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9662A - 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9662A
CN112779662A CN202010104221.9A CN202010104221A CN112779662A CN 112779662 A CN112779662 A CN 112779662A CN 202010104221 A CN202010104221 A CN 202010104221A CN 112779662 A CN112779662 A CN 112779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s
positioning device
layer
wrapping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42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9662B (zh
Inventor
徐卫林
张春华
张佳婧
夏良君
刘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12779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9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9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9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04B21/16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incorporating synthetic threads
    • D04B21/165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incorporating synthetic threads with yarns stitched through one or more layers or tows, e.g. stitch-bonded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该异形编织物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水平层、沿垂直方向贯穿若干水平层的若干根连接纱以及由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形成于若干根连接纱两端的封顶层。其中,水平层由两股纱线麻花编织形成,相邻的交错点之间具有供连接纱穿过的间隙,两股纱线逐层编织以形成若干水平层,若干根连接纱分别对应逐层依次穿过水平层中的间隙后经编固定连接,以形成一体化的异形编织物。该异形编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回复性、尺寸稳定性、抗震性能、抗冲击性,其编织方法操作简单,可以根据需要编织任意厚度和形状的异形编织物,应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编织物仅有2层或3层,且为平面块状。多层编织物也仅是由2~3层的平纹编织物复合而成。这种多层编织物存在层与层之间连接强度低、容易分散、抗冲击损伤容限低、机械性能差的缺点。
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技术或快速成型(RP),原理是将计算机设计出的三维模型分解成若干层平面切片,然后把打印材料按切片图形逐层叠加,最终堆积成完整的物体。近年来,学者开始尝试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立体织物组织,但是3D打印的原材料多为复合材料,一方面服用性能较差,另一方面织物的弹性性能较差,达不到一些对弹性、回复性能及减震性能有要求的领域的需要,例如:军工、航天、体育运动等领域,且织物结构单一,局限性较大。
其中,申请号为CN201010260653.5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平纹立体多层圆筒形或圆筒异形编织物,编织物为由3层以上经纱和2层以上纬纱相互交织形成的立体连续的圆筒状编织物,每层经纱穿绕2层以上其它层经纱,每层经纱与其它层经纱逐层依次穿绕并围成连续的圆筒,每层纬纱正交嵌扣在各层经纱中并围成连续的圆筒。该立体多层编织物的每层之间每根纱线纤维之间都紧密交织形成一个整体,本发明的连续的圆筒没有接缝、结构紧密,有效地提高了圆筒或圆筒异形复合材料的强度和耐压力,但是该编织物的弹性小,不适用于制备要求高弹性回复性的防护用具类产品。
申请号为CN201310337148.X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编织的3D打印方法。该方法是将纺织行业中的三维编织方法和三维打印方法进行有效融合的TDBP三维编织打印方法。通过TDBP三维编织打印方法,可以增加3D打印产品的受力强度。通过该方法制备的三维编织物的强度大,但是弹性小,不适用于制备要求高弹性回复性的防护用具类产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编织物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回复性及减震性能良好的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所制备的三维立体编织物在厚度编织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可以制备任意厚度的三维立体织物,弥补了传统三维立体织物的不足,为制备一体化复杂形状的立体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途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形编织物,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水平层、沿垂直方向贯穿所述若干水平层的若干根连接纱以及由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形成于所述若干根连接纱两端的封顶层;所述水平层由两股纱线麻花编织形成,相邻的交错点之间具有供所述连接纱穿过的间隙,所述两股纱线逐层编织以形成若干所述水平层,若干根所述连接纱分别对应逐层依次穿过所述水平层中的所述间隙后经编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异形编织物还包括设置于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之间的衬纬层,不同的所述衬纬层使用的是同一根或同一组纱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股纱线呈麻花状相互交错编织状态,相邻所述水平层中的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0°~90°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水平层中的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45°。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中的纱线与所述衬纬层中的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45°~90°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单股所述纱线包括但不限于为一根纱线、两根纱线或多根纱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纱线为刚性纱线和/或柔性纱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异形编织物包括至少4层所述水平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前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基板和呈阵列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呈中空状态;
S2,取一端固定连接的两股纱线,将其套设于第一行最右端的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横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换行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一层水平层的编织;
S3,将衬纬纱线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行最右端的定位装置上,另一端沿列方向延伸绕过位于一列的端部的定位装置后折返,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一层衬纬层的编织;
S4,继续使用步骤S2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3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2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改向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二层水平层的编织;
S5,继续使用步骤S3中的所述衬纬纱线,将所述衬纬纱线在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的上方依次绕过所述定位装置,完成一层衬纬层的编织;所述衬纬纱线的延伸方向与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中的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45°~90°之间;
S6,继续使用步骤S4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5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4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竖直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行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换列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三层水平层的编织;
S7,重复步骤S5;
S8,继续使用步骤S6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7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6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改向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四层水平层的编织;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与步骤S6中的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45°~90°;
S9,将若干根连接纱分别一一对应的穿过所述定位装置后,将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固定连接,得到异形编织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所述换行折返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或右起第二列的第一定位装置时,将包绕所述第一定位装置的其中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呈对角设置的第二定位装置,另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同行设置的第三定位装置,然后两股纱线分别从与所述第三定位装置呈对角设置的第四定位装置的两侧包绕所述第四定位装置,其中,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4中,所述改向折返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第二列、右起第二列、第二行或者倒数第二行的第五定位装置时,将包绕所述第五定位装置的其中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呈对角设置的第六定位装置,另一股纱线包绕与所述第六定位装置同列且与所述第五定位装置不同行设置的第七定位装置,然后两股纱线分别从与所述第七定位装置呈对角设置且与所述第六定位装置同行的第八定位装置的两侧包绕所述第八定位装置,其中,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异形编织物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水平层、沿垂直方向贯穿所述若干水平层的若干根连接纱以及由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形成于所述若干根连接纱两端的封顶层;通过若干连接纱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连接,保证了层与层之间连接的强度,能够避免传统立体织物的分层问题;且所述水平层由两股纱线麻花编织形成,两个纱线相互交错,当受到外力作用形变时,两股纱线之间受力相互补偿,提高了该异形编织物的弹性回复性能、减震性能;
2、通过使用两股纱线逐层编织以形成若干层水平层,即,整个异形编织物使用的是同一组的两股纱线;如此,当该异形编织物受到外力作用时,异形编织物产生形变,由于各水平层中的纱线为同一股纱线,各水平层中的纱线的受力情况相互补偿,提高了该异形编织物的抗冲击性、减震性能;
3、通过在相邻设置的水平层之间设置衬纬层,且衬纬层中的纱线的延伸方向与相邻设置的水平层中的纱线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增加了纱线的交织点,减少了纱线之间的间隙,提高了纱线的密实度;且若干衬纬层使用的是同一组纱线,在异形编织物受力形变时,各层衬纬层之间的受力相互补偿,提高了该异形编织物的抗冲击性、减震性能;
4、通过若干根所述连接纱分别对应逐层依次穿过所述水平层中的间隙后经编固定连接,可以使用不同的经编结构,提高了异形编织物的美观度和结构稳定性;
5、该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操作简单,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备任一厚度和形状的异形编织物,且绿色无污染;
6、该异形编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回复性、抗震性能,可应用于航天(航天航空器)、军事(装甲车,防弹材料,防弹衣,防弹板)、体育运动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物图;
图2为本发明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层横向编织的水平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层斜向编织的水平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层水平层的两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箭头所示方向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层衬纬层的单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弧线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层水平层的两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箭头所示方向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层衬纬层的单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弧线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三层水平层的两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箭头所示方向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9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三层衬纬层的单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弧线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10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四层水平层的两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箭头所示方向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1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四层衬纬层的单股纱线的走势图,其中,圆点为纱线起点,弧线为纱线的延伸方向;
图1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经编封顶的经编结构线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形编织物,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水平层、沿垂直方向贯穿所述若干水平层的若干根连接纱以及由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形成于所述若干根连接纱两端的封顶层。所述水平层由两股纱线10、20麻花编织形成,相邻的交错点之间具有供所述连接纱30穿过的间隙,所述两股纱线10、20逐层编织以形成若干所述水平层,若干根所述连接纱30分别对应逐层依次穿过所述水平层中的所述间隙后经编固定连接,以形成一体化的异形编织物。
所述两股纱线10、20呈麻花状相互交错编织状态,相邻所述水平层中的两股纱线10、20的延伸方向(走势方向)的夹角介于0°~90°之间。优选地,相邻水平层中的两股纱线10、20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45°。在本实施例中,异形编织物包括四层水平层,四层水平层中的相邻水平层中的两股纱线10、20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均大致为45°。如此设置,增加了各水平层中两股纱线10、20的交织点,提高了织物的密实度,提高了织物的减震性能。当然,该异形编织物的水平层层数并不限于为四层,可以根据实际的产品需要相应设置水平层的层数,具体不予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单股所述纱线包括但不限于为一根纱线、两根纱线或多根纱线。即,当单股纱线为一根纱线时,两根纱线逐层编织形成若干层水平层,整个异形编织物的水平层使用的是同样的两根纱线,当该异形编织物受到外力作用,异形编织物产生形变时,各水平层中的同一根纱线的受力情况相互补偿,提高了该异形编织物的弹性回复性、抗冲击性、减震性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纱线可以为刚性纱线,也可以为柔性纱线;当所述纱线为刚性纱线时,得到的异形编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好;当所述纱线为柔性纱线时,得到的异形编织物则具备一定的回弹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根据产品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纱线选择,具体不予限制。
特别的,所述异形编织物还包括设置于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之间的衬纬层,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中的纱线与所述衬纬层中的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45°~90°之间。优选地,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中的纱线与所述衬纬层中的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致为90°。如此设置,进一步减少了异形编织物中纱线之间的间隙,提高了织物的密实度,提高了织物的抗震性能。
不同的所述衬纬层使用的是同一根或同一组纱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纬层使用的是同一根纱线逐层编织而成。当然,所述衬纬层也可以使用多根成组设置的纱线编织,只需保证,所有衬纬层中使用的纱线为同一根(组)即可。如此设置,在异形编织物受力形变时,各层衬纬层之间的受力相互补偿,提高了该异形编织物的抗冲击性、减震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异形编织物的第一层水平层中的两股纱线10、20沿左右方向进行横向编织(如图2与图4所示),然后第一层衬纬层中的纱线沿上下方向折返编织(如图5所示);接着,编织第一层水平层使用的两股纱线改变延伸方向为向左倾斜后进行斜向编织第二层水平层(如图3与图6所示),然后编织第一层衬纬层的纱线改变延伸方向为向右倾斜进行斜向往返编织(如图7所示);接着,编织第二层水平层使用的两股纱线改变延伸方向为沿上下方向进行竖向编织第三层水平层(如图8所示),然后编织第二层衬纬层的纱线改变延伸方向为沿左右方向进行折返编织(如图9所示);接着,编织第三层水平层使用的两股纱线改变延伸方向为向右倾斜后进行斜向编织第四层水平层(如图10所示),然后编织第三层衬纬层的纱线改变延伸方向为向左倾斜进行斜向往返编织(如图11所示);最后,将分别对应逐层依次穿过所述水平层中的所述间隙的若干根所述连接纱30经编固定连接(如图1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者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要,重复上述步骤中水平层与衬纬层的编织过程,进行各种规格的异形编织物的编织,具体不予限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基板和呈阵列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呈中空状态;
S2,取一端固定连接的两股纱线10、20,将其套设于第一行最右端的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10、20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横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换行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一层水平层的编织(如图2与图4所示);
S3,将衬纬纱线4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行最右端的定位装置上,另一端沿列方向延伸绕过位于一列的端部的定位装置后折返,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一层衬纬层的编织(如图5所示);
S4,继续使用步骤S2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3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2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10、20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改向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二层水平层的编织(如图3与图6所示);
S5,继续使用步骤S3中的所述衬纬纱线40,将所述衬纬纱线40在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的上方依次绕过所述定位装置,完成一层衬纬层的编织;所述衬纬纱线40的延伸方向与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中的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致呈90°(如图7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衬纬纱线40的延伸方向与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中的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并不限于为90°,可以为45°~90°中的任意角度。
S6,继续使用步骤S4中的所述两股纱线10、20,将所述两股纱线10、20在步骤S5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4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10、20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竖直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行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换列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三层水平层的编织(如图8所示);
S7,重复步骤S5(如图9所示);
S8,继续使用步骤S6中的所述两股纱线10、20,将所述两股纱线10、20在步骤S7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6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10、20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改向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四层水平层的编织;所述两股纱线10、20的延伸方向与步骤S6中的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致为45°(如图10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两股纱线10、20的延伸方向与步骤S6中的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并不限于为45°,可以为45°~90°中的任意角度。
S9,重复步骤S5(如图11所示);
S10,将若干根连接纱30分别一一对应的穿过所述定位装置后,将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固定连接(如图12所示),得到异形编织物。
其中,在步骤S2中,所述换行折返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或右起第二列的第一定位装置1时,将包绕所述第一定位装置1的其中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呈对角设置的第二定位装置2,另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同行设置的第三定位装置3,然后两股纱线分别从与所述第三定位装3置呈对角设置的第四定位装置4的两侧包绕所述第四定位装置4,其中,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
具体来讲,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或右起第二列的第一定位装置1时,将位于上方的第一股纱线10绕设于相邻行最外端的第二定位装置2上,将位于下方的第二股纱线20绕后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1同行的最外侧的第三定位装置3后从所述第一股纱线10的上方穿过,所述第一股纱线10与所述第二股纱线20在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2同行的第二列的第四定位装置4的进纱侧呈第一股纱线10在上、第二股纱线20在下交错后包缠于所述第四定位装置4上,完成一次换行折返。当然,所述两股纱线的上下关系也可以对换,只需保证,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即可。
在步骤S3中,衬纬纱线40沿列方向在相邻列的定位装置之间及最外侧列的外侧往返包绕定位装置。
其中,在步骤S4与步骤S8中,所述改向折返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第二列、右起第二列、第二行或者倒数第二行的第五定位装置5时,将包绕所述第五定位装置5的其中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呈对角设置的第六定位装置6,另一股纱线包绕与所述第六定位装置6同列且与所述第五定位装置5不同行设置的第七定位装置7,然后两股纱线分别从与所述第七定位装置7呈对角设置且与所述第六定位装置6同行的第八定位装置8的两侧包绕所述第八定位装置8,其中,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当然,所述两股纱线的上下关系也可以对换,只需保证,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即可。
在步骤S5中,衬纬纱线40沿斜向方向在相邻斜向列的定位装置之间及对角处的定位装置的外侧往返包绕定位装置。
在步骤S6中,所述换列折返操作与步骤S2中所述换行折返操作类似,就是将换行改变为换列,基本原则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中,将穿过若干层水平层的所有连接纱30进行经编封顶,经编结构如图12所示。当然,也可以改变经编结构,选用不同的纱线颜色,设计不同的封顶层图案,且经编编织提高了异形编织物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大致”是指由于纱线有一定的弹性,且在缠绕过程中换行或换列时会有一定偏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定位装置为喷丝头,当然定位装置也可以为其他具有供连接纱30穿过的中空空间的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水平层、沿垂直方向贯穿所述若干水平层的若干根连接纱以及由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形成于所述若干根连接纱两端的封顶层;所述水平层由两股纱线麻花编织形成,相邻的交错点之间具有供所述连接纱穿过的间隙,所述两股纱线逐层编织以形成若干所述水平层,若干根所述连接纱分别对应逐层依次穿过所述水平层中的所述间隙后经编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编织物还包括设置于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之间的衬纬层,不同的所述衬纬层使用的是同一根或同一组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股纱线呈麻花状相互交错编织状态,相邻所述水平层中的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0°~9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水平层中的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相邻设置的所述水平层中的纱线与所述衬纬层中的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45°~9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单股所述纱线包括但不限于为一根纱线、两根纱线或多根纱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为刚性纱线和/或柔性纱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编织物包括至少4层所述水平层。
9.一种权利要求1-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基板和呈阵列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呈中空状态;
S2,取一端固定连接的两股纱线,将其套设于第一行最右端的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横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换行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一层水平层的编织;
S3,将衬纬纱线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行最右端的定位装置上,另一端沿列方向延伸绕过位于一列的端部的定位装置后折返,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一层衬纬层的编织;
S4,继续使用步骤S2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3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2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改向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二层水平层的编织;
S5,继续使用步骤S3中的所述衬纬纱线,将所述衬纬纱线在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的上方依次绕过所述定位装置,完成一层衬纬层的编织;所述衬纬纱线的延伸方向与前一步骤编织的水平层中的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介于45°~90°之间;
S6,继续使用步骤S4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5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4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竖直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行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换列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三层水平层的编织;
S7,重复步骤S5;
S8,继续使用步骤S6中的所述两股纱线,将所述两股纱线在步骤S7编织的衬纬层的上方再次包绕步骤S6中最后包绕的所述定位装置上,将所述两股纱线相互交错后分别包绕于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定位装置的两侧,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当所述定位装置为第二列的定位装置时进行改向折返操作,然后继续重复上述交错包绕步骤,直至所有定位装置均包绕完成,完成第四层水平层的编织;所述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与步骤S6中的两股纱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45°~90°;
S9,将若干根连接纱分别一一对应的穿过所述定位装置后,将所述若干根连接纱经编固定连接,得到异形编织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换行折返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或右起第二列的第一定位装置时,将包绕所述第一定位装置的其中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呈对角设置的第二定位装置,另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同行设置的第三定位装置,然后两股纱线分别从与所述第三定位装置呈对角设置的第四定位装置的两侧包绕所述第四定位装置,其中,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异形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改向折返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定位装置为左起第二列、右起第二列、第二行或者倒数第二行的第五定位装置时,将包绕所述第五定位装置的其中一股纱线包绕与其呈对角设置的第六定位装置,另一股纱线包绕与所述第六定位装置同列且与所述第五定位装置不同行设置的第七定位装置,然后两股纱线分别从与所述第七定位装置呈对角设置且与所述第六定位装置同行的第八定位装置的两侧包绕所述第八定位装置,其中,所述两股纱线在相邻两个定位装置间均有相互交错。
CN202010104221.9A 2019-11-06 2020-02-20 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Active CN112779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67898 2019-11-06
CN201911076789 2019-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9662A true CN112779662A (zh) 2021-05-11
CN112779662B CN112779662B (zh) 2022-09-02

Family

ID=75749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4221.9A Active CN112779662B (zh) 2019-11-06 2020-02-20 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7966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0233A (zh) * 2004-05-10 2005-01-26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加筋三维织物的编织工艺
CN1851083A (zh) * 2006-04-04 2006-10-25 天津工业大学 封顶三维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2373577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常州市郑陆特种纺机专件有限公司 平纹立体多层圆筒形或圆筒异形编织物编织机及编织工艺
CN102978823A (zh) * 2012-11-23 2013-03-20 福建福联精编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三维立体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15029A (zh) * 2012-12-30 2013-04-03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5d多向可扩展编织方法
CN103797169A (zh) * 2011-09-07 2014-05-14 纳幕尔杜邦公司 用于改善柔性身体护甲弹道冲击性能的三轴向编织织物构造
CN109811466A (zh) * 2019-02-13 2019-05-28 成都成维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复合材料的变截面新结构立体编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0233A (zh) * 2004-05-10 2005-01-26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加筋三维织物的编织工艺
CN1851083A (zh) * 2006-04-04 2006-10-25 天津工业大学 封顶三维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2373577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常州市郑陆特种纺机专件有限公司 平纹立体多层圆筒形或圆筒异形编织物编织机及编织工艺
CN103797169A (zh) * 2011-09-07 2014-05-14 纳幕尔杜邦公司 用于改善柔性身体护甲弹道冲击性能的三轴向编织织物构造
CN102978823A (zh) * 2012-11-23 2013-03-20 福建福联精编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三维立体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15029A (zh) * 2012-12-30 2013-04-03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5d多向可扩展编织方法
CN109811466A (zh) * 2019-02-13 2019-05-28 成都成维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复合材料的变截面新结构立体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9662B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15007B1 (en) High speed three-dimensional weaving method and machine
US10905188B2 (en) Plexus of filaments with linked members
EP0212984B1 (en) Spatial warp knitted structure and a method and machine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KR101422653B1 (ko) 복합 구조물 응용을 위한 하이브리드 3차원 직조/적층스트럿
US9174395B2 (en) Metal element based textile product with improved widthwise stability
RU2401891C1 (ru) Трехмерная композитная ткань
JP2011506784A (ja) 交差壁を伴う閉じ構造を織る方法
US10857436B2 (en) 3D weaving material and method of 3D weaving for sporting implements
KR20120112431A (ko) 섬유 프리폼, 섬유 강화 복합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09107905A1 (en) Textile digital band and fabritic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475141B1 (ko) 오각별형 단면의 필라멘트를 구비하는 직물
MX2013004366A (es) Preformas tejidas, compuestos reforzados con fibra y metodos para su fabricacion.
CN109537137B (zh) 一种2.5d仿形机织套及其织造方法
CN102362022A (zh) 准各向同性三维预制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38395B (zh) 具有通道的3d织造预制件
CN112779662B (zh) 异形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JPH0233350A (ja) 複数の経糸および緯糸の層を有する繊維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US4658604A (en) Warp knitted fabric and method of knitting same
CN112725985B (zh) 一种变密度的三维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JP2012510002A5 (zh)
Amirul 3D woven fabrics,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14606623A (zh) 一种三维编织接结经纱螺旋交织结构预制件的制备方法
KR20160012199A (ko) 고강도 직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20125473A1 (en) Dual layer twill fabric for conveyor belt applications
CN220129674U (zh) 一种高延展坯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