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781A -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2781A
CN112782781A CN201911080435.0A CN201911080435A CN112782781A CN 112782781 A CN112782781 A CN 112782781A CN 201911080435 A CN201911080435 A CN 201911080435A CN 112782781 A CN112782781 A CN 112782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ismic
observation system
standard deviation
points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04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云山
宁宏晓
张慕刚
李伟波
吕盼盼
冯晓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10804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2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3/00Manufacturing, calibrating, cleaning, or repairing instruments or devices covered by groups G01V1/00 – G01V11/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本发明能够有效评价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提高了地震观测系统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Description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地震数据采集遵循Shannon-Nyquist(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即: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需要不失真地保持原信号中的信息,则采样的频率必须是原信号频带宽度的两倍以上。
随着地震勘探目标的复杂化,对地震勘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集的地震数据量越来越大,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引入地震勘探领域,为高密度、宽方位和大数据的地震勘探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加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压缩感知理论利用地震勘探信号的稀疏性,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频率对信号进行非规则采样,通过数学的方法实现缺失数据的高保真重建,从而大大降低了采集成本。
因为压缩感知技术的出现,地震观测系统的常规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高效地震勘探需要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能够有效评价地震观测系统的优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包括:
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
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第一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第一评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步骤。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通过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能够有效评价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提高了地震观测系统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步骤S101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步骤S104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步骤S203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第三种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步骤S302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三种地震观测系统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三种地震观测系统的子区划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实施例,参见图1,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S101: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在本步骤中,在勘探区域布置地震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可以是遵循Shannon-Nyquist采样定理的常规地震观测系统,也可以是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稀疏的地震观测系统。根据布置后的地震观测系统,可以确定该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获取该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将该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子区。
其中,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可以根据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大偏移距来确定。通常该观测该区域一般为数十公里(二维地震观测系统)或者数十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可以理解的是,若干个子区对应的若干个观测范围组合能够得到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以稀疏的地震观测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S102: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
在本步骤中,在划分各个子区后,统计每个子区中的震源点(也称炮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的数量,能够得到每个子区各自对应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的数量。
S103: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在本步骤中,根据每个子区各自对应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的数量,计算若干子区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确定若干子区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为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其中,采用下式计算若干子区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或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41
其中,S2表示的是标准差;Yi表示的是第i个子区的检波点的数量或震源点的数量;N为子区的个数;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51
为子区的检波点数量的平均值或震源点数量的平均值,可以由下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52
其中,Yi表示的是第i个子区的检波点的数量或震源点的数量;N为子区的个数。
S104: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直接对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其中,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越好。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通过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能够有效评价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提高了地震观测系统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的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2,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S1011:基于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和/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标准子区的尺寸;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和/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标准子区的尺寸,具体包括以下两情况:
一、地震观测系统是二维的地震观测系统:
标准子区的尺寸由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Lz=n·Xd
其中,Lz为二维地震观测系统标准子区的长度,n为放大倍数,Xd为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
二、地震观测系统是三维的地震观测系统:
标准子区的尺寸由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和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Sz=nr·ns·Xr·Xs
其中,Sz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标准子区的长度,nr为沿检波点方向的放大倍数,ns为沿炮点方向的放大倍数,Xr为最小检波点距,Xs代表了最小炮点距。
S1012:根据所述标准子区的尺寸将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在本步骤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子区的尺寸,以该尺寸对应的观测范围的大小为单位,将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区域,其中,每个区域均是一个子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的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3,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S1041: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一评价参数;
在本步骤中,根据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一评价参数,通过第一评价参数对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能够降低评价均匀性的参数的个数,提高均匀性评价的速度和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中的计算可以求和、求差、乘积和比例中至少一种。
S1042:基于所述第一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一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越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实施例中步骤S101之后,还包含有如下内容:
S201: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在本步骤中,在划分各个子区后,计算每个子区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每个子区各自对应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数据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数据。
S202:基于各个子区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以及根据各个子区中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
在本步骤中,根据每个子区各自对应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数据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数据,计算若干子区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确定若干子区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为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
其中,计算若干子区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包括:
(1)计算每个子区内的相邻震源点或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具体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71
其中,dba为子区内沿检波线或震源线方向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M为子区内检波线或震源线的条数,Mb为子区内第b条检波线检波点的个数或第b条震源线上震源点的个数,Mn为子区内计算的检波点或震源点距离的个数。
(2)计算不同子区震源点或检波点的平均距离的均值,具体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72
其中,N为子区的个数,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73
是第i个子区域内震源点或检波点之间的距离均值。
(3)计算子区内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或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具体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263786530000081
其中,Sd 2是子区内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或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Xdi为第i个子区内震源点或检波点的平均距离的均值,N是子区的个数。
S203: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直接对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其中,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的数值越大,表明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越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步骤S203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5,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S2031: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评价参数;
在本步骤中,根据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评价参数,通过第二评价参数对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能够降低评价随机性的参数的个数,提高随机性评价的速度和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中的计算可以求和、求差、乘积和比例中至少一种。
S2032:基于所述第二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二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大,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越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实施例中,还包含有如下内容:
S301:获取所述地震观测系统对应的观测范围内,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
在本步骤中,在划分各个子区后,计算每个子区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每个子区各自对应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数据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数据。从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数据中确定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从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数据中确定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
S302: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直接对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的数值越大,表明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越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步骤S302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7,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S3021: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三评价参数;
在本步骤中,根据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三评价参数,通过第三评价参数对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能够降低评价合理性的参数的个数,提高合理性评价的速度和精度。
S3022:基于所述第三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三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越好。
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1)设计选定的勘探区域的三种地震观测系统,三种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点和炮点距分别都是25m,如图8所示是设计好的3种观测系统,其中,横向为检波点,纵向为震源点,方案a是常规的观测系统,方案b和方案c是稀疏观测系统;
2)选择观测范围的大小,划分区域生成若干子区
如图9所示,针对三种地震观测系统,分别是方案a,方案b和方案c,三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为100平方公里,子区的大小为200x200平方米;
3)分别计算三种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和炮点的标准差和均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方案a的采样最高,每个子区的炮点和检波点的采样点均为8,方案b和c的采样相同,子区内炮点和检波点的采样个数都为4。从炮点和检波点的标准差来看,标准差都是0,也就是说三种观测系统的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的子区内炮点和检波点的个数都是相同的,都保证了子区内采样个数的均匀性。
表1采样个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炮点均值 检波点均值 炮点标准差 检波点标准差
方案a 8 8 0 0
方案b 4 4 0 0
方案c 4 4 0 0
4)通过计算各个子区的检波点的平均点距和炮点的平均点距,计算完成后,分别计算评价范围内子区检波点距、炮点距的均值和标准差,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到,方案a的检波点和炮点的均值都是0,该方案a的地震观测系统不具备随机性,对比可以发现方案c的不论是炮点距还是检波点距的标准差都较方案b的要大得多,所以方案c相对方案b有更好的随机性。
表2采样距离的均值和标准差
炮点距均值 炮点标准差 检波点均值 检波点标准差
方案a 50 0 50 0
方案b 47.49 76.37 47.37 75.19
方案c 44.73 106.68 44.57 105.52
5)计算评价区域内检波点和炮点的最大距离值,三种地震观测系统计算的最大距离值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方案c的最大距离值最大,方案b次之,方案a最小。
表3:三种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大距离值
炮点最大缺口(m) 检波点最大缺口(m)
方案a 50 50
方案b 125 125
方案c 225 200
6)通过分析,三种地震观测系统中的方案a为常规观测系统不具备随机性,不适合压缩感知勘探,观测系统b和观测系统c的均匀性相当,观测系统c的随机性要好于观测系统b,但是观测系统c的最大距离值要大于观测系统b,因此在实际勘探中要根据地质目标来优选观测系统。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首先确定完成稀疏地震观测系统,然后划分要进行评价的区域和子区,利用不同子区域采样点的标准差和不同子区域采样点距离均值的标准差来评价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和随机性,并具有算法简单,能实现对稀疏观测系统的定量评价,进而为恢复压缩感知观测数据提供可能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全部内容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0,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划分单元10,用于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第一采集单元20,用于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
第一计算单元30,用于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第一评价单元40,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二采集单元50,用于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第二计算单元60,用于基于各个子区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以及根据各个子区中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
第二评价单元70,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
进一步的,还包括:
获取单元80,用于获取所述地震观测系统对应的观测范围内,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
第三评价单元90,用于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其中,所述划分单元,包括:
标准子单元,用于基于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和/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标准子区的尺寸;
划分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子区的尺寸将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其中,所述第一评价单元,包括: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一评价参数;
第一评价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一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越好。
其中,所述第二评价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评价参数;
第二评价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二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大,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越好。
其中,所述第三评价单元,包括:
第三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三评价参数;
第三评价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三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越好。
本发明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的实施例具体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实施例的处理流程,其功能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通过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能够有效评价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提高了地震观测系统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实现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处理器(processor)、存储器(memory)、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和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实现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及移动终端等,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参照实施例用于实现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实施例及用于实现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的实施例进行实施,其内容被合并于此,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9600的系统构成的示意框图。如图11所示,该电子设备960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9100和存储器9140;存储器9140耦合到中央处理器9100。值得注意的是,该图11是示例性的;还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结构,来补充或代替该结构,以实现电信功能或其他功能。
一实施例中,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功能可以被集成到中央处理器9100中。其中,中央处理器9100可以被配置为进行如下控制: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可以与中央处理器9100分开配置,例如可以将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配置为与中央处理器9100连接的芯片,通过中央处理器的控制来实现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功能。
如图11所示,该电子设备96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9110、输入单元9120、音频处理器9130、显示器9160、电源9170。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设备9600也并不是必须要包括图11中所示的所有部件;此外,电子设备9600还可以包括图11中没有示出的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如图11所示,中央处理器9100有时也称为控制器或操作控件,可以包括微处理器或其他处理器装置和/或逻辑装置,该中央处理器9100接收输入并控制电子设备9600的各个部件的操作。
其中,存储器9140,例如可以是缓存器、闪存、硬驱、可移动介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其它合适装置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可储存上述与失败有关的信息,此外还可存储执行有关信息的程序。并且中央处理器9100可执行该存储器9140存储的该程序,以实现信息存储或处理等。
输入单元9120向中央处理器9100提供输入。该输入单元9120例如为按键或触摸输入装置。电源9170用于向电子设备9600提供电力。显示器9160用于进行图像和文字等显示对象的显示。该显示器例如可为LCD显示器,但并不限于此。
该存储器9140可以是固态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SIM卡等。还可以是这样的存储器,其即使在断电时也保存信息,可被选择性地擦除且设有更多数据,该存储器的示例有时被称为EPROM等。存储器9140还可以是某种其它类型的装置。存储器9140包括缓冲存储器9141(有时被称为缓冲器)。存储器9140可以包括应用/功能存储部9142,该应用/功能存储部9142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功能程序或用于通过中央处理器9100执行电子设备9600的操作的流程。
存储器9140还可以包括数据存储部9143,该数据存储部9143用于存储数据,例如联系人、数字数据、图片、声音和/或任何其他由电子设备使用的数据。存储器9140的驱动程序存储部9144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的用于通信功能和/或用于执行电子设备的其他功能(如消息传送应用、通讯录应用等)的各种驱动程序。
通信模块9110即为经由天线9111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发送机/接收机9110。通信模块(发送机/接收机)9110耦合到中央处理器9100,以提供输入信号和接收输出信号,这可以和常规移动通信终端的情况相同。
基于不同的通信技术,在同一电子设备中,可以设置有多个通信模块9110,如蜂窝网络模块、蓝牙模块和/或无线局域网模块等。通信模块(发送机/接收机)9110还经由音频处理器9130耦合到扬声器9131和麦克风9132,以经由扬声器9131提供音频输出,并接收来自麦克风9132的音频输入,从而实现通常的电信功能。音频处理器9130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缓冲器、解码器、放大器等。另外,音频处理器9130还耦合到中央处理器9100,从而使得可以通过麦克风9132能够在本机上录音,且使得可以通过扬声器9131来播放本机上存储的声音。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全部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虽然本发明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方面,也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实施例,也不局限于这些方面和/或实施例的任意组合和/或置换。而且,可以单独使用本发明的每个方面和/或实施例或者与一个或更多其他方面和/或其实施例结合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6)

1.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
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之后,还包括:
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基于各个子区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以及根据各个子区中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
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地震观测系统对应的观测范围内,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
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包括:
基于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和/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标准子区的尺寸;
根据所述标准子区的尺寸将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包括:
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一评价参数;
基于所述第一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一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越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包括:
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评价参数;
基于所述第二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二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大,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越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
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三评价参数;
基于所述第三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三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越好。
8.一种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并将所述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第一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震源点的数量和检波点的数量;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震源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以及基于各个子区中所述检波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
第一评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各个子区各自对应的观测范围内的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基于各个子区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以及根据各个子区中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
第二评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地震观测系统对应的观测范围内,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
第三评价单元,用于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单元,包括:
标准子单元,用于基于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检波距和/或地震观测系统的最小炮点距生成标准子区的尺寸;
划分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子区的尺寸将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划分成若干子区。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评价单元,包括: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数量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数量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一评价参数;
第一评价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一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均匀性越好。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评价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震源点距离的标准差和所述检波点距离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评价参数;
第二评价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二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大,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随机性越好。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评价单元,包括:
第三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多个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和多个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三评价参数;
第三评价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评价参数对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中,所述第三评价参数的数值越小,表明所述地震观测系统的合理性越好。
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步骤。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的步骤。
CN201911080435.0A 2019-11-07 2019-11-07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27827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0435.0A CN112782781A (zh) 2019-11-07 2019-11-07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0435.0A CN112782781A (zh) 2019-11-07 2019-11-07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2781A true CN112782781A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4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0435.0A Pending CN112782781A (zh) 2019-11-07 2019-11-07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278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8807A (zh) * 2008-06-04 2009-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确定不同面元属性差异的方法
CN103592698A (zh) * 2013-10-31 2014-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及装置
KR101672845B1 (ko) * 2015-05-27 2016-11-04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소규모 배열식 지진계를 이용한 근거리 지하발파 감지 방법
CN107561574A (zh) * 2017-07-20 2018-01-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炮点位置、接收点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8181644A (zh) * 2017-12-06 2018-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采样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8807A (zh) * 2008-06-04 2009-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确定不同面元属性差异的方法
CN103592698A (zh) * 2013-10-31 2014-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及装置
KR101672845B1 (ko) * 2015-05-27 2016-11-04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소규모 배열식 지진계를 이용한 근거리 지하발파 감지 방법
CN107561574A (zh) * 2017-07-20 2018-01-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炮点位置、接收点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8181644A (zh) * 2017-12-06 2018-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采样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永国等: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的定量分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vol. 47, no. 3, pages 361 - 365 *
戴小华等: "《GIS支持下的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42, no. 1, pages 75 - 78 *
杨敬磊等: "《基于数据重构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 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vol. 1, pages 933 - 934 *
碗学俭等: "《三维观测系统采样均匀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no. 6, pages 42 - 4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omatitsch et al. Anelastic sensitivity kernels with parsimonious storage for adjoint tomography and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Reusken Analysis of trace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surfac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erioni et al. Efficient and accurate solver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creened and unscreened Poisson's equation with generic boundary conditions
CN109376419B (zh) 一种数据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12037223B (zh) 图像缺陷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741652A (zh) 一种基于声像仪的解卷积高分辨成像方法及系统
Gonzato et al. Measur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ideal and actual objects: implications for application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Angulo et al. Extending the halo mass resolution of N-body simulations
CN112799018B (zh) 声源定位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193668B (zh) 高频振动数据稀释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782781A (zh) 地震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0378936B (zh) 光流计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197074B (zh)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Rodgers et al. Peakmatch: a Java program for multiplet analysis of large seismic datasets
CN112901146A (zh) 声波测井探测中坏道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2561779A (zh) 图像风格化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13005A (zh) 流动性风险数据检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38827B (zh) 表格数据的粘贴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0874179B (zh) 指尖检测方法、指尖检测装置、指尖检测设备及介质
CN111460334B (zh) 信息显示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43355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859160B (zh) 薄互层砂体厚度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0795468A (zh) 数据抽取方法及装置
CN111090758B (zh) 媒体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685271A (zh) 压测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