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760B -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2760B
CN112782760B CN202011460966.5A CN202011460966A CN112782760B CN 112782760 B CN112782760 B CN 112782760B CN 202011460966 A CN202011460966 A CN 202011460966A CN 112782760 B CN112782760 B CN 1127827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ervoir
seismic
discontinuous
data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09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2760A (zh
Inventor
汪利兵
徐中波
刘建华
韩建斌
梁世豪
王刚
张章
欧银华
安玉华
陈铭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riority to CN2020114609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2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2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7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2Previously recorded data, e.g. time-lapse or 4D
    • G01V2210/6122Tracking reservoir changes over time, e.g. due to produ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1Seismic or acoustic, e.g. land or sea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9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using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涉及岩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包括:建立所述目标储层的地质信息知识库;建立辫状河沉积心滩和河道的组合模式,依据河道规模及对心滩的切割程度将辫状河道分级;根据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提取得到不连续边界A、不连续边界B;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判别标准;根据不连续边界A、不连续边界B、目标储层的实钻厚度、地质模式、地震资料对目标储层结构进行解剖,得到沉积微相图。本发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界面,并综合应用在目标储层的结构解剖中,准确表征了辫状河储层结构内部的不同级河道,便于反映对储层的综合认识。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对储层结构的精细研究要求越来越高,井震结合、动静结合的多资料综合储层结构分析也越来越成为地质油藏研究的基本方法,近十年来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井间储层不连续边界分析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
传统方法中通常有两种方法确定储层边界,其一是提取地震沿层最小振幅或均方根振幅属性,通过调整色标分析储层不连续边界;其二是逐条剖面追踪振幅或波形变化点,人工手工解释出储层不连续边界。以上两种方法都需要较强的开发地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而且逐条剖面追踪的工作量大,且人工拾取的精度和标准难以控制,所以现有技术难以为在建油田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简单、快速、准确的井间储层连通性方面认识指导开发调整井实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储层边界确定工作量大、精确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依据辫状河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目标储层的地质信息知识库;
S2: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建立辫状河沉积心滩和河道的组合模式,依据河道规模及对心滩的切割程度将辫状河道基于地震属性的不连续边界响应特征进行分级;
S3: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并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A;
S4: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用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B;
S5: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分别对所述辫状河道分级的各级特征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判别标准;
S6:根据所述不连续边界A、所述不连续边界B、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厚度、地质模式、地震资料对所述目标储层结构进行解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沉积微相图。
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两种独立存在地不连续界面分析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界面,并综合应用在目标储层的结构解剖中,准确表征了辫状河储层结构内部的不同级河道,使其得到的沉积微相图反映对储层的综合认识。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建立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之前,对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评估。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评估包括以下步骤:
S11:判断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数量;若钻井数量小于或等于1,则根据相邻储层的钻井资料构建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
S12:对所述目标储层的测井资料做归一化处理,获得标准化同类测井数据;
S13:对所述目标储层进行频谱分析,根据地震资料获得所述目标储层的厚度范围,并判断获得的目标储层的厚度范围与钻井资料获得储层厚度是否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区必须有1口及以上的钻井资料揭示目标储层,若没有钻井则必须借用邻近区块相似目标储层的过路钻井资料;其次,测井资料必须进行归一化处理,即为规避不同测井仪器间的系统误差,标准化同类测井数据的可对比性而进行的处理工作;最后,通过目标层频谱分析,结合层速度利用公式换算出地震资料能有效分辨的地质体的厚度范围,若有效识别储层厚度范围与钻井揭示储层厚度匹配,则地震资料满足研究要求,若与钻井揭示储层厚度差异较大则不满足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辫状河道被分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次级河道三个级别;
其中,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为河道规模大于或等于20米;切割大于2/3心滩;
其中,所述内部主河道为河道规模大于或等于5米;切割1/3~2/3心滩;
其中,所述次级河道为河道规模小于5米;切割小于1/3心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采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不大于5的低值区来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以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最小曲率负值来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步骤S4描述的储层不连续界面所表征的河道信息更丰富,可表征内部主河道和次级河道级别。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中,所述沉积微相图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通过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的形态;
通过所述不连续边界A确定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的边界和地震响应明显的内部主河道位置;
通过所述不连续边界B确定所述内部主河道和所述次级河道的位置;
所述沉积微相图符合地质模式,边界河道分隔复合心滩,内部主河道和内部次河道位于复合心滩内部;
通过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情况进行精确度校正,实钻井点单井沉积微相与上述平面分析不一致则对平面分析结构做相应修改,其目的是使平面微相分布与实钻井点单井微相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内部次河道规模稍大,沉积物与周边心滩差异较大,地震响应较明显,因此根据不连续边界A确定其位置。
进一步地,不连续边界A的判断标准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判别标准为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在大于0且小于等于2之间;内部主河道判别标准为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在大于2且小于等于4之间;次级河道判别标准为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在大于4且小于等于6之间。
进一步地,不连续边界B的判断标准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可见,均方根振幅可见,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内部主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不可见,均方根振幅不可见,最小曲率在-0.2~0之间;次级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和均方根振幅均不可见,最小曲率在-0.1~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S7: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所述沉积微相图进行校验并修正,以沉积微相图能解释井间动态连通关系为标准,得到动态沉积微相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通过“基于地震蚂蚁体沿层累积能量不连续边界分析法”和“基于地震90°相移体沿层均方根振幅最小曲率不连续界面分析法”两种方法分析并提取不同级别的储层不连续界面。同时,本发明通过对3种辫状河心滩与河道切割关系进行正演模拟,给出了3种级别河道及不连续边界的定量判别标准。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可见,均方根振幅可见,累积能量在大于0且小于等于2之间,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复合心滩内部主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不可见,均方根振幅不可见,累积能量在大于2且小于等于4之间,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复合心滩内部次级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和均方根振幅均不可见,累积能量在大于4且小于等于6之间,最小曲率在-0.1~0之间。此外,本发明通过两种不连续边界与地震沿层均方根属性、实钻储层厚度和动态响应的叠合,编制的沉积微相图反映了对储层的综合认识,能对水淹解释、注水推进方向、水平井储层发育特征进行有效解释。
本发明给出的不连续界面提取方法操作方便,结论明确,成果实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公开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得到的不连续边界A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得到的不连续边界B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辫状河心滩、河道组合模式和基于正演的不连续边界判别标准;
图5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公开的综合应用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通常有两种方法确定储层边界,其一是提取地震沿层最小振幅或均方根振幅属性,通过调整色标分析储层不连续边界;其二是逐条剖面追踪振幅或波形变化点,人工手工解释出储层不连续边界。以上两种方法都需要较强的开发地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而且逐条剖面追踪的工作量大,且人工拾取的精度和标准难以控制,所以现有技术难以为在建油田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简单、快速、准确的井间储层连通性方面认识指导开发调整井实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参阅图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依据辫状河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目标储层的地质信息知识库;
S2: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建立辫状河沉积心滩和河道的组合模式,依据河道规模及对心滩的切割程度将辫状河道基于地震属性的不连续边界响应特征进行分级;
S3: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并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A;
S4: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用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B;
S5: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分别对所述辫状河道分级的各级特征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判别标准;
S6:根据所述不连续边界A、所述不连续边界B、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厚度、地质模式、地震资料对所述目标储层结构进行解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沉积微相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立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之前,需对所述目标储层的地质资料、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评估,判断地震资料是否符合井间储层结构研究要求(如果地震资料品质达不到解释井间储层连通性的要求则建议使用本方法),所述测井资料是否标准化(不同测井服务商提供的测井曲线名称、泥岩基线可能不一致,需要标准化处理),所述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是否符合地质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S2中,所述辫状河道被分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次级河道三个级别;
其中,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为河道规模大于或等于20米;切割大于2/3心滩;
其中,所述内部主河道为河道规模大于或等于5米;切割1/3~2/3心滩;
其中,所述次级河道为河道规模小于5米;切割小于1/3心滩。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的值通常在0~10之间;在所述步骤S3中,采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不大于5的低值区来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量化判别标准并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A。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的值通常在-3~1之间;在所述步骤S4中,以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最小曲率负值来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量化判别标准并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B。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S6中,所述沉积微相图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通过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的形态;
通过所述不连续边界A确定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的边界和地震响应明显的内部主河道位置;
通过所述不连续边界B确定所述内部主河道和所述次级河道的位置;
所述沉积微相图符合地质模式,边界河道分隔复合心滩,内部主河道和内部次河道位于复合心滩内部;
通过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厚度进行精确度校正,实钻井点单井沉积微相与上述平面分析不一致则对平面分析结构做相应修改,其目的是使平面微相分布与实钻井点单井微相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S7: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所述沉积微相图进行校验并修正(使沉积微相图能对动态响应做出合理解释),得到动态沉积微相图。在校正过程中,所述目标储层的展布模式、河道走向及河道级别必须符合动态认识。
以下以实例区L油田为例进行具体实施说明。实例区L油田为辫状河沉积,主力储层平均厚度大于10米,整体为泛连通体,但是生产动态显示注入水推进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资料也显示井间存在不同规模的不连续界面。
S1:依据实例区L油田辫状河储层的地质资料、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实例区L油田的地质信息知识库;
S2:根据实例区L油田的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根据地质模式将复合心滩沉积体系中辫流河道划分为三级: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下切>2/3)、内部主河道(下切2/3~1/3)、次级河道(<1/3)
S3:如图2所示,根据实例区L油田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并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A;
参阅图2,D28井周边有4口注水井(D19、D40、D41和D46ST01),生产动态显示 D28和D49井产液量都较低,注水井D40注水主要向其东北D14井方向推进,D41注水主要向其西部G44井方向推进,D46ST01注水主要向其西部D34ST02井方向推进,生产动态与实钻储层厚度存在较明显的矛盾,说明井间储层可能存在不连续界面。
如图2a所示,过6口井的90°相移地震剖面上有3处(A、B、C)明显的储层不连续点;
对90°相移地震体进行蚂蚁追踪变换,如图2b所示,在对应的6口井蚂蚁体剖面上3处(A、B、C)储层不连续点有较明显显示;
从地震蚂蚁体提取目的层的沿层累积能量属性,如图2c所示,蓝色为储层不连续界面位置,颜色越红储层越连续。对不连续界面平面属性进行过滤处理,保留蓝色部分并提取其边界线则为储层不连续。
如图2d所示,以D28井区为例,不连续界面将井区划分为5个区块(D28、D40、D14、D39、G44),即为5个复合心滩,注水井D40与D28之间有一条较明显的不连续界面,很好的解释了注水主要向其东北D14井方向推进,而较少向D28方向推进的问题。
S4:如图3所示,根据实例区L油田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在地震蚂蚁体沿层累积能量不连续边界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层均方根振幅最小曲率不连续界面分析方法,并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用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B;
均方根振幅最小曲率反映的储层不连续界面信息更丰富,能更好的再现地震资料的较弱变化。如图3c中变化明显的D和F两个点在两种属性图上都有显示,变化较弱的E点只在最小曲率图上有明显响应。
S5: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分别对所述辫状河道分级的各级及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判别标准;
正演模拟结果建立了不同级次河道与不连续界面的对应关系:河道底部为砂质充填,两侧心滩可有能量交换,但边界河道对注水推进方向影响较大,内部主河道次之、次河道对注水基本无影响。
正演归位后,综合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判别标准,得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可见,均方根振幅可见,累积能量在大于0且小于等于2之间,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内部主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不可见,均方根振幅不可见,累积能量在大于2且小于等于4之间,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内部次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和均方根振幅均不可见,累积能量在大于4小于等于6之间,最小曲率在-0.1~0之间。
S6:根据所述不连续边界A、所述不连续边界B、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厚度、地质模式、地震资料对所述目标储层结构进行解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沉积微相图。
如图5a所示,将实例区均方根振幅、累积能量边界、最小曲率边界叠合在一起就可以方便的分析辫状河储层的结构样式。
如图5b所示,根据图3 c 叠合图和步骤3的3种河道模式以及不连续边界判别标准开展储层结构精细分析并编制沉积微相图。实例区包括四种微相,即复合心滩、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次级河道。
如图5c所示,该微相分析结果能较好的解释D28井区生产动态问题。D28井与周边4口注水井都有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隔离(ABC),所以该井区注水支持较少,油井压力不足产能收到影响;D40与D14井区之间连通关系更好,注入水主要往D14方向推进;D41与 G44井区之间连通更好,注入水主要往G44方向推进;D46ST01与D34ST02井区之间连通更好,注入水主要往D34ST02方向推进。
如图5d所示,该微相分析结果能较好的解释G17H水平段泥岩段的发育模式问题,其中 D和F两个地震振幅变化较强的点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沉积,而地震振幅变化较弱的E点为复合心滩内部主河道沉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依据辫状河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目标储层的地质信息知识库;
S2: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建立辫状河沉积心滩和河道的组合模式,依据河道规模及对心滩的切割程度将辫状河道进行分级;
所述辫状河道被分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次级河道三个级别;其中,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为河道规模大于或等于20;切割大于2/3心滩;其中,所述内部主河道为河道规模大于或等于5;切割1/3~2/3心滩;其中,所述次级河道为河道规模小于5;切割小于1/3心滩;
S3: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并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A;
S4: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地震资料中地震90°相移数据,采用蚂蚁追踪工具提取所述目标储层的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用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提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B;
S5:根据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分别对所述辫状河道分级的各级特征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不连续边界A和不连续边界B的判别标准;
S6:根据所述不连续边界A、所述不连续边界B、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厚度、地质模式、地震资料对所述目标储层结构进行解剖,得到所述目标储层的沉积微相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建立所述地质信息知识库之前,对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评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评估包括以下步骤:
S11:判断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数量;若钻井数量小于或等于1,则根据相邻储层的钻井资料构建所述目标储层的钻井资料;
S12:对所述目标储层的测井资料做归一化处理,获得标准化同类测井数据;
S13:对所述目标储层进行频谱分析,根据地震资料获得所述目标储层的厚度范围,并判断获得的目标储层的厚度范围与钻井资料获得储层厚度是否匹配;
首先,目标区必须有1口及以上的钻井资料揭示目标储层,若没有钻井则必须借用邻近区块相似目标储层的过路钻井资料;其次,测井资料必须进行归一化处理,即为规避不同测井仪器间的系统误差,标准化同类测井数据的可对比性而进行的处理工作;最后,通过目标层频谱分析,结合层速度利用公式换算出地震资料能有效分辨的地质体的厚度范围,若有效识别储层厚度范围与钻井揭示储层厚度匹配,则地震资料满足研究要求,若与钻井揭示储层厚度差异较大则不满足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采用所述岩层累积能量属性不大于5的低值区来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以所述岩层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最小曲率负值来表征所述目标储层的不连续边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所述沉积微相图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通过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的形态;
通过所述不连续边界A确定所述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的边界和地震响应明显的部分的内部主河道位置;
通过所述不连续边界B确定所述内部主河道和次级河道的位置;
所述沉积微相图符合辫状河储层心滩及河道叠置展布的地质模式,边界河道分隔复合心滩,内部主河道和内部次河道位于复合心滩内部;
通过所述目标储层的实钻井测井解释储层沉积微相与沉积微相图进行比对校正,对于与实际钻井沉积微相不符的区域进行以井点为准进行精确校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连续边界B的判断标准为: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可见,均方根振幅可见,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复合心滩级边界河道判别标准为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在大于0且小于等于2之间;内部主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不可见,均方根振幅不可见,最小曲率在-0.2~0之间,内部主河道判别标准为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在大于2且小于等于4之间;次级河道判别标准为最小振幅和均方根振幅均不可见,最小曲率在-0.1~0之间,次级河道判别标准为岩层累积能量属性在大于4且小于等于6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7:根据所述目标储层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所述沉积微相图进行校验并修正,即分析注水井组的压力、水淹及生产动态响应认识到动态沉积微相图。
CN202011460966.5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Active CN1127827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0966.5A CN112782760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0966.5A CN112782760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2760A CN112782760A (zh) 2021-05-11
CN112782760B true CN112782760B (zh) 2022-07-29

Family

ID=75750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0966.5A Active CN112782760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27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5155B (zh) * 2021-06-11 2024-05-28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不连续界限的阻渗能力等级的评价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624A (zh) * 2007-10-08 2009-04-15 陶庆学 三维地震最佳时窗河道砂体储层预测评价技术
CN106405639A (zh) * 2015-07-30 2017-02-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前地震储层岩性参数的反演方法
CN108957549A (zh) * 2018-06-26 2018-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辫状河沉积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建模方法
CN111399055A (zh) * 2020-04-03 2020-07-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速度频散因子的砂砾岩体相带描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18790C (en) * 2012-06-13 2022-08-09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Seismic trace attribute
US10969507B2 (en) * 2018-10-25 2021-04-06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Seismic channel geobody extraction for basin fairway simulation
CN110412649B (zh) * 2019-06-17 2021-06-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期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624A (zh) * 2007-10-08 2009-04-15 陶庆学 三维地震最佳时窗河道砂体储层预测评价技术
CN106405639A (zh) * 2015-07-30 2017-02-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前地震储层岩性参数的反演方法
CN108957549A (zh) * 2018-06-26 2018-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辫状河沉积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建模方法
CN111399055A (zh) * 2020-04-03 2020-07-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速度频散因子的砂砾岩体相带描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Sandy Braided Fluvial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P Oilfield (Neogene), Bohai Offshore, China;Xu Zhongbo et al.;《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151231;第1-17页 *
PL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隔夹层精细表征方法;刘建华等;《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031;第41卷(第5期);第10-20页 *
Seismic sedimentology study of braided river — A case study in He8 and Shan1 members of Permian, Sulige western region, Ordos Basin;Zhong Hong et al.;《Interpretation》;20180831;第T625-T633页 *
储层 的地震识别模式分析及定量预测技术初探—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为例;杨子川等;《石油物探》;20070731;第46卷(第4期);第370-377页 *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赵国祥等;《沉积学报》;20180831;第36卷(第4期);第807-817页 *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徐中波等;《沉积学报》;20160430;第34卷(第2期);第375-38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2760A (zh)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212460A1 (en) Method for secondary exploration of old oil area in fault subsidence basin
CN109541685B (zh) 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
CN105464592A (zh)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方法
CN109979011A (zh)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平原地区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方法
CN112523750B (zh)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4834008A (zh) 计算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充填程度的方法
CN112782760B (zh) 一种利用地震储层不连续边界解剖辫状河储层结构的方法
CN108693562A (zh) 一种用电成像测井测定古流向的方法
CN112505754B (zh) 基于高精度层序格架模型的井震协同划分沉积微相的方法
CN112489208A (zh) 基于蚂蚁算法的裂缝片提取方法和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CN110703334B (zh) 一种复杂断块油田层位快速解释方法
CN116201535B (zh) 油气藏目标井标志地层自动划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818501A (zh) 基于动态监测数据校正碳酸盐岩油藏静态渗透率的方法
CN112433248B (zh) 一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下隐蔽储层的探测方法
CN116027454A (zh) 一种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的成图方法及智能绘制装置
CN114594518B (zh) 基于井震交替的开发后期复杂断块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CN111812743B (zh) 一种储层单砂体的识别方法
CN113093275B (zh) 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油田钻井成功率提高方法及装置
CN117452490A (zh) 基于层拉平地震剖面及剥蚀关系的地层对比剖面编绘方法
Amudo et al. Integration of Well-Test Deconvolution Analysis and Detailed Reservoir Modelling in 3D-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A Case Study
CN115201899A (zh) 一种高精度混合速度建模方法
CN108510586B (zh) 一种构建地质导向地层模型的方法
CN117576314A (zh) 一种火成岩影响下砂岩油藏地质建模方法
CN116184525A (zh) 一种地层格架下海陆过渡相页岩三维岩相建模方法
CN113550734A (zh) 页岩气水平井地震随钻跟踪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