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769A -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2769A
CN112782769A CN201911079886.2A CN201911079886A CN112782769A CN 112782769 A CN112782769 A CN 112782769A CN 201911079886 A CN201911079886 A CN 201911079886A CN 112782769 A CN112782769 A CN 112782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eismic
data
excitation
ali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798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2769B (zh
Inventor
李培明
宋家文
马渊明
柳兴刚
马竹
丁冠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10798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2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2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7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ismic systems using continuous agitation of the ground, e.g. using pulse compression of frequency swept signals for enhancement of received signals
    • G01V1/375Correlating received seismic signals with the emitted source sign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作业参数包括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前述方法包括:根据若干候选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以使得同步激发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同步激发间距;同步激发震源的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根据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前述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无需对设定间距进行实际作业测试,因此可以降低实际作业量。

Description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一种存储介质和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地震物理勘探中,为了提高地震采集效率,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增加同时工作的震源数量,使得检波器在一个记录长度内同时接收到多个炮点激发的混叠地震数据;在随后的数据处理时,利用混叠数据分离方法对混叠地震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对应各个炮点位置的分离数据。
混叠数据分离方法可利用基于去噪或反演的方法,根据地层反射的各个震源的频率特性和幅值特性实现混叠数据的分离;因此,野外作业时需要确保各个震源形成的震动波的特征在某个域的道集中有足够大的差别。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确定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确定震源的设定间距和颤动时间。另外,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记录可实现前述方法的程序的介质,以及实现前述方法的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所述作业参数包括最小同步激发间距;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以使得同步激发的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同步激发的震源的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根据所述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
可选的,根据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和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和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的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使用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所述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所述作业参数包括颤动时间区间;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
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调整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的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实际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残差和/或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可选的,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包括:
分选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获得每个炮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
分选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获得每个炮点道集的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
根据每个炮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和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生成炮点道集振幅残差;所有的炮点道集振幅残差组成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包括:
根据每个炮点道集的振幅残差,计算每个炮点道集对应的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有炮点道集的残差均方根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可选的,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包括:
分选无混叠地震数据,获得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
分选分离地震数据,获得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
根据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和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生成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所有的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组成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包括:
根据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计算对应的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有检波点道集的残差均方根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可选的,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信噪比;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还包括: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
根据所述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
可选的,所述评价数据包括频谱残差和/或频谱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还包括:
对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时频变换,得到实际频谱数据;
对所述混叠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时频变换,得到分离频谱数据;
根据所述实际频谱数据和所述分离频谱数据计算频谱残差;
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
另一方面,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装置,所述作业参数包括最小同步激发间距;所述装置包括:
时间调整单元,用于根据设定的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的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以使得同步激发的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同步激发的震源的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数据混叠单元,用于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评价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
可选的,所述时间调整单元包括:
分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候选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起始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起始激发时间调整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所述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修正子模块,用于使用修正系数修正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所述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所述作业参数包括颤动时间区间;所述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确定模拟激发时间具体为:
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
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实际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可选的,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残差和/或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单元包括:
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有的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均方根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可选的,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信噪比;
均方根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
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单元还包括:信噪比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
可选的,所述评价数据包括频谱残差和/或频谱残差均方根;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单元包括:
时频转换模块,用于对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变换,得到实际频谱数据,以及对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变换,得到分离频谱数据;
频域残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实际频谱数据和所述分离频谱数据计算频谱残差;
均方根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
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介质,所述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前所述的确定作业参数的方法。
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前所述的确定作业参数的方法。
本说明书提供的确定作业参数的方法,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确定各个震源在作业分区内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根据模拟激发时间将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混叠,得到模拟混叠数据;再利用模拟混叠数据得到分离地震数据,并利用分离地震数据和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评价参数,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相比于实际作业得到实际混叠数的方法,前述计算机模拟得到模拟混叠数据的方法无需对各个设定距离均进行实际作业测试,因此可以降低实际作业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同步激发震源间距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实施例提供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流程图;
图4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例提供的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比对示意图;
图6是频谱数据比对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提供的在海洋作业环境下确定作业参数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划分作业分区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作业分区情况设定的船只运行轨迹图;
图10是实施例提供的炮点道集振幅残差比对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作业参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提供的时间调整单元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提供的评价数据生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其中:11-时间调整单元,111-分区确定模块,112-起始激发时间确定模块,113-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12-数据混叠单元,13-评价数据生成单元,131-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模块,132-均方根计算模块,133信噪比计算模块,134-时频转换模块,1356-频域残差计算模块,14-确定单元;
21-处理器,22-存储器,23-输入部件,24-输出部件,25-电源,26-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判断采用多震源同时工作时,特定的同步激发间距是否能够满足作业要求,继而选择符合作业要求的同步激发震源间距。前述的同步激发间距指的是在一个记录时间长度内先后激发的两个震源的间距。
应当注意,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已经在作业区块内采集到无混叠地震数据。确保已经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为无混叠地震数据的方法是:保证震源在作业区块工作时,任意两个炮点激发的时间间隔大于记录时间长度。
前述的记录时间长度是采集时已设定的值,一般要大于或等于地震波传播至最深勘探目的层并反射至最远检波点所需的时间。
图1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最小同步激发震源间距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4。
S101: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本实施例中,震源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根据震源的间距和震源的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震源载具的数量确定形成作业分区的数量,应当注意,此处所述的震源指的是被载具带动的、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进行激发作业的震源,载具上的实际震源的数量可为多个。
(2)根据震源间距、各个震源的作业效率,确定作业分区的大小,以及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的移动路径,以保证同步激发的震源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并且同步激发的震源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指的是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各个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的激发时间。模拟激发时间是人为设置激发时间。
为了使无混叠地震数据能够在一个记录长度内进行混叠,需要保持两个震源的激发间隔小于记录时间长度;假设满足同步激发间距要求的震源为震源A和震源B,如震源A在x时刻激发后,震源B在x时刻到x+记录时间长度的时刻范围内激发,则两炮在记录上发生混叠。
S102: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步骤S102模拟各个震源在作业区块内按照预定的轨迹行驶,将所有炮点处的无混叠地震记录设置为与之对应的模拟激发时刻激发产生的地震记录。
如果两个震源激发的预设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检波器至少会在特定时刻同时接收两个震源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并生成混叠地震数据。
对应的,将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响应对应震源激发产生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同时刻响应其他震源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混叠,生成模拟混叠数据的过程,是模拟检波器同时接收多个震源激发产生的地震波而形成混叠数据的过程。
请注意,检波点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各个检波点均在检波线上。不同检波点响应同一炮形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并不相同,但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S103: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步骤S103可分为两个子步骤,分别为S1031和S1032。
S1031: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分离地震数据。
此处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分离地震数据的过程,是采用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所有检波点对应的模拟混叠数据进行混叠分离的处理过程。混叠数据分离方法可以采用诸如基于迭代去噪的方法、基于稀疏反演的混叠数据分离方法等在地震勘探领域已有的公开方法,对此本实施例不再做展开描述。
S1032: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步骤S1032将同一炮点或同一检波点对应的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比对,得到比对数据;随后再对大量的比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评价数据。
根据比对数据生成的评价数据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时域振幅残差、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时域振幅信噪比、频谱残差、频谱残差均方根。
S104:根据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同步激发间距,即最小同步激发间距。
根据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同步激发间距,是将某一设定间距得到的评价数据和对应的指标数据进行比对,或者将若干候选的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得到的评价数据对比优选。在评价数据满足指标数据的情况下,确定对应的设定间距可以满足作业要求,可以将其作为实际作业应用的最小同步激发间距。
更进一步地,步骤S104还可以根据各个设定间距对应的评价数据,选择应用于实际作业的最优设定间距作为震源间距。
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最小同步激发间距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利用同步激发间距确定各个震源在作业分区内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并使对应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根据模拟激发时间进行数据混叠,得到模拟混叠数据。相比于实际作业得到实际混叠数据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得到混叠数据方法无需对各个设定距离均进行实际作业测试,因此可以降低实际作业量。而计算机模拟生成数据的方法成本远小于实际作业成本,所以前述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测试成本。
因为本实施例得到的混叠地震数据以实际测试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为基础,并且因为数据混叠的过程模拟了检波器响应不同炮点形成的地震波生成实际混叠数据的过程,所以得到的模拟混叠地震数据与实际混叠地震数据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进一步地,在模拟混叠数据基础上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可以代表真实混叠地震数据基础上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后续生成的评价数据和确定的预设距离也具有可用性。
图2是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一个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方法包括步骤S201-S203。
S201: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如前所述,本方法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各个震源的作业效率,确定作业分区的大小,以及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的移动路径,以保证至少两个震源的同步激发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最小同步激发间距。
S202: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因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采用实际震源在作业区块内各个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获取模拟激发时间;而为了使得各个震源对应的模拟激发时间大体位于同一时间段内,需要将各个区块内炮点对应的实际激发时间进行修正确定模拟激发时间。
例如:在采用四个震源(A、B、C和D),作业区域被分为四个作业分区(x,y,z和w),实际震源经过作业分区的顺序为A-B-C-D,经过各个分区的时间分别为t1,t2、t3和t4。后续,假如所有分区内第一个炮点的激发点设置为0时刻,需要将其他作业分区的时间校正至A分区对应的时间段内,则B分区对应的修正时间为t1,C区块对应的修正时间为t1+t2,D区块对应的修正时间为t1+t2+t3。
采用前述方法后,各个作业分区内的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被修正至大致一个区间范围内。
应当注意,实际应用中,各个区块对应的起始激发时间可能并不完全按照前述的t1、t2和t3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S203: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和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在确定各个震源在作业区块内的起始激发时间的情况下,即可以根据起始激发时间确定各个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根据需要模拟情况的不同,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方法也就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
可以直接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时间间隔时间;随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实际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第二种情况
如果需要进一步调高工作效率,使得震源间或一个震源连续两次激发间产生的地震波发生混叠,并测试前述混叠形式情况下设定间距是否满足作业条件,则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方法获得模拟激发时间。
图3是实施例提供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第二种情况下获得模拟激发时间的步骤包括S301-S303。
S301: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S302:使用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
为了模拟实际作业情况,即模拟真实作业环境对载具移动的影响,本实施例可以以震源在各个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为基础,计算模拟激发时间。为了保证生成无混叠的地震数据,所以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时间间隔一般大于记录时间长度。而为了获得小于记录时间长度的炮间间隔时间,则利用修正系数对实际间隔时间进行修正,得到修正间隔时间。
S303: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步骤S303是根据前一炮点的预设激发时间和预设间隔时间得到的后一个炮点对应的模拟激发时间。
实际应用中,作业区块可能为陆地区块,也可能是海洋区块。
在作业区块为陆地区块的情况下,拖动震源移动的载具为机车车辆,由于路面环境和驾驶人员的驾驶习惯等原因,震源经过各个炮点的间隔时间呈现随机特性,后续得到混叠地震数据后,可以利用前述的时间随机特性,有效地分离混叠地震数据得到分离地震数据。在作业区块为海洋区块的情况下,拖动震源移动的载具为船只。在风浪较小的情况下,由于船只具有匀速航行的特性,使得震源经过相邻炮点的间隔时间可能为恒定值。对应的检波点形成的混叠地震数据具有强相关性,后续数据处理可能无法根据数据的统计特性得到有效的分离地震数据。
针对此情况,本实施例设置颤动时间区间,利用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修正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激发时间,使得最终得到的模拟激发时间呈现随机分布的特性,继而能够满足分离混叠地震数据的要求。当然,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颤动时间区间是否满足作业要求。应当注意,此处颤动时间为一个时间段。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颤动时间应当远小于记录长度和激发时间间隔。当然在地面比较平坦的地区,为了加大激发时间的随机性,也可以增加随机的颤动时间。
也就是说,在前述条件下,作业参数除了包括设定间距外,还包括颤动时间区间。针对第二种情况下作业区块为海洋区块的情况,获得模拟激发时间的步骤包括如图4所示的S401-S404。图4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模拟激发时间的流程图。
S401:根据候选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S402: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步骤S401和S402的操作过程如前述的S301和S302,此处不再复述。
S403: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S404:使用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
S405: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
针对海洋作业环境,在各分区内,沿着震源的行进轨迹,按顺序将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各个炮点对应的调整激发时间。
S406: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通过前文描述可知,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获得模拟激发时间的过程是:先将各个作业分区内炮点对应的实际激发时间进行起始校正,得到校正激发时间,再对实际激发时间间隔进行压缩,并累加得到模拟激发时间。
在前文已经提到,评价数据可以包括时域振幅残差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生成前述两个评价数据的方法包括步骤S501-S502。
S501:根据所有的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
S502:根据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步骤S501-S502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S601:将所有的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对应的分离地震数据相减,得到时域振幅残差。
S602:根据所有的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采用第一种方法确定的步骤,无需对时域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进行归类分选。
第二种
S701:利用分选的炮道集无混叠地震数据,获得每个炮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
S702:利用分选的炮道集分离地震数据,获得每个分离炮点道集的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
S703:根据每个炮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和混叠分离后道集振幅数据,生成每个炮道集的振幅残差。
前述步骤701和S702是将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抽成炮点道集数据。随后,步骤S703生成了每个炮点道集振幅残差。所有炮点道集振幅残差组成了前述的时域振幅残差。
S704:根据每个炮点道集的振幅残差,计算对应的残差均方根。
S705:根据所有炮点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步骤S704分别计算了每个炮点道集振幅残差,获得对应的残差均方根,步骤S905对各个炮点残差均方根求平均值得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第三种
S801:利用分选的检波点道集无混叠地震数据,获得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
S802:利用分选的检波点道集混叠分离地震数据,获得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
S803:根据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和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生成每个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
前述步骤S801和S802将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抽成检波点道集数据。随后,生成每个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所有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组成了前述的时域振幅残差。
S804:根据每个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计算对应的残差均方根。
S805:根据所有检波点对应的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步骤S804分别计算了每个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获得对应的残差均方根,步骤S805是对各个检波点对应的残差均方根求平均值得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图5是实施例提供的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比对示意图。图5中,从左到右分别为一个检波点道集数据、混叠检波点数据、分离检波点道集数据和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其中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体现了实际检波点道集振幅数据和分离检波点道集振幅数据的差值。从图5可以看出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的情况。
前述三种方法求得的最终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可能不相同。但是三者差距不大,均能反映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的差别情况。
前文已提及本申请实施例中,评价数据可以包括时域振幅信噪比。具体的,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生成时域振幅信噪比的方法包括步骤S901和S902。
S901: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
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与前述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的方法对应(无需进行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的相减,求取残差的步骤,仅需要计算残差均方根)。
S902:根据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
根据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是将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相除,将结果作为时域振幅信噪比。
应当注意,为了保证计算方法的逻辑严谨性,最好使得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的方法和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的方法应当对应。
如前文所述,评价数据可以包括频谱残差和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和频谱残差均方根的方法包括步骤S1001-S1004。
S1001:对所有的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转换,得到实际频谱数据。
S1002:对所有的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转换,得到分离频谱数据。
S1003:根据实际频谱数据和分离频谱数据计算频谱残差。
S1004: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
步骤S1001和S1002可以采用各种傅里叶转换方法实现,对此本说明书不再详述。
步骤S1003计算频谱残差是将每个地震数据中实际频谱数据和分离频谱数据按照对应的频率进行相减,得到频谱残差。
步骤S1004则是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残差均方根。
图6是频谱数据比对示意图,其反应了对应一个炮点和一个检波点的实际频谱数据和分离频谱数据的情况。从图6可看出,信号的频谱在频率3-110Hz范围内实际频谱数据和分离频谱数据非常一致,仅在频率小于3Hz、大于110Hz的区域里出现了较大差异。
图7是实施例提供的在海洋作业环境下确定作业参数方法的流程图。在图7对应的实施例中,在作业区块内作业的是多个船只,作业参数包括船只间的设定间距和颤动时间。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船间距离的方法包括步骤S1101-S1109。
S1101:根据候选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船只的数量,设置各个船只的作业分区。
本实施例中,考虑船只的数量,将作业区块划分为与船只数量匹配的作业分区,并根据各个船只的作业速率(考虑是单源船、双源船或三源船)设置作业分区的大小。其中所有船只的同步激发间距要大于或等于设定间距,并使激发时间间隔尽量小于记录长度。
图8是划分作业分区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规划由两艘双源船和两艘单源船在作业区块内进行作业。因此,需要根据双源船和单源船的作业能力、行使速度将作业区块划分为四个作业分区。其中,要保证所有船只的同步激发间距要大于或等于设定间距
图9是根据作业分区情况设定的船只运行轨迹图。船只按照图9所示的轨迹形进,以保证各个船只均按照较优的路线经过作业区块内的所有炮点。
S1102:设置各个作业分区对应的起始激发时间。
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作业船只在作业区块内作业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并利用此船只行驶到作业区块内各个炮点的时间点确定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因此需要根据实际作业船在各个作业分区的作业时间确定各个作业分区对应的起始激发时间。
步骤S1102用于将船只在各个作业分区的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校正至同一时间段内。
S1103: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S1104:使用修正系数修正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
常规的地震采集作业中,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间隔一般大于记录长度,因此,接收的地震数据不会出现混叠。为了模拟混叠采集,需要将连续两个炮点间的模拟激发时间间隔进行压缩,使其小于记录时间长度。为了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得到模拟激发时间,首先计算前后两个连续炮点间的实际激发时间间隔。
在步骤S1305中,0<修正系数<1,以使得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长度。如前文,此处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长度是针对大多数炮点间隔而言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船只掉头的情况下,两个连续炮点的修正间隔时间可能大于记录长度。
S1105: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
S1106: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S1107: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S1108: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图10是实施例提供的炮点道集振幅残差比对示意图。图11中,从到右分别为一个实际炮点道集振幅数据、混叠地震振幅数据、分离炮点道集振幅数据和炮点道集振幅残差。其中,炮点道集振幅残差体现了实际炮点道集振幅数据和分离炮点道集振幅数据的差值;混叠地震数据可显示不同船只中震源同时激发的情况。
S1109:根据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颤动时间区间和最小同步激发间距。
前述的步骤S1108-S1109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前文实施例相同。具体的可以参见前文叙述,此处不再复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作业参数的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确定作业参数的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方法相似,因此确定作业参数的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系统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作业参数的装置,用于确定设定间距是否满足作业要求。图11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作业参数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装置包括时间调整单元11、数据混叠单元12、评价数据生成单元13和确定单元14。
时间调整单元11,用于根据设定间距和震源的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以使得同步激发的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同步激发的震源的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数据混叠单元12,用于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评价数据生成单元13,用于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确定单元14,根据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
本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作业参数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混叠数据,相比于实际作业测试的方法可以降低实际作业量;而计算机模拟生成数据的成本远小于实际作业成本,所以前述方法还可以极大地降低测试成本。
图12是实施例提供的时间调整单元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时间调整单元11包括分区确定模块111、起始激发时间确定模块112和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113。
分区确定模块111用于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起始激发时间确定模块112用于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113用于根据起始激发时间调整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述模拟激发时间计算模块113包括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修正子模块,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
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修正子模块用于使用修正系数修正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作业参数除了包括设定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外,还包括颤动时间区间。对应的,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确定模拟激发时间具体为: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时间调整单元11包括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和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
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实际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图13是实施例提供的评价数据生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残差和/或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的情况下,评价数据生成单元13可以包括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模块131和均方根计算模块132。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模块131用于根据所有的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模块132用于根据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请继续参见图13,在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信噪比的情况下,均方根计算模块132还用于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
评价数据生成单元13还可以信噪比计算模块133,信噪比计算模块133用于根据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
请继续参见图13,在评价数据包括频谱残差和/或频谱残差均方根的情况下,评价数据生成单元13还可以包括时频转换模块134和频域残差计算模块135。时频转换模块14用于对所有的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变换,得到实际频谱数据,以及对所有的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变换,得到分离频谱数据;频域残差计算模块135用于根据实际频谱数据和分离频谱数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计算模块132还用于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
图14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21和存储器22,存储器22和处理器21二者电性连接。
实际应用中,存储器22可以是固态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SIM卡等。还可以是这样的存储器,其即使在断电时也保存信息,可被选择性地擦除且设有更多数据,该存储器的示例有时被称为EPROM等。存储器还可以是计算机设备领域已知的其他存储器。
在一应用中,处理器21可以加载存储在存储器22或者其他与电子设备连接的设备存储的程序,实现前文提及的确定颤动时间的方法。
请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除了前述的处理器21和存储器22外,还包括输入部件23和输出部件24。
输入部件23用于获取无混叠地震数据、实际震源激发时间以及用户设置的其他模拟作业的参数(例如船只的数量、船只的作业效率、船只的航行轨迹、炮点的位置坐标、起始激发时间)。
输出部件24用于输出评价数据、确定的最小同步激发间距、颤动时间区间以及其他的一些辅助用户选择最小同步激发间距、颤动时间区间等参数。
此外,电子设备还应当包括电源25;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实现和其他电子设备联系的通信模块26。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的全部步骤,并且在执行上述方法时可以达到前述的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20)

1.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参数包括最小同步激发间距;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以使得同步激发的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同步激发的震源的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根据所述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和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和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的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使用修正系数修正所述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所述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参数包括颤动时间区间;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对应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所述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
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起始激发时间调整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的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包括:
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从所述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实际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残差和/或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包括:
分选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获得每个炮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
分选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获得每个炮点道集的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
根据每个炮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和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生成炮点道集振幅残差;所有的炮点道集振幅残差组成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包括:
根据每个炮点道集的振幅残差,计算每个炮点道集对应的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有炮点道集的残差均方根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和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包括:
分选无混叠地震数据,获得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
分选分离地震数据,获得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
根据每个检波点道集的无混叠振幅数据和混叠分离后振幅数据,生成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所有的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组成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包括:
根据检波点道集振幅残差,计算对应的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有检波点道集的残差均方根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信噪比;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还包括: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
根据所述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数据包括频谱残差和/或频谱残差均方根;
根据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所述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还包括:
对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时频变换,得到实际频谱数据;
对所述混叠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时频变换,得到分离频谱数据;
根据所述实际频谱数据和所述分离频谱数据计算频谱残差;
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
11.一种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参数包括最小同步激发间距;所述装置包括:
时间调整单元,用于根据设定间距和震源的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以及各个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以使得同步激发的震源的间距始终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同步激发的震源的激发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数据混叠单元,用于使接收线上各个检波点在模拟激发时间起响应对应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与响应其他炮点生成的无混叠地震数据混叠,形成模拟混叠数据;
评价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由处理模拟混叠数据得到的分离地震数据生成评价数据;
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评价数据确定满足作业要求的作业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调整单元包括:
分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最小同步激发间距和震源数量,设置各个震源的作业分区;
起始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设置各个作业分区的起始激发时间;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起始激发时间调整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得到震源在对应作业分区内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修正子模块,用于使用修正系数修正实际间隔时间,得到修正间隔时间;所述修正间隔时间小于记录时间长度;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参数包括颤动时间区间;所述模拟激发时间确定子模块确定模拟激发时间具体为:
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修正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调整激发时间;
将调整激发时间与在颤动时间区间内随机选择的颤动时间相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实际间隔时间确定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作业分区,利用前后两个连续炮点的实际激发时间,计算实际间隔时间;
模拟激发时间确定模块,用于从起始激发时间开始,根据各个作业分区内震源经过炮点的先后顺序,使各个炮点对应的实际间隔时间累加,得到震源在各个炮点的模拟激发时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残差和/或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单元包括:
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有的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和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
均方根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域振幅残差计算所述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数据包括时域振幅信噪比;
均方根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无混叠地震数据计算实际振幅均方根;
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单元还包括:信噪比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实际振幅均方根和时域振幅残差均方根,计算时域振幅信噪比。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数据包括频谱残差和/或频谱残差均方根;所述评价数据生成单元包括:
时频转换模块,用于对所述无混叠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变换,得到实际频谱数据,以及对所述分离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到频域变换,得到分离频谱数据;
频域残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实际频谱数据和所述分离频谱数据计算频谱残差;
均方根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有的频谱残差计算频谱残差均方根。
19.一种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
CN201911079886.2A 2019-11-07 2019-11-07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2782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9886.2A CN112782769B (zh) 2019-11-07 2019-11-07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9886.2A CN112782769B (zh) 2019-11-07 2019-11-07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2769A true CN112782769A (zh) 2021-05-11
CN112782769B CN112782769B (zh) 2024-04-30

Family

ID=75747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9886.2A Active CN112782769B (zh) 2019-11-07 2019-11-07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2769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10103A1 (en) * 2007-07-06 2009-01-08 Cggveritas Services Inc. Efficient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with source separation
CN105652344A (zh) * 2016-01-08 2016-06-08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煤炭开采的四维地震观测系统定量评价方法
CN107966728A (zh) * 2016-10-19 2018-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炸药震源多震源系统的地震采集方法及装置
CN108181648A (zh) * 2017-11-23 2018-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连续记录混叠地震采集数据的质控方法和装置
CN108957525A (zh) * 2018-03-13 2018-12-07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的连续记录方法
CN109100785A (zh) * 2018-06-15 2018-12-2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连续记录数据的质控方法和装置
CN109471171A (zh) * 2018-09-21 2019-03-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混叠地震数据分离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90331816A1 (en) * 2017-01-12 2019-10-31 Seismic Apparition Gmbh Method for dealiasing data
CN112731519A (zh) * 2019-10-28 2021-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确定颤动时间区间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10103A1 (en) * 2007-07-06 2009-01-08 Cggveritas Services Inc. Efficient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with source separation
CN105652344A (zh) * 2016-01-08 2016-06-08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煤炭开采的四维地震观测系统定量评价方法
CN107966728A (zh) * 2016-10-19 2018-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炸药震源多震源系统的地震采集方法及装置
US20190331816A1 (en) * 2017-01-12 2019-10-31 Seismic Apparition Gmbh Method for dealiasing data
CN108181648A (zh) * 2017-11-23 2018-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连续记录混叠地震采集数据的质控方法和装置
CN108957525A (zh) * 2018-03-13 2018-12-07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的连续记录方法
CN109100785A (zh) * 2018-06-15 2018-12-2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连续记录数据的质控方法和装置
CN109471171A (zh) * 2018-09-21 2019-03-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混叠地震数据分离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731519A (zh) * 2019-10-28 2021-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确定颤动时间区间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WARTJES, P.M. AND SACCHI, M.D.: "Fourier reconstruction of nonuniformly sampled, aliased seismic data", GEOPHYSICS, vol. 72, no. 01, pages 21 - 32 *
宋家文 等: "基于稀疏反演的高效混采数据分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no. 02, pages 268 - 273 *
庄祖垠 等: "海上拖缆双边同步激发采集处理技术",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vol. 14, no. 06, 30 November 2017 (2017-11-30), pages 658 - 665 *
李培明 等: "海上高效混叠采集参数优化设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no. 04, pages 707 - 715 *
韩志雄 等: "强环噪地区可控震源高效混叠采集应用效果", 地球物理学进展, no. 01, pages 114 - 121 *
韩立国 等: "基于迭代去噪的多源地震混合采集数据分离", 地球物理学报, vol. 56, no. 07, pages 2402 - 24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2769B (zh)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7295B2 (en) Modeling and filtering coherent noise in seismic surveying
KR20130121895A (ko) 상호상관 목적 함수를 통한 해양 스트리머 데이터에 대한 동시 소스 역산
CN102741710B (zh) 考虑波束方位的用于衰减地震数据中的多次波的系统和方法
US8856462B2 (en) Reducing run time in seismic imaging computing
CN103823243A (zh) 用于分离在连续数据采集地震勘测期间记录的数据的方法
EP2581765A2 (en) Subsurface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with multi-source survey component segregation and redetermination
AU2013230059B2 (en) Methods and computing systems for processing data
US10802169B2 (en) Determining node depth and water column transit velocity
EP3014305B1 (en) Vibro seismic source separation and acquisition
CN110023790B (zh) 地震采集几何全波形反演
CN109633741B (zh) 基于双凸优化稀疏约束的混合震源数据一次波分离方法
EP2622378B1 (en) Hybrid method for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using 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source method
CN110441816A (zh) 不依赖子波的无串扰多震源全波形反演方法及装置
CN116068493A (zh) 一种深海大深度垂直分布式水听器被动声源定位方法
US20150362608A1 (en) Combined interpolation and primary estimation
CA2412995C (en) Seismic survey system
US20210304004A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elastic wave data, elastic wave processing device using same, and program therefor
AU2015200555B2 (en) Correction of sea surface state
CN110907989A (zh) 重建拟地面地震反射波成像方法及系统
EP3260887A1 (en)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seismic signal separation
US20210190983A1 (en)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in the midpoint-offset domain
EP2249183A1 (en) Modeling and filtering coherent noise in seismic surveying
US1036539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electromagnetic survey data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N112731519A (zh) 确定颤动时间区间的方法和装置
CN112782769B (zh) 确定地震高效混叠采集作业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