出至成像面S19,从而使光学成像镜头100具有远心特性,可使得感光元件的感光敏感度提高。EPL/DOS可以为(2,3)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例如取值为2.01、2.13、2.22、2.35、2.47、2.80、2.99等。
被拍摄的物体所发射或反射出的光线由物侧依次穿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后达到像侧,并在像侧的成像面S19上成像。为保证被拍摄物体在像侧成像面S19上的成像清晰度,光学成像镜头100还可以包括红外滤光片120,该红外滤光片120可以设置在第三镜组的像侧面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像侧之间。通过在光学成像镜头100中设置红外滤光片120,光线在穿过第三透镜组后还需要穿过该红外滤光片120,就可以有效地对光线中的红外线进行过滤,进而保证了被拍摄物体的成像清晰度。进一步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还可以包括保护玻璃130,保护玻璃130设于红外滤光片120的像侧,起到保护感光元件的作用,同时也可避免感光元件沾染落尘,进一步保证成像品质。需要指出的是,在车载系统中,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00中各透镜优选采用玻璃材质的透镜,因此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降低光学成像镜头100重量或减少镜头总长也可选择不设置保护玻璃130,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100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或七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焦距、屈折力、面型、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以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镜头100内部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如车载辅助系统的镜头、手机、平板等轻量化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100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以下参照图1至图2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光学成像镜头100。
图1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结构,光学成像镜头100包括沿着光轴1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红外滤光片120、保护玻璃130及成像面S19。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其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之间。
其中,在第一透镜组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二透镜组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三透镜组中,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3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1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本实施例中,折射率、阿贝数和焦距以波长为546.074nm的光线为参考,光学成像镜头100的透镜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焦距等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f表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值,FOV表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需要注意的是,曲率半径、厚度、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另外,以第一透镜L1为例,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在光轴110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像侧方向的后一表面在光轴110上的距离;光阑ST0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0至后一表面顶点(顶点指该表面与光轴110的交点)于光轴110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透镜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110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ST0设置于该透镜的物侧面顶点的右侧,若光阑STO厚度为正值时,光阑ST0在该透镜的物侧面顶点的左侧。
表1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091
透镜中的非球面面型可以但不限于以下公式限定: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092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110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的第i阶系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一中透镜非球面S3、S4、S9、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093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01
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Imgh为4.6725mm,光阑STO至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110上的距离EPL为24.864mm,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阑STO于光轴100上的距离DOS为8.375mm,结合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知,实施例一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
f12/f=1.908;其中,f12为第一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防止第一透镜组产生较大的像差,确保光学成像镜头100的视场范围满足使用需求,并能够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解像力,从而获得高品质成像。
Rs1/Sags1=8.397;其中,R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Sag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的矢高。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在保证第一透镜屈折力强度的同时,避免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过弯而导致透镜的加工难度增大。
f34/(CT4-CT3)=-13.996;其中,f34为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110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110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式,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能够得到合理的搭配,从而进行像差的相互校正,有利于减小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为光学成像镜头100提供的像差贡献比。
f35/f=2.412;其中,f35为第二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光线束射出第二透镜组时的出射光线角度,从而减小边缘视场光束进入后面透镜组的光线角度,以减小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高阶像差和后面透镜组的外径;另一方面可校正第一透镜组产生的场曲,从而减小对光学成像镜头100成像解像力的影响。
|f67|/f=31.210;其中,|f67|为第三透镜组的组合焦距的绝对值,f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减小了光线射入光学成像镜头100像侧感光元件的入射角度,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进而提高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此外,也有利于拉长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后焦,为透镜提供足够的组装空间,降低装配敏感度,从而便于光学成像镜头100组装。
2*Imgh/EPD=0.977;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EPD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入瞳直径。满足上述关系式,使得光学成像镜头100在满足大像面、大孔径的同时,还能够满足边缘视场具有充足的像面亮度,防止出现暗角现象,从而提升成像品质。
FNO=1.6;其中,FNO为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助于提升成像质量,使光学成像镜头100具有大景深的特点。
EPL/DOS=2.969;其中,EPL为光阑STO至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9于光轴110上的距离,DOS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阑STO于光轴110上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使光学成像镜头100具有远心特性,可使得感光元件的感光敏感度提高。
图2分别示出了实施例一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46.074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656.2725nm、587.5618nm、546.0740nm、486.0000nm以及435.8343nm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光学成像镜头100在不同像高情况下的畸变。根据图2可知,实施例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二
以下参照图3至图4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光学成像镜头100。
图3示出了实施例二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结构,光学成像镜头100包括沿着光轴1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红外滤光片120、保护玻璃130及成像面S19。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其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之间。
其中,在第一透镜组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二透镜组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三透镜组中,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3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1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实施例一中得出,此处不再赘述。
表3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11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21
表4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22
结合表3和表4中的数据可知,实施例二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
表5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23
根据图4可知,实施例二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三
以下参照图5至图6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光学成像镜头100。
图5示出了实施例三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结构,光学成像镜头100包括沿着光轴1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红外滤光片120、保护玻璃130及成像面S19。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胶合。其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之间。
其中,在第一透镜组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二透镜组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三透镜组中,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3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1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6和表7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实施例一中得出,此处不再赘述。
表6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31
表7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32
结合表6和表7中的数据可知,实施例三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
表8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33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41
根据图6可知,实施例三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四
以下参照图7至图8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光学成像镜头100。
图7示出了实施例四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结构,光学成像镜头100包括沿着光轴1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红外滤光片120、保护玻璃130及成像面S19。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L6。其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之间。
其中,在第一透镜组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二透镜组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三透镜组中,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实施例一中得出,此处不再赘述。
表9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42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51
表10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52
结合表9和表10中的数据可知,实施例四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
表11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53
根据图8可知,实施例四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五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光学成像镜头100。
图9示出了实施例五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的结构,光学成像镜头100包括沿着光轴1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红外滤光片120、保护玻璃130及成像面S19。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胶合,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L6。其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之间。
其中,在第一透镜组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二透镜组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
在第三透镜组中,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1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
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2和表13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实施例一中得出,此处不再赘述。
表12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61
表13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62
结合表12和表13中的数据可知,实施例五中的光学成像镜头100满足:
表14
Figure BDA0002931767110000163
根据图10可知,实施例五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如图1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模组200,包括如前文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100以及感光元件210,感光元件210设于光学成像镜头100的像侧,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与成像面S19重合。具体的,感光元件210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成像模组200,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光学成像镜头100,通过将光学成像镜头100中的透镜分组,并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型,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镜头100内部的像差,实现各透镜之间像差的互相校正,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00的成像解像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远距离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特征,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提升成像清晰度。
如图1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300,包括壳体310以及如前文所述的成像模组200,成像模组200安装在壳体310上。具体的,成像模组200设置在壳体310内并从壳体310暴露以获取图像,壳体310可以给成像模组200提供防尘、防水防摔等保护,壳体310上开设有与成像模组200对应的孔,以使光线从孔中穿入或穿出壳体310。电子设备300是具有获取图像功能的任一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位助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穿戴式设备中的任意一种,成像模组200配合电子设备300实现对目标对象的图像采集和再现。
请参阅图13,上述电子设备300可应用于驾驶装置400中。驾驶装置400可以为自动驾驶汽车或非自动驾驶汽车。具体的,驾驶装置400包括车体410,电子设备300安装于车体410的任意位置,以获取车体410周围的清晰的环境图像。为了实时掌握前方路况,为安全行驶提供保障,电子设备300可以作为驾驶装置400的前视摄像设备,以获取驾驶装置400的前方景象信息。此外,驾驶装置400中还设置有显示屏420,显示屏420安装于车体410内,且电子设备300与显示屏420通信连接,电子设备300所获得的影像信息能够传输至显示屏420中显示,从而使司机能够获得更完整的周边影像信息,提高驾驶时的安全保障。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成像模组200还可安装于车体的顶部。此时,通过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安装多个电子设备300以获得车体周围360°视角的环境信息,电子设备300获得的环境信息将被传递至自动驾驶汽车的分析处理单元以对车体410周围的道路状况进行实时分析。通过采用电子设备300,可提高分析处理单元识别分析的准确性,从而提升自动驾驶时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还包括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沿光轴位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胶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胶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5<f12/f<2.5;
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8<Rs1/Sags1<10.5;
其中,Rs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ags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的矢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6.5<f34/(CT4-CT3)<-10;
其中,f34为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f35/f<3;
其中,f35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f67|/f>5;
其中,|f67|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组合焦距绝对值,f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Imgh/EPD<1;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EPD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FNO≤1.6;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EPL/DOS<3;
其中,EPL为所述光阑至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D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阑于光轴上的距离。
13.一种成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15.一种驾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于所述车体以获取所述车体周围的环境信息。
CN202110149345.3A 2021-02-03 2021-02-03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Pending CN1127992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9345.3A CN112799215A (zh) 2021-02-03 2021-02-03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9345.3A CN112799215A (zh) 2021-02-03 2021-02-03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9215A true CN112799215A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13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9345.3A Pending CN112799215A (zh) 2021-02-03 2021-02-03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9921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6809A (zh) * 2021-06-28 2021-09-10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759507A (zh) * 2021-09-14 2021-12-07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6809A (zh) * 2021-06-28 2021-09-10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376809B (zh) * 2021-06-28 2022-08-09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759507A (zh) * 2021-09-14 2021-12-07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759507B (zh) * 2021-09-14 2023-12-15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5937B2 (en)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comprising nine lenses of various refractive powers,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042007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598935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nine lenses of −++−++−+−, ++−++−−+−, −+−++−−+−, −+−++−++−, +−−++−−+− or +−−++−++− refractive powers,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935760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262540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255856B (zh) 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车用摄影装置
US11822056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698178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307385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372204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965205B (zh) 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电子设备以及汽车
CN113625423A (zh) 一种成像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9823449B1 (en) Optical telephoto imaging lens
US9696522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68907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799215A (zh)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CN112817127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873038U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CN214409426U (zh)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驾驶装置
US10948690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859295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623292U (zh)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375520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215416070U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474190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5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Oufei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 Hongyuan Road, Xi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300385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