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3760A - 极速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极速飞行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93760A CN112793760A CN202011523295.2A CN202011523295A CN112793760A CN 112793760 A CN112793760 A CN 112793760A CN 202011523295 A CN202011523295 A CN 202011523295A CN 112793760 A CN112793760 A CN 1127937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craft
- rocket
- rockets
- missile
- satell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9
- 235000015842 Hesper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4
- 235000012633 Iberis amar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JTJMJGYZQZDUJJ-UHFFFAOYSA-N phencyclid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N1C1(C=2C=CC=CC=2)CCCCC1 JTJMJGYZQZDUJ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760 rocket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5437 stratosphe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3535 sea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436 troposphe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06010010144 Completed suicid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4 deto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580 weight lo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87 super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41000251729 Elasmobranchii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934 vacuo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76 Electric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83990 Flabell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68 electr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63 water suppression through gradient tailored exc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00—Fuselag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ommon to fuselages, wings, stabilising surfaces or the like
- B64C1/14—Windows; Doors; Hatch covers or access panels; Surrounding frame structures; Canopie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pressure sensors, water deflectors, hinges, seals, handles, latches, windscreen wi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2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in aircraft; 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02—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16—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of je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3/00—Arrangement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D33/04—Arrangement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exhaust outlets or jet pi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7/00—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for power plant
- B64D37/02—Tan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002—Launch systems
- B64G1/005—Air launc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10—Artificial satellites; Systems of such satellites; Interplanetary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2—Parts of, 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in or to, 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4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propul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飞行器技术领域,介绍的是极速飞行器与极速导弹以及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返回式卫星进入大气层时遇到的热障、黑障、激波问题的解决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飞行器技术领域。主要内容为:省略掉飞行器上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翅膀、控制尾翼与翅膀的机构、发动机、油料、大梁等物件,改用火箭为动力,象新式飞机那样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前后左右移动、爬升、俯冲、加速、减速、垂直起降、悬浮,以及叙述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返回式卫星返回大气层时遇到的热障、黑障、激波问题的解决方法。
背景技术
据说现在世界上最快的导弹是美国的洲际导弹民兵3,其末端速度能达到27马赫,而中国最快的导弹东风-41的末端速度却只有22马赫,所以要利用本发明所叙,提高飞行器的速度。
发明内容
因本发明提到了军用飞行器(申请号201910839402.3)中的盖子与弯头,先摘录军用飞行器发明中的盖子与弯头(共二部分):
第一部分:盖子
空中航母上的飞机可以不用垂直起降,但是,它所携带的飞机还是应该有垂直起降的功能(比如航母上的飞机要到空中航母上去)。英国的鹞式战机,俄罗斯的雅克-141,美国的F-35B,都是用改变喷气方向的方法改变飞机的方向和升降,本节对他们的方法做些改进。
本说明开头叙述的第一种热空气飞行器(大型热空气子母节油飞行器),它的喷气孔都在飞行器后面水平方向,飞行器内五个热空气仓内的热空气都是上面温度高下面温度低些(最下面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要将这种民用的热空气飞行器改为军用,也就是将它改成空中航母,首先将它的喷气孔都改在热空气仓的下面,并且将所排出的温度低些的空气与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空气都用管道汇入中间的热空气仓下面的管道内,也就是无论那个热空气仓排出的空气都经中间的热空气仓下面的管道垂直向下喷出。再将中间的热空气仓的下面的管道口盖一个盖子。这个盖子可以绕着管道口急速旋转,因为这个盖子其实是扣在管道口上,相扣的部分是轴承(管道口呈喇叭状,喇叭状的背面是滚珠,滚珠的背面是盖子的上方)。再在盖子的水平方向打一个孔,这样,任何一个热空气仓排出的空气都会从这个孔向水平方向喷出。因此,当这个孔向后面喷气,空中航母就向前飞奔;因为轴承很容易转动,突然间将这个孔转到前面去,正在向前飞奔的空中航母就会陡然向后飞速倒退(实际上空中航母是绕了个半圆再向后,但因变化太快,所以看上去就是瞬间向后飞速倒退);当这个孔突然转到左边,正向后飞速倒退的空中航母就会突然飞速横向右边。所以,空中航母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任何水平方向前进。
盖子上还有二个孔,一个在盖子下方的中间,一个在盖子下方的边缘。盖子下方边缘的孔,方向与盖子水平方向的孔相反。也就是盖子水平方向的孔朝向东面时,这个下方边缘的孔正处于西面。在空中航母前行时,这二个孔都是关闭着的。
在水中行驶的航母的甲板上的飞机的下面,也装一个这样的盖子。飞机启动时,发动机喷出的热空气经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喷出,飞机垂直上升。
本说明所述的所有飞行器,在垂直起飞时,如果是用一个孔或二个孔垂直向下喷气,都是指这一个孔或二个孔在飞行器的重心的中间。实际上,因飞行器的构造与飞行器上搭载的设备轻重不均,有时这一个孔或二个孔不会准确地在飞行器的重心的中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将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打开一些 (或者将下一节所叙述的弯头的末端斜孔打开一些),并将喷出的气流指向飞行器较重的一方。如果是前面重些,则指向前方;如果是左后方重些,则指向左后方。如果飞机是用五个孔向下喷气,则所有的喷气孔的排列呈圆形或梅花形;如果飞机是用三个孔向下喷气,则三个喷气孔的排列呈品字形。
飞机垂直上升到空中后,将盖子水平方向的喷气孔朝向后面,然后打开,再关闭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让飞机前进。
飞机正在前进时,要使飞机突然向左上方向斜飞,先打开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这样,喷出的气流就对正飞行的飞机产生了阻力,也就是起到了刹车的作用,接着将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转到右边,让气流从右下方向喷出,然后关闭盖子水平方向的喷气孔。这一系列操作应该在十分之一秒内完成。这样,正在前行的飞机就能突然横向左上方。
飞机的发动机与备用发动机的喷气口联在一起(并联),发动机喷出的气流,不是象现在的飞机这样从后面或翅膀下面喷出,而里喷到发动机本身的球状孔内。球状孔内有上下二个开口,一个通往机身下面,一个通往机身上面。也就是飞机的上面与下面各有一个盖子。上面的盖子的转动与下面的盖子的转动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比如飞机前进时,二个盖子同步,同时用二个盖子水平方向的喷气孔向后喷气。二个盖子不同步且方向相反时,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与盖子上方边缘的喷气孔正好相对,也就是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正向右下方喷气时,必须关闭盖子上方边缘的喷气孔(此时这孔如果开启,会向左上方喷气)。
这样,正在飞行的飞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任何水平方向、上下垂直方向、任何一个斜的方向前进。
所以,便是飞机翅膀断了,尾巴掉了,壳裂开了,都不成问题,因为飞机能悬停(若飞机因为断了尾巴或翅膀而倾斜,则在打开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时,还同时半开或全开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并将喷出的气流朝向倾斜的那方,使飞机平衡),乘客就象站在地面上,跳伞也罢,看着飞机上的备用发动机给降落伞式大热气球充热空气也罢。
第二部分:弯头
要使飞机往任何方向前进,也可不用转动的喷气的盖子,而是用近似L形的弯头。L形的角度为90 度,而弯头的角度在110度至160度之间,以135度为最佳。在弯头的中间(也就是L形的拐角处),有个向下的孔,这个孔(弯头垂直向下喷气的孔)就相当于盖子下方中间的喷气孔。弯头的未端(也就是L 形下面一横右边的未端),是可打开或关闭的孔,这个孔(弯头的末端斜孔)相当于盖子下方边缘的喷气孔。在弯头的中间的背部(也就是L形下面一横左边的未端),也有个可打开或关闭的孔,这个孔(弯头的背孔)相当于盖子水平方向的喷气孔。转动这个弯头,也就相当于转动了那个盖子。在飞机上装配这种带弯头的发动机,据说比装美国的矢量发动机还强,完全可以取代推力矢量技术。
以上是从军用飞行器中摘录的内容,接下来便叙述本发明:
要将飞行器的速度加快,第一是减轻它的体重,第二是……本说明主要介绍减轻飞行器的体重与解决飞行器返回大气层时遇到的热障、黑障、激波问题。
在军用飞行器的第七种新式飞行器的第八节子弹形飞机与火箭飞机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装三个盖子的飞机,因可同时用三股或四股气流驱动飞机,应不要水平、垂直尾翼,也不要翅膀以及控制尾翼与翅膀的机构,它的整体形状有些象一粒子弹,本说明称做子弹形飞机。子弹形飞机因没有翅膀,因而占的地方窄,停放一架普通飞机的位置至少能停放二架。”实际上,飞行器除了省略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翅膀以及控制尾翼与翅膀的机构,还可以省略发动机,当然也不携带油料,这样的飞行器是用火箭驱动的,我将它取名为极速飞行器(注:在军用飞行器中,我将载人航天器分为空中航母、A型火箭飞机、B型火箭飞机、C形 火箭飞机、D形火箭飞机,用来发射、回收卫星,但详细介绍火箭飞机的内容是在省略4,现在 已将省略4的部分内容移到本说明中公布,并将省略4中的火箭飞机改名为极速飞行器,因 移动的内容与军用飞行器中的内容无丝毫重复,因此本说明中的极速飞行器不再是军用飞 行器中的火箭飞机,本说明中的极速飞行器与军用飞行器中的火箭飞机完全是二码事)。下面具体介绍极速飞行器的飞行方法。
首先介绍极速飞行器怎样上升,悬浮,下降(本文以飞行器中的飞机为例)。火箭装在飞行器的弹仓内,弹仓下面是能在水平方向转动的弹夹,弹夹下部是能在垂直方向转动的钢筋,钢筋正中是圆形钢圈,钢圈内是从弹仓里下来的火箭(火箭的中间周围是凹圈)。有的国家是用三台发动机将飞机垂直起降,其实这三台发动机也可用三枚火箭替代。也就是飞行器上有三个弹仓三个火箭控制架(或一个弹仓三个火箭控制架),三个火箭控制架呈品字形,因钢筋可转动(带动钢圈转动),因此呈水平状的火箭可转为垂直。三枚火箭尾部组成品字形垂直向下喷射时,产生的推力将飞行器推到半空。到半空后,因弹夹可在水平方向转动,因此每二个喷孔之间都可呈120度,此时三个喷孔随着钢筋的转动慢慢向上喷(垂直向下的喷孔,左右原本都是90度角,慢慢向上喷的意思就是一边的角度减小,一边的角度加大,比如左边100度角,右边80度角,继续慢慢向上喷,接下来就是左边110度角,右边70度角),也就是喷射的品字形增大时 (此时每二个喷孔之间还是120度),飞行器上升的速度便会变慢,直至飞行器悬浮;飞行器悬浮后,品字形继续增大,飞行器便会下降(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仍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火箭的推力相互抵消,飞行器因重力垂直下降)。也就是通过调节品字形喷孔的大小,飞行器实行上升、悬浮、下降。上升时可以不是陡然上升,而是三枚火箭呈喇叭状,极缓慢地向上升,离地后再加速:也就是将品字形喷口都慢慢垂直,完全垂直时,则是全速上升。
三枚火箭尾部呈品字形向下喷,将飞行器升到半空后,三个喷孔同时慢慢向后(此时每二个喷孔之间都不是呈120度,而是全部平行,也就是三枚火箭全部平行),飞行器便前行。这种飞行器一般不装襟翼,要后退时将喷口向下再向前喷,或者掉头向后飞。
上述极速飞行器为第一类。用火箭驱动的极速飞行器也可以配备发动机与油料,这种极速飞行器为第二类。第二类极速飞行器,垂直升空后前行,当火箭燃料用完后,飞行器开始使用油料驱动,也就是火箭与油料分开使用。第二类极速飞行器的火箭虽然可以将飞行器垂直起降,但它并不是在平时用来将飞行器垂直起降的,而是用来预防,防止坠机与在下一段的末尾所述的在紧急情况下垂直升空(然后加速飞走)。也就是说,其它装载弹药的飞行器一旦遇到意外,导致没油了,就只能坠毁,而第二类极速飞行器遇到意外(比如与空中航母失去联系,利用火箭续航已失去意义,比如因意外情况耽误,导致天已黑了,不适合夜间飞行,等等情况下),则可以利用火箭降落(与升空)。装备有火箭驱动的直升飞机,如果螺旋桨坏了,则可利用三枚火箭降落(或升空)。火箭除了续航,还要设计为装上弹头就是导弹,所有的导弹设计为取下弹头就都是火箭。
有的国家用三台发动机将飞机垂直升空,当飞机离开地面后还不能向前飞,非得要将喷孔向后了才能向前飞;第二类极速飞行器,只要周围没障碍,在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能启动本身携带的发动机向前向左向右或掉头向后飞;在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能开始爬升。也就是说,用三台发动机垂直升空的飞机,降落在某处执行任务时,一旦遇到突然袭击,很难逃脱,因为垂直升空的蔽端非常大,基本上躲避不了导弹;而第二类极速飞行器,便是导弹已经飞近了,只要已经启动了三枚火箭,便是未弄清导弹从何方攻过来,也可就地转几个圈,躲避导弹。而飞行器就地转圈时,也是在持续升空,所以转几圈后就可向任意方向飞走。飞行器转圈时导弹要进行调校,捕捉目标,还没调校好飞行器却在直线飞,于是只得继续调校,但此时飞行器已是三枚火箭加发动机一齐推动,根本追不上了。第二类极速飞行器机群降落在某处执行任务时或飞机场上与大船甲板上的机群(极速飞行器)遇到自杀式隐形无人机群(或从潜伏在跃层内的潜艇上发射的潜舰导弹群)的突然袭击时(以从东方攻过来的自杀式隐形无人机群为例,发现自杀式隐形无人机群是从东方攻过来是启动预案1,发警报则是发警报1),所有的飞行器(指飞行员能够到达飞行器上的,或能用遥控启动应急系统的)立即以接近球形的方式散开(也就是启动火箭后四周的不升空直接向除东方以外的方向飞走,处于四周与中心中间的垂直升高几十米后向除东方以外的方向飞走,处于中心的垂直升空)。预案1是向西飞的飞行器最多,其它飞行器向南向北向上(可发射拦截导弹)后再向西,没有向东飞的飞行器。
第二类极速飞行器若是在空中受到敌方导弹攻击,如果是使用发动机驱动,则可启动钢圈内火箭,将飞行器瞬间加速,此时火箭相当于加速火箭。如果火箭的燃料里混有专门对付追击导弹的物质,则火箭还相当于拦截火箭。如果火箭设计为喷射时散发出满天烟雾,则火箭还相当于掩护火箭。因火箭也可续航,当油料不够时,可使用火箭推动飞行器前进,接近目的地后再使用余下油料:最后使用的究竟是三枚供垂直降落的火箭还是余下的一点油料,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战时二架飞行器对决,只要耗光了对方的油料,或让对方用剩下的油料回不到飞机场、公路、水面、草地等可以降落的地方,也能获胜,因为己方可以不返回基地,利用最后三枚火箭在非敌占区降落(包括山地、峡谷、甚至是坡地、雾区等地方降落),收到其它飞行器或空中航母运来的火箭后,将火箭装入弹仓,再将飞行器升空前行。也就是说,(只要能) 让战场在敌方飞机不能降落的上方,己方飞行器就能一直追击敌机,而敌机因油量限制不能长时间追击己方飞行器。也就是说,极速飞行器可以不按作战半径,面是可以按作战直径出击(能垂直起降的敌机也可采用按作战直径出击的方式,但敌机降落后只能补充油料,因此其它敌机难以援助,而加油机却一般没有作战能力,难以抵挡我方导弹)。火箭未装弹头时,前端仍是尖的(圆锥形),它的弹头也是尖的,也就是装弹头时,是在圆锥上再套一个圆锥。如前所述,火箭装上弹头就是导弹,火箭取下弹头就相当于油箱,所有的火箭都可把前面的战头部取下来,用后面的火箭燃料去推动飞行器前进。如果是第一类极速飞行器 (没有发动机与油料的飞行器),则最后三枚火箭相当于飞行器的备用油箱。
火箭燃料用完后钢筋可向两边缩进弹夹,因此钢圈可左右分开(下宽上窄),扔掉空壳,然后钢圈下窄上宽,另一枚火箭进入钢圈。
第二类极速飞行器,受到敌方导弹攻击时,可加大油门或用品字形前面的火箭加速;紧急情况下也可用品字形后面的二枚火箭同时加速;如果用三枚火箭同时加速,则飞行器可在敌方攻击的导弹面前瞬间失踪,当然飞行员要能承受得住这样的速度。如果飞行员承受得住或使用的是无人机,则可以在关键时刻实施闪电战(不用于战术,用于战略;或虽是用于战术,但能达到战略目的)。闪电战(以第一类极速飞行器突袭为例)举一个例子:
飞行器携带六枚火箭(六枚火箭相当于六台发动机,但火箭可以造的比发动机轻得多)与一枚炸弹(如果是执行某项任务,则可不携带炸弹,而是带其它东西),用其中三枚火箭接近敌方领空,然后放掉正推进飞行器前进的第一二三枚火箭(用剩余火箭燃料)进入敌方领空吸引对方射过来的攻击(或拦截)的导弹,将第四五六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也可以放掉第一枚火箭进入敌方领空吸引攻击(或拦截)的导弹,将第四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再放掉第二枚火箭进入敌方领空吸引攻击(或拦截)的导弹,将第五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再放掉第三枚火箭进入敌方领空吸引攻击(或拦截)的导弹,将第六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然后飞行器进入敌方领空,到达目标上方,投下炸弹(或执行某项任务),然后返回(此时飞行器重量最轻,速度最快)或爬升(三枚火箭的喷口稍微向下),左右转向(三枚平行的火箭同时水平摆动),在接近基地前减速(比如将品字形上面的火箭向前喷,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继续向后喷,则相当于只有一枚火箭推动飞行器),飞往目的地。接近基地后再减速(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不再平行,而是慢慢张大一些或者将喷口靠拢一些),降落(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继续张大,直至三枚火箭的喷口互为 120度角,此时三枚火箭头部凑在一起),移动(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 在一起时,前移是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的角度减小,比如由120度减小至110度。三 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后移是品字形 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的角度增大,比如由120度增大至135度。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 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右移是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左边的喷口角 度减小,比如由120度减小至100度;也可采用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右边的喷口角度增大,比如 由120度增加至125度。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 在一起时,左移是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右边的喷口角度减小,比如由120度减小至115度;也可 采用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左边的喷口角度增大,比如由120度增大至150度),悬浮(任何二枚火箭的喷口都是120度角且火箭都是头高尾低,三枚火箭成喇叭形),慢慢着地(三枚头高尾低的火箭都将尾部喷口抬高一点点,此时三枚火箭还是喇叭形)。慢慢着地后火箭会继续喷射,所以着地处不能是林地。如果下面不适合降落,则在着地前飞行器要前行或后退或左移或右移,然后着地,直至火箭燃料用尽,喷射停止。实施闪电战的飞行器要减轻飞行器体重没有携带笨重的发动机,而是利用调整三枚火箭的角度实行前进后退左右转向爬升等等。如果品字形下面的二个弹夹接近飞行器后面,喷孔能够向上且不喷着飞行器本身,则飞行器还可实行俯冲。如果品字形前面的弹夹接近飞行器前面,喷孔能够向上且不喷着飞行器本身,则三个喷孔同时向上喷时飞行器可以快速下降。
如果能确定对方的导弹是追踪热源的,极速飞行器的第一类(或第二类不使用发动机)突防时,也可放掉正推进飞行器前进的火箭(用剩余火箭燃料)吸引来袭击的导弹,让飞行器利用惯性飞行(因飞行器本身没有热源,不会被追踪热源的导弹攻击,所以如果敌方首先发射追踪热源的导弹,而又是突然间使用这种飞行器,则机群能顺利突防),让火箭确凿吸引来袭击的导弹后,再启动已换上的火箭。
无论是第一类极速飞行器还是第二类极速飞行器,皆可用于太空探索。
以上所述是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的第一部分,是指减轻物件(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翅膀,控制尾翼与 翅膀的机构,发动机,油料,大梁等等)与人员(用无人驾驶的极速飞行器 或说是无人驾驶的火箭飞机), 接下来讲述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减轻剩下来的物件的体重。
第二部分所述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飞行器,比如各种子弹形飞机,各种火箭飞机,各种应急火箭,各种空中航母,以及本文后面的各种极速导弹等等(本文以极速飞行器为例)。此方法是:
飞行器由上下二部分构成,上下二部分都可分为一百个单元,这二百个单元主要由磁性材料构成。下面一百个单元全都是N极向上(或者全都是S极向上,此处以N极向上为例),上面一百个单元是五十个N 极向下、五十个S级向下,上面一百个单元向下的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当下面一百个单元放在地磅上称时,重量为一百吨,将上面一百个单元(重量也是一百吨)也放上去,理论上总重量会小于二百吨:因为虽然增加了五十个N极的推力,但同时也有五十个S极的吸力,这五十个S极的吸力(应当) 能减小下面那一百吨的重量。上面五十个N极的推力会有一百吨,因为另外五十个单元的重量也附加在上面,也就是下面的一百吨加上五十个N极的推力,总重量为二百吨,但因为上下之间有材料隔开,上面五十个S极的吸力应当能减小下面五十吨的重量,也就是它的总重量(应当)是一百五十吨。飞行器采用这种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反重力的方式之一)的方法,能减小百分之二十五的体重。这二百个单元之间不需要磁场的地方用磁场不能进入的超导体铅分隔与固定,也就是飞行器由铅、磁性材料与其它材料构成。飞行器弹药仓内(比如极速飞行器的弹药仓)装有三百枚弹药,如果将弹药取出来一枚一枚的放在地磅上称,总重量是三百吨,如果将这三百枚弹药又放回弹药仓里,并且连同弹药仓一起放在地磅上称,则总重量小于三百吨:因为弹药仓与弹药的外壳由许多个单个的磁铁构成,构成弹药仓的磁铁是N极朝内(或者S极朝内),而构成弹药外壳的磁铁则有些是N极朝外面,有些是S极朝外面,且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因为弹药仓固定了弹药的位置使弹药不能动弹,这便使得弹药仓里的弹药如同处于真空,呈悬浮状态。比如发射卫星的多级火箭是将四枚火箭固定在一起,称重时火箭的总重量便会减小:因为此时四枚火箭被固定,如同处于弹药仓内。如果弹药仓内的弹药是散放的(比如弹药仓大,弹药小,且弹药仓又没有分格),则构成弹药仓的磁铁有些是N极朝内,有些是S极朝内(一般情况下朝内的N极与S极各占一半),且朝内的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仓内的弹药,第一种是构成弹药外壳的磁极全部是N极朝外(或者全部是S极朝外),第二种是构成弹药外壳的磁极是N极与S极夹杂着均匀分布,也就是朝外的N极与S 极各占一半;这二种弹药是分层放置的,也就是铺第一种后,铺第二种,再铺第一种,再铺第二种,依此类推:这样,弹药仓内的弹药仍然会呈悬浮状态(悬浮状态有利于减震)。导弹内部前面的炸弹如果是子母炸弹(集束炸弹),其构造也是如此(也就是子炸弹在母炸弹内,虽然被母炸弹这个外壳束缚得紧挨在一起,但子炸弹其实是呈悬浮状态)。
实际上,飞行器可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二部分为一组,每组都采用上叙的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式。当然也可以不分组,而是整体上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式,也就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二层与第三层、第三层与第四层……全都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式。
以后制造的火箭、卫星、飞机、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其构造也应如此。
磁性材料即可双向作用(比如弹药仓内固定弹药的支架,是S极朝上N极朝下,或S极朝下N极朝上),也可单向作用(比如弹药仓的仓壁,只须将磁场作用于仓内),单向作用时可采用U形磁铁(马蹄形磁铁),也就是N极与S极朝向一个方向。磁性材料也可用通电螺线管替代。
极速飞行器如果采用上述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法(也就是综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其速度会更快,如果这样的极速飞行器(机群)在某国领土上空绕行一圈还能避开对方拦截,并在目标处投下警告弹,也能达到战略目的,也就是用半真半假的战争取代战争(未来的战争方式之一)。如果警告弹不起作用,真正攻击时,则是使用极速导弹,当然也可采用以下二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无人机携带多枚火箭攻击:比如无人机携带三枚火箭与一枚炸弹,到达目标上方后,三枚火箭与无人机与一枚炸弹一齐攻向目标(此时的无人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而是将三枚火箭与炸弹绑在一起的支架,也就是三枚火箭在一个子弹形的壳内一齐推动一枚炸弹飞奔)。第二种方式是用一枚喷射量相当于三枚火箭的大火箭(这样就省去了三枚火箭的外壳)。因第二种方式省去了三枚火箭的外壳(也就是减轻了体重),所以速度要比第一种方式快。因此,采用第一种方式时,要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法。比如一个子弹形的壳内是一枚炸弹(重量为一吨)与五枚火箭(每枚火箭重量都是一吨),使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原理后,其总重量就会小于六吨。实际上,采用第一种方式时,并不适合用做导弹,而是适合用做本说明后面叙述的多喷火箭。
东风-41其末端速度达到22马赫,并不是因为末端推进时推力加大,而是因为其本身重量减小了。将东风-41分为七截,第一截为战斗部,其它六截为推进部,用任何二截推进部推进战斗部,在用掉一截推进部并脱掉燃料用完的废壳后(也就是经过加速后),其速度都能达到22马赫。将六截推进部改为三枚火箭并捆在一起,只推进一个战斗部,经过加速后,其速度则超过22马赫(假定为25马赫)。如果是用一枚喷射量相当于三枚火箭的大火箭,因为省去了三枚火箭的外壳,所以重量比起将六截推进部改为三枚火箭并捆在一起,只推进一个战斗部的东风-41要轻,因而速度能超过25马赫(假定为28马赫)。
无论是民兵3还是东风-41,都有几个缺点:第一点是初速度慢,第二点是飞行时间长,第三点是要到最后速度才能达到27马赫或22马赫。如果激光武器发展快,在第一点与第二点时便会被激光武器干掉。但如果东风-41后面的六截推进部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法,则垂直发射时其总重量将会减小,其头部的许多子炸弹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法,总重量也会减小,而它的推力又并未减小,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它上升阶段的初速度。潜水器的内部采用这种构造,不排水进水也能实现上浮与下潜(比如弹药平放使潜水器重量增加,弹药叠放使潜水器重量减小)。
上文已经叙述了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的第一部分(减轻物件与人员)与第二部分(利用磁场相吸原理),第三部分是利用翼地效应提升飞行器的升力。提升飞行器的升力相当于减轻的它的体重,所以第三部分仍是讲叙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翼地效应技术大家已熟知,此处不再赘述。用三枚火箭驱动的第一类极速飞行器(有人机或无人机,此处以无人机为例)利用翼地效应飞行,无人机上装载的主要是弹药,而火箭的外壳、弹药的外壳与无人机都可以用磁性材料,都可以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原理:也就是综合了这三部分的极速飞行器(极速飞行器的第三类),(攻击时的)速度便会极快,加上接下来叙述的极速导弹,应能抵挡得住在水面行驶的大船,说不定坐在海景房里吆喝一声也能封锁领海,当然也不会惧在地面上跑的东西。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后的第二类极速飞行器(有人机或无人机,此处以有人机为例)利用翼地效应飞行,为极速飞行器的第四类。
第四类极速飞行器也可用于交通,也就是在沼泽上面、海峡、陆地与岛屿、岛屿与岛屿之间开辟极速飞行通道,这可比修超长大桥合算得多,因为修超长大桥费用昂贵,而极速飞行通道一分钱也不要。用于交通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是地面或海面上最快的交通工具。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可以批次飞行,因为批次飞行能避免交通事故)加油后飞到对岸(第一站),更换人员(比如游客,以游客为例)并加油(可以每次都按前面的飞行距离加油)后,又向前飞往第二站(所有的用于交通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都可以不返回,要返回的游客需经过横道乘坐另一边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因为是搭载游客,此时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只利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原理与利用翼地效应,可以不使用火箭,因此此时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因为不是在高空飞行(而是利用翼地效应飞行),所以用于交通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是安全的交通工具。因为不需在高空飞行,所以节省了爬升到高空的油料还缩短了上升与下降的距离。岛屿上修二条平行线路,平行路中间建个加油站,就可供第四类极速飞行器起降。各岛屿间采用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做为交通工具,便相当于将中国所有的岛屿连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岛屿连成了一个整体后,海战时大船的补给则可改为离国土距离最远的岛屿。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在紧急情况下,比如战时)飞到另一个岛屿上,在加油站除了加少量的油,还(要)按前面的飞行距离配备三枚火箭(第四类极速飞行器使用动力加三枚火箭才相当于将中国所有的岛屿连成了一个整体,使用第三类极速飞行器也相当于将中国所有的岛屿连成了一个整体)。——此时的极速飞行器可以转弯穿过横道,然后从相邻的另一条极速飞行通道返回。高速公路两边可增设极速飞行通道,两边有障碍时则在高速公路上方增设极速飞行通道(这样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就是在车辆上方)。高速公路两边的极速飞行通道也可以只在节假日开启。一旦爆发战争或应对自然灾害时,中国全部 (或部分)的高速公路也可在短时间内改为极速飞行通道(便是控制上有漏洞,仍有车辆驶入高速公路上,仍无大碍,因为极速飞行器是低空飞行)。
前面已经讲述了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的第一部分(减轻物件与人员)、第二部分(利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原理)、第三部分(利用翼地效应提升飞行器的升力),飞行器(主要是指中、大型飞行器,中型飞行器包括发射卫星、发射导弹、发射航天器等等)在升空、飞行、降落时(以升空时为例),同时采用上述三部分的方法的同时,还可以采用第四部分增加浮力的方法。第四部分增加浮力的方法与后面的A-4B导弹节约能源的方式类似,与我在地效航母(申请号202010828265.6)发明专利中的“潜水型地效航母如同被一只巨掌推动的超空泡鱼雷”的节约能源的方式也类似,原理都是相同的,因而此处不详叙,只叙有区别的地方。在军用飞行器的发明专利中,发动机产生的热空气首先是进入到热空气仓内,再通过盖子或弯头排出,驱动飞行器,如果是在地面升空时,发动机产生的热空气将热空气仓充满后,也可持续的大量的排到飞行器上方,排出的气流要尽量不产生推力,只将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加热,使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当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时,飞行器下方密度高的空气便会托举飞行器。也就是说,悬浮在地面上的飞行器,向上溢出高热气体,按道理会推动飞行器向下,但实际情况却是向上溢出高热气体,飞行器反而还会向上。如果没有高热气体溢出,则可采用加热飞行器上方表面的方式。飞在空中(或升空与降落)的飞行器,如果上面温度很高,下面温度低,则飞行器也会获得升力。所以飞行器(主要是指中、大型飞行器)可以将弹药全放在下面,升空、飞行或降落时将发动机喷出的热空气溢一些到上面,或用其它的方式(比如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同时冷却下面的空气(温度越低空气密度越高)。飞行器的上面(应是象隐形飞机那样)鼓凸,(这样上面)就能与空气摩擦发热,隐形飞机的下面有的是平的,这样就不会与空气摩擦发热;当然隐形飞机的下面的左右两边如果向下伸出,且伸出部分是前宽后窄(也就是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它获得的升力将更大。因此最适合飞行的飞行器是: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上面鼓凸并不一定要全部呈流线型鼓凸,而是上面前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呈流线型鼓凸;下面也不一定要是平的,也可采用下面稍微凹进的瓦片状)。民航飞机许多都是头向上仰,虽然能获得升力,但上仰会增加阻力,所以我认为上仰仅仅是在起飞时起点作用。对于小型的飞行器(比如导弹),其方法则与极速导弹中的B-3导弹相同,此处不重复叙述。
如果一个国家的飞行器经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为1600公里,同时采用上述全部方法后,其作战半径 (应)可超2000公里,也就是其作战直径超4000公里,因为是利用翼地效应极速飞行(利用翼地效应飞行的同时还可避开敌方雷达),其作战直径的距离则更长。因此潜水型地效航母从马里亚纳海沟地效航母基地——(以科研为名)在马里亚纳海沟建地效航母基地获得万米深海水压的天然屏障——上浮(或者潜行一段距离再上浮)后,其携带的机群可以(在战争爆发时或战略决战时才第一次以作战直径飞行的方式) 奔袭万里(如果距离近则可实施上面所叙的闪电战),(利用接下来叙述的极速导弹)对敌方军事基地或海面的大船实行打击。
第二类极速飞行器如果配备的不是航空发动机,而是能完全取代航空发动机的极速动力(也就是用火箭驱动的极速飞行器配备极速动力),其速度更快,非常适合闪电战,其作战直径也更长,可远超万里。极速动力的具体内容为:省略1。
按作战直径出击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战机不返回,完成任务后在非敌占区降落。第二种是战机返回(第二种按作战直径出击的方式也称做按作战直径返回),也就是潜水型地效航母在天亮前到浅海区并浮出水面(或接近水面),其携带的高空型地效航母从水面或水下快速升到最高处,战机从高空型地效航母上不使用油料(或火箭)直接滑翔到敌方军事基地(或海面的大船)上方(此时天刚亮)实行打击。高空型地效航母释放战机后,立即回到潜水型地效航母上,潜水型地效航母立即下潜返回深海区。战机完成打击任务后:一是利用翼地效应返回本土机场;二是利用翼地效应返回某岛屿;三是利用翼地效应返回深海区的潜水型地效航母上。如果高空型地效航母释放战机后,不是回到潜水型地效航母上,而是抵近敌方军事基地(或海面的大船),则战机返回高空型地效航母上补充(油料)弹药。采用第二种方式不适合用于突袭,因滑翔的速度不快(不是隐形飞机还不能避开雷达),而在滑翔时,如果遇到非追踪热源的导弹群的攻击,还是要使用油料与火箭加速摆脱导弹或垂直向上用飞行器尾喷摧毁导弹,这样就只能改成按作战直径出击的第一种方式,也就是在完成任务后在非敌占区降落。使用第二种方式,也可以在战争爆发时或战略决战时才第一次使用(在这之前不将滑翔与以作战直径返回结合的方式用于战争)。以作战直径出击的第三种方式是:省略2。
我将运输方式统称为勾股弦运输方式。现在在某些特定场合(比如不便吊车作业的小船),可采用勾股弦运输方式中的“勾”,也就是用有浮力的氦气球(或氦气仓)、氢气球(或氢气仓)、热气球(或热空气仓)多次吊升重物(比如利用下宽上窄的,极深的山沟建地堡 时,可用一个热空气仓吊升沟底的所有重物。挖防空洞修地堡时,可同时利用下宽上窄的, 极深的山沟建地堡,也就是用挖出来的石块填平山沟上部空间,这样就同时修了二个地 堡)。高空型地效航母从水面或水下利用浮力或利用动力升到最高处,都是用直角三角形的“勾”上升。战机从高空型地效航母上不使用油料(或火箭)直接滑翔到敌方军事基地或海面的大船上方实行打击,是用直角三角形的“弦”滑翔;利用翼地效应返回,是用直角三角形的“股”返回(战机作战直径并不等于直角三角形的“股”的长度)。战机在用直角三角形的“弦”滑翔时,如果遇到导弹群的攻击,有时是垂直向上用飞行器尾喷摧毁导弹,但导弹若总是从直角三角形的“弦”上追击按直角三角形的“勾”垂直升空的战机,则飞行器的尾喷摧毁不到导弹,此时飞行器也可按直角三角形的“弦”飞行,用尾喷摧毁导弹。
勾股弦运输方式再举一个例子:给开水瓶式的热空气仓充入热空气(热空气仓的隔热层如果未充入氦气,则是真空或也充入热空气,如果充入了氦气,则热空气仓未充热空气也未装重物时,其重量可以为零),热空气仓从离国土距离最远的岛屿的油库上方浮到最高处后(热气球曾创造上升34668米高的记录),热空气仓上的加油机机群滑翔到远处的大船上(热空气仓上浮到最高处后,每开走一架加油机,热空气仓因重量减轻便能上浮一些, 最后一架加油机开走后,热空气仓放掉热空气慢慢回到油库库房前),给大船与大船上的机群加油,然后加油机机群利用翼地效应从水面上返回或从水面返回。加油机机群从水面返回时,如果不是象船只那样开回来或用船只拖回来,而是随波漂回来,那么整个运油过程所耗掉的油量就只有启动发动机给热空气仓充一次热空气所用掉的那一点儿油。2001年8月23日,加拿大越洋航空一架空客A330 -200型飞机因为引擎漏油,在大西洋上空耗尽燃油,但这架飞机竟然滑翔了150多公里,成功地在亚速尔群岛上的一个空军基地迫降。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50公里的高度,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空客A330-200型飞机耗尽燃油后,肯定没心情专心去滑翔,而只是想着怎样降落,如果是专心去滑翔,一心想着怎样滑翔得更远,滑翔的距离应该要长得多。热空气仓上浮到34668 公里的高度后,刚好是平流层的中间位置,因此加油机机群至少可以滑翔几百公里,如遇上升气流(或加油机机群在降到平流层底部时开启发动机再上升一下),则可滑翔上千公里。因此,大船离距国土最远的岛屿上千公里时,仍能获得永久续航的能力。大船远离距国土最远的岛屿时,它剩余的油料只要能返回到距国土最远的岛屿上千公里处就可以了,此时它所携带的战机仍可按作战直径出击。加油机机群返回时,仍可用勾、弦运输方式返回,也就是给大船上的开水瓶式的热空气仓充入热空气,热空气仓从大船上方浮到最高处后,热空气仓上的加油机机群滑翔到距国土最远的岛屿上的油库库房前。也就是说,太平洋上的移动飞机场(地效航母)可以与大西洋上的大船互相补给人员与物资,也就是处于太平洋地效航母1上的甲团队可以经驻扎在二地间的地效航母2与巡航于二地间的地效航母3来到大西洋上的大船上,甲团队虽然一连坐了三次勾、弦运输机,但是只耗了三个热空气仓的热空气,也就是整个过程只耗费了一点儿油料。老式的飞行器最耗油的时刻是在爬升阶段,而勾、弦运输机却只需一个热空气仓的热空气,就升到了三万多米的高度——因此,所有的飞机场都可用1-100000个热空气仓或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或高空空中航母或升降浮力仓提升所有要起飞的飞机(具体方法见下面三段)。远离国土的各岛屿上与国内各地(尤其是山区或二地间隔着沼泽、河流、峡谷的地方)都可采用勾、弦运输方式。专门用于勾、弦运输的飞行器按“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或滑翔机)制作,并利用本说明中其它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的方法(比如利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省去发动机与油料的重量而改用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火箭(三枚火箭不是前面提到的火箭,而是后面叙述的多喷火箭),不仅减轻了重量,三枚多喷火箭还可供意外情况下使用(比如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勾、弦运输方式与三个火箭控制架加上三枚多喷火箭结合的方式称做无成本运输方式一。无成本运输方式二是用于勾、弦运输方式的飞行器不采用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而是装备一个发动机(或者简易发动机)与一个(很小的)油箱,供意外情况下使用。无成本运输方式三是用于勾、弦运输方式的飞行器采用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还装备一个发动机(或者简易发动机)与一个(很小的)油箱,供意外情况下使用。无成本运输方式与热空气飞行器普及后,全球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可大大减少,船只、车辆与飞机废气的排放也可大大减少。
在飞机场用热空气仓提升要起飞的飞机,完全不用耗油,只在某些时候起降飞机时,要开启四台10 千瓦的电机二十分钟左右,要耗十几度电。甲地飞机场上空有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空中飞机场由多个热空气仓构成,其中一部分热空气仓为升降浮力仓。乙地飞机场上空也有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空中飞机场也由多个热空气仓构成,其中一部分热空气仓为升降浮力仓。甲地飞机场上,一架载满旅客的特大飞机来到升降浮力仓上后,释放升降浮力仓。此时飞机的重量虽然接近500吨,但因是处于升降浮力仓上,重量为负50公斤。升降浮力仓的四周各穿有一根导引索,在四根导引索的控制下,升降浮力仓连同飞机直接升到了空中飞机场中的升降浮力仓停放区域。升降浮力仓与空中飞机场合为一体后,飞机从空中飞机场上开走,经平流层从南至北飞到乙地的空中飞机场上。乙地的空中飞机场的重量原本为负100公斤,但是刚才接连二次升上来几架飞机,而且都开走了,导致此时浮力比较大。第一次是浮升三架飞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开走了,浮升三架飞机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为450吨;第二次是浮升二架飞机,从西北、东北二个方向开走了,浮升二架飞机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为400吨。也就是说二个升降浮力仓一共产生了850吨的浮力。法国的大力神号飞艇载重量高达900吨,能把内河轮船提升越过水闸,可此时乙地的空中飞机场没有轮船可吊,也就是重量接近500吨的特大飞机来到它上面后,它的重量仍为负350吨。好在乙地的空中飞机场如同甲地的空中飞机场一样抛了锚,也就是它下面有一根直通地下的大铁链子扯着它,而且这根大铁链子能承受几千吨的浮力。重达500吨的特大飞机开到浮力为45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在导引索的控制下笔直地降到了乙地的飞机场上(此时升降浮力仓与飞机虽然一共重达50吨,但因为升降浮力仓大,如同降落伞,而且飞机场上的地坑最下面有缓冲弹簧群),待下面的升降浮力仓填平飞机场上的地坑并卡紧在地坑里后,特大飞机驶往下客区。
空中飞机场中的升降浮力仓停放区域的下面,有四个定滑轮组,四个定滑轮组扯着分布在升降浮力仓四周的四个动滑轮组,升降浮力仓下面四个角上的四个动滑轮组扯着地面上凹坑(地坑)里的四个定滑轮组。升降浮力仓以1-100000吨为单位(此处以50吨为例),也就是最小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是50吨。每个升降浮力仓都包含了四个浮力为10吨的浮力仓,称为浮力调节仓,用来调节升降浮力仓的浮力。最小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是50吨,如果将所有的浮力调节仓都分开,其浮力则只剩下10吨:如果在某个时刻没有升降浮力仓升(或降),上下二个飞机场上的人员或货物又急着要上去或下来,则这个时候可将浮力只剩下10吨的升降浮力仓当电梯使用,也就是启动空中飞机场上四台10千瓦的电机快速拉扯,这样就要耗十几度电。如果要升的重量为140吨,则一般是指定在15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上升;如果要降的重量为140吨,则一般是指定在10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下降:原则上是让升降浮力仓自己升降而不使用滑轮组拉扯。上段中接近500吨的特大飞机如果不搭乘450吨的升降浮力仓,也可从下面飞机场上释放500吨的升降浮力仓,特大飞机开到50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后,总重量为负50公斤,要开启地面上四台10千瓦的电机二十分钟左右,在滑轮组的拉扯下才能回到地面。如果上段中接近500吨的特大飞机内有人生病了或者飞机上装有躺着病人的担架,则是开启地面上四台10千瓦的电机通过滑轮组拉扯500吨的升降浮力仓最下面的那个浮力调节仓(开启电机之前空中飞机场上的人转换滑轮组挂钩),这样最下面的那个浮力调节仓的上面就会产生近10吨的重量,也就是说上面的飞机与升降浮力仓都是搁在最下面的那个浮力调节仓上的:四台电机都是可以调速的,最初是慢速,然后加速,接近地面时又降速,也就是整个下降过程实现无震动下降。如果要实现无震动上升,则是开启下面的电机后才释放升降浮力仓,升降浮力仓在电机的控制下缓缓上升,然后加快速度直至按正常的上升速度上升,在接近空中飞机场时电机又通过滑轮组逐渐减慢升降浮力仓的上升速度。无震动上升与无震动下降也可用空中飞机场上的电机控制。扯着滑轮组的绳索都不大,因为最重的时候也不会超过10吨或者10吨的浮力,而且这10吨或者10吨的浮力还被均分在四个滑轮组的许多根绳索上。
因为飞机是垂直升降而且只在平流层飞行,所以一直很平稳。升降浮力仓基本上是24小时运行,也就是说在特大暴雨或下大雪或大雾天的情况下也运行,当然在下特大暴雨或下大雪时要把雨水或雪的重量也算到飞机身上,如果是下冰雹,则飞机要披着机罩才能搭乘升降浮力仓上升(或下降),当然冰雹与机罩的重量也都要算到飞机身上。刮风的时候飞机也能升降,只在刮台风的时候才脱开滑轮组上与导引索下面的钩子,此时地面与对流层之间只剩下空中飞机场的一根锚链。甲乙二个国家如果只有甲国有升降浮力仓,当二个国家爆发战争时,甲国便会专挑恶劣天气下手。导弹也可用升降浮力仓升上去后再发射(指没有预先藏于空中飞机场的发射仓内的情况下)。崇山峻岭之中忽地升起一个里面有升降浮力仓的小空中飞机场来,那就是山洞里生产的飞机要进进出出了。地下的飞机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或高空空中航母只处于其中一个区的上面,其它四个区供采用勾、弦运输方式的飞机降落。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也可用高空空中航母取代。每个高空空中航母(或者特大浮力仓)与地面的飞机场之间的升降浮力仓的个数为1-100000个。升降浮力仓上面与下面的滑轮组的数量都为1-100000个。
接下来叙述极速导弹的种类:
在军用飞行器的第七种新式飞行器的第十节,介绍的是空中航母。空中航母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缺点,缺点就是它难以应付极速导弹中的C型。所以如果敌方也有了空中航母,则要装备极速导弹中的C型对付敌方的空中航母。极速导弹的A型用来对付水中的大船,极速导弹的B型用来对付成群结队的机群。极速导弹的BCD型最好是在敌方也有空中航母时才开始使用。极速导弹的具体内容为:省略3。
省略3中(在水中使用)的A-3导弹本身携带电池,用电池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然后引爆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推动导弹前进(……),具有速度快的特点。
省略3中(在水中使用)的A-4导弹本身携带电池,用电池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然后引爆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启动螺旋桨,并将螺旋桨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发电机的定子线圈产生的电流又用来电解水产生第二批氧气与氢气,第二批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引爆后驱动螺旋桨推动导弹前进,具有射程极长的优点。A-4导弹极远距离使用时(比如环球巡航时)不适合用线导只适合采用自导。接下来详叙A-4导弹的部分原理:
引爆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可以驱动导弹、船只、潜水器前进。引爆氧气与 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驱动导弹、船只、潜水器前进的方式有许多种,有一种是爆炸在 发动机内部进行,在发动机内部进行时,又有一种方式是发动机主轴驱动螺旋桨。将主轴的某一部分进行 改装,改为发电机的转极式转子,并在主轴外围加装发电机的定子,当主轴高速旋转时,发电机的定子线 圈产生的电流又可用来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发电机的定子线圈产生的电流分直流电与交流电,交流电 又分单相交流电与三相交流电(此处以三相交流电为例)。电解水要直流电,而定子线圈产生的是三相交 流电,所以要先将三相交流电改为三组电源并整流成直流电,再用这三组电源去电解三处水产生三处氧气 与氢气(有的电杆上有四根电线,这四根电线有三根是火线,一根是 地线,三根火线全是交流电,三根火线之间的电压全为380伏,每根火线与地线的电压都是 220伏,也就是三相交流电改成了三组电源然后将这三组电源给各户使用,所以家用电就是 三根火线中的一根火线再加上那根地线)。主轴有的很长,在不 增加主轴重量的情况下(或适当增加主轴重量的情况下),可以将主轴改为1-100000个发电机的转子(比 如十个,也就是主轴从十个发电机的定子中间通过后再连接螺旋桨)。实际上,主轴外面不加发电机定子时,螺旋桨的推力并不会增大,也就是说,主轴外面加发电机的定子时,螺旋桨的推力并不会减小:因为 定子与转子之间有空隙,而且可以完全不接触[因发电机、电钻、手磨机等等, 滑环处都是故障高发区,将主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转子与定子之间不能有任何接触的地 方,也就是不要有滑环,这样就可长久使用不需维修。将主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有二种方 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无刷电机,而且无论主轴改为多少个转子,都只采用一台励磁电机给 所有的转子供电。第二种方式是转子采用强力磁铁(不采用励磁电机给转子供电,并且不利 用二个滑环向转子励磁绕组通入直流励磁电流,当转子旋转时,定子线圈也能产生电流。也 就是说,电动机也能改发电机。电动机改发电机的方法,许多修家电的都知道,网上也能搜 到,此处不赘述。我所说的将电动机改发电机的电动机的转子,是鼠笼式转子,是由硅钢片 与铸铝合金组成,是硅钢片被定子磁场磁化后,成了磁铁,因为磁场不强,所以电动机改成 发电机后,效率也就低:所以转子要采用强力磁铁)。若是采用强力磁铁,制做动力的轴时要 将强力磁铁均匀分布于动力的轴上,否则磁场就会有强弱,强力磁铁就会吸住定子而产生 阻力。采用一台励磁电机给所有的转子供电,一台励磁电机与所有转子的重量为X;所有的 转子都采用强力磁铁,所有转子的重量为Y:在X与Y之中,谁的重量轻,优先采用谁。第一种 方式与第二种方式中,谁发出的电多,优先采用谁。现在的人,用采用二个滑环向转子励磁 绕组通入直流励磁电流的方法取代最初发明发电机的人所用的永久磁铁,不是最佳方式; 采用无刷电机(一台励磁电机给一个转子供电)的方法也不是最佳方式:这二种方式都不如 将转子采用强力磁铁。转子采用强力磁铁的发电机,发电量更大,而且没有滑环与单独的励 磁电机,是新式发电机,它将淘汰以往的发电机(特大型的发电机除外,因特大型的发电机 的转子的磁力可以比强力磁铁更大。强力磁铁均匀分布于转子的轴上后,如果还是吸住定 子而产生阻力,则启动转子时的力量要加大,但因采用强力磁铁发出的电量大,新式发电机 仍将淘汰以往的发电机)],也就是没有摩擦力,而螺旋桨与发动机之间,也就是 主轴两端,是(必须要)有两个轴承的。改成发电机转子的主轴做成单独的部分,也就是发动机到螺旋桨 的排列是:发动机右边伸出根短轴(短轴上有轴承,短轴右边是卡槽)、改成发电机转子的主轴、螺旋桨 左边伸出根短轴(短轴上有轴承,短轴左边是卡槽)。安装时,将改成了发电机转子的主轴插入发电机的 定子里,然后移动发电机,使主轴两端合上左右两边的卡槽,再锁紧发电机机座轮子。水流驱动的轴,风 力驱动的轴,使用燃料产生热量再转化为机械能驱动的轴,以及以前与以后生产的各种动力的轴,都可改 为发电机的转子(此方法普及后,全球非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可大大减少)。当主轴驱动的并不是螺旋桨, 而是发电机的转子时,发电机产生的电用来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将主轴又改为十个发电机的转子,这样就有十一个发电机产生的电用来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十一个发电机产生的电会不会有剩余:如果有 剩余,则可将电蓄到用可充放电池做成的支架或房间隔壁里(此处以船只为例),这样,船只要中速前进 时(比如机群要降落时),除螺旋桨的推动外,还可用电能启动其它动力抽水,经四个盖子(或弯头)向 后排出而推动船只中速前进;如果有剩余,则船只停泊时发电机也可发电(此时不驱动螺旋桨)储存。A -4导弹国家(要提前)进行研制,技术成熟后用该技术建电站取代核电站,用该技术造动力取代核航母 与核潜艇上的核动力,并取代战舰的动力,适当的时候普及(取代船只的动力)。高能电池可以预先(从 陆地上)充满电。高能电池所占的体积应该比核反应堆小。如果船只上另有各种单独的动力,则高能电池 只需一块,因为船只上另有的各种动力的轴旋转发出来的电可以取代高能电池。各种船只除了能用螺旋桨 驱动,还要能用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爆炸产生的动力驱动(也就是同时具备A -3导弹与A-4导弹的驱动装置),也就是船只要中速前进时,可以使用双动力驱动。船只、潜水器、导 弹要快速前进时则同时使用三动力驱动:螺旋桨驱动、盖子或弯头驱动、氢气或氧气与废气或空气混合产 生爆炸直接驱动。
上一段中说,“如果没有剩余也不相等,且电量不够,则A-4导弹携带的电池不仅要用做启动电池,还要用做补充电池,电池耗光时A-4导弹巡航中止”——老式的大船,将连通螺旋桨的动力主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后,大船上携带的燃料则相当于补充电池。大船上携带的燃料相当于补充电池举一个例子:船只同时使用三个动力驱动时,原来三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一小时,也就是节约了三分之二的燃料;(如果) 螺旋桨旋转产生的电能(能)同时驱动另三个动力(在有三个动力的情况下再增加一处氢气或氧气与废气或空气混合产生爆炸直接驱动的动力),(则)可节约四分之三的燃料;如果只使用螺旋桨驱动,虽然用完了燃料,但所储蓄的电又能行驶几倍路程了(电如果充足了,则将再产生的电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然后液化储存)。也就是说,在不使用勾、弦运输方式的情况下,大船远离距国土最远的岛屿的距离也可增加许多倍。
以往的各种动力中,有些是兼顾着带动了发电机发电,可能是设计者们都认为动力的主轴不能直接做成发电机的转子,于是便在主轴上加装齿轮(或加装轮子再套上皮带),用齿轮去驱动另一个齿轮,用另一个齿轮驱动发电机的转子,可是这样设计,另一个齿轮会产生阻力,也就是产生了负荷,这样就减慢了主轴的转速:比如在船只上驱动螺旋桨的轴上加装齿轮,去驱动发电机的转子,则产生了负荷,减慢了螺旋桨的转速。如果不在螺旋桨的轴上加装齿轮,而是将螺旋桨的轴直接做成发电机的转子,并且不与发电机的定子接触产生摩擦,则螺旋桨的转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可是加装的许多发电机却发出了许多电:所以我在上段的结尾说“在不使用勾、弦运输方式的情况下,大船远离距国土最远的岛屿的距离也可增加许多倍”(也就是大船不需补给油料的中等船跟着跑了,因为中等船跟着 跑也耗油,而且中等船还需要其它船只的保护)。
外国垂直升空的飞机,尾喷向下喷将飞机升空时,有的发动机的轴还带动飞机头部的升力风扇,因此这根轴非常长,如果在这根长轴上加装许多发电机发电,能发出许多电来,但在飞机上加装发电机,增加了重量,可是大船上的轴(却)可以加装发电机。大船上的轴的长度(可以)从船头到船尾。轴加长当然也是增加了负荷,可是轴只要长一米(小负荷),这一米的距离便能做成一台大发电机的转子。(所以理想的方式是)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螺旋桨,而是只驱动一根长轴,长轴改为许多发电机的转子(比如几百个),用(几百台发电机的)电来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产生爆炸驱动船只前进,剩余的电储存(用于中速时驱动盖子或弯头,高速时还驱动螺旋桨)。各种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的数量为1-100000个。
无论什么样的电机,在使用时,都是发热的,因此所有的电机都在端部加装了扇叶,对着电机吹风降温,而电机的转子一旦卡住,电机的温度便会急剧升高,时间稍长便会起火烧坏电机。因此我认为可以不让电产生机械能,而是让电产生热能。——(比如)用电烧水产生水蒸气,将水蒸气(连同水)封闭便会产生高压,高温高压的水蒸气中的高压冲击叶轮产生机械能,产生机械能后,其喷出的热能仍可用于其它方面。
使用电机会发热,主轴采用永久磁铁用做发电机的转子,(可能)也有个发热问题,所以也要利用热能。(老式的)方法是吹风降温,也就是在轴的一端加装叶轮,并将叶轮产生的气流用罩子罩起来,灌入定子与转子之间,气流从众多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经过,从轴的另一端跑出来就是热风了,再将热风输入暖气管里。加装叶轮会对轴产生一个小负荷。
A-4A导弹携带简易除杂设备,电解除杂后的海水产生氧气与氢气。A-4B导弹没有携带简易除杂设备,而是携带气体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氧气、氢气与一部分废气混合(因环球巡航不可能带着空气跑,所以只能与废气混和)产生爆炸后驱动A-4B导弹前进,分离出的另一部分废气排到A-4B导弹前方下面。排到A-4B导弹前方下面是采用我在地效航母发明专利中的“潜水型地效航母如同被一只巨掌推动的超空泡鱼雷”的节约能源的方式。按道理废气排到A-4B导弹前方下面,导弹应该抬头,但是因为废气不是急速排出,且排出的废气在导弹前面产生了空泡区,而导弹后面又是有压力的海水,势必会导致海水将导弹持续向前挤。也就是说导弹前面因空泡持续上浮而导致导弹前面受力小,导弹后面实实在在的被海水挤压而导致导弹后面受力大,利用海水压力为动力从而节约了能源。导弹排出的废气会污染海水,所以携带气体分离装置(只适合)用于船只(分离出的氧气、氢气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后驱动船只前进,分离出的有污染的废气收集储存,无污染的废气排到船只前面的下面,产生空泡区)。A-4B导弹前面因空泡持续上浮,会使导弹暴露目标,但在新式的海战(……)中的强声纳干扰阶段,这种导弹如同“潜水型地效航母如同被一只巨掌推动的超空泡鱼雷”中的潜水型地效航母一样,都是要让敌方知道自己在水下的大致位置的。A-4B导弹也可采用其它的方式在前面产生空泡区,取代用(污染水源的)废气产生空泡区的方式,因为前面有空泡区能提高A-4B导弹的速度。A-4C导弹既不携带简易除杂设备,也不携带气体分离装置。
省略3中的B-1导弹设计为可以散发出满天烟雾,一为掩护后面的目标(比如第二颗B-1导弹或几颗B-2导弹),二是在首先只发射一枚B-1导弹的情况下,第一枚导弹进入敌方后使敌方拦截系统(比如近防炮)失去目标(而先空射一阵耗光敌方弹药),三是使后面的目标避开敌方激光武器。B-1导弹的使用方法是在接近目标前几颗B-1导弹都呈直线攻击目标,也就是第二颗B-1导弹是在第一颗的烟雾里,第三颗B-1导弹是在第二颗的烟雾里,依此类推。也就是在连续发射几颗B-1导弹的情况下,也要让敌方误认为只有一颗导弹(后面几颗的烟雾要小一些)。这种直线攻击方式能克制近防炮:因为近防炮如果控制的横向面积大,垂直方向的炮弹必然少;如果垂直方向炮弹多,横向拦截面积必然小;如果因第一颗导弹就耗光了弹药,则离第一颗导弹较远的,后面的几颗导弹就都能突防了。
国产飞行器(以飞机为例)的发动机的进风口不知是否有防范措施,因为飞行器的发动机的进风口是个缺陷,抵挡不了某些各种各样的能飘浮一段时间的小物质(例如混入了氦气的能飘浮一段时间的尖锐的气凝胶,这种气凝胶外面涂了不显眼的物质,叫做隐形氦气凝胶;又如某种能较长时间飘浮的小颗粒)。省略3中攻击机群的B-2导弹设计为飞行一段时间后开始散发隐形氦气凝胶,这样只需(在B-1导弹散发的烟雾里)朝着机群四周打几颗导弹,便是第一颗B-1导弹在半路被拦截了,从第一颗B-1导弹的烟雾中冒出的(或从第二颗B-1导弹的烟雾中冒出的或从第三颗B-1导弹的烟雾中冒出的或……)B-2 导弹不击中目标或又被拦截都无所谓,因为只要飞行器撞上飘浮的隐形氦气凝胶,就会满身窟窿。当然被拦截时母弹内的子弹要能散开爆炸,各个子弹内的其它能较长时间飘浮的小颗粒(小颗粒受热膨胀而飘浮,冷却收缩后下降;或者使用能飘浮且能挥发的固体颗粒)也要能瞬间全部释放。万一敌机侥幸逃脱,就只能绕道飞往目标上空,但说不定又有一张飘浮网等着他们,他们还是飞不到目标上空(而电磁干扰机远距离使用效果会打折扣)。己方飞行器在有强磁干扰双方都不能使用导航时与阻止敌机追击时都是使用B-2 导弹攻击敌机(第一次使用B-2导弹、第一次将B-1导弹与B-2导弹搭配使用都可以用于战争爆发时或战略决战时)。
接下来叙述解决极速飞行器(包括宇宙飞船、返回式卫星等等极速飞行器)返回大气层时遇到的热障黑障激波问题,本文共讲叙6种方法。
方法1是将极速飞行器的第一类(也就是使用三枚火箭的方法)用于卫星与宇宙飞船的返回(本段以卫星进入大气层时为例)。因卫星返回时的惯性力巨大,三枚火箭不能直接反推,那样太耗燃料;也不能采用以往打水漂的方式,那样也太耗燃料。方法是(以从南方返回的卫星为例):卫星接触到大气层时,用三枚小火箭将卫星向西北方向推或者向东北方向推(不能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垂直推,那样也比较耗燃料),这样,卫星便不是呈直线从南至北,而是呈一个极大的弧形从南至北,也就是小火箭用四两拔千斤的手法缷去卫星巨大的惯性力。三枚小火箭,地球高空的稀薄空气,地球引力合在一起,共同给卫星降速。使用三枚小火箭时,要控制卫星不能向上,也就是不能飞出大气层,飞出了大气层便不能利用高空稀薄空气的阻力给卫星降速;还要控制卫星不能向下,因为空气密度持续加大会使卫星头部产生高温。小火箭的燃料用完后,按前面所叙的方法换上三枚微型火箭:也就是“钢筋向两边缩进弹夹,因此钢圈左右分开(下宽上窄),扔掉空壳,然后钢圈下窄上宽,另三枚微型火箭进入钢圈”。小火箭的燃料用完后,接下来便是地球高空的稀薄空气与地球引力给卫星降速。因为卫星的惯性力已被三枚小火箭缷去大部分,卫星向前飞行一段距离后,重力便会大于惯性力,卫星便会垂直下掉。在将要接近地面时,启动三枚微型火箭将卫星向上推,然后将品字形火箭的三个喷孔调节成喇叭状极缓慢地着陆。用方法1要耗费火箭燃料,而这些火箭燃料被送入太空时又要耗费燃料,所以若使用方法1,可按我在军用飞行器中所介绍的三步(三个基站) 发射卫星的方法,同时还按我在本文中所叙的用磁场相吸减轻飞行器本身体重的方法。
接着叙述方法2(此方法也适用于包括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在内的各种飞行器返回进入大气层时)。在返回式卫星前面装三个斜面,进入大气层时,如果斜面不动,迎面而来的气流会被斜面导向左下方、右下方与上方。但因这三个斜面其实是风扇的三个叶片,所以这三个斜面(角度可以为45度且倾斜)不仅会动,而且会被迎面而来的气流推动得高速旋转,也就是将返回式卫星前面的热量迅速扩散到(大约)百倍面积。在斜面扇叶后面还装有风叶,向前吹风,对着斜面扇叶中间吹风,将漏网的热量反吹回去,斜面扇叶后面的风叶我将它称做反推风叶。反推风叶是利用反向齿轮,直接使用斜面扇叶产生的机械能(产生的机械能越大,经反向齿轮传给反推风叶的动能也就越大,反推风叶产生的风力也就越大,同时反推风叶能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反向齿轮还要起到增速作用(或另外加装增速齿轮),也就是反推风叶要转得比斜面扇叶更快,高速旋转的反推风叶只对着斜面扇叶中间吹风。反推风叶吹出去的气流与迎面而来的气流相撞,便会产生一个高压区,高压区的气流不能向前向后散开(因前面有源源不断的气流撞击过来,后面有反推风叶源源不断吹来的气流),只能向四周散开,也就是贴着斜面扇叶叶面散开,此时斜面扇叶便如同超空泡鱼雷(超空泡鱼雷周围有气体,斜面扇叶前面也有气体阻挡迎面而来的气体)。也就是说,迎面而来的气体不仅不会与返回式卫星摩擦,也不会与斜面扇叶摩擦,而是(在斜面扇叶前面)气体与气体摩擦,而且摩擦产生的高热还会被迅速扩散到(大约)百倍面积。热量被扩散且不能积聚,返回式卫星前部便产生不了高温(产生不了热障与黑障)且解决了激波问题——因迎面而来的气体不会与返回式卫星摩擦,也不会与斜面扇叶摩擦,万一产生激波,激波也是在返回式卫星前方,且热量被大面积扩散,此时从返回式卫星后面与四周(应该)可以接收或发送电波。斜面风扇的中心轴连通着发电机的转子,也就是风扇高速旋转时,返回式卫星前部的发电机(定子)产生了电能,供返回式卫星内的人员用于各个方面。反推风叶处于轴承的外圈上,轴承的内圈套着斜面扇叶的中心轴,反向齿轮只驱动轴承外圈也就是只驱动反推风叶。斜面扇叶(必须)可调,极速飞行器或宇宙飞船或装有卫星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要相当于直升飞机的螺旋桨产生提升力(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螺旋桨)或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风扇(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风扇)产生提升力。极速飞行器或宇宙飞船或装有卫星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后面的反推风叶(要能)与斜面扇叶重叠,这样才不会产生阻力。也可以在进入大气层前(在太空时)另装斜面扇叶与斜面扇叶后面的反推风叶。
上述反推风叶是处于斜面扇叶后面,反推风叶也可处于斜面扇叶前面与中间。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时,斜面扇叶是处于大轮子外侧,反推风叶是处于小轮子内侧,大小轮子之间是反向齿轮(或增速的反向齿轮)。省略4。
返回式卫星前部的发电机(定子线圈)产生的电能可分四部分使用(不同时使用)。第一部分供卫星内的人员使用。第二部分用来控制卫星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最初可以是螺旋桨,如果是螺旋桨,要将螺旋桨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后再用电能控制),以此控制卫星不脱离大气层,也不向下进入稠密大气层,在高空稀薄空气里降速后,再控制卫星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飞向降落点。后面的螺旋桨(如果)设计为可以调整角度,(则)卫星初入大气层时(也可以)用螺旋桨控制卫星不脱离大气层,也不向下进入稠密大气层,在高空稀薄空气里降速后,再将螺旋桨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控制卫星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飞向降落点。如果是飞行器,后面的螺旋桨(也可)不使用电能,而是直接使用斜面扇叶产生的机械能,也就是斜面扇叶同时驱动反推风叶与反推螺旋桨,如果采用这种方式,飞行器的中间会有一根高速旋转的轴。第三部分是用于蓄电(可充放电池或蓄电瓶如同水与食物一样,也是装在卫星内的支架与宇航员的座椅等地方,也就是某位宇航员的座椅是蓄电瓶或可充放电池)。第四部分是在卫星下降时给反推风叶增速:卫星垂直向下时,从下而上的气流虽能驱动斜面扇叶,但经反向齿轮传给反推风叶的动能可能不够,此时可辅以电能给反推风叶增速,因为此时反推风叶也如同螺旋桨,能产生升力。
返回式卫星在返回进入大气层时,三个斜面扇叶被迎面而来的气流推动得高速旋转,产生的电能越大,就越能驱动后面的螺旋桨产生阻力:大气层产生的阻力,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能共同给返回式卫星降速。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相当于三支大型反推火箭,(也许)能给卫星来个急刹车。实际上,返回式卫星回归地球时,适合采用滑翔的方式降落,也就是绕地球一圈(或几圈)再慢慢降落。采用滑翔的方式降落,尽量不要让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卫星与大气层稠密的空气瞬间就急剧摩擦,而是要让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卫星与大气层的稀薄空气瞬间急剧摩擦,而且最初接触到的空气越稀薄越好,所以尽量多绕地球几圈再下降,反正此时不会耗费燃料,且时间长才能将电量充足。在速度完全降下来时,如果后面的是螺旋桨(卫星初入大气层时,如果不需要调姿,只需要减速的情况下,则首先是螺旋桨),要将后面的螺旋桨叶片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并用电能控制着飞向降落点;如果后面是水平与垂直尾翼(卫星初入大气层时,如需要调姿,则首先是水平与垂直尾翼),则直接用电能控制着飞向降落点。卫星绕地球几圈时,是一直在下降的,当重力大于水平方向的惯性力时,卫星便会开始垂直下降:因此在此之前,也就是选准降落点后,便要调节水平与垂直尾翼,使卫星垂直下降。垂直下降时,可将水平与垂直尾翼又改为螺旋桨产生升力,在接近地面时,启用电能加快螺旋桨的转速,增加升力,慢慢降落,实现米级的精准着陆:如果此时要改变降落地点,则飞往另处降落。降落时,用斜面扇叶充当卫星的起落架,所以卫星在降落后,如果电量充足,则用不着车辆来拉,直接可以起飞飞走。
反推风叶要对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返回式卫星头部起到风力降温作用,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是螺旋桨时,要对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返回式卫星周围起到降温作用。
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火箭)从地面起飞时,是用从地面蓄的电能驱动斜面扇叶 (斜面扇叶调整得等同螺旋桨并卡紧)慢慢升空(或以正常的速度升空),然后再启动火箭加速。因此极速飞行器(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火箭)不需要发射架,起飞地点也不受限制(比如火箭飞机从空中航母上起飞或导弹从七弯八拐的地方飞出)。如果不是火箭燃料直接喷射推动而是火箭发动机驱动,则火箭发动机的机械部分(主轴)也可以连通前面的风扇。
方法3(此方法也适用于宇宙飞船、极速飞行器返回进入大气层时)是将方法1与方法2综合,也就是稍微改变水平与垂直尾翼(或者螺旋桨)的角度,使水平与垂直尾翼(或者螺旋桨)等同三枚小火箭,产生四两拔千斤的斜推力,使卫星呈一个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从而缷去卫星巨大的惯性力。在呈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的过程中,水平与垂直尾翼(或者螺旋桨)控制卫星不能向上也不能向下,一直处于高空稀薄空气里。在呈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的过程中,仍是采用方法2,利用大气层产生的阻力,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共同给卫星降速。
方法4至方法6的具体内容为:省略5。
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发电机……这些物件,都增加了重量,因此如同方法1末尾所述,可 按我在军用飞行器中所介绍的三步(三个基站)发射卫星的方法,同时还按我在本文中所叙的用磁场相吸 减轻飞行器本身体重的方法。当技术成熟以后,这些物件就能取代原有的部分物件,比如返回式卫星仓体 的厚度(或将仓体以及仓内某些物件改用充入了氦气的气凝胶)、烧蚀材料、陀螺仪、用于标的的物件、 减速伞等等,当然也可不全部采用这些物件(比如不使用发电机):也就是取二者之长。这些物件(以螺 旋桨为例)还能用于(其它的)飞行器。比如有的飞行器(如大型运输机)前面有涡轮螺旋桨,将涡轮螺 旋桨改为可调螺旋桨,着陆时改变螺旋桨叶片角度,使其产生反推力。飞行器(比如飞机)后面也可装可 调的螺旋桨,调为螺旋桨时用在地面充的电能或发动机的主轴驱动飞行器前进,调为水平与垂直尾翼时控 制飞行器方向,着陆时改变螺旋桨叶片角度(发动机关机后或驱动螺旋桨的齿轮与发动机主轴上的齿轮断 开时)产生反推力也就是产生阻力。补给机降落在大船上的甲板上时,同时改变前后的螺旋桨的角度,使 螺旋桨产生反推力。
飞行器前后上下左右皆可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的数量分别为1——100000个。
他国的太空飞船的短处是各方面的地面供应问题,中国的太空飞船如果有高空空中航母,高空空中航母又有极速飞行器,则没有这方面的隐患。空中航母可以封锁空中。高空空中航母上管天,低空空中航母下管地,并用能持续发射的激光武器克制无人机。不知美国空军一号的逃生仓是怎么设计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飞行器(包括进入大气层的航天飞机与浮到三四万米高空的热气球、氦气球等等),都可采用方法5制做飞行员逃生仓,也就是将方法5中的返回式卫星改做各类飞行器的逃生仓,用逃生仓取代降落伞。
最后叙述一下火箭:
在本说明中,我提到了火箭、三枚火箭、三枚小火箭、三枚微型火箭,无论是什么样的火箭,都分单喷火箭与多喷火箭。单喷火箭是老式的火箭,多喷火箭是能够多次喷射的火箭。多喷火箭分水平式与垂直式二种。水平式的,二次喷射的,是在老式的火箭中间加一道间隔;三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二道间隔;四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十字形的二道间隔;五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土字形的三道间隔;六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王字形的四道间隔;七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主字形的四道间隔;八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丰字形的四道间隔;九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井字形四道间隔。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时,如果火箭是九枚,也可采用一支能九次喷射的多喷火箭。水平式的多喷火箭,隔热问题要处理好。垂直式的又叫前后式,二次喷射的,中间加一道间隔;三次喷射的,中间加二道间隔……九次喷射的,中间加八道间隔。每道间隔都要能被点燃的燃料喷射出去,因此整枚火箭有点儿前小后大(前小后大所遇到的空气阻力比较小);间隔如果不是被喷射出去,就要采用其它的方式。垂直式的多喷火箭不适合发射卫星,因为如果是发射卫星,垂直式的多喷火箭还不如老式的火箭,因为间隔占了燃料的位置。垂直式的多喷火箭与水平式的多喷火箭都可用来改变卫星返回大气层时的姿势。比如在解决飞行器头部的热障黑障激波问题的方法1中所提到的“卫星接触到大气层时,便用三枚小火箭将卫星向西北方向推”,这三枚小火箭如果都是采用的多喷火箭,推一下卫星后喷射便会停止,要持续喷时便接连喷二格或三格燃料,这样便节约了燃料。当卫星偏离前进方向(向上脱离稀薄空气或过早向下进入稠密空气层)时,调整三枚小火箭的角度,又启动一格燃料推一下,纠正卫星惯性飞行方向。如果三枚小火箭都是采用多喷火箭,则不需要在降落前更换成微型火箭,而是一直使用多喷火箭。返回式卫星降落前,无论还剩多少格燃料,都是持续开启,使喷射连贯,便于降落。(当然)最后一格(可以)最大或最长,填充的燃料比其它格要多一些。多喷火箭相当于有火箭发动机的火箭,但省去了发动机的重量(也就是可装与发动机重量相等的燃料),它的缺点是不能象有发动机的火箭那样控制自如。多喷火箭主要是用于勾、弦运输方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无成本运输方式一与无成本运输方式三;多喷火箭的使用量如果超过一半,比如九格燃料已使用了五格,再次运输时,飞行器则可以另外配备三枚未使用的多喷火箭。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1:在陆地上发射导弹,有的是在车上,但车辆只能在公路上行驶,而坦克却能在非公路上行驶。在陆地上发射极速导弹,其发射装置的外形可与新式坦克(新式坦克的体积与炮管比老式坦克的体积与炮管要大)一模一样,其它国家从卫星上看会以为是近战的坦克。坦克炮管的前部是伪装的,从山洞、地堡、防核地面建筑里面跑出来(比如跑到沿海公路上)第一次发射时(指实战时,之前的各种试射都是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或其它形状的物体上发射而不做成坦克形状),前部可以打开,露出导弹头部,然后炮管(也就是极速导弹)竖起来,发射后第二枚极速导弹又从发射座(也就是坦克)里面竖起来,接着发射。坦克发射器群也就是极速导弹阵地,坦克发射器群到那里极速导弹阵地也就到了那里。坦克发射器(发射极速导弹的)群里面夹杂有几辆新式坦克(比如发射电磁炮弹的)。迷惑卫星或无人机群时的发射一直是坦克开火,只不过是坦克侧面的编号每次都与坦克发射器侧面的编号更改或不使用编号。平时演练则是使用真新式坦克与假新式坦克(只有一个外壳与一台动力的模型,如果装东西时则等同运输车或后勤车)。战时真新式坦克与假新式坦克要夹杂在极速导弹阵地(此时增加防护坦克,防护坦克里有些是专门对付无人机的)里出动,开往目的地;假新式坦克还要夹杂着一二台真新式坦克出动,奔向假的目的地。坦克发射器、真新式坦克与假新式坦克侧面(或上部)的号码随时都可互换。
具体实施方式2:民航飞机也要加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火箭,紧急情况下,下面没有飞机场没有平地也能降落;如果是偏离了航线则可利用三枚火箭续航;如果突遇大风(比如龙卷风上部)则可启动三枚火箭往外冲(水中的船只动力越强越能抗击风浪):这样,世界上的飞机便都能杜绝空难。如果增加了三枚火箭而飞机又一直没有出事故,则这三枚火箭会显得有点累赘(因为每次飞行都要为三枚火箭与三个火箭控制架耗油),但是,与人的生命安全相比较,这将不足道。飞机虽有遇风的情况,但实际上,突遇大风的情况非常少,利用三枚火箭续航的意义也不大,真正需要的是防坠毁,所以并不需要在半空中就启动火箭,慢慢降落,而是飞机坠到离地1-3米时或飞机从上而下滑翔到离地1-3米时才启动火箭,阻止下坠后扩大品字形喷孔,缓慢降落,也就是说携带的火箭燃料可以非常少。实际上,飞行器(以飞机为例)的三个起落架可以用做减震弹簧,如果将飞机的三个起落架用做减震弹簧,那么三个火箭控制架也可省掉:直接在飞行器(以飞机为例)下部设计三个品字形孔洞(三个品字形孔洞便是不能调节大小也可以),填充火箭燃料,飞机从上而下滑翔时选定降落处,到离地1-3米时启动火箭(如同以前的返回式卫星落地一样)。采用这种方式,携带的火箭燃料可以更少,因为并不需要用火箭将飞机升起来,也不需要启动火箭后就立即阻止飞机下坠,而是在离地1-3米时起缓冲作用,飞机接触地面时再利用三个起落架起减震弹簧的作用。实际上,除了三个火箭控制架可以省掉,火箭燃料也可省掉:也就是飞行器(以飞机为例) 设一个副油箱并加压,飞机从上而下滑翔时选定降落处,到离地几十米时或离地1-3米时开启副油箱喷孔,高压油料喷到三个燃烧室(也就是三个品字形喷口)燃烧,接触地面后关闭喷孔。有的发动机是安装在飞机机身的前端正中位置,对于这种飞机,可以将发动机的尾喷管的下侧与飞机机壳合成一个整体。合成一个整体的地方设计为可以打开,也就是尾喷管的下侧是可以打开的;尾喷管的下侧打开后,少部分气流从下侧三个品字形喷孔内垂直向下涌出。尾喷管上侧是活动的,可以向下关闭,堵住喷孔;堵住喷孔后,所有的气流便从下侧三个品字形喷孔内喷出。——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飞行器装三台这样的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尾喷管下侧只一个喷孔,三台发动机则组成品字形。这二种方式都能供飞行器垂直起降(且操作简便还不需维修:尾喷管上侧与下侧活动的部分坏了直接换掉便可 以了),也就是都能防坠毁。飞行器升空时是先将尾喷管上侧向下关闭,升空后再将尾喷管上侧复原,再关闭下面的品字形喷孔。
飞机除了能在空中加油,还要设计为能在空中增加或减少火箭。国家要按我在防御型武器原稿的具体 实施方式中所讲述的那样,将地效航母中的V形水电站与W形水电站、军用飞行器中的盖子与弯头(船只下面正中与下面前后左右可装盖子或弯头,以后的船只 是前面进水减小前行阻力,四周出水,也就是下面正中与左、右、后向后排水,这种船只可瞬 间向包括后退在内的任何水平方向移动;如果搁浅,五个喷孔向下喷水还可将船只抬高。潜 水器是前后左右上下装盖子或弯头,提高机动性并分散尾迹为五处,避开追寻尾迹的鱼 雷)、在飞机场上用几个升降浮力仓提升飞机的方法、使用三枚火箭的方法与火箭控制架(尽 量统一型号)以及用于各种飞行器(比如飞机)的专供随时降落的火箭(如果火箭控制 架统一了型号,则可按飞行器的重量等级研制对应重量等级的火箭,大小飞行器都使用大 火箭,但大飞行器用的大火箭长,小飞行器用的大火箭短且为多喷火箭)等项注册国际专利。
Claims (10)
1.极速飞行器:
(1)极速飞行器第一类:省略掉飞行器上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翅膀、控制尾翼与翅膀的机构、发动机、油料、大梁,改用火箭为动力:火箭装在飞行器的弹仓内,弹仓下面是能在水平方向转动的弹夹,弹夹下部是能在垂直方向转动的钢筋,钢筋正中是圆形钢圈,钢圈内是从弹仓里下来的火箭(火箭的中间周围是凹圈);飞行器上三个弹仓三个火箭控制架;飞行器上一个弹仓三个火箭控制架;三个火箭控制架呈品字形,钢筋可转动(带动钢圈转动),呈水平状的火箭可转为垂直;三枚火箭尾部组成品字形垂直向下喷射时,产生的推力将飞行器推到半空;到半空后,因弹夹可在水平方向转动,因此每二个喷孔之间都可呈120度,此时三个喷孔随着钢筋的转动慢慢向上喷(垂直向下的喷孔,左右原本都是90度角,慢慢向上喷的意思就是一边的角度减小,一边的角度加大),也就是喷射的品字形增大时(此时每二个喷孔之间还是120度),飞行器上升的速度便会变慢,直至飞行器悬浮;飞行器悬浮是任何二枚火箭的喷口都是120度角且火箭都是头高尾低,三枚火箭成喇叭形;飞行器悬浮后,品字形继续增大,飞行器便会下降;飞行器慢慢着地是三枚头高尾低的火箭都将尾部喷口抬高一点点,此时三枚火箭还是喇叭形;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仍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火箭的推力相互抵消,飞行器因重力垂直下降;通过调节品字形喷孔的大小,飞行器实行上升、悬浮、下降;上升时可以不是陡然上升,而是三枚火箭呈喇叭状,极缓慢地向上升,离地后再加速,也就是将品字形喷口都慢慢垂直,完全垂直时,则是全速上升;三枚火箭尾部呈品字形向下喷,将飞行器升到半空后,三个喷孔同时慢慢向后(此时每二个喷孔之间都不是呈120度,而是全部平行,也就是三枚火箭全部平行),飞行器便前行;飞行器要后退时将喷口向下再向前喷;飞行器要后退时掉头向后飞;飞行器放掉正推进飞行器前进的第一、二、三枚火箭,将第四、五、六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飞行器放掉第一枚火箭,将第四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再放掉第二枚火箭,将第五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再放掉第三枚火箭,将第六枚火箭更换上并启动;飞行器爬升采用三枚火箭的喷口稍微向下的方式;飞行器减速采用将品字形上面的火箭向前喷,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继续向后喷,则相当于只有一枚火箭推动飞行器;飞行器减速的方式是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不再平行,而是慢慢张大一些;飞行器减速的方式是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不再平行,而是将喷口靠拢一些;飞行器左右转向采用将三枚平行的火箭同时水平摆动的方式;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飞行器前移是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的角度减小;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飞行器后移是品字形下面的二枚火箭的喷口的角度增大;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飞行器右移是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左边的喷口角度减小;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飞行器右移是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右边的喷口角度增大;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飞行器左移是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右边的喷口角度减小;三枚火箭全部呈水平状态,每二枚火箭之间都是120度角,头部都凑在一起时,飞行器左移是品字形上面与下面左边的喷口角度增大;品字形下面的二个弹夹接近飞行器后面,喷孔能够向上且不喷着飞行器本身,飞行器实行俯冲;品字形前面的弹夹接近飞行器前面,喷孔能够向上且不喷着飞行器本身,三个喷孔同时向上喷时飞行器快速下降;
(2)极速飞行器第二类:省略掉飞行器上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翅膀、控制尾翼与翅膀的机构、大梁,改用火箭为动力;
[1]如(1)所述,飞行器垂直升空后前行,当火箭燃料用完后,飞行器开始使用油料驱动,也就是火箭与油料分开使用;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启动本身携带的发动机向前飞;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启动本身携带的发动机向左飞;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启动本身携带的发动机向右飞;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启动本身携带的发动机掉头向后飞;用三枚火箭垂直升空的同时,飞行器离地了就开始爬升;大船甲板上的极速飞行器遇到自杀式隐形无人机群(或从潜伏在跃层内的潜艇上发射的潜舰导弹群)的突然袭击时(以从东方攻过来的自杀式隐形无人机群为例),所有的飞行器(指飞行员能够到达飞行器上的,或能用遥控启动应急系统的)立即以接近球形的方式散开(也就是启动火箭后四周的不升空直接向除东方以外的方向飞走,处于四周与中心中间的垂直升高几十米后向除东方以外的方向飞走,处于中心的垂直升空);向西飞的飞行器最多,其它飞行器向南向北向上(可发射拦截导弹)后再向西,没有向东飞的飞行器;
[2]如(1)所述,飞机装备三个火箭控制架,利用三枚火箭降落;飞机装备三个火箭控制架,利用三枚火箭升空;飞行器除了能在空中加油,设计为能在空中增加或减少火箭;
[3]如(1)所述,民航飞机加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火箭,下面没有飞机场没有平地也能降落;民航飞机加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火箭,偏离了航线则利用三枚火箭续航;民航飞机加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火箭,遇大风则启动三枚火箭往外冲;
[4]火箭设计为装上弹头就是导弹;导弹设计为取下弹头就是火箭;火箭未装弹头时,前端仍是尖的(圆锥形),它的弹头也是尖的,也就是装弹头时,是在圆锥上再套一个圆锥;
[5]火箭用来防止坠机(因可以操纵火箭使飞行器垂直下降也就是可以防止坠机);第二类极速飞行器使用发动机驱动时,用品字形前面的火箭加速;第二类极速飞行器使用发动机驱动时,用品字形后面的二枚火箭同时加速;第二类极速飞行器使用发动机驱动时,用三枚火箭同时加速;火箭的燃料里混有专门对付追击导弹的物质,火箭相当于拦截火箭;火箭设计为喷射时散发出满天烟雾,火箭相当于掩护火箭;火箭用来续航;确定对方的导弹是追踪热源的,极速飞行器的第一类突防时,放掉正推进飞行器前进的火箭(用剩余火箭燃料)吸引来袭击的导弹,让飞行器利用惯性飞行,让火箭确凿吸引来袭击的导弹后,再启动已换上的火箭;确定对方的导弹是追踪热源的,极速飞行器的第二类不使用发动机突防时,放掉正推进飞行器前进的火箭(用剩余火箭燃料)吸引来袭击的导弹,让飞行器利用惯性飞行,让火箭确凿吸引来袭击的导弹后,再启动已换上的火箭;
[6]火箭燃料用完后钢筋可向两边缩进弹夹,因此钢圈可左右分开(下宽上窄),扔掉空壳,然后钢圈下窄上宽,另一枚火箭进入钢圈。
2.用磁场相吸减轻飞行器的体重的方法:
(1)飞行器由上下二部分构成,上下二部分都可分为一百个单元,这二百个单元主要由磁性材料构成;下面一百个单元全都是N极向上;下面一百个单元全都是S极向上;上面一百个单元是五十个N极向下、五十个S级向下,上面一百个单元向下的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下面一百个单元放在地磅上称时,重量为一百吨,将上面一百个单元(重量也是一百吨)也放上去,总重量会小于二百吨,因为虽然增加了五十个N极的推力,但同时也有五十个S极的吸力,这五十个S极的吸力能减小下面那一百吨的重量;上面五十个N极的推力会有一百吨,因为另外五十个单元的重量也附加在上面,也就是下面的一百吨加上五十个N极的推力,总重量为二百吨,但因为上下之间有材料隔开,上面五十个S极的吸力能减小下面五十吨的重量,也就是它的总重量是一百五十吨;这二百个单元之间不需要磁场的地方用磁场不能进入的超导体铅分隔与固定,也就是飞行器由铅、磁性材料与其它材料构成;
[1]如第2条的(1)所叙,弹药仓与弹药的外壳由许多个单个的磁铁构成,构成弹药仓的磁铁是N极朝内;构成弹药仓的磁铁是S极朝内;构成弹药外壳的磁铁有些是N极朝外面,有些是S极朝外面,且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弹药仓固定了弹药的位置使弹药不能动弹,使得弹药仓里的弹药如同处于真空,呈悬浮状态;
弹药仓内的弹药是散放的(比如弹药仓大,弹药小,且弹药仓又没有分格),则构成弹药仓的磁铁有些是N极朝内,有些是S极朝内,且朝内的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仓内的弹药,第一种是构成弹药外壳的磁极全部是N极朝外,第二种是构成弹药外壳的磁极是N极与S极夹杂着均匀分布,也就是朝外的N极与S极各占一半;这二种弹药是分层放置的,也就是铺第一种后,铺第二种,再铺第一种,再铺第二种,依此类推:这样,弹药仓内的弹药仍然会呈悬浮状态;
弹药仓内的弹药是散放的(比如弹药仓大,弹药小,且弹药仓又没有分格),则构成弹药仓的磁铁有些是N极朝内,有些是S极朝内,且朝内的N极与S极是夹杂着均匀分布的;仓内的弹药,第一种是构成弹药外壳的磁极全部是S极朝外,第二种是构成弹药外壳的磁极是N极与S极夹杂着均匀分布,也就是朝外的N极与S极各占一半;这二种弹药是分层放置的,也就是铺第一种后,铺第二种,再铺第一种,再铺第二种,依此类推:这样,弹药仓内的弹药仍然会呈悬浮状态;
[2]如第2条(1)中的[1]所叙,发射卫星的多级火箭是将四枚火箭固定在一起,称重时火箭的总重量会减小;因为此时四枚火箭被固定,如同处于弹药仓内;
[3]如第2条(1)中的[1]所叙,导弹内部前面的炸弹是子母炸弹(集束炸弹)时,其构造也是如此(也就是子炸弹在母炸弹内,虽然被母炸弹这个外壳束缚得紧挨在一起,但子炸弹其实是呈悬浮状态);
(2)如第2条的(1)所叙,飞行器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二部分为一组,每组都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式;
(3)如第2条的(1)所叙,飞行器不分组,整体上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式,也就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二层与第三层、第三层与第四层……全都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式;
(4)如第2条的(1)所叙,磁性材料即可双向作用(弹药仓内固定弹药的支架,是S极朝上N极朝下,或S极朝下N极朝上),也可单向作用(弹药仓的仓壁,只须将磁场作用于仓内),单向作用时采用U形磁铁(马蹄形磁铁),也就是N极与S极朝向一个方向;
(5)如第2条的(1)所叙,磁性材料用通电螺线管替代;
(6)如第1条与第2条所叙,极速飞行器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法,在某国领土上空绕行一圈还避开对方拦截,并在目标处投下警告弹,用半真半假的战争取代战争;
(7)如第2条的(1)所叙,潜水器的内部采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的方法,不排水进水实现上浮与下潜;
[1]如第2条(1)中的[1]所叙,潜水器内部的弹药平放使潜水器重量增加,弹药叠放使潜水器重量减小;
(8)极速飞行器第三类:如第1条的(1)与第2条所述,用三枚火箭驱动的第一类极速飞行器利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原理并利用翼地效应飞行;
(9)极速飞行器第四类:如第1条的(2)与第2条所述,用三枚火箭驱动的第二类极速飞行器利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原理并利用翼地效应飞行。
3.极速飞行器的利用:
(1)如第2条的(9)所述,第四类极速飞行器用于交通: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加油后飞到第一站,更换人员并加油后,又向前飞往第二站;批次飞行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加油后飞到第一站,更换人员并加油后,又向前飞往第二站;所有的用于交通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都可以不返回,要返回的人员需经过横道乘坐另一边的第四类极速飞行器;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只利用磁场相吸减轻体重原理与利用翼地效应,不使用火箭;岛屿上修二条平行线路,平行路中间建个加油站,供第四类极速飞行器起降;第四类极速飞行器飞到另一个岛屿上,在加油站除了加少量的油,还按前面的飞行距离配备三枚火箭;
[1]在沼泽上面开辟极速飞行通道;
[2]在海峡开辟极速飞行通道;
[3]在陆地与岛屿之间开辟极速飞行通道;
[4]在岛屿与岛屿之间开辟极速飞行通道;
[5]在高速公路两边增设极速飞行通道,两边有障碍时则在高速公路上方增设极速飞行通道(这样第四类极速飞行器就是在车辆上方);
一高速公路两边的极速飞行通道只在节假日开启;
二一旦爆发战争或应对自然灾害时,中国全部(或部分)的高速公路改为极速飞行通道;
(2)如第2条的(8)所述,第三类极速飞行器用于交通;
(3)如第1条的(1)所述,第一类极速飞行器用于太空探索;
(4)如第1条的(2)所述,第二类极速飞行器用于太空探索。
(5)如第1条的(1)所述,战时二架飞行器对决,只要耗光了对方的油料,或让对方用剩下的油料回不到飞机场、公路、水面、草地等可以降落的地方,也能获胜,因为己方可以不返回基地,利用最后三枚火箭在非敌占区降落(包括山地、峡谷、甚至是坡地、雾区等地方降落),收到其它飞行器或空中航母运来的火箭后,将火箭装入弹仓,再将飞行器升空前行;让战场在敌方飞机不能降落的上方,己方飞行器就能一直追击敌机,而敌机因油量限制不能长时间追击己方飞行器;极速飞行器不按作战半径,而是按作战直径出击;潜水型地效航母在天亮前到浅海区并浮出水面(或接近水面),其携带的高空型地效航母从水面或水下快速升到最高处,战机从高空型地效航母上不使用油料(或火箭)直接滑翔到敌方军事基地(或海面的大船)上方(此时天刚亮)实行打击,战机完成打击任务后,利用翼地效应返回;
(6)潜水型地效航母从马里亚纳海沟地效航母基地上浮后,其携带的机群奔袭万里,对敌方军事基地实行打击;潜水型地效航母从马里亚纳海沟地效航母基地上浮后,其携带的机群奔袭万里,对敌方海面的大船实行打击;潜水型地效航母从马里亚纳海沟地效航母基地潜行一段距离再上浮后,其携带的机群奔袭万里,对敌方军事基地实行打击;潜水型地效航母从马里亚纳海沟地效航母基地潜行一段距离再上浮后,其携带的机群奔袭万里,对敌方海面的大船实行打击。
4.飞行器增加浮力的方法:
(1)飞行器在升空时,发动机产生的热空气可持续的大量的排到飞行器上方,排出的气流要尽量不产生推力,只将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加热,使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当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时,飞行器下方密度高的空气便会托举飞行器;悬浮在地面上的飞行器,向上溢出高热气体;悬浮在地面上的飞行器,采用加热飞行器上方的方式;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升空时将发动机喷出的热空气溢一些到上面;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升空时用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升空时用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同时冷却下面的空气;
(2)飞行器在飞行时,发动机产生的热空气可持续的大量的排到飞行器上方,排出的气流要尽量不产生推力,只将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加热,使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当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时,飞行器下方密度高的空气便会托举飞行器;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飞行时将发动机喷出的热空气溢一些到上面;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飞行时用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飞行时用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同时冷却下面的空气;
(3)飞行器在降落时,发动机产生的热空气可持续的大量的排到飞行器上方,排出的气流要尽量不产生推力,只将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加热,使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当飞行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时,飞行器下方密度高的空气便会托举飞行器;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降落时将发动机喷出的热空气溢一些到上面;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降落时用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飞行器将弹药放在下面,降落时用电能将上面表面的空气加热,同时冷却下面的空气;
(4)飞行器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
5.极速飞行器中的导弹:
(1)A-3导弹本身携带电池,用电池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然后引爆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推动导弹前进;
(2)A-4导弹本身携带电池,用电池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然后引爆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启动螺旋桨,并将螺旋桨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发电机的定子线圈产生的电流又用来电解水产生第二批氧气与氢气,第二批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引爆后驱动螺旋桨推动导弹前进;
引爆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驱动导弹、船只、潜水器前进的方式有许多种,有一种是爆炸在发动机内部进行,在发动机内部进行时,又有一种方式是发动机主轴驱动螺旋桨;将主轴的某一部分进行改装,改为发电机的转极式转子,并在主轴外围加装发电机的定子,当主轴高速旋转时,发电机的定子线圈产生的电流又可用来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发电机的定子线圈产生的电流分直流电与交流电,交流电又分单相交流电与三相交流电(此处以三相交流电为例);电解水要直流电,而定子线圈产生的是三相交流电,所以要先将三相交流电改为三组电源并整流成直流电,再用这三组电源去电解三处水产生三处氧气与氢气;在不增加主轴重量的情况下,将主轴改为1-100000个发电机的转子;在适当增加主轴重量的情况下,将主轴改为1-100000个发电机的转子;无论主轴改为多少个转子,都只采用一台励磁电机给所有的转子供电;将主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有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无刷电机,而且无论主轴改为多少个转子,都只采用一台励磁电机给所有的转子供电;第二种方式是转子采用强力磁铁;采用一台励磁电机给所有的转子供电,一台励磁电机与所有转子的重量为X;所有的转子都采用强力磁铁,所有转子的重量为Y:在X与Y之中,谁的重量轻,优先采用谁;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中,谁发出的电多,优先采用谁;转子采用强力磁铁的发电机,发电量更大,而且没有滑环与单独的励磁电机,是新式发电机;改成发电机转子的主轴做成单独的部分,也就是发动机到螺旋桨的排列是:发动机右边伸出根短轴(短轴上有轴承,短轴右边是卡槽)、改成发电机转子的主轴、螺旋桨左边伸出根短轴(短轴上有轴承,短轴左边是卡槽),安装时,将改成了发电机转子的主轴插入发电机的定子里,然后移动发电机,使主轴两端合上左右两边的卡槽,再锁紧发电机机座轮子;水流驱动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风力驱动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使用燃料产生热量再转化为机械能驱动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以前生产的各种动力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以后生产的各种动力的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当主轴驱动的是发电机的转子时,发电机产生的电用来电解水产生氧气与氢气;发电机产生的电有剩余,则将电蓄到用可充放电池做成的支架或房间隔壁里,这样,船只要中速前进时,除螺旋桨的推动外,还可用电能启动其它动力抽水,向后排出而推动船只中速前进;发电机产生的电有剩余,则船只停泊时发电机也发电(此时不驱动螺旋桨)储存;发电机产生的电没有剩余只是相等,则符合一个发明专利的原理[这个专利里有三个岗位;重力岗位昨天是不倒翁,今天是吊坠;磁场岗位今天是指南针(指南针上有时加塑料臂膀,成十字形);机括岗位昨天是跷跷板与弹簧,今天是钟表里面单向拔齿轮的柄与发条;它们都是在惯性家里上班;吊坠上班是东西方向摆动撞击弹簧,它上次是安装在东南方向,今天是安装在南方,也就是安装在指南针上面,它刚开始摆动就拔动了指南针,然后滑过指南针上部跑到西方,并未与指南针纠缠在一起;指南针上班是要指向南方,它刚站好就被吊坠拔动到了西方,撞到西方的弹簧上,它回归南方时发觉吊坠正被西方的弹簧推回,而且刚好跑到了它的前面,于是指南针就利用回归南方的惯性力猛地推了吊坠底部一把;吊坠此时其实是想垂直休息一下,不料却被指南针在底部猛地推了一把,控制不住就跑到了东方,撞到东方的弹簧上;指南针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原本是站不稳的,也就是说它回到南方后还会向东多跑一步再返回来,可是它刚才推了吊坠一把,将惯性力减小了,因此它很顺当地回到了南方,可是它站了没多久,吊坠就返回来又把它拔到西方,撞到了西方的弹簧上;重力与磁场如果有一方力气大,工作便会很快停止,负责监督的机括便挑选了力量相等的重力与磁场上班,可是它还是不放心,万一(因风力、震动之类的外在干扰使)吊坠垂直休息呢(而且上次吊坠撞向以光滑小圆球为中心点的跷跷板的一端,让跷跷板的另一端去敲击时就出现过吊坠垂直偷懒的现象);好在吊坠与指南针在运动时每次都拔动了钟表里面单向拔齿轮的柄,使齿轮总是朝一个方向转动,结果就上紧了发条,因此发条一上紧机括便让发条猛地击打吊坠一下,然后又让它们二个继续拔动钟表里面单向拔齿轮的柄],这个原理用在A-4导弹上面;发电机产生的电电量不够,则A-4导弹携带的电池不仅要用做启动电池,还要用做补充电池;A-4导弹国家进行研制,技术成熟后用该技术建电站取代核电站,用该技术造动力取代核航母与核潜艇上的核动力,取代战舰的动力,取代船只的动力;高能电池预先从陆地上充满电;船只上另有的各种动力的轴旋转发出来的电取代高能电池;各种船只除了能用螺旋桨驱动,还能用氧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氢气与废气混合的气体爆炸产生的动力驱动,也就是船只要中速前进时,可以使用双动力驱动;船只要快速前进时使用三种方式同时驱动:螺旋桨驱动、盖子或弯头驱动、氢气或氧气与废气或空气混合产生爆炸直接驱动;潜水器要快速前进时使用三种方式同时驱动:螺旋桨驱动、盖子或弯头驱动、氢气或氧气与废气或空气混合产生爆炸直接驱动;导弹要快速前进时则使用三种方式同时驱动:螺旋桨驱动、盖子或弯头驱动、氢气或氧气与废气或空气混合产生爆炸直接驱动;老式的大船,将连通螺旋桨的动力主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后,大船上携带的燃料相当于补充电池:船只同时使用三动力驱动时,原来三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一小时,也就是节约了三分之二的燃料;螺旋桨旋转产生的电能同时驱动另三个动力(在有三个动力的情况下再增加一处氢气或氧气与废气或空气混合产生爆炸直接驱动的动力),可节约四分之三的燃料;只使用螺旋桨驱动,虽然用完了燃料,但所储蓄的电又能行驶几倍路程了(电如果充足了,则将再产生的电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然后液化储存);
大船上的轴可以加装发电机;大船上的轴的长度从船头到船尾;轴加长当然也是增加了负荷,可是轴只要长一米(小负荷),这一米的距离便能做成一台大发电机的转子;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螺旋桨,而是只驱动一根长轴,长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用电来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产生爆炸驱动船只前进、剩余的电储存(用于中速时驱动盖子或弯头,高速时还驱动螺旋桨);各种轴改为发电机的转子的数量为1-100000个;
用电烧水产生水蒸气,将水蒸气(连同水)封闭便会产生高压,高温高压的水蒸气中的高压冲击叶轮产生机械能,产生机械能后,其喷出的热能仍可用于其它方面;
使用电机会发热,主轴采用永久磁铁用做发电机的转子,也有个发热问题,所以也要利用热能:方法是吹风降温,也就是在轴的一端加装叶轮,并将叶轮产生的气流用罩子罩起来,灌入定子与转子之间,气流从众多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经过,从轴的另一端跑出来就是热风了,再将热风输入暖气管里;
A-4A导弹携带简易除杂设备,电解除杂后的海水产生氧气与氢气;A-4B导弹携带气体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氧气、氢气与一部分废气混合产生爆炸后驱动导弹前进,分离出的另一部分废气排到导弹前方下面;导弹前面因空泡持续上浮而导致导弹前面受力小,导弹后面实实在在的被海水挤压而导致导弹后面受力大,利用海水压力为动力从而节约能源;携带气体分离装置用于船只(分离出的氧气、氢气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后驱动船只前进,分离出的有污染的废气收集储存,无污染的废气排到船只前面的下面,产生空泡区);A-4C导弹既不携带简易除杂设备,也不携带气体分离装置;
(3)B-1导弹设计为可以散发出满天烟雾,一为掩护后面的目标,二是在首先只发射一枚B-1导弹的情况下,第一枚导弹进入敌方后使敌方拦截系统失去目标(而先空射一阵耗光敌方弹药),三是使后面的目标避开敌方激光武器;B-1导弹的使用方法是在接近目标前几颗B-1导弹都呈直线攻击目标,也就是第二颗B-1导弹是在第一颗的烟雾里,第三颗B-1导弹是在第二颗的烟雾里,依此类推,也就是在连续发射几颗B-1导弹的情况下,也要让敌方误认为只有一颗导弹;这种直线攻击方式能克制近防炮:因为近防炮如果控制的横向面积大,垂直方向炮弹必然少,如果垂直方向炮弹多,横向拦截面积必然小,如果因第一颗导弹就耗光了弹药,则离第一颗导弹较远的,后面的几颗导弹就都能突防了;
(4)混入了氦气的能飘浮一段时间的尖锐的气凝胶,这种气凝胶外面涂不显眼的物质,叫做隐形氦气凝胶;攻击机群的导弹设计为飞行一段时间后开始散发隐形氦气凝胶,这样只需(在B-1导弹散发的烟雾里)朝着机群四周打几颗导弹,便是第一颗B-1导弹在半路被拦截了,从第一颗B-1导弹的烟雾中冒出的B-2导弹不击中目标或又被拦截都无所谓,因为只要飞行器撞上飘浮的隐形氦气凝胶,就会满身窟窿;攻击机群的导弹设计为飞行一段时间后开始散发隐形氦气凝胶,这样只需(在B-1导弹散发的烟雾里)朝着机群四周打几颗导弹,便是第一颗B-1导弹在半路被拦截了,从第二颗B-1导弹的烟雾中冒出的B-2导弹不击中目标或又被拦截都无所谓,因为只要飞行器撞上飘浮的隐形氦气凝胶,就会满身窟窿;攻击机群的导弹设计为飞行一段时间后开始散发隐形氦气凝胶,这样只需(在B-1导弹散发的烟雾里)朝着机群四周打几颗导弹,便是第一颗B-1导弹在半路被拦截了,从第三颗B-1导弹的烟雾中冒出的B-2导弹不击中目标或又被拦截都无所谓,因为只要飞行器撞上飘浮的隐形氦气凝胶,就会满身窟窿;被拦截时母弹内的子弹要能散开爆炸,各个子弹内的其它能较长时间飘浮的小颗粒(小颗粒受热膨胀而飘浮,冷却收缩后下降;使用能飘浮且能挥发的固体颗粒)也要能瞬间全部释放;己方飞行器在有强磁干扰双方都不能使用导航时与阻止敌机追击时都是使用B-2导弹攻击敌机。
6.解决极速飞行器(包括宇宙飞船、返回式卫星等等极速飞行器)返回大气层时遇到的热障黑障激波问题:
(1)如第1条的(1)所叙,将极速飞行器的第一类(也就是使用三枚火箭的方法)用于卫星的返回:因卫星返回时的惯性力巨大,三枚火箭不能直接反推,那样太耗燃料,方法是(以从南方返回的卫星为例):卫星接触到大气层时,用三枚小火箭将卫星向西北方向推;卫星接触到大气层时,用三枚小火箭将卫星向东北方向推;这样,卫星便不是呈直线从南至北,而是呈一个极大的弧形从南至北,也就是小火箭用四两拔千斤的手法缷去卫星巨大的惯性力;三枚小火箭,地球高空的稀薄空气,地球引力合在一起,共同给卫星降速;使用三枚小火箭时,控制卫星不能向上,也就是不能飞出大气层,飞出了大气层便不能利用高空稀薄空气的阻力给卫星降速;还要控制卫星不能向下,因为空气密度持续加大会使卫星头部产生高温;小火箭的燃料用完后,按第1条(2)中的[6]所叙的方法换上三枚微型火箭:也就是“钢筋向两边缩进弹夹,因此钢圈左右分开(下宽上窄),扔掉空壳,然后钢圈下窄上宽,另三枚微型火箭进入钢圈”;在将要接近地面时,启动三枚微型火箭将卫星向上推,然后将品字形火箭的三个喷孔调节成喇叭状极缓慢地着陆;
(2)[1]在飞行器前面装三个斜面,进入大气层时,如果斜面不动,迎面而来的气流会被斜面导向左下方、右下方与上方;但因这三个斜面其实是风扇的三个叶片,所以这三个斜面不仅会动,而且会被迎面而来的气流推动得高速旋转,也就是将飞行器前面的热量迅速扩散;在斜面扇叶后面还装有风叶,向前吹风,对着斜面扇叶中间吹风,将漏网的热量反吹回去,斜面扇叶后面的风叶我将它称做反推风叶;反推风叶是利用反向齿轮,直接使用斜面扇叶产生的机械能;反向齿轮还起到增速作用;反向齿轮未起到增速作用时另外加装增速齿轮;反推风叶转得比斜面扇叶更快;高速旋转的反推风叶只对着斜面扇叶中间吹风;反推风叶吹出去的气流与迎面而来的气流相撞,便会产生一个高压区,高压区的气流不能向前向后散开(因前面有源源不断的气流撞击过来,后面有反推风叶源源不断吹来的气流),只能向四周散开,也就是贴着斜面扇叶叶面散开,此时斜面扇叶便如同超空泡鱼雷;也就是说,迎面而来的气体不仅不会与飞行器摩擦,也不会与斜面扇叶摩擦,而是(在斜面扇叶前面)气体与气体摩擦,而且摩擦产生的高热还会被迅速扩散;热量被扩散且不能积聚,飞行器前部便产生不了高温(产生不了热障与黑障)且解决了激波问题——因迎面而来的气体不会与飞行器摩擦,也不会与斜面扇叶摩擦,产生激波也是在飞行器前方,且热量被大面积扩散,此时从飞行器后面与四周可以接收或发送电波;斜面风扇的中心轴连通着发电机的转子,也就是风扇高速旋转时,飞行器前部的发电机(定子)产生了电能,供飞行器内的人员用于各个方面;反推风扇处于轴承的外圈上,轴承的内圈套着斜面风扇的中心轴,反向齿轮只驱动轴承外圈也就是只驱动反推风叶;斜面扇叶可调,装有飞行器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要相当于直升飞机的螺旋桨产生提升力(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螺旋桨);斜面扇叶可调,装有飞行器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要相当于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风扇产生提升力(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风扇);装有飞行器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后面的反推风叶与斜面扇叶重叠,这样才不会产生阻力;在进入大气层前(在太空时)另装斜面扇叶与斜面扇叶后面的反推风叶;
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后面;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前面;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时,斜面扇叶是处于大轮子外侧,反推风叶是处于小轮子内侧,大小轮子之间是反向齿轮;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时,斜面扇叶是处于大轮子外侧,反推风叶是处于小轮子内侧,大小轮子之间是增速的反向齿轮;
飞行器前部的发电机(定子线圈)产生的电能分四部分使用(不同时使用):第一部分供飞行器内的人员使用;第二部分用来控制飞行器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最初是螺旋桨时,将螺旋桨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后再用电能控制,以此控制飞行器不脱离大气层,也不向下进入稠密大气层,在高空稀薄空气里降速后,再控制飞行器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飞向降落点;后面的螺旋桨设计为可以调整角度,飞行器初入大气层时可以用螺旋桨控制飞行器不脱离大气层,也不向下进入稠密大气层,在高空稀薄空气里降速后,再将螺旋桨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控制飞行器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飞向降落点;后面的螺旋桨不使用电能,直接使用斜面扇叶产生的机械能,也就是斜面扇叶同时驱动反推风叶与反推螺旋桨,采用这种方式,飞行器的中间会有一根高速旋转的轴;第三部分是用于蓄电;可充放电池如同水与食物一样,也是装在飞行器内的支架与宇航员的座椅等地方,也就是某位宇航员的座椅是可充放电池;蓄电瓶如同水与食物一样,也是装在飞行器内的支架与宇航员的座椅等地方,也就是某位宇航员的座椅是蓄电瓶;第四部分是在飞行器下降时给反推风叶增速:飞行器垂直向下时,从下而上的气流虽能驱动斜面扇叶,但经反向齿轮传给反推风叶的动能不够,此时辅以电能给反推风叶增速,因为此时反推风叶也如同螺旋桨,能产生升力;
飞行器在返回进入大气层时,三个斜面扇叶被迎面而来的气流推动得高速旋转,产生的电能越大,就越能驱动后面的螺旋桨产生阻力:大气层产生的阻力,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能共同给飞行器降速;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相当于三支大型反推火箭,能给飞行器来个急刹车;飞行器采用滑翔的方式降落时,尽量不要让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飞行器与大气层稠密的空气瞬间就急剧摩擦,而是要让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飞行器与大气层的稀薄空气瞬间急剧摩擦,而且最初接触到的空气越稀薄越好,所以尽量多绕地球几圈再下降,反正此时不会耗费燃料,且时间长才能将电量充足;在速度完全降下来时,将后面的螺旋桨叶片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并用电能控制着飞向降落点;在速度完全降下来时,用电能控制水平与垂直尾翼飞向降落点;飞行器绕地球几圈时,是一直在下降的,当重力大于水平方向的惯性力时,飞行器便会开始垂直下降,因此在此之前,也就是选准降落点后,便要调节水平与垂直尾翼,使飞行器垂直下降;垂直下降时,将水平与垂直尾翼又改为螺旋桨产生升力;在接近地面时,启用电能加快螺旋桨的转速,增加升力,慢慢降落;此时要改变降落地点,则飞往另处降落;降落时,用斜面扇叶充当飞行器的起落架,所以飞行器在降落后,如果电量充足,直接可以起飞飞走;
反推风叶要对飞行器头部起到风力降温作用,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是螺旋桨时,要对飞行器周围起到降温作用;
发射飞行器的火箭从地面起飞时,用从地面蓄的电能驱动斜面扇叶(斜面扇叶调整得等同螺旋桨并卡紧)慢慢升空,然后再启动火箭加速;发射飞行器的火箭从地面起飞时,用从地面蓄的电能驱动斜面扇叶(斜面扇叶调整得等同螺旋桨并卡紧)以正常的速度升空,然后再启动火箭加速;因此发射飞行器的火箭不需要发射架,起飞地点也不受限制;导弹从七弯八拐的地方飞出;如果不是火箭燃料直接喷射推动而是火箭发动机驱动,则火箭发动机的机械部分(主轴)连通前面的风扇;
[2]在返回式卫星前面装三个斜面,进入大气层时,如果斜面不动,迎面而来的气流会被斜面导向左下方、右下方与上方;但因这三个斜面其实是风扇的三个叶片,所以这三个斜面不仅会动,而且会被迎面而来的气流推动得高速旋转,也就是将返回式卫星前面的热量迅速扩散;在斜面扇叶后面还装有风叶,向前吹风,对着斜面扇叶中间吹风,将漏网的热量反吹回去,斜面扇叶后面的风叶我将它称做反推风叶;反推风叶是利用反向齿轮,直接使用斜面扇叶产生的机械能;反向齿轮还起到增速作用;反向齿轮未起到增速作用时另外加装增速齿轮;反推风叶转得比斜面扇叶更快;高速旋转的反推风叶只对着斜面扇叶中间吹风;反推风叶吹出去的气流与迎面而来的气流相撞,便会产生一个高压区,高压区的气流不能向前向后散开(因前面有源源不断的气流撞击过来,后面有反推风叶源源不断吹来的气流),只能向四周散开,也就是贴着斜面扇叶叶面散开,此时斜面扇叶便如同超空泡鱼雷;也就是说,迎面而来的气体不仅不会与返回式卫星摩擦,也不会与斜面扇叶摩擦,而是(在斜面扇叶前面)气体与气体摩擦,而且摩擦产生的高热还会被迅速扩散;热量被扩散且不能积聚,返回式卫星前部便产生不了高温(产生不了热障与黑障)且解决了激波问题——因迎面而来的气体不会与返回式卫星摩擦,也不会与斜面扇叶摩擦,万一产生激波,激波也是在返回式卫星前方,且热量被大面积扩散,此时从返回式卫星后面与四周可以接收或发送电波;斜面风扇的中心轴连通着发电机的转子,也就是风扇高速旋转时,返回式卫星前部的发电机(定子)产生了电能,供返回式卫星内的人员用于各个方面;反推风扇处于轴承的外圈上,轴承的内圈套着斜面风扇的中心轴,反向齿轮只驱动轴承外圈也就是只驱动反推风叶;斜面扇叶可调,装有卫星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要相当于直升飞机的螺旋桨产生提升力(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螺旋桨);斜面扇叶可调,装有卫星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要相当于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风扇产生提升力(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风扇);装有卫星的火箭从地面向上飞时,斜面扇叶后面的反推风叶与斜面扇叶重叠,这样才不会产生阻力;在进入大气层前(在太空时)另装斜面扇叶与斜面扇叶后面的反推风叶;
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后面;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前面;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时,斜面扇叶是处于大轮子外侧,反推风叶是处于小轮子内侧,大小轮子之间是反向齿轮;反推风叶处于斜面扇叶中间时,斜面扇叶是处于大轮子外侧,反推风叶是处于小轮子内侧,大小轮子之间是增速的反向齿轮;
返回式卫星前部的发电机(定子线圈)产生的电能分四部分使用(不同时使用):第一部分供卫星内的人员使用;第二部分用来控制卫星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最初是螺旋桨时,将螺旋桨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后再用电能控制,以此控制卫星不脱离大气层,也不向下进入稠密大气层,在高空稀薄空气里降速后,再利用水平与垂直尾翼控制卫星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飞向降落点;后面的螺旋桨设计为可以调整角度,卫星初入大气层时可以用螺旋桨控制卫星不脱离大气层,也不向下进入稠密大气层,在高空稀薄空气里降速后,再将螺旋桨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控制卫星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而飞向降落点;第三部分是用于蓄电;可充放电池如同水与食物一样,也是装在卫星内的支架与宇航员的座椅等地方,也就是某位宇航员的座椅是可充放电池;蓄电瓶如同水与食物一样,也是装在卫星内的支架与宇航员的座椅等地方,也就是某位宇航员的座椅是蓄电瓶;第四部分是在卫星下降时给反推风叶增速:卫星垂直向下时,从下而上的气流虽能驱动斜面扇叶,但经反向齿轮传给反推风叶的动能不够,此时辅以电能给反推风叶增速,因为此时反推风叶也如同螺旋桨,能产生升力;
返回式卫星在返回进入大气层时,三个斜面扇叶被迎面而来的气流推动得高速旋转,产生的电能越大,就越能驱动后面的螺旋桨产生阻力:大气层产生的阻力,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能共同给返回式卫星降速;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相当于三支大型反推火箭,能给卫星来个急刹车;返回式卫星采用滑翔的方式降落时,尽量不要让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卫星与大气层稠密的空气瞬间就急剧摩擦,而是要让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卫星与大气层的稀薄空气瞬间急剧摩擦,而且最初接触到的空气越稀薄越好,所以尽量多绕地球几圈再下降,反正此时不会耗费燃料,且时间长才能将电量充足;在速度完全降下来时,将后面的螺旋桨叶片调整为水平与垂直尾翼,并用电能控制着飞向降落点;在速度完全降下来时,用电能控制水平与垂直尾翼飞向降落点;卫星绕地球几圈时,是一直在下降的,当重力大于水平方向的惯性力时,卫星便会开始垂直下降,因此在此之前,也就是选准降落点后,便要调节水平与垂直尾翼,使卫星垂直下降;垂直下降时,将水平与垂直尾翼又改为螺旋桨产生升力;在接近地面时,启用电能加快螺旋桨的转速,增加升力,慢慢降落;此时要改变降落地点,则飞往另处降落;降落时,用斜面扇叶充当卫星的起落架,所以卫星在降落后,如果电量充足,则用不着车辆来拉,直接可以起飞飞走;
反推风叶要对返回式卫星头部起到风力降温作用,后面的水平与垂直尾翼是螺旋桨时,要对返回式卫星周围起到降温作用;
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火箭从地面起飞时,用从地面蓄的电能驱动斜面扇叶(斜面扇叶调整得等同螺旋桨并卡紧)慢慢升空,然后再启动火箭加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火箭从地面起飞时,用从地面蓄的电能驱动斜面扇叶(斜面扇叶调整得等同螺旋桨并卡紧)以正常的速度升空,然后再启动火箭加速;因此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火箭不需要发射架,起飞地点也不受限制;如果不是火箭燃料直接喷射推动而是火箭发动机驱动,则火箭发动机的机械部分(主轴)连通前面的风扇;
(3)[1]如第6条的(1)与第6条的(2)[1]所述,将第6条的(1)与第6条的(2)[1]综合,也就是改变水平与垂直尾翼的角度,使水平与垂直尾翼等同三枚小火箭,产生四两拔千斤的斜推力,使卫星呈一个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从而缷去卫星巨大的惯性力;在呈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的过程中,用水平与垂直尾翼控制卫星不能向上也不能向下,一直处于高空稀薄空气里;在呈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的过程中,再采用第6条的(2)[1]的方法,仍利用大气层产生的阻力,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共同给卫星降速;
[2]如第6条的(1)与第6条的(2)[1]所述,将第6条的(1)与第6条的(2)[1]综合,也就是改变螺旋桨的角度,使螺旋桨等同三枚小火箭,产生四两拔千斤的斜推力,使卫星呈一个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从而缷去卫星巨大的惯性力;在呈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的过程中,用螺旋桨控制卫星不能向上也不能向下,一直处于高空稀薄空气里;在呈极大的弧形向前飞行的过程中,再采用第6条的(2)[1]的方法,仍利用大气层产生的阻力,三个斜面扇叶产生的阻力,反推风叶产生的阻力与螺旋桨产生的阻力,共同给卫星降速。
7.对原有飞行器及其使用方法的改进:
(1)对原有飞行器的改进:
[1]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螺旋桨、发电机取代原有飞行器的烧蚀材料、陀螺仪、用于标的的物件、减速伞,降低原有飞行器仓体的厚度,将仓体改用充入了氦气的气凝胶,将仓内某些物件改用充入了氦气的气凝胶;
[2]将飞行器的涡轮螺旋桨改为可调螺旋桨,着陆时改变螺旋桨叶片角度,使其产生反推力;飞行器后面装可调的螺旋桨,调为螺旋桨时用在地面充的电能驱动飞行器前进;飞行器后面装可调的螺旋桨,调为螺旋桨时用发动机的主轴驱动飞行器前进;飞行器后面装可调的螺旋桨,调为水平与垂直尾翼时控制飞行器方向;飞行器后面装可调的螺旋桨,着陆时改变螺旋桨叶片角度(发动机关机后或驱动螺旋桨的齿轮与发动机主轴上的齿轮断开时)产生反推力也就是产生阻力;补给机降落在大船上的甲板上时,同时改变前后的螺旋桨的角度,使螺旋桨产生反推力;
飞行器前面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后面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上面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下面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左边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右边装可调的螺旋桨、斜面扇叶、反推风叶;飞行器装可调的螺旋桨的数量为1——100000个;飞行器装斜面扇叶的数量为1——100000个;飞行器装反推风叶的数量为1——100000个;
[3]有的发动机是安装在飞机机身的前端正中位置,对于这种飞机,可以将发动机的尾喷管的下侧与飞机机壳合成一个整体,合成一个整体的地方设计为可以打开,也就是尾喷管的下侧是可以打开的,尾喷管的下侧打开后,少部分气流从下侧三个品字形喷孔内垂直向下涌出;尾喷管上侧是活动的,可以向下关闭,堵住喷孔;堵住喷孔后,所有的气流便从下侧三个品字形喷孔内喷出;——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飞行器装三台这样的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尾喷管下侧只一个喷孔,三台发动机则组成品字形;这二种方式都能供飞行器垂直起降,也就是都能防坠毁;飞行器升空时是先将尾喷管上侧向下关闭,升空后再将尾喷管上侧复原,再关闭下面的品字形喷孔;
(2)对原有飞行器的使用方法的改进:利用太空轨道发射人员与武器进入他国领空的方法;利用太空轨道发射武器进入他国领空的方法;通过太空轨道运人员与物质到远离国土的船只上面;通过太空轨道运人员与物质到远离国土的飞行器上面;
[1]从空中航母上与大船上、海景房、地面建筑、各个军事基地(包括距国土最远的岛屿)、机堡发射口、地堡发射井、潜水器、建于海底岩石里的水下地堡发射携带着突击队的火箭利用太空轨道到达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从空中航母上与大船上、海景房、地面建筑、各个军事基地(包括距国土最远的岛屿)、机堡发射口、地堡发射井、潜水器、建于海底岩石里的水下地堡发射携带着无人机群的火箭利用太空轨道到达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2]我将运输方式统称为勾股弦运输方式;现在在某些特定场合(比如不便吊车作业的小船),可采用勾股弦运输方式中的“勾”,也就是用有浮力的氦气球(或氦气仓)、氢气球(或氢气仓)、热气球(或热空气仓)多次吊升重物(比如利用下宽上窄的,极深的山沟建地堡时,可用一个热空气仓吊升沟底的所有重物;挖防空洞修地堡时,可同时利用下宽上窄的,极深的山沟建地堡,也就是用挖出来的石块填平山沟上部空间,这样就同时修了二个地堡);高空型地效航母从水面或水下利用浮力或利用动力升到最高处,都是用直角三角形的“勾”上升;战机从高空型地效航母上不使用油料(或火箭)直接滑翔到敌方军事基地或海面的大船上方实行打击,是用直角三角形的“弦”滑翔;利用翼地效应返回,是用直角三角形的“股”返回;战机在用直角三角形的“弦”滑翔时,如果遇到导弹群的攻击,有时是垂直向上用飞行器尾喷摧毁导弹,但导弹若总是从直角三角形的“弦”上追击按直角三角形的“勾”垂直升空的战机,则飞行器的尾喷摧毁不到导弹,此时飞行器也可按直角三角形的“弦”飞行,用尾喷摧毁导弹;
勾股弦运输方式再举一个例子:给开水瓶式的热空气仓充入热空气,热空气仓从离国土距离最远的岛屿的油库上方浮到最高处后,热空气仓上的加油机机群滑翔到远处的大船上(热空气仓上浮到最高处后,每开走一架加油机,热空气仓因重量减轻便能上浮一些,最后一架加油机开走后,热空气仓放掉热空气慢慢回到油库库房前),给大船与大船上的机群加油,然后加油机机群利用翼地效应从水面上返回或从水面返回;加油机机群返回时,仍可用勾、弦运输方式返回,也就是给大船上的开水瓶式的热空气仓充入热空气,热空气仓从大船上方浮到最高处后,热空气仓上的加油机机群滑翔到距国土最远的岛屿上的油库库房前;太平洋上的移动飞机场(地效航母)可以与大西洋上的大船互相补给人员与物资,也就是处于太平洋地效航母1上的甲团队可以经地效航母2与地效航母3来到大西洋上的大船上,甲团队虽然一连坐了三次勾、弦运输机,但是只耗了三个热空气仓的热空气,也就是整个过程只耗费了一点儿油料;老式的飞行器最耗油的时刻是在爬升阶段,而勾、弦运输机却只需一个热空气仓的热空气,就升到了三万多米的高度——因此,所有的飞机场都可用1-100000个热空气仓或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或高空空中航母或升降浮力仓提升所有要起飞的飞机;远离国土的岛屿上与国内各地(尤其是山区或二地间隔着沼泽、河流、峡谷的地方)都采用勾、弦运输方式;
[3]在飞机场用热空气仓提升要起飞的飞机,完全不用耗油,只在某些时候起降飞机时,要开启四台10千瓦的电机二十分钟左右,要耗十几度电;甲地飞机场上空有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空中飞机场由多个热空气仓构成,其中一部分热空气仓为升降浮力仓;乙地飞机场上空也有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空中飞机场也由多个热空气仓构成,其中一部分热空气仓为升降浮力仓;甲地飞机场上,一架载满旅客的特大飞机来到升降浮力仓上后,释放升降浮力仓;此时飞机的重量虽然接近500吨,但因是处于升降浮力仓上,重量为负50公斤;升降浮力仓的四周各穿有一根导引索,在四根导引索的控制下,升降浮力仓连同飞机直接升到了空中飞机场中的升降浮力仓停放区域;升降浮力仓与空中飞机场合为一体后,飞机从空中飞机场上开走,经平流层从南至北飞到乙地的空中飞机场上;乙地的空中飞机场的重量原本为负100公斤,但是刚才接连二次升上来几架飞机,而且都开走了,导致此时浮力比较大;第一次是浮升三架飞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开走了,浮升三架飞机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为450吨;第二次是浮升二架飞机,从西北、东北二个方向开走了,浮升二架飞机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为400吨;也就是说二个升降浮力仓一共产生了850吨的浮力;乙地的空中飞机场如同甲地的空中飞机场一样抛了锚,也就是它下面有一根直通地下的大铁链子扯着它,而且这根大铁链子能承受1千吨至9千吨的浮力;重达500吨的特大飞机开到浮力为45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在导引索的控制下笔直地降到了乙地的飞机场上(此时升降浮力仓与飞机虽然一共重达50吨,但因为升降浮力仓大,如同降落伞,而且飞机场上的地坑最下面有缓冲弹簧群),待下面的升降浮力仓填平飞机场上的地坑并卡紧在地坑里后,特大飞机驶往下客区;
空中飞机场中的升降浮力仓停放区域的下面,有四个定滑轮组,四个定滑轮组扯着分布在升降浮力仓四周的四个动滑轮组,升降浮力仓下面四个角上的四个动滑轮组扯着地面上凹坑里的四个定滑轮组;升降浮力仓以1-100000吨为单位(此处以50吨为例),也就是最小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是50吨;每个升降浮力仓都包含了四个浮力为10吨的浮力仓,称为浮力调节仓,用来调节升降浮力仓的浮力;最小的升降浮力仓的浮力是50吨,如果将所有的浮力调节仓都分开,其浮力则只剩下10吨:如果在某个时刻没有升降浮力仓升(或降),上下二个飞机场上的人员或货物又急着要上去或下来,则这个时候可将浮力只剩下10吨的升降浮力仓当电梯使用,也就是启动空中飞机场上四台10千瓦的电机快速拉扯,这样就要耗十几度电;如果要升的重量为140吨,则一般是指定在15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上升;如果要降的重量为140吨,则一般是指定在10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下降:原则上是让升降浮力仓自己升降而不使用滑轮组拉扯;上段中接近500吨的特大飞机如果不搭乘450吨的升降浮力仓,也可从下面飞机场上释放500吨的升降浮力仓,特大飞机开到500吨的升降浮力仓上后,总重量为负50公斤,要开启地面上四台10千瓦的电机二十分钟左右,在滑轮组的拉扯下才能回到地面;如果上段中接近500吨的特大飞机内有人生病了或者飞机上装有躺着病人的担架,则是开启地面上四台10千瓦的电机通过滑轮组拉扯500吨的升降浮力仓最下面的那个浮力调节仓(开启电机之前空中飞机场上的人转换滑轮组挂钩),这样最下面的那个浮力调节仓的上面就会产生近10吨的重量,也就是说上面的飞机与升降浮力仓都是搁在最下面的那个浮力调节仓上的:四台电机都是可以调速的,最初是慢速,然后加速,接近地面时又降速,也就是整个下降过程实现无震动下降;如果要实现无震动上升,则是开启下面的电机后才释放升降浮力仓,升降浮力仓在电机的控制下缓缓上升,然后加快速度直至按正常的上升速度上升,在接近空中飞机场时电机又通过滑轮组逐渐减慢升降浮力仓的上升速度;无震动上升与无震动下降也可用空中飞机场上的电机控制;扯着滑轮组的绳索都不大,因为最重的时候也不会超过10吨或者10吨的浮力,而且这10吨或者10吨的浮力还被均分在四个滑轮组的许多根绳索上;
因为飞机是垂直升降而且只在平流层飞行,所以一直很平稳;升降浮力仓基本上是24小时运行,也就是说在特大暴雨或下大雪或大雾天的情况下也运行,当然在下特大暴雨或下大雪时要把雨水或雪的重量也算到飞机身上,如果是下冰雹,则飞机要披着机罩才能搭乘升降浮力仓上升(或下降),当然冰雹与机罩的重量也都要算到飞机身上;刮风的时候飞机也能升降,只在刮台风的时候才脱开滑轮组上与导引索下面的钩子,此时地面与对流层之间只剩下空中飞机场的一根锚链;甲乙二个国家如果只有甲国有升降浮力仓,当二个国家爆发战争时,甲国专挑恶劣天气下手;导弹用升降浮力仓升上去后再发射(指没有预先藏于空中飞机场的发射仓内的情况下);崇山峻岭之中忽地升起一个里面有升降浮力仓的小空中飞机场来,那就是山洞里生产的飞机要进进出出了;地下的飞机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只处于其中一个区的上面,其它四个区供采用勾、弦运输方式的飞机降落;地下的飞机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高空空中航母只处于其中一个区的上面,其它四个区供采用勾、弦运输方式的飞机降落;空中飞机场(特大浮力仓)用高空空中航母取代;每个高空空中航母与地面的飞机场之间的升降浮力仓的个数为1-100000个;每个特大浮力仓与地面的飞机场之间的升降浮力仓的个数为1-100000个;升降浮力仓上面的滑轮组的数量为1-100000个;升降浮力仓下面的滑轮组的数量为1-100000个;
(3)在海底岩石里建水下地堡;
(4)在马里亚纳海沟建地效航母基地获得万米深海水压的天然屏障。
8.极速飞行器中的多喷火箭与火箭控制架:
(1)水平式的多喷火箭:二次喷射的,是在老式的火箭中间加一道间隔;三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二道间隔;四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十字形的二道间隔;五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土字形的三道间隔;六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王字形的四道间隔;七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主字形的四道间隔;八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丰字形的四道间隔;九次喷射的,是在火箭中间加呈井字形四道间隔;
(2)垂直式的多喷火箭(又叫前后式的多喷火箭):二次喷射的,中间加一道间隔;三次喷射的,中间加二道间隔;四次喷射的,中间加三道间隔;五次喷射的,中间加四道间隔;六次喷射的,中间加五道间隔;七次喷射的,中间加六道间隔;八次喷射的,中间加七道间隔;九次喷射的,中间加八道间隔;每道间隔都要能被点燃的燃料喷射出去,因此整枚火箭有点儿前小后大(前小后大所遇到的空气阻力较小);多喷火箭要持续喷时接连喷二格或三格燃料;返回式卫星降落前,无论还剩多少格燃料,都是持续开启,使喷射连贯,便于降落,最后一格最大,填充的燃料比其它格要多一些;返回式卫星降落前,无论还剩多少格燃料,都是持续开启,使喷射连贯,便于降落,最后一格最长,填充的燃料比其它格要多一些;
(3)火箭控制架:火箭控制架统一型号,按飞行器的重量等级研制对应重量等级的火箭,大小飞行器都使用大火箭,但大飞行器用的大火箭长,小飞行器用的大火箭短且为多喷火箭。
(4)省略三个火箭控制架的方法:直接在飞行器下部设计三个品字形孔洞,填充火箭燃料,飞行器从上而下滑翔时选定降落处,到离地1-3米时启动火箭:采用这种方式,携带的火箭燃料可以更少,因为并不需要用火箭将飞行器升起来,也不需要启动火箭后就立即阻止飞行器下坠,而是在离地1-3米时起缓冲作用,飞行器接触地面时再利用三个起落架起减震弹簧的作用;省略火箭燃料的方法:飞行器设一个副油箱并加压,飞行器从上而下滑翔时选定降落处,到离地几十米时或离地1-3米时开启副油箱喷孔,高压油料喷到三个燃烧室(也就是三个品字形喷口)燃烧,接触地面后关闭喷孔。
(5)无成本运输方式一:
[1]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省去发动机与油料的重量而改用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三枚多喷火箭供意外情况下使用(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飞行器按“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的方式制作;
[2]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省去发动机与油料的重量而改用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三枚多喷火箭供意外情况下使用(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飞行器按滑翔机制作;
(6)无成本运输方式二:
[1]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简易发动机与一个油箱,供意外情况下使用(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飞行器按“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的方式制作;
[2]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发动机与一个油箱,供意外情况下使用(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飞行器按“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的方式制作;
[3]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简易发动机与一个油箱,供意外情况下使用(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飞行器按滑翔机制作;
[4]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发动机与一个油箱,供意外情况下使用(在离开平流层降落时,在对流层内突遇大风,就要启动多喷火箭的一格燃料控制飞行器不偏离航线),飞行器按滑翔机制作。
(7)无成本运输方式三:
[1]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简易发动机与一个油箱,还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飞行器按“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的方式制作;
[2]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发动机与一个油箱,还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飞行器按“上面鼓凸,下面是平的,飞行器后面部分缩小,下面的左右两边是前宽后窄的向下伸出”的方式制作;
[3]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简易发动机与一个油箱,还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飞行器按滑翔机制作;
[4]如第1条、第2条、第4条、第7条的(2)[2]所述,飞行器使用勾、弦运输方式时,装备一个发动机与一个油箱,还装三个火箭控制架与三枚多喷火箭,飞行器按滑翔机制作。
9.极速飞行器中的极速导弹的伪装:在陆地上发射极速导弹,其发射装置的外形可与新式坦克(新式坦克的体积与炮管比老式坦克的体积与炮管要大)一模一样,其它国家从卫星上看会以为是近战的坦克;坦克炮管的前部是伪装的,从山洞、地堡、防核地面建筑里面跑出来(比如跑到沿海公路上)第一次发射时(指实战时,之前的各种试射都是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或其它形状的物体上发射而不做成坦克形状),前部可以打开,露出导弹头部,然后炮管(也就是极速导弹)竖起来,发射后第二枚极速导弹又从发射座(也就是坦克)里面竖起来,接着发射;坦克发射器群也就是极速导弹阵地,坦克发射器群到那里极速导弹阵地也就到了那里;坦克发射器(发射极速导弹的)群里面夹杂有几辆新式坦克(比如发射电磁炮弹的);迷惑卫星或无人机群时的发射一直是坦克开火,只不过是坦克侧面的编号每次都与坦克发射器侧面的编号更改或不使用编号;平时演练则是使用真新式坦克与假新式坦克(只有一个外壳与一台动力的模型,如果装东西时则等同运输车或后勤车);战时真新式坦克与假新式坦克要夹杂在极速导弹阵地(此时增加防护坦克,防护坦克里有些是专门对付无人机的)里出动,开往目的地;假新式坦克还要夹杂着一二台真新式坦克出动,奔向假的目的地;坦克发射器、真新式坦克与假新式坦克侧面(或上部)的号码随时都可互换。
10.在船只与潜水器上装盖子与弯头:
(1)船只下面正中与下面前后左右装盖子,船只是前面进水减小前行阻力,四周出水,也就是下面正中与左、右、后向后排水,这种船只可瞬间向包括后退在内的任何水平方向移动;如果搁浅,五个喷孔向下喷水还可将船只抬高;船只下面正中与下面前后左右装弯头,船只是前面进水减小前行阻力,四周出水,也就是下面正中与左、右、后向后排水,这种船只可瞬间向包括后退在内的任何水平方向移动;如果搁浅,五个喷孔向下喷水还可将船只抬高;
(2)潜水器是前后左右上下装盖子,提高机动性并分散尾迹为五处,避开追寻尾迹的鱼雷;潜水器是前后左右上下装弯头,提高机动性并分散尾迹为五处,避开追寻尾迹的鱼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23295.2A CN112793760A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极速飞行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23295.2A CN112793760A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极速飞行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93760A true CN112793760A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07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23295.2A Pending CN112793760A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极速飞行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93760A (zh) |
-
2020
- 2020-12-09 CN CN202011523295.2A patent/CN11279376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41692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unching and acceleration of objects | |
CN103183132A (zh) | 弹射用动力源单元体和航母燃气蒸汽弹射器及弹射方法 | |
US20220017242A1 (en) | Return to base space launch vehicles,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107867372A (zh) | 可潜载具 | |
CN106892131A (zh) | 一种青少年国防科技研究专用的车载弹射式无人机 | |
JP2016079918A (ja) | 宇宙推進及び滞宙(成層圏上等の滞空)システム等 | |
CN103195662A (zh) | 翼环及具有翼环的机构暨方法 | |
CN101725432A (zh) | 水上飞机喷射发动机 | |
CN101580133A (zh) | 气体火箭太空运载器 | |
CN103968714A (zh) | 一种悬空防御弹装置 | |
CN111959824A (zh) | 一种空基发射的重型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系统 | |
CN112793760A (zh) | 极速飞行器 | |
CN101294782A (zh) | 发射方法及发射装置 | |
CN110466732A (zh) | 军用飞行器 | |
CN215285311U (zh) | 基于支撑翼和h型尾翼载机的空基发射系统 | |
CN105197238A (zh) | 幻变扑翼泵喷飞机船配气动能炮 | |
CN1721269A (zh) | 永浮舰船及其防护和动力 | |
CN112027049A (zh) | 防御型武器 | |
CN113184219A (zh) | 基于亚跨声速载机的空基发射系统及发射方法 | |
Konstam | British Escort Carriers 1941–45 | |
CN1876493A (zh) |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可水、陆起落直升飞机 | |
CN215285312U (zh) | 基于双机身平直翼布局载机的空基发射系统 | |
JPH02296600A (ja) | 飛翔体発射施設 | |
Stepler et al. | Return to Lighter Than Air Transportation for Military and Civilian Application | |
CN107067931A (zh) | 一种青少年国防科技研究专用的运输航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